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农业企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企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企业的发展

第1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摘要: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且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在农业方面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俄罗斯的农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而且农业经济改革收效甚微。本文结合俄罗斯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经济改革的基本情况,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农业发展;农业经济改革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领土包括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农垦史,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从发展农业的角度来说,俄罗斯包含丰富的农业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俄罗斯的粮食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原因在于俄罗斯目前存在着气候条件不利、农业劳动力不足和农业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等状况。可以说,俄罗斯的农业是影响其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俄罗斯的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1、俄罗斯的农业发展历程

俄罗斯始终没有解决粮食问题,政府为实现超高速的工业化发展,不断抬高工业品价格,刻意将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压低,导致工业的畸形发展和农村的落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恶化,农业产值的下滑状态愈演愈烈。普京执政期间,随着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政府对农业领域加大了的干预力度,从农业债务、融资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这些政策的出台则是政府全面复兴国家长远规划的具体体现。

2、俄罗斯农业发展现状

俄罗斯土地资源十分丰富,黑土地面积居世界黑土地面积的1/3强,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地区、南西伯利亚地区、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西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等区域,肥沃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为俄罗斯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物质基础。据统计,目前俄罗斯耕地面积约为1.15亿多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85公顷,农作物结构比较单一,粮食作物是种植业最重要的部分。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经济作物中收获面积最大的是谷物,其次是油料作物、块莲作物、豆类、蔬菜和水果。俄罗斯养殖业包括养牛业、养猪业、养禽业、养羊业、养马业等,其中:牛奶、鸡蛋年均产量逐年呈上升趋势,2010年俄罗斯奶牛年均产奶量和鸡蛋年均产量分别为3.78吨和307个,分别是1990年的1.4倍和1.3倍。总体上,现阶段俄罗斯粮食生产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可部分出口。但畜产品及蔬菜水果生产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依赖进口。

二、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措施

1、土地所有制方面

前苏联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归属于国家,采取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益低下,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为改变这种状况,确立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公民所有制、集体共同所有制和集体股份所有制并存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并颁布了《俄罗斯农民农场法》和《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等相关的土地法典,进一步从制度上为农地私有制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证。经过以上改革俄罗斯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1995年俄罗斯93%的农业用地已从国家所有转为农业生产者所有。

2、农业经营组织方面

在实施土地私有化改革之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及国营企业为主。为刺激农业的发展,摆脱农业的落后状态,国家开始将大部分集体农庄、国营农场进行私有化改造,产生了非国有和集体性质的多种形式的农业组织,主要表现形式为农场、合作社和股份制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发生变化后,国民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出较强的发展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及农工商综合体。特别是普京执政后,强调要走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农业的发展道路,发展各种生产组织形式之间的合作化和一体化,鼓励资本和土地的集中,以获取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效益,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培育市场经济机制

俄罗斯政府为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想通过价格手段来刺激和引导生产,于是全面地复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废除了对经济的指令性控制,全面放开价格,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全部物价,国家原则上按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不再对农业的收购价格进行补贴。通过各种措施打破地方分割、农业加工经营垄断,建立俄联邦统一食品市场。但是,制度转型导致了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在使俄罗斯迅速走向资本主义的同时,导致俄罗斯经济萧条、居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普京执政后,农业政策从放任自流逐渐转变为国家积极干预,对农业企业债务、农业发展融资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农业经济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中俄两国的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异很大,在农业发展战略和改革的政策措施方面也不尽相同,到目前为止的农业改革效果也并不一致。但两国农业均经历过计划经济、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等阶段。因此,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因地制宜,明晰土地所有制关系

俄罗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错,地多人少,所以对土地所有权的改革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土地所有权关系不够清晰,缺乏稳定可靠的土地自由流转制度,既容易产生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最初,俄罗斯完全照搬西方模式,用私人生产和盲目的市场关系完全取代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农业经济状况一度低迷;但打破大锅饭、建立市场型和集约型农业之后,使俄农业稳定复苏、农村步入繁荣的状态。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各种开发区和商业用地不断蚕食着农业耕地,这一切都使得解决“三农”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只有处理好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

俄罗斯始终都处于国内生产的粮食不能自给的状况,所以俄罗斯农业改革前期的目的忽略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改善的作用。俄罗斯政府曾先强力推行土地的私有制,可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同私有制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机制,原来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垄断现象依然存在。正由于脱离了群众基础,导致大量的土地被闲置,农业生产率急剧下降,已经严重制约了俄罗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三农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应该吸取俄罗斯农业改革的教训,要从增加农业收入方面入手,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3、国家的大力扶持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九十年代,俄罗斯由于严峻的经济形势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取消了农业补贴,对农业的贷款不到维持正常生产的五分之一,农户和大部分农业企业都债台高筑,困难重重。由于资金短缺,农业机械状况恶化,大多数农户都没有条件购买新的农机具。另外,种子质量不好等原因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失,种种状况使得农业发展举步维艰,陷入困境。直至2000年后在普京政府较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农业经济才得以好转。

