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纵死侠骨香范文

纵死侠骨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纵死侠骨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纵死侠骨香范文

2、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第2篇:纵死侠骨香范文

“不管怎样,明天将是新的一天。”《飘》的结尾如此动人心弦。思嘉丽告别了旧时代,她人生的新时代到来了。

明天将会怎样?人们都是以一种欣喜、期待的眼神答道:“那将会更美好的哦!”是的,今天在自己手里,明天还在自己手里。……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记得小时候的我,常常叼了一枝不知名的野花在口中,清香四溢,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神明伴我到天明……”残月当空,笑却从心底溢出来:“明天的这时,我是不是长大一点了?我是不是比母亲还要能干?”虽这样问着自己,但那也总是一种失落的等待,明知不可能,却总要问一问。……那时在轩下睡眼惺忪,冬日的阳光柔和地照射进来,喜欢默默地发傻,常想着今天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事。“萧萧木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父母一个美好的眼神、邻家小哥哥欢喜的样子,都成了值得回忆的细节,大概那时的我有一种痴痴的小女儿情态吧!氤氲在夕阳的怀抱里,带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十分恋恋不舍,却有隐约知道,今天的夕阳会落下,可明天的夕阳已不似当时了。

再大了一点儿,迷上了英雄。什么“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曹植的白马英雄成了我的向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铲除*佞,打抱不平,还想做一个石破天样的侠客,“大笑拂衣归矣”、“当花侧帽”……多么风流倜傥,多么潇洒!英雄最后总是赢得一世英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多么豪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多么悲壮!

明天,我会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视死忽如归”的英雄,还是一个侧帽风流的侠客?一切缘于自己。明天,我有了希望,可凭空有了希望,不费一点气力,希望也是会落空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期盼明天又有何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生易老,只有把握现在,珍惜现在,努力过,奋斗过,为此心力交瘁过,明天的期盼才更加有意义。须知名士倾城,为那“倾城”,拼搏一下。莫回首,告别过去,期待吧,明天将更美好!

第3篇:纵死侠骨香范文

藐视世俗行为规范、张扬个性与主体人格的任侠精神一度使李白的青年时代充满传奇色彩,并深深影响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创作。

一、李白任侠精神的形成

李白二十五岁前在四川,那时候他自己说:“少颇周慎,忝闻义方;入暗室而无欺,属昏行而不变。”又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据杨天惠《彰明遗事》说:“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魏万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在出川之前,实在是一个好纵横术的侠客。而李白一生常以鲁仲连自诩。鲁仲连又是游侠式的典型人物。韩非子说:“儒以文乱、侠以武犯禁”。李白正是兼而有之了。侠士自活跃于战国时代起,就发展于后世各朝,任侠的风气也成为唐代少年人所共有。

李白任侠的一面,主要表现为蔑弃世俗,慷慨使气,不拘常调。正如史学家司马迁所说:“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诗人李白青年时代任侠的经历,使其自称“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后来,随着诗人思想的成熟,这类经历不再见到,但李白对古代侠的功业与生活信念仍予以高度的肯定,对他们不平凡的事迹充满了钦慕与向往。李白十分赞赏游侠那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豪情侠骨,我们可以从诗人赞赏游侠的《侠客行》一诗透视诗人的侠义精神:

赵客缦胡缨,吴钧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士精神实际上融入了诗人的血脉,伴随他走过充满传奇的一生。

二、李白在诗中热衷于创造自我形象

李白喜欢自我标榜。这与诗人的任侠精神分不开,他追求个性的张扬,思想的自由解放。如今,我们从李白的诗作中读懂他。而诗人对于我们的形象,大多是现实中李白在诗歌中塑造和再现的艺术形象。它既是现实中李白的自我,与其主要精神方面基本一致;同时又不完全等同于自我,是现实中李白的本质的提炼和升华。

文士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多次请人为自己的诗文编集。李白不但以“言”,而且以“行”,为自己描绘了一幅“文士”的图像。

志士李白。如果说他早年的所谓“四方之士”看不出具体目标的话,《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的一段话就表达得十分清楚: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胸怀这样的思想并且奋斗终生,还不是“志士”吗?早年的干谒;天宝初奉诏入京,满怀着安邦定国的希望。安史之乱起,又随从李璘,企图“静胡沙”,“扫胡尘”,建功立业;数十年经历,实在是活脱脱一位“志士”!

