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采购与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31-0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生产和销售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直接推动了采购和供应链的全球化,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采购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约了采购与供应管理战略地位的提升。因此,探索满足市场需求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日益活跃,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国际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环节,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全球采购基地。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政府采购这三大需求,已经促使采购管理队伍的迅速壮大,并由原来的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展。一方面,大批外资、合资企业涌入,他们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业经验的采购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众多国内企业逐步认识到采购成本节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价值,必须迅速提高自身采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同时,采购与供应管理岗位涉及面广,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都有采购行为,都需要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的人才。
随着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化,政府机构加强了对采购行为的规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实施以来得到快速推广,在节约财政资金、加强廉政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规范的符合国际市场运行准则的采购行为增加营销价值、获取政府订单、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改革及有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加速培养专业化和复合型政府采购人才、加强政府采购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采购职业人员需求巨大,高级采购职业人员短缺尤为严重。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尤其是采购计划、采购项目管理、招标投标、谈判签约、物料监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专业采购人员是非常稀缺的。
高校毕业生是采购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我国高校的采购专业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列入采购专业,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财经大类里也没有列入采购专业。虽然一些高校尝试在其他专业下开设采购管理方向,或者被批准为目录外新专业,但数量不多,其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全国自学考试涉及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但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比较有限;职业培训主要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主,而职业资格证书种类较多,认证费用高昂,良莠不齐。上述因素交汇在一起,影响了采购人才市场的规模和质量,制约了我国采购职业的发展和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采购人才需求的猛增,另一方面,教育滞后导致的人才供给不足以及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不足,由此产生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校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开发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发展的基础。转型期的采购与供应管理,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对人才素质的开创性、主动性和应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采购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普遍很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知识覆盖面和专业能力比较欠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009年《中国采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采购管理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表现为一些采购绩效指标不高;采购绩效与公司目标设计的结合不够紧密;采购部门在组织中的战略作用并未充分显现;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等等。成本控制是采购对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贡献,商品质量、原材料市场和人才问题则是采购管理面临的三大主要挑战。
基于采购与供应对企业成本的节约效用,高层领导应更加重视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战略性特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创新的思路,加快培养和储备具有战略思考能力的采购与供应专业人才,构筑更具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解决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必须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构建多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采购与供应管理向供应链和价值链升级的需要。
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及培养方向,依据职业能力和素质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弥补高等教育对采购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推动高职院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需求驱动的高职院校采购与
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和建设理念 (1)专业定位。以供应链中的采购与供应活动为工作内容,以完成采购与物资供应为任务,为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外资企业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以提高采购与供应效率,发挥采购利润杠杆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2)建设理念。以市场需求和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典型采购与供应流程(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设计理念,设计7个任务模块,并提炼每个模块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融理论知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掌握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熟悉采购相关业务环境及采购与供应业务运作流程,具有供应商开发、采购与供应、库存控制等核心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职业范围和职业发展 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起步岗位是从事基层操作的采购员、采购助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按照采购职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向管理级和规划级岗位晋升,具体如表1所示。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具体如表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典型的采购与供应流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设计理念,对7个流程环节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和提炼,确定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并依据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设计了相匹配的12个任务模块与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训、实践课程。为了加强对采购与供应基础理论的理解,还设置了4门基础课程。由于政府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国际采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采购类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为加快采购人才的技能培训,规范采购行为,统一操作标准,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必须对从事采购行业的人员实行资格化管理。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利于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同时应按照采购职业资格标准整顿现有的采购队伍,进一步规范采购管理,使采购人员的操作技术与技能更加趋于正规化、规范化。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采购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做好采购职业资格的认证和对接,鼓励学生获取采购职业资格,将有助于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进入采购职业奠定基础;高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可使毕业生能顺利地向采购职业人员转变,而采购职业资格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构建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三种国外证书和三种国内证书,国外证书包括: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的CIPS认证;美国采购供应协会的 CPM(注册采购经理)认证;国际贸易中心(ITC)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国内证书包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采购师职业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的CPS证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采购师认证。这些证书各具特色和适合范围,有的还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学历方面的要求,对在校学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和特色选择符合条件的证书,并实现证书与教学的对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采购知识和能力,为将来的认证奠定基础。
纵观采购与供应的战略作用和发展趋势,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要分别研究其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因此,做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统一协调,构建多层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重要,这也是未来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黎明.应对采购与物流管理的未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62-65.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09)[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3-18.
[3]倪东生.构建我国国际化采购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32-35.
[4]宋玉卿.采购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0(9):146-147.
[5]倪东生.政府采购领域专业教育的作为与突破[J].中国流通经济,2011(8):79-83.
[6]冯华,宋玉卿,郭红莲.建设“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必要性研究[J].经济师,2005(5):119.
[7]况敏.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18):49-51.
[8]王焕琦,杜培革,张丽华,安丽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2-14.
[9]魏银霞,郭庆.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38-39.