近些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实行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等政策,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伊春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陆南泉.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8,(1)

[2]尚鑫.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俄罗斯农业[J].黑龙江粮食,2008,(5)

[3]王勇.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剖析[J].世界农业,2005,(5)

第2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契合度;前景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业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出售、电子支付、物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电子化商务交流。以此为例,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以农业生产和贸易为基础而发生的农业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农业产品推广、管理、买卖交易、物流和客户关系维护等,利用网络系统作为支撑,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完成销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迟缓。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补贴和鼓励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这种政策的持久性和实用性并不强,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更没有办法建立健全的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我国自古以来都以种植业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造成的。传统观念中,五谷基本上代表了农业产业,虽然其他种类农业产品都在建国以后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比重还是非常的少,达不到均衡发展的规模,有很多农业产品需要进口,达不到国内需求状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不规模。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西方社会的最大的差距;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形成规模化,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中的工业现代化和销售、管理层面向现代化发展,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三)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这和上面讲到的第二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发展之间的互相协助和发展,造成了现在机械程度底,效率低下等突出的特点,家庭小农经济是我国现在农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四)市场化发展效率低。农业产品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都要有季节和保鲜方面的考虑,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产品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完成整个流通过程。这也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三、两者契合的意义

农业产业是关乎国民生活日常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是已经被证明改变了中国很多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的极有效率的发展平台,所以在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与电子商务的契合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鲜血液的注入会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农业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农业产业链十分长而且复杂,而且农业产业在现代技术手段上的落后造成了农业产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涉农的企业甚至到一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电子商务可以搭起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将市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农业产业的各方手中,企业通过网络安排生产、宣传、分配资源;互联网将所有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各方的手中,缩短了所有相关商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营销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率。

(二)打破传统限制。农业产业传统中交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地域限制极为明显;而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中各地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的市场限制,形成了国家级甚至跨国市场体系,是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三)实现农业产品流通和产业的规模化。电子商务采用的网络化的交易平台可以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集中在一起,集中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以在一起将各自的少量的产品集中起来与物流配送中心合作,进行批量化的配送,使得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且弟子商务平台上规模化的需求的会使得农民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社或者是成立企业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统一定价,质检、分级,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达到新的层级中去,规模化的实现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有质的提升。

四、实现两者契合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已经被证明改变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否也能去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呢?农业产业和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就要求电子商务要能够与农业产业有很好的契合度才可以,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阻碍两者契合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较低的集中化表现在生产单位大部分都是较小家庭单位等,造成没有集中的产品集散地,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没有形成统一定的产品标准来对产品进行定级和定价,所以就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将先进的产业思想和产业文化植入农村农业产业体系中去,制定相关标准和品牌,以政府牵头农民组成企业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生产和贸易,形成集中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且形成更加标准化的产业发展。

(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业产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农经济思想的作祟也会阻碍农业产业集中化的过程,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的限制会阻碍电子化的进程,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对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契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资源,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来对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思想灌输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与先进电子科技的结合。

(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政府财力物力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城镇和产业中,致使农业产业没有资源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网民弄够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政府要能够合理的调配社会资源,将资源倾向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覆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扶持农业产业网站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业产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产业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形势,所以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会给农业产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巍,石宇良,马兴.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 农业,2011(03).

第3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出现以下特点:

认识有了新高度。新农村建设工作很多,工作从何抓起,力量往哪里使,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地方党委、政府绝大多数都认识到,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认识的统一,使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发展有了新思路。绝大多数省市区,特别是农业大省,开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南省提出从六个层次发展现代农业,即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循环农业。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工作有了新力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多数地方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都普遍加大。沈阳市沈北新区在运作建设资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建立了三大体系:一是放开要素市场,建立民营资本投入体系。将供电、供水、供热等可经营类项目全部市场化,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集中使用财政资金,建立“支农、惠民”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办大事,使财政资金重点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倾斜。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组建国资公司、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设开发公司三大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银团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但在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成绩的同时,更要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大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难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社会上的资金多数投入二、三产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发展现代农业与确保粮食安全的矛盾。有的地方往往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发展现代农业,显然这与确保粮食安全是相矛盾的。

发展现代农业与分散小农经济的矛盾。我国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与地方财政紧张的矛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我国农业地区的基本特点。农业县区既要保人员工资,又要解决一些必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明显,由此而导致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内在的积极性。

