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总基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基地,是以服务地方社会需求为宗旨培养一走出校门就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的技能人才的场所;它应以“毕业就业有优势、市场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持续发展有空间”为衡量办学标准,满足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协调快速的发展。
由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处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职教类专业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地方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以江西省为例对其进行相关论述。近几年来,普通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缓解地方经济建设中急需大批专门高级技术人才的压力,在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地区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江西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
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见表1所示。承接良好的经济形势,自2005年以来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绩斐然,并已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表1显示,2005年底,江西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6所,另有8所本科院校和9所成人高等学院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量上看,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数已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46%。高职高专招生12.8万人,在校学生38.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9.3%。到了200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30.4万人,在校生人数已达到70.43万人。面临如此快速的发展态势,江西高职院校应如何适应高速发展江西的区域经济,服务地区,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大跨越,实现中部崛起是多年来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5-2007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多数学院开展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资助创业的意识,加强了学院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院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拓宽了就业渠道。另外,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灵活设置专业,并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就业形势看好的一大原因(见表2)。
2005年,江西省高校本科生就业率87.46%,中专生就业率85.95%,高职生就业率81.49%;2007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生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据统计,2006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4670.53亿元,占全国的2.02%。2007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5500.25亿元,在31个省级区域中位列19,占全国的1.99%,经济总量不到广东省的六分之一。这与周边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都有相当的差距(见表3)。
由此可见,将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企业产业转型和发展与地方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是一条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一,按照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调整布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由于江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在穷省办大教育需要胆识和魄力,立足省情,做好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才能真正得到较大发展。
第二,拓宽办学方式,多途径服务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有以高职学生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还应该成为社会在职人员自我“充电”的再培训的主要场所;不仅要有全日制教学,还可与业余教学相结合,开展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拓宽服务地方的渠道。
第三,明确自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场所,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应本着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什么样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针对性强,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第四,专业设置要彰显特色。主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遵循地方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使地方高校职教类专业朝多样性、多规格、分层次和有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第五,广辟投入渠道,鼓励联合办学。地方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与职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特别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以及地方经济相互之间产生互动的观念,把人才培养置于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
2004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
我市是河南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2004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
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瓦斯发电机组;在二矿、三矿分别建成的年选煤能力45万吨和150万吨的选煤厂,通过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产1.8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在电力工业方面,万和发电公司利用发电时产生的粉煤灰制砖,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的粉煤灰灰渣制砖厂。在水泥工业方面,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年消耗粉煤灰30万吨、工业废渣15万吨;利用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万吨;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金属镁产业链中,维恩克镁基材料公司采用水煤浆代替原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燃烧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畜牧业方面猪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鸡血、羽毛、杂骨等下脚料加工成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等等。这些项目不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污染,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五大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水泥厂三期工程建成后,本市产生的粉煤灰可全部就地转化,并消化部分外地粉煤灰,公司日产熟料将达到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之一。电厂二期、电厂三期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成为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届时本地煤基本上全部就地转化。