[10]刘东波.论高职院校“职业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7):28-29.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采购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36-03
一、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位于美国佐治亚州首府的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是佐治亚州职业教育系统联盟(TCSG)中的23所社区学院之一,是一所公立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学院行政机构设有人事处、教务处、宣传处、学工处、对外交流处、继教院等,拥有人文科学系、工业运输技术系、商业与公共服务系和健康与公共服务技术系,设有100多个专业,通常一门专业的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
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如同美国大多数社区学院一样,设置了多种学制,分别为:1ASSOCIATED DEGREE―副学士学位,学制一般为2年,学生修满相应的学分,取得副学士学位证书,相当我国的大专文凭。此外,在美国社区学院所修学分与普通本科大学实现了学分互认,便于学生转学。2DIPLOMA―文凭教育。学制一般为1―2年,学生修满学分后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但不能获取学位,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就业。3CERTIFICATION―从业执照教育。这种情况是学生在社区学院进行时间不等的短期学习,也修有学分,但只可以获得相应的从业执照,其学习目的是为获取就业岗位。
本文以该校采购专业为例,介绍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该专业副学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基础课分为语言与交流、行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和数学三部分,共15学分,占总学分的1/4左右;专业课程共11门,共34学分,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大部分课程均为45学时、3学分;选修课程有7门,共有9―11学分,占总学分的1/6左右。
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与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模块分为通识通修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项能力课程、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其他环节五个模块。
1通识通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职场交流技巧和军事理论等,共17门课程,51学分。
2技术平台课程。包括现代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服务营销、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法律法规、物流技术实训、物流业务运作综合实训等,共17门课程,395学分。
3专项能力课程。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采购过程与合同管理、采购战术与运营、采购绩效测量与商业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综合实训、采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等,共10门课程,485学分。
4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其他环节。包括7门选修课程和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共8学分。
三、两校课程设置的异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均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基础课程侧重人文和自然科学,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技能,而选修课程则注重学生后续发展空间的提升。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但不同之处也较为明显。
1学制不同,课程数量和课时有所差别。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都是三年的学习时间,比美国社区学院的学习时间多一年,所以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都较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时总数约为2500学时,课程门数为50门, 150学分。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时总数约为1000学时,课程门数为23门, 60学分。
2基础课程设置不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基础课程共5门,15学分,所占比例为1/4,可见虽然课程门数较大,但学分比例并不低。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基础课程有17门,51学分,所占比例为1/3。基础课程不仅涵盖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还包含政治理论、军事理论、体育、劳动周等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国的办学体制不同,所招收的生源情况也不同,使得两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美国社区学院侧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但并不忽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
3专业课程设置差别较大。(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门数都多,多达27门,每门课主要以32或48学时为主;而对方只有11门,每门课普遍以45课时为主,个别课程为75课时或90课时。(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为数不少的实训课程,而对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没有单独的实训课程,实训包含在理论课时中。可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门类更多,涉及面更广,但每门课的授课时长较短。
此外,由于佐治亚州职业教育系统联盟(TCSG)每月都会根据需要对联盟内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更新,以此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内容的选定较于我校调整更快。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低于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比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专业选修课程总学分只有8分,比例约占5%,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选修课程所占比例高达17%。可见,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注重选修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生今后发展空间的提升。由于美国社区的学生在取得副学士学位之后,可以申请去普通大学授受本科教育,继续后两年的本科教育并获得本科文凭,即“2+2”模块,所以美国社区学院副学士学位的课程开设也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尽管我国高等职业学院也存在各种类型的专科教育和普通大学本科教育的衔接,如专接本、专转本、自考等形式,但鲜少做到学分互认,学生在取得专科文凭后,无法自由申请相应的本科专业,只能通过考试才能继续接受大学教育。
四、启示和借鉴
当前,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有着较好的影响,为众多国家所借鉴和效仿,特别是社区学院服务于社区和地方经济所起的作用,以及“2+2”模式(即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相衔接的模式)更令人称赞。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据统计,我国当前职业院校的数量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却没有较大的发挥出来。要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模式,了解和学习社区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常关键。通过前面对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
1职业教育有别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应视学生学习目的而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就业,但还存在一大群学生有着继续升学的愿望,可通过自考、专转本、专接本等途径接受更高的教育。从我校采购专业大量实训课程的开设可知,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减少专业理论课,这给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带来不利影响,使其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在后续的本科教育中学业负担较重。尽管美国社区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社区学院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制(副学士学位、文凭教育和从业执照教育)进行学习。今后,我国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应借鉴社区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2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更贴合于工作实际
当前,我国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以仿真实训室、实训软件以及开办校办工厂等多种模式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工作流程,但学校需要不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购买或开发这些教学场所和设备。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训课程并不单独开设,而是涵盖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大量聘请来自企业的人员,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对外经营(或者对校内师生服务)的真实工作场所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据笔者了解,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全职教师员工有300余人,而兼职教师也有300多人,大量的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联系。我们应借鉴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这一做法,通过大量聘请企业一线人员,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环节提供方便,同时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所需人才来回馈当地企业和社会。
3适当减少课程的门数,提高选修课程所占比例
从目前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数量为23门,还不到我校的一半,每门课的课时相对较平均,一般以45课时较多见,少数课为75课时或90课时。我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基础理论课就多达17门,专业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和专业能力课,共27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却不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正在试点注册入学制度,学生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学校学习成为普遍现象,而门数众多、内容繁杂的课程体系显然不适合,精而少的课程门数才更适用。此外,可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修一部分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技能。
五、结语
课程改革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了解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特色,并从中获得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经验,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 .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58-61.
[2] 朱丽丽. 浅谈美国社区学院实践课程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29-131.
[3] 付万荣、张玉翠. 中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6):28-31.