发展现代农业与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实践经验表明,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为重点,通过确保“三个安全”、提高“五化水平”,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确保“三个安全”

确保粮食安全。要采取五个措施:一是由良种补贴改为良种免费供给,并由指定良种企业供种。二是提高粮食保护价。对河南的调研表明,小麦市场价格每提高1角钱,粮农只能得到3分钱,但提高粮食保护价,粮农可得到所有利益。三是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应落实于承包或转包土地的种粮农民。四是强化对粮食进出口的宏观调控。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建设,建立旱涝丰产田。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省一级,加强市一级,突破县一级。二是在达到无公害食品水平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例。

确保环境安全。有效控制投入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污染;推广资源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提高“五化水平”

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当前,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条件比较成熟,要重点发展数量型的规模化养殖。对于种植业规模化,可主要推行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混合农场,既种粮又种菜,既搞种植业又搞养殖业,能够确保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种形式有可能伴随小康社会全过程。另一种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实现规模经营,可采取服务型、联合型、转让型和产业化经营型等多种形式。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当前提高农机化水平,要因业制宜,分类实施,大田作物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机械化,畜禽养殖的主要环节要实现机械化或自动化,温室生产要基本实现自动化。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东部地区要实现全过程的标准化,中西部地区要实现主要环节标准化。当前要重点抓住五个环节:(1)加快完善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实施。重点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逐步实施主要农产品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3)提高实施标准的层次。鼓励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采用国际标准。(4)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和产地认定,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5)加快全程监管力度,加强产地管理、农业生产资料监管、动植物疫病监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更好地服务农户,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要运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业进行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核算,使期货市场和电子拍卖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生产决策逐步做到市场化、科学化。

在中国推进现代农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它不仅是一场生产力的变革,也要求生产关系作相应的调整;它不仅要求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更要求农村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要突出抓住“五个结合”。

一是调整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相结合。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农业生产进一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如土地流转制度、畜牧业规模养殖用地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还很不适应,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二是实现长远目标与办好农民最关心的实事相结合。当前,农民普遍关心的有五件事:一是三育,即育土、育种、育人。育土就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增强抗灾减灾能力;育种就是繁育优良种子,实现良种更新换代,提高单产;育人就是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入户。三是发展农村沼气。四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五是提供小额贷款。

三是发展规模化养殖与发展大型沼气项目相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要与发展大型沼气项目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解决一家一户的能源需要,是新农村“村容整洁”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是直接补贴农民与发展农业生产力相结合。国家补贴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农民普遍欢迎。但必须看到,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把增加投入的重点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

五是发展现代农业要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相结合。据估算,有相当部分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60%以上,农业所占比重不到40%。实践表明,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几乎都是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村二、三产业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转移渠道。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搞不成新农村建设。

为了实现这五个结合,需要我们采取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

第一,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调整农业投入核算口径。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应实行“一项改革、两个分开”。一项改革,就是明确《农业法》关于中央和县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中,“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内涵,同时将这一增量指标改为比例指标,即分别规定中央和县以上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两个分开,即将现行中央财政对农林水气的投入分开;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分开。同时,要开辟新的农业投入资金来源。根据“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的精神,建议明确用于“三农”的比例要高于60%。可发行新农村建设特别国债,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市场风险影响越来越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通过工程、非工程措施,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政策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第4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模式

一、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

自从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以来,合作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大发展。是一个有了近200年历史,有着许多丰富经验和模式可供学习和借鉴,成熟的制度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事物。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合作运行模式,它们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价值与作用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

1972年,欧盟开始启动共同农业结构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它对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支持各成员国农业经营单位进行组织结构改革,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其现代化水平。对于符合条件、订有发展计划并得到本国政府批准的农业经营单位,在给于优惠贷款的同时给于其购买或租用土地及兴修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资助,所需资金25%由欧洲农业指导和担保基金支付,其余部分由本国政府承担。其次,为促进农业经营单位整体素质的提高,欧盟要求成员国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和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农业经营单位提供有关经济和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帮助培训农业经营所需的各种人才,所需费用一部分由本国政府负担,另一部分由欧洲结构基金提供。最后为鼓励农业经营方式的改进。欧盟和各成员国政府共同对农业经营单位为改进经营方式而进行的互助合作、联合经营、扭亏转产等活动提供技术知道和经济上的资助。

在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一般都受益于国家的扶持。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农业合作社的管理,主要从立法、税收、财政信贷、合作教育和专业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扶持合作社。对农业合作社的经营与增长起积极影响与推动作用。

