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公共管理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1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安排适当的毕业设计(论文)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很多问题,如选题范围窄、重设计、轻论文,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不到位,过程管理形式化,学生不重视等。基于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从选题、指导、过程管理、答辩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具体教改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性质、难度、分量必须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1.充分论证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间提前至毕业设计(论文)前一学期,各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上报教研室或系,须经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论证后再实施。2.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范围。在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招标控制价、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商务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往届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范围,例如可行性研究、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细化以及BIM技术相关方向。此外,要求书写论文的同学结合在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保证论文的质量与创新。

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部分年轻指导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足够工程实践经验,指导毕业设计力不从心,难以指导出质量高、创新性的毕业设计。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采取以下解决措施: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擅长领域选择毕设指导方向,学生根据第七学期专业实践方向进行选题;针对部分教师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不足以及相关实践技能缺乏等问题,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校内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毕设质量以及毕设实践性。

三、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

在往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中存在部分学生以就业、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理由应付指导教师检查,拖延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化。为了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晨读,可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针对平时成绩制定详细的阶段性考核方案。阶段性考核方案要求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期间下发每周进度要求,学生按时提交周进度文件,指导教师认真进行检查并从进度、内容以及出勤三方面给定每周的平时成绩,最后汇总的平时成绩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挂钩。平时成绩较低的同学必须返校参加中期答辩,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以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四、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

尽管学校制订了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要求,但由于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掌握不够熟练,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后,指导教师在说明书格式检查方面会花费大量精力,进行重复性检查工作。鉴于这种情况,答辩前可召开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讲座会,会上对规范要求进行详细讲解,统一要求,给出样例,减少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在规范要求方面的工作量。

五、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根据诸如基于BIM技术的建模以及应用等部分选题的需要,增加成果展示、汇报的答辩形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加,对毕业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指正,增强毕业设计的实践性。

六、毕业设计(论文)反馈

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以及政策的制定不能盲目,在毕业设计(论文)结尾,根据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制定调查问卷,问卷范围应该涵盖选题方向、选题内容、教师指导、平时成绩考核、答辩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不断调整,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七、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创新

以赛促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促进毕业设计与行业新形势相接轨。毕业设计来源于大赛成果,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及创新。以上提出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2017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上述教改措施给予了充分认可。在毕业生答辩中,企业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今后,我专业还会继续改革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注重实践性,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培训;规范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是提高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培训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因为对其缺乏规范性管理导致了技能培训工作没有能够发挥出其作用。到现在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混乱、各系随意组织、科目繁多、收费标准不统一等多种问题,严重的妨碍了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作用的发挥。为此,必须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文中主要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必要性进行探讨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对学生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和大学生就业困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技术的技工人才在人才市场上非常受欢迎。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在技术、技能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学生的技能没有掌握到位,缺乏实践,那么毕业后也难以找到工作。市场对就业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调整,从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真正的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与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还会在学习之余去考取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这对他们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现在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已经开始实施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这样的制度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布局对于劳动密集型人员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较多,基于这种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的现实,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管理现状

虽然职业技能培训对学生的就业十分重要,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工作管理混乱

从学校整体上来看,学校没有注重对学生培训工作进行良好的管理,没有能够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措施对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基本是处于放任不管的情况,使得学校的培训工作相当的混乱,为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没有明确的导向。

(二)各系随意组织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还存在着各系随意组织的现象。当然各系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难以进行统筹管理,因此往往都是由各系自由的组织,但是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中的各系在组织学生技能培训活动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正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常是当前市场上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针对这些方面来组织培训活动,而没有计划和前瞻性,没有对未来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导致了学生所获得的技能只能够满足当前需要,而难以满足今后的市场发展的需要,难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培训科目众多

在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计划,所培训的科目也没有经过详细的考虑,其中有很多都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很少会用到的,同时培训的科目也相当的众多,没有能够形成一套有机的、完整的体系,只要和学生所学科目相关的内容基本都各自设有培训科目,学生的各项技能被拆分开来单独培训,这样的培训虽然能够对学生的各项技能有促进作用,但是却难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规范管理的作用

(一)增加学生未来就业的自信心

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而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能够让培训活动更加的合理,让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信心面对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和杂乱无章的技能培训相比,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能够让学生们接受更加科学合理的技能培训,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学校对他们技能提高的关心,进而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增强就业的信心。