侠士李白。任侠仗义,轻财好施,广交豪杰,是“侠士”李白的三大特点。“十五好剑术”,“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可见其任侠的风采。蜀中友人吴指南死于洞庭之上,李白“炎月伏尸”,“若丧天伦”,将他“权殡于湖侧”,数年之后又通过“丐贷”,把他“营葬于鄂城之东”。由此可见,李白“存交重义”之一斑。“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谈到交友,更是异常广泛:上至朝廷显贵,下至僧道士俗,“海内豪佼,相识如浮云。”

狂士李白。所谓“狂”,一则表现为极度自负。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诩,认为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所谓“一人”,不但是“天下第一”,而且是“天下唯一”。因此,时人视之为“大言”“殊调”,以之为“狂”。二则表现为傲视权贵。在素负盛名的前辈李邕面前,李白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对于儒家孔圣人,李白也敢嘲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于封建帝王,李白也敢抱以微词:“彼稀客星隐,弱植不可扶。”对于谗害他的权贵,李白更是视之为“青蝇”;凡此种种,表明了他敢于与大人物分庭抗礼,也表明他对邪恶势力的不屈不挠。三则表现为放浪不羁:“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在他的诗歌中随处可见“乐饮”“病酒”“痛饮狂歌”之类的歌吟。李白更为任性放诞的行为便是描写自己的裸形。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又有一首,《友人会宿》: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隐士李白。李白自称为“山人”“逸人”“野人”,这些称呼是隐士的代名词。安史之乱起,李白辗转隐居于庐山,有《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云:

第4篇:纵死侠骨香范文

一、爱祖国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小学德育纲要》告诉我们,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靠爱国这个情怀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古诗中表达爱国主义教育的诗歌非常多。比如,伟大南宋诗人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诚挚热爱之情;伟大的宋词家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伟大唐代诗人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总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金窝银窝不如老家的草窝。”每一位真正有学问的人他必定是热爱自己家乡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从这里足见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因为家乡是生育和养育自己的地方,哪个人不都是靠家乡水养大的呢?要想爱国,首先就要做到爱自己家乡。因此,家乡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唐代大诗人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深切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爱亲友教育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情感,它是一种骨肉之情。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母爱的颂歌。每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最早沐浴到的爱,是父母的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挚、最持久、最无私的爱,也是父母的爱。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以之来讴歌母之爱――这一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这种手足之情,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那么友情同样是重要的,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诗关于友情的诗歌也比比皆是。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第5篇:纵死侠骨香范文

【关键词】学;孔子;学问

“三”这个数字在我国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是说道生一,道是指无极,按现代化来讲就是指宇宙大爆炸前的混沌状态,一指太极,所谓宇宙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由无极化为,也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状态;一生二,二指太极的两仪或阴阳,二生三,三指三宝:天、地、人,三生万物,就是其余的万物都有三宝演化而来。

这里的三由道而出,又产生了世间万物,三其实就代表了“道”与“万物”,可见“三”在我国古典文化殊的地位。

而几千年前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也同样以“三”开始说起,并由此引出了整部《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而首篇的首句就是“三说”的问题: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处事之乐。那么在孔子看来,这“三说”具体是如何而得乐的呢?

今天我们要讲的首先就是学习之乐。

孔子如何说学习之乐的: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经学家程颐解释为:“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恰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在这里,把习释义为重习,温习。将所学的用之于“行”即实践中,常常不断温习、实践,那么所学的为我所用,所以快乐。南怀瑾先生将这里的“学”这样解释的:“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南怀瑾先生所释义的“学”与《学而篇》子夏所说之学相契合: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亲近贤德之人,以恭敬的态度相待,侍奉自己父母,能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好,言而有信,虽然没有学习学问,但我必谓他是有“学”的人,这里的后一个“学”显然不是指学识的渊博,而是指为人之道,务本之道,是指这个人有德行。儒家品评一个人相对学识来说更注重他的德行,认为有“学”之人必定是品德高尚人。

而这种品评人以德行为主要标准的行为逐渐演化成中国古人品鉴人物所遵循的一种传统,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任侠之士,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些侠义之士往往是因为他高尚的品性的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效仿。战国时期的任侠之士朱亥,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重信守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后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名垂千史,受到后世人的敬仰,诗仙李白更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高度赞赏这位侠义之士。

