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第1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不管是哪个时代和国家,生产投入都是影响国民经济产值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通常,林业生产不包含资金、土地、林业技术与劳力。在林业生产中,最为丰富的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程度主要受林业规模和生产环境影响,这点在国有林业部门尤为突出。因此,劳动力变动对一定时期的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不同。土地作为林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要素,在一定的时期和地域中,林地投入规模极其有限,在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对林业经济发展作用不太明显。科学技术作为最直接的林业生产力,由于林业产业特征影响,林业,尤其是营林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率相对较低,科研技术对20个世纪80年代前的经济发展影响尤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林业生产中,对林业经济影响最大的生产要素是资金。

2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外部因素

从林业发展整体局面来看,影响林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府政策、自然灾害以及国民经济。在林业外部因素中,由于自然因素是不受人操控的因素,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通常对林业发展没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大量实践成果来看,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对林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政策变更和政治运动都会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在林业发展变动中,由于正处于国家政策变更时期,林业作为政策性很强的单位,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尤其是政策环境较大时。

在林业外部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对林业经济影响重大,林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时,比例结构相对合理,林业发展稳定、效率较高;当国民经济对林业发展影响较大时,工业发展变快、比例增大,林业经济就会加快,而对林业发展的带动相对较小;近几年,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步伐减慢。

3结语

第2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关键词:电力负荷 预测

现在,各级供电企业正在进行“十五”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因为电网规划是各级供电企业的基建计划、供电计划与各项重要计划的基础,对供电企业的电网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所以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引起各级供电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搞好电网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关键则是首先正确进行负荷预测。县级供电企业要想使预测的需电量和最大负荷尽可能地正确和接近实际,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和采用正确的负荷预测方法。

1深入调查,弄清负荷增长点

要正确进行负荷预测,首先要清楚负荷增长点在哪里,要调查县计划委员会和各乡镇计划管理部门,以取得本地区同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负荷预测的重要参考,是用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和弹性系数等方法进行负荷预测的基础。其次,就是要调查地方经济委员会,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等,以取得和各企业、各部门及农田水利的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的用电计划。其三,就是要针对所掌握的规划期内的大型用电项目深入调查该项目所属企业和主管部门,以便取得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行性以及所需负荷等更为详尽资料。在进行上述详尽调查的基础上,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根据出资方的经济实力、产品前景等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时在统计需电量时,还要考虑一些不可预测的项目和因素。

2采用正确的预测方法

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负荷预测包括需电量预测和负荷预测。预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即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

2.1微观方法

详细地分析负荷的内容、用电结构,从构成它们要素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如:

探讨产业用电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因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产业类别的电力单耗的变化。

·居民生活用电按照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及其单耗的变化,进行预测的方法。

如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即是微观预测方法。

2.2宏观方法

对于全部负荷寻求出某种规律的预测方法。比如:

·和经济指标相关的外推法(回归法、年递增率法);

·电力弹性系数法;

·综合分析法等即是宏观预测方法。

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区域小、供电量少等特点,就以下需电量和负荷预测的方法进行分析。

3需电量预测的方法

3.1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

部门分析法是以国民经济的行业划分为基础,分行业进行电力需求预测,再累计相加得到总的电力需求。它是电力公司广泛使用的传统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各部门以及行业需电量,采用用电单耗法,就是根据预测期的产值(或产品产量)和用电单耗计算需要的用电量。

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量×用电单耗

或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值×用电单耗

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将全社会分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城乡居民生活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分为若干项,具体可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水利业-其它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地质普查勘探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其他各类事业+水利业+其他

城乡居民用电量=照明用电+家用电器用电+其它

全社会用电量=国民经济全行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预测步骤:

·收集各行业的产品产量及产值计划;

·确定用电单耗;

·计算各行业的用电量。

此种预测方法是以政府部门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为基础,并综合分析近年各产业产值的单耗变化趋势而计算出的,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政府计划部门在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制订的比较权威的规划,因此用该法预测的需电量是比较准确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单耗的变化趋势,即要考虑前几年的单耗变化规律,还要考虑电价、技术革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多方面因素对各产业产值单耗变化的影响。

3.2大用户用电量加一般用户用电量自然增长率

对规划年度的大用户(含新增大用户)的需电量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得出各个大用户需电量之和,再加上其他一般用户考虑自然增长率后的需电量,以及用电线损、净输出区外的电量,即为本区的全部需电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县级供电企业的需电量预测,因为一般县级供电企业供电量较少,一个大用户用电量的增减将会对该县的供电量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用其他预测方法难以正确反映的。

