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重庆,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大,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在促进经济界和企业界加以反思之际,客观上也给了学术界以创新发展理论的空间。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可能。

重庆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直辖以来,重庆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施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定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政策及规划,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究和能力建设,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重庆市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重庆市将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与研究水平,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技术经济合作,日益增强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为保护气候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重庆市能源利用与碳排放现状

(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

从总体上看,重庆市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变化呈正相关关系。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从表1和图1可知,2004年以前,能源消费波动和经济波动周期基本一致,能源消费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变化方向一致,反映能源消费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能源消费增速小于经济增长速度。随着重庆市经济速度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特别是2004-2005年,重庆市能源消费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15.7%和22.5%,而GDP的增长率分别为12.2%和11.5%,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

为了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重庆市提出节能降耗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和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更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因此,2005年以后重庆市能源消费增长率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保持了下降趋势。

表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997-2008)

年份

能源消耗总量

(万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比上年增长(%)

本市生产总值(亿元)

本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能源消费

弹性系数

1997

2030.13

8.5

1360.24

11.0

0.77

1998

2119.46

4.4

1440.56

8.4

0.52

1999

2278.42

7.5

1491.99

7.6

0.99

2000

2330.82

2.3

1603.16

8.5

0.27

2001

2463.68

5.7

1765.68

9.0

0.63

2002

2563.05

4.0

1990.01

10.3

0.39

2003

2737.90

6.8

2272.82

11.5

0.59

2004

3168.48

15.7

2692.81

12.2

1.29

2005

3881.52

22.5

3070.49

11.5

1.96

2006

4234.61

9.1

3452.14

12.2

0.74

2007

4782.36

12.9

4122.57

15.6

0.83

2008

5091.52

6.5

5096.66

第2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24-01

自2009年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房价飞涨。房价涨幅调控声音不绝于耳:2010年1月份出台“国十一条”、两会后又重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投机性购房,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等,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应声回落,相反却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一边是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一边是房价的持续上涨。房价的这种“愈调愈高”的态势已经将政府的调控措施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于房地产市场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在这样的问题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又应该采取哪些宏观的调控政策呢?

1.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议论不断、争论不休。

但是,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在近十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 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2.3金融基础体系与房产发展有待于完善

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须加强科学性规划

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5.结语

第3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48-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再到2009年31964亿元,海洋经济早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5%。

但目前来看,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远低于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2004年海洋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不仅低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其次,我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程度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相比,我国的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与现代化的海洋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差距。

1、海洋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1978年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以来,国内学者对“海洋经济”概念的界定就一直在讨论之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在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初期,何宏权等。指出海洋经济是“人类在海洋中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海洋经济的活动范围在海洋,就空间地理位置来说有别于陆地,故而称为海洋经济”。杨金森。则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2003年,徐质斌。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称”。

2003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31 13号)中,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并指出海洋经济涉及的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

这些概念当中,《纲要》给出的海洋经济的定义较能代表中国国内对海洋经济界定的主流观点。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全球社会所普遍认可并全面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战略思路和指导思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较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这样两部分含义:海洋经济需要发展,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与此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在海洋生态的持续能力基础之上发展,当代人发展海洋经济之时尽量不要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平衡,以保证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二是要保持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三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

2、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我国海洋资源藏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已探明的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等等。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相比之下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占有量则寥寥无几。

2.2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首先,是海洋污染问题。根据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形势虽较之前有所缓和,但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海洋污染依旧主要表现在海域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海洋生物受到污染、陆地污染物排海严重、海洋赤潮多发等方面。其次,由于过度捕捞及污染问题的存在,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受到威胁。如山东的胶州湾,由1963年的141种生物到20世纪70年代的30种,再到20世纪80年代初只剩下17种。再次,海岸侵蚀问题严重。人工采砂、沿海建筑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采伐红树林等生产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海岸带地区的海岸侵蚀问题,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

2.3 海洋灾害频发

从历史统计来看,我国的海洋灾害十分严重。平常年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数十亿元,严重的年份高达上百亿元。例如,根据国家海洋局的200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4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6.5亿元,死亡(含失踪)152人。在我国,发生频繁且破坏力巨大的海洋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暴潮、巨浪、海冰等,其次,海平面上升、咸潮、海水入侵和海雾等海洋自然灾害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2.4 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

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我国的海洋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其次,我国海洋科技主要投入在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四大传统海洋产业,而在新兴海洋产业领域应用较少。。再次,目前我国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仍不合理,产业化阶段开发投资缺乏。在美、日等发达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的投入资金比例大致为1:10:100,而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投入的比例约为1:1:10,用于产业化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

