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真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问题,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扶持12个省区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设施。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农业、财政部门从制度建设抓起,制定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加强项目督导检查,广泛进行宣传引导,实现了项目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0亿元,支持1.3万多农户和1200多个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冷藏库和烘房,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50万吨、果蔬冷藏能力30万吨、果蔬制干能力30万吨,项目区农产品的产后损失明显下降,应季销售价格同比提高10%~20%,入窖入库的果蔬增值潜力可期。由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2012年新增的贮藏、保鲜和烘干能力尚不足项目省区实际需求量的l%,其他大部分省区还没有实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落后状况任重道远。
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将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进一步增加资金规模,扩大项目实施区域,增加设施奖补种类,使更多的产地农民受惠受益。
要重点做好4项王作。一要会同财政部尽早出台2013年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本省区的实施方案,做到早部署、早实施、早见效。二要尽快印发技术方案和编制培训教材,各地要抓紧开展技术方案的本地化设计,做好培训的各项准备工作。三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切实做到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包办代替。四要做好先行先试。暂时未能列入实施范围的省(区、市),要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摸清当地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情况,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希望相关省(区、市)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安排相应的力量,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稳步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为顺应城乡居民对主食品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的迫切需要,2012年农业部联合北京、山西、河南、广西等4省(区、市)启动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试点,举行了启动仪式,推介了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认定了一批示范企业,组织了交流研讨,开展了技术需求与标准体系专题研究。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产学研、农科教合作更加密切,工商资本进军主食加工业的态势显现,加快发展主食加工业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2013年,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扩大试点范围,围绕“九个一”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即:一要加大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一个主食工业化的理念;二要加强部门联动,多方协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三要争取国家行业科技专项支持,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发一批技术装备;四要组织展示交流、技术推广等活动,促进企业与科研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推广应用一批技术设备;五要加快标准体系研究,制修订一批标准;六要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示范企业;七要启动“主食加工业精品之窗”平台建设,宣传推介一批主品;八要搞好总结交流,推广一批营销模式;九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研究制定一批扶持政策。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深入开展。
三、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作用
2012年以来,着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实现了“建平台”向“用平台”的方向转变。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完善了“十二五”农产品加工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规划,组织争取14个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总经费超过2.3亿元,100多家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以“产学研用”相结合方式参与课题研发。在12个重点研发单位开始启动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建设项目,国家投资达到6000多万元。组建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了农产品加工研发9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指导,组织开展了系列科企技术对接活动和农产品贮藏、干燥等技术的示范推广活动,数百家企业的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一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得以提升,运行机制更加顺畅,为更好地发挥这支团队的作用,积累了经验。
下一步,要进一步探索研发体系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机制和方法。抓紧启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规划》,扩大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项目建设规模,尽快改善我国农产品加工共性技术研发、关键设备研制和中试集成等科研条件。要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质量安全等行业共性关键环节,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要加强体系内外“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挖掘、甄别、筛选成熟适用共性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向中小型加工企业、农户和合作社推广。要加强研发体系内部的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切实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
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是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主要目标。我们通过两年的努力,建立了监测预警的方法制度,组建了一支分析、会商队伍,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换和汇总平台。依托这个体系,2012年开展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统计分析,对部分重点行业和品种开展定期监测,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跟踪研究。针对小麦制粉业、番茄加工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及时了预警信息,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组织编写了2011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归纳整理了2003~2010年的数据,建成了基础资料数据库,为研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2013年,要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的机制,对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分行业、分区域、分品种的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实施预警,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要及时跟踪国际农产品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变化,加强对热点问题和突出事件的分析研判。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密切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拓宽统计数据和信息采集渠道,着力加强分析队伍建设,努力推动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自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地积极贯彻,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纷纷制定实施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指导意见,引导休闲农业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领域拓展,一批产业优势区初步形成。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的全力推进下,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培育了一批典型,探索了一批模式,引领了全行业的发展。