晋煤东输、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将成为颇具特色的立体能源城市。煤化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耦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几年,我市将新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3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委员们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有了一些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在1—2两年内,把鹤煤集团、万和发电有限公司、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建成清洁生产、垃圾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消费六大系统,使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废水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把鹤壁初步建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三、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协商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要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市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电力、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在煤炭开采方面,要以鹤煤集团为龙头,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矸石烧结砖等项目;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以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电—粉煤灰—水泥、电—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水泥生产方面,重点培育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循环链;在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方面,以维恩克镁业公司为示范,打造金属镁—废渣—建材产业链;在畜牧业生产加工方面,重点推动粮食—饲草、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粪便处理以及饲草、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个循环链。通过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市的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要坚决关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的小煤矿、小水泥厂、小化工厂和小冶炼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扫除障碍。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二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推动长治一鹤壁输煤管道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火龙岗风电场项目、1.8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2×0.75万千瓦纯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维恩克1.2万吨硅热法金属镁冶炼项目等尽快建成投产。三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各县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四要通过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依靠科技,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六)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1、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比如,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项目技术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禁止使用粘土砖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建筑设计技术不配套,导致产品市场开发步履艰难,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不能尽快投产见效。建议政府给予必要的行政干预,搞好协调,加快我市禁止使用粘土砖的工作步伐。
2、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结合我市当前实际,要重点加大财政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
3、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和押金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招商引资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问题
如何利用招商引资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重要载体,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或特点的科技型、集约型、综合利用型、环保型项目,储存到项目库,并大张旗鼓地向外推介;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对我们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改造,或借外来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园区,为招商引资过来的优质项目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等等。总的来说,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招商引资来推动,招商引资要坚持以循环经济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形成我市独特的招商引资模式,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还需要我们全市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去探索。
(二)关于提高原煤洗选率问题
对原煤进行洗选是煤炭行业延伸加工、循环发展的一个现成课题,目前鹤煤集团在二矿、三矿虽已分别建成45万吨和150万吨的洗煤厂,但选煤能力还不足200万吨,不到全市煤炭开采总量的20%。扩大原煤精选量、提高原煤洗选率是国家倡导的煤炭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洗选率,即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又为其他相关产业的洁净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鹤壁是座煤城,无论从环保角度,从资源高效利用角度,从优化煤炭产品结构角度,还是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都应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如果说治理煤矸石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的话,那么提高原煤洗选率则是从源头抓起,做到了关口前移,目前我市的原煤入选率和全国35%的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煤炭是我市的一个支柱产业,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6%左右,如果整个煤炭产业都能向下延伸一步的话,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建议编制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应考虑这个内容,把提高原煤入选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列进去。
(三)关于引淇入城循环水系工程问题
引淇水入城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也是最能体现我们这座新兴城市特色的一大亮点,可谓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但在目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先天规划设计不到位就匆忙上马施工,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本来应该是一条清新亮丽的市内景观河,现在有些地段变成了臭水沟,有些地段护坡植被损毁严重,有的甚至形成了泥沙碎石积淤堵塞。建议对这条景观河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改造和修护,使河水能够循环流动。可以考虑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运作,使新开挖的河道余土有去处,又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用土需要。这条景观河的建设还应和市区内的绿化工程结合起来,使护坡植被建设一步到位,让河两岸有花有草有树,使这条河真正成为新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县统计局对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测算,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为66.542分,根据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每个指数值的范围界于0到100之间,以2001年为基期,从数据表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城镇综合发展向好,总体发展趋势向好。2003年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达到66.542分,比2001年上升了3.475分,上升了5.22个百分点。
