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第1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诚信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44-02

诚信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良好诚信风尚的形成,对高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诚信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强大中国的重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无限机遇,也带来各种可以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挑战,要维护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秩序的良好运转,就必然需要一批诚实可信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诚信道德水平,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诚信品质的需要。

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石。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特征,交换的双方必须诚心诚意、恪守信用,结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交换才能完成。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大学生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所以,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都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普遍的,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社会成员在享受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比较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思想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错位

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使得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群体利益分配方式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导致青年学生对成才的设计和期望呈现出多视角、多方位的状态,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这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往往对思想观念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在市场经济消极价值观的冲击下,使不少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他们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不少大学生滋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很多不良社会风气在高校中蔓延。比如热衷于兼职打工、做小生意,甚至从事一些非法经营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盲目攀比等。一些学生只重吃穿放松,忽视了自身的修养,不能正确处理挣钱与学习的关系。这些不良风气和错误的价值观念都容易使青年学生忽视大学理论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二)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忽视或轻视诚信道德修养

市场经济确立了个人的经济地位,重视个人利益,使社会价值观念日益个体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使在封闭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冲击,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与竞争意识增强,成才意识驱使大学生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在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主动迎接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挑战,才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当代大学生学习欲望强烈,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多样化,显现出较为浓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

在此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同时,大学生个人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们普遍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社会衡量人的价值标准是财富的多少,与品德无关,所以,出现了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现状

诚信既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儒家视其为“进德修业之本”。 中国向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都很重视,而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亦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中国高校开设统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等,旨在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努力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一些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模式单一,主要体现为课程知识点的统一传授,这种教育模式不符合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新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往往具有个体性和自我选择性的发展色彩。但是在普遍的教育方法中,教师不问教学对象是否接受,要求全体学生接受诚信道德教育的普遍模式,掩盖了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情况,这种刻板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课程的漠视和反感,导致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缺少实效,流于形式。所以,面对新形势,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增强时代感,使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有针对性,真正具有实效性,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许多大学生轻视思想道德修养,形成了学好专业知识、找个好工作的功利化思想。并且许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不经意间附和了这种意识,认为道德教育课程可有可无。所以,必须纠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理念,纠正高校重专业教学轻道德素质培养的状况。大学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其本质是素质教育,而诚信道德教育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教育是青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修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不仅是专业技能的竞争,更是人格品德和全面素质的竞争,诚信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良好校园环境以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高校作为一个文化建设和素质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构建一个有良好风气的校园,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养成的学校环境。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良好校园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学术舞弊行为;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不良场所;采用网络技术屏蔽不良信息网站等等。其次,教师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大学教职工的道德水平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诚信榜样。教师一方面是诚信道德的宣讲者,另一方面是诚信道德的实践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有的高校教职工,都应做到诚信为人,诚信做事。尤其是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以身作则,才有达到言传与身教的完美统一,才能培养出诚实守信有用人才。

3.加强社会实践以利于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人只有在亲自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深化对诚信的认识和把握。诚信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交往中养成诚信习惯,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诚实守信地为人处事。所以,教育工作者们要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社会,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上,不能局限于课堂说教,要走向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条件参加实践活动,建立统一的社会实践部门,指导学生外出兼职、经商活动,规范和管理校内的各种促销、商演等各种商业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有序化,这样既能形成学生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又有利于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锻炼和体验自己的诚信品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夯实社会经济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支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气,谋取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诚信道德是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的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跨越时代,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体制的同时,必须把诚信道德建设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树立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以公平竞争作为经营理念。只有在诚信道德建设的这块基石上产生的经济建设,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才有可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禹旭才.论功利视角下的高校诚信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2]支戈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阈中的师德建设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8,(8).

第2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衡阳经济新常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

“新常态”的概念的出现,是在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概念性词语。而在APEC会议召开时,在谈到经济发展的情况时,“新常态”的概念又一次被提出同时还对应的做出的相应的具体阐述。这说明“新常态”已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词汇,它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判断。它必然会对我国的在政策制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推进经济发展,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就必须从这一概念出发,只有深刻的认识并学习领会这一概念,才能真正贴合经济发展的需求。衡阳地处我国中部的城市,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已经步入成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无论是在专业领域方面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新常态”的概念引导下,我们要发展衡阳的经济,首先就要解决衡阳的教育以及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将更多的专业化、技能型的人才引入到我们经济发展的队伍中去,才是我们推行“新常态”经济模式下的重要工作。目前衡阳高职院校的就业表现仍然不尽人意,存在着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与我们发展经济的初衷相违背,同时就业矛盾如果不尽快的解决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我们必须制定一套符合目前发展规律的高校就业策略。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尽快的发挥自身的专业所长,为经济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认知