2013年,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工作引导,推动适宜地区按照以农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发展。同时,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决防止在发展的过程中破坏生态、滥占耕地、一哄而上以及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联合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继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修改完善休闲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框架,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规划化水平。加强多层次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六、推进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品牌培育
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完善,数据库信息日益丰富,网站点击率屡创新高,不仅有效发挥了连接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而且充分宣传了休闲农业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目前,入库休闲农业主体信息已增加到12万家,浏览数量超过3000万次,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增加入库信息,加大宣传推介,扩大平台影响,支持网站良性发展。各地要组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展示自身魅力,扩大宣传推介,有效衔接供需,将这一公共服务平台办好、办活、办出名气,争取办成全国休闲农业最具权威的公共服务平台。
农业部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品牌的培育工作,2012年继续开展了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数百万公众参加了网上投票,一批候选乡村通过推荐的过程,展示了魅力,扩大了影响。在各省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地开展了5次区域性和1次全国性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有11000余件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推介,创意精品现场销售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培育宣传休闲品牌,推广应用创意理念,开发打造知名产品的目的。
2013年将继续加大休闲农业品牌培育的力度。一是继续开展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二是在全国选择一批特色鲜明鲜明的农家乐聚集村或休闲农业经营点,采取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农耕文化挖掘和宣传推介工作,努力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样板。三是开展中国美丽田园寻找推介活动,向公众推介中国10大油菜花、桃花、向日葵、梯田、梨花、茶园、稻田、薰衣草园、渔作和畜牧转场等农事景观。同时联合CCTV7开设《美丽乡村行》专题栏目,专题制作52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节目;委托中国报道制作10期《梦回田园》纪录片,深入挖掘各种类型的典型,宣传休闲农业的特色,形成全社会关注的氛围。
七、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
为加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一步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农业部于2012年初部署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并决定每两年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项工作不仅填补了我国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而且在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也走在前列。保护的核心是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推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的形成。各地对于此项全新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配合。目前,农业部已在全国各地初选推荐的几十项传统农业系统中,经专家评审,确定了20项候选项目,并在规划、管理等方面对候选项目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2013年要继续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认定工作。各级休闲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文化遗产工作上升到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高度加以推进。各地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明确负责处室和人员,做好本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工作,做好有关项目储备。已有候选项目的地方,要加强对候选项目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指导其完善相关工作,为获得最终认定打好基础。农业部将在审核各候选项目规划、管理等有关文本的基础上,对达到要求的候选项目组织专家实地考察,于2013年正式认定我国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推介,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为繁荣农业农村文化、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做出贡献。
八、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2012年,区域经济合作以“创新、拓展、提升、求实”为目标,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成功举办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支持湖南、海南、新疆等省区成功举办特色农产品加工品推介会,启动了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品“进城入市”行动,协办了农产品加工业外经人才培训班、东盟农产品加工市场中国推介会、中国名优产品泰国出易会等。特别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实现“投资贸易洽谈、科技成果、技术装备展示、科企银企对接、产品展销推介、专题发展论坛”六位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更高层次上拓展了交流合作的途径,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和国内外161个代表团,4500多家企业,近17000多人参会,签订投资贸易意向达480亿元。
2013年,区域经济合作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拓展领域、做强平台、提高水平。继续举办好“2013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坚持“六位一体”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办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协助相关省办好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加工市场推介活动。继续开展国际贸易职业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举办农产品加工业外经人才培训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外经人才水平。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继续与东盟、欧盟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等工作。
九、加强乡镇企业行业分析和指导服务
2012年,面对异常严峻的外部形势,我们把做好乡镇企业行业分析等基础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乡镇企业统计和直报网络系统建设,推进功能升级。强化了发展动态分析,定期乡镇企业经济运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对乡镇企业系统从事统计工作30年以上人员进行登记、审核和上报,共有301人获得国家统计局授予的荣誉称号和证书。积极推进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全年预计完成相关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突破4万人次。探索挂职培训新途径,注重理论培训与挂职锻炼相结合,考察学习与交流经验相结合,组织中西部地区一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开展挂职培训。与深圳证交所合作,分别在长沙、成都举办两期涉农企业证券融资培训班,进一步强化企业与创司的交流,促进与资本市场对接,拓宽融资渠道。
2013年,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2013年国际经济下滑的势头依然不减,国内经济上行压力较大,出口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融资、用工、用地等制约性因素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乡镇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运行分析、人员培训、职业技能开发和融资服务等基础性工作,要密切跟踪乡镇企业发展走势,深入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引导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十、努力营造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标准化管理现状
