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于建设农村信息化的思考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新城镇的重要现实意义
1.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活动;农村信息化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并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改进了传统的农业的耕种方式,在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的同时了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信息,增加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途径,同时能够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自己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和谐农村的建立。3.促进文明城乡的建设;通过电信网、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丰富了精神世界,推动了现今农村的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农村信息化的实现还可以建立农村教育的远程服务管理机制,让农村的教育模式得以多元化的发展,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促进“管理民主”;通过信息化的建立,完善面对普通群众的村委会电子政务系统和小城镇的政务信息系统,将村委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公开,增加村务管理的透明度,鼓励群众对村务的参与和提出建议,促进村务的管理水平以及群众对村委会的监督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紧抓“网络拓展、资源公开、信息交流”三个主力点,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让农村信息化的优势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项主要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生产水平,本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对农村管理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在充分考虑当地区域优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建立信息管理平台。2.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城乡统一规划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的理论指导,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意识,整体考虑,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农村信息化的科学、高效的建立。3.政府主导原则;政府主导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国家要根据各地的经济、政治等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和进行技术、管理上的指导,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4.多方参与原则;在政府的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我们要综合各个市场信息,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让各个方面都得到利益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尽量利用市场资金,与企业等进行合作,形成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和经营模式。5.资源整合原则;按照统筹考虑、重点突出、合理分配的工作方法,集中规划农村的信息资源建设,加快整合信息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对规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将农村信息化列入社会信息整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中,加强农村的信息化的本质建设,并实现其的设计规划与组织领导。各地在落实农村信息化工作时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执行中央文件,发展现代化的新城镇。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现今的农村信息水平的发展实况相联系,根据工作特点来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制度管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实施进程。
(二)增加农村信息化的资金投入
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将政府的主导投资作用和市场自由投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政府能够通过调节财政费用比例来扩大农业支出的比例,并增加其财政预算中的农业发展项目的财政费用支出。对此,我们可以创新解决措施,像是,制定农村信息化优惠政策、在财政支出中划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等,争取获得较多的政府资金投入。
(三)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
农民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人,在推进新城镇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全面的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对信息化的了解,并相应地给予培训,政府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予专项扶持资金的提供,优先选拔学习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骨干农民干部进行示范培训,实行一帮一政策,逐渐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再一点就是,将城镇的学校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发展与其建设联系起来,以城镇学校作为依托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最后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体系,建立跨区域、多途径的农村综合信息体系,从而让农民的素质得以提升。
(四)推进涉农信息整合与建设
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内容就是涉农信息资源。1.完成涉农信息资源的设计蓝图,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规范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和公布的制度。以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习惯作为标准,重点开发科技、农业资讯、气象、水利、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完善对涉农服务的管理。2.结合农村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强化农村通信、互联网、广播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建设。3.解决信息流通受阻、各部门互不干涉的问题。通过相关制的度建立和完善,让信息使用效率低、重复采集等现状得以改善。
(五)强化新城镇的建设力度
要实现农村土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村委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就要积极地建立科学、合理并有实际效用的农村信息的综合管理体系。以此体系为基础,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使用自己的权利,监督农村村务的公平、公正,并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结
推进农村信息化对于建设新城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所要遵循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艳君.山西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C版.2011(05).
关键词:新型化城镇;农业资源;城镇建设;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仍然是城镇向城市过渡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水平,提高新型城镇的建设能力,必须将城镇建设作为当前建设的重点,依托于城镇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建立新型化的城镇形态,从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与城市相比,城镇在现代化建设层面相对落后,但是,城镇有广阔的发展资源和巨大的潜力,这些对于创建新型化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根据当前农业、农民、城镇的基本状况,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谈论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为社会整体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思路。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
现阶段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是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因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小城镇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在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70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86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3倍,由此看出城乡差距进呈现逐渐拉大的局面。 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何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至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技术相对落后、员工素质不高,优秀人才匮乏等等的问题。
二、新型化城镇建设发展创新思路
农业、城镇、农民是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要保证新型化城镇适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保证新型化的概念符合基本元素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将针对新型化“三农”建设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完善的新型化城镇发展结构。