不管是子夏,还是这些侠士,都告诉我们敬重一个人,并不只在于他是否有渊博的学识,令人艳羡的职业,只要他的行为,他的德行有值得我们敬重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人生的旅途之中,与我们相伴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师从的对象。而我们自身也会在向美好人格无限地靠近中获得一种提升的快乐。这就是孔子“学”字讲给我们的简单道理。

当然,除了子夏的“学”,学而篇还有一处提到“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前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分歧很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其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即是:君子不厚重就会显得不威严,那么所学也是不牢固的。做人必须要以忠信为基础。

而根据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语》古注引用“孔注”,把“固”解释为“蔽”。这个“蔽”字与《论语·阳货》中的“蔽”意思相当: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学习君子的美德,而不好学,则有六“蔽”,那么,如果好学,则“不蔽”。那么“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就解释成:君子不敦重,则无威严;学则不蔽,即其学则通明而不滞于一隅。

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则在这里把重解释为自重,他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我认为这里的“重”与南怀瑾先生所释义的“重”是一个意思,就是指自重的意思。而这里的“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则是指学问,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学习美好的品德,游酢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认为学之道,首先要以忠信为基础,把“学”与“忠信”联系在一起,即首先君子必须学会忠信,这样“学”才能弥加坚固。

《学而篇》中孔子所说的“学”大多时候的意思就是学习为人之道,所谓:“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学习效仿品德仁厚的人,在实践中不断归正自己的行为品德,在提高自己修养中获得一种快乐。

孔夫子认为君子之学要向仁德之士看齐,这个道理和现代提倡学习雷锋精神是一致的,从人生经验中获得学问,像贤德之人一样去做事做人,提高自身的修养,思想境界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提高,以此而获得更加坦荡的快乐,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可以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自然就不会因不惑而不快乐了。

孔子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了人生之学快乐的根本之道,也是学者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先务之本也。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图书馆,2012.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第6篇:纵死侠骨香范文

一、儒家与武术

儒学是我国思想发展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仅是儒学的创始人,还是将原属于“王官之学”的武学传播到民间的有功之士。

孔子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据《史记・孔子世家》和《吕氏春秋・慎大》分别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足见他是一位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勇猛有力的人。他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语・八佾》)且“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礼记・射义》),足见其善射。他也回答过自己的学生:“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乎。”(《论语・子罕》)其御车的造诣自不待言。这说明孔子一生是非常重视习练“六艺”的。孔子演练并传授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6项课程中,“射”“御”二艺就是有关武术的课程。“射”指“五射”。郑玄注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此乃射礼的五种射法。“御”指“五驭”。郑玄注曰:“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是驾驭战车以及田猎的五种技法。由此可见,孔子不仅提倡文化教育,还把“武”作为发展人的重要环节,视人才的标准为文武双全。这样,孔子门下就出现了冉求、子路和有若等,或文武兼备,或勇猛著称的弟子,这足以证明,孔子在传授武艺方面是卓有成绩的。

儒家文人也多有尚武之风,以佩剑舞剑为荣。屈原身穿文服,腰佩短剑;诗仙李白曾随名师学剑,常在朋友面前仗剑而舞,且剑术高超。李白《侠客行》诗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何等的功夫;“三杯吐然诺”,“纵死侠骨香”,这又是何等的豪迈。儒家文人尚武,对武术的确立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二、儒家“仁”“礼”与武德

古人尚武且崇德。“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但与武林的“武德”仍有渊源关系。

何谓“武德”?是在处理武人之间、武术流派之间、武人与其他人之间、武术界与其他社会各界之间等诸方面的关系时,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武德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指导下,在孟子的善、信、美、大、圣等道德观影响下,在民族精神滋润的培养下,不断充实和完善,且带有鲜明的儒家仁学色彩。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论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内容,并将“仁”与“爱人”联系起来,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进而罗列出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内容。孟子又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仁”的内蕴。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显然,“仁”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武德”观念恰恰以这些内容为主体而构成。

