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牧业;产业结构;核心
1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产业化基地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以来,海南州建成各类蔬菜温棚6890座,其中高标准节能温室1880座,蔬菜种植面积年均保持在3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4.3万吨,蔬菜自给率为22%。累计建成畜禽养殖场132个,年出栏38.4万头只,实现收入1.67亿元。培育农村牧区经纪人1342人,年出栏千只以上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0多户。
1.2 农牧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据调查显示,全州共有农牧业产业化组织526个,其中按组织类型划分,有龙头企业带动型37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型487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个;按利益联结方式划分,合同关系型的37个、利润返还合作方式型的55个、股份合作方式型的432个、其他型的2个;按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117个、畜牧业320个、水产业4个、林业1个、其他85个。
1.3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全州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州级34家。生产类型包括牛羊肉、毛(绒)、奶制品、粮油、蔬菜、水产、中藏药、饲草料、有机肥等农畜产品领域。龙头企业直接或简介带动农户数达5.7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达2085万元,长期或季节性解决城镇农村劳动力就业8376人,支付工资1755万元。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龙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由于农牧业企业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使得农牧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总体规模不大;一些农牧业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企业与农户的联结还不够紧,带动力还不够强;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银行往往需要企业提供实物抵押,而“农牧业活口资产”又不能抵押,致使企业特别是种养类企业贷款困难;一部分农牧业企业在技术上还依靠传统经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大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也只是中低端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2.2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畅 个别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合作社也没有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多数合作社入会人员少,经营分散,辐射面窄,带动农牧户能力有限,致使合作社作用发挥功能不健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大多数是村干部、大户及村能人,他们虽然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组织管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产业基础薄弱,自我积累少,没有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难以在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有所作为,都是以直接出卖原材料和活畜为主,无法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合作社在产前、产中缺少农牧业技术实用人才和服务,一些实用新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加之产后服务信息不畅,对农畜产品的生产、销售缺乏指导和信息交流,导致了农牧业生产经营和农畜产品流通发展滞后。
2.3 产业化发展环境尚有诸多制约因素 由于地方财政拮据,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业生产受资金制约尤其严重,往往是基地建成后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而停滞运转;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素质不高,掌握技术能力不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有限,指导农牧民从事种植、养殖业态度不积极,新的实用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推广;农牧民接收信息和搜集信息能力不强,只能默守传统产业、单一品种、跟风生产,产品不能做到适销对路,经济效益不明显;由于农牧产业化经营缺乏必要的扶持和保护政策,发展资金不足。
3 对策建议
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必须从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提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今后,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共同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3.1 注重规划,做大做强产业化基地 根据主导产业区域布局规划,把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围绕海南州“五大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基地布局,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基地,支持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合作建设农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好资源基础。
3.2 多措并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规范合同内容和签订程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推进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牧业保险。支持龙头企业为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龙头企业与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合作。
3.3 科技引领,推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消化吸收和掌握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各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整体素质和示范引领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强化品牌宣传和保护,努力在牦牛肉、藏羊肉、青稞、菜籽油、马铃薯、蔬菜、果品、冷水鱼、乳制品等产品开发以及优质品种保护、制种繁育等产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肉羊养殖工程建设
2、建设性质:扩建
3、项目建设单位:农牧业产业化协会;负责人:略。
4、建设地点:
5、项目申报单位:农牧业产业化协会;负责人:略。
6、投资规模及构成:总投资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设备购置36万元,购买种羊14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7、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拟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60万元,群众自筹150万元。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年销售收入390万元,第一年纯利润192.4万元,第二年纯利润256.5万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纯利润333.4万元。第一年总成本180万元,第二年总成本37.2万元,第三年及以后每年总成本18.6万元,税后财务净现值225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00%,投资回收期4年。
9、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建成之后,将直接带动30户农牧户,可使牲畜良种率和单位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肉羊养殖项目的建设,畜种质量的改善,育肥出栏加快,销售利润大幅度增长,可使项目区农牧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00—800元。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提纲》;
2、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3、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4、“十五”经济建设规划;
5、市《建立畜牧业强市、绿色大市的决定》。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本项目建设对于该地区建设与市场相对接的现代畜牧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畜牧业,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区具有良好的饲养基础,当地农牧户饲养经验丰富,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按照先进的技术规程生产建设,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庞大的牲畜养殖阵地,清真畜产品市场已开始投入运营,已具有很好基础,由于清真市场产品以无污染和高质量而拥有了较高的信誉,对项目产品的销售极为有利。目前市场、产品已与有长期销售合同。整个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相比传统牲畜饲养方式,可极大地减轻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提高牲畜整体质量,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因此我们认为项目可行。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牧民培训和当地的技术服务是保证项目技术路线贯彻执行的基础,必须加强。在项目安排有关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在项目实施后就此制定有效的政策。
2、建议尽快实施项目。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是的一个纯牧业,年全牲畜头数达到19万头(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全经济及各项事业建设迅猛发展,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在跨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全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如何使全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是摆在全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党委、政府制定“十五”规划,做出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确立了经济发展的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的远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饲养业发展。为适应国家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和国家计委、经贸委“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特提出“肉羊养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项目由来和简述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市“二次创业”也向纵深方向发展,年,农村牧区实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农牧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畜牧业经济在“西部大开发”、“市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畜牧业势在必行。本项目由此而产生,该项目对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项目初步拟定以形成基地+农牧户的肉羊养殖经营格局。根据区域划分,在辖区2个嘎查30户农牧民中实施该工程,通过联户生产、经营的格局,形成一定规模的育肥出栏网络。这将对的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对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减轻草场压力,全面开展生态建设、治沙防沙、建立“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化家庭牧场”等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节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