关键词:企业发展 内部控制 基本规范 经济效益
A企业通过固本强基,狠抓内控工作,借助《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充分按照《规范》要求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目标,然后通过建立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为突破点,重新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向管理求效益,以资金流动作为主线,结合企业实际在采购管理、销售管理、成本管理等环节开展内控措施,提高资金运转效率,使企业由原来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精细型管理,在原有设备、生产技术等条件下使经济效益实现大幅提升年产值和利税,在当地同行业中均居前列。以下是笔者就A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探讨。
一、完善制度,提高素质,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措施夯实基础
(一)建立内控制度,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是在制度管理思想的启迪下,由企业自己建立的基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可以说,内部控制必须以制度管理为基础,要想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必须首先建立涵盖企业各个环节的制度管理体系。
A企业原来管理较为粗放,管理制度仅涵盖物资领用、收款、付款以及员工出入管理等方面13项,涵盖面较窄;在日常管理中,对制度落实的监督考核并不严格,导致制度未能发挥约束功能。《基本规范》颁布后,企业决定按照要求加强内部控制,首先组织专门力量并外聘专家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同时,企业利用3个月时间作为制度落实适应期,组织合理性建议活动,由全体员工对各项制度内容不完善和不符合企业实际的条款进行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由专门力量进行修改完善,力求制度体系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最终,建立了涵盖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由87项制度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生产活动各个方面有章可循。随后,企业针对员工纪律意识不高的现象,利用1个月的时间组织开展了由厂级、车间级、班组级构成的三级制度教育模式,就制度体系的内容对员工开展培训,确保企业各项制度内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保证各项制度得以全面落实。
随着企业制度体系的完善以及全面落实,企业内部管理逐步迈向正规化、全面化,形成了由企业发展战略、制度体系构成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内部控制打下了制度基础。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要有一支熟悉内部控制措施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团队。从本企业实际来看,熟悉企业实际情况的都是那些工作时间较长,岁数较大的老员工,而熟悉内部控制理论的又都是一些刚毕业不久,工作经验欠缺的年轻大学生。要想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内部控制团队,企业就必须解决两者的融合问题,即避免老员工固执己见,维护既得利益;又要消除新员工生搬硬套、冒险蛮干的现象。这样,企业一方面需要加强内控小组的组织领导,确保协调得当,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加强培训,协调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要想建立一支内控团队,首要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由企业重要领导担任内控小组组长;其次,就是选定由老员工和新大学生构成的实干力量;然后,外聘内部控制专家对企业内控小组进行全面的培训,确保内控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文化;同时,企业可加强激励机制,促使内控人员以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基本规范为指引,借鉴社会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实际自我学习、自我积累、探索创新,不断增强工作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和企业内控水平。
A企业通过如上措施,建立了一支敢打能拼,执行力、创新力俱优的内部控制队伍,为企业深入实施内部控制措施打下了人员素质基础。
二、以资金流动为主线,从采购、产品销售、财务管理等环节入手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制度完善和内控团队建立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企业进一步对具体业务活动,实施相应地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有了好的制度和人员,内部控制工作并不一定就能做好,关键在于落实和执行。企业生产经营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则是要提升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与资金流动具有直接勾稽关系。所以,笔者认为,企业在打造内部控制基础后,应以资金流动作为内部控制的主线,从物资采购、成品销售以及财务管理等几方面入手开展内部控制措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创新采购管理,减少管理环节和物资存量
一般而言,采购是企业资金流动的初始重要环节,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企业可以将采购业务作为内部控制的入手点,做为整体内控措施开展的序幕,减少资金占用,大幅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实现物资“零库存”。
(二)加强销售管理,做好信用控制,建立销售责任制
销售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没有销售实现的资金流入,企业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样也需要将销售管理的规范作为关键一环,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回收,减少呆账、坏账,实现资产增值,为企业实现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如何开拓市场、扩展销售渠道是销售管理的重点,而如何及时回收货款则是销售管理的难点。A企业通过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建立销售责任制、规范销售以及收款业务流程等措施的开展,在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协调扩展产品销售渠道,保证了产销量的匹配,实现了货款回收率100%的骄人成绩。
(三)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控制
作为制造型企业,要想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控制生产成本;要想保证正常的生产进度,必须做好货币资金的合理调配使用,这些都是财务管理的范畴。所以,企业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必须在内部控制中规范财务管理,从而为成本控制措施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划定人员职责、规范资金管理
货币资金的特点是流动性强,尤其是现金和银行存款随时可以用于购买商品、劳务和清算债务,而与现金息息相关的出纳岗位是贪污挪用行为的高发环节。为避免资金的非法流失,保证其高效运用,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措施时,必须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会计管理体系,消除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不给宵小之辈以可乘之机。A企业主要通过如下环节规范会计分工:
一是按照国家会计科目相关要求对会计账目进行重新编订,秉承钱、物、账分离的原则对会计人员进行重新分工,彻底消除了原来出纳人员兼管部分现金账目现象。
二是实行会计岗位责任制。有些会计工作人员责任心较差,在以往工作中时常发生记账错误等现象。为此,企业实行了会计责任制,并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将工作情况直接与其绩效工资挂钩,大幅提高了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是加强印章的管理。企业施行印章双人领取、使用制度,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主管印章和法人印章必须由两人同时领取,并作相关记录,加强相互牵制。
四是开通网上银行。企业法人和会计主管可以不定时查对银行存款数额,同时可以直接查对银行对账单真伪,彻底消除出纳岗位营私舞弊现象,加强企业资金的安全性。
通过以上环节工作的开展,企业在原有会计人员基础上建立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流程,提高了企业会计核算精准度、效率和货币资金的安全性。
2.对成本费用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降低成本费用的有效途径
一是会计从单纯核算职能转变为管理职能。会计管理涵盖企业经济、生产业务的各个环节,是企业领导的智囊团队。原来企业会计主要承担成本核算和账目管理,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职责不断扩展到成本预测与控制等更多方面。对此,企业应当充分发挥企业岗位职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运用各种会计计算方法加强对成本管理,使会计从单纯的核算职能提升为管理职能。
二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理念,施行岗位消耗定额化。在企业既往生产管理模式中,只有厂级领导和财务人员能真正接触到产品成本,造成企业中下级员工整体成本意识淡薄。而提高成本意识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理念,施行岗位消耗定额化,将成本与每一名员工的绩效挂钩。企业原来施行的绩效工资只与员工产量和工作时间挂钩,由于各人技术水平不一,物资使用情况相差较大,甚至部分岗位物资浪费现象严重。对此,企业组织会计人员确定了钢管生产各个环节的生产单位成本,并以此作为基数计算各岗位操作人员考核指标,并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范畴,一举改变了原来部分员工“干的多、废的多”的现象,同时掀起了一阵员工自主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潮,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19-02
1 引 言
供应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已经从企业的内部延伸到企业的外部,覆盖面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最终客户,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不仅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优化,还涵盖仓储管理、 生产计划管理、 营销管理、物流和采购管理等大量内容。这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学习时往往比较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
2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优化,还涵盖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及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1 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讲授多、讨论少。而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宽、实用性很强、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目前一部分高校由于课时限制,教师讲课时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该环节在整个课时安排中所占比重却相对偏少,而且所安排的实践课都从属于理论课,基本上属于验证性实验课。
3. 2 教材陈旧,缺乏连贯性
目前高校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所使用的大多数教材,往往内容比较陈旧、缺乏连贯性。一方面,由于知识点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松散,难以把握兴趣点,影响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供应链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巧,每天都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教材中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实际发展情况,不能及时地体现出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缺乏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业发展的同步。