2.1 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
与城镇本体相比,农业和农民是城镇存在的基本概念,也是推动新型化城镇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要保证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成果,必须要首先对农业产业经济以及农民素质等层面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建设,为整体新型化城镇建设打下基础。
农业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工业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原始动力,要提高当前城镇建设的水平,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依托城镇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发展的根本方向。
农民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建立新型化城镇,必须要将切实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应用能力。实际中,要突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举办诸如中药种植、果树栽培、农业经纪人等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能、科技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素质。
2.2 新型化城镇的规划及发展的主要模式
城镇建设是新型化城镇规划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际中,要从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出发,突出城镇建设的成果,重点关注城镇建设的过程,加快新型化城镇建设的步伐。在实际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新型化城镇转变为“一个中心,五条主线,多个社区”的发展模式。
(1)一个中心:区域中心村的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布局体系,按照“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中心村向中心镇集中、中心镇向中心城市集中”的思路,结合“迁移高山村、撤并行政村、做大中心村、建设示范村”的导向,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促进村级资源整合,形成一批带动力较强、配套较好、人居环境佳的中心村。
(2)五条主线:交通、生活配套、自然保护、医疗条件、体育文化五个层面的基础建设。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际的建设中,要从这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实际中,要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推广,加强城镇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信息、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扶持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益设施,为城镇新社区建设营造良好基础。
(3)多个社区。将城镇化进行平面划分,以社区的形式发展城镇。
在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实现便民利民服务网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并鼓励和扶持连锁超市、农资供应社等在城镇新社区设点。
2.3 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模式基础上,新型化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交通是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时要将交通网络的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例如,积极的改善农村土路,将城镇与城市交通网络扩展,并积极实现“白变黑”等建设工程,最终做到城镇中心与各个区域中心村交通连接保障;其次,居民住房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居民住房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城镇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中,应当将居民住宅进行集中性的社区规划,同时,要将水、电、娱乐生活等场所进行良好的规划及配备,保证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园区的规划建设。产业经济发展是新型化城镇经济崛起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依托,在实际中,除了要根据农业产业经济特色之外,还必须积极拓展发展思路,建立系统的商业经济园区,进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态。
结语语
新型化城镇建设是当前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将农业、农民、城镇三个因素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从整体化的角度开展工作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化城镇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封颖,孙津.论城镇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形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
关键词:全南县 新型城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全南县区位概况描述
全南县是江西省赣州市管辖的一个县,在江西省的南部,南边靠近广东的翁源县和连平县,西边挨着广东的始兴县,北边与广东南雄接壤,东北毗邻江西省的信丰县,有60%的边界和广东接壤,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全县共有面积15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11.8万亩,截至2012年统计,总人口大概有20万,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0%.全南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以钨、锡、锰、锆、稀土、煤等资源为主,森林面积大,素有“赣南”之称,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大庆至广州高速路穿过县境,通车之后成为了珠三角两小时交通圈的一部分。
2.全南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虽然近几年全南县有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但跟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依然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比如货运物流运输系统没建立统一的站场,管理较为混乱;根据新的规划,全南县被定性为赣粤边际新兴工业明珠和山水园林城市,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全南县的服务功能还欠完善,比如主要路段环卫设施少、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少、综合性高档次商场缺乏等。
2.2城镇化速度慢管理不规范
随着全南县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其规划框架也在不断拉大,很多的村庄成了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大多经济基础薄弱,村内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环境卫生又脏又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村内的民宅建筑风格参差不齐,房型陈旧,影响了全南县的整体市容形象。民宅建筑多以独门独户为主,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有些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而有些农田和耕地则被违规侵占。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都是全南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需要给予协调和解决的。
2.3城镇化发展缺乏经营理念
城镇化的发展要做很多协调规划的工作去解决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人口管理制度等等,需要政府有经营的理念才能处理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但显然在全南县的城镇化发展过程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政府在引导城镇化的过程中还是缺乏经营理念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财政拨款。
3.全南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3.1建立有偿使用的土地管理制度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集体土地的内部流转使用必须是有偿的,根据小城镇整体的土地使用规划、建设规划,按照项目用地需要统一进行统划拨和出让。从农村的耕地保护出发,规划出非农建设用地和做好农田耕地保护区域工作;农村人口定居城镇之后,可以采用集体土地内部流转的方式,对承包地和宅基地进行转让,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3.2建立多元投资机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
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要实现多元化,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鼓励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渠道发展,通过这样的政策改革引导,可以减少政府的资金负担,从而让基建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实施多元机制投资,要做到:一是依法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收取规费资金,并专款专用;二是要制定细则规定,出让使用权和经营权,吸引单位或个人投资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谁负责投资谁就可以参与收益的分配;三是实施土地国有化经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来获取资金,用以建设共享性的基础设施。
3.3促进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