位于毛乌素沙漠腹部,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草场逐年退化,十年九旱,沙尘暴频发,是边远地区。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一是尽快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所以有必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二是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改造沙漠,推动生态建设,恢复草场植被,给子孙后代留下“山川秀美”壮丽草原,有必要进行舍饲圈养、休牧、禁牧、退牧还草。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养殖业正适合于这个形势。项目的提出正是现阶段农村牧区生态建设的必要。三是是个纯牧业,而且以土种山羊和绵羊为主体经济,经济结构单调,单位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优,效益低。因此,以养殖肉羊调整优化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全面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结构优势。现阶段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项目的提出正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从各个方面考虑,多方面考查,建设肉羊养殖工程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也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条件
第一节项目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位于政府所在地30公里处,东邻镇,南与相连,西毗布拉格,北依旗。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90万亩,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地形为起伏梁地和沙丘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1′—107°53′,北纬38°14′—38°47′之间。
(二)自然资源
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照时间长,年均7.1℃,最高36℃,年均日照2800小时,年均降雨340mm,蒸发量2505mm。属闭流区,静水位5—10m,成井深40—200米,单井日涌水量40—60吨,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甸土和固定风沙土,土质肥沃,养份含量高。
(三)社会经济状况
下辖8个行政嘎查,34个牧业社,现有人口3399人,2003年地方财政收入6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完善,各项服务体系健全。
(四)项目
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区,年度水浇地面积达1.4万亩,各类灌溉井达600多眼,牲畜饲养量达到19万头(只),建立模式化养殖大户486户,年出栏牲畜5.5万头(只)。项目区各农牧户饲草料基地都很好,最少有20亩水地,最多有100亩水地,养殖业基础良好,饲草料充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养潜力很大。项目广大农牧民已把草场围封,建立了“生态型高效益规模家庭牧场”,户均种植饲草料50亩,家家户户都已建立起了棚圈和青贮窖,饲草料自给有余,已创造了舍饲圈养养殖的各项条件。敖达黑色公路贯穿于项目区,邮电通讯普及全,程控电话遍布项目区。文化娱乐、农贸集市也很发达,南邻敖勒召其镇,北依鄂托克旗,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项目具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条件,对乃至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可行性
近几年来,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比重增大,发展快,效益高。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及地方“十五”规划中草场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草为主、生态环境建设、休牧禁牧、舍饲圈养等方针都为本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给难得的机遇,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定,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扎扎实实的把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作为畜牧业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好,把该地区建设成为良种肉羊繁育基地。从拟定项目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及农牧林水等基础建设来看,项目具有可行性,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一是牲畜改良舍饲圈养,有利于减轻严重恶化的草场的负担,恢复植被;二是该地有足够的饲草料和人工草地,尤其适合于进行青贮,养殖有了最基本的保证,项目实施有现实的可行性。从国家牧区经济建设角度来看,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利有利于牧区经济建设的政策,该地区基础建设大大增强,尤其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证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工程以来,基础建设发展更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发展优质、高效益养殖业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雄厚基础。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有关农村牧区各项经济工作政策,农牧林水电机全面发展,交通、通讯、邮电、文化等方面长足发展,基础建设牢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适应于入世后的新形势,优质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强,肉羊养殖体系建设十分可行,只要认真实施项目,采取妥当科学措施,该项目一定会很好的实现。
第三节主要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项目实施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因此,项目将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各界的积极性,通过群众自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快立项,扶持项目顺利实施,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推广到千家万户,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
第四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位于东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南与敖勒召其镇毗邻,东与昂素镇相接,北靠鄂托克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牧区。全共辖8个嘎查,34个牧业社,有农牧户906户、3399人,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80万亩,沙化、盐碱化面积40万亩,占总土地的15%。全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土质肥沃,为发展粮料经济作物、牧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该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敖达柏油路从其境内穿过,实现村村通路,开通无线寻呼台、无线接入网,实现村村通电话、公路、农电。年粮料总产量突破360万公斤,牲畜存栏数达16.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31元。发展肉羊养殖基地项目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农牧业产业协会于年组建,该协会遍布全8个嘎查,从业人员20余人,其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都是该地区的致富能手,在当地农牧民中威望特别高,协会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技术指导,提供农牧业市场信息,组织外来商进行农牧业产品交易及输出本地农畜产品等。该协会通过几年的发展培育,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已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该地区农牧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市场分析及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近年来,以建设绿色大旗、现代畜牧业强旗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狠抓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全旗经济的发展。
是一个畜牧业大旗,年度全旗牲畜饲养量达124万头(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现代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生产中比重日渐增大,实施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四个千户富民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优良种畜的占有比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优质的畜种进入广大农牧户中是当前迫在眉捷的大事。毗邻的地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把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当前畜牧业经济仍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畜群结构比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大力调整阶段,优质畜产品的市场需求仍很大。
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牧区,畜群结构单调,比例失调,是制约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年,党委政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至年远景奋斗目标,并对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长远规划,拟从年至年年平均以10万头(只)牲畜递增的速度,到年达到70万头(只),并要进一步转变饲养管理方法,优化畜群结构,提出压缩山羊,稳增优质绵羊和肉牛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该项目区的肉羊养殖工作任务就十分艰巨,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得以大力发展。
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以发展集约型养殖业介导的产业政策,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转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趋向,发展优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畜牧业是集约畜牧业,这对于拥有丰富草牧场和大面积饲草料种植基地的来说,建设肉羊养殖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产品生产及销售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及畜产品清真市场的销售渠道。项目产品的销售方案如下:
育肥出栏肉羊:6000只,当地及周边地区。
项目产品将突出科技和优质,高效益、高质量的特点,逐步打开并占领市场。
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将是本项目产品销售的主要优势。
三、销售策略和经营模式
区位优势优越,距西北地区最大的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8公里,距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00公里,该项目产品将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协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销售,分为客商到项目区和商品外运销售两种类型,并将项目交易以清真畜产品的品牌进入市场,以品牌和优质产品占领市场。
四、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建设
现有的农牧业协会担负着全大多数农畜产品生产和销售指路的重任,在该项目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增强职能作用的带动力,加强对现有协会工作人员的指导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市场行情,在项目销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从项目生产宏观上的指导变微观服务,深入到项目户进行生产指导和销售服务,进一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形成协会组织遍布整个项目区的销售经营服务模式。
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规划及内容
肉羊养殖基地拟建在30户农牧民中实施。
1、购买种羊1500只;
2、建育肥棚圈30处;
3、建青贮窖1800平方米;
4、建饲草料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
5、建贮草棚1500立方米;
6、开发饲草料基地2000亩;
7、打配机电井10眼,铺设输水管道1.5万米;
8、购买青贮机具4台;
9、购买饲草料加工相具1套。(详见表一)
二、产品方案
1、养殖区:第一年出售育肥羊4500只,第二年出售育肥羊5000只,从第三年及以后每年出售育肥羊6000只。
2、饲草料基地:建设饲草料基地2000亩,加之项目区一家一户小面积饲草基地,盈余饲草料适当向外销售。
三、技术方案
1、肉羊养殖:采用的品种为优质肉羊,采取杂种、引种相配等方式,进行肉羊养殖和良种扩繁。
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服务体系,为肉羊养殖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提高肉羊的科技含量。