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即通过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从而达到确定目标的活动。为规范观光园建设,加强观光园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旅游休闲的需求,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部分省市出台了一些相关管理办法或标准,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该标准对评定范围、评定标准以及评定程序进行了规定。该标准适用于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从事观光农业经营活动,具有观光、采摘、休闲、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应观光服务设施的独立经营实体,包括观光农园、观光果园、垂钓渔场、综合性观光园等类型。评定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定:观光园建设包括观光产品、观光设施、观光园周边环境;观光园管理包括发展规划、观光管理、宣传促销和游客接待;观光园效益包括年接待人数、观光农业的年直接收入、园区绿化与生态环境等。江苏省制定了《农业观光园建设规范》,界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概念,规定了园区选址、资源调查评价、客源市场分析等前期调研工作的原则要求,明确了主题定位、容量计算、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设计,并对大门与边界、园路、集散广场、水系、假山与置石、建筑物、绿化、环保、安全、标识系统、游览线路等规划设计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河北省制定了《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规范》,界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概念,规定了观光园规划设计编制的总则、前期调研工作、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前期调研工作涉及园区选址、资源调查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三个方面。
规划设计包括主体设定、容量计算、功能分区、分区规划设计、大门和边界规划设计、园路规划设计、集散广场规划设计、水系规划设计、假山与山石规划设计、建筑物规划设计、绿化规划设计、环保规划设计和导游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等。浙江绍兴县柯桥区制定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服务规范》,对观光园定义、总则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制度与管理等作了规定,特别对园区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提出了较为细致的要求。山东省旅游局制定了《山东省精品采摘园旅游服务规范与评定》文件,对全省采摘园进行打分评定,旨在让采摘园全面升级,发展品牌优势,规范管理,并为游客提供舒适的采摘、休闲娱乐环境。该文件对于农业观光园的基本要求包括园区、采摘品、安全、交通、设施、服务、管理、环境、活动等方面。园区的具体要求涉及采摘园面积、园区卫生、日接待能力;采摘品的具体要求涉及果品质量、植物间距等;安全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农药化肥施用情况、安全防护设施,通风换气设备;交通角度的具体要求涉及公路质量与停车场面积;设施方面的具体要求涉及交通指示牌、区内引导等;服务包括采摘园线路与项目简介、管理包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定、网站网址建设等。虽然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关规定或管理办法,但是我国目前在观光园管理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仅有的少数管理办法或标准也只涉及观光园建设、评定等,关于观光园其它方面的管理规定甚少,且大多针对种植业主导型的观光农业,并未涉及林业、牧业、渔业等其它类型的观光园。已的关于旅游、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虽有些适用于观光园,但观光园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标准的实施方案。
2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的标准需求
休闲农业观光园的类别不同、定位不同、旅游项目不同,以及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同,则标准的需求必然不同。例如,地处北京市区或近郊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地理位置寸土寸金,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和宝贵,且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要充分研发和实施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劳动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开展日光温室种植、地膜栽培、节水种植、立体种植等,而且为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开展能源、资源、农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必然的选择,生态高效、节约资源可以作为实现标准化管理的首要目标。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其它目标,例如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采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中的一项或多项作为自身标准化管理的目标。要实现多个管理目标,就需要将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
例如,要实现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的目标,首先要符合有关生态环境要素如水质、空气、土壤等的强制性标准;其次,设施栽培是实现“生态高效节约资源” 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耕种的效率和产出,节约时间、人力和成本,目前已有关于日光温室建造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日光温室技术条件、温室地基基础设计、施工与验收技术规范等,在建造时遵照执行即可,但是很多水果和蔬菜尚没有设施栽培的技术内容,需要将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的实施指南中;第三,节水种植能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北京等缺水城市十分必要,是实现园区“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农业灌溉设备、节水灌溉设备、节水灌溉工程等规范,但目前水果和蔬菜的生产技术规程中关于节水栽培的技术内容并不十分完善,需要将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实施指南中;第四,立体或架式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温度、湿度、大气、光照,减少对土壤的依赖,种植单位面积生产更多的水果和蔬菜,提高土壤、水、能源的利用率,是实现园区“生态高效节约资源”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立体或架式栽培尚处于研发和推广阶段,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适合立体或架式栽培的水果和蔬菜的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需要研发,然后将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入水果、蔬菜的种植标准实施指南中。针对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主要应考虑以下要素:大门建设、边界建设、园路建设、泊车场地、农用设施、休闲设施、集散广场、景观建设、绿化工程、水系工程等。针对园区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标准主要应考虑以下要素:园区线路图、服务项目介绍、休息区服务、讲解服务、培训服务、导游服务、包装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服务人员管理规定、园区卫生标准、游览安全注意事项等。由于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特殊农业形态,通过提供休闲观光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虽然针对观光园的标准并不多,但关于旅游和服务的标准有些也适用于观光园。例如,观光园区内的标识对于游客来说十分必要,能为游客提供清晰的旅游走向和服务指示。
【关键词】苏中地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泰州
苏中是江苏省中部扬州、泰州、南通这长江北岸沿江三市的简称,地处江苏省地理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黄海之滨,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江淮平原南端,且皆是长三角26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上海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平原、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在地理地貌及先天条件方面均有许多共同之处。近年来,该区域内休闲农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还需要提升。在此以泰州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进而期望给苏中地区其他城市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概念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最早对产业集群给予了关注,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里首次提到了“产业区”,而后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然而,由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均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对产业集群的理解角度不同,从而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但普遍认为,产业集群可理解为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一种集合。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来看,产业集群可归纳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地理的邻近性,一个是产业的关联性。地理邻近性反映的是集群内的各主体在空间上是靠近的,关联性说明各主体之间是具有互相联系的。此种特征可形成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合作创新、知识溢出和外部效应等结果。地理的邻近促使交易主体之间便于相互了解,增加互信,利于合作,反过来也让彼此了解对方情况,自然而然出现一种竞争氛围。