现在城镇有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大多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否让这部分人在城镇中定居下来是衡量城镇化能否取得实质化进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引导社会消除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歧视条款,解决好外来人口的户籍落户问题。在改革城镇人口福利体制的同时,也要将外来人口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使迁移人口也能享受到同等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待遇,通过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不断促进农村人口定居城镇。
3.4发挥自身资源区位优势走可持续城镇化
全南县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地处城乡结合部,所以其发展应该以多面向农村和服务为特点,建立健全小城镇涉农服务系列化、综合化的服务组织体系,依托于这一体系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与生产整合成一体化,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流通型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经济利益共享或资金参与的方式,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例如,全南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尤以钨和稀土最为出名,有着“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誉;传统优质农产品产量丰富,其中尤以脐橙、甜柚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这里多以乡镇为主,有着富余的劳动力,所以布局当地的产业结构可以考虑对劳动力需求多、需要利用到相关自然资源的产业。近几年来全南县建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5大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就涉及到了钨、稀土、脐橙,这些都为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考虑到全南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农业为主,所以可以推广“养猪、沼气能源、沼液施肥”这样立体式种养模式,将农村的产业链拉长,建立起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并利用全南县的区位优势,将农产品销售到毗邻的广东地区。
4.结束语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全南县城镇化推进是我国发展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山区小县,首先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其次是通过户籍和社会保障管理的创新,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最后通过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引导农村工业和非农工业在城镇的集聚和发展,最终以实现全南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跃文.农村城镇化战略与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10(05):29
关键词:土地管理;“自行车模式”;对比研究法;环境容量;翁源县
1.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到了“瓶颈”阶段,“城市病”问题突出,城乡矛盾日趋激烈,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实践表明: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新型城镇化模式才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良药。因此,关于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讨重要且迫切。
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欧美发达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政策的运用和城市再生两个方面[1];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大多在内涵、战略意义、进程等方面[2~5],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环境容量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研究更是罕见,已有的模式研究也局限于省域、地区或全国范围内[6~8],对县域的研究几乎空白。
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翁源县为研究区域,把研究视角具体到县域,并尝试把环境容量和土地综合整治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模式中,使研究结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符合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和趋势。本研究旨在提出符合翁源县实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以期为翁源县及类似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提供思路。
2.相关概念界定
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相对于传统城镇化偏重经济效益,新型城镇化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为原则,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9]。城镇化建设模式是指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向城市经济社会转换的具体路径和具体方法[10]。
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11~12]。
环境容量尚无统一定义,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多种定义。简言之,环境容量为满足城市环境质量目标前提下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总量[13]。环境容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一区域在不同的环境目标、不同时期、不同生活质量要求下的环境容量可能不同。
3.翁源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研究区概况
翁源位于韶关市南部,广东省北部,总面积2158平方公里,人口39万,辖7镇1林场,属于广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县。境内煤、铁、铅、锌、钨等矿产储量可观;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为主;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负盛名,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
3.2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翁源县的城镇化发展有所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2012年该县户籍城镇化率只有16.11%,而同期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为35.29%[1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比只有71.5%,而同期我国二三产业占比高达89.9%。分析发现,翁源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程度、土地综合整治和政府财政能力四个方面。
(1)工业化水平低,对城镇化的“拉力”不足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发展拉动城镇化发展。2012年,翁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工业增加值18.2亿元,工业化率仅为30.18%。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率就达80%以上。落后的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低,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
(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对城镇化的“推力”不够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随后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翁源县的农业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对城镇化的推力有限,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3)土地综合整治意识薄弱制约城镇化发展翁源县的耕地大多被山地等所切断,呈碎块状;加之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占用很多土地。由于政府缺乏土地综合整治意识和经验,耕地形态得不到优化,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最终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4.国内较成功的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分析
4.1模式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诞生了不少比较成功的城镇化模式和案例,其中模式主要包括农业推动型、外资推动型和民资推动型三种[15]。农业推动型以江苏华西村最为典型,华西村自然条件比较好,农业资源丰富,但发展之初生产力水平非常低、农业效益差,其主要做法是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和效益差的难题,从而释放了农业对城镇化的推动力;外资推动型以珠江三角洲最为典型,珠三角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前劳动力和土地廉价,但财政乏力,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吸引外资来解决财政难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工业,以此驱动城镇化;民资推动型以温州和宁绍地区最为典型,该区域地少人多,交通不便,但素有经商传统,其主要做法是通过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创业,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4.2模式的局限性
这些模式尽管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不仅降低了城镇质量,甚至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1)耕地资源趋紧 城镇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侵占了大量耕地,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造成耕地质量大幅下降。日趋紧张的耕地资源难以保证供养膨胀的城镇人口,从而制约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2)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超标排放,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比如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很多河流支流的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受到严重污染。