由地区引入优良种畜。
2、饲草料基地
(1)项目区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就近的农田草牧场为基地,通过采用整地、施肥、播种、中耕清除田间杂草、灌溉以及田间管理等措施,使饲草饲产保苗率达95%以上。
(2)项目区优质人工草地亩产干草达500公斤,饲料专用玉米亩产鲜秸秆3000公斤,亩产籽实400公斤。
(3)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要品种,玉米以饲用青贮为主要品种。
四、建设期及实施进度
本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好,根据项目规划的建设内容,遵循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参与国内其它地区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确定项目从2005年开始建设,建设第二年受益。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采取概算指标法进行。引种价格按当地以及产地现行价格估算;投资贷款部门的利息按年息的6.21%进行估算;利用国家和地方开发经营的资金按2.4%的点用费计算。其它投资按照相关行业的有关定额标准进行估算。
按基本费用计,各分项目投资额如下:
肉羊养殖工程总投资为36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设备购置36万元,购买种羊140万元,其它费用1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所需投入资金由申请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在项目总投资中,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占总投资的41.7%,地方配套60万元,占总投资的16.6%,群众自筹150万元,占总投资的41.7%。
第八章财务评价
依据自治区颁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财政部农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以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体系下,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及现金流量,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各种评价指标,以分析本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项目的可行性。
一、产品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所用原辅材料在当地的价格,以及同行业的有关调查数据和本项目的实际,对单项成本和费用进行了估算,以此基础上估算总成本费用。其基础数据如下:
1、主要直接原料土建工程按174万元计算,引进畜种按140万元计算,设备购置按36万元计算。
2、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8%计算。
3、管理费用按直接费用的3%计算。
4、建设期内的利息计入项目总投资,其后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5、正常年修理费按折旧的1/3计算。
二、产品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
1、销售收入
肉羊养殖年出栏6000只,盈余饲草料销售收入15万元,项目达产后年总销售收入为390万元。
2、利润及分配
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算,正常年税后利润为23.1万元,提取10%的盈余公积后为本项目的可分配利润。
3、盈利能力分析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如下:
投资利润率:42.15%
投资利税率:47.23%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36.62%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49.42%
税后财务净现值(ic=10%):130万元
税前财务净现值(ic=10%):212万元
税后投资回收期:4.8年(包括建设期)
税前投资回收期:4年(包括建设期)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财力内部收益率远大于12.8%的行业基准收益率,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肉羊养殖是属生态保护性舍饲圈养项目,对环境不但没有任何污染和破坏,而且对牲畜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畜肥改良土壤、农田加肥等都有很大好处。
第十章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增收
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建设将使养殖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直接带动当地30户农牧民的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辐射带动450户农牧民进行舍饲圈养肉羊可使当地的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序大大提高。
二、农牧民增收
根据我们的调研,每只育肥羊的生产成本约150元左右,出售每只育肥羊农牧民可获纯收入400—500元。
三、其它影响
项目的实施还将对农牧民进行短期培训,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在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将以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营销网络,确保该项目工程的顺利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高效运作,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
一、组织机构
农牧业产业化协会对该项目建设十分重视,拟成立协会会长任组长,人民政府、农牧业综合服务站等单位参加的良繁基地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以及处理和解决涉及与地方有关的疑难问题。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作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机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面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口负责各自的工作。具体组织管理体系见图。
二、经营管理模式
本项目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进行运作和经营。在整个项目的运行结构中,饲草料基地为养殖基地提供饲料,基础畜种由工作人员进行饲养和日常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个良繁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项目各环节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基地工作人员在这一共同体中承担着繁育以及仔畜到架子牲畜的饲养任务。领导小组作为本项目的建设主体,承担着牲畜的改良、科技服务。在项目建成后,各环节之间,即饲料种植与良繁基地之间,工作人员与良繁基地之间都要在领导小组的管理和监控、协调下进行单独核算,相互这间通过合同契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利益杠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这一运作模式符合规模养殖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农牧业产业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内部管理
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户管理,并由项目总部统一调拨和支配,要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严禁项目资金挪作他用,提高资金效率,保证资金安全运转,对项目内物品购进要多方均价降低成本,节约投资,提高质量。要分类制订详细的项目技术标准,在具体施工中严格执行。要建立项目检测评价,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设的质量优劣、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进度、效率等进行全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章结论
项目区牲畜源及农牧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可开发土地多,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较完善,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为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当地农牧业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单位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力量和高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模式,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运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项目产品选择适宜,市场需求稳定、旺盛,发展潜力巨大,为本项目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保证。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achde”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自治区农牧厅农机局:
2020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和执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量、高效发展的基本要求。阿拉善盟严格执行《内蒙古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结合我盟农牧业生产和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经盟、旗区农牧、财政的共同努力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工作顺利完成,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机补贴资金分配
2020年在盟农牧局的积极争取下,自治区下达我盟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共计1244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976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268万元。为做好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工作和政策落实,我盟积极推广大型农业机械,围绕玉米、小麦、油葵、棉花、瓜类、蔬菜、饲草等优势作物生产,结合三旗两区农牧业生产实际,分配阿左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752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208万元;阿右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24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10万元;额济纳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100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20万元;腾格里经济开发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100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3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覆盖阿拉善盟所有苏木镇嘎查。
二、资金使用情况
截至目前,全年共计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76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268万元。购置各类农牧机具775台(套),受益农牧民592户,其中,各类拖拉机197台,耕整地机械73台,种植施肥机械93台,收获机械186台,畜牧机械122台,田间管理机械21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6台,收获后处理机械1台,其他机械13台。
阿拉善左旗农机全年补贴资金96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752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208万元,受益农户数423户,补贴机具554台套,其中,动力机械150台,耕整地机47台,种植施肥机械51台,收获机械130台,田间管理机械17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4台,畜牧机械109台,其他机械9台。额济纳旗全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100万元,自治区资金20万元,受益农户50户,补贴各类农机具62台(套),其中,拖拉机18台,耕整地机械9台,种植施肥机械13台,田间管理机械3台,收获机械14台,畜牧机械3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2台。阿拉善右旗全年补贴资金34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24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10万元。受益农牧户39户,补贴各类机具47台(套),其中拖拉机8台,耕整地机械1台,种植施肥机械5台,收获机械5台,畜牧机械3台,播种机械5台。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补贴资金13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100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30万元,受益农户78户,各类农机具109台(套),其中:拖拉机20台,种植施肥机械24台,耕整地机15台,打捆机23台,割草机1台,搂草机12台,喷杆喷雾机1台。