3.3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电力工业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比。

K=VW/V

Wh=(1+KV)nWo

式中W0、Wh——计算期初、期末用电量

K——电力弹性系数

V——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

VW——用电量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就是电力弹性系数应大于1,这是长期以来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各地的弹性系数却呈现出无规律的显著变化,不宜再作为主要预测方法。

3.4平均增长率法

对于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在某些行业没有预测的产值(产品产量)情况下,可根据历史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规划年度的需电量的平均增长率,从而得出其需电量。

E=E0(1+a)n

式中E、E0-分别为电量预测值和基值

a-需电量平均增长率

n-递增年数

4最大电力负荷预测

年最大负荷是决定系统该年(或水平年)装机规模和电网建设的重要依据。年最大负荷预测有以下几种方法:

4.1平均增长率法

该方法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先求得需电量与最大负荷增长之间的关系,由未来需电量的增长速度,考虑今后负荷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未来水平年的最大负荷增长速度与需电量增长速度的关系,即可用需电量推算出未来各年度的最大负荷。

4.2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

电网年最大负荷=电网年需电量/电网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公式中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取值,一是根据历史资料由专家分析判断确定,另一种是以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负荷结构与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关系,再由预测的负荷结构计算出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4.3负荷率法

4.4行业同时率法

同时率是指各类用电户或行业的最大负荷不会出现在同一时间,因此系统的综合最大负荷不是各类用户最大负荷直接相加,而是要小一些,这种差别在计算中用同时率来表示。同时率在各用户之间、各行业之间、各变电所之间及各系统之间都存在。各行业和各系统之间的同时率一般在0.9~0.95左右。

第3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做保障,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及特性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人们进入全流通时代,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促使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飞跃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交通运输的特性

1、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命脉。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物质前提,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倘若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稳健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交通运输起着支撑作用。这表现为:经济开发区的交通路线日益完善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不断降低,加大了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始终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完善,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加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联系;第二,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快速发展、共同进步的保障,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利支撑,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需求。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作出规划,合理调整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促进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属于基础性产业,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讲,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样就加大了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对交通运输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倘若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做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会长久。所以,交通运输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流动、资源的配置、信息的传播,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此外,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具有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后,受国内外需求扩大的影响,运输需求也不断扩大,促使运输行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大投入,交通运输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状态,而且我们不难发展交通运输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相互吻合,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想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安全、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做保障。这主要是因为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加强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能够弥补这个地区地理位置不佳的状况,从而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倘若交通运输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的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缩短了不同经济圈及工业区之间的距离,能够逐步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了优越环境。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对人才的交流、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而且利于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加大了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工业化国家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我们得知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中级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是应该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发展到工业化的后期,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既有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有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就可以让交通运输的速度稍微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此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约为3000亿元,约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二)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创新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行业包含很多种运输方式,而且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不同运输方式的改革所具备的内外部环境都不相同。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严格遵守政企分开、权责一致以及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敢于打破行业之间的垄断,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资源配置的作用,以便建立起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三)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调整

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交通运输需求及交通模式,特别是现代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据中国物流信息统计表明,在2012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达到了83.6亿元,同比增长10%,可以支撑国内经济7%到8%的增长水平,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1万亿元,由于现代物流即第三方物流还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简而言之,现代物流就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出发点到最终点所包含的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的整个过程,有机的将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结合在一起,融入了当前最先进的供应链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品生产和流通之间的时间,尽可能地降低物料成本,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交通运输要想与经济发展相一致,首先就应该为经济发展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若我们只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就需要加大对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逐步降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京,黄谦,吴照章.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06)

[2]王译.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

[3]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综合运输,2009(05)

[4]刁长河.浅谈交通运输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07)

第4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关键词:电力需求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电力做为生产的基本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供应能力建设一定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平稳发展。换句话说,以电力为中心来,发展能源规划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建国以来的电力供应一直在绝对短缺与相对过剩之间徘徊,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电力行业发展政策随之调整,电力需求走出低谷,但是严重缺电的局面出现。尤其当我国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供应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的安全供应具有了更为迫切的意义。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发电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但电力建设发展超越国民经济需要,对环境、资源形成多余的压力,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不到位,体现了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电力体制也在不断改革,电力规划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利益主体利益不一致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我们国家非常有必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引导电力行业良性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正确判断是科学规划的前提,而其科学认识基础是对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内在关系。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电力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能为当前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二、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总量相关性

