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后现代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后现代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后现代建筑设计

第1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一、功能之美

建筑是为人营造居住环境的建筑,是为了让人们居住的,后现代建筑发生在工业大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人的居住环境的功能性,即实用性。让建筑不仅舒适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使后现代建筑,给人的感觉更加温馨,并且展现多姿多彩的功能之美。例如,后现代著名建筑——上海杨浦大桥,它是一条斜拉桥,该桥梁不仅实现了其实用的功能性,且在受力合理,节省耗材的情况下,使建筑轮廓流畅,形态优美。这座桥梁是功能美的代表之作。

二、结构之美

后现代建筑突破了现代建筑的几何图形结构,使建筑结构更加新颖,精致,美观。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一个圆形巨大的建筑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它就是巴克敏斯特·富勒(美国伟大的艺术家、发明家、设计科学家,1895-1983)设计的美国馆。美国馆圆球直径76米,三角形金属网状结构合理地组合成一个球体。整个设计简洁、新颖,没有任何多余的材料,建筑就像一个精致漂亮的水晶球。他把圆球建筑与哲学思想结合: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物质构造是圆形和球体。圆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基础型,它也是最小和最大物质运动轨迹的形体。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巴克敏斯特-富勒在其圆球建筑中也表述着:地球和人类应作为一个互为作用,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体现着其内在意蕴的美。圆球建筑便是以“无一定尺寸限制的结构”为概念,不连续的和连续的伸张力相结合,以最小的材料和最合理的结构、最小的投资创造出最大的内部空间。即以最大限度利用能源,以最少结构提供最大强度。展现了后现代建筑的结构之美。

三、韵律与节奏之美

韵律与节奏,是指同一个图案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中,重复出现所产生的运用感。由于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秩序美感,所以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后现代建筑,多是高层建筑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穿插和叠加。其中引起的渐变构成和发射构成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例如,日本现代建筑大师,矶崎新的设计作品水户艺术馆,值得一提的是艺术馆中央有一个很高、很怪的标志塔,其在多方面显得标新立异,这个塔同样是一件赋予韵律与节奏感的建筑,标志塔有无数个三角形组成,根据一定的组合形式,一直盘旋到高处,就像一首有节奏的音乐。

四、色彩之美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最值得称赞的是在色彩方面的创作,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长期生活在一片灰色的城市中的男女们,走到大街上。到处都是一片混凝土的世界,他们被这种所谓的色彩厌恶了。他们需要发泄,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了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大面积的使用艳丽纯色,直接明了,这样的建筑赢得了这个时代里生活的人。

例如,洛杉矶的太平洋设计中心,该建筑的设计仍然遵从密斯的玻璃外墙和钢结构思路,但融入了更多的技术。这座大厦被构思成为一个蓝色的独立的物体。它的外形就像一艘耸立于由小房子构成的海洋中的蓝色远洋巨轮,或一条海洋中的大鱼。其众所周知的绰号——蓝鲸,表明它在公众印象中占有不容置疑的一席之地,成为了一座纪念性的里程碑建筑。

五、奇异之美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运用各种手段来标新立异,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于是,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等非常规设计手法便应运而生。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表现后现代建筑奇异之美的例子。

六、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即是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后现代建筑中的地方性风格倾向,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的代表。芬兰天才阿尔瓦·阿尔托是人性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终生倡导人性化建筑,主张一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其次是建筑师的想法,其建筑作品融理性和浪漫为一体,亲切温馨,而非工业时代机器的产物。其中,他的代表作芬兰珊纳特赛罗镇中心建筑,可以说是阿尔托风格的代表,小镇中心坐落在一座小山上,用红砖和木结构建造而成,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非常协调,人们在去往市镇中心的路上始终能感觉到主楼的存在,进入主楼却感觉不到主楼的存在,这就是其妙处。

七、材料之美

后现代建筑的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和金属玻璃。钢筋混凝土不仅强度大,而且自身重量相对较轻,这样,楼层就能做的薄一点,建筑物的跨度也可以很大,使建筑物看起来高大,美观,且节省地面空间。例如,跨度达218米的法国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陈列大厅,其混凝土壳层的厚度仅12厘米,1960年奥运会罗马小体育宫的壳层厚度仅1厘米左右。混凝土预制件的出现使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现场一砖一石地盖房子的方式淘汰。英国的海德公寓因大量使用混凝土预制件而闻名。这也使得建筑物外观结实,牢固,体现出材料的美感。

第2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出现较早。1870年,英国画家约翰・沃特金斯・查普曼提出“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 Painting),用来指一种比法国印象派更现代、更先锋的绘画创作。1917年,鲁道夫・潘维兹在《欧洲文化教育的危机》中论述了欧洲文化教育的虚无主义和价值体系的崩溃,并提出了培养“后现代人”(Postmodern men),以体现尚武主义、民族主义的精英价值观。1939年,费德里克德・欧里斯编选的《西班牙暨美洲诗集》中使用“后现代”一词。从词源上看, 首先Post可指not modernity,有not positive或negative modernity之意,即积极主动的同先前传统思想决裂。其次Post可指promodernity:现代之后的所有思退。再次 Post可指hyper:现代的更高阶段,对现代的一种继续强化。最后post还可指truss:“超越”的意思,否定了现代思想而对其作更高的升华,使之更接近于世界的本真状态。

后现代主义该如何定义,代表人物利奥塔、德里达、哈贝马斯、理查德・罗蒂等人都各自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综合诸多观点,可得出一个结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在这个名称下集合着彼此矛盾的态度和理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反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

