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智能医疗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医疗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医疗市场前景

第1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ZigBee 智能家居 无线传感网

中图分类号:TN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010-01

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线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无线网络数据标准,如WiFi、Wireless usb、Bluetooth、Z-wave等,不同的协议标准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同时,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和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无线传感网络协议标准也日渐规范化。其中不得不提的,广泛应用并且最具增长潜力的协议就是ZigBee协议。

1 什么是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种面向短距离、架构简单、具备延长电池寿命、低消耗功率与低传输速率的无线通讯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长、可靠度高、省电以及高度扩充性等特点,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2 ZigBee的技术特点

2.1 低传输速率

Zigbee标准是为低数据率、短距离无线网络通信定义的一系列通信协议。基于Zigbee无线设备工作在868 MHz,915 MHz和2.4 GHz频段,最大数据数率是250 kpbs。

2.2 低功耗

由于ZigBee的传输最大数据数率是250 kpbs,发射功率极低仅为1 mW,再加上采用了休眠模式,功耗低,因此,ZigBee设备非常省电。据估算,在低耗电模式下,一个ZigBee设备节点仅靠两节5号电池就可以维持长达6个月到2年左右的使用时间。

2.3 低成本

通过大幅简化协议(不到蓝牙的1/10),降低了对通信控制器的要求,按预测分析,以8051的8位微控制器测算,全功能的主节点需要32 KB代码,子功能节点少至4 KB代码,而且ZigBee免协议专利费。低成本对于ZigBee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2.4 近距离

ZigBee传输范围一般介于10~100 m之间,在增加RF发射功率后,也可以增加到1~3 km。这指的是相邻节点间的距离。如果通过路由和节点间通信的接力,传输距离将可以更远。

2.5 短时延

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一般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只需15 ms,节点连接进入网络只需30 ms,进一步节省了电能。相比较,蓝牙需要3~10 s、WiFi需要3 s。

2.6 高容量

ZigBee可采用星状、片状和网状网络结构,由一个主节点管理若干子节点,最多一个主节点可管理254个子节点,同时主节点还可由上一层网络节点管理,最多可组成65000个节点的大网。

2.7 高安全性

ZigBee提供了三级安全模式,包括无安全设定、使用接入控制清单(ACL)防止非法获取数据以及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128)的对称密码,各个应用可以灵活确定其安全属性。

3 ZigBee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

3.1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环境控制安防系统网络家电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智能家居全球市场规模或已达1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产值将会达到2万亿元。与此同时,ZigBee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智能家居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环境基础,智能家居需求呈上升势头。

智能家居是ZigBee无线网络的一个主要应用领域,智能家居中典型的数据速率仅有10 kps。例如ZigBee抄表系统,不但可以传输每月的水电使用数据,同时检测设备存在的问题,实现对设备的无线管理。如果壁灯和开关都配备了ZigBee设备,那么,室内的任何开关都可以被指派来打开和关闭一盏电灯。

ZigBee智能家居的安装非常简单,不要凿壁布线,用户按照说明书在家就可以就地DIY,且设备移动性强,可以随时更换设备安装地点。

随着全球对能源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ZigBee在智能家居节能方面的效果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智能家居中必将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3.2 智能医疗

为节省全球人口高龄化所衍生的医疗成本支出,减少民众亲自到医疗院所进行例行性的检查已成为解决之道,而此须依靠内置无线通信技术的新型医疗设备来实现。在众多可打造远程医疗设备的无线通信技术中,ZigBee以低功耗、高传输距离,以及较佳的抗干扰能力备受青睐。

在国内,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如诊断、监护、治疗等都将进入智能化时代。其中病人远程监护和居民健康监察是重要的应用场景。家庭医疗用设备的数量将会大幅成长,并远超过目前既有的数目。另外,由于无线连接功能逐渐嵌入到目前许多家用的医疗监控与感应产品中,这使得若干原本只存在于医疗用或长期照护机构内的功能,也逐渐通过无线功能进入到家庭当中,这样的转变增加无线传感技术新的市场机会。对于低数据传输率、抗噪声能力、低功率感应及监控网络的需求而言,ZigBee仍会是首选解决方案。

