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宏观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发展

第1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纳税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

税收评估不仅是对税收结构及变化进行科学分析,指导税收工作,更好地发挥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够科学反映经济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对于指导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税收评估相对复杂,在指导经济发展方面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应用指导机制不健全、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等,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提升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一、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

税收总量、结构等都与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关系,而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是国家在充分考虑各项因素基础上提出的,能否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及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发展。因此,应用有效的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可以明确我国各产业、各部门内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可以明确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并将其进行细化,针对具体目标指标采取相应的支持和发展政策,进而可以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

(二)促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经是由高速发展迈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优化税收结构、提升税收收入质量成为实现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通过应用税收评估,明确税收的具体结构,以此确定宏观经济中各部门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进而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使得那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以及战略新兴产业能够得以快速发展,进而优化了宏观经济发展结构,为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我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逐渐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稳步推进为我国经济的稳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税收评估可以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纳税申报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实施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扶持市场主体的发展,进而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充分释放税费改革红利,提升其发展活力。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市场活力,为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税收评估方法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据绝对比重且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在税收评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各地区税务机关通过组建专门的税收评估部门,借助系统软件对税收结构、风险、增长变化情况等进行分析。但从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税收评估方法还相对落后,缺乏对税收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因素的充分考量,其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宏观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没有根据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工作进行改进,因此导致税收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宏观经济发展实际,所以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二)缺乏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

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宏观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税收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涉及到诸多层面的内容,但由于缺乏必要指导机制,因此其指导作用相对有限。首先,在进行完税收评估之后,如何将其结果顺利应用到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些指导性的政策,如何确保指导政策的有效性等成为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同时,在税收评估标准制定和选择方面是否可以满足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值得商榷的。目前,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成为借助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各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税收评估工作,为其带来了新的评估手段。但当前在进行税收评估过程中,还缺乏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现有的评估方法、模式和系统等都显得相对传统,且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人工操作,不仅降低了税收评估的效率,也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具体的税收评估过程中,其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宏观经济发展和税收变化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导致税收评估的可靠性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四)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

税收评估工作是税收经济分析的重要工作内容,涉及到税收组织收入构成中的诸多内容,其复杂性较高,因此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而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同样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当前,人才不足成为摆在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相关部门对现有税收评估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不足,没有针对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核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持续提升,难以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发展对税收评估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其在税收评估方面的专业性不足,评估结果的应用性存在欠缺。另外,相关部门对税收评估专业人才的引进不足,大部分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或岗位调整而来,非科班出身,因此其专业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在税收评估及其应用方面难以发挥专业人才作用。

三、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

近年来,为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减轻企业负担,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各类政策及税收征管还处于改革过程中,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对税收评估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所以,需要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提升税收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首先,相关部门要转变传统税收评估理念和方法,提升对税收评估的重视度,将其视为反映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要全面更新税收评估的软硬件设备,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将宏观经济发展和税收评估相关影响因素纳入其中,确保税收评估分析数据的全面性,以此改进税收评估结果,更好地指导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应用指导机制

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需要完善的应用指导机制作为保障,以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完善应用指导机制方面,要首先明确税收评估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税收评估结果来评价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并找出宏观经济新的增长点,比如新兴产业和企业,以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所以在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支持和应用政策,将那些具有战略指导价值的税收评估结果应用到宏观经济相关产业行业中。同时要对这些支持政策的应用结果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估,比如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等,以此作为改进和完善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指导机制及支持政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更好地发挥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其对各项税收工作及宏观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强化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提升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指导能力的关键。首先,在进行税收评估过程中,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摒弃传统的数据评估理念和方法,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税收征管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广泛的收集、分析、整理、储存,形成税收评估信息数据库,在开展各项税收评估过程中强化对数据库的共享,以便于提升税收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各行业发展情况与税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税收评估提供实时性的数据支持,也更好地发挥其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

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税收评估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更是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因此,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根据税收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现有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对其税收评估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税收评估方法,在税收评估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要根据税收评估在指导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吸引外部专业人才的加入,实现对现有人员团队的有效补充,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团队,为更加有效地应用税收评估指导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评估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实现对税收本身的评估,还能够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税收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必然联系,通过科学税收评估能够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同时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研究来看,可以从创新税收评估方式方法、完善应用指导机制、强化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组建专业化人才团队等方面出发,强化税收评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波.论财税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01-102.

[2]李娜.浅析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09-110.

