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茶文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茶艺;教学形式;教学做法
茶艺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艺术,并且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的茶叶市场很庞大,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茶叶的发展空间都很大。学好了茶艺,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变得更加知性,还能够促进茶叶的销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茶艺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标新立异,使学生不仅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而且还能熟练地掌握知识点。
一、茶艺的发展史
1.茶艺的历史发展历程
在我国唐代,饮茶风靡一时。由于古代的,道教成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因此茶艺早先被称为“茶道”。茶道是指以修行道德为首要目的的饮茶艺术,它是饮茶的方法以及修行道德的方法的统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茶艺”一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茶艺”一词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由当时的台湾茶文化界首次提出的,用以表示品茶艺术的内涵。虽然品茶早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具体的品茶方式方法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化。我们只是知道泡茶的具体步骤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以及习茶,但是却不能精确地掌握各个步骤。
2.发展茶艺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往往要高于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因此茶艺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作为历史悠久并且拥有独特茶文化的国家,中国的茶叶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外国的朋友进入茶楼,不仅可以品尝茶叶的甘甜,还能够欣赏到茶艺的唯美。因此,茶艺的发展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并且还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茶艺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做法
1.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首先,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满足市场对精通茶艺人员的需求。茶艺在珠江三角洲地带蓬勃发展,在各省以及重要城市中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高端餐饮业以及酒店需要相应的茶艺从业人员,但是现如今的情况是茶艺从业人员供不应求,因此,发展茶艺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渴望精神的享受,他们会自己学习茶艺,这样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又能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
2.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激发学生对茶艺这门学科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单方面说教,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生可能就会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动机,是为了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对茶艺这门学科的客观要求变成他们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明白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茶艺的重要性。
(2)茶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职责,要把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引导以及启发,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变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一味地强调茶艺的步骤以及概念性的东西,而是要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多体验茶艺的乐趣,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书本上关于茶艺的概念性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学生将自身方面的特征与茶艺的学习相融合的良好效果。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陈腐的思想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节省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因此,教师在教授茶艺这门学科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措施。
三、茶艺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
对于专业的茶艺从业人员来说,从事茶艺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气质,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增强服务于人民的自豪感。因此,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将会是:首先由教师讲解理论性知识,然后需要学生进行茶艺基本操作以及表演,最后是拓展研究,学生要掌握例如茶艺礼仪等与茶艺相关联的知识。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地把这些步骤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茶艺人员。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需加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茶艺专业从业人员就成了现在的热点。因此,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改善茶艺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做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茶艺课程教学形式改革与做法进行了详细的简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以及喜爱这门学科,并且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产业活动主要是指中学地理涉及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等相关知识。从近年高考试题看,本专题内容为必考板块。表1为2011—2013年高考试题中涉及本专题考查的统计。
从表1的统计和分析看,本专题知识是高考必考点,具有以下特点。
分值比重高。近三年的试题统计看,无论是全国卷、省区卷,课标卷还是大纲卷,本专题分值基本在10~20分。从该较高的分值比重可以得出本专题是中学地理主干知识及高考的必考内容。
突出主干知识、能力考查,考查形式多样、注重与生活结合。从表1的考点统计看,始终围绕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产业生产、结构、特点、发展、布局、联系、转移、影响等主干知识进行命题立意;从考向分析看,命题者趋向于考查微观区位原理分析,如某具体农作物生长、生产、销售、加工;从考查要求看,凸显地理四项能力考查,注重地理学科思维能力考查;材料呈现形式多样,以图、表、文字或其组合的形式呈现;注重考查生活中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2013年四川卷中服装工业区位考查,就渗透了对考生服装原料生活常识的考查。