3. 3 教学案例过于简单
大多数供应链管理教材中的案例过于简单,基本上只有文字介绍。很多案例仅仅局限于世界500 强的成功案例,分析过程局限于表面,缺乏对案例背景资料、发展过程及因果关系的深入探讨,缺乏失败案例以及国内供应链管理案例。虽然学生通过阅读能看懂,但不能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3. 4 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原理和方法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和归纳,并用一定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解释。策略和模型等抽象性知识偏多,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无法在课堂上用实验来验证,学生也不可能为一门课程的学习在企业长时间进行实习,因此实践性学习较差。
3. 5 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课程的考试常常沿用传统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案例题等,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难以有效地对能力进行考核,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
4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
4. 1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观看影像资料法以及企业实训法等。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课前收集和精选供应链案例,案例资料应该完整、贴近实际,然后将案例交予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游戏教学法,则要求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体验。例如:反映“牛鞭效应”的“啤酒游戏”,让学生扮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物流公司和最终客户等角色,来熟悉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企业实训法,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或调研,让学生加深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率。
4. 2 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要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得学生掌握供应链的构建方法,选择合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掌握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生产与营销技能,帮助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因此为了解决教材和实践的脱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与学习各类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4. 3 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对现代企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作方式了解较少,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走出去,是指可以让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行学习和观摩,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学校要多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际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创造条件支持专业教师进行现场调研活动和参加各种物流培训等物流实践活动。请进来,是指学校可以跟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生产第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负责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现场实习与实训教学。这些企业人员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很好的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学校专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方式,从企业兼职教师那里学到许多实践技能,使得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 4 精选课程内容
“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教学内容要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密切结合现实变化和国内外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新知识。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一般可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 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
对于不同章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安排顺序。目前绝大部分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章节都是按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的工作流程进行安排的。这种章节的编排方式,对于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供应链管理是有必要的。但是目前很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供应链管理课程之前,基本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库存管理等内容。再重复讲解这些内容,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章节进行必要的变更,突出教学重点,构建教学主线。例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按照: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设计合作伙伴关系的选择供应链系统运作流程分析供应链管理主要技术介绍(MRPII、ERP、JIT 、CRM 、DM、QR等)供应链绩效分析的顺序来安排教学章节,避免知识的重复性,使各章节具有了一定的承接性和关联性。
4. 5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要纠正观念,认识到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则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并且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这也是应用型人才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为了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校提供适应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建立相关的实训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与校外超市、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签订学生实训协议,通过校企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实践。
4. 6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核教学效果,检查学生能力。课程考核不应该仅仅是一张试卷,而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应该改革传统的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例如:可以通过平时的小组作业、案例讲演、课堂讨论等情况来考核学生,将平时的上课、作业参与度情况纳入考核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完成实训报告的情况,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会更加注重对实际能力的培养。
5 结 论
关键词:课岗证赛;四维融合;《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岗-证-赛”分析
(一)岗位分析
企业运营商品的购置、销售、存储与管理是企业经营规模、资金运营、经济效益考核的主要标准。因此,在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企业开始进一步强化对商业购置、销售、存储等各种业务的多元化管理,传统以财务为主的会计电算化岗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包括既有的会计主管、出纳、总账、工资与成本费用、往来会计、稽核、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会计电算化、审核记账、数据分析等,还增添了采购、销售和存货核算等会计电算化岗位。
(二)课程内容
随着企业会计岗位的变化,职业也随之做了适当调整,想要全面符合新会计岗位在电算化知识与能力上的多样性要求,以及岗位变化需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既有的以财务为主,转变成财务业务一体化。其中,会计主管的教学内容为系统管理、报表管理、审核、记账和结账;往来会计的教学内容为应收与应付系统管理系统;销售岗位的教学内容为销售管理系统;采购岗位的教学内容为采购管理系统;工资和成本费用的教学内容为薪资与存货核算系统;仓库岗位的教学内容为库存管理系统;出纳的教学内容为固定资产与出纳管理;会计人员的教学内容为凭证处理。
(三)证书分析
与电算化相关的证书是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高职学生主要考初级和应用级,初级主要考核财务能力操作;需要掌握一般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能担负一个方面或某个重要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应用级主要考核供应链能力操作,切实解决企业采购、销售、库存等相关问题。
(四)比赛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参加的技能比赛主要有由用友新道公司举办的“用友杯”会计技能比赛及省高教厅每年举办的会计技能比赛暨全国选拨赛。尤其后者,由于是省高教厅举办,规格比较高,省内各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每年比赛竞争尤为激烈。因此,需要在原有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中,适当加入与技能比赛相关的知识点、重点、难点。
二、“课-岗-证-赛”四维融合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一)课岗融合
伴随着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会计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电算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对岗位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出纳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收付核算能力与日记账处理能力、报表编制与分析能力等等。就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进一步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对相关概念与原理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基本流程与管理制度,以及核算软件基础知识与典型软件功能的操作要求,以便于利用软件完成工作任务,充分展现自身的电算化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规范意识与法制观念。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还应建立健全的系统管理、应用平台、报表管理等各种基本项目。在明确教学内容后,进一步详细划分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与方式方法。其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以学生基础、计算机操作水平、个性差异等为前提,进行摸底考试,据此划分小组,展开分层式教学。在财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内,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利用财务软件作为载体,以校企合作模式引进企业的经济业务作为实例,按照从浅到深的顺序进行教学。在教学时,课堂利用加分制度,注重学生课堂表现,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当加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学生可以全过程参与教学。另外,将合作企业的经济业务综合,学生扮演角色,完成具体任务,以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确保学生熟练掌握ERP应用技术的操作技巧,充分具备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以此有机融合课程与岗位。