(3)空气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规模、建筑密度、交通强度和工业规模等越来越大,生活性废气、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量越来越大,加之建筑扬尘的污染,城镇空气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城镇环境的恶化,降低了城镇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探寻一种新的城镇化建设模式,既继承传统模式的成功经验,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5.翁源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探索
5.1模式推导――“自行车模式”
将翁源县城镇化存在问题与国内传统城镇化成功模式的经验进行对照和比较,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进行分析,可知:要持续健康推进翁源县的城镇化建设,首先必须计算该县的环境容量,以此限制城镇化进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激活工农业的潜力,充分发挥其对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对于制肘工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率低下和财政能力薄弱等问题,采取农业产业化和吸引外资等措施加以解决;对于阻碍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土地“碎化”现象,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方法进行治理,优化耕地形态和居民点布局。
鉴于此,翁源县城镇化建设可尝试采用“环境容量约束城镇化、外资带动工业化、土地整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双轮一刹”模式――即“自行车模式”,一刹是指“环境容量约束城镇化”,双轮是指“外资带动工业化、土地整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科学计算区域环境容量,作为城镇化进程中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从而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积极吸引产业转移资本,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工业,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土地整治模式,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开展“一镇一品”工程,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5.2“自行车模式”的“新”特点
“自行车模式”借鉴了传统模式的成功经验,并注入新的内容,“自行车模式”的理念是绿色环保。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模式有两大新特点:一是首次引入了环境容量,实施该模式的第一步是计算区域环境容量,以此约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这是先决条件,这样才能把环保重任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二是把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引入到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中,一直以来阻碍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的重大因素是耕地规模小,而综合整治技术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对碎地进行“整容”,为产业化除障。
5.3“自行车模式”的作用机理
“自行车模式”是一个系统,外资带动工业化、土地整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环境容量约束城镇化三个子系统之间既合作又制约。新型城镇化好比自行车,工业化是后轮,农业产业化是前轮,环境容量是刹车系统。从子系统与系统的关系看,工业化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非农化,对城镇化起拉力作用;农业产业化释放并推动大批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城镇化起推力作用;环境容量通过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来控制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对城镇化起约束作用。
从子系统间关系来看,工业化通过吸纳农业劳动力促使土地集中在少数农户手里,为农业产业化除碍,对产业化起带动作用;产业化为工业化提供工业原料,对工业化起保障作用。环境容量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限制工业类型和规模,并预防和控制农业产业化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
5.4“自行车模式”的适用条件
“自行车模式”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为:
(1)工业化水平低 对城镇化的拉力不足,提高工业化水平才能促进城镇化发展;
(2)政府财政匮乏,民间资本不活跃 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撑,而财政匮乏阻碍了工业发展,民间资本不活跃降低了民资投资工业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引进外资发展工业;
(3)农业生产力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无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和生活资料,因此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才有利于城镇化建设;
(4)农村土地布局分散无序 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最终制约城镇化建设,因此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土地形态,促进城镇化发展。
充分条件为:
(1)地理区位优越,对外交通便利 可降低产业转移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很大,有利于吸引外资;
(2)土地成本低 有利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和规模扩大,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大;
(3)劳动力廉价 可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大;
(4)有一定的能源矿产资源 靠近能源或矿产资源产地是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重要倾向,一定的能源矿产资源能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
拟采用“自行车模式”的地区必须同时具备必要充分条件,但不必满足所有的条件,可根据区情适当增减。
5.5翁源县城镇化采用“自行车模式”的充分性分析
翁源县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说明其有必要采用“自行车模式”进行城镇化建设,但能否采用决定于该县是否具备充分条件。对翁源县区位条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交通便利 翁源县区位独特,南连珠三角,背靠湖南、江西,是珠三角产业近距离转移、低成本扩张的理想宝地,是泛珠三角经济辐射内地的战略通道。县城龙仙距离广州200公里、深圳300公里、东莞150公里。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和1944省道等越境而过,规划中的昆汕高速、深湘高速也将贯穿其中。
(2)土地和劳动力廉价 土地成本方面,2012年翁源县工业用途土地均价为132元/m2,同期广东省为300元/m2,珠三角地区为537元/m2,可见翁源县的土地很廉价。劳动力价格方面,2010年,翁源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34元,广东省为7890.3元,珠三角高达11431.4元,可见翁源县的劳动力非常廉价。
(3)农村土地整治潜力大 虽然翁源县的耕地和居民点比较分散,但是耕地数量大,面积达1.9万公顷,且土壤肥厚。据县国土部门统计,土地整治潜力高达50%。
(4)具备环境监测设施 翁源县目前建有较完善的环保监测站,环境监测专职人员共有14人。
显然,翁源县满足“自行车模式”的充分条件。
综上所述,翁源县同时具备“自行车模式”的必要充分条件,因此其新型城镇化建设采用“自行车模式”是可行的。
6.结论和讨论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背景下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翁源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对比研究等方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进行探索,得出以下结论:
(1)“自行车模式”是基于翁源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借鉴国内成功传统模式并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提出来的,比较科学合理,符合翁源县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和趋势;
(2)“自行车模式”既能大力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又能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符合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3)“自行车模式”是针对翁源县提出来的,由于翁源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县,所以该模式对于广东省乃至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本文偏重于定性研究,为后续研究明确方向和奠定基础。本文的不足之处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完善。一方面,加强定量研究,提高该模式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构造模式实施效果评价系统,定量评价“自行车模式”的实施效果,并据此完善城镇化模式。(作者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于晓晴.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3]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04:75-78.
[4] 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09:1462-1467.
[5] 付渊博.鹤壁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
[6] 庄栋.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7] 孔维巍.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8] 于晓晴.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9]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01:87-94.