三、带动作用与成效
2020年,通过实施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我盟农机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下,使用购置补贴资金1244万元,受益农牧户592户,销售总价逐年增加,本年度为5484万元,为带动农牧区经济水平高效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盟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农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机工业发展,增加收入、促进农牧业增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政策宣传
为更好地落实购机补贴惠农惠牧政策,盟党政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上级购机补贴文件精神,成立阿拉善盟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研究确定补贴资金使用、补贴机具种类等重大事项,对补贴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明确分工、层层细化,将工作落实到个人,不断增强每个参与补贴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由农牧、财政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宣传,全方位,多渠道地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深入农牧区、生产、经营企业,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手机信息开展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政策宣传,共发放各种宣传材料24000余份,其他各种形式的宣传近50次,收益农牧民7600人次,同时,搞好政策咨询服务,认真答疑解惑,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列入政务公开服务内容,宣传效果明显。
(二)开展市场调研,把握资金使用
盟、旗、苏木镇农机、农牧、财政部门根据今年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涉及品种范围及购机农牧户数量等实际情况,结合我盟农牧业生产现状和农机化发展开展市场调研,确定资金分配向牧区牧民、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和设施农业设备、玉米收获、饲料饲草作物收储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倾斜,使我盟三旗两区所有苏木镇农牧民普遍受益。
(三)公开信息,接受监督
按照农牧厅要求,进一步完善与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链接,将近年所有农机购置补贴有关补贴实施方案、补贴目录、补贴额一览表、投诉举报电话、受益农户信息等内容在公开栏中公示,方便购机者了解资金情况,及时申请补贴。同时把购置补贴政策制作成图片、展板,到各苏木镇进行巡回宣传展出,以接受社会和群众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四)加大监督力度,落实监察制度
根据农机购置补贴监察、督查相关规定,结合我盟农牧业生产督查工作,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列入重要督查工作之一,按照《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安全生产调研督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全盟三旗两区进行农机补贴专项督查2次,覆盖全盟三旗两区,并对重点大型补贴机具进行实地抽查核实。同时,盟、旗区监察员对购入机具进行监督管理,开展身份确认登记,标记喷制,挂牌入户,三包服务等监督工作。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让每位购机者都能够快速办理。优化办理流程,做到购机者一站式办理。细化流程、未雨绸缪、注重细节、做到购机补贴手续流程不存在任何漏洞。
(五)规范操作,高效服务
对办理农机补贴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求政策掌握力度要强,业务素质要高,对补贴目录清楚,对前来咨询的农民做耐心的解答。同时对农机具的性能、使用出现问题等情况,及时为农户联系,开展售后服务,全年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投诉情况。组织科技人员和经销企业维修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牧民安装调试维修机具,以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作业质量,不违农时。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部分旗区农机补贴专项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对基层督查、重点机具核查难以保障。阿盟地处偏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专项工作涉及面广,部分旗区当地财政困难,补贴兑付较晚,工作量大,深入开展工作的难度较大,各项监督检查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影响整体工作的推进。
二是农机购置补贴系统开通时间较晚,给系统录入及结算工作造成的压力较大。
三是自治区补贴牧业机械产品单一,适应地区差异、可供选择的范围小,个别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三包维修不及时。
四是由于降低了农机经销企业注册门槛,造成农机补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应加大对农机市场、农机补贴产品质量及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农牧民群众的利益。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
深入推进现代农牧业机械装备提升工程,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大力推动老旧农机报废及更新换代,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农机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鼓励企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持发展适合农村牧区家庭生产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加快补齐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短板,大力推广饲料制备、饲喂、饮水、剪毛、药浴、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牧草补播、切根改良、野生草种采集、牧草种子清选加工、生物灾害防治精准施药和绿色防控等机械化技术,推进柠条、梭梭等种植、收获及饲用机械化进程,形成适应全盟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农牧业机械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
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
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世纪年代初,由于林区植被丰厚,森林大火隐患多,林区利用机耕防火线开展了农业种植,到目前为止,国有林场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粮食万公斤。粮食及秸杆,青饲料的种植,加大了畜牧养殖技术含量,促进了林区畜牧业的发展,职工农牧业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的局面,林区护林员一方面从保护资源上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农牧业种养的发展模式。
四、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狠抓林下产业开发利用
我市森林面积大,林下野生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野生山货产品销往外地,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年,以集野生山货产品为龙头企业的蒙森公司在林业局成立,公司主要以全市野生山货产品为原料,蒙古栎为企业品牌商标、对山货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公司对主要山货产品采取高质量标准要求,开局出现良好的销售局面,初步在深圳、威海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年加工能力吨,产值万元。年,公司由新近开发了野生玫瑰茶、金瑰茶、瑰芪茶、蒙森榛子王等系列产品。以成吉思汗林场为蒙森公司原料基地的食用菌生产、炭棒生产已初具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万袋,纯收入万元;炭棒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以林业局南木养鹿场为蒙森原料基地的蒙森鹿产品系列滋补酒正在研发运作中。
五、加强国营林场野生灌木榛子林管理,发展野生榛子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扎兰屯市野生榛子产品一直属于无序管理,全社会共有。榛子果实产品一直在市场走俏。上个世纪年代禁止了山区农民打柴、垦荒,榛子林地受到保护,榛子坚果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榛子林地分布零散,面积不集中,林业经营不便,掠青、提前采摘、病虫害等逐多问题困扰着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掠青提前采摘减少产量,虫害率达—;进入世纪,林业把野生灌木榛子林资源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六、国有林场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及保护的前题下,发挥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
一、基本现状
(一)农区畜牧业现状:根据水土和地理优势,城川南部地区19个嘎查村(原城川和二道川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发达,种植经验丰富,交通便利,属农业主产区。共有人口3742户12925人,其中,蒙古族1741人。水浇地11万亩,人均水浇地为8.6亩。虽然这一区域特色种植业已成了农牧民创收的主要来源,又是全年禁牧区,但是,特色养殖业也相对发达,城川镇东部区以大场则村为中心的生猪模式化养殖、圈养山羊和秋冬季快速育肥出栏架子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城川镇西南部区以三元杂交羊为主的舍饲养殖快速育肥出栏也初具规模,综合收益都很高。例如:糜地粱二社纳伊拉,3口人,70多亩(其中种植辣椒2.5亩)水浇地收入4.7万元,草场70多亩(承包邻居40亩),养9只三元杂交母羊,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一胎3-5只,年产羔46只,45天断奶,2个月左右出栏,平均每只售200多元,年收入1万多元,剔除肥料、电费等开支1.5万元,加上各种政策补贴1600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20*年,全镇农区牲畜出栏头数为14.86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头数为15.7万头只,农区人均畜牧业收入约3645元,占总收入的39。
(二)牧区畜牧业现状:城川北部区10个嘎查(原珠和地区)以牧业为主,为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季节性休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农牧户为1219户3934人,其中:蒙古族2759人。草牧场总面积178.97万亩,飞播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面积为14.45万亩。水浇地6.4万亩,人均水浇地16亩。核定载畜量为6.03万头只,20*年出栏牲畜12.85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11.12万头只。在执行禁休牧政策以来,牧区畜牧业发展由于受路、电、讯以及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品种杂、规模小,驾驭市场能力差、很难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格局。通过调查,牧民均赞同限时放牧,但是,前提条件是草场要好。对限时放牧的好处都很清楚,但是,采纳应用的不多。大部分牧户以羊为主,兼有几头至二三十头不等的牛,农业收入大多是为养而种的支出部分,只有及少数还有1万元左右的盈余。在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和城川嘎查牛产业相对发达;阿日勒、呼和、科泊尔、柴达木4个嘎查以鄂尔多斯细毛养为主;珠拉图、乌定什边、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哈拉色日、克珠日6个嘎查以三元杂交羊为主,其中:珠拉图有70户,占总户数的60,户均创收1.5万元;乌定什边有52户,占总户数的50左右,上中等户均创收1.6万元,普通户近万元;巴音什里有112户,占总户数的90,占总收入的90以上;哈拉色日有104户,占总户数80,占户子80的收入;克珠日有29户,占总户数30(土种60、细毛10),占户子40的收入;巴音什边有87户,占总户数90,户均创收1万元。
1、西部区三元杂(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典型户:
*3、草场较小,载畜量相对较少的户子,迫于生活压力,思变意识较强,肯吃苦,饲草料储备也充足,在保留基础母畜的前提下,通过快速出栏羔羊创收,以经营三元杂交羊为主,辅之以1-2头奶牛,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属质量效益性,人均收入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如克珠日嘎查张柱林,4口人,有草场2400亩(承包邻居300多亩,沙地近1000亩),水地40亩,舍饲与放养结合,有羊110只,牛8头,奶牛2头。20只三元杂交母羊快速出栏羔羊80来只,收入2万多元;50只土种羊接羔40来只,收入1万多元;40只(10只母羊)山羊年收入1万多元;牛和奶制品1万元。40亩地的收入足够生产开支,人均收入近1.5万元,草场随小可收入却很高。还有一部分草场较小的户子将草场转包后外出打工,如巴音什边嘎查黄牧仁和伊布格达来将草场转包给邻居苏亮旭和冯其劳,这样既转移了剩余劳动力,又方便了规模经营。
以上提到的典型户劳力均为2人。
4、细毛羊与三元杂交收入对比(以巴音什边户子为例)