(二)课证融合
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可以与ERP应用资格证书考试之间相融合。ERP应用资格证书考试主要是以财务软件作为载体,内容涉及系统管理、应用平台、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等。证书考试实操内容相同,方式方法与技巧也可以相互贯通。其中,《会计电算化》课程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课程考试方案,即课程考核与ERP应用资格证书之间相互对接,将证书考试作为课程考核标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完成课程考核,还能够获得资格证书。与此同时,通过ERP资格证书考试的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可以直接不再参加考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证书考试主动性,进而实现课程与证书考试之间的有机融合。
(三)课赛融合
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与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比赛、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比赛项目相衔接。其中,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比赛则主要包含手工会计处理技能与会计信息化处理技能,其中,后者包含财务链与供应链两部分。同时,《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比赛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可以为两项竞赛项目提供完善的服务。如此一来,学生在比赛项目中可以获取更好的成绩,而且还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模范作用。在设计课程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并根据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认定相应成绩。
(四)证赛融合
其中,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组织单位明确规定,只要是参加比赛的学生,以自愿原则为前提,便可以通过申请,获得ERP应用资格证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几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兴趣。参加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或者职业院校会计技能比赛,既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提高相关证书的通过几率,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证书考试的学生,还可以为参与技能比赛提供有利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岗-证-赛”四维融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优化改革,需要坚持以岗位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从根本上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以完善,将获取会计相关证书作为具体目标,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会计技能比赛等形式,加强自身训练,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实现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机衔接,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市场与企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亚枝,李玉红.基于"岗课证赛融合"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204-205.
1移动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和物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手机进行支付等电子商务形式不断发展,因此物流经营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移动电子商务的用户基础十分广泛,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用户数量迅速提高,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移动电子商务就是利用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进行的B2B、B2C或C2C的电子商务。它将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及其它信息处理技术完美的结合,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移动电子商务具有如下特点:
(1)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集群中的子集,是最具有即时沟通能力的电子商务形式。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移动便携化设备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脱颖而出。其区别于一般电子商务类型的最大特点是即时沟通性。一般的电子商务模式中,客户端的电子服务终端为固定电子设备(pc,自动刷卡售货机等)。其与客户的信息交流是片段性的,即在某个流程关节点上提供信息或接受信息。移动电子商务则将这种片段性彻底消除,信息交流变得连续不间断。
(2)移动电子商务是更为便捷的电子商务形式。电子商务本身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是受制于固定设备的限制,其应用时间有限,很难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而移动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终端是伴随着消费者个体的,只要携带此类终端,就可以提供随时服务。
(3)移动电子商务通常伴随着移动电子支付平台。基于同特点2的原因,移动电子商务捆绑自身适应的支付平台。如中国移动手机支付购票、购物,其捆绑的就是SIM卡账户支付平台,Google公司的电子钱包(GoogleWallet)就是通过Android手机内含的NFC(基于近场通讯技术)支付平台。
(4)移动电子商务使电子商务更加多元化。移动电子商务是涉及多个对象的电子商务形式,除了传统的对象外,移动电子商务更加多样地服务于商务的各个角落。如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和软件在线商店结合(苹果的软件商店销售模式),可以和NFC结合(Google钱包、街旁LBS等),甚至由手机出示条形码登机等也都是移动电子商务多元化的表现。
2传统物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物流经营需要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使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信息化的物流经营是物流能力提高的关键,只有不断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水平,才能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自进入我国以来,伴随着电子商务活动的兴起,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是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并不高。这主要由于我国的中小物流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经营模式,多采用人工分拣,造成效率低下;多采用人工原始数据输入,造成数据偏差较多,检索困难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出于比较成本的优势做出的考量,另一部分也是和企业经营缺乏正确理念、没有前瞻的眼光有关。
(1)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尤其在中小物流企业更加普遍。物流的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监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当前我国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软件环境上,如很多中小企业没有配备应有的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硬件上也没有使用像条形码、GPS、射频识别芯片等高效率物件。
(2)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人才培养教育严重与实践脱节。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与此同时,我国却拥有世界最大的物流市场潜能,这更加加重了贫乏的程度。目前,各大专院校都逐步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由于物流科学是实践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本宣科。这就造成了一线实践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不具有战略观念和眼光;物流专业毕业生又很难短期内从事管理工作,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的割裂造成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将其管理团队送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的学习,更好地解决了实践和理论脱机的问题。但是这样做的企业还不多,还需要更多的企业加入。
(3)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物流管理系统的建设落后。根据统计,我国商品销售的费用成本中,物流费用的占比高达20%,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物流成本是指企业的产品、原材料、中间产品在空间位移过程中耗费的各种劳动的货币表现,通俗地说就是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物流成本通常包括三部分:一是由于物资的物理性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物流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设备的费用;二是物流过程中,信息流在传送和处理过程中所需的费用;三是企业对物流活动的监控所产生的费用。目前,中小物流企业多采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由于基础服务人员众多,造成信息流更加繁杂,传送和处理的成本加大;同时对各类人员的有序管理和作业控制难度更大,费用不可避免地上升。因此建设物流管理系统成为物流经营企业必要的选择。但是,物流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投入高昂的软硬件设备,这对于本身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很不现实。目前的解决方案有借助于第三方物流系统,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制度还不够完善,收费也相对较高。
3在物流经营管理中融合移动电子商务的新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模式,也使传统物流方式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指的是将运输、库存、信息、搬运、包装和装卸等物流活动综合进行的集成式新型管理模式,它的目的是使物流总成本降低,同时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现代物流业竞争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竞争,因此,需要对物流业进行全方位的开拓,在物流业之中使用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充分将移动电子商务的便利性、区域性、个人化和全面化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促进物流信息化、物流网络化、物流专业化和物流集成化的实现。使用计算机系统和信息技术代替人脑进行复杂的处理和计算工作,实现物流的优化,对物流作业进行指导和控制。将不同环节和不同功能的物流环节整合,降低物流作业的成本,提高对数据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最终使物流作业的处理效率和处理速度不断提高。实现企业和企业之间物流的联合处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耗费在车次调配和仓库调配上的成本,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从物流的各个功能环节到整个组织的模式都在产生变化。作为物流活动的主要阶段,订购、仓储、运输、配送阶段受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影响尤为明显。