“新常态”这个词汇虽然源自于国外。但在提出这个概念时,是在结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势头下赋予它更多新的含义。“新”意味着与过去所不同;“常态”则表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的稳定。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新常态”的经济模式,就是在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且又不同于以往,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不同于以往,经济发展的增速已从之前的高速增长趋于中高速增长并逐渐向平稳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构状况也在逐渐转变,第三产业逐步赶超第二产业并大力向前发展的趋势。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也发生了转变,由前期发展过程中依靠资本投入、劳力输出以及破坏环境生态的发展,逐步向新的发展形态转变。将制造型产业逐步转型为创造性产业,以科技代替劳力投入,将生产开发建立在经济、环保、长期的发展战略上。

二、结合

“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衡阳经济发展的情况“新常态”下的衡阳经济发展既符合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有具有衡阳自有的优势和挑战。衡阳地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区域的过度区,因此占据着一定的枢纽地势。能够有效的结合四方的发展趋势推动自身的发展。衡阳目前在经济发展势头上已经呈现出高效的发展态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数据对比,我们看到衡阳GDP的发展正蓬勃向上的发展。同时衡阳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在发挥自身枢纽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地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将衡阳效应的影响不断的向周围发散。

三、衡阳经济“新常态”发展下,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框架

(1)目前衡阳的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未达到基本的要求。无法满足“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三二一”结构的发展需求。同时过多的依赖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衡阳周边城乡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投入,导致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在衡阳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多的倚重于衡阳自身所在院校的科技知识的投入,引进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产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经济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策略,能够促进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技知识的投入,能够提升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下三大产业的岗位需求量也逐渐减缓。然而,高职院校的入学和毕业生增长率并未下降,因此“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供需”矛盾。并且增加的就业压力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3)“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模式转变,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和难度。因此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是充分的发挥大学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给学生们更加适合的就业模式。

四、目前就衡阳地区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一)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缺少一定的主导意识,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会积极主动的需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指导质量也层次不齐,有的只是虚挂名号,实际上无法提供更多的专业性的内容,而有的则是全面撒网的服务,没有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这样的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其实际效果也并不显著。

(二)相应的指导

就业信息平台较为落后,“供需”无法相符高职院校过多的将工作的重心偏移到教育培训过程中了,而忽略了学生毕业前的指导。缺乏相应的就业信息平台,不仅无法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需求结合,也无法追踪毕业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更无法提供相依的就业帮助。最终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不高,就业专业不对口。不仅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也是对知识才能的浪费。

五、“新常态”+“新策略”的就业发展模式

(一)加快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体系的搭建

“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将衡阳的经济发展产业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即大力发展服务业。高校在进行就业辅导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认清这一发展转变的情况。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能够正面这种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就业。

(二)结合“新常态”的发展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由于目前经济形势逐步偏于稳定,同时产业结构也由最初的工业化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因此,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这一发展情况。将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相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结合企业需求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单纯的进行与就业相关的指导服务。它是结合社会发展导向与高校教育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更加贴合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诉求。为了更加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评测。同时还应当建立对应的就业网络登记平台。建立起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平台在学校的助力下寻找到适合的工作。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要时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服务工作一定要经过专业的论证,才能够确保每一位经过指导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六、结语

衡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模式,不仅给衡阳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给衡阳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面对这种新的环境,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所处的环境,依靠学校提供的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有效的面对毕业职业的发展中的困难。坚定自己的理想,实现从“学校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海新权.新常态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5):15-18.

[2]黎志联.试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19-20.

[3]黄行聪.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04):238.

[4]成晓丽,赵文花,成翠卓.新常态下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新动向研究[J].科研,2015(24):158.

第3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辽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与经济消费行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着重探析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动机以及影响其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并能够逐步意识到体育消费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本质功能,而且它还具备了娱乐休闲的功能。辽宁医学院学生在体育上的消费以体育服装类,小型运动器材和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培训为主,而对于轮滑这一类新型项目的消费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随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也提高的趋势,其主要受器材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消费;体育消费意识;经济消费能力