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一、指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每个指数值的范围是介于0到100之间,在单项指数中,每一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方面的水平高低,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的最好水平。在综合发展指数值中,每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年度综合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指数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城镇发展的综合水平的高低,在年度和年度之间,该指数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又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既可以反映它的相对变化程度,又可以反映它的绝对变化程度。二、指数的计算过程:在确定测评指标体系以后,我们将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县(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其次,计算相关系数。对标准化后的每两个指标变量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第三,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第四,选择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主分量;第五,确定该主分量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变量的权数;第六,计算指数值。以以上确定的权数对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加权合成,从而得到反映各因素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最后,以各因素的指数值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综合指数=0.5*发展水平指数+0.2*发展活力指数+0.3*发展潜力指数。
表(一)
乡镇名
分值(2003)
分值(2001)
仙槎桥镇
77.4
74.3
两市镇
87.5
85.5
廉桥镇
81.3
79.8
九龙岭镇
66.3
62.4
灵官殿镇
54.8
49.5
流光岭镇
60.7
56.7
佘田桥镇
64.2
60.7
团山镇
67.4
61.7
砂石镇
48.9
46.1
火厂坪镇
70.1
66.8
牛马司镇
64.4
61.4
范家山镇
55.5
52.3
表(二)
分值
镇个数
百分比
镇个数
百分比
2003年%
2001年%
80分以上
2
16.67
1
8.33
70-80分
2
16.67
2
16.67
60-70分
5
41.67
5
41.67
50-60分
2
16.67
2
16.67
50分以下
1
8.33
2
16.67
合计
12
100.00
12
100.00
下面前谈一下如何提高乡镇统计素质确保数据高质量的方法:
乡镇统计是最基层的一级综合性统计单位,是确保数据源头的关键单位。乡镇统计人员担负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重任。因此,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但是,目前乡镇统计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统计的质量,本文就素质方面对数据的影响作粗浅的探讨。
一、乡镇统计素质状况对统计数据的影响1、法制意识薄弱,抗干扰能力差。从《统计法》诞生,地方统计法规、条例和处罚办法相继颁布,已近二十年。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目标管理体制,政府和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要完成,乡镇领导和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乡镇统计在正常的统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的因素干扰,不得不按照某些人的意识更改统计数据,形成虚报、瞒报的现象。由此一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性。2、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统计数据准确性较差。由于乡镇统计的人事权在当地政府,统计员待遇不高,监管机制不健全,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当上级统计部门把统计任务布置下去,乡镇统计员往往不是考虑怎样做才能搞准统计数据,而且首先考虑怎样的统计数据才能迎合满足领导的意图。工作起来,缺乏工作热情,马虎应付,没有严格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必然会造成统计数据准确性较差。3、乡镇统计人员业务不熟识,出现统计数据差错率高,可能会造成统计失实。这主要是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乡镇领导对统计认识不足,统计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而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使乡镇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但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须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数据不时会出现某些差错。
二、由于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糊寻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从惠阳在去年各镇上报工业年报看,问题还是较为严重。有3个镇年报期间是新换上来的统计员,当中有1个连那些单位属于工业都分不清,报表内的指标及平衡关系也不懂,工业总产值是按计划数上报,根本就没有进行统计,统计变成数字的游戏。4、文化素质不高,乡镇统计分析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发挥统计的服务职能。作为一名合格的统计员,不能满足于对统计制度的了解,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加工、整理、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还要对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但是,目前乡镇统计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只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在数据评估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基本不能对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估以及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统计资料,为领导及时掌握经济运行情况提供翔实、细致的分析材料提供参考,发挥统计的服务职能。
三、提高乡镇统计素质以确保数据高质量的几点看法1、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是确保数据高质量的根本。统计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统计员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同时要熟悉该地区的基本情况。任何一个乡镇统计人员,没有经过一段时期的锤炼,是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胜任统计工作。如果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因此,要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
2、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提高乡镇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之重视统计工作。目前仍有些领导认为统计是“闭门造车”,不了解统计的有关法制法规及制度,使统计员辛勤劳动得不到承认,这必然会挫伤统计员的积极性,统计数据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统,保证统计的权威性,不断提升统计地位和作用,使领导体会统计的真实性和作用。②、注重乡镇统计员的培养。作为上级统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不断提升统计员的工作能力,引导他们在统计岗位上做出好成绩。③、坚决制止随意调离乡镇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制定调离和调入乡镇统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原则及相关手续。对于一些无视《统计法》随意调离统计人员的,应采取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制止,确保乡镇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