第2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发展;调整和控制

一、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背景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完善的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种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在有效应对次贷危机带来世界经济衰退之后,推动我国经济走上一条高速发展道路上。但是除去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之外,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宏观经济管理是一项适应性非常强的调控措施,应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市场经济框架逐渐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找寻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对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做出保证的背景之下,积极施行各项措施保证经济发展,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作用。日后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切实依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妥善完成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推动我国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二、国内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

国内的宏观经济管理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积极运用投资的形式发展经济。这些年,尽管国内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不过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不足,毕竟西方国家比中国起步早、发展也就相对成熟。而国内的情形是起步晚,所以应当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二者结合有助于处理国内的多数经济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国内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也要注意宏观调控发挥积极作用。国内的经济发展区别于其他国家,毕竟主要是依靠引进外资,像是美国则是人居消费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不需要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政府应当充分实行宏观调控管理,以此调控市场,从而促进国内的经济健康合理发展。

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出的作用

(一)填充市场调控的漏洞

市场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其实存在一些漏洞,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施行的过程中,则是可以弥补市场调控中的漏洞,推动市场经济走上一条稳定发展道路上。在市场经济体制施行的过程当中,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依靠的其实主要是市场,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市场并不是可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保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各种类型问题的影响,单纯的依靠市场调控措施,难以妥善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比方说,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是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从而也就可以为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某些个人或者企业为了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非常有可能施行不合理的竞争措施,就会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国家及政府就应当施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呈现出一种越发繁荣的态势,但是在以往长时间施行的家伙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存在一些不是十分完善的内容,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之下,为了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稳定性做出保证,肯定是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实际上就存在一定漏洞,因此在市场机制难以顺利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施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来对市场进行调节,从而也就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

(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内在经济制度上具备着重要的特点。走进新时代后,国内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发生着变革,尤其是对国有企业采取了多项改革的新举措,争取在如今政企职能被划分得很开的时候,逐渐地将国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化,如此背景之下,政府的革新就是要求国有企业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对于国企的经营活动并不再查收,只是凭借着所有者身份实施部分管理手段,尤其是那些和国民生计相关或者是特殊行业的国企,国家应当始终保持对其的管理活动。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随着我们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会变得更快,但在我们经济的重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定期区分经营职能,我们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所有权日益分离,国有企业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竞争。因此,面对这种现象,企业必须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经济管理领域的活动,代表其合法利益,推动改革和创新,充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步发展;(b)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迅速协调我国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力,全面促进我国市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必须在市场监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行积极改革,并根据国家和政府的反应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活动。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加强競争力,更好地推进经济领导活动,而不引起“坐下来和靠背”的感觉,不断地在竞争中争取核能,我们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确实是必要的。。

四、现今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调整

(一)实体经济的变化和调整

国内当前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口所特有的红利也在慢慢地消失,这也就造成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应当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此努力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有利于国内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对于企业而言也是革新技术,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的主要形式。所以,国内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内容上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有助于企业发展凭借着宏观经济管理的帮助实现有效的自身转型升级。

(二)金融市场的风险性

实体经济的发展让国内的金融市场也日渐成熟,网络金融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样的发展让国内的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迅速,而金融市场交易频繁,这让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交叉业务增多,仅仅是单一的金融风险监管形式并不能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监督和预警,对于金融风险的处置机制存在必要的缺失,这会让金融市场出现一些非法集资、不规范金融交易等行为,从而让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办法

(一)货币政策

在制定货币政策之后要通过影响物价、影响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来间接管控国民经济。货币政策虽然外部时滞较长,但内部的时滞较短,因为货币政策都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中央银行的机动性较强,不需要成立专业的研讨小组来进行对货币政策的评价和估算。货币政策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三个方面,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吞吐现金,从而实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这项政策具有调节效果的可控性,发挥作用的速度也较快,应用的较为广泛和频繁。

(二)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首先表现为扶持特殊产业,例如国家引入外资,扶持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来为我国的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活力,带动一部分技术缺乏的行业更好的发展;其次为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总会存在阻力,政府应运用正确合理的产业政策来进行调整,在最短的时间内来优化产业的结构。

(三)财政政策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财政政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其外部时滞较短,在政策实施之后能够迅速的对国民经济产生作用,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财政政策主要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有补贴政策和收税政策,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时期,增加财政补贴、削减税收可以有效的刺激经济,利于经济市场的复苏;财政支出政策主要为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政策,转移支付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再影响社会的需求,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以市场参与体的形式来进行经济活动,从而疏通经济管道。