兵团赴新西兰“小城市(镇)规划建设管理综合项目”培训团一行24人日前围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通过学习,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长了见识,受到了启发。
一、收获与启示
(一)城市规划内容丰富、科学合理。
1 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新西兰城市规划要经过漫长的论证过程,一经议会批准,便具备法律效力,任何一届政府都不得随意修改。如需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出调整和修订,必须经听证、专门修编委员会批准。新西兰城市规划是在《资源管理法》、《地方政府法》与《交通管理法》的法律框架下实施的,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作支撑,可操作性强。
2 城市规划内容丰富,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特征。新西兰城市规划包括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环境建设、雨水排放、社区及住宅建设、区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业主建设房屋时的门牌,门檐的高度,阳台的高度、外框范围都有严格规定。尽管土地是私有的,但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却控制得相当严格。任何土地所有者都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随意建房,必须在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齐备后方可报批。城市重要道路是按百年使用期进行规划设计的,对城市的排水规划甚至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因素。
3 城市规划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人性化特征。为居民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新西兰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每个社区都有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绿地,可免费读书上网的图书馆,供孩子玩耍的设施。道路快捷方便,上山道有车行道、步行道、骑马道等,充满了人文关怀。
4 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公开、透明,民众参与度高。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政府一般会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市民广泛征求意见,将民众支持率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政府与市民之间有效的沟通,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全面性。城市发展速度、规模不是由政府掌控,而是由居民决定。每个居民有权力对城市发展提出建议与意见,是城市管理的真正主体。
(二)城市建设特色鲜明、注重环保。
1 建筑各具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在新西兰,很难看到整齐划一的建筑风格,可谓“城城有景、各有特色”。惠灵顿作为新西兰的政治中心,国会大厦建筑群别具特色,中心商务区高楼林立,都市风格鲜明;内皮尔曾于上世纪30年代经历了毁灭性的地震,重建时进行了统一规划,城市装饰艺术风格十分独特,是全球著名的“装饰艺术之都”;奥克兰建筑凸显自然与现代完美相融特征,成为世界最佳居住城市之一;罗托鲁瓦有保存完整的古老建筑,具有浓厚的毛利文化特征。
2 注重建筑质量,百年建筑普遍。新西兰政府对建筑建设过程管理得相当严格,一座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需经政府有关部门现场验收13次。建筑建设周期一般都较长,高质量的木材和精细的加工工艺,有效地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许多城市至今还在使用19世纪中期的建筑物,并且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古建筑,不仅充分体现了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还展示了形态各异的建筑风格。
3 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西兰环境优美,被称为“上帝的伊甸园”、“南太平洋上的一颗翡翠”,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被森林和草地覆盖。在绿化方面,一般按照土地的所有权进行划分,公有土地的绿化由政府承担,私有土地的绿化由业主承担。建设公路时注重地形、地貌及植被的保护,从不轻易破坏。环境建设内容广泛,不仅局限于园林绿化,还非常注重城市景观建设。注重对垃圾、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新西兰走的是依靠农牧业成为发达国家的道路。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因不愿破坏环境而不开发利用。
二、思考与建议
1 认真做好规划,并反复论证,力争科学有效。一个城市发展得好不好,不在于建设多大面积,容纳多少人口,而在于城市发展定位是否准确,城市功能是否齐全,人居环境是否优雅,是否给社会带来财富。只有定位准确,规划科学,才能避免走弯路。从新西兰的实践来看,一些城市正是因为一步到位的科学规划、准确的功能定位,才使得城市特色鲜明,建筑个性十足。兵团城镇化处于起步阶段,规划要反复论证,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分析可能对城镇发展造成影响的多种因素,对城镇发展作出科学预测;把城镇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事业规划和生产力布局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相衔接,与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城镇的功能定位、布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将城镇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家园。
2 坚持规范建设,强化管理,协调发展。新西兰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对土地及市场管理非常规范,开发建设也相当谨慎。兵团应重点在完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下工夫。要强化规划在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刚性地位,树立规划大于权力的权威,完善政府主导、专家评价、公众参与的规划编制和评估审批制度。用规划规范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个样、管理一个法”,避免因规划编制不到位或执行不力而造成建了拆、拆了建等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要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健全完善市容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制度,切实把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上来,全面加强城市执法管理工作,提升城镇整体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3 积极探索与新西兰的城建合作新模式。兵团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应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可采用融资新模式,在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下,寻求与新西兰在城镇建设方面的合作,建设规划超前、设计独特的示范城镇。
4 利用新西兰的城市规划教育资源为兵团培养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怀卡多理工学院在城镇规划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兵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可利用石河子大学的平台,设置相关专业,以访问学者等形式派教师到新西兰学习规划管理,以解决兵团城建人才缺乏的问题。
5 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新西兰已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农村与城镇的区别只是人口多少、离市区远近的区别,在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别不大。兵团要拴心留人,要加快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应注重改善城镇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能源供给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等,为人们的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6 提倡不同民族之间混居模式。新西兰政府努力改变富人集聚区和穷人集聚区分开的现状,提倡富人区和公租房混杂。兵团在城镇规划中,可将不同民族聚居变为混居模式,有利于加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
7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城镇建设管理。兵团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意,促进公众对城镇建设的支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预算等方面都要做到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广泛考虑公众的各种需求。
8 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兵团正值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大发展时期,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要协调好“三化”与环境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格局。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rose to national strategies, Shenyang Economic Zon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Liaon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push forward. Logistics industry as a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has huge contributions and impact for industry, agriculture, commerce.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Liaoning Province is rising, and calls for logistics services is also increasing.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Liaoning rural circulation service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new urbanization on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in Liaon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actively and steadily promoting Liaoning urbanization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物流业;物流体系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logistics;logistics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23-02
0 引言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提高辽宁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为核心,坚持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轮驱动”方针,科学制定符合辽宁实际的、具有辽宁特色的城镇化整体规划、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建立辽宁大中小城市、城镇的网络体系,使辽宁成为工业化、国际化、生态化、带状一体化的新城市群聚集区,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拉动因素和对外开放先导区。