此外提高乡镇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是确保数据高质量的保障。任何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操作水准,统计也是如此。如果统计人员不是按其职业道德工作,随意报数,就会出现虚报、瞒报的现象,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要提高乡镇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核心是爱岗敬业、实事求是、依法统计,是每一位乡镇统计人员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积极结合统计工作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广大乡镇统计工作者热爱统计事业,献身统计事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3、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确保统计数据高质量的关键。乡镇统计是属于基层统计单位,是主要的源头数据之一,县级统计部门有很多数据都是由乡镇统计上报,其上报数据质量极为重要,只有把握好统计的真实性,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就要有一批精通业务知识的乡镇统计人员来完成才能确保。在提高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有:一是花大力气,采用多种形式培训的方法,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在统计工作中,针对乡镇存在的问题,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认真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掌握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乡镇统计人员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的洞察能力,开发利用统计资料,提高统计的社会效益;四是创造条件,鼓励统计人员继续进修,同时,在更换乡镇人员时,要把好关,尽量让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充实到统计队伍中,逐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整体文化修养。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反复强调,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落实好新理念、总基调、大思路,宏观政策要突出三个要求: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二是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三是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工作中要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二是确保中央的政策落地生根。适度扩大总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得到各方广泛认可,只有扎实向前迈进,才能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使经济形势不断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那么,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放在哪?权威人士指出,当前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怎么办?那就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
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何况我国经济也下行不到哪里去。所以中央一直强调不以增速论英雄。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居民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
总基调“稳中求进”
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为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条件。
所谓“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谓“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求进”的核心是扩大内需,切实提高最终消费在国民经济的比重。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 “2012年把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要地位,就是说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支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要巩固2011年抑制通胀的成果。这个变化是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所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决策。”
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
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由于欧美弱增长对我国出口的带动还将回落,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外贸,今后对经济拉动作用将减弱,中国经济的增长最终必然要靠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的消费潜力非常大。中央提出“稳中求进”可靠的途径是增加消费,因为消费增长有别于投资的最大优点是平稳。投资可能大起大落,消费真正激发起来的话,就能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在扩大消费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途径扩大居民的最终消费。文化、休闲、汽车等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应该得到更好满足。在民生支出上,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效果,比如教育支出,更应该考虑的是公平,重视农村、农民工子女入学,还要考虑到我国今后将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只有民生领域投入的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减少了老百姓的社会负担,增强其对未来的安定感,扩大消费才能具有基础。
发展实体经济
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了,经济增长才能平衡市场主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实体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房地产调控后持续回落,基础设施也不可能再大规模扩张,因此就是要扶持制造业发展,提高竞争力。通过创新、税收扶持、结构性减税等措施,增加“稳中求进”中“稳”的成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实体经济盈利空间受到挤压,是我国宏观经济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2012年一定要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税费、理顺能源资源价格机制等方面,真正让做实业的企业有奔头,才能避免产业‘空心化’。”
预调微调宏观政策
2012年的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更侧重于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通过财政政策引导信贷投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把整个社会资金包括银行的资金,引导到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方向上来,引导到转变发展方式所需要的行业上来。具体地说,就是把资金引导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海外投资上来。
控物价防反弹
2011年11月份4.2%的C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比年中峰值回落了2.3个百分点。价格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百姓感受来看,物价仍居高位。
会议分析认为,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会议在部署2012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稳定物价的基础是发展生产、保证供应。
结构性减税力度增大
积极的财税政策将主要从适当增加财政支出和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两个方面进行。2012年结构性减税力度将进一步增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表示,结构性减税将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税收部门也应转变观念,政绩不能靠税收的多寡来衡量,而应服务于整体经济,并且降税后也能培养税源。他说,减少中小企业税负,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减少老百姓的税负,可以让老百姓有钱敢于消费。