综上所述,抓好本专题复习就必须树立以基本概念为基础、原理规律为骨架、方法技巧为载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复习理念,立足学情,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做到有效复习、高效备考。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本专题复习。
二、基本概念解读
概念是任何学科的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从概念学习开始,地理学科同样如此。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掌握概念须抓住内涵和外延这两个基本特征,如“自然资源直接来自自然界且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其内涵就是“直接来自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把握住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其外延:汽油不是自然资源,因为它非直接来自自然界;砾石不是自然资源,因它目前对人类无利用价值。内涵和外延呈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1.农业的特点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农业的生产对象为植物或动物,一般依靠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农业区位选择实质是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
2.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类型区别
前者是具体地域农业生产模式,如季风水田农业;后者是指按不同标准对农业生产概括性分类,如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
3.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特点区别
前者是指影响和决定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因素,是外部的,如光照、热量条件对熟制、作物种类、产量质量的影响;后者是指农业生产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是本身的,如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4.生态农业与立体农业区别
前者是在着重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农业模式;后者是指地势起伏较大的高海拔地区,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布局农、林、牧业生产,农业生产具有垂直变化、立体生产特点的农业模式(狭义),如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两者属于并立关系,有“交集”。
5.区位的含义
两层含义:一是指某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二是指与其它因素的相互联系。例如,学校的区位既包含学校的地理位置,又包含学校与其它因素(地形、交通、环境条件、文化氛围等)的联系。
6.工业的含义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依赖不大,工业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灵活得多,也复杂得多。工业生产具有连续性(除某些农产品加工业),工业产品一般为商品,工业生产追求经济效益,考量投入和产出、成本和价格,使得工业区位选择不断变化。
7.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三者属于递进关系,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再形成工业地域。
8.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与工业集聚相对,目的是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新建企业迁出老工业区。例如,鲁尔区把炼铁高炉建到荷兰沿海;二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组装企业之间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零部件生产企业分布在许多地方,如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工业分散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促进地域之间人、物和信息流动。
9.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前者是指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如鲁尔区。后者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工业部门仍以传统工业为主,但企业生产、规模、组织形式与新兴工业相似,如第三意大利;二是以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如硅谷。
10.交通运输的含义
交通是运输和邮电的总称。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邮电则是邮政和电信的总称。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1.商业和商业中心
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狭义的商业中心是指城市内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的空间地段,广义的商业中心是指具有商业职能的城市。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
12.商业网点的含义
一定的地域内由若干个商店组成商业网点。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组织形式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三、原理知识梳理
本专题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因地因时制宜等学科思想的实践运用,贯穿了学科经典理论的应用。
1.农业区位原理
(1)杜能农业区位论。理想的均值平原中心的城市,只考虑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业生产方式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著名的杜能圈。例如,城郊农业的变化是其具体体现。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图1)。
■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表2)。
■
(4) 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表3)。
2.工业区位原理
(1) 韦伯工业区位论。其基本思想是最低生产成本费用吸引工业布局,理论核心是选择工业区位时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要把运输费用降到最低程度,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运费指向论的工业区位三角为其代表。2005年全国卷、2006年四川卷曾考查过,因此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2)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图2)。
■
(3) 基于成本考虑的五种导向型工业(表4)。
■
(4)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图3)。
(5) 传统工业区(表5)。
(6) 新兴工业区(表6)。
(7)我国四大工业区比较(表7)。
3. 交通运输区位原理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表8)。
(2)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布局的区位因素(表9)。
(3)交通运输点布局的区位因素(表10)。
(4)交通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11)。
(5)交通运输线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图4)。
■
(6)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平原交通便利,交通线路密集,商业网点密度大;山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稀疏且方式单一,网点密度小。
(7)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图5)。
■
四、方法技巧归纳
1.区位分析一般方法