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消费行为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体育消费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体育消费的狭义定义是指参与体育活动或者观赏运动竞赛的过程中所对体育服务的产品或者直接有关的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行为。而广义上的体育消费除包含狭义体育消费内涵还包含直接的体育消费,如观看比赛时的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食品、饮料等方面的所有费用。体育消费的本质是通过消费的过程来满足参与者的心理消费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自2005 年以来其增长速度可达7%左右,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据资料观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80%的动因来自于国民经济增长,体育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产业化改革的大趋势下,如何促使体育经济的高效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中国GDP 数值的上升居民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升高,消费市场将助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体育消费,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设计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体育消费项目。所以,我们大力地研究体育消费也是有效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大学生在我国体育消费群中的比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本文以辽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与经济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消费”、“大学生体育消费”等作为

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主流数据库内进行检索,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同时,对辽宁医学院400 名学生(女300,男100)发放了《大学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行为调查表》以调查消费的需求、动机以及对当前体育消费满意度等(回收384 份,回收率为96%)并运用spss17.0 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一、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知道,所谓的消费结构就是指在消费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的制约所产生的需求和供给,其二者间往往会呈现除种类与比例的关系。通常,我们将消费结构分为:实物消费结构和价值消费结构两类,也有将其分为体育实物消费结构、参与性体育消费结构、体育信息类消费以及劳务类体育消费结构等。

所谓体育实物类消费就是指人们购买体育实物类商品或在参与和体育有关的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其主要包括运动服装、器械、纪念币、体育彩票等实物。在对400 名辽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其结果显示实物消费中男生有67.2%,女生有66.0%,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大学生在体育实物方面的消费都比较高。

所谓参与性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在学校或班级中参与到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进行的消费。从表1中我们看到男生在此方面的消费占15.7%,女生占体育消费总额的12.0%,男生略高于女生。

所谓体育信息类消费是指人们购买体育报刊、杂志、书籍等;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培训、活动等方面的消费。表1 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此类的消费中男生占3.7%,女生占1.6%,男生在此方面的消费略高于女生。

所谓劳务类体育消费就是指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或因身体状况而需要相关体育活动进行辅助治疗的消费。在此类的消费中,男生占7.6%,女生占15.8%。女生此方面的消费接近男生的两倍。究其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是女生人数多,又热衷于瑜伽、健美操这样的健美运动。

二、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

调查显示:400 名辽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中有52%的男生参加体育运动为了增强体质,塑造提醒,有58%的女生为了健美,培养身材。同时,男生参加体育运动多是为了健身和其他,占体育消费的82%;女生主要是为了健美和精神娱乐,以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交友,占体育消费总额的80%。

消费动机是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或者购买欲望的表现,其常常被说成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动力。事实上,消费动机是消费者在实现消费行为的基础,其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导致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是否实现。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什么是体育消费动机。本文认为所谓的体育消费动机是指对体育比赛、锻炼等感兴趣的人群经过一定的刺激并由此所引起了消费的欲望或者反应。分析认为,影响体育消费动机强弱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人体内部对生命的需要,例如健身可以实现强体、可以延年益寿。其二,是来自人体的外部影响(社会因素)。例如,对于美的追求或者朋友间的相互攀比等。体育消费动机中,不同性别的消费人群会消费动机的种类及强度也不同。大多数女生认为体育可以增强体力或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娱乐需要;丰富余暇生活;减肥、健美体型。而大多数男生则认为体育可以增强体力或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娱乐需要;为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丰富余暇生活。

三、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通过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辽宁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结构中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信息类体育消费最少,劳务性体育消费中女生消费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那么具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上述现象的产生呢,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消费者的经济来源差异。就我国现在的国情而言,在校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家庭的供给。而我国的各地经济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现状,所有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行为上的不同。第二方面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同。上述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在校体育消费主要是实物类消费,例如运动服、运动鞋等。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穿着习惯,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体育消费行为上的差异。第三方面是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承受能力不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施,大学生不再实行分配制度,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而由此问题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大学生要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兼顾好自己的学业。由于大学生在承受学习压力上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其在体育消费上的选择不同。第四方面是消费场所的因素。由于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一般都在校园内进行,再加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都很齐全,因此,大学生无需到校外进行锻炼,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参与型消费。第五方面是消费观念的不同。我们知道体育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体育消费行为。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而言,仅仅通过体育教育还难以得到有效的培育。因此,不同体育价值观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体育消费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辽宁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着肯定的态度,在消费意识上能够逐步意识到体育消费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本质功能,而且还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部分大学生已经将体育消费纳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上辽宁医学院的大学生主要有来自经济来源、学习压力、消费习惯、消费场所以及消费观念等五个方面。调查结果也显示,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活动中,有70%的男生上网,女生中55%上网,40%在逛街,44%的聊天,男生中50%从事体育锻炼,女生30%从事体育锻炼。这些说明体育消费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还没成为主要的活动,换句话讲体育消费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在体育消费结构中,大学生消费最主要的是体育服装等实物类,其次是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类消费。女生在劳务性体育消费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身材和精神娱乐。