在我国,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标准提法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已经通过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体制,适应了新的形势,扩大对外开放,为融入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我国能及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减少不利因素,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的又好又快。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与此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让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经济发展的波动,导致了电力供需的不平衡。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加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严重缺电的局面,而电力需求在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又会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多家办电、集资办电政策出台后,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997年,实现了供需平衡后,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用电政策,刺激了高耗能行业的复兴。电力供需由于经济的波动,在不平衡中一般都是求得新的平衡,有时求大于供,有时供大于求,电力的短缺与过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量需求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计量经济学是经济数量分析的重要学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能更好地研究电力与经济的关联。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

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更深刻地揭示出经济系统的数量变化规律,简洁有效地描述出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是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量和系数组成。计量经济模型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关系。根据研究的目的,需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深入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各个因素,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设定描述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三、电力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标志

随着电力技术的突破和提高,电力大规模生产带来了电力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在电力需求导向下,随着电力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电力企业经历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可以说电力经济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规模经济。

电力经营的垄断特性明显。在一个省级的区域内,电力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企业——省电力公司,从事着覆盖省域的电力销售;该企业销售的商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企业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形成电力经营垄断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特许省电力公司专营该区域内电力;规模经济和资金密集而形成的自然垄断。

电力是一种技术高度集成的基础能源,在现代社会里它是公共产品,因此电力市场需求弹性与其他产品有着很大不同。从价格弹性特征看,电力作为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的动力,富有弹性:当电力价格变化时,引起电力需求量变动比较大;电力价格升高时,大多数居民将减少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电力价格下调时,大多数居民将增加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以电为动力的工业完全无弹性。不论电力价格变动与否它们的生产线不会因电力价格的变动而停止或新增,因此它们对电力的需求量都会相对固定不变。

四、电力建设与经济发张相协调的措施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如果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造成的后果将是严重的、深远的。为此,针对我国目前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促使电力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必须积极寻求对策,制定政策,改进方法及措施,保障电力安全与供应。从供应端来看,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电力的“先行”作用,贯彻以电力为中心的方针,进行电力建设的长远规划,打破电力短缺的周期性。要保持对电力工业的持续适量投入,加大和完善电网,改善电网传输效率,提高电网的可靠性,这是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前提和保证。从需求侧来看,要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降低能源的消耗速度。在进行电力建设的同时,必须将能源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和经济集约发展置于同打破电力“瓶颈”同等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较低的电

力和能源消费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1.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重点发展水电,不断改善水电电源结构,同时做好水电河流规划和重大水电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保持必要的前期储备。适当开工建设核电国产化驱动项目,逐步实现核电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加快以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继续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在沿海缺能地区及大城市,根据国内天然气资源开发、西气东输工程的进展,以及国际天然气市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适量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促进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电网调峰能力;适当发展核电。

2.优化布局,促进西电东送。调整东西部电源建设的布局,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在加快西部地区电力资源开发进度的同时,合理控制东部地区常规燃煤电厂的建设,为西电东送提供市场空间。西电东送既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对电力工业实现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力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紧密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力争在部分电力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的机制,促进科技产业化进程,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换代,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技术发展的战略性跨越,提高科技在电力行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

4.大力推动电力用户需求侧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科学合理地引导电力消费,降低高峰电力需求。缺电时需求侧管理可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需求侧管理可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实施需求侧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必须加大需求侧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之在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在宏观上把握住电力发展的基准限,而不受当年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底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由此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电力需求仍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电力工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做好电源和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积极应对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协调经济发展与电力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5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一、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由于房地产业所提供的房地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子,也即离不开房地产;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开展活动也离不开房地产。因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总要超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又会引发对其它许多行业的需求,对相关产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往往这些产业都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

最后,房地产业还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不相同的,支柱产业是指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着重强调的是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扩散作用,而支柱产业强调的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和份额。