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法国政府特别重视并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完善,并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最大的支持,如给予农业合作社创办投资补贴、免收各种赋税、提供低息贷款等。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法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极为迅速。法国农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及其提供的良好服务,为法国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扩张和公司化、资本化农业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澳大利亚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发展壮大,约有400多家农业合作社。组织内部成员约有35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80%,资产22亿澳元。农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以及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在同一时期的比利时,农民联盟所属合作社的正式名称是“市场供销公司”。在比利时全国900个村庄都有基层商店,在合作社内部成员中,农民持有股权,基层供销社的经理由社员选举。基本任务是有效地组织和集体购买农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集体销售农民的农产品。

还有一些国家尽管他们的起源、基本规定、组织机构、业务内容等有所不同,但存在着共同的成功经验,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农业合作社,也叫农协它是日本目前最主要的合作经济组织。日本的农协是半官半民的组织,而不是完全的集体或民办组织。它即是农民为保护自身利益而自发建立的群众机构,也是日本政府借以推行农业政策的中介机构。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日本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在生产中为了对抗风险需要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二战刚刚结束时,日本农业的形势比较严峻,要让农业合作社自然发展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并进行了直接干预。

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则被界定为实行生产者(劳动者)联合、民主赶里和平等合作的集体组织。具体规定了合作社的集体性质包括三条:第一,合作社的社员必须是生产者。第二,不论股份多寡,任何社员只能拥有一票的表决权。第三,合作社每年与非社员的交易额不得超过与社员的交易额。

德国的合作社是社员群众共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具备民有、民办、民享、自主、自治、自助的特性。合作社积累的公共资产(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的所有权归社员集体,并由国家基本法和合作社作保证。它具有完全的法人地位,具有独立的权利和义务。通俗一点说,它是由社员群众自愿组织起来,通过“民办国助”和相互资助,促进社员经济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看出日、美、德农业合作社的群众组织色彩顺次加强,而政府的作用则依次减弱。日本的农协是半官方组织;德国对合作社的规定中提到了“国助”;而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政府只在法律上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其他干预则较少。

第5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 农业灾害 探讨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引言: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目前,对气象灾害进行很好的防御是我国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发展十分不利。我们必须加强对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气象相关仪器的检测和维护,严密的监督天气的变化,尤其是在阴雨低温时期,更要加强对气象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的向政府以及农业相关部门传达气象信息,并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农业生产方面进行指导,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来传递天气信息。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气象灾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的研究,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受灾情况的发生。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1、干旱

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

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2、暴雨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河南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3、冰雹

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4、干热风

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

5、大风

风速≥17.1m/s、风力≥8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

6、 连阴雨

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河南省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

7、寒潮

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

8、低温冻害

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

三、 对农业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1、干旱 2014年我国的农业大省―河南,大部分地区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多地供水告急。此次干旱不仅严重影响了该省的粮食产量,又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 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 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四是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同时广泛宣传人工防雹的重要性,科学性,一街除对人工消雹效果及不利影响的怀疑,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

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

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

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

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

8、低温冻害

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此外,人们应该增强生态意识,实现农业生产与气象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气象灾害的发生与环境不无关系,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应统筹考虑对水资源的保护,污染源的控制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山、水、天、林、路等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发生气象灾害。在调整种植结构中,合理利用光、温、水、气等气象条件,减少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

结束语: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并迫切了。上述对于农作物可能会受到的气象灾害以及相关防御措施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未来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鹏.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J].地理学报,2012.

第6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1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林科技创新的载体作用

龙头企业应该牢固树立科技兴企的理念,积极利用自身的信息、资金、人才等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校企结合,产研结合,加快农林科技创新研究步伐,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载体[1]。龙头企业应该成为农林科技推广应用的“带头人”,高举科技“龙头”,转化科技成果,并在联结基地的农户中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建立技术推广的网络,培养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将企业掌握的科技成果与广大农户共享。

2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的作用

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掌握大量市场信息的优势,能够运用市场信息,研究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处于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市场销售网络,确保产品流通畅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林产品销售的核心力量,巩固和发展联结基地,在不断扩大产业基地的同时,不断提高基地农户的经济效益[2]。

3农林龙头企业要增强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

农林产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林龙头企业在雄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下,依靠科研,投资加工设备,利用产品资源,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丰富市场商品供应,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能调节农林产品供求平衡关系,防止出现农林产品“卖难”现象。因此,开发农林产品深加工,能够发挥龙头企业的“蓄水池”作用,保障基地农户的生产利益,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3-4]。