从研究中我们看到,体育场地、器材较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经济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来自经济发展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在体育消费的内容、数额以及频率上要好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连锁性反应间接性的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在校体育消费水平提高。

四、引导在校大学生合理体育消费的建议

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及所分析出的问题,建议高校要积极开展体育消费的引导工作。具体而言,要突出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加以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而建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同时,高校要大力开展好体育教学改革,组织与实施好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多途径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要做到依据不同心理、生理特点有效地开展。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更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对体育消费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从而影响了其体育消费的动机。当然,在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上,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开展相关体育消费理论课和专题讲座。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加以对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引导。

体育消费的关键是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传统的体育场地和运动项目在当下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优势已并不明显。一些新型的体育项目出现激发了大学生们的体育消费热潮,如轮滑运动。因此,建议高校担负起协助与引导相关企业或研发机构进行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与推广。

课题名称:

本文系辽宁医学院校企科研合作项目:高校体育教学中花样轮滑鞋与休闲轮滑鞋应用比较分析,编号:YA2013031。

参考文献:

[1]陈善平,张中江,潘秀刚,姚明霞,王一帆.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调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04).

[2]廖文豪,王雪梅.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基本情况分析与消费动机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2.

第4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其含义在学术界、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污染较少的环境,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①o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同年,我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我国在建设新能源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低碳新生活。考虑到大学生在建设“低碳经济”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校园低碳经济,即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校园低碳经济是指在校园中实行低碳经济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当中②,做节能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锋,营造人文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及方法

2.1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2.1.1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广低碳经济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被引进到被接收、被采纳、再到被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可是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明显表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现代社会迫切的需要我们尽快地把低碳经济引入到我们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联系很紧密,并擅长于接受新知识,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易于进行深入理解和推广,虽然低碳经济具体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素质,也有着较强接受最新理念的能力,在校园里推广低碳经济,能够很快的被大学生所吸收,进而向全社会推广。

2.1.2大学生是未来实践低碳经济的主体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低碳经济的主体,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更有利于我国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纪是大学生的时代,他们将担任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加强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经济的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引导他们把这一理念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建设低碳国度、低碳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经济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能更好达到最终目的。

2.1.3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在中国,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看作是一种标杆和风向标,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能把低碳经济相关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对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当把这种低碳经济意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社会就会在这些大学生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低碳之路。

2.2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低碳经济在大学生中推广问题的研究》是针对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展开的,主要就低碳经济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在各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项目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资料收集法由于项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项目组成员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几所高校,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于低碳经济的了解现状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低碳经济生活的方式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项目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很多详细的数据及信息,为其研究做支撑。

2.2.2文献法项目组成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种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了解相关的理念和作者思想,总括和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现阶段,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主要介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而在国外,低碳经济相关方面发展更进一步,已经向较成熟的实践过程迈进,公民意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2.2.3学生带动法在项目实施后期,项目组成员提出了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相关措施,为了验证其可行性,项目组选取了一部分人进行特定培养,让他们遵循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让他们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实践证明,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措施能有效达到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及原因

项目组成员通过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几所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3.1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对低碳经济还没能很好的实施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根据笔者对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数据,可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中环保意识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环保意识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决定着我国未来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迫在眉睫。按理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高等学科教育,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社会信息,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比较强。然而从分析结果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学校环保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校园由于更侧重于高等的素质教育,可能在环保意识教育方面比较欠缺,而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相对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个人的自律方面会较之高中有所欠缺,环保意识没能强化于大学生行为意识中。

3.1.2舆论宣传机制不健全低碳环保意识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舆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熏陶,那么对于其树立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舆论的导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同学们的低碳意识也不强烈,校园里也就缺乏了相对健全的舆论宣传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薄弱。

3.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低碳经济自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确的理解其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践行与宣传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却并不乐观,根据调查得知,有59%的同学了解过低碳经济,但是他们并不掌握其确切含义及行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内容,而31%的同学虽然听说过低碳经济,但是并不知道其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学十分了解其内涵。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还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的确切含义,进而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让低碳经济深入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原因在于:

3.2.1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还没能有效地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一词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名词,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模式,其与之前的产业结构有很多不同。习惯了以往的经济模式,而对于这个新起步的模式的认识的并不充分,导致低碳经济没有能够大众化,深入人心。