(1)订购阶段信息采集的数量增加,并且更具互动性,要求物流企业经营具有更实时的信息处理能力。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普及,使移动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在线交易和查询,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移动交易平台,逐步进入普通的消费者手中。基于移动手机客户庞大的数量群,以及随时随地交易和查询的模式特点,当前,物流过程中信息流的信息量成倍地增加。要求物流企业相应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能力更加高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下的人工信息处理将越来越不适合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
(2)仓储阶段对成本控制的要求更加苛刻,要求物流企业经营具有更加健康的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管理是根据外界对库存的要求,用尽量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库存量控制到最佳数量的管理活动。移动电子商务中,物流过程发生的信息流更加复杂和变动。要应对该环境下的这种变化,保障低库存的要求。物流经营企业更加迫切地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入手,加大库存管理的控制力。在硬件方面,应采用更加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如物流条码、射频等技术,让库存管理变得更加精准、迅速;在软件方面,配备应有的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保障库存管理的系统化和稳定高效。通过移动通讯技术的使用,可以及时对生产信息和订单情况进行查询,使企业可以有效的安排出厂速度和生产水平,减少企业的库存商品,使库存成本降低,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和使用效率。
(3)运输阶段要求全程节点信息随时共享,物流企业经营要具有更为科学高效的监控能力。传统的物流运输过程一般都呈现信息不完全共享的特点,货物从发出到抵达目的地期间发生了任何足以影响物流下一阶段进程的信息点时,物流企业和客户都很难知晓。但在移动电子商务的新环境下,要求物流企业通过使用GPS、GIS和LBS接收器对运行车辆、货物进行随时跟踪定位,实时监测货物运送情况。这方面我国的一些知名物流公司已经做到,并且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实现该类信息的即时共享。最终通过在收货人、物流公司和发货方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共享,对车辆的运行进行高效的监督和管理,实现对车辆的合理调度,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配送阶段要求服务更具互动性,物流企业经营要具有更为主动地随时应变能力。在配送阶段中,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挑拣和分货等配备货物的工作,是将企业的商品从生产线上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存储和移动的过程。在物流进行配送的过程之中,有时需要对货物进行暂时存放,可以通过跟踪系统和移动物流信息平台对各个地区的存货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查找,使货物存储实现就近存放,可以合理调配仓库,提高仓库的使用效率,相应地使物流的成本降低。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最终的获胜之道往往不是落在有多么高的硬件水平上,而应该体现在服务的更加高端和高效。在物流行业中,如何有效地和客户互动沟通成为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参照。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客户要求的最终运送地、时间、运送方式等都可能会发生调整。在移动电子商务的新环境下,这种调整将更加频繁。因此,出于更好地服务客户的目的,也要求物流企业有良好的互动应变力。
关键词:行为导向 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 教学研究
一、行为导向概述
行为导向,又称行动导向、实践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首先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用,并逐步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得到推广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它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教师以职业工作活动为核心,根据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将与实践活动很好地融合,是一系列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的统称。
行为导向教学的目标,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掌握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质量意识等等。在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教师是协调人和组织者,师生共同构建学习实践平台,创造社会交往与职业行为的仿真情境。
二、高职院校物流概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一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实施起来并非总那么顺畅;二是忽视学生专业上的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在有的专业能引起共鸣,在有的专业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三是教学内容多,教学学时少,深浅不易掌握,学生众口难调;四是评价方式在实际应用方面还略显主观,科学性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总体生源的下降,高职院校的招生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高的少,混日子的多,要因才施教,通过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急需探索一条适合当前形势的教学模式。
三、行为导向法在物流概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
1、《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现代物流概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依据行为导向的思想,应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全方位思考。知识目标是全面了解物流系统及结构,对现代物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现代物流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将物流前沿的思维、最新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能力目标是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情景体验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具备利用物流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具有良好的现代物流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系统思维观念;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
2、课程设计
课程立足于物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着眼于应用,培养学生在物流方面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性,通过与战略合作企业共同研讨的方式,进行模块式课程设计。课程提供了九大模块、三十一个学习单元(子模块)、十个实训项目,在不同专业的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及市场的变化选取教学内容、并对实训项目作适当个性化调整。
3、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以实际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任务的完成而展开。以物流系统为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校园垃圾清理系统的设计,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开展实地调研,收集资料,设计并讲解PPT。以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案例导入新的学习任务,根据每个模块提供的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或案情分析会的形式对案例开展讨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模拟企业物流运作流程中的场景,学习相关专业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基础课程实训机会较少的情况下,情景模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程度缩短了理论与实践间的空间差距。如在讲解配送中心知识时,通过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运作图片展示工作流程,让课程与职业背景有机地联系起来。
(4)问题导向法
问题导向法的做法是:先让学生针对即将学习的模块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越多越好,再透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行动中来展开学习。这是一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先学整体,再学细节,掌握系统思维的方法。
(5)现场教学法
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连锁经营企业、铁路站场、港口码头等单位参观调研,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4、方法改进
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物流概论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初步运用,我们还可以在加强不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密切联系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尝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摸索出更符合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物流概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行为导向教学将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 课程体系 保障机制
一、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项目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黄金职业” 、“金领”人才。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运作采用项目管理的国际模式。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职业正逐渐成为市场急需的大热门,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也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及其它机构青睐的对象。实行项目管理专业化,需要有专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步较晚,只有少数大学进行试点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的本科生招生计划中,才开始设立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次在本科阶段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力图培养出一批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擅长运用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专门人才。