二、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现在处于后工业社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房地产业,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其次,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再次,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房地产业进行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进行良好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对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城市的集聚效益是指各种群体和个人在地域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除了上述外,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问题,以及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以目前的形式来看要做到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房子那是无法实现的。美国住房自有率最高的时候也只有64%,这两年因为次贷的原因,有一些房子被没收了,自有率有了一定的下降。德国只有50%多,我们国家的统计数据是72%。所以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但是每一个人都要有住的地方。从我们国家来看,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国家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将近1000万,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又是1000万,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对住房的需求是持续的、长期的。再加上还有一些需要改善住房的需求,所以住房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满足这个需求,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因为这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房地产建设对于就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一万平方米的建设可以解决一百个人的就业问题。在我们国家,就业是重大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通过发展房地产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三、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房地产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适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资料分析认为适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应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其下限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上限取决于瓶颈产业的增长速度,考虑到知识产业受传统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较少,上限可适当放大到知识产业的增长速度,则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样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速度也应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要做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考虑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还要考虑房地产业内部的结构协调和供需协调。内部结构协调是指房地产业内各类物业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保持合理比例。供需协调指通过加大或缩小新增房地产的投放量,通过刺激或抑制对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达到房地产业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四、总结

第6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公路运输作为现代化重要运输方式之一,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中,公路运输量排在运输方式首位,但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量在各运输方式中却只排在第二位。近年来,我国公路运输由以前单纯的数量及规模增加,逐步走向系统化、技术化以及程序化的发展阶段,重型货运汽车、大型集装箱以及高速公路等新型装备不断填充到运输行业的每一个领域,还出现了多种以管理为核心的从属类型运输系统。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展示了公路运输方式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公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公路运输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航空、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方式均是经济发展的动脉,生产者可以通过不同运输渠道来获得生产原材料。正因为有不同的运输方式,才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同时,各种产品的购买者、需求者也主要通过这些运输方式来获得产品,为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保证。这些环节的相互依赖都是依靠公路运输方式来维系的,因此才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公路运输行业能提供直达运输服务,方便快捷、安全,经航空及铁路运输的货物送至最终目的地也是依靠公路运输,因此公路运输的发展空间很大。公路运输也能确保商品货物流通程序的正常运行,同时公路运输业的发展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大大缩短了重要城市、省际之间的时空距离,加速了区域间商品、技术、人员、信息的交流速度,降低了产品生产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拓宽了市场,对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公路设备,有着安全快速、舒适经济的优势,良好的运输环境,大大缩短了车辆的行驶距离及时间,缓解了交通拥挤,提高了运输能力。

如S310线麦盖提至喀什高速公路段,起点位于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终点位于喀什绕城高速,全线共经6个县(市)和农三师、16个乡镇、42团、44个行政村、5个农场。其中主线长142.92公里,连接线共三条计38公里。这条高速路的修建缩短了城市与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方便了人们的生产作业和日常生活,带动了周边城乡的经济发展。如今,高速公路带来的便利、快速运输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时空观念。

1.2公路运输方式有助于降低发展成本

公路运输方式缩短了运输所需时间,减少了燃料的消耗及使用量,减轻了运输车辆的机械磨损,延长了运输车辆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了货物运输成本,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出现及发展。与普通公路车速慢、安全性低、舒适度低、成本高的缺陷不同,高速公路以运输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安全、舒适的优势成为人们出行及货物运输的首选。其吸引了大量货物运输和中短途旅客,缓解了铁路运输的压力,成功实现了铁路与公路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优势的综合布局。对经济发展而言,节省了能源的消耗及使用,提高了运输效率,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降低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成本,从而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3公路运输拉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公路运输激活了公路沿线资源,推动了沿线公路的修建、土地升值。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对公路沿线资源有明显激活作用,特别是对土地资源使用和旅游行业的推动作用。在交通运输改善之前,这些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因不能实现与其他资源的良好匹配而得不到发展,一旦提供这样的一个良好的资源结合的机会,这些潜在价值就会被迅速转变为市场价值。其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明显。当落后地区的运输条件及交通设施得到改善后,旅游及土地资源就能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比如大黄山—奇台公路是新疆干线公路网“三横两纵两环八通道”中的重要高速路段,也是乌鲁木齐至大黄山高速公路的延伸线。大黄山—奇台公路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自治区干线公路网、促进国家西部能源化工战略的实施和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公路运输有助于促进信息

交流及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公路运输缩短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使城乡与其他发达地区间的相互联系变得更紧密,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加入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城市居民也可到农村、城镇进行投资,促进农村及城乡经济发展。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使现代社会经济从封闭式发展方式转向开放式发展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各发达区域的经济交流合作,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2结语

第7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Il-213-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的风景线。“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与科技一体化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重视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地共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研究和探讨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

一、深化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

民营经济是以私营、个体经济投资经营为主体,包括股份合作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最适应市场、最具活力的富民经济。民营经济在市场中诞生,在市场中发展,其产权关系明晰,运营机制灵活,是社会生产力结构中最具活力和生机的新的增长点,在加快县域经济市场化中起先导作用。在提高产业支撑力中起主体作用,在扩张经济总量中起主导作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持久动力。