2、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原因

20世纪晚期,社会进入了一个“解体、离散、转变”的年代。在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工业革命使传统城市的文化特色彻底失落,大量的传统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城市面貌改变太快,无法对整个城市加以识别、记忆,导致市民对社区以外的环境产生陌生感,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城市传统生活方式中很多重要的部分被严重侵蚀掉,场所与机缘,都市与社区解体。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埃,试图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实现,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环境。由此现代主义不得不面对它自身所产生的问题。1966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六点特征:历史主义;直接的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文脉主义;隐喻和玄想;后现代式空间。正是通过这些先锋派建筑师们在建筑设计上的狂飙表现,景观设计师们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后现代主义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景观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主要存在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后现代主义景观观点。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指在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景观设计。从表面上看,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指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它是受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后结构主义、新思潮和女权主义的影响,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否定现代主义的内涵,标志着与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崇高美学的决裂。它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的、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的思维体系。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一般指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功能性和无装饰性为目的,以历史的折衷主义、戏谑性的符号和大众化的装饰风格为主要特征的景观设计思潮。如Tom Turner认为,后现代主义景观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通过隐喻等手法追求意义的表达,认为后现代主义景观采用现代主义景观的形式,但带有历史性、讽刺性,具有双重译码的特点。赫斯特认为后现代主义景观艺术的目的是“贵族式美学”让位于公众所喜爱的玩笑形式并极力宣扬艺术要更象大众艺术而非高难艺术。乔治・哈格里夫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哲学的直接对立面,后现代主义景观具有包容性,注重文脉而非风格,试图找回世界的本真面目而不是创新的物体,定位于外在世界而非内心的理念世界,后现代主义者被形容为“到处搜索、引用、掠夺”,具有“历史性”、“包容性”。

国内研究人员多数从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即詹克斯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来理解后现代主义景观。陈晓彤认为,后现代主义景观关注人们精神层面,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趣味、个性的精神需求。景观建筑师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和色彩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花草、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 因此,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和而谨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但人和景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4、后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形式探索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被认为是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奠基人,在建筑设计的同时,他也涉及到景观的领域。其在1972年设计的位于费城附近的富兰克林纪念馆和1979年设计的华盛顿西广场分别运用了符号式隐喻和图案式隐喻的设计方法。

1992年建成的巴黎雪铁龙公园也是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景观设计,整个设计体现了严谨与变化、几何与自然的结合,并且具有强烈的怀旧与伤感的色彩。公园以三组建筑来组织空间,这三组建筑相互间有严谨的几何对位关系,它们共同限定了公园中心部分的空间,同时又构成了一些小的系列主题花园。每个小花园都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及植物材料的选择来体现金属和它的象征性对应物的组合,它把传统园林中的一些要素用现代设计手法重新组合重现,体现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小花园内喷水头像,充满了讽刺、诙谐、玩世不恭的意味,这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符号拼贴的大杂烩。

第3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

中图分类号:TU-098.2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国际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台,运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钢铁、玻璃、混凝土材料开发出了经济合理甚至达到良好物理性能的“标准化”建筑。其结果,由建筑师们发起的轰动一时的新造型艺术运动。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法国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注重保护自己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但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却走向了现代主义运用简洁、通透的手法,舍弃了传统建筑的符号。这是因为他和其他的欧洲国家一样就是非常的重视传统,尊重传统,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老的东西一定要保护,但是新的东西是不能循规蹈矩。历史是在前进的以前的传统风格包括城市格局要保留。但新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就要有当代的理念、时代的精神来思考,来创造。现代建筑实际上是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一个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现代的艺术,现代的绘画是领跑现代建筑风格。才有了众多的艺术流投身的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始终受到科技水平、生产力的影响以及艺术流派的影响是很深的,所以现代建筑与现代艺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主义在欧洲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中国现代主义并没有被接受。比较被认可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简单的说就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对比较有传统文化底蕴城市和建筑韵味的追求。比如美国等一些国家文化历史比较短,所以想要模仿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存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居住环境的空间形式。比如喜欢一种贵族文化,也就是拿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模仿欧洲古典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它表现的不单单是去模仿传统的建筑元素或者制式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完全对自由空间的追求,对自由设计理念的追求,后现代设计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它对现代主义的突破首先是在建筑领域,大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同时也是有影响的建筑师。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1]。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主义为主,8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倾向,相对于此对70年代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期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被视为是停滞不前的时期。60年代末出现的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省,进入70年代以后,如同填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似的,诞生了许多尝试性的作品。针对否定现代主义的课题,人们都在各自摸索着答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理想。以后的一个时期则是培育“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时期。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对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开端,理论界普遍公认的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这也是由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公共性特征,长久

实用性和巨大的审美影响力等,这也使得建筑领域的风格变化格外引人注目[2]。

三、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972年,以《五人建筑师》为题的白色装订本作品集问世了。彼得埃森曼、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密、约翰海扎克5名建筑师在同一时期以纽约为中心展开了各自的创作活动,他们从格布西耶初期的住宅设计中摄取词汇,他们的作品都是以白色平滑的墙面构成的,都会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但相对于文丘里、穆尔等费城学派,他们被称作纽约学派。他们的活动与以后的现代主义再认识相联系,经过曲折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局面。

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不应该与现代主义对峙,可以说它也只是现代主义潮流中一种展开设计的形式之一。尽管后现代主义受到批评,但是其创新性和标新立异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作为建筑语言他们常常运用非常新的形态。但是,不管是什么时代,其想要表现的核心往往还是与人们的意识深处相通的贯穿始终的东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上的排他性和单调性在其发展后期引起人们的厌倦,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表现的、传统的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在理论上是否真正与其语言的确提示了建筑表现的一种可能性。将建筑作为一种乐趣的态度,以及从建筑中发现某种新东西的强烈欲望。