2.5 海洋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趋同,缺乏系统性

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以环渤海湾港口群为例,在环渤海湾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着60多个港口,天津、青岛、大连三大港口由于在地理位置和区位方面各有优势,竞争十分激烈,尤其在集装箱运输方面,都打出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口号;而相对小一些的港口也十分活跃,烟台、日照、黄骅、营口等一大批城市也提出了“国际化大港口”建设的目标。在如此距离的海岸线上重复建设这么多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化大港口,显然是不合理的。

3、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路径

3.1 通过强制性政策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恶化趋势

虽然管制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刚性强而缺乏弹性,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但是却有效遏制环境继

续恶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强制性政策控制海洋污染的思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对海上生产过程和产生陆源污染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进行强制性规定,也就是直接管制,如我国目前实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二是对产生污染的生产投入和消费的前端过程所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数量、种类进行强制性规定,即进行间接管制,如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企业环境目标责任制等。

但是我国目前治理海洋污染的政策多是针对排污企业而制定,尚缺少针对沿海旅游、农业陆源污染等方面海洋污染的强制性控制政策。而且,我国海上执法体制属于分散型,海监、港监、渔政、公安等海上执法队伍分属于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公安部等诸多部门,力量较为分散,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应整合海上执法队伍,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3.2 通过引导性政策激励海洋科技发展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是强还是弱,关键在于其海洋科技水平是高还是低。无论是海洋开发与利用,还是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都需要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科技,第一要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海洋科技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入资金的必要性,特别对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研究和海洋产业。但是与此同时,也应鼓励民间资本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借鉴风险投资、项目招标等市场形式,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第二,制定鼓励海洋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以激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间接促进海洋科技的发展;第三,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与储备,通过健全完善海洋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3.3 通过政策引导促使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生产设备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强的破坏。我国海洋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丰富不等于无限,而且人均占有量又较低,这使得海洋经济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要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首先,要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技术创新、改善管理方式,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提高海洋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次,在增加投入新项目、增加海洋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注重海洋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3.4 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加强公民的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公民是良好海洋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公民个人也有保护海洋环境并监督他人或企业行为的责任,但前提是,公民本人需要了解他的受益之处及其所肩负的责任。“一样东西可以被理解的时候,你就会有参与感。一样东西如果无法理解,你就会觉得很疏离。”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教育,可以让公民理解并接受海洋国土的观念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局限于宣传画、张贴标语,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拓宽宣传途径,可以包括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也要充分利用各类网站、交互网络电视、网络论坛、个人博客、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新媒体。

3.5 制定详细的海洋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第4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能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04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不利的影响。当前,资源的严重匮乏、环境严重污染、能源的极其短缺等问题,已经严重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更是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因此,相关企业要注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1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实现生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所形成的第三代产业园区。总体来看,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在实现生态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生态园区方面,还处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其正在积极吸取国内外生态能源发展的先进经验,对国内外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认真学结,在结合天冠集团自身情况和工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天冠企业集团生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企业实现生物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 企业可能出现污染问题

传统工业模式,会对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乙醇企业的生产,如果没有做好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对环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知道,乙醇生产是仅仅次于造纸生产的有机污染源,也就是说,在乙醇生产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废弃物(如废水、二氧化碳气体以及各种废渣等)产生。据专家推算,生产1吨的液态乙醇,大概能产生10~12吨的糟液。酒糟呈现酸性,是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被认为是乙醇生产最主要的污染源,乙醇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其回收率较低,直接排入大气,必然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乙醇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还会排放大量废水,这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必然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

1.2.2 多数企业产业区工业生态链简单,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所有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之间,是存在网状或链状关系的。并且,短链与长链结构相比,长链结构循环转化的环节较多,对于物质能源的多层次利用以及工业系统的稳定发展是有利的,能够保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同时,网状结构的优点在于其各个环节是相互联通的,途径是多条的,这样可以保证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于减少和分散风险也是有利的。然而,当前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产业园区内其余共同生产的企业是比较少的,所生产产品的种类也较单一,其产业链条相对单一,完善的工业共生链条还没有形成,这种情况下,对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是不利的。

2 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河南天冠企业集团的实际发展状况,其在未来如何在实现生态能源可持续发展、真正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和进行完善。