3.2.2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模糊低碳经济,其含义至今在学术界、理论界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这种众说纷纭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其概念与含义,或许只有一种是是而非的认识。低碳经济的这种宏观性和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对其认识比较模糊。

3.2.3虽然低碳经济已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其发展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认识可能只是名词上的感知,并没有切实体会到本质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虽然最近几年提出的比较火热,但是其技术上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的产业生产模式以及其带来的产品体会的并不深刻,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没有体会其内涵。

3.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不小的阻力前面已经提到,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困难,当问及“您认为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生活模式的困难有哪些”时,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学认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学认为是来自生活习惯上的阻力,33%的同学认为是现实中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中各种不低碳的产业等现实的制约是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最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广中我们要侧重于引导同学们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消除现实中实践低碳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同时加强在理念认识上的宣传教育。

4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项目组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后,项目组提出以下几点推广措施及建议:

4.1实施低碳经济教育,增强大学生低碳行为意识所谓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主要是指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高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举办专题讲座是一种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普及低碳知识,让大学生形成低碳意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时应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学习低碳意识,履行低碳行为,使低碳思维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4.2建设低碳经济机制,促进大学生低碳学习方式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以低碳方式进行学习。首先,学校可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跟据我们调查,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之际人均将会处理掉200元左右的旧书,而这些旧书当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对于课程内容变化较小的教材,通过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在学校图书馆、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价格收购旧教材,并出售给所需同学,这种行为能有效减少大学生教材纸张使用量,同时可大大减少大学生教育费用,更有助于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学习低碳,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纸张使用量大的问题,高校应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纸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针对校园中的纸张浪费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④,通过无纸化教学、电子化考试、毕业论文电子化等形式减少纸张使用量,达到低碳机制的贯彻和实施,进而使学习方式向低碳转变。

4.3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激励大学生低碳生活模式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在众多影响因素里占着主要地位。所谓低碳经济环境是一个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充满着低碳经济的多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有着良好的低碳意识,有着高素质的低碳行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发展大学生低碳经济将会事半功倍,这种意识熏陶有利于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要在校园里营造低碳环境,主要是着手于“衣”、“食”、“住”、“行”等相关方面④。在穿衣方面,应提倡选择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耐穿,女生尽量少买不必要的衣物。在饮食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类、油炸类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尽量选择步行或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刻关注汽车尾气排放指标,以身作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对低碳的认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的,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当今社会,各高校也可以开发一种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模式,从平时生活点点滴滴入手,促进大学生践行各种低碳行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学生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就拿水资源为例,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实施水费购买机制,因而他们的节约水源的意识并不是很强。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水费机制,实行按比例收取水费,同时也可以针对用水情况实施奖惩机制,把水源浪费严重的寝室予以张贴,形成一种惩罚,并把收集起来的水费用于植树造林。总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营造一个低碳经济环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广低碳经济的方法。

4.4设立低碳经济学科,培养低碳经济专业人才通过笔者调查得知,加强低碳知识宣传和低碳文化传播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和普及,政府扮演着“低碳经济倡导者”这一重要角色,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园中宣传低碳经济比政府面向公众宣传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校园内的推广及相应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学校可开设低碳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相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知识的培养,让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知识,树立起低碳经济意识,必要时还可以针对那些对低碳经济有着较高兴趣的人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低碳经济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第5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并逐渐步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生要顺应时展潮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自身素质。

一、“双创”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显得尤其重要。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激发大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

1.“双创”的内涵分析

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即鼓励人人参与创业,人人参与创新,是指通过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激发广大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继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双创”一方面要通过万众创新来激发公众进行创新的热情,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大众创业,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新企业的创办、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众创业需要万众创新来支撑,如果创业不以创新的产品、理念和方式来进行开展,那么创业将很难取得突破与成功,也很难取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创新需求将推动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创新提供动力与资金支持,只有将“双创”有机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我国经济的高效发展。

2.“双创”的现实意义

“双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创新创业新风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响。首先,这场创新创业风暴使得更多的求职者通过创业完成了就业,能有效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减轻社会负担。“双创”将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来创新产品和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我国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顺应时展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为顺应时展的需要。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转型时期,要想顺利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就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平台,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响应国家推动“双创”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它将为我国深化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2.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及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突出强调了要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凸显就业倍增效应的有效途径,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使更多大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

3.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能提高竞争力,而且能自主创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就业教育,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换位思考,从决策者的角度看问题,以提高大局观,拓宽眼界,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大学生要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创新创业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要加强对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了解,关注当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突破现有条件的限制,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身的交际圈,多途径多方式地获取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中正确认识创新创业。