4农林龙头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帮扶”作用

农林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立足基地、反哺社会的理念,不能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要以发展壮大产业为重,乐与农户分享利益。在生产环节,要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基地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把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教给农民,给广大农民“授之以渔”。在产品收购环节,要合理定价,遵守基地种植协议,保证货款及时支付,在市场处于低谷时,采取“保护价”措施,以保证农户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总之,龙头企业应结合自身能力,帮扶农民加快致富的步伐,帮助农民加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中,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农林龙头企业还应拓宽视野,开发投资农林产业新领域。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社会文明。

第7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村非政府组织;公益性;志愿失灵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72-02

基于当前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以及我国农村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必然选择不同于城市的发展轨道。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干预方式由于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开始逐步为政府指导下的新型乡村自主治理模式所替代。所谓治理,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同,学者俞可平将其定义为在一个既定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需要。也有学者从公共事物管理角度,认为“治理”就是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或共同事务进行协同管理的体制、过程与效果。而不论何种定义,都同意治理与传统统治的本质区别在于,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它包括政府、公共部门、第三部门或非政府组织(NGO)、企业及社会志愿者。本文正是在治理视野下,旨在探讨农村非政府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作用以及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所遭遇的困境即:其公益性定位与商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

一、农村非政府组织与乡村治理

(一)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定义与分类

农村非政府组织是指,在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农村社会团体和非企业性质的,内部实行自主决策、自主管理的民办农村组织。农村非政府组织除具备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等非政府组织所共有的特性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首先,服务性明确。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存在目的是为广大村民的具体利益服务,在经济条件还很不完善的农村,这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其次,本土性较强。我国农村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血缘、亲情、乡情等各种关系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这就决定土生土长的农村非政府组织更易于得到农民的认同, 从而得以发展壮大。再次,管理运作方式较滞后。农村强烈的宗族文化氛围和村民有限的教育程度,决定了现代化的管理运作模式短时间内很难在农村非政府组织得到推广。

在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划分上,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区分,如根据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依附关系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官办型、半官半民型、和民办型三类,以及根据其是否经过登记注册分为注册登记且有法人资格的非政府组织,登记注册但无法人资格的非政府组织等。综合上述划分标准并结合农村非政府组织的特性,笔者将农村非政府组织简单区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官办型非政府组织,比如村民自治委员会。在村民自治推行近二十年来,以村委会为代表的自治组织在维持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组织村民开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必不可少的作用。但鉴于其在体制上与政府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实践中浓厚的政治与行政化色彩,对其非政府组织地位的界定学界还有一定争议。

2.民间互助经济型组织。是指村民们在农村的基础上,基于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共同利益而自发联合组织起来的互助合作的非营利的社会团体, 也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农民合作组织,包括各种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如蔬菜瓜果协会,以及各种特色农产品协会和经济互助组织等。农民合作社的设立旨在为村民提供各种商务、劳务等中介服务,或者为农户生产、出售农产品提供各类咨询和帮助,如相关的市场需求信息、最新的农产品生产技术, 或者开展生产经验的交流以帮助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等。这类NGO有的是完全由村民自发自愿组织而成,也有的是在政府指导和帮扶下成立的,但基本实行的是村民自愿加入,自主管理的运作方式,它们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提高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农村非政府组织。

(二)农村非政府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农村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不足。如果完全由政府来为数亿农民提供公共产品,不仅管理成本过高,而且会效率低下。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村非政府组织通过自筹资金,如村民自愿缴纳会费等方式可以持续、有效地生产或维护自身所需要的公共产品, 如兴修或维护乡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等。

其次,农村非政府组织能有效促进农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传统小农经济具有生产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劣势,村民互助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助于克服这些劣势,有效推动农业走向市场化现代化,比如,引导农户有组织的开展生产,提供专业市场信息帮助农户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以及组织农户生产进行经验交流等。同时,组建农村非政府组织可以降低单个农户的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 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有利于村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推进农村民主建设。作为一种自治组织,农村非政府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村民的自主决策和自主管理, 另一方面作为村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合法表达意愿的渠道并有利于培养增进村民的民主参与和权利意识。此外,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也有利于在农村引导积极向上的乡风民俗文化,打造和谐新农村。

二、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之困境:公益性定位与商业化经营的矛盾

(一)困境一:“公益性”与资金不足

公益性是非政府组织的本质属性,也是其灵魂之所在,应当始终贯穿于组织运作和发展的全过程。缺少公益性,非政府组织将会失去社会公信力,也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性,公益性总是与非营利性密切联系,它们共同决定了非政府组织不能像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任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运作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难题,对许多植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非政府组织而言犹为严重。一方面是村民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另一方面,资金的短缺又限制了村民合作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运作效率,使其在公益目标面前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弥补经费的不足,农村非政府组织就只能通过商业化经营来自筹发展资金,如向农户适当收取服务费、中介费、会员费以及通过投资农业企业或农产品销售提成等来获取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