朝勒孟养细毛羊80只,种玉米30亩。年接羔60只,平均卖200元,出售羔子收入1.2万元,出售羊毛8000多元,产玉米2.8万斤(按0.7斤/元计算可收入近2万元),玉米全部用来喂养。畜牧业年纯收入2万元。
冯小其劳养三元杂交羊33只,种玉米30亩。通过自治配方增加科技含量,玉米及草用于养羊的同时,还可以养6-7头猪,年接羔近白只,出栏生猪12头。羊年创收3万多,猪可创收1万多。年畜牧业纯收入达4万多。
通过以上两户的对比,养适量的三元杂交羊收入比养细毛羊收入多出1倍,而草原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综上所述,建议我镇畜牧业的发展除细毛羊和适宜养牛的个别地区之外,主推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的羔羊快速育肥出栏养殖模式,限制数量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基础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牧户对小尾寒羊及三元杂交羊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不通电,饲草料储备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只能作罢。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一是镇政府和旗直对口的业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牧业嘎查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旗职业中学、三段地劳动力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让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四是加大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配方与推广应用,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在抓好牛羊发展的同时,利用宽敞的草原适度培育和发展禽、兔及其它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四要通过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田草牧场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形成户均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和100亩以上水浇地的基本发展规模。五要加快推广大中型节水喷灌、农牧业机械和规模化经营所必须的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农牧业生产高效率稳步提升,农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利用我镇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业群体经营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四)加速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及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二要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直接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项服务。通过信息网定期提供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情况,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减少风险的目的。三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办各类协会,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四要加强对畜牧企业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畜牧企业用地指标的审批和土地使用费用的最大优惠。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投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现象的发生,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现就赤峰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做一些探讨。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意义及现状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成立的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遵循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为合作社成员和其他个人或团体提供服务的组织。
合作社按照《章程》在理事会的基础上,实行社长(理事长)负责制,组建业务、生产、管理、维修、培训、财务等内部管理机构。采用统分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生产作业安排调度、统一培训及机具保养、统一销售;单机作业成本核算,按作业量和作业质量计算报酬,多劳多得,奖罚分明。按股分红,按劳取酬。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短缺,将来谁来种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把机械、资金、技术、人力、耕地和市场等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转移,成为将来农田作业的主体,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机合作社引领了规模化经营,可以向客户提供品质统一的高质量农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龙头企业更愿意将生产基地安排到合作社经营的土地。合作社农作物种植结构向经济类转移。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促进了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土地的标准化生产,使农牧业经营体制得到了创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主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具。赤峰市不断加强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的科学、规范、健康化建设。推动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至2014年底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48家,入社社员6478户,拥有机具16011台,从业人员8363人,服务农牧户133049户,资产总额达44718万元,承担着全市597万亩耕地的机械化生产作业任务。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车间面积达1.36万平方米,机具场库棚面积达到了8.91万平方米。帮助农机合作社引进先进农机化技术与农机装备,提高农机合作社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
合作社在经营方式上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租地,以一定的价格租种农户的耕地;二是代耕代种,农户耕地不入股,但交给合作社管理,农产品归农户,农户交一定的费用;三是单一作业服务,如耕、播、收等按亩收费;四是跨区作业服务,统一组织社员到外地开展机械化生产。引导农机合作社大力开展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逐步达到生产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灌溉自动化、经营规模化、效益最大化的园区现代化建设目标。
二、农机经济合作社经济发展构想
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为本社社员服务,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有限,但可以通过逐步发展壮大,为更多的农牧户服务,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主要发展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培养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壮大,逐步向农机合作社转化。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组织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培育,规范管理,创新服务,逐步整合,条件成熟的,逐步过度到农机合作社。逐步形成以农机合作社为农牧业机械化发展主体的局面。
(二)落实有关扶持措施,强化农机合作社建设。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落实税费等方面政策优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等政策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利用阳光工程等项目尽量减免农机专业合作社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费用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检验等费用。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各种项目,将合作社作为实施各类农机专项和基本建设、科研推广项目的重要主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集体入股、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制订多种培训形式,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建立农机合作社内部和农机合作社与农牧民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合理布局,避免交叉。我市耕地面积2000万亩,除坡耕地及目前不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的经济作物面积外,可利用机械化作业的面积达到1200万亩,为适当保持发展空间,农机合作社应发展到600个以内,随着合作社的发展,逐步进行合作社合并,并吸纳其他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加入到农机合作社,将来稳定在500个左右,可以基本上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覆盖。
(四)多种组织形式发展。通过多年探索,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组织形式发展。即: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机户、农户有机结合式;农机大户之间的有机结合式;基层组织(农机站、村委会)牵头与有机户、农户的有机结合式。
(五)严格规范管理,建立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合作社按照企业运作模式成立各种组织,制订出行之有效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机合作社在运作中有章可循。建立与耕地所有者合理的利益衔接机制,松山区金秋农机合作社在耕地租赁方面按市场化运作,与农民签订了亩玉米基础产量1600斤、付农民租金400元,亩产量超出部分按农民七、合作社三的比例分成的合同,防止出现了农民因合作社收益高而抽回耕地的问题,保证了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连续性。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机遇;挑战;发展措施;西藏自治区
AbstractThe Tibetan food higher education is set up to comply with the Tibet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in the 21th century. Since the specialty has been established,one group of food specialized technology talented people,which made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great development for Tibet.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Tibet foo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combined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ence insufficiency,Tibet food higher education′s opportun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were analyzed,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ibet;higher education;opportunities;challenges;development measures;Tibet Autonomous Region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西藏特色食品加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并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的发展。但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西藏的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2]。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西藏食品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培养了一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促进西藏食品加工业发展,推进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介绍了西藏食品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结合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分析了西藏食品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发展西藏食品高等教育的措施。