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不动摇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行明确定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拉动投资、保障民生、调控楼市的重要抓手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会议强调:“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说,这次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体现了中央的坚定决心,意味着此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一定要达到预期的、明显的效果。
发挥资本市场积极作用
与历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此次会议特别强调,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会议提出的2012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中,就有两项工作任务直接与“资本市场”相关。
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内容中提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同时,在对外开放工作内容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三农”工作依然是“重头戏”
会议强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回首来时路,一组组喜人的数据,勾勒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运行的轨迹。“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比较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与我把握住了机遇密切相关。我必须清醒地看到,危机并未走远,挑战就在眼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正在上升,国内宏观调控面临“两难”,经济增速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同时,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都在加快转型、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的压力不断加大。总体上看,今年我省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为复杂和严峻: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存在下行可能,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可能会更多。
善抓机遇者成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区域竞争格局下,各地比的就是应对风险的本领、战胜困难的能力、把握机遇的水平。把握机遇,关键在做。机遇等不来,必须主动争取;机遇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机遇稍纵即逝,必须准确把握。只有善于把握机遇、大力创造机遇,方能克难攻坚、赢得主动。挑战之中孕育着希望,困难之中蕴涵着机遇。我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做好应对更大挑战的准备,更要善于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坚定信心,有所作为。
“持续求进”是省委常委会提出的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河南表述。也是河南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就是持续,“进”就是提升。稳中求进,强调的是持续和提升,对河南而言,就是要持续求进,既要“稳”,也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持续求进,不仅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也体现了在“求”字上做文章的河南特点。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宜阳经济发展走势良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按照“统筹兼顾,持续提升,四化同步做示范,六加一攻坚战走在前”的总基调,自加压力,务实重干,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1)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主要指标增长较快。三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11.9%。201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增长11.5%。
(2)把工业经济作为主导,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宜阳县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围绕工业上项目。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电子电器、食品生物医药、硅镁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
(3)把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农业发展形势较好。通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种植,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杂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种植新格局。
2宜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盘子不够大。去年我县GDP完成207.8亿元,占全市的6.3%与周边兄弟县相比,分别是偃师市的54.7%、新安县的59.4%、伊川县283.1亿元的73.4%。
(2)科技支撑不够强。目前,我县骨干企业中除青岛啤酒、黄河同力、前进化工、中信重工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技术研发中心外,其它企业均无科技研发机构,产品大都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低端位置,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
(3)财税增长不够快。去年我县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1亿元,偃师市为10.4亿元、伊川县为15.8亿元、新安县为13.3亿元、孟津县为11亿元,差距显而易见。
(4)产业结构不够优。“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3宜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3.1从宏观政策看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正在出台,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设中原经济区纳入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洛阳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的实施,这肯定将给我们全市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宜阳也必定会从中受益。
(3)洛阳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 宜阳县是洛阳市“五组团”的重要组团,而且,宜阳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2从经济发展环境看
今年将是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大转移的关键一年。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制造业正从东部渐渐向中西部转移 ,这对我们招商引资有很大的优势。
3.3从自身潜在优势看
(1)处于洛阳市“一中心五组团”之列,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宜阳县城品位有了很大提升,洛宜快速通道通车之后,洛宜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我们完全有可能将区位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
(2)处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粮食生产的主战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除了提高粮食产量外,一些资金、项目捆绑发展,对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着很强的支撑作用。
(3)处于洛阳市“大工业”布局辐射转移最优地带,承接洛阳市产业转移优势明显。现在,洛阳市许多过去的老工业项目都开始退城进县。
(4)处于洛阳市三产服务发展的最优地带。宜阳离市区比较近,县城经济发展比较快,三产服务发展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增长势头,三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也有了很大提升。