(二)困境二:商业化与“志愿失灵”

第8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台湾农业;现代农业;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4-1

1 台湾农业发展特点

1.1 农业组织化程度高

在台湾把农业与市场、农民与政府衔接在一起的是农会、合作社、青果社三种农民组织,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加农业合作组织,各类农民组织在全岛各级行政区域内都有设置。其中影响大、功能全、运行规范的是农会组织,并分为镇、县(市)、省三级。各级各类农会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地开展各项业务,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相互协作配合。目前,全台共有304个农会,35个渔会,组织网络健全。台湾这种高度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1.2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是在各级农会的规划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分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村旅游三种类型。观光农园是让游客享受休憩、采摘、观赏等田园乐趣;市民农园是将农业、休闲、教育等功能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农村旅游是依托观光农园,利用农产品盛产季节,结合市民农园体验活动,组合成各具特色的套装旅游产品。

1.3 科技创新领先国际

台湾特别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特别是以水果为主的地区品种更新很快,新品种层出不穷,提高了台湾农业的竞争力。我们考察所到之处没有发现一处水稻秧田,水稻育秧已全部实现工厂化。

1.4 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

台湾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特别重视。一是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二是具有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管理体系。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共同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别承担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检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各市县设立农药检测机构,各镇(市)农会、合作农场、农产品贸易市场也均有农药残留生化检验站。三是具有严格的农产品市场准入认证体系。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均按照标准进行分级包装,将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产品等级、供应市场进行详细标注,发现质量问题能够实现及时、准确地进行责任追溯。

1.5 农业信息化实现全覆盖

台湾农业信息网络遍布每个角落,户户上网,人人在线。一是建立专业网站,传播农业资讯。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生机宅配、休闲农业、农业讲座、农业科技、农会资讯等;二是开通电子商务,主动行销。提供农业讲座电子、农村之旅查询及网上报名、直销配送等电子商务服务,提供有机蔬菜、优质品牌水果、优良生鲜农渔产品等各地农特产品的线上浏览、订货与配送服务,通过网络完成农产品、食品以及用品的选购;三是建立会员管理与电子报送系统。为网站会员定期编制并配送休闲农旅、农业讲座等资讯,农业信息化作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2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想法

2.1 抓住机遇,加强合作

吉林省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特别是我省的农业生产与台湾有很强的互补性。台湾的粮食作物主要是以水稻为主,玉米及杂粮杂豆均依赖进口,而我省在这方面具有地理、气候和土地资源上的独特优势,粮食产业基础牢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吉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长白山特产品深受台湾同胞的青睐,台湾生产的优质热带水果和水产品在我省也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两岸之间日益扩大的往来关系,通过民间往来以及政府之间协调,不断加强双方旅游和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增强吉――台间农业科技、人才、信息的交流协作。

2.2 积极引导,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台湾农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关键是建立了从上到下、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紧密衔接,提高了农业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我省近几年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逐步发挥,但与台湾的农会相比,我省的农民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联系的还不够紧密,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我们今后应进一步积极探索,建立起在政府支持下的农民股份合作组织,大力引导农民自发地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从法律上确认,从政策上扶持,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政府职能应定位于“提倡而不干预,支持而不包办,扶持而不代替”,尽最大可能地放手让他们发展。为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2.3 规范管理,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从台湾的经验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为农业服务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都高度重视,把农产品质量视为生命,十分注重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检验检测,严格市场准入,实行优质优价。我们同样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2.4 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休闲产业

第9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

尽管遭受了国际社会的批评,但美国依然坚持已有的商品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代表受补贴农产品的团体为补贴计划的存在做了有效的斗争。农产品利益团体和农民组织都很有经验,而且组织有序,他们有能力为立法者们创造巨大的政治动力来迎合他们意愿,而再次订立农业法案。这些团体把注意力集中在使他们受益最多的计划上,而其他团体的政策建议则较为分散。因而,农产品利益得以成功维持现状,甚至在上几个农业法案中,商品计划的投入资金有所上涨。

非议不断,美国农产品计划依然故我

农业法案除涉及对谷物、棉花和油料作物等农产品提供支持外,还涉及其他许多问题。2007年的农业法案已经吸引了众多利益集团来寻求改革。环保主义者,自由贸易推动者,保守财政主张者,特殊作物生产者,以及反饥饿倡议者已经汇成强大力量,推动政府通过农业法案进行更公平的利益分配。特殊作物农民比以往更具组织性,他们寻求农业法案中出现更真切反应他们对农业GDP贡献的条款。在2002年,布什政府鼓励国会改进他们农业法案立法的方式。2007年,政府提出具体立法建议,协助国会在这方面做出改进。