(1)掌握要素。位置要素:纬度、经度、海陆;自然要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灾害;社会经济要素:市场、科技、劳动力(数量、素质)、资源、交通、政策、地租、经济状况(水平、结构、基础、历史、发展速度)。
(2)明确要求。全面分析:既要抓有利条件,也应考虑不利条件;对比分析:既找出相同因素,也理出不同因素;优势分析:同类中最具优势的条件;主导因素分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限制性因素分析:不可或缺的因素。
(3)考虑变化。区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一般处于发展变化中,如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在地域上扩展,生产技术的变化使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减弱,则市场的影响在加强。
(4)明确步骤。首先,解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其次,审题,分析区位类型,看清区位要求;最后,检索思维模板,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答。
2.宏观区位选择一般思路
宏观的区位选择,主要包括某地区农业、工业类型(地域类型)、交通方式等,首先,应抓住影响该类型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其次,结合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有利、不利条件,整体考虑,进行合理布局。
3.微观区位选择一般思路
(1)农作物区位选择。必须了解常见作物的生长习性(热量、光照、积温、生长期、地形、土壤等要求),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种植。农作物的区位选择考查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复习时应高度重视。
(2)工业部门区位选择。根据该部门的生产要求(原燃料、市场、技术、交通、工业联系、工艺流程、劳动力、产品特点、水源、地形等),结合地区的实际进行布局。
(3)交通线、点区位选择。根据它们的自身特点、区位要求,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进行选择。
(4)商业中心区位选择。根据其布局原理,结合区域实际进行区位选择。
(5)综合性区位选择。先考虑各自的区位选择,再综合分析,结合实际布局。例如,城市与交通结合(交通枢纽),就应先考虑城市、交通各自的区位要求,再结合分析,进行选择。
4.产业模式图判别(表12)
五、诊断纠错笔记
例1:图6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
1.由图6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2.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参考答案】1.C 2.B
【错因分析】1题学生易错选B项,从图中的确可看出T0~T1阶段剩余劳动力在减少,人均工资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的确缓慢地提高了,于是判断该阶段该区域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工业企业类型增长快,得出B答案。学生犯了常见也是致命的错误:概念混淆和逻辑混乱。从材料信息可判断该阶段的确是工业化起步发展阶段,可以推导出工业规模扩大,企业数量或规模增加,但是无法判断企业类型的变化,更妄说类型最多,规模、数量不是类型。还有部分学生是审题习惯不良,漏看类型两关键字而导致错选。
【纠错行动】平时加强审题习惯的训练,做题时一定要把关键词句用笔圈划出来,避免无谓失分。强化对概念的掌握和辨析,才能避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可精编精选该类型试题,进行定时专项训练方式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图7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
分析A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邻近纺织工业中心B城,接近原料地;A城有铁路通往美国(或海港),交通便利;距美国较近,接近消费市场;甲图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
【错因分析】从今年阅卷反映来看,学生此题得分率不高,失分主要表现在第一点只答接近原料地,第二点只答交通便利,第三点只答接近消费市场或消费市场广阔,第四点只答劳动力成本低或劳动力廉价。失分原因是只记忆基本的答题模板,只答套话,没有结合材料所给的文字和地图信息进行提取、解读,再综合分析,然后组织因果明确、逻辑严密的答案。另外,学生的生活常识积累不足,不清楚服装工业的直接原料是纺织品,导致失分。
【纠错行动】区位分析类题目不能只是要求学生死记模板,背套话,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区位原理,基本的分析方法、思维路径,结合材料所给信息,综合分析,组织指向清晰、因果明确、逻辑严密的答案。加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提高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能力,提高读图分析能力。注重与生活结合,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活体验。
六、考前试题预测
生产费用最低的方案就是企业生产布局的最优方案。生产费用包括原材料取得费、生产加工费和产品销售费三部分,其中原料取得费和产品销售费受运费影响。
图8为某企业运输费与生产区位的关系图,图中RM为原料地,T为交通中转地,M为消费市场。读图,完成1~2题。
■
1.仅从运费对生产区位的影响来考虑,该企业应布局在:
A.RM B.M C.T D.RM与M中间任意一处
2.下列工业与上述企业布局相似的是:
A.鞍山钢铁工业 B.硅谷电子工业
C.三峡水电站 D.镇海石化工业
答案:1.C 2.D
解析:1题从题干要求只考虑运费,在图中找出总运费最低点即可。2题从图中信息得出该类型企业原料运费是水路较低,铁路较高,而产品运费相反。A项原料依靠铁路,B项原料依靠航空等高速方式,C项无关,D项原料依靠海运进口,产品通过铁路运往市场且运费特点与图中信息相符。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据此完成3~4题。
3.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A.外来人口数量大,劳动力成本低
B.航空、铁路、公路构成便捷的交通网
C.市场需求量大,消费水平高
D.土地资源丰富,地价水平较低
4.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意义是:
A.加快城市化速度,扩大城市范围
B.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
C.美化城市环境,减轻城市污染
D.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答案:3.C 4.D
解析:3题根据题干信息,都市农业是紧密依托都市,科技水平高、效益高的面向市场的现代农业,即可排除A、B、D选项。4题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都市农业可促进农业的结构升级,故选D。
5.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茶树喜欢温暖、潮湿、荫蔽、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历代“本草”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均说它有止渴、提神、解困、消炎、解毒、消脂、降压、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
材料二:武夷山区地处福建、江西、浙江三省结合部,区内沟谷纵横,雾日大致在100~250天/年,平均湿度可达80%,表层的土壤以红壤和黄红壤为主,PH值在5.1左右。
材料三:闽北地区产茶历史悠久,武夷岩茶是十大名茶之一。茶叶为闽北农业中的支柱产业,对于农民、城市居民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政府大力打造闽北武夷生态茶产业经济圈,逐渐形成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产业。闽北武夷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圈的构建进一步充实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容。
材料四:图9是清朝时期晋商将武夷山茶叶远销至俄罗斯的“万里茶路”示意图。
(1)分别说明图中南、北、中三段茶路采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主要原因。
(2)从俄罗斯当时的农业生产、膳食结构特点及茶叶的功效分析晋商将茶叶远销至俄罗斯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武夷山地区生产武夷岩茶的有利区位条件。
(4)简述构建闽北武夷生态茶产业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