截止2012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7所院校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但这7所院校将项目管理专业放在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辽宁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开设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开设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这也体现了这些院校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通过对以上院校项目管理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除辽宁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基本具备“国际项目管理”特征外,其余几所院校的模式可概括为“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相距较远。鉴于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不同院校培养方向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二、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1.构建目标
适应学校办学特色和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较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对项目管理本科人才需求。
2.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校办学水平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观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鉴于此,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做好课程体系综合功能、课程和课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章节等三个层次的协调。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才能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少而精原则。鉴于项目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广泛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在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控制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结合项目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或多学科的课程,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的信息。
整合项目管理九大管理内容的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本科层次教学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以“双平台+双模块+实践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以及“项目投融资”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1.“双平台”课程
双平台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是指同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联系的先修课程。根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管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强调项目管理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项目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项目管理专业基础课应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投融资、项目策划、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专业英语等。
2.“双模块”课程
“双模块”课程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各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模块课程,结合专业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目标,形成2-3个专业模块。以山东财经大学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设置项目投融资方向和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两个方向。其中项目投融资方向设置的课程包括金融学、项目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造价、工程项目估价等课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与金融、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等课程。每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任一模块,模块一旦选定,模块内设置的课程必须全部修完。
3.项目管理实践课程
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包括实验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多以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完成。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是专业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设计为课程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模式,课程内实践并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条件进行安排。项目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由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三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
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体系是项目管理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在系统中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部分互动、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良性运作需要其他一系列部分的支持与合作,这就是课程体系赖以存在并向前发展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高质量的教材选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教学质量,对于教材使用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最好是近三年的国家统编教材。严格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首先由认可教师提出选用教材的建议,经项目管理教研室主任初审后,由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复审,最后报教务处批准列入教材订购计划,通过严格的审批历程,确保教材质量。
稳步推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研究与开发。为保证项目管理本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可以结合项目管理发展动向,依据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编写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自编教材要经常掌握使用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加强同各高校间的交流和联系,扩大影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要坚持把选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教材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决定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和基本保障。增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必然对本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项目管理教学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运用为主,对于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外,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能结合具体项目的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判断,以增强学生对项目管理更为具体、深刻的理解。为此除了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实习考察,随时掌握国内外项目管理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鼓励教师结合所承担的课程到相应的公司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实习,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大部分高校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长,为此该专业师资的合理配置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选拔学科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同时有计划的加强青年讲师培养,利用3到5年的时间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从事项目管理实践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提高项目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就项目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启迪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仅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也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为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增加实习时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此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小但适用的项目,在校内实验室由教师指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团体方式完成,既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可以由学校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社会实习,如建委、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工作,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4.充实项目管理专业图书资料
专业知识的课外补充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项目管理专业的开设,还必须配套图书资料的建设。图书资料主要是分国内和国外两大块。国内部分可以包括一些由著名教授或学者出版的项目管理专业书籍,由一些典型的项目管理案例组成的案例汇编书籍,以及一些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法规的书籍,如财务、经济、投资、招标投标、管理、造价、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国外部分可以包括原版的英文书籍或翻译过来的经典英文著作和英文教材,所选择的书目主要都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图书资料还应包括一些项目管理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期刊杂志,以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和知识动态,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与社会体系进行良好的接触。
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管理实践,随着我国项目管理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泛,对本科专业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应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的管理技能。
*课题项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山东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刘保华.提高大学项目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225-226.