(二)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概念
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产业化是其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化发展则是其必然要求。根据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特征,我们尝试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其是以休闲农业相关企业为基础,处于共同区域内,包含一二三产业的由众多分散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及相关要素集聚起来形成的,具有较大空间规模和合理产业结构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体(范子文,2013)。
二、泰州市地理状况及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泰州市地理状况
泰州是苏中三市之一,处于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北翼,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处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南边沿江地区真高2一般为2~5米,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为5~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为1.5~5米。全市总面积有5787平方千米,陆地面积占77.85%,水域面积占22.15%。
(二)泰州市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多年发展,目前泰州地区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三大集群:南部长江沿线以泰兴森萱农庄、靖江埭上人家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中部主城区周边以秋雪湖景区、泰州田园牧歌景区、溱湖农业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北部里下河地区以千垛菜花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景区、泓膏生态园、桃花岛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三、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理位置上聚集,但缺乏沟通机制
休闲农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形态,涉及了众多部门和行业,从产业集群理论上看集群层应包含核心层,主要是引致层及支撑服务层。其中根据其特质可知农业是提供休闲农业产业产品的核心层,层主要是对核心层给予支持与服务的,在休闲农业中一般包括交通运输业、规划设计业、金融业等。在集群发展的要求下,这三个层之间必然要横向或纵向联系,进而导致交易费用大幅降低。然而从课题调研来看,泰州地区的三个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在区域内虽然都形成了集聚,但是内部主体之间沟通缺乏,同时也缺乏与外部的沟通合作,因此从产业集聚理论角度看聚合效应并未显现。
(二)集群内部缺乏合作项目,同质化普遍
从对泰州休闲农业集群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之间竞争远大于合作,各休闲农业主体间过多考虑自身利益和短期收益,害怕自己的项目被别人抄袭,同时却去抄袭别人的项目,最终形成开发一窝蜂,项目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使得各主体处于“红海竞争”之中,不仅不能促进个体经营效率,更不利于新技术、新思维在集群内部的传播,不仅扼杀了创新,也增加了群体内部各自的创新成本和经营风险。
(三)发展“北强南弱”,各地发展不够均衡
由于先天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因素,泰州市的三个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征,其中最北面的兴化市发展与中部的姜堰区发展远远超过南部的泰兴市和靖江市,兴化市千垛菜花景区以及姜堰区的溱湖湿地公园在全国均有较高的知名度。2015年,北部的兴化市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部的姜堰区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有关,而另一方面也因属于不同行政区划各地重视差异有关。
(四)产业发展人才匮乏,集群化发展受约束
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人才做支撑,而其从业主体的来源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大多来自于传统农业、房地产行业和其他规划设计行业等等,这些从业者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水平尚没有随着跨行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发展与提高。在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中,限于人力资源的约束,导致发展往往缺乏长远意识,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而且,因为泰州三个休闲农业集群所处地理位置与城市有较远的距离,导致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泰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升级。
四、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一)优化统一规划,搭建平台,进行整体布局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作为地级市的泰州市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应尽快优化统一规划,注重建立集群的沟通机制,尽快搭建沟通协作平台,实行侧重发展但不失平衡发展,在现有基础之上继续打造现有三大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对北部、中部区域强化集群内部合作,对南部区域则给予政策扶持,努力实现以大带小,促进优势区域快速升级,薄弱区域迎头赶上,最终实现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整体竞争力增强的格局。
(二)建立组织,指导集群内部整合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
鉴于目前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状,一方面应指导各集群内部整合资源,形成企业联动常态化;另一方面,应帮助经营主体进行差异化发展,实现“和而不同”。具体措施包含:一是尽快建立地方休闲农业行业发展委员会,将现在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单位整合形成委员会制,进而指导集群整合各方资源,达到集群产品的统一营销、统一认证;二是对已经形成的大型休闲农业单位,鼓励其大胆创新,不断挖掘农业多功能,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进而保证本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优势;三是协助中小型休闲农业企业拓展自身主题,突破项目同质化的问题,打破现在普遍存在的“餐饮+住宿+娱乐”模式,走精致化的发展道路。
(三)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区域一般都位于农村地区,加之泰州三个产业集群所在位置政府财政实力不同,地理风貌不同,导致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差距较大。而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极大地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泰州市政府应做好路线规划,增强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交通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与道路照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尝试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与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建设统一开展。
(四)外引内培,保障产业集群发展的智力需求
休闲农业学科融合了农学、园艺学、经济学、旅游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各个基础学科深层次交叉、融合与渗透。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然而,目前由于休闲农业集群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不利于企业发展,更不利于产业集聚。仅仅依靠企业个体自身很难解决,政府应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与行业专家对接,解决技术及科技支持问题,同时应制定专门政策如“创业券”,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行业发展。
五、小结