六、结束语

第3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了快速上涨的发展趋势,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运用蛛网理论研究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以揭示保障农产品价格稳定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农业经济;宏观经济;影响

农产品价格稳定对于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产品“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价格变化的主要理论之一,其主要是用于产品动态均衡分析过程中。蛛网理论下,每个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在农产品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每个生产者都倾向于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反之亦然。在供需不平衡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供需价格弹性不同,就会出现三种结果:(1)收敛型蛛网,当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其供给价格弹性时,农产品的生产受到价格的影响较小,经过短期的波动以后,农产品的供需、价格最终会趋于平衡;(2)发散型蛛网,当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其供给价格弹性时,农产品的生产将会受到价格的明显影响,价格较高产量就会较大、价格较低产量就会较小,最终会使得农产品价格、供需严重地偏离最初的平衡,对农业的发展会造成致命的影响;(3)封闭型蛛网,这一情形出现于供给、需求价格弹性相等的情形,此时,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并不会影响到农产品产量的变化,产量、价格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量又比较少,这就导致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供给弹性比较小,更容易发生发散型的蛛网波动,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对农业经济乃至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分析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政策,确保将农产品价格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实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GDP不断增长的“双赢”目标的实现。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影响

价格理论倡导者认为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传导可以分为逆向、顺向传导,其中,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增加下游商品的成本,并最终会引起CPI的上升,甚至于还会引发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上涨,这种价格传导机制成为顺向传导;反之,则称之为逆向传导。农产品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其价格上涨必然会通过顺向传导机制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到农业经济、宏观经济的发展。

(一)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上涨必然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传导途径:农产品价格上涨——工业品等价格指数上涨——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GDP“上涨”。CGE模型主要是基于农产品生产者生产成本最小化、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实现为基础的,在一系列的预算、要素条件的约束、限制下,进行投入与产出的决策。

(1)农产品生产模块

(4)闭合模块

农产品价格、供需平衡需要综合考虑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仅认为资本要素出清,而劳动力市场并未完全出清。运用CGE模型对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假设农产品价格上涨10%、20%以及50%,根据公式进行测算,可以测得GDP波动分别为-0.00012、-0.00025、-0.00056,由此可见,农产品价格上涨对GDP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对CPI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因并不是种植成本或者天气因素造成的,往往是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完成了“价格增值”。与美国农场式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农业发展基本上是以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农产品的生产相对比较分散,这就导致农户与采购方、销售企业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比较弱。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给农户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甚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引起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内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动,进而表现为CPI的变动。同时,依据蛛网理论,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与产量之间属于发散型的蛛网,因此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时,政府又必然会采取政策调控农产品价格,进而表现为社会供需矛盾逐渐趋于新的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就表现为虽然CPI上涨了,但是GDP上涨并不明显。

从价格传导的过程来看,由于通货膨胀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其滞后值与农产品价格的增幅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这就必然会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放大效应。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特别明显,但是,为了避免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引起“蝴蝶效应”现象的发生,政府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保障农户切身利益的基础上,保障农村品价格的稳定,这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安徽省寿县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第4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城市化 

      农业停滞、农民贫穷、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1世纪中国面临的话多挑战中,“三农”间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不仅是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再次将“三农”问题列为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三农”问题与我国各大主要宏观经济间题的关系,为最终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三农”问魔与扩大内需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一太面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因此,采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收入是制约农民消费的首要因素。我国农村还处于消费水平与收人水平基本同

步变化的阶段,还没有进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阶段。因此,对低收人阶层的农民来说,其收人增加,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收入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随之提高。但是近几年来,农村家庭纯收人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年为9.00!0 ,  1997年为4.6% ,  1998年为4.3%,  1999年为3.8% , 2001)年为2.1% o   (1996--1999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 .2001年第4期,第11页;2000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封底)。

    农民纯收人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高农民收人已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多渠道、多途经提高农民收人,包括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减少农业人数双管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小企业和小城镇,扩大9亿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收人来源等等。

    (二)农民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党的后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民收人逐渐增加的同时,其负担也与日俱增,一些地方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

(三)消费环境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实现。比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因此,国家要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另一方面,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既可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人,又使得所需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消费的热点是家用电产品,应加快农村电网、电视转播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农村消费市场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市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而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证。