2.1 创新方法,注重节能减排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始建于1939年,是一个具有76年光荣历史的老国有企业。多年来,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其注重科研和创新是分不开的。通过创新节能减排方法,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企业生物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天冠集团在探索循环经济的道路上,其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主线是清洁生产。通过科学管理,加大对落后生产技术以及设施的改进,促进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科研技术,“天冠燃料乙醇循环经济模型”逐步在企业内建立,为企业的健康循环发展提供了保障。下一步,应继续在创新方式方法上继续做文章,通过大力引进吸收、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力度等技术进步手段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2.2 发展生态乙醇工业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位于河南省,该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省份。长期以来,小麦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一直是该省研究的课题。河南天冠集团根据当地的粮食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燃料乙醇生产和精深加工,有利于减少小麦仓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传统的乙醇行业污染问题一直为乙醇生产企业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只有通过生产各个环节所形成的工业生态链,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废弃物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污染,有效促进乙醇在生产和加工方面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天冠集团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冠集团的主产品是燃料乙醇,为了充分利用燃料乙醇有机废水开发绿色新能源,促进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工作的有效实施,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该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先后建立了饲料公司、沼气公司、肥料公司、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公司,形成了围绕相关废弃物和副产品而构成的工业生态链。小麦被加工生产成乙醇,乙醇生产产生的酒糟在生产成饲料后剩余糟液被制成沼气,剩余沼液被加工后成为有机肥料,被用于小麦种植;在生产乙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一部分经提纯后生产为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一部分被生产成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可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的白色垃圾污染问题。这样,天冠企业集团的整个生产过程,就形成了闭路循环,能源和废弃物都被循环利用,工业污染问题也被解决,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了天冠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2.3 进一步完善天冠集团生态工业系统

严格按照生态工业园的定义,天冠集团目前虽然基本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但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也就是说,部分天冠集团下属企业参与到整个生态工业网络的建设力度尚不够深入。同时,参与进生态工业网络建设的企业所形成的生态工业链也较少,相互交错的网状链条还没有形成,还有部分链条的闭路循环也没有实现。因此,河南天冠企业集团还要不断加强科研力度,完善生产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拉长企业集团的生态工业链条,针对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持续开发新产品,不断推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可持续绿色循环发展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3 结 语

作为社会发展重要保障的企业集团,要从自身做起,加大科研力度,建立起与传统工业模式不一样的新的经济模式,要注重“效率”和“环境”双重指标,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环境、资源和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人类和社会的长久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为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商品材产量始终位居全国第2位,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我省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在整个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更好保护、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建设美丽吉林、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从应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设稳定、高素质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队伍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领导,定期组织检查指导。配备身体强壮、工作责任心强、有林业专业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术人员负责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并且保持稳定的队伍,不能轻易调动。因为森林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对本责任区每个林班小班的各项因子详细掌握,如随意变动新的管理人员又需重新进行熟细和掌握,增加成本和工作量。如确需变动要作好交接登记记录和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积极采用新技术,使新技术、新设备在林业经营管理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应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定期对基层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不断提高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2加大科技含量,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

彻底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实施科技兴林的战略。结合林业的特点把现代技术、先进设备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去。

2.1应用先进设备,提高调查质量

加大GPS、航拍技术、计算机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及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中的应用,提高外业调查的质量和内业统计速度。

2.2组织开发林业生产中适用、高效的应用程序

如“营造林管理系统”、“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系统”、“调查设计系统”、“林木采伐管理系统”应用程序等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从业人员繁杂的统计计算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今后的实践中要加大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使资源管理向现代代、科技化要效率、创造价值。

3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育优良树种、优化森林结构

在确保林地保有量和森林保有量的同时要保证森林的质量,要不断优化森林结构。

3.1做好种苗基地建设

鉴于我省的人工林所占比例大,针叶树种多的现状。要加大培育优良阔叶母树林的力度,在母树林采集优良种子,进而培育优质造林苗木。

3.2改变造林

以落叶松、红松、云杉等针叶树种为主的现状,造林时增加阔叶树种组成比例和面积。在采伐迹地营造红松阔叶混交林;在造林地直播核桃楸;在低洼地栽水曲柳。

3.3木材生产过程中保护培育珍贵阔叶树种

3.3.1在主伐的林分,清林是保留珍贵阔叶树种的幼树幼苗。

3.3.2天然次生林综合改造过程中保护珍贵阔叶树种。

3.3.3改造劣质林分成为同龄针阔混交林。

4培育多个经济增长点,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优势,改变独木支撑的格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培育多个经济增长点,优化林业经济结构理清思路、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林产工业。在森林为人们提供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这些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适应市需求,加工生产天然绿色环保的林产品如食用菌、山菜、野山参、木制品等,这是林业实现短期利益的有效途径。给予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增加国家和社会力量投资,统一产品技术标准,积极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管理、监督、协调作用,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和科技投入,充分利用薪炭林、枝桠柴、“三小”剩余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林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应用电子商务手段,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把林业产业建成够规模上档次的优势产业。