1 辽宁省农村流通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农村流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 目前辽宁省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以点带面”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县域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与广大农民的企盼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辽宁省县域农资、日用品及农副产品的经营网点比较充足,但还没连成网,连锁经营范围小,服务体系也不够规范;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规范性的网点建设有待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急需顺应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的需求,加快推进速度,全面铺开,使广大农民受益。
1.2 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发展还不平衡 辽宁省农村流通网络的发展还不平衡。农资营销网络、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初具覆盖大部分行政区域的框架。日用品、再生资源网络建设刚刚起步,还在试点推广阶段,基础较差。网络实体建设质量标准低、服务功能差。“新网工程”整合的各种经济成分的末端网点,设施设备陈旧,停留在一卖一买的传统水平。尤其是商品流通信息化既没有内部联网,也没有和宏观市场有效对接。由于这些原因,辽宁现在的农村流通网络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群众生产、消费需求。
1.3 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连锁形式还不规范 由于缺少资金,辽宁省有些连锁企业缺少密集型企业支撑,一些网点连不成网络。带动力还不够,缺少配送中心开展现代物流。尤其是农村商品交易市场还处于原始交易方式。市场信息不畅,流通迟缓,影响了经济效益最大发挥。受思想观念的束缚,抢抓机遇,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在农村商品流通环节,“新网工程”覆盖面广阔,而基础设施建设是较薄弱的环节,需要以市场竞为导向吸纳多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使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连锁形式在发展中规范与完善。
1.4 缺少龙头企业 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较好的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批产业链条长、网络覆盖广、市场份额大的龙头企业。辽宁省虽有不少规模以上的涉农流通企业,但总体来说水平还不够高,经营集中度低,带动力不强,还难以承担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中大项目建设,与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差距较大。
1.5 信息服务水平偏低 国务院在将物流业列入十大振兴行业时,特意提出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突出了农村信息服务的重要性。而信息服务是辽宁省农村流通服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虽然辽宁省农村流通领域已有一些农村流通信息服务系统,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手段还比较落后,整体服务水平还比较低。这种系统不统一、功能简单的农村流通信息服务系统难以适应辽宁省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对信息服务的要求。
2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
2.1 城镇化提升公共服务物流能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业规模经济得以实现,农村购买力明显增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也在全面增长,吃、穿、住、行、学、医等传统消费需求不断提档升级,艺、美、健、游、休闲等新兴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新的需求必然催生新的服务方式。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农民收入不断的增加,农村的消费需求不断攀升,并逐步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这必然要求公共服务物流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2.2 城镇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提供有效支撑,而土地流转又是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设施农业、滴灌技术、机械化耕作和畜牧业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质量和水平,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通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带点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基础。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城镇化,能有效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创造有力条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设施的完善,还为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的聚集创造了条件。
2.3 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急需破解的难题是要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大批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必将带来农产品自给率的减少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村物流总量和总额也会随之增加,这需要诸多产业分工来供给。通过产业引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给城镇化进程中市民化的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效应,形成产业延伸发展,带动消费和第三产业。因此,农村物流体系必须在现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去努力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
2.4 城镇化导致商贸物流业扩张 打造国际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商贸物流平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尝试。目前,在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大为增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辽宁省商贸物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提升城市和城际的配送效率。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现代商贸物流企业群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引起的商业繁荣和便捷的交通,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比如大宗农产品的物流园区、综合性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农资物流园区、再生资源物流园区的出现,体现了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和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功能的新理念,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亮点。
3 积极稳妥推进辽宁城镇化农村物流体系构建的对策
3.1 加大对农村物流发展的财政与金融支持力度 在财政上,辽宁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物流发展的财政投资力度,将其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一个具体措施。建议辽宁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发展资金支持农村流通业的发展,重点扶持辽宁省重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流通网点建设、农村流通信息与技术服务,并对农村重点流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对于从事农村物流服务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通过税收减免或优惠等手段改变其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不利状况。在金融方面,适度拓宽农村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用范围,改革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品种,增加支持农村物流发展的大额中长期贷款,加大对农村物流的支持力度。
3.2 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 未来农业物流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网络势必成为提供农村流通服务的基础和载体,建议充分利用供销社的资源推进网络建设。立足于农村物流功能整合和信息整合,推动企业间资源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融合贯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覆盖所有村镇的综合服务网络。在区县及以下农村市场逐步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多种业态并存的网络化连锁经营网络,实现村村有店。尽快建设较为完善的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完善采购、仓储、加工、包装、配送、技术培训等服务功能,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奠定物质基础。
3.3 采取“多网合一”建设运营模式 “多网合一”是将农副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等网络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在一个物流中心中统一对这四个不同流通对象进行分区布置、分区作业,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支配移动物流设备,以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投资,获取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辽宁省内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议采用“供销社引导、政府扶持、企业化经营”的运营模式。入驻物流中心的企业自主经营,但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3.4 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整合现有营销网络,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出资、经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整合方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提高企业集中度,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企业,实现低成本连锁经营和跨地区发展。通过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培育和引进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辐射面广、核心竞争力强、乐于服务农村流通的大型流通企业。
3.5 建设辽宁省农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辽宁省农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辽宁省及周边农村、农民提供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及农资和日用品供给等信息服务,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管理各种涉农信息资源,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和运输成本,加快农副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副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11).