    二“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一)入世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人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农业方面看,加人wto有利于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民部分消费品支出的减少(由于部分进口消费品价格低于国内同类消费品价格),相应增加可支配收人,也有利于有效解决贸易争端。但同时也在农业经营和非农产业等方面给农民收人带来挑战。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生产成本较国外高,因此价格偏高,造成农产品出口困难;同时,在质量方面由于过去缺乏产品国际标准意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样缺乏竞争力。根据wto的有关协议,我国将在s年内取消所有的配额和数量限制。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也将削减到14.s%一巧%,而且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也不得使用非关税措施。因此,农民期望像过去那样通过农业经营增收将很困难。从非农业收入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人递减。人世后,我国一些规模较小、设备落后、职工素质不高的乡镇企业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这些企业的兼并破产在所难免。而另一方面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得更困难。据有关专家预测,人世后中国农民将有966.2万人失业,这必然形成新的就业压力,给农民的就业增收带来严重的影响。应对人世后带来的上述种种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二)解决“三农”问题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致的。

2001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基本着眼点在于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的素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在目前这个阶段如何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研究许多新的课题.要有新思路,要深化改革。(1)要坚持所有制的多样化,实行多种经营;(2)要坚持技术手段的多层次,不同技术层面的行业可吸纳不同素质的劳动力;(3)要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不仅是农业的内部问题,而且牵涉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也就说,现阶段“三农”问题不过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缩影,“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调整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来实

现。

    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无论产出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不尽合理,而且就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也滞后于产出结构转换的速度。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为15.9% ,第二产业为50.9%,第三产业为33.2%,而1991)年则分别为27.1%, 41.6%,   31.3%。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了很多,工业和建筑业的份额正好有大体的增长,而第三产业却基本维持在同一个水平,未见明显的增长。再从就业结构上看,目前大体上是,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为50%,第二产业为22.5%,第三产业为27.5%,而1991)年则分别为60.1%, 21.4%,  18.5%0蜒表明,在十年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依然占很大比重,第二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变化不大,而第三产业却有很大的增长。

不难看出,上述关于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字存在着某种不相一致的问题。例如,第三产业产出比重没有多少增加,但就业比重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纳能力。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国际上达到平均发展水平的国家,无论在产出还是就业方面,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虽然就综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来看,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平均发展水平,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离50%a仍有较太差距。可见,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急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最终解决“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魔与我国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解决“三农”问题将为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

     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推进的,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我国的发展很不利。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是:(1)建国初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将城市定位为生产城市,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2)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3)是农村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发展乡镇企业“务工不进城”对城市化进程会发生一定的阻潜作用;(4)是对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认为工业化可以不走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等,无形中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侄桔。

    解决“三农”间题和解决我国城市化间题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不论是近期还是长远,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非农就业,而增加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更多的农民变为非农民。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人多地少,要让大批农民转到城市,使农民的比重由现在的70%降到30%的时候,“三农”问题才真正解决。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这样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政策,其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工业化不可能单靠少数城市人来推动;另一方面,农业是个弱产业,面临三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产品卖难)、技术风险(农业技术投资回报率不稳定),人世后,三大风险尤为严峻。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靠农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走农村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使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器。农村工业企业一开始就抓住我国城市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和方面,立足于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较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其次,从长远看,农村工业化是增加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大,固然有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部门高,从而导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由贫变富的关键。而农村工业化正是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最佳选择。再次,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农村工业化主要就是指小城镇日益工业化,这样,可为乡村城镇化提供基础和依托。归根到底,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业现代化  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的素质低:二是资金缺乏。而农村工业化将可以解除这两个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三农”问皿解决与西部大开发及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关系重大

    (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还会牵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西部大开发首先是西部广大农村的大开发,而不能只是几个城市的大开发。东西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当把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作为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就广西而言,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大省,更要重视“三农”问题,要继续推进科技兴桂、科技兴农战略。从区域发展看,一方面桂东南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发挥地缘优势,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率先实现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并对桂西北起良好辐射作用;另一方面,桂西北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并可尝试搞旅游农业。同时,桂西北还应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当地人力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人口素质,这也是解决我区“三农”问题的重要方略。

第5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建立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这三大工业经济区域。这三大工业经济区域不仅在自身的经济发展中有所建树,同时对于全国经济水平的增长也有着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且这些问题也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就是笔者在本文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宏观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思考