5建立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

为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推进森林资源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森林经营单位要建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并鉴定责任状。

5.1确立培育目标

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协同相关部门制定符合实际、可完成的、符合当地生态需要的森林资源培育4项指标即森林资源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

5.2森林资源采伐管理

严格执行凭证采伐管理制度,森林资源年消耗量控制在年度采伐限额以内,做到不超计划采伐,保证森林采伐量和生长量的长期平衡稳定。实行对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防止林地逆转,严格执行使用林地审批制度,无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林地问题。

5.3森林防火

杜绝森林火灾,减少森林火警。发生火警后,要及时组织专业扑火队和当地群众扑火,并及时向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

5.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主要病虫害有效防治率在80%以上,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检测覆盖率达100%。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与应急处置。

5.5造林绿化

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造林绿化、迹地更新任务,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造林3年保存率达到80%以上。

5.6检查办法和奖惩制度

第6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7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8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1.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简述、特点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包括整体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体系,是完整的,子系统的不协调会限制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系统也要控制子系统,实现共同的目标;公平性:只有做到公平,当代人才能获得和后代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动态性:整个体系当中的子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注意子系统的协调;效率性:因为效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效率性作为重要特征;可控性:在整个体系的运作当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调控来保证整个体系的顺利进行;地域性: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地域特点。

1.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不恰当的消费模式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环境恶化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失去平衡是地球人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生产模式,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高消耗,高消费,然后造成高污染。这种方式是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加快经济的增长,靠高消费生活资料来带动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 下去,机会出现资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这种模式,把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区域经济想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保持企业各个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生产,要流通,要使消费者消费,这是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只要在社会当中生存,就需要消耗各种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要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环境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想可持续利用,就需要人们充分并且有效使用自然资源,不应该过度的索取和对自然资源浪费。环境的污染是因为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废物不能被循环利用,这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做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实现区域人口的再生产的可持续性。要在特定的时期内,制定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人口政策,使劳动力的再生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人口的规模适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可以通过对教育进行投资来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发展文化建设,提高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公共的政策来促进区域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收入结构合理化,实现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2.2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尽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双赢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首先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尤其要注意区域在开发开放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要超过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其次,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顺应其发展规律,维持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使自然环境的潜力与优势得到发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第三,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人工干预,使其恢复环境的自平衡能力。同时,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客观上要有一定的经济前提,不仅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避免盲目开发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2.3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施节约型战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保持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张的是不浪费和集约型的方针。要简历资源的价值体系,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消费市场的市场经济模式,促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优化资源的配置,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明确资源的使用权,规范自然自然的使用活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2.4 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科教兴国战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驻澳策略,应该把高科技以及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加速科技的进步,提高科技的贡献率。要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名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5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作为中心,把高产和高校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内在的动力,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

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因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3).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2-151.

第9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关系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对于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相当重视,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尽早找出存在于经济增长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生活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经济增上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物质方面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经济结构的改变,即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以及经济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国家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意味着质的变化;而经济增长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经济效益问题,也就是农业生产力的匮乏、能源和工程的成本较高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说我国人均GDP处于低谷时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国家和人们必须面临的挑战;资源消耗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煤电油紧张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分配不公问题,我国城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速度相当快,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之间的差异以及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压力等原因,都会导致分配不公问题的扩大;道德建设问题,因腐败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逃税漏税和乱收费等问题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上述情况可知,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而要实现高速度的增长往往要注重内涵也就是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解决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重在数量,而经济发展重在质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与发展共同构成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总量的统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追求好快省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离开了经济增长就不能谈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体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充分条件是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而经济发展则依据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均衡发展理论等;其次,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而经济发展则关注的是经济的长期变化;再者是衡量的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等,而经济发展除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外,社会个发展指标、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也是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二者对于实现路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在增长中求发展,侧重于先实现经济增长,而后再谈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则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有效改善经济结构,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

三、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途径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的上升期,随着市场推动力的增强逐渐形成自主的经济增长机制,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将生产力的释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提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提高人的素质和知识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从而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真正解决经济增长背后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会议强调稳中求进,这体现了实现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有了更透彻、精准的把握,才能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稳中求进经济结构体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