4宜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准确把握宜阳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1)实施产业立县战略。一要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培育新兴产业;三要构建产业集群。
(2)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二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发展支柱产业,三是要坚持推进全民创业,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活力宜阳。
关键词:创新驱动;城镇化;进出口结构;税制结构调整;大消费、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2006307
2010—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一五”其间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二五”其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尤其是日前刚闭幕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的经济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样都透露出“促发展、调结构、控物价”的总体思路。但在具体做法和侧重点上又体现出了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迫使发展方式的与时俱进和经济模式的持续优化。对2010年至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不同时期经济工作侧重点的研究,对我们预测明年经济形势和应对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将投资、外需到将服务业、内需确立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2010年,在对“十二五”开局年2011年的工作做出展望时,用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提法。在此以前,我国经济主要由政府主导投资和外贸拉动。但2010年,世界经济第一次探底刚刚结束,外需萎缩,内需不振,作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西方国家需求尚未恢复。在政府启动四万亿投资稳定内需后,亟待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09年二、三季度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一季度的-3%猛跌至-41%、-46.7%,显示外贸剧烈萎缩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09年4季度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探底回升至-9.9%后,仍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零值附近,说明进出口态势对GDP的带动作用远落后于07年以前的年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迫在眉睫。针对这一现象,2010会议准确提出了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尚处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为“十二五”规划打好基础。2011年时,针对过去由政府投资和采购主导的内需模式,提出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在2011年会议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之后,代表内需的最终消费支出占GDP增长的贡献率已从30%左右上升到55%,增长贡献的核心地位由此确立。201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服务业年化增速达到了7.7%,已领先于第一第二产业率先探底回升,并在2012年第三季度顺利超过第二产业的GDP同比增速。
图2三大产业GDP增速
另一方面,会议提出将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于是在接下来的2012年的会议上,则除了强调第三产业和自主增长,更是明确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要依靠国内居民的消费潜力。并在六大任务中明确了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培育新的方式和新的增长点,就是要扩大内需。所以,明年经济增长会更注重扩大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内需会更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拉动内需和消费的方式逐渐明确
内需的拉动要靠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居民消费意愿。从提高消费能力这一指导思想的脉络上看,自2010年提出了“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到2012年提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方式和内在动力”,明确了城镇化是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转变,明确了拉动消费的途径和潜力。城镇化率自2010年末达到48%左右后,便开始加速上升的趋势,直至近期超过52%。拐点就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
2012年的会议则提出“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提法强调将民生的改善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拉动内需及消费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同时加大控制通货膨胀的力度,将更多收入留在居民手上。近十年来,人均GDP增速均值一直在10%左右,CPI的增速中值保持在4%左右。人均GDP的增幅一直远高于CPI的增速。并从08年3月份的最大差值3%扩大到近期的6%左右。这一努力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过快增长挤占居民收入的措施,切实大幅提升了居民消费潜力。
政策还强调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商品零售分项中,服装鞋帽、金银珠宝、化妆品、家具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均快于其他分项。显示家庭消费仍然占居民消费中很大一部分。居民消费切实得到了提升。
三、从单一的企业技术创新向多种形式的自主创新转变
2012的会议上另一个政策新提法是: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自主创新的作用。会上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过程中,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提到了“创新是第一生产力。鼓励人民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给经济增长明确了另一重要动力。从前两年看,2010年的会议强调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此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而2012年的会议则强调了“发展与人民”的关系,突出了“人民才是发展和创新的主体”。
会议对创新有了明确的定义:2010年强调“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此时,主要强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2011年的会议提出“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虽然同样强调企业的创新,但创新概念范围有所扩大。直到最近2012年的会议提出“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细化了创新的范畴和模式,使之更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创新理念。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省市的科技创新指数已从10年前的53.88和30.30上升到日前的78.38和67.99;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省市的科技创新指数也从10年前的24.11和7.04上升到了日前的22.08和17.68,呈现出总体落后,但增速快于东部发达经济地区的特点。预计在多种创新模式思路的引领下,创新成果必将更加繁荣。
四、宏观调控从“控物价”到“稳增长、调结构”思路的转变
2010年前后,在启动4万亿投资及相关配套措施后,物价过快上涨苗头显现,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2010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通胀水平处于近10年较高水平,2011年7月CPI同比上涨6.5%。其他分项诸如食品(14.8%),居住(6.9%)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指数均较快上涨。于是2010—2011年会议提出“将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确保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但随着2011年下半年世界范围内的需求萎缩导致主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一方面减轻了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同时也导致国内主要规模以上企业的库存创下历史新高。在此情势下,2012年提出“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涨幅稳步回落的背景下,将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成了这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五、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创新不足