1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师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持续推进瓜果、蔬菜、苗木、花卉四大基地建设,在19.36 万亩耕地中,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80%以上。该师结合各团场地缘优势,全力打造精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和农业公园等,使农业生产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包括新品种展示园、认养地、采摘园、林下经济、开心农场等在内的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与生活、文化、生态相结合的都市效益型转变,大幅提升了综合效益。十二师“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承接乌鲁木齐旅游资源,深入探索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新模式,打造“十二师观光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创意旅游、体验旅游,形成休闲旅游品牌。如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依靠临近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城郊旅游逐渐火热的趋势,紧紧围绕十二师党委“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打造文化科技旅游综合板块的定位,重点发展以五一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五一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548亩,以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休闲观光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项功能。该示范园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2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二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战略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让十二师旅游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比较艰难。2016年十二师党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积极整合全师旅游资源,成立十二师旅游开发公司,精心谋划、积极发展各具特点、体现特色的城郊旅游品牌,打造十二师精品旅游线路。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十二师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号角已经吹响。
2.1 强调差异性营销理念,打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选择主题是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迈向成功的关键,兵团要想发展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营销。兵团第十二师土地面积辽阔,物产丰富,再加上地区特有的环境特色,使得地区自然条件和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因此,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选择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农场的特色和乡土文化,善于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观光、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从而实现农场和游客自检互利共赢的局面。例如五一农场建设近15亩牡丹园,有三大类8个品种的牡丹,5个品种的月季。2016年5月21日的中国旅游日当天,来园内游玩的游客超过了8000人次。
2.2 自治区政府部门要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支持
在当前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联动,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政府要在宏观提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出台扶持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定和有效的制度措施,在市?龌?制和自愿参与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中去,促进企业和团场职工的相互合作。自治区政府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兵团农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计划控制,协调引导、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融资协调和利益分配协调工作,只有在政府不能全力支持下团场职工才能感受到保障。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享受自然、回归农村的愿望,对于美丽农村环境更加青睐,这也催生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顾名思义,实质是旅游业,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提供良好的农村环境和旅游服务为手段,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发展业态,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建设风貌改善以及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休闲旅游农业概述
休闲旅游农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休闲旅游农业同时具备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行业职能。也就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在不破坏农业自然环境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以农业生产、农村文化等作为重点开展旅游活动,主要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休闲、劳作、购物以及度假的农业生产经营新形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休闲旅游农业具有经济功能。休闲旅游农业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种优化调整,一定程度上是第一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也是城市发展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2.休闲旅游农业具有社会功能。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更加紧密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一方面能够让农民在思想、文化方面紧跟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城市居民感受到农村真实质朴的情怀,缓解浮躁情绪。
3.休闲旅游农业具有环保功能。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会督促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而且休闲旅游农业是基于绿色生态环保,因而对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休闲旅游农业产品过于单一。目前,很多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注重了利用地方特色优势,但同时也出现了对于各类农业产业特色资源依赖性过强的问题,导致了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品过于单一、休闲旅游产品季节性明显等问题,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旅游参与人数变化较大,不利于休闲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农业休闲旅游的区域布局不够合理。近年来,农业休闲旅游业迅猛发展,几乎各地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但是对于这些休闲旅游产品缺少有效的规划整合,不同休闲旅游景点之间也缺少沟通合作,造成了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分散、单一、规模小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开费。