3.3 工业控制

ZigBee网络的初衷就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建立的,在工业级水平上,ZigBee网络可以用于能源管理、照明控制、过程控制和资产管理。

在工业控制领域,这些应用场景对低数据率、低成本、更长时间的电池寿命有较高的要求。ZigBee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在一些ZigBee应用中,无线设备持续处于活动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部分时间无线设备都处于省电模式,ZigBee设备在电池需要更换以前能够工作数年以上。

4 展望

早在2004年ZigBee技术就被列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前景最广阔的十大最新技术之一。ZigBee技术的目标就是针对工业,家庭自动化,遥测遥控,汽车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和医疗护理等领域。ZigBee非常适合于低功耗、低数据速率的监视、传感网络。但是任何一种技术的成功,并不只由其技术本身的因素决定,市场对技术成败也有很大作用。即便如此,今后若干年,都将是ZigBee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第2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智能;可穿戴;专利申请;创新主体

一般来讲,服饰主要包括服装、面料、帽、鞋、袜、手套、领带、围巾等衣着装饰,本文中的智能可穿戴服饰所指的是基于实现健康监测、体感温度调控、湿度调节等特殊功能而将相关可穿戴技术植入到日常普通服饰上构成的智能化服饰。目前,定位服装类[1]、医疗健康类[2]已在特定人员得以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健康的日益关注,通信技术、医疗技术和纺织技术的交叉融合越发紧密,可穿戴智能服饰的应用场景极大提高,适用人群从特殊群体逐渐过渡到追求时尚、健康的普通消费者。目前已可见较多对于可穿戴技术研究的文章,但对于可穿戴技术的专利技术及其专利保护的研究文献还很少涉及,本文从可穿戴专利分析的角度,说明可穿戴服饰的专利现状,统计数据为截至2019年8月30日的发明专利申请。

1智能可穿戴服饰专利申请情况

1.1全球主要国家的历史专利分布经统计

(参见图1),目前智能可穿戴服饰发明专利申请全球主要国家分布在中、美、韩、日、德、英等国(注:2019年数据为不完全统计),其中中国从2012年开始,申请量增长速度迅猛,2018年已超700件;美国在2001-2013年关于智能可穿戴服饰的发明专利申请整体增幅平缓,2014年以后申请量持续走高,2017年的申请数量达到100件;韩国从2010年开始在智能可穿戴服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有增长趋势;日本、德国、英国申请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各年有一定波动,但整体发展比较平稳。此外,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发展规模,我国智能服饰的专利申请量在2012年以后的阶段远远超出其他主要国家,处于压倒性优势,可见国内申请人已经意识到该领域的潜在发展市场,开始注重技术研发和技术保护,在智能服饰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技术与保护相结合的专利生态环境。

1.2全球主要国家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

如图2所示,在智能可穿戴服饰申请量方面,中国申请人申请量遥遥领先于美、韩、日、德等主要国家,是位列第二的美国申请量的近5倍,但从跨国申请的比例来讲,中国在主要国家/地区中是最低的,仅达到4.3%,相反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跨国申请量却很高,这些国家的申请人有半数以上的跨国申请量。结合图3可见,瑞士、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平均家族数量均在4个以上,而中国申请人的平均同族数量仅为1.1,说明在智能可穿戴服饰领域,国内申请人创新意识非常强,申请量很高,但专利布局的视野仅局限于国内专利保护,基本上把智能服饰的专利布局在国内市场,很少涉及国外专利布局。这与部分创新主体的战略发展目标有关,部分创新主体在考虑国外专利布局时,往往会考虑智能化服饰产业在国外的潜在市场、发展前景、国外当地的利好政策性因素,从而进行必要的专利组合,但由此说明由于未从时间、地域、技术以及产品等维度构建高效严密的专利保护网络,将导致国内相关创新主体失去智能可穿戴服饰领域的专利竞争优势。