设计本身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创造过程,由设计师来创造,由大众用某种行为消费方式来承载享受设计。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历史差异并存的形态,而人本身作为一种自然个体,具有两种需求的全面功能。这也决定了设计多种风格可以共存和相互影响、相互整合[4]。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进人八九十年代,从髙科技形态、晚期现代主义、乡土主义,到上述的解构主义等, 建筑界简直就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建筑设计倾向,弗兰姆普敦的论点也许与大的潮流相悖。现代主义与地方主义两极对立的局面发展到现在也许巳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了。后现代主义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虽然在 20 世纪60~90年代是盛行期,但带来了设计界的繁荣时代,潮流前沿的多元化设计,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5]。

弗兰姆普敦的研究与他的古典主义索养不无关系,一些传统的东西对当代显得有些过于沉重。他对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空间论进行的所谓独到的解释和引用,使海德格尔理论解析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使哲学界的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也许巳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是,对现代建筑无节制蔓延所引发的疑问,尊重一些地方或集团所继承的有价值的东西,并认真地从中学到某种东西的态度却不是用简单的流行语言所能表述的。

[1]于秀军.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宜春学院学报,2003(5):81-93

[2]王敏.浅谈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差异.山西建筑,2006(19)28-29

[3]周蓓蓓.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学院摺英,49-52

[4]丰谷.新时期的建筑美学思想.华中建筑,1994(1)1-9

[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第4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倾向

1、民族形式的设计不是新生事物,它是历史上传统复兴思想的延续,由于建造的不经济性和施工的不合理性,以及新建筑规模的扩大,建筑体量的巨增等因素,“民族形式”的设计显现出不适应性。

2、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现代主义”设计像开闸的洪水,迅猛发展,遍地生根,许多建筑几乎都按“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设计,这一实用经济的设计思想仍将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大量建筑设计的基础。

3、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建筑心理行为科学等交叉科学理论的影响,建筑设计表现一种“前卫设计”倾向。这一倾向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构成模仿西方设计,追求奇特与动感,具有广告性及标志性,建筑类型集中于娱乐、商业及服务业建筑,具有商业化表现。

4、新西洋建筑开始出现,运用西洋古典建筑片段形式作为建筑的造型手段,这些局部西洋古典形式就像商品包装,或是一种商业标志,若去掉这些附着物,完全是一副现代建筑的面目,出现这一设计倾向的社会根源或许在于人们的崇洋心理。

5、“乡土设计”指在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圈中,运用自然生长的乡土建筑的形式、空间,建造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新建筑,这一倾向试图留住地域文化的根,但在追寻地方性的同时逐渐失去地方性。

6、智能化设计己有萌芽。随着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人们将完全进入全信息社会,高科技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流。

20世纪末的建筑界表现出浓重的怀旧情绪,被普遍认为影响美国设计领域的四大设计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过程设计及智能化设计,其中前三者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怀旧倾向。中国建筑尽管处在方兴未艾向成熟阶段发展时期,但20世纪末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建筑设计同样较大程度表现出对历史传统情有独钟。

第5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创意

Abstract: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unique design style, full of modern breath, is the trend of the city. As an architect, should underst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yle and basic concept, clea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put forward abou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idea.

Key words: the modern style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originality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现代化格调的设计工程,仿佛已是城市的商标;综观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工程,在种类和风格上均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古典、传统或是现代化的呈现,凭着设计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意,经过他们的一番塑造之后,房舍的每一处,都散发出独特的神韵。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理解建筑设计的意义可以使建筑师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职业目标,然后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从而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现代城市建筑。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基本理念

风格是对于某个人、某个时代、某个文化的最重要的阐释和代表。建筑则更是有其不同的艺术风格,正是这些风格成为了某位建筑大师、某个时代和某种地域、某个名族的象征。我们从世界范围内划分,建筑风格则有西方建筑风格(或称为欧洲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以及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而每一个建筑风格又在具体的地域中有着各种差别。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晚期就有哥特建筑、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等不同的类型。而就传统的中国建筑而言,南北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也都有着具很大的差别。

伴随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近年来设计界都强调建筑要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核心,在现代建筑设计思想中更是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现代设计的基本理念则包括:1.注重环境保护,2.注重结构设计的合理性,3.注重功能的多样性,4.注重新能源的合理化循环使用。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建筑本身在设计上应具有科学性,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建筑结构要按绿色生态建筑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使建筑在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上更具科学性。

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经历了19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之后,建筑设计在20世纪中叶逐渐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高新技术风格以及地域性民族性风格表现等阶段。目前,建筑的“多元化”已经不可避免。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也有一定的发展趋势。

岳冰凌在其《谈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创意步伐》中对此概述较为准确,他认为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2)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构想

1、引进和创新,建筑设计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设计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设计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2、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3、现代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都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4、数字化技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并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一些新锐的建筑师已在探索用电脑手段扩展设计能力,特别是在空间和形体的方面。这在用传统技术的时代是无法想像的。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之,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空间,改善人的居住条件。

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参考文献:

1.甘波.浅谈我国建筑形态的设计创意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与研究, 2011,(19).