3.农业休闲旅游的配套措施跟进不够。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投入支持,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是以自行发展为主,在有关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交通运输、休闲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四、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功能。在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功能,按照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对休闲旅游农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一方面,应该坚持整体规划布局的要求,在辖域范围内,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亮点特色合理规划设计,尽可能的通过特色亮点之间的合理串联,打造更具有地方农业特点、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另一方面,在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避免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成竞争项目,而应该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2.加强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应该注重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支持,对于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建设,应该加强在贷款、税收方面的支持,并积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投向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并注重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输电、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进一步丰富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结构。在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方面,应该注重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特别是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农业自然条件以及民俗文化等,对休闲旅游项目进一步的进行丰富。特别是应该注重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盘活各类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可以结合美丽乡村、特色村镇建设等,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积极发展以规模花卉观赏、田园风光、农耕采摘体验、古镇村落、传统民俗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打造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互动体验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体系。
4.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宣传推广。推动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有力的宣传推广,政府部门以及各地应该加强对当地休闲旅游产业的有效推介。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传统媒体,依托电视、报纸等,通过图文影视资料进行宣传,扩大休闲旅游景点的知晓率;另一方面,应该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特别是用好微博、微信、美团、同程旅游等电子商务平台,对本地的休闲旅游特色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2-01-29
作者简介:黄梅梅(1980―),女,广西靖西人,农经师,主要从事办公室文秘和农业经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作。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205-03
1 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广西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80%以上在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西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充分利用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艺术开展农业观光游及农民生活体验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卫生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能够加强群众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文明素质。乡村旅游业正在成为广西实现富民强桂的新跨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广西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属全国较早兴起乡村旅游的省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在桂林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带动下,由外国散客及背包客的推动,在浏览漓江返程中转地的阳朔,广西乡村旅游悄然兴起。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政策的出台,桂林市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逐步在漓江沿岸以及龙脊梯田等著名景点景区着手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阳朔高田乡枥村和龙胜龙脊和平乡就是这一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区各地纷纷开展了以“农家乐”、民族村寨观光游为主要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逐步在全区铺开。2004年以后,广西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发展规模和涵盖范围明显扩大,并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高度关注,有效地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相结合,成为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6年,广西区旅游局和农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了广西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将拿出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进行专项扶持,把旅游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广西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得益于领导重视,部门携手,措施到位,广西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传统居住型乡村向旅游接待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累计建立各类休闲农业园288个,农家乐旅游点1 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创建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在全国排第9位,在西部省区排第2位,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户近10万人,分布在全区14个市80多个县(市、区),年接待旅游人数约3 500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农民从中增收近3亿元,旅游点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自治区旅游局还与农业厅、建设厅和林业厅等部门合作打造了15条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的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沿线和右江河谷沿线城乡风貌改造的乡村旅游村屯示范工作也初显成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格局正在八桂大地形成。
目前,广西各地的乡村旅游形成由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向外扩展,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逐步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度假、养生、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旅游产品类型多样,涵盖农业的各种业态,并形成广西自己的特色品牌。主要类型有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采摘型乡村旅游,如恭城县红岩瑶族村、北流市罗政村;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农业示范型乡村旅游,如广西八桂田园、广西现代科技示范中心、南宁金满园、北海田野科技种业园等;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如南宁市杨美古镇、宾阳县蔡氏书香古宅;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长寿养生型乡村旅游,如巴马县坡纳屯、乐业县火卖屯。
3 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3.1 推动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组合,发展旅游可以使农业跳出单一农业生产的圈子,开发出生产过程中以及农产品收获前的观赏价值,增加了农产品的经营途径,更好的挖掘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旅游方面的价值。对旅游而言,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所产生的新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融入自然、注重休闲的优势成为整个旅游产业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大旅游产业的一种有益补充。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到953亿元,相当于全区当年生产总值(GDP)9 502亿元的10%,旅游业已经成广西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作为大旅游产业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功不可没。
3.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有利于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靖西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良性发展。如今当地种植的茶叶、辣椒等农作物,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绣球、民族服饰、木雕等手工艺品,拓宽了增收渠道。