2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智能可穿戴服饰的专利权项布局

如图4所示,在权利要求的平均项数指标方面,对于智能可穿戴服饰领域,在主要国家/地区中,美国以平均每件发明专利申请拥有19.4项权利要求高居榜首,其与排在第二位的荷兰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均高于10项,在前10位主要国家/地区中,中国位列最后,甚至整体上低于中国的台湾,说明中国在智能可穿戴服饰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权项较少,导致主权项的稳定性不高,整体权利要求的权利稳定性相对较低。导致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与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利法律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权利要求项数超过10项需要单独加收申请附加费,申请人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量会将权项数限制在10项以内;二是与创新主体或机构对智能可穿戴服饰后续专利有效性、侵权风险的意识把控有关,在该领域,国内申请人为了提高申请本身获得授权的可能性,一般会把独立权利要求写得较长,特征限定较细,后果是导致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过窄,从而未从权利要求深度和广度的统一维度进行考虑。

3智能可穿戴服饰的热点领域及其创新主体

如表1所示,目前可穿戴服饰创新热度最高的技术主题处于外衣领域,其次是与人类运动密切相关的鞋类领域,此外,帽类、机织物类、纤维类(化学特征方面)、针织类、层状品类、紧身衣和乳罩、纱线类均是目前创新主体比较关注的焦点,需要注意的是,外衣、防护服和帽类是最近几年专利申请增长最快的领域(参见表2的左下区),说明外衣、防护服、帽类的智能化集成度越来越高,技术研究和专利开发均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关领域申请人应重点在这几个领域进行必要的专利布局。如图5所示,其中在外衣和防护服领域(A41D),以江南大学和东华大学领跑专利申请;在鞋类领域(A43B),国外有耐克和阿迪专业运动鞋类生产商的智能化先导者,同时国内鸿星尔克也开始在鞋类方面进行专利开发;在帽类领域(A42B),达菲玛汽配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高居榜首,主要在安全帽的智能化方面作研发;在机织物方面(D03D),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智能织物专利申请量较多;而在纤维类(D01F,化学特征方面),以韩国晓星集团为创新主体的代表,主要研发氨纶纤维的耐变色性以及聚酰胺纤维的形状记忆功能;在针织领域(D04B),以研究变色织物的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致力于温敏织物开发的MMIIPCO为典型代表;在层状产品(B32B)方面主要以国内申请人为主;此外,红豆集团的智能化服饰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紧身衣和乳罩领域(A41C);而在纱线原材料(D02G)的智能研究方面,国内外申请人均有涉及,其中ASAHICHEM主要研究纱线的防变色性能。

4国内智能可穿戴服饰的热点区域及其创新主体

如图6所示,智能服饰的国内专利在地市上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说明沿海一带是创新主体的主要活跃地域,其中无锡排名第一,其智能服饰专利申请量高于500件,遥遥领先于排名在2-9位的苏州、上海、深圳、北京、南通、泉州、杭州、天津和成都。无锡以江南大学为首,其关注的技术主题主要涉及智能帽类(例如通过超声波提供安全预警的智能预警安全帽)、智能服装类(例如能够发声发光、为手机等小型电器充电、太阳能电热调温、温度测量、针灸按摩、内置基站智能定位、具备振动及显数反馈的超声测距功能、智能保暖、智能吸湿排汗、儿童智能尿湿感应)、形状记忆类、智能材料类(监测人体活动的智能导电纱线、光/热双致变色纤维、温致变色夜光纤维),其研发重点在于智能服装。苏州在智能服饰的研究方面以苏州大学为代表,其申请专利的主题涉及到织物类(具有调温功能的绢丝/Outlast混纺织物、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绢丝/PTT混纺织物、亲疏水性智能化真丝织物、基于分形自相似结构的仿生纺织品(提高纺织品的导湿效率和改善纺织品的保暖性能))、智能服装类(如智能调节热湿传递的消防服、)、智能材料(变色抗菌纳米纤维膜、形状记忆合金阻燃纱线)以及可穿戴设备(空调系统)。上海在智能服饰的研究方面以东华大学为代表,其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达到了64件,主要涉及的技术主题为智能防护服(如毒气监测、热流监测、逐级相变耗热与金属增强散热的防护织物、溶胶-凝胶技术制备调温织物、红外迷彩伪装织物、温控型智能帐篷用织物、)、手套(智能测温、基于布拉格光纤传感器的智能医用监护手套、集成纺织基应力应变传感网络的手语识别智能手套)、智能纤维(可调环境温度响应的水凝胶基智能纤维、储能调温纤维、兼具pH变色以及抗菌性和释药性的多功能纤维、可拉伸电热致变色纤维、温度响应智能纳米纤维、海藻酸钠/石墨烯仿生假发纤维丝)、智能头盔、智能服装(测量人体尺寸的智能服装、基于形体记忆合金的导湿快干男士运动背心、基于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热敏形态记忆棉织物、可调尺度与形状记忆的柔性拉胀面料、光热转换蓄热调温棉织物)、智能鞋垫(基于多传感融合的智能运动鞋垫、改善拇外翻足底压力异常分布的智能鞋垫)。此外,在以北京为例,在智能服饰的研究方面以京东方科技集团和小米移动公司为代表,其中京东方的研发主题涉及到智能手套、能检测空气质量的智能口罩、智能可穿戴导航设备、智能鞋和智能面料及服装,小米移动公司的研发主题在于可调节温度的围巾、温感调温服装、以及智能鞋。