第6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摘要建筑装饰艺术是连接建筑设计艺术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明确其从属于整体建筑的地位,力求与建筑整体的和谐,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其在美学价值上的完善和升华。本文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为例,明确建筑装饰设计的地位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装饰 审美 意境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曾对建筑艺术带给观者的审美感受做了这样的阐释:“建筑意”中的“意”的含义,应该等同于“意境”的概念,而“意境”则是东方审美活动的核心,是高品位审美理想,离不开“情景交融”,“形神合一”,比如“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之类。西方美学理论对这种现象也进行了相关阐释,“以享受的自我与观赏的对象交融,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合二为一,称为移情”。作为增加美感的建筑装饰设计,同样需要移情,使要表达的某种意义自然被领会和感悟。因此建筑装饰设计集审美和表意于一体,对于整个建筑设计而言,有着提升“意境”的作用。为了更近一步明确和重视建筑装饰设计在建筑中的地位,本文就建筑装饰设计的审美与表意功能进行逐层阐述。

一 建筑装饰设计的三个层次概述

第一层次:实用性与功能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样,建筑装饰艺术也必然不是为美而造。建筑装饰的形制依附于自然环境而出现,并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简而言之,建筑装饰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其存在的基础。建筑装饰设计的守则与工艺技术,要根据建筑本体的构造与材料来确定,力求建筑装饰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完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存在美学价值。实际上,建筑装饰是一种实用艺术,正如R・阿恩海姆所说:一直酒杯是用来饮酒的,因此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还是要表现出盛与斟的有限功能来,并且这样做时还必须依照一种适合于宴会的特定方式。如果这样一种器皿超出了其有限的功能,如果它觊觎成为绘画或雕刻作品,我们就会感到为难并疑惑这是否出自糟糕的审美趣味。

建筑如同酒杯,在满足了功能与构造需要的前提下,适度的装饰设计才有价值。例如,我国的北方民居建筑一般多用砖瓦黄土作为建筑材料,西北地区是窑洞,东北地区是土坯房,而在南方,民居除了采用青瓦覆顶,由于气候湿润,植被茂盛,以砖砌墙外,大量的建筑材料都是木材,所以说,自然环境的特征决定着建筑的形制,作为建筑细部设计中的建筑装饰同样如此。

第二层次:审美作用

正如第一层次所说,当建筑装饰依托于自然环境产生后,美学价值便在其功能性与实用性完备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从这一层面来讲,建筑装饰或寓于结构之中,或以一种附加的形式出现,追求美学与力学的和谐统一,带给建筑整体视觉上的逻辑性,可以改变人们对建筑的感受,从而表达建筑的灵魂。例如在我国古代建筑绘画中,常常看到院墙建筑的大门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屋顶,这个屋顶起初是用来遮日挡雨,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头”。随着建筑文化的发展,门头上开始出现吻兽等装饰物,甚至后来渐渐失去遮日挡雨的功能,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建筑装饰,这也是门头的体积越来越小的原因。此后,屋檐下的装饰越来越复杂,但始终保持对称协调,优雅而不繁冗。这都体现了人们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从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转向重视建筑装饰的审美作用。

同样,在西方,建筑师们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而建造的威尼斯总督府也是如此,它起初头重脚轻的建筑形态十分不协调,但是建筑师利用巧妙的建筑装饰设计,把其厚重的体量感用红白大理石的西方格子削弱掉,从而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十分轻巧,被誉为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之一。由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加工经验,渐渐成为建筑装饰的规范,例如我国古代的《营造法式》中,就将建筑装饰的斗拱形制在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总结。当然,这些法则并不是不可修改的,而是需要随着不同环境、建筑形制和规模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层次:表意作用

建筑装饰虽然依托于建筑本体,并有其实用性与功能性,但是不同建筑师选择的不同装饰工艺和装饰材料,却影响着建筑本体的艺术氛围和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建筑师本体感受并影响着观赏者。我们常常称之为“意境”。就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而言,其意境之美无处不在。园林的表现手段不仅仅来自于建筑,更依赖于山、水、花木、石窗等建筑细部的装饰,在三维的立体空间内,强调整体的和谐之美,把中国古代“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宇宙观最为直接地表现在人们面前,使得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和谐之美。又如利用建筑装饰设计来表现民族文化的华盛顿国会大厦的柱式,本杰明・亨利・拉特罗伯抛弃了传统的莨菪叶饰纹样,代之以美国本土的植物纹样,如玉米和烟草。这都是文化植于建筑中的典型例子。

二 建筑装饰设计与建筑本体的关系

从建筑装饰与建筑本体的关系,可以把建筑装饰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建筑本身的结构、构造等进行修饰与艺术加工的建筑本体中的装饰;一种是附加于建筑本体之外,已经脱离建筑本体而存在,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的建筑本体之外的装饰。

1 建筑本体中的装饰设计

建筑本体中的装饰设计自身也分为两种情况:装饰结构化与结构装饰化。装饰结构化,顾名思义,就是将装饰寓于结构之中,作为建筑结构构思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从而使得建筑形制具有象征之美。黑格尔也称其为象征建筑,文丘里称其为表现建筑。意指这种建筑装饰设计寓于建筑本体之中,又高于建筑本体本身的象征意义,而成为建筑空间与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的主宰者。从这个层面,可以把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设计的失语看做建筑构图的一个部分。结构装饰化是对结构本身进行的修饰和润色,寓装饰于结构,展现内在的美感,实质上是赋予结构装饰性。材料本身所富有的属性,包括质感和肌理独具装饰性,或者对建筑部件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进行装饰,都属于结构装饰化这种情况。