各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竞争就业、创业就业观念,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工作;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增强创业主动性,积极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生要具有拼搏进取精神,敢闯敢拼,不怕失败;要敢于突破常规,树立创新精神,多观察、多发现、多动脑、多思考,善于发现和把握商机;要在创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创业中学习,在创业中成长,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2.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将传统的培育就业型人才的理念转变为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并帮助学生形成创业就业的新型就业观,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挖掘学生潜能。

大学生要提高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方式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要敢想敢做,勇于将想法付诸实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主动了解市场发展、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新理论、新技术的革新。

3.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聘请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来传授创新创业课程。其次,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投资家及政府相关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又具有S富创新创业经验,了解最新行业动态的师资队伍,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创业。最后,要支持教师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高校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变革,从而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要加强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和授课形式等方面的建设,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要符合创新创业发展的需要,革新传统的授课形式,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建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弹性学制,从教学制度和教学评价上,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专业特色,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进行支持与鼓励,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4.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扶持

政府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加强典型示范作用。要加大对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的宣传,通过交流会、讲座、报告等形式来表彰先进,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榜样在身边,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要让大学生知道有哪些优惠政策及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

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完善,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政放权、税收减免和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广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享受到实质性的政策优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的影响力来进行政策的推广与宣传,加强相关政策的推广,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

四、结语

“双创”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这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大学生正面临着宝贵的社会形势机遇,应该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人口年鉴,2011(1):87-89.

[2]黄炳超,白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探索:以广州商学院网络创业孵化基地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2).

[3]肖昊.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4]黄炳超.斯滕格创造力理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

第6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供求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与这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是正相关的。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了50%,如加拿大、芬兰、韩国等国,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超过了80%,而中国2006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22%,显而易见,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劳动者。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说明,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这一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正在被浪费。

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本质,我们认为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乎劳动者的发展与提升;关乎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的未来。

二、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每年我国有近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人。“十五”期间(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1亿左右的需就业青年。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岗位增加极为有限。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基本成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产品进入消费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过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对产品要有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主体必须提供符合人力资源使用主体需要的效用,即有效供给。这两个条件,是通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的。在双向选择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

1、供给方面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与市场对这类人力资源的需求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1)从总量矛盾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

(2)从结构矛盾讲。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

地域性结构失业。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和基层单位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在我国的我国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

观念性结构失业,目前的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也跟就业观念有关。目前,在我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另外,有关调查还表明,大学毕业生普遍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而这些工作单位和行业恰恰是市场竞争最激烈,招人最少的一些单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显然,他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

(3)从质量上讲。有些大学生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提供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交换不出去。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随着独生子女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此年龄段之前所形成的素质优势与弱点也将日益突出地反映到劳动力队伍中来。他们虽然智商略高,但品质、性格、教养与日常表现存在明显的弱点。另一方面,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来说,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简陋的实验设备和薄弱的实习环节,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美国经济学家R,索洛对美国的研究表明,二战后,美国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并不多,但它发达的教育提升了劳动力的质量,从而使劳动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中国正好相反,低质量的劳动力质量,减少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需求方面

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如果市场需求能随供给同幅度增长是不会发生失业率下降的

(1)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大。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来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已占总劳动的60~70%。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美国已达75%以上,而中国,从2002年到200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1.7%下降到39.5%。经济的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

(2)私营企业吸纳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一是一些私营企业主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技术特长、没有工作经验,对工作待遇要求较高,因而他们宁愿雇佣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下岗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二是受用人指标限制,对大学生聘用成本高,因而,他们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量小于最佳需求量。

(3)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贫困地区、中西部、中小城镇及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财政紧张,没有能力吸纳大学生。而大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差距也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形成恶性循环。

(4)隐性就业人员增多。随着民办高校和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批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如教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退而不休、业余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隐性就业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而挤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加重大学生失业现象。

(5)我国的人才分配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学生就业。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派遣制度,死板的干部身份和相关的政策,看似保护学生利益,实际上对学生就业的阻碍作用很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期望值、提高了企业吸纳就业大学生的成本,这种相对滞后的人事分配制度与极具活力的市场就业机制,发生了严重的碰撞,前文分析的私企、第三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不强,这就里面的重要原因恐怕是由它造成的。

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2、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3、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输出合格的人才,提供有效供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改革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时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

4、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自己多一点,考虑别人少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缺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遭遇挫折、历经磨难使正常,大学生要向正确面对,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认识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将来能真正满怀希望的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要一环。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潜力和前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位,造成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工作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5、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由于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资本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本的作用的现象,不但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滋生腐败,也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长久之计。