自2010年以来,企业经营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一直很突出。但对企业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认识不同。2010年的会议提出“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将产能过剩主要归咎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上面。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内通胀严重,经济有滞涨的风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能过剩原因归咎于外需内需的不足。2012年的会上特别指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指出企业产能过剩根本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这就理顺了创新不足,产能过剩及经济增长下行这三者关系。同时明确“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政策鼓励将不利形势转换成为改革的动力。会议提出“争取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最大程度化解矛盾。这里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精确定位终端需求,加快去库存的周期,努力提升企业利润水平。自09年二季度以来的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势头已得到有效缓解。东部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已从最低时的-20.4%、-5.5%、-30.8%分别回升到2012年10月份的0.4%、0.44%和-11.8%;中西部地区如四川、贵州、陕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已从最低的-6.25%、-21.7%、-35.72%分别回升到2012年10月份的12.75%、34.48%和5.6%。西部地区受益于西部大开发等倾斜政策的支持,增速回升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六、从强调单一税种调节转为税制结构整体调整
针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近三年会议均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具体实施细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财政政策方面: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依旧突出的背景下,2010年研究推进在生产业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试点,并强调资源税的改革。资源税总量从2011年开始,进入加速上升通道,增速从09年初的累计同比增长3.3%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最高同比增长81.61%,此后随着资源价格的下滑,增速有所放缓。2011年,财政政策侧重于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2012年同样提出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这样看来,未来的财税改革方向,会主要向推进“营改增”等方向前进。
货币政策方面:2012年强调“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新增M2和财政支出稳步增长,同时M2的增速有所回落,符合货币投放适当扩大和适度增加的政策基调。数据显示,11月份M2新增8248.05亿,全年新增119338.39亿。明年预计新增125000亿。2012年年内M2增速均值在13.5%左右,近三个月M2增速连续从14.8%、14.1%下降至11月份的13.9%,呈稳中趋降的走势。
七、更加强调农业生产自主、自给和粮食安全
农业健康良性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坚定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一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历年来的“三农”支出一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今年中央预计“三农”支出12287亿,比2011年增长24.31%,远高于同期政府其他财政支出增幅。2012年会议提出:“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这确立了农业“自给”的总体要求。
除了继续保护耕地,大兴农田水利,加强科技服务,2012年更是将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放在了突出位置。从2008年12月到2012年10月生产资料总指数的标准差为6.25,远大于机械化农具2.83和半机械化农具2.27的标准差,表明近几年尽管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大幅波动,但农业技术装备指数却相对平稳。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技术装备的投入始终稳中有增,有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
除了切实完成近两年提出的“要认真搞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2012年会议更加突出了“加强绿色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是针对近段时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出状况,提出的根本性解决方案。这对农业生产提出任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八、指出应届毕业生是就业难点,第三产业是主要就业推动力
从就业形势来看,2010年—2012年的严峻程度有增无减:
第一,2010年会议提出“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经过一段长时间多部门的配合努力,大部分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有所改善。2012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求职人数环比下降4.58%;下岗职工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求职人数环比下降10.84%,就业稳步改善;但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人数环比增长14.41%,就业形势呈逐年严峻的态势。2012年针对这一问题,会议重点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第二,城镇化率逐年提升,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却在逐年下降。服务业成为唯一从业人员大规模上升,并能大量吸收未就业人员的产业。2012年第三季度,第一产业就业需求环比减少0.2%,第二产业就业需求环比减少2.8%,而第三产业就业需求环比增加3%。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在利润贡献方面对小微企业提出期望,更在创造劳动就业岗位这一任务上,对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小微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会议强调在2013年里,要尊重经济规律,保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速度,并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2010年—2012年是世界经济从危机走向缓慢复苏的3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快速发展”的2010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2011年和“深度转型调整”的2012年之后,又站在了即将作出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当前的工作,如果能在提升内需,促进就业,加快创新,推进城镇化,严防产能过剩,调整税制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高效宏观调控等方面有所进展,明年的工作必将有新的局面。
关键词:人民法院;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162-02
今年,中央把“稳中求进”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如何发挥司法审判职能,落实中央要求和地方党委政府战略部署,依法推进和保障当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摆在各级法院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应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一、必须立足发挥司法审判职能,营造有利于“稳中求进”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审理各类案件,全力推进平安、和谐、法治、诚信、幸福龙江建设,既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宪法法律责任,也是落实“稳中求进”总基调,服务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科学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