[2]农村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13(09).
[3]王佐.城镇化将对物流业带来的新要求[J].现代物流报,2013(05).
>> 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团场城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疆兵团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以双河市为例 浅谈城镇化视阈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城乡统筹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启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探索与建议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抚松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探析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问题研究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推动师市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中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3-05.
[9] 颜廷平.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与当代,2011(1):12-15.
[10] 马 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11] 潘自立.塔里木河的变迁与罗布泊的演变[J].第四世纪研究,2009(3):232-240.
[12] 阎东彬.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剖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1):54-57.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乌鲁木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4] 陈宇光.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4):43-46.
[15] 王康熙.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7):79-80.
[16] 冯 浩.一路一带战略下国际通道建设问题的思考[J].综合运输,2014(10):29-3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互动关系
1 新型城镇化与高职教育相伴相生,协同发展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新型城镇化则是在工业化的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转移以及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而高职教育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前提和保障之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与高职教育发展成正比。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越高,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越大,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快速高效发展。同样,高职教育的高效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以下是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巴音学院)近四年的学生及就业情况: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巴音学院近四年的就业率也呈上升趋势;2011年是91.15%,2012年是97.01%,2013年是97.04%,2014年是98.69%。以上两组统计数据显示,巴州近五年来高职生人数逐年增加,且毕业生就业率也成上升趋势,年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和逐年上升的就业率,充分说明高技能人才在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高职教育能够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技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稳步增长,又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加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对高职教育的质量与规模提出更高要求,推动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2 巴州新型城镇化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挑战
(一) 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发展高职教育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首先要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巴州农村人口市民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城市学习,如进入巴州的几所大中专学校就读学习,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最后在城市定居下来。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俗地讲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的市民化。这部分农民,他们大多是小学文化,甚至更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进入城市以后因为受知识技能的限制,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如:建筑、餐饮服务、家政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相对城市居民来说工资收入偏低,消费水平也较低。要解决这部分农民工的问题,关键要靠职业技能培训。
(二)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要求发展高职教育
巴州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此过程中,工业和服务业将取代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巴州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二、三产业生产中的机器设备、管理、生产技术等各方面都要求生产者具备更高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这就对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主要来源的农民,面对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劳动力提出更高要求的现状,要实现顺利就业,特别是高薪就业就必须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胜出。
(三)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市民文明程度的提高要求发展高职教育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它还包含城市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文明程度的进步,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等精神层面的建设。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从农村进入城市,完成空间转换的过程,还包括文化修养、城市观念、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思维意识的确立等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隐形的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市民要转变传统、封闭、保守的生活观念,转化为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现代生活观念。职业培训能够帮助新市民完成这一转变。
3 高职教育对巴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分析
(一) 高职教育将促进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新型城镇化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不仅要求劳动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劳动者要有创新意识,要有符合市场经济的就业观念。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高薪就业,将改变人们过去对低收入蓝领工人地位低的认识。传统观念认为劳动者地位的高低是由收入的高低决定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量大增。这就要求已经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和将要从事体力劳动的潜在劳动者都要转变陈旧观念,重新认识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树立信心。
(二)高职教育将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又一动力所在。现在各地方政府都把解决少数民族待业人员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抓。主要途径就是进行职业培训。巴音学院近几年来平均每年接受三百人左右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对他们进行语言、技能培训,经过培训,这些少数民族劳动者都顺利就业。与此同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择优扶持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农牧业等优势特色专业。高职教育一方面能有效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实现工业化、农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巴州未来发展的目标。巴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创造大量新的岗位、职业,这些岗位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迫使劳动者必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因此,巴州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巴音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主体之一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4.
[2] 魏俊桃.职业教育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_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屈仁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4(03):13-15.
[4] 王振洪.发挥综合性高职院校优势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09):47-49.