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是由于,我国的国土较为广阔,而由于地区所在位置的不同,也让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区域经济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地方经济。当然,区域经济的形成必然会在市场当中产生竞争的关系,这也是市场得以良性发展的最好保障。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之下,有了极大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地域化。不仅如此,三大工业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在自身经济水平发展的同时,也将其影响扩展到了全国,成为了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领头人和推动者。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区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然而在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最重要的就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而导致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失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当前,东部经济水平最高,其次就是中部经济水平,最差的则是西部经济水平。而最为著名的三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从它们所在的位置来看是有着极为明显聚拢性。除此之外,三大经济区虽然其本身有着较高的经济水平,然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力量有限,因此也导致了中、西、东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差距,从而也会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并且人口众多,然而人口分布并不均匀,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与此同时,大部分劳动力都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区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中西部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的“空心化”,从而阻碍中西部经济地区的发展。最后,由于历史遗留因素,在百年前,中国还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随着近现代战争,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和经济体制都有了改变。然而国家最初经济方面实施计划经济。国家政府会对三大产业进行有计划的发展,并且严格控制资源的分配,以此来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采取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经济计划,能够很好的规避自由市场竞争中所常见的盲目性,以此来避免企业恶性竞争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状况的发展。而其问题也十分的明显,这就是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国民的消费要求,市场自我调控的能力也会因此减弱。

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与手段

(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政府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国家行政系统,而广义上的政府除了包括国家行政系统以外,同时立法、司法系统也被包含在内。而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广义上的政府来进行讨论。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体,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宏观经济管理其实也指的就是由国家干预的经济调控。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国家经济的稳定,使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并且使整个市场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中,以此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当然,宏观经济管理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其缺陷就在于: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包括了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手段。通过经济手段,政府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计划和调整,并且通过各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整。法律手段则是保障我国各项政策能够实施到位,并且维护市场参与者合法利益的手段。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手段,才能保障市场正常的运行,让市场能够在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成长,同时也是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最后的行政手段,则是由政府通过各项行政机构对市场进行管理,并且需要采取完善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宏观进行调控,以此来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当前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的措施

想要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来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其能够更加平衡,以此来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重视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且衡量每一个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劣势,这样才能建立富有当地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而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来吸引企业投资与劳动力迁移。同时,还需要完善区域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此来保障区域经济市场能够有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带来科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也应该要大力的发展经济较为落后区域的科技和教育建设,加大这两项的投资,才能为该区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并且留住人才,以此来解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空心化”问题。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区域内企业以及基础设施的管理,这样才能令整个区域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

作者:李玉佳 单位:哈尔滨市节能中心

参考文献

[1]陶丽,邓桥.试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4(2):12-13

第6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前景;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崛起夯实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一个阐述。

一、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隐患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隐患,这些隐患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10.3%,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9.2%,而从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是在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2.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本身有着很多的划分标准,本文这里借用一二三产业机构来加以分析。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大概维持在0.1:0.5:04这样一个比例,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我国在第三产业机构方面的比重偏低非常明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3.经济驱动力单一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单一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以及外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二、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即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明显的放缓,预测为维持在7%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大概会持续10年左右。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整个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这为宏观经济夯实了基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经济质量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不出意外的话,我国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经济质量方面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机构将会更趋合理,宏观经济依靠智力驱动,而不是资源驱动。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我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未来人力资源将会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源泉。当然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一方面就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人口红利将会逐渐消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总需求长期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市场规模的萎缩,需求的减少将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三、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要想实现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勋.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及前景[J].经济导刊,2011(11).

第7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號]F124

宏观调控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展开社会经济控制,维持社会再生产协调状态。区域经济反映了各区域经济水平、状态、规律。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差距悬殊,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有责任、有义务协调区域发展。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展开分析。

1 宏观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1.1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政府采取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作用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促进作用,优化分配,完善生产资源,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稳定国家经济。而想要保证社会市场稳定还需通过市场自发调控与政府宏观调控,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百花齐放,增加社会就业率、推动企业发展。同时,还有助于调动政府参与主动性,对促进经济体系完善起到间接性作用,使社会经济处于稳定发展水平。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宏观调控也存在管理失效风险。宏观经济是以计划指导为目标,对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的预见,政府根据经济预测展开宏观调控,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主客观影响如:决策依据信息来源真实性、准确性,决策人员专业水平,政府反应要落后市场发展变化,成为宏观调控最大影响因素。所以,及时对政府行为科学引导保证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1.2 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区域经济协调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政府想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工作目标,也是区域经济协调有效方法。首先,社会经济总量稳定。经济总量指的是某个阶段国家经济活动总成果的数量反映,宏观经济活动指标的集中体现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宏观调控短期目标即是维持社会供给与需求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这也是区域经济协调重要途径。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基于长远角度分析,宏观调控是社会经济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及时排除经济隐患,促进国民经济进步。区域经济协调具体而言,就是城乡、城市区域的统筹协调,要求两者必须保持同步状态。