3.3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强,每增加1个旅游业就业人员,可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6人就业。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为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途径,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客栈、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促进了农村餐饮、交通、文化等行业的发展。阳朔县现有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拉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亿元,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增收达4 000多元。据对广西50个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直接提供给当地农民的就业岗位达7 000多个,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门路。
3.4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乡村旅游把城市的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增加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交流与沟通,帮助农民更多地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致富信息,直接带动了城乡之间财富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北流市罗政村通过休闲农业旅游和农家乐的开发,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八月十八均举办旅游文化节、裴九娘(裴圣)文化节、龙眼节等活动,吸引了10多万名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各种农村政策、种养信息、科技资讯、务工招聘则“搭车”宣传,城市游客在罗政村可领略到农村的生态之美,而村民则借机获得了农耕科技知识,呈现出村风好、民心顺、积极向上的和谐景象。
4 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广西发展乡村旅游态势总体良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相关配套政策滞后,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论证和规划,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二是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三是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精品景点少,缺乏自身特色,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因素使乡村旅游越来越难从旅游业中获利。四是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
4.1 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广西乡村旅游发展难题。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扶持和打造一批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制定乡村旅游线路,制作与景区、景物相协调的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和宣传广告牌。农业部门要结合“一村一品”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田园生态型休闲农业名村名镇;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基地;结合实话“百村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民俗风情型休闲旅游示范新农村;结合农户庭院经济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家乐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建设、规划、土地、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应优先考虑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税务、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对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予以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直接用于采摘、观光、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土地所得税。
4.2 科学布局,错位发展,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广西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六大类型”,即“农(渔)家乐乡村旅游、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乡村旅游、古村镇聚落乡村旅游、回归自然乡村旅游”,按照“交通便捷、设施配套、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思路,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要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引导个性化发展,切实做到优势互补、关联带动,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此外,要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和营销,精心制作发行反映乡村旅游形象的宣传画册、光盘、书籍等,依托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宣传、推广和营销广西乡村旅游产品。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把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推进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改善乡村广播电视、通讯、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条件,配套抓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停车站场建设和农村“一池四改”(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圈、改厕)工作,为游客提高空气清新和舒适宜人的休闲旅游环境,以放松心情,洗净城市所带来的铅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4 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以旅游部门为主,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要配合抓好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结合项目开发制定人才培训方案,重点对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讲解等各类人才进行培训。重点抓好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乡村旅游规划创意策划人员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县乡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提供门类全、数量足、质量高、用得上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5 规范发展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对全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广西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完善旅游服务标准、旅游投诉以及旅游处罚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建立、实施乡村旅游行业准入制度,提高乡村旅游行业的进入门槛,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严格控制档次不高、卫生条件差的一家一户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形式,净化乡村旅游市场环境,提升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 琳,贺亮军.广西农业旅游部门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N].广西日报,2011-06-21(6).
[2] 苗 丽,周少强.广西乡村游已成为广西旅游业品牌[N].当代生活报,2009-12-14(5).
[3] 何 明,邝伟楠.乡村旅游成为广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N].广西日报,2009-08-15(6).
关键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2013年,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2013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 史亚军 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1]王鋆,高岩.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综述[J].上海农业科技,2015(4):18-19,23.
[12]杨华,刘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品牌,2015(7):100-101.
[13]李旭东,谢晋.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7):78-79.
[14]王继东.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24-28.