1西藏食品高等教育的发展沿革及基本情况
2003年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在西藏农牧学院率先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授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05年由部分原畜牧、兽医和食品教师正式组建成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2009年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被学校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现有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50 m2,仪器设备总值22万余元。食品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18名,已毕业本科生52名,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食品领域骨干人才。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7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近5年来,教研室主持或主研了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40余篇。
2西藏食品高等教育的机遇
2.1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有利于促进西藏食品高等教育发展
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西藏将来要建成国家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基地,这也对西藏食品加工业和食品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藏农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做大做强的问题,现状是规模化程度不够,发展档次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从客观上要求西藏食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为西藏特色农牧业产品加工提供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促进西藏食品加工业和农牧业的发展。
2.2国家对口支援西藏政策为西藏食品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家援藏政策开始后,在援藏干部和对口支援高校的帮助下,食品高等教育跃上一个新台阶,食品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条件的改善和科研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内地高校毕业生的进藏和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攻读学位,教师队伍逐渐充实,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同时,援藏干部和学院领导还为西藏食品高等教育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制定了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2.3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进入校级特色优势学科,必将推进西藏食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9年年底,学校教务处公布了学校优先发展的22个校级特色优势学科,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位列其中,这22个特色优势学科是学校全面落实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品牌荣校,扎实推进西藏高等农林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体现。学校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实验室建设、在职教师攻读学位、科学研究等方面优先统筹发展。争取到2020年,本学科在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上,通过短期和中长期进修或出国学习、攻读学位,提高教师的素质,使4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逐步充实现有的科学研究条件,在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最终使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达到区内一流,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3西藏食品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3.1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西藏高校有不少教师缺乏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摆不正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认为只要搞好教学就行了,搞科研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还有些教师对科学研究存在畏难情绪,感到申报课题难,出成果更难,即使申报上了课题,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上几节课就行了。一些教师搞科研只是为了晋升职称,评上职称也就放弃继续搞科研[3]。科研水平也有待于提高,主要表现为科研项目立项少、科研成果缺乏、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较低,离为西藏食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尚有较大差距。
3.2师资队伍规模偏小,职称较低,民族教师比例低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教研室现有专兼职教师1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人,博士在读教师2人,学历层次较为合理。但是教师人数与内地高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教师队伍规模偏小,教师职称普遍偏低,仅1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他的7人具有中级职称,2人具有初级职称,与食品专业的教学科研需求不符。现有教师队伍中藏族教师偏少,仅有1人,与立足西藏,培养“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食品高科技人才要求不适应。
3.3现有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2007年以前,食品教研室没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要进行与专业课程相符的高质量的实验非常困难。2007年学校成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设备偏少,实验室总的设备价值仅有22万元,离完全满足食品专业本科的教育教学还有一定差距。实践教学环节也还十分薄弱,主要是由于实践教学缺乏实习场地,加上学校地址较偏僻,学校周边食品企业较少,严重削弱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4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优化,针对性教材缺乏
目前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借鉴对口支援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过多、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只设定限制性选修课没有非限制性选修课等。现有上课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21世纪教材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这些教材有些难度较大;加上区内生源基础普遍比较差,上课学生不容易理解,适合西藏食品高等教育的教材缺乏,现有教材的针对性较差,对青藏高原特有食品原料或食品加工几乎没有介绍。
3.5现有的就业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不够重视
2006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西藏的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本科生计划分配,自2007年起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西藏是我国最后一个告别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的省份,目前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在西藏已经实行了4年[4]。现在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大部分寄希望于每年的西藏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第1批、第2批以及“三支一扶”就业,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进企业或其他单位就业。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不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较差,毕业后到企业中很难胜任相关工作。
4发展西藏食品高等教育的措施
4.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西藏的特殊矛盾决定了食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一个永恒的改革话题[5]。不断加强本学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一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掌握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的精干高效、结构合理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建设,深入地分析教学岗位的要求和师资队伍的现状,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通过短期和中长期的进修或出国学习、攻读学位,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4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4.3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原则,明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高等农业教育要定位于面向基层培养人才,在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服务社会的有效机制,通过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实现专业教学与服务社会的双赢[6]。西藏食品高等教育将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指导,围绕建设国家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在西藏特色农畜产品贮藏与加工、藏东南林下资源综合加工利用、西藏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食品卫生3个方向上凝聚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前期工作,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这3个方向上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项目,为西藏食品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
4.4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现有的实验室由于建设时间晚、起点低、实验室设备较少,与开展本科教学中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加强建设。加强企业实践,让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相结合,在实习开始时,力争先组织学生对实习单位参观以了解其概况。在实习期间,还应组织学生到其他有关车间去进行专业性的参观,以获得更广泛的生产实践知识。参观中应着重了解先进工艺方法、先进设备的特点以及先进的组织管理形式等[7]。同时,建设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也会促进教学科研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5加强学风建设,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西藏地理环境特殊,高等教育水平较低,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为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服务,长期以来一直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如何结合西藏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8]。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改善学习的效果。同时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随着西藏各个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的日趋饱和,越来越多的同学必然会到企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这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观念转变越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会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
5参考文献
[1] 李家奎,张超,强巴央宗,等.西藏兽医高等教育的挑战[J].畜牧与兽医,2009,41(7):86-88.