1.3 宏观调控是稳定区域经济的根本需求

首先,宏观调控的基础前提就是计划手段,要求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短期、长期计划,适应宏观经济管理计划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经济计划。以间接形式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间接管理指的是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以市场为媒介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发展主要变量施加影响,通过市场传导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确保达到宏观经济管理标准。区域经济属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内容,以宏观调控形式进行区域经济协调。最后,行政方案。行政方案指的是行政单位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经济的有效途径。单位以宏观经济形式综合人力、物力应对宏观经济问题,如利益问题,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控制。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发展问题也随之暴露,尤其是区域经济失衡问题。现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特别是长江、珠江、京津冀,根据所处地理环境看呈高密集状态。但是,想要通过高经济水平地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存在一定限制,进而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影响社会总体经济进步。现阶段我国主要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与江浙区域农工相辅,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的乡镇工业和家庭工业发展迅速。此后,汽车、石油化工、船舶产业迅速兴起,使长三角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3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想要通过宏观经济控制保持区域经济平衡,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第一要素是政府以宏观经济管理为方法,发挥着横幅作用。综合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优势、问题,从而创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蓝图。相对于个体控制,宏观经济控制更能够规避市场风险、进行市场控制,通过扩大投资、吸引优秀人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稳定区域经济,有助于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经济水平提高。

3.1 促进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扩大投资,鼓励科技创新、扶持第三产业。首先,推动区域经济朝市场化发展,开放市场、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和市场制度、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产品、生产资料等走进来、走出去,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同时,要求政府打破行政性贸易壁垒,发展多元化、互补性的区域市场。其次,鼓励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政府综合有利产业资源,健全指导机制与产业制度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在原有产业资源下以财政刺激形式带动企业走向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最后,扶持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包含各类服务和产品,有助于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在制度政策上给予帮助,为第三产业谋求更多福利优惠政策,并进行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生产效率。

3.2 坚持留下来、引进来战略目标

关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坚持留下来、引进来战略目标。其中,留下来是将区域高学历、年轻劳动力、具有创新、创造意识的人留下来;引进来则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资源。具体措施:首先,加强与金融、贸易、投资战略的互动,尤其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贸的互动。“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现代社会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留下来,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其次,为外来人才提供更多福利政策,将优秀人才放在重点开发区,有助于达到人才流动的聚集效益。再次,政府应加大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支持,尽可能缩小与高经济水平区域在卫生、教育、文化、医疗方面的距离。最后,发展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3 国家战略与地方战略协调

首先,秉承着产业承接和吸收同步、环保、产业技术适度的原则,选择利用适合的产业和技术加以承接。其次,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协调,创建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重塑沿海开放高地优势。“一带一路”地区与自贸试验区叠加,全面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国内大环境下实现双向投资协调发展。最后,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以政策为导向使本土产业和转移产业实现融合,避免出现转移产业同质化问题。此外,长三角区域政府推动本土产业转向中西区域,基于宏观经济调控下创建优势互补的经济开发区。

第8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宏观统计经济学是将统计学以及宏观经济统计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从而有机结合而成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并且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不同的历史意义。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为了计划管理,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指导[1]。在现代的市场主义经济的环境下,已经建立起优化管理、量力而行已经统筹兼顾的统计分析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包含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的概念。经过了国民经济重要指标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已经进入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一体化的阶段,在现阶段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电算化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以及个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指导。现在以及发展成为以统计作为核心以及以宏观经济为轴心的经济学体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体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统计测量的理论以及方法,主要对于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国家的宏观统计进行分析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宏观,依照宏观经济学原理以及统计指标,采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2]。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挥在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出全面性以及独立性。全面性的表现在于对于国民经济以及个人经济进行综合分析,而独立性是基于统计方法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不仅仅包含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宏观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国民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统计分析方法。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有对国民经济每个层面的研究,并且包含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形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指导,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检测与盘提供科学的依据[3]。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为既包含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因此在研究中,包含有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同时包含对于宏观经济的探索性方法以及统计模型方法。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指数分析、因素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多远时间序列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标准是以科学的统计计量的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统计,在所选用的宏观经济的指标中,建立宏观经济的模型,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准确的估计[4]。