6、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直接为大学生择业提供长期服务的机构很少,大学毕业生流动渠道不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最优化的配置。因此,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那问题的有力保障。

(1)建立以公益性为主的社会服务机制,如建立毕业生信息共享网络,健全信息化就业工作系统,健全社会化的就业中介组织。

(2)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改革就业机制,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如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专业职称评聘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等,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到非公有经济领域寻求就业机会。

第7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

一、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又叫做社会创业),起源于欧洲,经多年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皆获得发展并取得成效,在解决市场失灵、帮助弱势群体、产生公益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近年来由于企业的道德感及责任感的成熟发展,公益创业逐渐成为政府、学者及企业家重视并深入研讨的议题。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作用

(一)缓解就业压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很重,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外,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已严重滞后,而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学毕业生需求结构也随之逐渐变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出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的态势,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在主观态度上,有的学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心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选择,或在工作后发现现实生活与理想相差甚远,或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公益创业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有意义的做法。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将极高的创业热情和所学专业技术知识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领悟能力较强、掌握专业知识快的特点,并提升个人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养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为大学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在认知社会,感知社会和进入社会先人一步。

(三)促进社会公益、经济事业发展。一直以来,社会经济状况是大学生就业的晴雨表,企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因为从现实看,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作岗位已造成冲击,未来工作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的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型岗位会不断涌现,而公益创业便会开拓出很多新型岗位。在公益创业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大量的有益于社会的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从而催生了大批的新兴公益创业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近些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国有、私营等各行业企业的用人计划严重缩减,使得原本就不景气的就业市场更加不景气,大学生与其等待别人安排就业,不如自己动手创业,不至于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创业过程中,即使十个人有一个成功,也会带来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层面。虽然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国家各部委出台了有关鼓励政策,但一般都只是确定原则方向,文件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并且项目本身仍然属于市场的一部分,创业能否成功必须要经得起考验。如何在复杂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是当前大学生在公益创业前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全社会对公益创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理解也不够清晰,观念和意识还不没有匹配,对公益创业的支持难以达到预期。

(二)家庭层面。大学生虽然已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但经济、心理和价值观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如果得不到家庭从人、财、物的支持,势必会对公益创业的起步阶段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动摇创业者本人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同时由于自身存在知识匮乏、经验欠缺、选择盲目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公益创业项目难以经受起层层考验。

(三)学校层面。长期以来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始终很低,尽管各高校都积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专门教研室,成立就创业指导中心,相关鼓励创业的社团活动和学生比赛也越来越多,部分省市“985”高校都设有创业孵化器,一些高校还专门为学生提供创业工作室。但由于当前的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够,实际功效有限,导致大学生公益创业成功率不高。

第8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人才;社会实践

一、贫乏的社会实践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普遍呈现出一种困难趋势,从而动摇了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目前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的问题有着特殊的根源和背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然而主要的产业被固定在国际分工底层,技术含量低。因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新增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加上我国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产业缓慢,使高端就业岗位与毕业大学生人数相比显得不足。[1]上述原因强调的是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属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外因。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今天则将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都倾向于建设世界知名大学,建设国内知名大学,[2]从1999年开始各大专院校强调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和学科综合度,使本身就紧张的教育资源运用于扩大规模和抓项目上,招生数量超过了自身的培养能力,在教学环节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则少下功夫。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完全遵循市场经济模式,企业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用人时多希望招聘到马上能上岗的工作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而学生和老师则经常关在校园内,只注重理论而脱离了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3]因此,在我国教育重视理论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采划形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才呈现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社会多元化的劳动力需求也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而在校园内一些学生忙碌经商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称之为“实践”,但是此类实践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完全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实践(做小生意)起来将牺牲的上课时间不计入成本之内,并且到处宣扬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学风的形成,自己也失去了文化优势。这类人在专业要求的岗位上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更不喜欢到农村、小城镇等地方就业。因此笔者认为这类人无法就业是因为在学习期间缺乏正确的实践观,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将实践活动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劳动行为,最终导致自己失去了特长而无法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实践应严格遵循实践观,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首先,要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与论证,形成更高层次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进行。最终要在实践中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总结新的认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素质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大学生成为岗位的佼佼者,使高校教育继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有每年一次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暑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到农村将先进的科技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也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却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比重过大,并且方法单一;其次,教师与学生呈单项传授关系,缺乏双向交流;再次;实践教学少,学生动手能力差。[4]并且将仅有的大规模的有组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阵地局限到农村,限制了学生对社会的接触面,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并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每年能参加集中实践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而作为集中实践补充的分散实践活动则由于缺乏监督落实机制,使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仍受着传统因素的制约,传统教育观把理性因素理解成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有观点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改善人的理解能力。但其共同特征是预设了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分界以及强调理性是人的本质立场,因此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传授理论知识使人得到完善。关注教育活动改善人的主观因素,并不关注学校教育、知识传授与社会结构的协调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当前全球互动、价值多元的时代,心里装满了他人的思想与词语,成了理论的“传真机”和“复印机”,但是他们缺少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使“郁闷”、“晕”之类的词在校园内成了流行,成了学生的口头禅。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育模式下,理论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其固有的权威性,成了枯燥的空谈。于是一大部分学生也便开始违背校纪校规,走出课堂去与鲜活的事实接触,与多彩的世界接触,开始了独立的实践。至少他们在实践中觉得自己是探索者,一点点的发现便能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信心。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投入实践的同学在享受发现的成就感的同时,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其实践最终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变得盲目起来。