(一)强化打击职能,为“稳中求进”提供稳定的治安环境
要严格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刑法修正案(八)》和即将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准确把握法律政策规定、具体案件情况、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公众反响,稳妥做好重大敏感案件、集团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尤其要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暴力恐怖犯罪、“”等组织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暴力犯罪、多发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犯罪、重大交通肇事犯罪、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积极参与打黑除恶、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严厉惩处极少数,教育感化大多数,促进平安龙江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稳定的治安环境。
(二)强化规范职能,为“稳中求进”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行动,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鼓励公平竞争,倡导社会诚信,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审慎处理涉及企业改制、破产清算、股权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案件,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制裁非法集资、非法传销、制售假冒农资等生产、流通、金融等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依法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执行联席会、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定期不履行生效裁判信息等制度机制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执行难的强大合力,兑现合法权益,制裁失信逃债行为。加强与工商、税务、银行等协作配合,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努力形成发现、预防、控制和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合力,为招商引资和各类经济主体健康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强化调解职能,为“稳中求进”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司法调解与行政调解、仲裁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实现各种调解手段的有效衔接,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避免矛盾激化。对常见多发纠纷,要注重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手段灵活的优势,争取以快捷简便的方式予以化解;对劳动争议、人事争议、农业承包合同纠纷,要努力通过仲裁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加以化解;对历史遗留、宏观政策调整中引发的群体性、连带性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当事人先行通过行政调处渠道解决,确保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使司法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必须自觉践行能动司法理念,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发展的有效措施
人民法院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司法能动性与司法功能有限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以能动司法理念指导司法审判实践,主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注意划清能动司法与司法万能论的界限,不能包打天下、违法越权行使审判职能
(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时出台司法指导意见
时时关注我省经济发展进程,深入研判相关案件规律特点,及时制定出台司法指导意见,开展好服务保障工作,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形成整体合力,提高服务保障效果。结合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按审判战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服务我省大农业、大矿山、大油田发展,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对俄、日、韩贸易,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纠纷、旅游纠纷、医患纠纷等方面的司法指导意见。
(二)积极开展“司法服务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积极回应企业、社会司法需求
各级法院要经常组织法官走访调研我省在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中油田、煤矿、农区、垦区、森工、铁路、交通、非公企业等发展运行的新变化,以及对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找准服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抓住突出问题,及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及时提出司法建议,认真听取企业领导、员工、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加以改进,切实满足各方面的司法需求,回应关切期待。
(三)加强审判监督指导,提升整体服务保障水平
要落实最高法院和省法院的要求,加强对重大案件的统筹协调。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新型、重大、疑难案件以及涉众、集团诉讼案件,各地各级法院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认真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上级法院要加强协调指导,依法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争取最佳审判效果。要加强对重大案件的统筹处理,在坚守法律底线前提下,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好企业破产、国企转制、债务纠纷等案件,用好用活诉讼保全、先予执行等诉讼措施,既依法维护公平正义,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必须切实肩负起社会管理职责,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
人民法院每一项司法审判工作、审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具体实践。在当今社会转型加快、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推进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经济才能平稳较快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参与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既是历史赋予人民法院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民法院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一)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司法公正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只有公平公正审判案件,从而化解矛盾纠纷,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二)坚持公开司法,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人民法院在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强化全民法治意识、弘扬法治文化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以案讲法、庭审直播、法律“六进”等方式,发挥普法宣传功能,把人民法院打造成为重要的普法宣传阵地和法治文化建设平台;要把弘扬法治贯穿执法办案全过程,让广大民众在亲身感受司法、参与司法、了解司法的过程中,培养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自觉参与法治实践,夯实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要坚持用法律观占领法治文化阵地,自觉通过执法办案彰显法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促进全民尊法、守法社会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