[2]阎俊爱,荆树伟,闫绪娴.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半结构化范式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137-139.
[3]邱瑛,邹亮.旅游管理专业爸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9):72-75.
[4]白思俊.国内外现代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1):81-84.
[5]王兆,杨锐.高职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66-69.
[6]高素春,周晓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05-107.
作者简介:
第二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包括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和承担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计划生育药具,是指国家依法免费提供,用于避孕节育的药具。
第四条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指计划生育药具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经费管理、质量管理、供应发放和随访服务等。
第五条国家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计划生育药具;育龄夫妻在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可以免费获得计划生育药具。
第六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把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计划生育药具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为育龄夫妻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受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计划生育药具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九条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药具发展中心)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组织研究计划生育药具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有关部门制定药具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二)拟订全国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以下简称药具专项经费)分配和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方案;
(三)组织实施全国计划生育药具的政府采购、经费使用、仓储调拨、质量监测、发放服务、信息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储备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计划、采购、仓储和调拨;
(四)指导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药具系统业务培训和避孕药具科普宣传;
(五)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药具有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条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拟定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
(二)拟订药具专项经费分配和需求计划方案;
(三)编制计划生育药具业务工作经费年度预算和决算;
(四)承担本级的药具专项经费管理及使用、计划统计、仓储调拨、质量管理、发放服务等工作和对下一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第十一条县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宣传、贯彻、执行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方针政策;
(二)统计、编制、报送计划生育药具年度需求计划;
(三)执行计划生育药具调拨计划和承担仓储与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四)指导基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工作;
(五)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第十二条乡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承担以下任务:
(一)编制计划生育药具需求和发放计划;
(二)承担计划生育药具的仓储调拨、发放统计和宣传工作;
(三)为育龄夫妻发放计划生育药具、指导计划生育药具的使用和随访服务。
第十三条计划生育药具供应站,依照计划生育药具年度订购计划,负责计划生育药具的收购、仓储和调拨。
第十四条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应当具有相应资格,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应当了解国家和地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及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计划生育药具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十五条根据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同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三章计划与采购
第十六条编制年度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的原则是品种齐全、结构合理,库存适量、杜绝浪费,保障供应、满足需求。
第十七条年度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要在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内,按照育龄人群(含流动人口)实际需要、人均使用量、现有库存量和上一年度需求计划执行情况编制。
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并公布。
第十八条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每年编制一次,乡级为起报单位。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编制的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需经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至药具发展中心;药具发展中心进行审核、汇总后,编制全国计划生育药具订购计划方案,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批准后,逐级下达。
第十九条计划生育药具按照安全有效、质量优良、经济便捷、公正公平的原则和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对计划生育药具的入库、库存、出库、发放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控。
第二十一条实行计划生育药具购调存统计报表年度报告制度。报表必须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进行药具专项经费预算、决算和财务收支管理。
药具专项经费必须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第二十三条药具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要严格执行药具专项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经费由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统一结算,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统一支付。
第二十五条计划生育药具业务工作经费由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编制年度预算,经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设置计划生育药具总账和明细账,对计划生育药具实行计价调拨,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第五章质量管理
第二十七条药具发展中心负责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配备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做好本级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管理,并对下级的计划生育药具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九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在计划生育药具的采购、仓储、调拨、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药具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收集、反馈计划生育药具质量和企业售后服务的信息。
第三十条报废过期、变质、失效的计划生育药具,要严格依照计划生育药具报损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程序报批和处理。
第六章发放与服务
第三十一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渠道畅通、保障供应、方便群众、提高效率的原则进行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与服务,农村要以现有服务网络为发放主体,城市要依托社区、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确保计划生育药具发放的准确有效和及时到位,以满足广大育龄夫妻避孕节育的需求。
第三十二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广泛宣传国家发放计划生育药具的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避孕节育知识,指导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第三十三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指导育龄夫妻安全使用计划生育药具,定期做好随访服务。
第三十四条建立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和育龄夫妻需求信息的数据库,以信息引导服务,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七章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五条禁止将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流入市场销售。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订购计划和药具专项经费分配与使用的监督和通报制度。
第三十七条国家人口计生委对全国计划生育药具经费使用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工作进行监督,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对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情况的检查。
第三十八条省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
计划生育药具采购合同生效后,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计划生育药具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第三十九条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检查药具专项经费使用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情况。发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应书面报告国家人口计生委。
第四十条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针对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和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依法查处有关违法违纪案件。
第四十一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对计划生育药具计划统计、经费管理、购调存管理、质量控制、供应发放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第四十二条建立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
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发现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计划生育药具严重不良反应的,应当同时逐级上报至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报告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逐级考核的原则,将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第八章罚则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挤占、截留、挪用、贪污药具专项经费的;
(二)收受计划生育药具生产企业或者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商回扣、贿赂的;
(三)将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流入市场销售的;
(四)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计划生育药具变质、损毁、过期、积压、浪费的;
(五)虚报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和统计报表,套取计划生育药具和经费的;
(六)为计划生育药具生产企业或者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商出具虚假质量检测报告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中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级在内;“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乡级”包括乡(镇)和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