一、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连接参保者、经办机构、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为:业务办理、信息查询、基金管理、财务监督、监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从而实现“跟踪一生、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
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的主体架构包括两部分内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其中,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金保工程”一期)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规划和实施,2003年开始建设,建设周期为5年;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由民政部负责规划和实施,2004年开始建设,建设周期为2年。此外,各地方根据当地社会保障工作需要和财政支撑能力,也自主开展了一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以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为支撑,在中央、省、市、县四级建设了网络基础设施、经办服务平台、资源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有力促进了各地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办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业务开展,也支持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在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在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关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信息系统缺乏整体设计、框架结构不合理、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不足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将实现全覆盖,城镇养老保障将朝着覆盖所有从业人员和部分无保障居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方向发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继续稳步运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扩大,对相关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
(一)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制度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从城镇职工扩展到城镇就业人员,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全体从业人员(包括部分农民工),从城镇居民扩展到城乡居民。在此过程中,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迅速增加。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初期(2005年),参加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75亿人和1.38亿人,被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为2234万人和825万人。到2009年底,参加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34亿人和4亿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8.33亿人,被纳入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达到2347万人和4759万人。2009年国务院在全国320个县(市、区、旗)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20年前新农保将实现全覆盖,部分省份到“十二五”末有可能提前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经办管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各地社会保障服务需求大量增加。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就业集中,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人多量大,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压力较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较多,也需要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同时,越是基层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服务量越大,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越迫切。此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总额逐年加大。2005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为6975亿元,基金支出为5401亿元,累计结余6074亿元;2009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为16116亿元,基金支出为12303亿元,累计结余18942亿元。在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的今天,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高统筹层次、多险合并管理等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原有的管理方式需要调整,业务流程需要重新梳理和设计。因此,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需要加快建设,并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社会保障业务处理、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对社会保障经办业务全过程管理。
(三)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宏观决策的需要
现有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还无法满足政府监管和调控的需要。自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中央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起,又增加了对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补贴。对中央政府补助资金的管理和运作迫切需要信息化平台支撑。此外,社会保障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支撑能力密切相关,宏观调控和资金监管的需求,使得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也在逐步增加。
三、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信息化建设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适应。新的信息化平台,应该立足宽口径、全覆盖。要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制度,覆盖到制度设计中的所有人员。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能解决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等现实问题。同时,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社会保障的其他制度建设预留接口。
二是信息化建设要与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相适应。要根据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点、统筹层次,分清中央、省、市、县各级的职能和业务重点,根据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不同需要,分层次、有侧重、分步骤地进行建设。
三是信息化建设要体现社会保障经办和管理并重。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不仅要重视业务经办系统,为各项业务经办提供支持,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宏观管理和决策的信息支撑。业务经办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二者既要有所区分,又要同时并重。
四是信息化建设要充分整合资源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充分整合已有资源,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考虑到信息化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后期运行维护费用高的特点,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当前业务工作的需要,也要统筹兼顾系统未来的运行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的有力支撑。应当统筹考虑当前业务实际和未来制度发展需要,稳步推进“十二五”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目前各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不足的现状,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负责、中央适当补助”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本级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投资补助,合力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快“金保工程”一期总结验收,适时启动“金保工程”二期和民政系统社会救助(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在内)信息化建设。
(二)以需求分析为先导,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庞大而复杂,关系众多人群,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和上下不同层级。“十二五”期间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应当树立“业务主导”理念,以需求分析为先导,完善和优化业务流程,达到实现业务、支撑业务和提升业务的目标,提高经办业务的服务水平。一方面必须从实际业务出发,搭建好符合实际需求的系统框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需求和未来不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过渡性系统(如当前的新农保系统)和总体社会保障系统建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改进服务手段,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业务需求为先导,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进一步促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
(三)分层次、有侧重,明确各级信息化建设目标和重点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开发涉及中央、省、市、县四个层级,服务延伸到了街道、乡镇。“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分清各个不同层次社会保障信息平台的定位和主体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处理好决策支持、资金监管和经办服务的关系,有侧重地推动各级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央、省级信息系统应当着眼于监测分析、决策支持、关系转移接续和基金管理等功能。市、县级基层信息系统,则需要强化业务办理、信息查询等经办功能,提升服务效率。在明确各级平台定位的基础上,新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在县、乡级基层应当实现以信息采集为主导,中央、省级则偏重数据集中、分析。这样一方面减少数据集中层次,明确各级的分工和职责,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出现多个层级进行综合功能的信息化重复建设,从而降低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成本。
(四)推动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社会保障信息是公民服务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甚至可作为身份标识。因此,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应当向整合资源、推动信息集中、提升管理决策功能的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加快推动目前比较薄弱的县级信息化建设,填补部分地区的空白;二是要对现有分散的人力资源、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类经办系统,进行梳理和整合,实现业务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三是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协调和配合,如公安、计生、金融等业务密切相关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逐步实现与业务相关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和关键信息同步更新。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对宏观管理的支撑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探索多种模式,确保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可持续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