第3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5月1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等部门支持,河北省廊坊市政府主办,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承办的“环渤海‘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合作专题会议’”将在廊坊隆重举行。

作为“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期间“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化,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基地”。会议希望通过探索环渤海物联网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廊坊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行业应用是主要驱动力

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发展前景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2010年将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的政策出台、各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标准化进展以及重大专项的设立都将对未来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走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计世资讯预测,“政策先行,技术主导,需求驱动”将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行业应用将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智能电网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这些行业传感技术成熟,政府扶持力度大,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市场前景广阔,将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医疗卫生、家庭、个人等领域的智能传感应用还尚不成熟,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技术、标准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多产品还处于试验阶段,短时间内不会大规模应用。

打造区域性产业基地

打造区域性物联网产业基地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模式之一,随着国家和地方产业园区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的出台,一大批区域性物联网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探索将很好地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上海市、江苏省无锡市已经开始了区域性物联网基地的建设,从以上两个地区的经验看,区域性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满足一系列基础和条件。从产业角度出发,当地政府要做出整体的产业规划,对扶持政策、发展空间和引进企业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并及时更新和调整。

第4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随着RFID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其更多地应用于医院信息管理中,它的应用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也为医院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效益。

1.1医院患者管理

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医院为患者配带具有RFID标签的腕带,腕带中存储有患者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及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重要的信息。每条腕带都有一个唯一编码,与患者唯一对应,可通过此编码对应数据库中更详细的患者就诊及住院信息。医生或护士要了解病人的信息,只需通过随身携带的PDA,读取患者手腕的RFID智能腕带,通过视觉化的软件系统,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每一位病人的所有病历信息、检查化验结果、体温变化信息、服药打针等各种准确信息,而无需再到电脑前进行查询,甚至翻阅大量患者的纸质病历。省时省力,提高了医护人员管理患者的效率,减少了出错几率,降低了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如遇突发事件,紧急抢救患者时,快速及时的信息提供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杜绝了人工识别会出现的医疗错误。以前,患者在医院中活动时会出现不好寻找甚至走失的情况,也不寻找、打电话联系,甚至有时还存在患者走失的情况,而现在通过RFID智能腕带、监测读卡器及定位跟踪系统,用医院的监控电脑或医生的随身的PDA,即可掌握病人的物理位置,从而迅速找到他们并对其实施相应的医疗方案。从而实现了患者24小时即时状态监护,保障病人安全,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病院的管理水平。RFID腕带在产科母婴识别,母婴配、儿科儿童身份核对也有着重要应用,在降低医疗事故,完善医疗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医院资产管理

在医院中应用RFID进行资产管理。应用主动式和被动式RFID标签来管理类似输液泵、病床、担架、轮椅等可移动的资产。通过RFID的使用,节约了寻找设备的人力和时间,强化了医院对资产管理的能力。一些案例表明,原以为缺少设备的医院,在使用RFID后,发现通过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就能满足医疗需要。换句话说,对已有设备数量、位置和使用状况的充分把握,使医院显著减少了新购设备的费用。