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少,人均GDP低、集体积累较少,借贷能力不强,吸引外资难度较大,发展经济存在较大的困难。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但其本质是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差距。欠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慢、档次低,同发达地区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希望在民间,话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风”,这是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理所当然地成为所有欠发达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主要出路。

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县域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土特色发展。二是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化加工产业,如建筑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餐饮业等,产业趋向特征明显。三是县域民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小。四是县域民营经济主要以家庭式的管理模式为主,董事长兼总经理比较普遍,大部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同时,在欠发达地区,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一是民营经济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民间借贷资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民营经济贷款困难,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在贷款过程中条件苛刻,虽然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60%,但是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第二是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表现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硬环境适应不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效率低下,民营企业审批程序繁琐,花费时间长、精力大,执法管理部门作风亟待改善;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实证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公认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健康和发达的地方是浙江省,浙江省发展市场经济主要的做法就是发展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经验都说明要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为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得到国家大量投资,外资也不太愿意来,自己又无财力搞建设,所以只有依靠民营经济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共识。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基本上制定了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招三化”政策。民营经济是实施这一政策的最重要的力量。目前欠发达地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对外开放为契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欠发达地区事实上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把握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原则

第8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电力企业的发展质量,影响着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全国电能能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电力企业的建设,是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强化企业发展,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风险,在市场竞争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只有加强风险控制,方法各种风险,才可以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为此我们针对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电力企业经营现状

电力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的性质上存在着差异性,电力企业更多的具有社会公益性,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经营管理,可以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并降低风险的产生。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中组成部分,也是关键命脉,电力企业的发展质量,直接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增长,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较大的欠费风险。从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受到我国节能减排等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影响,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经营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从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例如电力企业发展中,缺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系统。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加上电力企业对自身风险的评估,存在着完善的系统,为此有些风险无法避免。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用电量不断的增加,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在电力企业不断发展建设中,经营风险产生,如果对经营风险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防,则会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还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从目前的经济市场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风险的管控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针对当前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的管理策略等内容进行分析。

二、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策略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将电力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风险进行解决。而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经营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电力市场开拓方面产生的压力和风险,以及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的进行市场和的电力线路等的建设,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为此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经营风险主要有电费风险、供电中产生的经营风险、服务不到产生的经营风险、市场开拓产生的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为此需要对这些经营风险进行管理控制。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进行风险的评估。为了提升电力企业的发展效率,需要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个风险识别系统,对电力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在进行经营风险评估中,需要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度,风险的作用方式、风险产生的损害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便于对其进行管控。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管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其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则可以保证整体运行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将电力企业的电费管理系统完善,创新管理,降低电费风险。第三,加强监督。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运行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需要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加强对其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除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电力企业运营的监督,保证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保证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水平。第四,重视电费回收。电费是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来源,电力企业各项业务、终端的销售,都是为了经济效益,电费的回收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盈利手段,但是电费回收是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电费回收工作需要得到加强,防止拖欠电费等现象发生。

三、总结

第9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

关键词:财政;经济;理性思考

财政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经济是财政的保障,财政促进经济发展,财政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1]。财政主要职能是国家以此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同时它能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自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财政经济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各个地区纷纷着力增加财政收入、积极防范财政风险,做大做强财政,为地区经济发展打下鉴定的基础。

一、发展财政经济的积极作用

财政是国家或者政府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收支活动,以便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财政就是理财,财政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引导、协调经济发展,从而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

(一)引导国民经济发展

财政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引导我国经济向稳定、快速、健康方向发展,对社会物质利益关系调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引导企业或者个人经济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够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目标,财政政策的发挥主要表现在税收、预算等方面,积极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三)协调国民经济发展

财政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失衡现象进行调节和制约,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目前的财政政策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的结构调整作用比较吃力,投入结构政策有待完善,对企业人才激励做的不够到位,财政投资管理力度不高,财政职能转变不到位等等。

二、我国区域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必须积极寻找财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保障经济快速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实力不强

经济实力是财政收入的最大保障,如果经济发展不好,财政收入无从谈起,所以财源建设是财政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实力不够,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收益低,导致财政收入不高,不能很好的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经济发展慢的原因首先表现在工农业发展不平衡,没有地区支撑产业类型,工业经济发展项目低,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形成特色经济,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粗放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空前好转,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也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呈现东部沿海经济一片大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落后,拉大东西部贫富差距[3]。