这些不同利益集团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促成一个更符合现状的农业政策。现在的农业比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更为多元化,农民现在已经远远比普通美国人富有。在美国乡下,几乎没有人以农业维持生计,美国每年的农产品出口额超过600亿美元。

美国农业法案的再次订立与其他几个影响农业政策框架的事件同时发生,改革的希望即在于此。持续的财政预算赤字压力限制了可用于补贴农业的资金。预算压力在20世纪90年代时更大,但在2002法案的发展期间已经基本不存在,当时尚有暂时预算盈余。2007年,预算问题再次成为农业法案辩论的焦点问题,许多团体主张通过减少对农业补贴的支持而节省预算。

WTO框架下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在2001年开始,农业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成为主要议题。本回合特别强调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导,多哈回合被寄希望于能延续20世纪90年代乌拉圭回合的成功,乌拉圭回合谈判首次设定了各国政府在农业方面应遵守的规则。美国通过一项具有改革思想的农业法案,有望限制重要的国内支持和减少出口补贴,而其他WTO成员国(尤其是欧盟)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新承诺。这些义务在政治上应该是可行的,因为,在高农产品价格的环境下,接受这些义务几乎不会对美国农业政策产生影响。

WTO的诉讼和潜在诉讼为美国遵守其现今WTO义务造成了压力,对于棉花和其他产品都是如此。加拿大已经开始研究美国农业政策是否与其WTO义务相符,这显示了有关美国政府是否遵守了其WTO承诺的持续争议。作为有关限制国内支持的WTO规则的主要支持者,美国保证其本国的计划没问题,这样美国会因此而比其他国家影响更大。

最后一个因素是,生物能源的需求扩张造成了谷类和油料作物的稀缺,因而抬高了原料和替代商品的价格。由于食品、饲料和燃料的市场需求,2007年农业法案有效期内,大多数的商品价格都会远远超过商品计划中的价格支持水平。改革者们主张,2007年是一个重新分配农业法案资金的理想时间,消除1930年间农业计划的印记,而这很可能在今后几年都无法操作。

农业改革压力依然存在

当然,高商品价格并不动摇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对农民补贴的商品计划。如果没有额外的WTO承诺的纪律约束,1996年农业法案通过之后的类似事件会再次发生。1996年的立法也是在农产品处于高价时期颁布的,由在高价时依然支付补贴的直接支付取代了以价格为条件的支付。然而,当1998年价格下跌时,并且接下来的3年一直保持价格压制状态,农产品利益集团得到了临时支持支付。这种“紧急”支持在2002年农业法案中被归于反周期支付,而事实上,这与1996年美国政府解除政府对农业管制的意图相反。这些反周期支持已经固定下来,农产品生产者们自然就不愿脱离它们。

改革的压力已经存在了好多年,随着制定农业法案的时间推移,目前的呼声已经传到了制定农业法案的农业委员会那里。委员会与农产品利益集团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大力支持主要的商品计划。2003年到2005年间的农业补贴中,超过42%的补贴发放到了众议院农业委员会的46个委员所在的地区,而众议院共有435个成员(EWG, 2007)。在参议院中,补贴农产品利益同样也有深远的政治根源,几乎每个议员都代表着某些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农业补贴为农业大州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从这些州选举出来的议员们就成为推动农业立法的领军人物。一般来讲,除农业委员会以外的国会成员对农业立法知之甚少,也没有兴趣。因此,几乎没有推动改革的动力。国会成员们尚未受到有组织的改革要求和农产品高价的影响。

美国农业政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负面影响

以农业委员会所代表的农产品利益为基础,众议院通过与2002年农业法案相似的法案就不足以让人感到惊讶。从法律意义上讲,目前的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

众议院通过的法案对商品计划做了微小的改动,对贷款利率和目标价格作了很小的调整。众议院法案中规定的适用商品计划的收入限额为100万美元(参议院可能降低这个数字)。然而,这个限额对农民们的影响很有限,只是让他们调整做法,来符合新的要求。众议院法案中对补贴限额的调整同样不太可能给政策和市场带来重大影响。某些产品的目标价格和贷款利率得到了提高,而它们是补贴和贷款所得的决定要素。 同时,尽管WTO争端解决专家小组在巴西棉花案中指出,对水果和蔬菜进行种植面积限制可能引起扭曲贸易的直接补贴,众议院的法案中仍然有此条款。以糖来举例,价格支持增加了3%,国内产量将被保证占到美国市场的85%。不仅如此,为使墨西哥糖的进口量增加不影响对糖的价格支持,一个新的政府采购计划将把过量的糖转向乙醇的生产。乳制品的支持计划也将扩大,政府将根据特定产品制定固定的价格支持比例来调整采购价格以支持奶价,而不再由USDA自由裁量。