1.3医院医疗垃圾管理

采用RFID技术,可明确每袋医疗垃圾的科室(病区)、种类、数量、重量以及何时、何人送到周转站,并可避免交叉感染。实现了对医疗垃圾的动态实时管理。不仅可以监测整个医疗垃圾处理的流程;而且可以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医疗垃圾进行追踪,防止整袋医疗垃圾的丢失;还可以有目的地追踪指定医疗垃圾的重量变化(减轻),抽查医疗垃圾周转站称重不准确的现象以及进行分装外流的现象,降低医疗垃圾的处理成本。

第5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近日,记者慕名走访了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成长来自于核心竞争力

公司副总经理何万里告诉记者,叶董事长及公司股东、管理层一直认为:一个公司的成长来自于它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源于核心价值观。柏克的长远发展方向是成为顾客心中领先的电能质量服务商,这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刚刚落下帷幕的双11,最终以912 .17亿元的成交额,再一次创造了商业奇迹。双11就像一场马拉松,一天的战绩背后也折射了柏克技术团队的专业服务水平。正如一个企业长期生存的理由首先是客户需要你,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地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为了这一天,在阿里巴巴上海宝之云IDC机房和阿里巴巴北京二号数据中心――北京万国数据中心,柏克专业团队坚守一线30小时,根据IDC机房的现实需要定制了几十套柏克大功率后备应急供电方案,提供IDC机房EC风机、冷冻水泵和应急照明等基础设可靠的后备应急电力,为双11提供坚守、不间断的电源保障。

这是继2014年,柏克第二次为双11提供现场应急个性化服务。柏克以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实现了服务管理的持续改进的4A服务方案,包括了现场应急服务、预防、材料备品备件服务和增值个性化服务。

产品技术:以客户为中心

第6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1]2011年以后的30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据预测,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社会进入深度老龄。由于老年人的各器官机能退化的生理特点和慢性病长年缠身,经常会辗转于不同的医疗机构寻求医疗护理服务。

二、延续护理及其模式

延续护理正是设计一系列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由一地转往另一地,或在同一地点接受不同层次的服务时,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及延续性,通过提高患者及其照顾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达到降低卫生服务利用和改善健康预后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2]

国外发展了许多延续护理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从医院到家庭的模式有护理转移干预模式(the Care Transitions Intervention,CTI)、延续护理模式(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老年人安全转移优化效果模式(Better Outcomes for Olderadultsthrough Safe Transitions,BOOST)、重新设计的出院模式(Re-Engineered Discharge,RED)。[3]CTI模式由经过培训的高级实践护士、注册护士、社区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组成转移辅导员,通过出院前的医院内访视和出院后的家庭访视和家访后随访,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药物自我管理和书写健康记录,让患者尽早识别和有效应对危险因素,重视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TCM模式用于协调解决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问题。由高级实践护士领导的多学科专业团队对患者进行个案管理。BOOST模式通过提供资源、优化出院过程,减少老年人非计划性再住院。模式的参与者有药师、护士、老年学家与患者的支持者。RED模式,护士与临床药师协作对出院患者进行教育及调整药物,以减少成年患者的再住院率、急诊就诊率和医疗费用。该模式中,Bickmore等发明了“虚拟护士”智能对话系统,能模拟护士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用于医院内患者的用药教育。

日本通过成立医疗机构中的社区医疗链接部门、访问护理科以及社区访问护理站,采取出院协调和家庭访视,实现为老年人的延续护理服务。社区医疗链接部门负责为往来于医院、诊所、养老设施和家庭的老年患者进行必要的联络和协调。设立于社区的访问护理站一般由护士来管理和运营,主要职责是与社区诊所或医疗机构中的社区医疗链接部门的医务人员配合协作,依据医嘱为出院后的居家老年患者提供持续的护理介入。[4]