2 建筑本体之外的装饰设计

前文已经提到,在审美价值上,第二种装饰设计是趋向独立的。它同样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建造的装饰,为了装饰而装饰,为了艺术而艺术,完全与建筑装饰本身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无关。文丘里建筑理论中为了表意而夸张使用的符号、标语等文字,实际上都属于这类建造的装饰。另一种是附加的艺术,主要包括纹样与文字,例如中国古典建筑的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都是这类附加艺术。

3 二者的关系

一般来讲,建筑本体之外的装饰设计都是经过建筑本体中的装饰设计过程演变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前者渐渐取代后者而独立成为审美客体,这无疑体现了审美的滞后性。二者比较来说,前者可以脱离建筑本体独立存在,后者反之,前者容易受到社会文化、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趋于变化,甚至在强调移情与意境的情况下,其所表达的意义也会发生改变,后者反之。

三 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设计关于审美与表意的阐述

现代主义建筑受“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影响,而造成建筑装饰设计“意义的模糊”,即意义的缺失,建筑装饰的表意功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形成一种重审美而轻表意的倾向。在建筑装饰设计泛滥的19世纪末的西方,折中主义建筑中,虚假的巴洛克、文艺复兴和哥特式建筑的装饰设计已成为社会名利的工具,资产者用于炫耀浮夸,无产者用于掩盖颜面。很多建筑师认为,这是建筑装饰设计观念的颓废表现。这种现象与现代之前的建筑装饰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反差。弗兰西斯・科达科的论述阐明了其中原因:装饰的概念与程序相关,现代的形式语言赋予了现代建筑新的程序感。传统价值观认为,只有诚实、正直的事物才是有用。而现代的价值观却颠倒过来了,只有有用的的事物才是诚实、正直的。这种翻转的观念,导致了现代建筑对装饰价值的怀疑。

对于现代文化与设计而言,装饰要传达和揭示“事物”内在品质的作用不再有其必然性。因为“事物”仅仅是一种物质化的产品,装饰的价值完全是由技术来衡量的,而技术作为一种体系趋向于掩藏起内在的品质。装饰的重要性只有在“事物”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工具或者产品时才会存在。然而物质缩减为工具,正是现代技术作为人类“手的延伸”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按照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或者经济理性的价值观念来说,装饰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现代主义建筑摒弃了装饰而转向功能的追求,放弃了意义而转向空间的追逐。例如:坚持至上主义的扎哈・哈迪德的诸多作品坚持对纯感觉的表达,不去追求真正的社会标准,也不探求思想意识,而是通过赋予绘画以外的表达形式,创造出新的形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她设计的香港山峰俱乐部就是一部三维的至上主义作品,恰恰完成了马列维奇希望将形式逻辑推广至建筑艺术等三维领域的愿望。

但是由于建筑师拒绝让作品与使用者和群众进行交流,导致了交流的障碍,使现代主义建筑陷入一种意义模糊的境地。这正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无视社会文化标识的需要,忽视了建筑应该表达人的社会地位、历史传统、社交方式、宗教信仰等等。现代主义建筑对人文关怀的忽略导致了厌倦感,从而使得很多建筑师开始承认传统建筑的表意功能的作用。意义模糊带来的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了一场诸多领域的文化变革,重视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

四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关于审美与表意的阐述

文丘里认为传统建筑并不像现代建筑重形式轻表意,而是具有象征的传统和交流的功能,它与绘画和文学一样,通过特有的符号表达自己的意义。而建筑装饰理所当然应该为建筑结构服务,装饰物的本质上就是一种依附的艺术形式,构建装饰物就是使它自治,就是产生一个自足的审美客体,任何有关建筑将其主要任务视为创造一个自足的审美客体的想法,都将产生结构性装饰物。为此,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把自己的费城协会大楼与现代主义建筑师鲁道夫的纽黑文克劳福公寓作比较后,宣称自己的建筑是“意义”建筑,鲁道夫的是一座表现建筑。同时他认为,建筑是装饰符号的庇护所,装饰包含某种信息,能传递意义,具有文本属性,而文本建筑是反空间的,它是含有支配空间的信息的建筑。信息作为建筑和风景中的一个要素,支配了空间,让意义战胜缺乏意义的东西。

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中指出:“后现代的一半是现代,一半是别的什么(意指传统建筑)其特色是企图把建筑艺术表达得既能与大众做‘建筑语言’的交流,也能满足人数不多的内行人的口味。”这里文丘里强调的“意义”和詹克斯指出的“建筑语言的交流”,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对表意非常重视,这与现代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带来的“意义模糊”相反,后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对意义表达的呼唤,摆脱了现代主义建筑意义模糊的困境。

然而,后现代主义在追求表意的过程中,却过分夸大了符号、标语等文字的意义。文丘里曾这样论述过:“现代建筑师放弃了把绘画、雕塑和平面造型与建筑相结合的象征主义传统。醒目的埃及门楼上精美的象形文字、罗马楣梁上的原始铭文、圣阿布莱厄纳的镶嵌画、乔托教堂里无处不在的雕花、围绕哥特式入口的被祀奉的天使们、甚至威尼斯别墅里梦幻般的壁画,都包含了比装饰建筑空间更多的信息。”商业社会里,这些被夸大的符号和标语更能引来人们的关注,从而更加助长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偏向用这些符号与标语来直接代替人的主观体验的趋向,渐渐使得这些代表着建筑意义的符号和标语名不副实,脱离了建筑本体而存在,失去了建筑装饰本身的实用功能,导致了建筑的形式主义的泛滥。

参考文献:

[1] 陈瑞林:《20世纪装饰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

[2] 杭间、张夫也、孙建君主编:《装饰的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3]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4] 刘育东:《建筑的涵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

[5]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第7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川西民居;后现代设计;对比

川西民居是汉族民居建筑流派之一,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新川西民居是在此基础上,注入新材料新观念发展起来具有地域风格的民居建筑。新川西民居作为地域文化载体与后现代设计在产生背景以及表现手法上面非常类似,通过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异同,适当借鉴后现代设计中的规律与经验,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指导传统民居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设计产生背景之对比

在这两种设计的对比过程中,可以将它们各自的产生背景做出分析和比较。作为一种民居设计,新川西民居自然承载着让居住者和使用者能够透过它感受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地理环境。所以川西的民居设计自然要让人们感受川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地理面貌,川西的民居设计早已经融入川西的文化特色。四川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省份,自古就是农业大省,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虽然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依旧与中国中东部地区存在差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在建筑设计也相对落后一些,这一点在民居的设计与建造上也有所体现。首先在建筑设计上面要满足居住的特点,所以在装饰上体现出“生态”的一面,将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景充分融合的目的,让居住在里面的人们可以感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人类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现在生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盒子里的人们,更加渴望与自然拥抱,川西民居缺乏装饰的建筑设计,也能更好地接受。甚至一些商家正是借助这股“川西民居”之风,将建筑打造得更加接近自然,所以在商业环境下异军突起,一枝独秀。例如现在成都做得非常成功的川西民居特色写字楼――西村,就以传统西村四合院为空间布局,青砖黑瓦,屋顶房檐滴水瓦片,青石地板,雕梁画栋,朱红大门,充满田园的农耕气息。正是这种 “复古风”的兴起,将人们的怀旧情愫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后成就了新时代的新川西民居设计,在现代建筑市场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之风。

后现代设计是在西方工业时代下的产物,是伴随着工业制造以及新材料改变后产生的设计手法。同时后现代设计艺术也是对现代艺术的一种批判和反思,最终才衍变出来的一门设计艺术。在20世纪中后叶时期,随着世界工业发展主要阵地――欧洲工业快速发展,制造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建筑新材料也随着技术突破不断被研发和运用在建筑上。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人们不再是追求能够遮风避雨的常规建筑,而是对建筑构造充满各种“幻想”。逐渐将自身所处环境融入更复杂的交流环境和文化内涵,这使得人们的消费环境里越来越多的课题被提及和利用。富裕的人们不仅消费物质产品,而且还开始消费文化内涵。在时代与技术不断进步下,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人们对待文化与矛盾也越来越包容,但是随着现代设计那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及并不注重装饰的室内设计,使得人们对这种一层不变的室内设计风格越来越失去耐心,追求个性与独特的人们渴望建筑装饰的温情回归,呼唤文化内涵的涌现,所以后现代设计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对比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设计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以其干练、直接的元素运用,在新一轮设计中获得了认可。而作为具有浓郁的田园农耕元素的新川西民居却在时展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被设计界所遗忘。但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与向往,以及希望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于新川西民居在传承传统文化、指导传统民居的发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种设计表现手法之对比

宏观上从建筑单体的设计上,新川西民居因地制宜,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比较注重中轴线布局,表现开敞和自由,它将密集但又具有人情味的邻里关系通过特殊的建筑结构生动地展示给人们,院落的设计与布置,一改邻里因缺乏空间而产生的矛盾,而且新川西民居在建筑造型上以轻盈为主,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居被设计成木穿斗的结构,斜顶以及薄檐的应用,不仅美观,而且轻巧 ,另外新川西民居在建筑色彩设计方面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色彩进行勾勒和组合,例如材料本身的颜色以深色、灰色为主。主要表现为淡雅、朴素,不仅在木结构中较多体现木质本色,只有将立柱和门窗进行上色处理,而且主要为朱红、褐色为主。这种色彩的搭配主要因为川西平原植被丰富,民居融于自然的基色上面更显得古朴但又不失生机,虽然淡雅,但不失高贵之气;而后现代设计风格通常采用抽象、夸张、分解、简化等艺术手法,借以隐喻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历史性。后现代设计在建筑造型上充分运用装饰构建的转换和变形,实现其象征或者隐喻的作用,强调文化内涵与环境的有机融合,让设计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色彩选用比较简单,但依旧符合其夸张的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重复搭配运用比较广泛,同样为了突出设计与环境的结合,不仅实现艺术美,同时实现了外形美。

从材料及细部装饰上新川西民居的设计是重新找回传统的川西民居,在许多地方都有继承原来的川西民居设计,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现代的材料和方法。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中,毛面材料始终是建筑的常用材料,利用有限的光面搭配毛面,镂空的栏杆设计与实面墙体的反衬突出表现建筑的简约。屋顶以及山墙上搭配退台设计,更好地突出建筑虚实结合的设计美感。在装饰上,由于四川民居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的衰败以及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大量独具特色的精致镂空工序以及雕刻技艺已经失传,使得新川西民居被迫借鉴其它传统民居的装饰元素。随着传统元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审美,所以更多运用这些元素在“型”上面的艺术,将其简化和打磨,最终形成不具备完整功能性,但依旧具有欣赏价值的特殊文化符号,以满足现代人们不能割舍的怀旧情愫。而后现代设计艺术所体现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历史倾向,虽然仿古但又不直接复古,而是采用古典主义精神、技艺寻找新的设计思路。后现代设计在建筑造型上允许矛盾和不协调,通常都会借鉴其他艺术和自然科学的概念,比如夸张、裂变和折射,然后将传统与非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融入新的情景,并产生有创造意义的环境,让人联想不断。

从这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在设计手法上面都运用了借鉴古典设计的元素,以过往历史中一些经典元素作为设计的基础,不断简化其功能意识,最终抽象为文化符号加以运用和设计。对于后现代主义这种尊重现有环境,并充分把握愉悦的美学设计将传统元素与历史文化运用在设计上的这种特点,对于新川西民居在未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指导传统民居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通过对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新川西民居基本就是后现代设计在现今设计环境的一种回归。后现代设计利用古典文化元素倡导人们回忆过去文化,表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而这些在能够唤醒人们回忆过去,传承文化的新川西民居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两种艺术设计风格很好的延续和发扬了过去的文化元素,本身就是对地域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参考文献:

[1]范华川.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对比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97-98.