    在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中,需要采用统计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需要相应的统计技巧。在对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建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从探索性的统计分析中,建立直观的分析体系,从而将回归意义多元化应用于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从网络化得到的统计分析数据中,可以对统计的变量以及多层次的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中采用“从小到大”的研究思路,通过数理统计,对宏观经济中的多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宏观经济的全面、动态的分析。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目标是针对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多层面的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经济进行研究,从而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为国家的经济政策作出指导。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对专题的统计分析以及制度化的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化的统计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动态以及静态的统计[5]。

    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通过采用系统化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于宏观经济的每个层面进行全面性分析。

    (2)灵活性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因为研究的对象既包含宏观经济的主体,也包含政府的经济目标。

    (3)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者进行服务。

    (4)多样化化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多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因为宏观经济包含的层面相当丰富,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与可靠性,需要采用如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使用,必要时需要补充调查。

    (5)发展性原则,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多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防止传统研究的不足。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节约统计分析的时间并且弥补由于调查数据不足的缺陷。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而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能够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得到良好的应用发展。从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实践性与科学性,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地额分析以及应用,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科技发展,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都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能够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网络化与公开化,通过实物量统计并且结合科学的核算系统,能够对于关于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统计分析模型,并且预测发展的趋势。

    4.2 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随着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于创新型国家的发挥概念中,能够对创新能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驱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4.3 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将地理信息等相关信息纳入到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构建出多方面的全面化的分析系统,从而使相关的统计分析更加的科学化。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相应的发展与分类更加的有序,并且促进有序化管理。

第9篇: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 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宏观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虽然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的质量却在不断提升。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宏观经济视角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相关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等,这都对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宏观经济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当前全球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这在我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融资市场很不完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以及自有资金等来筹集其发展所需的资金,其融资渠道相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对自身利益方面的考虑,为了降低信贷风险,不断对中小实施“惜贷”,而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并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政策倾斜。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实力有限,难题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因此其偿还贷款的能力显得相对有限,这是其难以获得融资的重要内部因素。在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进一步限制了发展能力,使其发展举步维艰。

2.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内部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宏观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开始从其内部出发,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以期取得高效发展。当前,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难以集中充足的精力对其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主要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存在诸多的欠缺,因此在内部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难以有充足的人才保障。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使得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发展力不从心,进而受到来自其内部的诸多限制。

3.政府相关扶持力度不足。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规模较小、对市场整体的把握能力有限,容易受到金融风险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政府及其相关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但是现有的政策还难以跟得上市场发展变化的步伐。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将主要的政策用于大型企业的发展方面,未能对中小企业实施政策方面的倾斜,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与大型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其难以参与有效的市场竞争,这不仅是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更是我国整个市场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4.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

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能够指导企业实施有效的生产、销售、管理等措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宏观经济视角下,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因此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其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时间普遍较短,其难以对未来的市场变动和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分析,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即使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之后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其二,大部分中小企业主要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其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需求方的订单,因此其战略发展规划难以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这些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宏观经济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宏观经济视角下,要想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必须要首先缓解其融资难题。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改革,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规范民间资本、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放宽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限制,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和抵押,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从商业银行中顺利获得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要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通过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提升其融资的资本条件,使其能够通过自身能力的增强来获得更多的融资。同时,要放宽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限制,使其能够像大型企业一样通过上市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

2.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能够顺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竞争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管理型人才,使其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宏观经济视角下实现高速健康发展。

3.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扶持。

鉴于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要在政策方面给予其一定的倾斜,比如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得中小企业能够降低自身的发展成本。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竞争体系,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与大型企业相同的市场地位,通过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的参与,进一步活跃我国市场经济。另外,政府还要积极发挥其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难题,通过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发展。

4.制定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如前所述,发展战略规划对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未来的市场变动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进而保证其发展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同时,要促使中小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保证其市场需求的稳定性,进而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大型企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宏观经济视角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等角度出发促进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长期发展,使其继续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云.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及我国中小企业对策[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04).

[2]吴静煌.基于宏观经济走向的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4(18).

[3]董子铭.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