三、延续护理的产业需求

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将使延续护理需求与日俱增,其产业需求首先会带来护理人力资源的变革,延续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是以延续护理护士为核心建立的多学科团队。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深入,具备资格的护士将可以开办护理机构,在老龄化背景下,开办延续护理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从医院到社区、家庭的延续护理服务或转介时的协作护理将可能成为未来延续护理产业化标志之一。延续护理将成为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医疗设备也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7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前景;预测分析;健康产业;政策解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9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着力解决长期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

1 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2 未来3~5年医疗健康市场走势分析

第一个趋势,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 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开始回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医药研发中心会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就会成为与美国、欧洲研发并列的基地。

3 未来3年大健康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美国,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09年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的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见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4 结 语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整个健康产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的背景下,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撑了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转变,在服务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琳琳,刘远立.积极发展健康产业:中国的机遇与选择[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3).

第8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亚健康、慢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加剧,健康管理已成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打造面向全国居民的全面、便捷的健康管理产品和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近日,东软集团旗下的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与(日本)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成立沈阳熙康阿尔卑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将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球的健康产业链。

开放创新 强强联合

作为全球优秀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的供应商,东软的业务定位于行业解决方案及服务、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服务。东软熙康面向健康服务领域,通过健康物联网、健康云平台和优秀医疗资源的结合,在养老和健康服务产业提出了全面解决方案,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提供无处不在的健康关爱。

阿尔卑斯电气有着6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日本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器件生产厂商之一。近年来,阿尔卑斯电气持续加强各种新型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制造,在日益成长的健康管理市场积极开拓新业务,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和进展。

东软熙康董事长兼CEO卢朝霞教授表示:“阿尔卑斯电气是东软熙康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双方在业务发展目标及企业价值观上都有相似之处。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东软熙康将有力加强健康管理产品的研发力度,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合力打造健康产业链

通过合资,东软熙康和阿尔卑斯电气将在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合作,有效整合东软熙康在健康产业的资源和实践经验,以及阿尔卑斯电气强大的电子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合力打造高端、优质的健康管理电子产品和服务。

东软熙康的云健康服务核心平台熙康网,利用健康终端设备—熙康益体机、健康运动设备—熙康行表与熙康网相结合快捷收集用户生理指标数据以及日常运动数据,形成了硬件产品结合管理的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熙康阿尔卑斯将在合作中起到桥梁作用,将健康传感器技术及健康管理算法整合到东软熙康的管理系统及产品中。

熙康阿尔卑斯将着眼于老年人关爱养护与健康管理市场,通过中国本地化的研发和生产,提供高性能、先进、智能的生理信息采集传感器及相关电子产品,建立面向全球的生理信息智能采集传感器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大幅度提高健康管理传感器的产品竞争力。同时,结合东软熙康健康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动态收集、系统跟踪、全面干预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全天候呵护消费者的健康,有效防止亚健康、慢性病,提升消费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

第9篇:智能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 服务机器人安全 机器人理财,新噱头还是新风口? 服务机器人:渐行渐近 智能机器人 为您服务 发酵养殖床服务机器人 餐厅服务机器人的研究 服务机器人比工业机器人发展更快 DNA机器人 果冻机器人 机器人医生 机器人之死Ⅱ 机器人之死Ⅰ 机器人趣事 机器人崛起 监考机器人 我,机器人 机器人比赛 蜘蛛机器人 机器人不哭 未来机器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服务机器人风口将至 服务机器人风口将至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元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最新推出的ABB YuMi双臂机器人引领人机协作新时代

机器人发烧友郭亚楠原本并无打算从300公里外的南京到上海参加2015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尽管过去5年他一次不落地参加了几十场机器人展会,甚至还专门跑去日本寻找轰动一时的人形机器人。

直到听说有厂家要在展会上类似“大白”的机器人,他才决定前往一探究竟。不过,除了一个只会弯腰点头的迎宾机器人外,郭亚楠在展会上一无所获,更别说“大白”了。

“国内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根本不行,既无技术积累,也无生产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t望东方周刊》,和美日相比,中国的服务机器人还在卖概念。