[15]李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以郑州市二七区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8-90.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探讨;石门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旅游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石门县地处武陵山片区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湘西北门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并已初具规模。
1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基础条件好
石门县境内资源种类丰富,品质优良,许多资源还具有唯一性的特征,非常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从自然资源来看,高山、平湖、漂流、温泉、峡谷、瀑布、溶洞、奇泉、鸟岛、桔岗、茶山等一应俱全。县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纵横全境的河流沟溪有236条,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1、6%,已发现的矿种35种,年平均气温17、8℃。从农业资源来看,石门是“中国柑橘之乡”,南部有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橘生产与出口基地、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秀坪园艺场;石门是湖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是“中国禅茶之乡”。从旅游资源来看,南部有夹山寺,是国家4A景区、茶禅文化源头、闯王李自成禅隐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部有仙阳湖,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分布有龙王洞、热水溪温泉、国家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白云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皂市商周遗址等;北部有壶瓶山,是“湖南屋脊”、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东山峰是南方冰都、茶山花海、避暑胜地。寺—湖—山形成轴线,体量庞大,观光和休闲资源并存互补。
1、2发展势头好
石门县休闲农业发展至今虽不足10年,但已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到2017年底,石门县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48家,其中农家乐31家,三星级以上休闲观光庄园17家,全年共接待游客51、4万人次,营业收入12544万元,同比增长20%。罗坪长梯隘村被评为2017年度“常德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园)”,罗坪长梯隘银杏客栈、千柳庄、璞谷生态文化公园、维新镇仙阳楼酒店等4家星级农庄入选“湖南省休闲农庄电子地图”。
1、3带动作用好
石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石门县罗坪长梯隘银杏客栈为例,银杏客栈所在的长梯隘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338户1068人,其中贫困户131户397人,占总人口的37、17%。据统计,自2014年,长梯隘村贫困户中有60余户以各种形式从该客栈的旅游开发中受益,累计收入约160万元,其中旅游工程及劳务收入约40万元,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约35万元,餐饮住宿收入约15万元,林地流转收入约70万元。2015年,银杏客栈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2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发展规划欠缺
石门县休闲农业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发展为主,无论是从县政府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都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全县休闲农业存在布局不够合理、经营模式粗放、功能不够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全县还没有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庄,已有的农庄小而散,内容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2扶持措施缺乏
虽然常德市制定了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奖扶政策,但是力度远远不够。如,2017年常德市共认定休闲农业示范园4个,示范点10个(石门县1个),给予每个示范园5万元、每个示范点3万元的奖扶资金。目前,石门县还没有制定有关奖励政策,而且,县级农业部门只提供较少的项目申报服务工作,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没有给予业务指导和政策争取,产业引导乏力。此外,要经营好一个休闲农庄,所需的资金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目前投资休闲农业的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和农民,资金实力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向银行融资存在困难,制约了石门县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石门县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基本上是家族式经营,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在经营决策上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另外,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手段,在市场推广上基本依靠游客口口相传。服务水平不高、特色不够鲜明的休闲农庄,游客不会有第二次消费,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有的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缺乏行业自律意识,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形象,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2、4道路建设滞后
石门县是常德市唯一没有高速和国道的县,从县城到壶瓶山的路况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虽然石门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乏交通支撑,直接导致可进入性差,总是处于人流不大、人气不旺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休闲农业发展。
3石门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休闲农业大有可为,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休闲农业工作机构,理顺机制,搭建平台,协调农业、旅游、经管等部门职责,明确重点,改变目前对休闲农业重视不够、服务不够、协调不够等现状。
3、2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和完善休闲农业支持政策,从项目、信息建设、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监管,严禁出现对休闲农业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在项目扶持方面,一是设立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减少经营主体后顾之忧。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减少发展休闲农业的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三是大力支持经营主体申报休闲农业示范园(点),使其既可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又可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用地政策方面,一是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户土地,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强化服务管理,对流转的土地给予保护。二是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建设方面,一是建设休闲农业“互联网+”,实行线下+线上一体化运营,拓宽营销渠道。二是发展可视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消费者看得见、放心吃、放心玩。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借鉴外地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大力培养本地人才,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3、3注重规划引领,促进合理布局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县政府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石门县休闲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结合、与资源优势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同时,遵循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做到城乡同步发展,总体推进。根据石门县实际,引导休闲农业投资重点投向夹山寺、蒙泉湖、龙王洞、仙阳湖、壶瓶山、长梯隘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实现以点带面,逐步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要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选择最合适的经营模式,要与当地乡村风格相协调,结合当地主导产业、人文自然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在建筑风格、作物种植、活动设计等方面突出特色,体现出和谐、朴素、自然的风格,避免明显仿效、雷同浮夸的现象发生。同时,坚决禁止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名脱离农民主业、改变耕地用途等行为发生,保障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内容清晰,一目了然
该书一大亮点在于内容细致清晰,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全书共由8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外延、特征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与定位;第三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模式,例如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第四章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策划、品牌形象策划、产品策划、节庆活动策划等;第五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介绍了7种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例如城市依托型、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文化旅游型、景区配套型、古村落依托型、科普观光型;第七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例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第八章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等。通读全书可发现作者分别从以上八个方面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发展模式。
二、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本书作者做了很多关于农业旅游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故此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知识为着墨点;而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为重点;全书层次分明,从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后上升至规划、营销、管理,通过层层递进,让读者掌握该书内容。其中作者对休闲农业的论述,是从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入手,分析出优劣势和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与单纯文字概述相比,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具有实际操作性,作者在详细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添加了实际经营之道,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符合当前局势,并且还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作者选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避免运用学术性语言,做到简单明了,有利于进一步增加读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解。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