[2]向东文,聂骄阳.后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式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10:159.

[3]旷万洁.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之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2007,02:63-64.

[4]解文峰.新川西民居的产生及其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6:8804-8806.

附后现代五大特点见百度

1.强调传统和历史主义。可以说对传统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不同风格,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仅是指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还包括经过抽象和个人化的传统建筑符号。而一些日本建筑师则将传统理解为民族文化中具有特质的东西,倾向于从传统文化的精神上把握它。在理论上,后现代主义有逐渐导入历史主义的倾向。

2.尊重现有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文脉”(Context)的重视上。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对现有环境的尊重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建筑反思的基础上的。现代主义强调单体建筑的重要性与表现欲,后现代主义则尽量消减它在环境中的突出地位,力图与环境相融合,创造出丰富的街貌乃至城市景观。但这又绝不是完全把自己埋没掉,而是要达到更深层的吸引人并表现自己的目的。

3.装饰性与隐喻性。后现代主义对装饰和隐喻性的偏爱可以说完全走向了背向现代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对符号学和色彩学往往都有着精深独到的研究。在后现代主义建筑师那里,装饰和隐喻不再是强调功能的途径,而是表现个人风格的手段。装饰性和隐喻性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最外在的特征,随着它的国际化趋势,这几乎也被强调为它的唯一特征。

第8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创作 抽象艺术理论 色彩

“抽象”一次来源于纯艺术,自然被认为是那些不容易被看懂,甚至是无法被人们欣赏的抽象画;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纯艺术的美和感受,是纯粹的、自由的和谨慎的,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领域的逐步扩大,相邻学科之间的接线逐步象散,学科内容逐步的渗透和通话,因此原本不能被称之为艺术的建筑业逐步具有了艺术气息,并且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表现淋漓尽致,抽象艺术理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艺术与信息论概述

抽象是与具体相对应的,是将许多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和因素逐个分离出来或者阐明他们之间所蕴含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含了对复杂事物的概括、综述和简化,因此在过去的艺术工作中常常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这就造成了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了表达方式含糊不清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当前人们对抽象艺术理解不深,无法理解。所以在当前的作品赏析中,人们将抽象理解为是无法看懂和理解的东西,是从自然里面抽离的东西,用在哪些不能够表现自然的艺术上面。抽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一个较为高级的形式,它是通过不断提炼和融合而形成的,是没有具体东西代替的结构。根据现代信息论的含义,当前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含义主要分为三种层次,即语言信息含义、符号信息含义和表现信息含义。其中语义信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是它自身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世界和事物的信息,如作品中事物的大小、形状和色彩等;符号信息指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需要表达的一种信息要求,也是作者内心活动的主要表达方式。其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感觉性质、结构性质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制作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材料等等信息;表现信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关于事物的表现性特征、艺术家的情感特征以及创作时的相随状态的信息。其中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容易把握和确定,表现信息不容易把握和确定。

“抽象”的含义都是指转移或分离,特别是指把注意力从某些事物或一件事物的某些方面转移开。“抽象”在艺术领域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一件传达了可见世界以外的某些方面信息的作品,根据它传达的信息不太完整或更为完整的情况,而被说成更多地或更少地是抽象的,这种再现性的抽象叫做“语义性抽象”;另一种含义是指许多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所有那些不传达或意在不传达外在世界信息的艺术作品,它不描绘不塑造任何事物,只不过是由非传统的要素塑造,由非传统的结构所组成的人工制品,在作品与被再现的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因为作品不再现它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这种非再现性的抽象叫做“非传统抽象”。 在抽象化与单纯化的口号下,风格派提倡数学精神。从后印象主义经过立体主义走向抽象创造的蒙德里安,使黑和白的分割、黑与黄的冲突达到原色的和谐。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风格派是绘画史上的革命,更是对之后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一世纪,许多著名的设计师对风格派的艺术运动更是念念不忘,时时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风格派精髓被运用。

2、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2.1再现性语义抽象

抽象表现为把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功能夸大而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事物。在家具中,通过这种夸大某个细节的设计理念带来的简洁家具,简练而又丰富,往往令使用者回味悠长。风格派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风格派家具有醒目的色彩、简练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和多种材质的混搭等特点。风格派的家具设计特色是点、线、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材料都很单一。总的说来,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再现性语义抽象的方法,通过作品一定的语义信息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建筑的思想。

2.2、非再现性非传统抽象

在建筑历史上,运用非传统抽象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是近现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应溯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本世纪20年代走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八十年代才开始的。几乎半个世纪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

2.3建筑图中的抽象艺术理论

在建筑工程领域,经过现代主义之后对抽象建筑形式的认识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而在研究中它对于非习惯,非传统形态的建筑设计要进行合理思考,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墨守成规和缺乏活力的设计方式。在建筑图中画配景时,把配景的细节部分舍弃而抽象地画出,最常见的是人和树的程式画法。