具有观数据显示上世纪末全国地方曹正收入亿元县中绝大多数都是沿海县区,而青海、没有出现亿元县,宁夏仅有一个亿元县。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 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二)财政风险的普遍存在

经济发展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财政资金受到严重损失,财政支出出现困难,影响地方经济的正常运行。财政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造成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财政预算失误、决策者风险、财政收支失衡等等。财政风险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政府财政调节作用,使财政背负严重的负担,阻碍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三)财政监督体系部件权

财政监督是财政机关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而实施的一种有效监督行为,财政监督通过多种监督方式,比如常见的财政机关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以及审计机关的监督等。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督方式比较单一,防范、教育功能不能较好的发挥;监督工作松懈,对财政领域的某些问题解决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财政分配的最终检查结果多,对资金使用跟踪力度不够,外部监督多,而对内部监督比较少;监督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比较之后,同时也没有指定合理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

(四)财政管理不科学

我国财政管理仍然搬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忽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没有运用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控制经济,经济发展仅仅利用政府支持、银行贷款等方式,忽略引用外资的发展优势;在资金的筹备方面不积极,一般都是在政府的强行压力上才开始实施,使用财政担保,这种方式影响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造成经济发展没有动力;有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的急于求成,只重视项目,忽略了对经济发展的管理与监督,导致畸形经济发展,给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

三、关于增加财政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增加经济收入

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要想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必须提高当地经济发展。首先壮大当地工业发展,工业是财税之源,必须积极发挥工业领头作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着力培植优势较大的工业主体,实现原材料加工向精细化加工转变,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发展低耗能、高利用、低排放的工业形式,走经济持续发展道路[4]。另外,要重点高骨干产业,积极鼓励产业发展,为产业大户制定较大发展优惠政策,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利用他们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品牌企业,提供工业税收。

另外,要积极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培育新兴财源。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如果不积极引进外资,很难实现经济迅速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利用多种招商手段,提高招商引资实际效果。把工程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与激励制,调动各级部门招商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监督好财政发展中不良行为,严格打击弄虚作假行为,把增加地方财政的主要方式建立在经济发展与大工业纳税用户上。税收的管理也要科学、合理,在法律环境下合理应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管理的同步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禁止出现有税不收,偷税漏税的情况。对于税收中不良行为应该合理处理,在严格打击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税收类型,改革税收机制,减轻税收负担,取消一些不切实际的税收种类,建立合理的税收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合理纳税,减少不和谐现象,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为提高财政收入打好基础。

(二)防范财政风险,突出财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风险问题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想减少财政风险,首先必须提高工作人员财政风险意识,做好防范规避准备,其次要规范财政管理制度,增加财政分配的透明度,对设计财政分配的透明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要有清晰、明确的记载;另外要规范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多种多样,他的运用是有条件和范围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实力相一致,使其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有效避免债务危机的出现。

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制度的实施对财政有重要的影响,税收制度可以实行税收进度与部门经费、奖金挂钩的制度;另外做好土地、房屋契税的征收工作,尽量不要出现漏洞;强化交通车辆的税后控管,加强工业税后管理制度力度,促进税后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生命之源。

(三)做好财政监管工作

财政工作必须在一个稳定的法律环境下健康运行,否则容易陷入风险,制约经济发展。在财政管理中首先要规范财政支出,其次是严格管理财政相关事务,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的地区,政府财政有限,必须有稳健财政意识。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工作,强化财政的预算管理;再次是做好财政理财工作,增强理财观念,合理整理闲置资金、不良债款,理顺各级财政管理工作;最后是规范用财,坚持走公共财政道路,按照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要求,规范财政行为,优化支出结构,对专项资金实行追踪问责制,严格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真正落实财政管理工作,发挥财政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四)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

应根据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需要,合理界定财政对事业单位的供给范围,如可以接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程度相应界定财政是否供给其经费,以及供给的项目和比例;应把支持公益性事业发展放在政府的重要位置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事业;应依法像障义务教育经费。而对有收人的半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只给定额补助,单位可依法组织一部分收人,如开放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减少刘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应促其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同时,应改进和加强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越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减少经费开支。

四、结语

财政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公共建设的保障,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条件。所以国家或地区必须重视财政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制定各种有力的政策与措施推动财政发展,充分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新红.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理性思考[J].现代商业,2014(04):184-185

[2]梁位亨.发展壮大县域财政经济的理性思考[J].南方经济,2005(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