“艺无德不立”、“未习武者先习德”等,都是中国武术界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也是儒家仁学论理的具体表现。历代宗师在择徒授艺之际,都从天资、根骨和德性上选拔,要求门下弟子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武德。尽管武术界有众多门派,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其拳谱、家法、门规,几乎一定都是开章明义的阐明武德。明代内家拳法有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毒者,骨柔质钝者”不传。以心险者为首恶,因为此种人难望其武德。湖南巫家拳提出:“狂妄之徒不教,轻浮之徒不教,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的戒条。《峨嵋枪法・戒谨篇》称:“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这些戒条的形成,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道德标准,代表了中华武术的主流,教育和培养了无数武林人士,对武术流派的传习和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子曰:“见义无为,无勇也”,“仁者必有勇”。可见品格正直,嫉恶如仇,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人,必定见义勇为,这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武德之一。“劫富济贫”、“重义轻生”、“锄暴安良”、“匡扶正义”等,都是其不同的表达方式。战国时期著名的游侠荆轲,为报燕太子丹在秦做人质时受辱之仇,为阻止秦国对燕国的侵蚀,悲壮演绎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士情怀。

重义节名,德重于艺,儒家文化融入武林,抵御外患“舍生取义”中又增添爱国气节。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操,它是武德内涵最深层次的体现。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豪言壮语激励自己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岳飞“精忠报国,誓退金兵”,遇害时年仅39岁;明代戚继光慷慨赋诗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充分表达了保卫祖国海疆抗击倭寇的决心。他们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勇当国难、凛然赴死的精神,乃中华武术自立自强的生命力所在。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使中华武林豪杰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强烈的凝聚力和遒劲的奋发力,使中国传统武术的技艺不断进步和提高。

孔子道德观中的另一个根本原则是“礼”。不仅治国靠礼,“为国以礼”,做人也要靠礼,“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人的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谦逊恭敬、宽容忍让等,既是儒家伦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武林各门派共同遵奉的另一道德标准。

尊师敬长是武林中必遵的礼仪,严格禁止任何违抗师长的言行举止。《少林戒约》规定,“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从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弟子日后功成名就,也不得狂妄无礼,否则将遭到武林的谴责和不容。作为师长,要遵守师德,关心爱护弟子,在传授技艺时,诲人不倦,弟子“学而不厌”。对于同门师兄弟和朋友之间,也应遵守礼仪,彼此间相互尊重和友爱。

《少林戒约》讲:“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永春白鹤拳・十戒》强调,处世做人“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呈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无论武林后辈,武林高手,都要注重谦逊恭敬。为人处世,要遵循儒家的“见利思义”、“舍己从人”,谨守“有若无,实则虚”之训言,做到“不可轻显其技,不可妄论他人短长”。由此可见,武德蕴含着儒家深刻的处世做人的道理。

宽容忍让是武德的重要内容。止戈为武,“武”字体现了武德的含义。武术技击的运用是为了以武止武,不得轻易伤害对手,只是制服对手。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言:“技击之德,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而短打宁可轻用乎?故既不得不打,仍示之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而分筋截脉之道出焉。圣人之用心苦也。夫所谓截脉者,不过截其血脉,壅其气息,使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而那些无限度尽其力技有意伤害或置对手于死地的行为,是不符合武德标准的。因此,武林中对绝技的学习和使用有着某些限制。金恩忠指出,少林阴劲轻功一指禅、朱砂掌和仙人掌功等,“着人必死,无药可救,似太嫌狠毒,有乖仁道”。因此,练习这些功夫“最宜左手,盖恐右手功成,于无意中伤人”。中国武术家多表现为大义服人,先礼后兵,比武较技时主张“点到为止”,以相互切磋,提高技艺。

拳谚曰:“为武师,须学礼”。在练拳或表演时要行拳礼。拳礼是武术礼仪性招式,表示礼让、谦逊、友好,其动作既是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武德的体现,还是流派的一种标志。

总之,中国武术家十分注重“仁”与“礼”,中国武术与儒家论理源远流长,武德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三、儒家对武术的消极影响

儒家文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儒家文化的稳定性,使处于这种较为稳定环境中的传统武术,也必然受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淡漠竞争意识儒家文化倡导“中庸”,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这也是儒家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藐视竞争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二者的相互影响,使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缺乏竞争意识,而且始终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竞争原则。

2、派别门户之见各种武术派系是武术的载体和传播者,属于武术文化范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这种经济形式所决定的传统武术文化各派系间,必然自相满足,各自为政,讲求保密。武术流派林立,但各流派之间缺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以自我标榜,互相攻击为特征的宗派门户之纷争。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