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农产品价格高而库存少,USDA和其他的预言者预见,市场信贷和反周期计划在2007年农业法案的有效期内将不被实施。仍然,甚至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国会仍对生产谷物、棉花和油料作物的发展中国家发出了消极的信号。立法者们似乎仍对商品计划所引起的国际市场的长期贸易扭曲效果漠不关心。

众议院法案增加了对特殊作物提供的资金,但是只提供给对贸易有微小扭曲作用的项目――科研、保护不受侵略品种的损害、营养、食品安全。特殊作物的利益集团也很有可能要求在解决WTO贸易争端时得到更多的协助,并要求在国际标准制订机构中有更多的美国代表。依靠SPS和其他有关产品标准的条文加强食品安全,但是这也同样会限制美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特殊作物。

新计划对鼓励生物燃料使用

布什政府建议国会把《480号公众法案标题二计划》(Public Law 480 Title II)下的食品援助资金的25%用于地方食品采购和食品安全危机时发放应急食品。众议院通过的农业法案中并没有这个说法。事实上,它仍沿用货币化政策并保持250万吨的最低援助水平。根据该法案,对当地市场造成没丧失动力、依赖性、替代性等问题将继续存在于美国的食品援助计划中。

众议院的2007年农业法案版本包括了生物燃料支持计划,包含对纤维质(CELLULOSIC)乙醇的支持。种植这些作物的最大的动力是在农业法案之外的。国会目前正致力于重新订立能源法案,可能包括在联邦政令中增加生物燃料使用量。对生物柴油和乙醇的税收抵免将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结束,同时,乙醇关税也将在2009年初终止。政令增加生物燃料使用量和鼓励生物燃料的措施失效,才能在生物燃料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拥有新的出口市场机会。这对巴西尤其如此,对一些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也大抵如此。

即使税收抵免和关税措施延期,联邦政令对生物燃料的用量要求保持在现今水平,美国出口农产品的回流也将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市场机会。在此之上,净出口者应该从由供应紧张引起的高价中获益,而净食品出口者将受到消极影响。

2007年农业法案的最终文本将会对WTO多哈回合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美国带动其他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多哈回合很有可能被“冰封”两年,部分原因是不能达成农产品协议。美国应该能(现在也能)大胆做出真正减少目前扭曲贸易的国内补贴的出价,从而为谈判开一个好头。但目前美国的出价是把补贴水平降低到220亿美元(译者注:目前美国的出价是130亿至164亿美元),但WTO农业委员会主席建议削减到150亿美元才能达成协议。据估计,美国2006年的补贴额达110亿美元。这意味着,加大出价并不会直接影响任何补贴计划。当然,如果未来出现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们获得补贴的途径就会减少,但美国被建议,用高价所带来的减少国内补贴的灵活性来交换海外市场准入。这个机会处于丧失的危险中。

众议院农业法案的其他影响还在于使美国没有遵守有关棉花的WTO义务,也不堪其他计划和政策的挑战。尽管小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行动,作为WTO成员的巴西和加拿大则很可能发出这样的挑战。因为美国大多数销售农产品的售价都低于全部成本(这是那些宣称有必要用农业补贴来保持美国农业的生命力的人们所确认的),目前的农业法案将更有可能成为被挑战的对象。

自从立法程序进行到国会以来,美国的农业政策似乎会继续扭曲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市场,比如对于棉花和糖等;通过直接补贴来鼓励过量种植,从而压低某些农产品的国际价格;并且通过实物形式的食品援助来干预接受国的国内市场。

目前法案削弱美国农业立法可信度

众议院版本的农业法案延续了2002年农业法案的主要条款,几乎未作改动。在一些情况下,该法案还增加了补贴。对2002年农业法案的几个改动之处都在营养和环保项下,几乎对其他国家没有影响。食品援助计划可能做出较大改动,就农业法案来说,生物燃料的使用量的增加将使玉米、其他谷物和油料作物保持高价。发展中国家在美国找不到大的市场机会,但作为乙醇生产原料的糖可能例外。

尽管难以界定,也许最危险的是美国在战后国际农业和食品贸易中一直保持霸主地位。2002年农业法案使人们明白,对1996年农业法案的改动仅仅在高价时适用。2007年农业法案将把这个消息变为,取消贸易扭曲的计划(尤其是反周期支付和市场信贷条款),而以不影响产量(production-neutral)的计划替代。由于目前的法案,美国在谈判中寻求对海外开放市场的可信度将进一步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