但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尤其是一个月前阿里巴巴和富士康高调入股日本的机器人公司SBRH,更让这一领域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服务机器人行业势必成为下一个各方激烈争夺的市场。”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杰告诉《t望东方周刊》。

蓝海市场

2015年2月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电影《超能陆战队》,让主角“大白”一夜爆红。“大白”实际上是一个医疗陪伴型机器人,只要一次简单扫描,就能够检测出生命指数,然后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治疗几乎所有疾病。

尽管“大白”目前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但其背后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市场正越来越受到追捧。

服务机器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美国人Joseph Engelberger在《服务业中的机器人》一书中对其作了全面介绍,并列出了医疗、家务等至少15个应用领域。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服务机器人的潜在市场得到业内普遍认可,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以下简称“IFR”)专门对其作出了明确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

按照IFR的定义,服务机器人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前者包括护理机器人、洗尘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后者包括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等。

IF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总销量约为301.6万台,总销售额达46.2亿美元。其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量为300万台、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为16067台。这一数字在2013年分别达到400万台和21000万台,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8%和4%。

“服务机器人在未来仍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预计2014~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需求量将会达到3100万台。”美国机器人协会会长杰夫・博恩斯坦在2015年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说,美国已经将服务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重点,地位超过工业机器人。

而向来以服务机器人惊艳全球的日本也为此制定了宏伟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制造业领域的机器人市场扩大到2012年的20倍,希望通过对护理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的开发不断拓展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相比之下,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仍侧重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相对弱势。

“这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连庆告诉本刊记者,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相对成熟,而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才刚起步,服务机器人自然不可能成为重点。 “能力风暴”教育机器人

但这并不代表国家对于服务机器人不重视。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未来1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外,2012年出台的《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更是明确将公共安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医疗康复机器人和模块化核心部件作为“十二五”期间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重中之重。

浙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已近10亿元,但沿海城市的产品渗透率仅为5%,内地城市仅为0.4%,与美国家庭高达16%的渗透率相差甚远,“这预示着服务机器人将会成为中国机器人领域的蓝海市场。”

研用分离

早在1995年,清华大学就开发出一个7自由度移动式护理机器人,能够为无人看护的高位截瘫人员取药、送水。但这个在当时带有实验性质的护理型机器人并未引发外界关注,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展示短暂存在。

此后,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上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实验性成果,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导游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清扫机器人等。

“问题就在于这些都是理论技术研究,是为了追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没有转化成实际应用或者根本没有能力转化成实际产品。”刘连庆说,这也是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越来越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技术上貌似赶上西方了,但在应用上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西方国家正好相反,多是通过产品研发来带动技术进步。陆杰说,欧美等国服务机器人面市大多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研发团队用技术创意吸引企业投资进行产品研发,一种是企业将成熟的产品创意交给独立技术团队进行开发,“研发团队负责技术、企业负责资金和市场,两者紧密合作,产品才能接地气。”

抛开政府主导的技术研究不说,中国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眼光则超前许多。陆杰所在的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未来”)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服务机器人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 2015年2月23日,日本名古屋,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向媒体展示了新研发的护理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柔和地抱起坐着的人

1998年,这家公司就了全球第一台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开放式教育机器人“能力风暴”。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教育机器人供应全国两万多所学校,远销至包括欧美等国在内的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

专门生产扫地机器人的北京利而浦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而浦”)成立于1998年。该公司于2000年推出全球第一台智能扫地机器人,2003年推出智能吸尘器(保洁机器人),目前其旗下的“福玛特”扫地机器人是该领域的畅销产品,占据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六成份额。

但这一时期投入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企业并不多,单一生产某类服务机器人产品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没人知道市场前景如何。”利而浦产品部经理李楠告诉《t望东方周刊》。

陆杰说,包括上海未来和利而浦在内的早期投入服务机器人市场的这批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本身并无机器人技术积累,更无产品研发经验,“多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位要求匿名的机器人行业专家告诉本刊记者,服务机器人的高端技术掌握在高校研究所手中,但这些机构多半不会将技术交给企业变成产品,“所以企业只能从头做起,导致现在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高技术、低产品的怪象。”