[2] 罗章.浅谈西藏高等农业院校畜产品加工学科的建设[J].乳业导刊,2005(5):30-31.
[3] 刘凯.西藏高等学校加强科学研究对策刍议[J].西藏科技,2009,194(5):19-21.
[4] 曹志翔,师学萍.西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西藏科技,2009,199(10):12-13.
[5] 刘永乐.新世纪湖南食品高等教育的展望[J].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1-2):26-29.
[6] 姚学林,王国新,孙自保.西藏高等农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浅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6):142-143.
[关键词] 合作市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工作问题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47-01
最近几年,由于农产品投入品如农药、化肥、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农产产品不科学收获以及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对种植和养殖产业源头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到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我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到了非抓不可,必须下大力气治理的时候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我国各个地区相继从2002年开始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并取得突出的成,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属于公益性工作,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多给予支持,特别是对当地农业种植户、养殖户和经营主体进行培训、农户编码、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等前期工作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从目前合作市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开展来看,虽然有些企业和部门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是政府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技术手段落后
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看中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将自己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市场竞争中。在农业生产领域,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规模比较小,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而强化企业管理,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会显著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因此,企业主动参与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新手段,各个地区的管理机构和农业身缠企业缺少现成的模式去借鉴,导致了技术手段落后,不能紧跟市场发展步伐,制约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有效开展。
1.3 消费者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多数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要求,人民群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总体上看,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不强,消费理念不成熟,农畜产品市场不能体现出优质优价,消费者花高价钱购买高质量农产品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比较你薄弱。这就对一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贴标上市的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严重的打击,企业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获得较少的利润,导致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缺乏开展的动力。
2 进一步做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发展建议分析
2.1 建设完善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体系
首先,制定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监管责任追究、投入品管理、监督管理、例行抽检、信息报送、生产记录、培训、农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举报与奖励等监管制度与办法,所有制度全部上墙,形成用制度管事的常态化监管局面;其次,对辖区内的农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监管名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与之签订责任合同。同时,制定家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黑红名单”制度,依法公开生产经营主体违法信息,对违法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告,并终身不得从事此行业。制定索证索票、经营台账制度,对农兽药实行实名购买,明确产品的流向,建立流向登记制度。同时,通过在各镇建立“放心农资经营示范店”的方式,实施连锁经营和网络配送,确保全市农牧业投入品市场的质量安全;最后,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不断摸索产地准出制度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制定农牧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常态化监测制度,加大非法使用添加剂的打击和宣传力度,杜绝农牧业投入品生产环节的非法添加行为。
2.2 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信息化
首先,建立一个共享、开放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平台,赋予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用权限,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落实到田间地头,养殖场生产的各个环节。将有条件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形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各个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出入库管理等生产信息如实上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其次,充分发挥好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积极鼓励生产企业和生产主体积极参与农畜产品条码追溯和二维码识别的追溯工作中。在今后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扩大追溯体系实施范围,努力实现追溯工作的信息化,为监督检测和执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一、粮食生产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稳定面积,科技引导,提高单产,增加总量”的总体工作思路,澄城县农业局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广旱作农业适用技术,实施高产示范工程,成效明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6万亩,总产达到24.9万吨。面对去冬以来小麦作物遭遇冬春连旱及频繁低温灾害,提早动手,提出实施方案,细化技术方案,及时信息预警,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指导,抓好点上工作,推动面上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促使高产创建、弱苗转化等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确保了夏粮产量的稳步提高,夏收粮食面积34万亩,总产达到6.78万吨,较上年增加9%,其中小麦33.27万亩,总产6.67万吨,平均亩产达到200.5公斤。根据实际,他们通过专题会议安排、多种媒体宣传、行政强力推动、优惠政策助力、成立技术专家团、技术干部驻点包联指导等多种形式,以县北8乡镇为重点,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全面开展春玉米提升行动、科技入户活动,实施高产示范工程,提高技术到位率,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全县春播玉米面积27.69万亩,其中地膜玉米16.9万亩,建立旱作农业示范田面积5万亩。同时以县南抽黄灌区和县中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为主,夏收后抢时赶播,积极扩种中晚秋作物,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全县秋粮面积达到40.6万亩,总产达到18.1万吨,其中玉米面积34.1万亩,总产17万吨,成为粮食生产主体。
二、生猪产业迅猛发展。