三、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企业正将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放在人力的吸引以及人才的开发管理上。然而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总数的万分之三,企业对技术依赖度仅为5%左右,世界上创新型国家一般在70%以下。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看,我国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5]这一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应用人才和相对较少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当前大学生应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然而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转化就需要实践。现象教育学的专家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是一门经验科学、一门人文科学、一门具有规范性的人文科学。具有实践的目的。”[6]哲学更是深刻地揭示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到,理论本身制造不出面包,也制造不出人们衣食住行所需,更制造不出先进的机器。但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制造出更多更好的面包、机器等。这就要求当前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好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取得成果。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结,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跟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结合。培养一大批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具有“宽厚、复合、创新”特征的人才。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改变填鸭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陈旧做法,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激发其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7]

其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方协作,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拓展学生的实践领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加强教师在学生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要加强指导。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总结,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所在,大学生的价值正体现在其是知识和文明的代表,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珍惜当前大好时光,充分利用丰厚的师资条件和优越宽松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运用理论武装自己。其次,要深刻认识实践的重要性,要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之余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向人民群众学习。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运用理论提出解决方案,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2][3]殷玉法,顾东明.大学生就业困难深层原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4]杨俊英.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析,2007(9)。

[5]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N].光明日报,2006.9.18。

第9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大学新生在大学环境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保留着高中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慢慢接受着大学的影响,这个时期是他们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一个关键期。另外,对于这些“90后”的大学生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时代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学校和学习上,很少做家务,基本没有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他们将面对第一次远离父母而独自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又由于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沟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适。在中学时期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面对大学生的集体生活,许多大学新生表现出烦躁的状态,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充满忐忑。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

大学之前的各阶段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教材式的,但到大学后,大学新生会突然发现大学的教育方式是基于教材而又脱离教材的模式,教师的讲授往往仅限于课堂上,下课之后很少能够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教授,更多的是强调课后的实践和个人能力的扩充。在习惯了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这些新生会感到突然失去方向,不能适应现在的学习方式。另外,大学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应接不暇,有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做好新生管理工作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表面层次来讲,一个良好的管理开端能够很好地解决后续困难和事件,提高管理效率和减低管理成本。从延伸角度来讲,对于高校新生的管理,可以使他们确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消费观、就业观、社会观等,能够带来长远的、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价值。由专业的辅导员团队做好新生管理工作,引导新生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心态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有利于高校向社会输送优良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从价值观角度分析

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合格的人才,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前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储备人才,大学生需要从入学开始就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团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理论层面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体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人生观最根本的体现,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迫切要求;从现实层面来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进一步改善高校工作、降低管理成本的基础条件,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给社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无论从社会和谐环境氛围的构建、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轨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预期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一个良好的管理,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开端。

(二)从消费观角度分析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形形的消费观。消费观和价值观一样开始受到高校管理阶层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消费习惯,对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样,在大学里,正确消费观树立的过程中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努力工作和教育引导。实践证明,辅导员团队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认识到消费和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当代大学生既是今日消费者,又是未来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并且将来他们还将成为消费的主体,所以大学生从入学开始,便应该在辅导员团队的引导和教育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从就业观角度分析

目前,从我国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基本情况来看,社会和市场上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恰恰是影响就业情况的最主要因素,招聘会上往往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造成的。从奥肯定律可以看出,就业率和经济的增长是存在正比关系的,所以正确的就业观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升,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着手进行新生管理。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