在他看来,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多缘于这些生产企业,而非那些掌握理论技术的科研机构。

低级产品

2005年后,李楠开始感受到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有了起色,他的公司生产的扫地机器人销量不断攀升,远超想象。“这个市场真是一点点培育起来的。”

从2000年推出全球第一台扫地机器人后,利而浦在过去15年间相继推出了6代不断升级的扫地机器人。产品从原本只能扫地的大块头变成如今兼具洗、扫、擦、拖多种功能的智能型机器人,且实现了自主路径导航,能有效规避屋内障碍物。

作为服务机器人领域最早发端的品类,扫地机器人在技术成熟度和性能稳定性上都实现了突破,但其背后的整个服务机器人行业却不那么幸运。

“其他的服务机器人产品都是一塌糊涂。”上述专家说,这些产品在技术和性能上都存在缺陷,并不能称作完全意义上的机器人。

以目前市场热炒的餐饮机器人为例。过去两年间,包括新松在内的多家国内公司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公司生产的餐饮机器人如出一辙,功能几无差别,就是完成从厨房到餐桌的固定距离送菜任务,且送菜路径都是沿着提前测量好的固定轨道进行。

即使是这样功能单一的服务机器人,单机成本也在3万~5万元,市场售价10万元左右,大品牌的同类产品最高售价达到35万元。

“它就是一个端盘子的工具,成本那么高,速度还比不上服务员。”深圳查克拉机器人有限公司CEO曹吓兵告诉《t望东方周刊》。

“其实,即便只是端菜这个简单的动作就是一个很高的技术门槛。”上述专家说,国内多数生产此类产品的机器人企业都是没有技术积累的中小型公司,短时间内不具备技术突破的能力。不过,他也坦陈,“酒店其实仅仅是需要一个噱头来吸引消费者,并不会让机器人真正代替服务员。”

事实上,包括医疗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在内的多种服务机器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境况――技术含量低、功能单一。多数生产厂家认为,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客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还没达到那么高水平。

业内专家则持相反意见,“当市场成熟时,是消费者推动产品的更新;当市场不成熟时,应该是企业来推动产品的更新,因为消费者没有选择权。”

“服务机器人企业现在要做的是踏踏实实进行产品研发,而不是一味地制造噱头。”上述专家说。

产业链缺失

“服务机器人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还是产业链不完善。”曹吓兵说,机器人从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到中游的整机生产商再到下游的终端消费者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恰恰缺失了最核心的上游产业链。”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服务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机、伺服系统、减速器等,其中后两者的成本几乎占到整机成本的一半,但这两部分核心部件却多被国外企业垄断,仅日本两家企业就垄断了全球减速器75%的市场份额。

陆杰说,他曾对比过国外电机和国内电机的区别,后者除了价格便宜60%外,在性能稳定性上完全比不上前者,“并不是说国内不能生产这种零部件,而是质量太差,而这直接关系到整机性能。”

前述提到的《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将模块化核心部件作为“十二五”期间服务机器人发展的四大重点之一,但这曾在内部引发巨大争议。

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在某行业组织的一次闭门会议上,零部件生产商和整机生产商因此发生激烈争吵,前者认为国家应该大力支持零部件产业发展,后者认为这对整个产业链并无大影响。

“即使国内零部件产业发展起来了,还是主要卖给在华国外企业,国内企业仍然享受不到实惠。”上述内部人士说。

这带来的现实问题是机器人因成本过高,无法被市场接受。国内市场扫地机器人价格多在1000元至5000元,餐饮机器人在5万元以上,用作手术的医疗机器人更是高达上千万元。

“价格仅仅是一个制约因素,安全问题更需要关注。”新松总裁曲道奎说,服务机器人跟人的接触更为密切,安全性必须保证,“不然它会变成一个定时炸弹。”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还是不断涌向这一领域。除了阿里巴巴、富士康,还有以工业机器人起家的新松。

曲道奎说,新松未来会将机器人研发重点延伸至民生领域,如能替代护士的医疗机器人、代替服务员进行点餐、送餐的餐饮机器人。不过,新松最看重的还是养护(陪伴)型机器人,因为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