2.4、室内设计的应用

运用抽象元素如鲜明的色彩、活泼的图案,会有很多人感觉难以适应,且与传统的设计风格又格格不入,其实,抽象元素很容易与现代室内风格相配合。很久以来,传统的设计装饰图案:点、锯齿形、重复的条纹与自然的、生物的形状常被用于装饰设计之中,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延续了这一传统,使用现代设计手法古为今用、变形改造等获得强有力的表现效果,在色彩上常常运用黑白两色强烈比对的形式。黑白两色与三原色的组合是抽象艺术设计的典型表现,能够形成一种明快的色彩设计,中性色的墙壁使得抽象图案成为空间的主角,装饰品和布艺的多种色彩相映成趣,这就使抽象完全融入到了设计之中。

3、结束语

运用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建筑创作是工业革命以后建筑师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世纪中叶以后,在建筑创作领域占据了主流。建筑之美从古代具象美逐渐地转向建筑之抽象美,这也正反映了艺术领域审美标准发生的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会越来越向抽象方向靠拢,这样利用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建筑创作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抽象艺术的流派很多,将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流派,在建筑创作时需透过各种流派形态差异的外表,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真正创作出高水平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1]杨奇;现代山地城市居住空间地域化的思考[D];重庆大学;2007年

第9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建筑学;思考

现代社会中电子产品与互联网已经非常常见,而这些高新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发挥着重要职能。现代建筑设计师已经完全脱离了手绘图纸时代,而是利用电脑以及各种软件对建筑设计图纸进行设计与展示,而这一系列的转变都与数字化时代具有着巨大的关系。传统建筑设计与建造,以及未来建筑学教学所面临的思考是,是否能够积极的接收数字化时代对建筑学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效用。

1 数字化技术对建筑领域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化技术显然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数字化所指的是将所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电脑,由电脑进行处理并通过网络进行传递。数字化不完全指向的是一种信息化技术,更多的是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大量学者对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均显示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将会发生重大转变。而就近几年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这些变化逐渐得到了彰显,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首先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因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人们可以实现在家办公或在家购物等,实现了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建筑领域方面,建筑工程师早已经实现了电子绘图等,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设计。利用电脑与相关软件进行建筑图纸设计的非线性三维曲面造型能力,为建筑空间与形体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将随之转变。在信息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部分建筑人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建筑图纸绘制,而是利用各种软件设计出虚拟的建筑与城市,创新人们对建筑的认知与理解。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影响下,已经改变了建筑师获取、运用、处理、传播信息的方式。而新媒体也将改变建筑师在未来建筑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多数建筑设计师利用高新技术扩展自我设计能力,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与形体设计等方面。

数字化时代下所创造的高新技术生存环境,虚拟与现实的建筑与城市能够共同存在,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以上种种为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塑造提出了更为细微的要求,这也注定了城市将沿着不同的道路继续发展下去。未来的建筑模式与城市模式将会更多的关注于交往模式之间的权衡与协调。

2 建筑学教学如何应对现实与虚拟的转换

结合上文对数字化时代下建筑学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数字化带给建筑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利用电脑辅助设计或制作虚拟的超前建筑等,更多的是涉及到传统建筑学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转变。在现代数字化背景下,已经充分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并存,而传统的建筑学也不会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影响而被取代,而是与数字化时代下的全新建筑学并存。数字化时代下人们的视野与审美均发生了转变,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势必会增加,在功能上也会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而为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筑学也势必会在功能创新方面与技术创新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予以提升。

我们对建筑学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在逐渐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建筑学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而这一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逐渐变化。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与生产力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产物必定会具有当下时代的色彩与特点,这属于自然展现。当然在建筑学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方向上的重大转变,例如建筑领域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各种夸张与失去内涵的建筑形式出现在城市中,而建筑的本身价值则被忽略。另外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劣,环保逐渐成为现代各国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建筑设计势必也会向环保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将转变为城市设计。

总结以往建筑学与城市的发展,我们应该有所领悟,建筑学与文化、环境、社会、政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建筑学属于研究空间形体与建造的学科,城市设计与室内设计均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现实的建筑与城市想要满足未来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更为关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应对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改变,如何使建筑学的关注转移到建筑的本身,加深在建筑整体环境功能、建筑空间与形态、建筑美学等基础方面的探究,培养创造未来与虚拟世界在功能属性与美学属性能够达到一致的建筑人才,是我们当下在建筑学领域所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在深刻认知了建筑本身在数字化时代的改变与发展后,需要认识到的是数字化时代下,掌握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筑学生或建筑师与经历传统建筑的前辈所存在的不同之处。高新科技下建筑设计师无疑在速度上准确性上有着显著的提升,另外利用电子成像技术也能够对设计师的设计雏形予以虚拟展现,能够辅助设计师观察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同时也在此基础上提升了建筑设计师的发散思维。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能够实现传统建筑设计师不能够实现的需求,因此现代建筑学更需要关注的是利用现代技术研发出更贴合实际、环保、人文的建筑设计。

3 结语

C合上文所述,数字化时代下,建筑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实现建筑设计与展现。数字化时代下为建筑学带来的思考是,能否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建筑学,以及能否有效的权衡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展现建筑设计的实际价值。现代建筑学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肯定会有所提高,基于此现代建筑领域的学生与设计师更需要关注的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创新现代建筑设计,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的功能属性与美学属性。

参考文献

[1] 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2012,05(05):10-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