2011年以来,市场生猪价格一路上扬,在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动下,广大群众的养殖积极性空前提高,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县新建重点村、规模养殖场75个,其中,建设生猪重点村34个,存栏500-1000头的生猪养殖小区32个,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9个,在建商品代种猪场34个,组建生猪专业合作社34个,新建成标准化圈舍23.25万平方米,生猪存栏70万头、出栏90万头,家禽、牛、羊存栏分别为138万羽、2.5万头、4.9万只,出栏分别为85.3万羽、6200头、1.79万只。禽蛋产量1.2万吨,肉类总产6.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4.8亿元以上,完成全年指标的141%。在工作中,他们强化行政推动,着力实施2011年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工作。适时召开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推进会议,明确县乡村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强化督查通报工作,有效推进了工作的顺利进展。
为了强化技术支撑服务,保障圈舍建设质量与水平,他们组织素质较高技术干部,驻村包联示范村,严明工作纪律,现场技术指导,严把技术关口,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圈舍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全面推行区域防疫承包制,与各基层兽医站、村级防疫员层层签订责任合同,分片包干,明确责任,全县共进行活体免疫注射367.5万头份,应免畜禽的免疫密度达到了100%,有效防范了各种疫病的发生。并通过电视讲座、培训会、澄城农业信息网、澄城生猪网、《生猪简报》、发放技术传单等方式,以生猪标准化养殖、奶牛科学饲养、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牛的冻精改良、猪的人工授精等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为重点,积极进行养殖知识培训,累计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各类培训120余场次,培训1.5万人次,推广使用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全面加强检疫监督工作,强化对屠宰场点、肉食市场和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设立了3个检疫报检点,全年共检疫活畜活禽23.2万头(只),检疫肉品100吨,处理违法案件6起,处理腐败变质肉0.2吨,保障了肉食品市场安全。大力实施生猪示范村建设专题推进工作,由领导带队,抽调20名技术干部进驻养殖场、村,严格按照《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种畜禽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健全生产记录、免疫程序、无害化处理等档案资料,督促生猪示范村建设,各项工作得到明显提升。在良种繁育工作中,他们始终坚持以畜牧良繁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优化提高基层改良队伍,有效推进县种公猪站(供精中心)建设,积极实施国家生猪良种、奶牛补贴项目,全县确定18家供精单位,年内完成能繁母猪改良 92000头,供应184000份,黄牛冷精改良430头,奶牛冻精改良156头,义务提供各种冷精12000支,液氮1160立升,保障了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设施蔬菜建设积极推进。
以塑棚发展为重点、生产管理为基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引导带动全县设施蔬菜发展,全县各类蔬菜产值达到1.53亿元,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524.9亩,其中大棚1018亩,日光温室1506.9亩。他们多次召开塑棚发展动员会、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进行全程技术服务等措施,消除群众顾虑,积极落实设施蔬菜发展面积。仅刘卓、东富庄已建成日光温室200多亩,韦庄东白龙、南伏龙等村发展大棚冬枣380亩,带动全县超额26.2%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根据生产实际,加强力量,驻点包联,深入到示范点进行指导,及时聘请市蔬菜专家来澄培训,不断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先后开展了“西红柿春季管理”、“大棚冬枣春季管理”等技术培训30场2000人(次),举办电视讲座3期,成功应对了“3·13”风灾、“5·26”雹灾、9月强降雨带来的灾害,解决生产难题,减轻了灾害损失,增加了菜农收入。他们通过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财政扶持,争取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投资力度,先后为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400余万元,一定程度缓解了群众建棚资金紧张状况。示范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郭家庄大棚樱桃、交道镇樊家川设施果树、韦庄镇东白龙大棚冬枣、赵庄镇樊家洼村及安里乡西峰村设施蔬菜等5个示范园集中连片、设施先进、技术到位、成效明显,郭家庄大棚樱桃亩均效益是露地的5倍;安里翟卓温室西红柿棚均效益4.5万元左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2011年,澄城县农业局围绕生猪、苹果两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新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目前全县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324个,重点扶持培育新农福、四亚、凯马、龙丰、家富、天鸿、恒鑫等一批示范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对群众致富增收中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积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核,配合有关部门对2010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了190家,村级财务移交完成96%,达到255个村。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整理编写了《澄城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手册》,确定庄头、安里乡为土地流转示范点,统一印制了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4种文本),积极指导试点乡镇规范签订流转合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五、农资市场专项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在强化农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资市场专项治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维护了正常的经营和秩序,组织全县180余家农药、化肥、种子经营人员召开业务培训会,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累计出动执法车辆240辆(次),执法人员660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7个,营业场所及门店260余家,共抽检农资样品112个,营业场所及门店260余家,取缔1个无证兽药经营门店,立案查处违法农资产品14起,有力打击了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维护了正常经营秩序。与此同时,依法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6家蛋奶工程中标企业进行了检查,3家供蛋企业的饲料进行了抽样报检,未发现违禁产品。蛋奶工程产品监测全部合格。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村一品发展得到新的提升。
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带动农户致富增收的能力,采取争取政策、上门服务、项目支持等多种措施,促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增多,目前全县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52家(包括正审批),省级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超过6.94亿,销售收入10.8亿元,与此同时带动农户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订单关系农户2.6万户,平均每个龙头企业带动750户,户均增加收入520元左右。
一村一品发展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通过科学规划、抓点示范、规模发展、培训提升、规范管理、品牌效应等多种有效工作措施,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数量不断增加,省级示范村达到32家(包括正在公示的3家),涌现出郭家庄红樱桃、樊家川大棚金寿杏、小河西苹果、彭家河土布等示范村,成为发展村域经济的先进典型,“真仕佳”樱桃、“柳林”花椒、“兴水”苹果、“三友”土布、“富思源”生猪等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示范村群众纯收入普遍达到6000元以上,有效带动周边群众的致富增收。
七、项目建设、信息服务等工作进展良好。
立足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共计争取各类中央投资和省级财政资金建设农业项目21个,到位资金累计达到5067.4万元,在具体实施项目中制定个性化督促检查办法,量化进度、跟踪管理,资金使用专款专用,统一核算,促进了在建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实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积极与大企业联系,陕西多来米食品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设糯香高端肉猪种猪扩繁场项目,已经建成5000平方米圈舍,总投资6亿元的陕西正大食品有限公司新建50万吨饲料厂项目和20万吨玉米仓储项目已进入选址阶段,到位资金达到2900万元。
信息化服务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信息服务工作以提升覆盖率,服务农业生产为目标,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初步建成了以澄城农业网为核心,集农业专业网、涉农企业网、重点种养户为一体的澄城农业网站群,采取多种媒介,针对性地加大信息发送频次,促进群众科学务农水平,及时更新“澄城农业信息网”、“澄城生猪网”等8个农业专业性网站530余次,天气预警、灾情信息、技术服务等1500余条,制作、播放《农业视窗》栏目36期,有效指导了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