(二)合理组织培训科目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有助于对学生的培训科目进行梳理,让培训工作能够更加的合理。同时合理的培训科目管理需要良好的规划组织,需要对人才市场当前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查,进而能够对培训科目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可以胜任当前的市场需求,还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保持一定的优势。同时能够对一些培训科目进行整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并能够对一些不必要的培训科目进行梳理。

四、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训工作规范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统一管理

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的统一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对各系随意开展培训工作的现象进行清理,同时必须对各系的培训工作进行协调,加强各系之间的合作,这样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构建合理的审核制度,对新增加的培训科目进行严格的审核,防止出现随意组织培训科目的现象的发生。

(二)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对一些效果不显著的培训科目进行淘汰,让技能培训工作的结构更加的合理。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面相当广泛,在进行管理时较为困难,并且也难以取得一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存在广撒网、培训科目众多的情况。要进行规范管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与激励措施,成立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教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对在技能培训工作中取得突出效果的教研室和个人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才能够促使技能培训工作的发展更加的合理。

(三)技能培训方式多种多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产业机构的调整力度变得更大,并且随着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和技术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因为社会上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管理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与管理体系,让培技能训工作既能够灵活多样,又能够规范有序。必须要主动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对技能培训活动进行灵活的设置,做好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突出技能训练。同时必须要确定技能培训目标的针对性,鼓励并支持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发展与学校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技能培训工作相当的混乱,虽然培训科目众多,但是却难以发挥出实效,学生的技能与实践能力提升有限,面对这样的情况,必须要对学生技能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技能培训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松.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现状分析及改进设想[J].交通职业教育,2010,(06).

第3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 人力短臂离心机

关键词: 人力短臂离心机;心功能;训练

0 引言

我们最近新研制的人力短臂离心机,集人工重力和体育锻炼于一身,可望作为飞行人员抗荷生理训练设备.我们观察人力短臂离心机训练对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为制定战斗机飞行员人力离心机抗荷训练方案奠定基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健康男性9名,年龄17~19岁,身高(172.5±4.5)cm,体质量(66.4±8.7)kg.无心肺疾患史.实验前向其介绍有关实验情况,以取得配合.

1.2 方法 人力短臂离心机半径为2m,“自行车式”人力驱动.人体仰卧于它的转臂躺床上,头朝向轴心,蹬踏自行车式脚踏板,通过传动结构驱动离心机旋转,人体受到+Gz作用(可产生+1~+6Gz).并设计有不同的阻力水平,以满足锻炼下肢肌肉的要求.该型短臂离心机可供2人同时训练,并有生理信号监测系统,如加载电力驱动装置和锻炼者录像监测设备,可进行+Gz耐力检查.被试者进入实验室后,先休息10min,了解有关注意事项,依次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平静呼吸状态下血压、心率(f h ),利用SYD-300心电功检查仪(本校科飞医学仪器厂)测量心脏泵血功能,然后依次进行离心机训练转速为30~34r・min-1 (心脏水平G值为+1~1.2Gz,足部G值为+2~2.5Gz),持续5min,1次・d-1 ,连续训练7d.每次2人同时训练.分别于训练3d和7d后测量血压、心率、心脏泵血功能.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 ±s表示,采用随机单位组方差分析测验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

人力短臂离心机训练3d后,心率(f h )显著降低(P

表1 人力短臂离心机训练后心脏的泵血功能(略)

3 讨论

美国等自20世纪70年代始,对战斗机飞行员开展了高G离心机训练,认为离心机训练可帮助飞行员正确掌握抗荷动作,在离心机上进行G-LOC体验可增强飞行员对G-LOC的认知,使其发生G-LOC后的相对失能期缩短.Gillingham等[1] 还建议把G-LOC体验作为离心机训练的一部分.但载人离心机设备昂贵,国内外目前难以普及.因此,开展新型替代性抗荷训练设备和方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David等[2] 和Kreitenberg等[3] 已分别研制成功不同类型的人体短臂离心机,并应用于失重生理研究.我们提出采用人力驱动的人体短臂离心机,已初步研制出样机,并申报了国家专利(申请号:99234624.X).迄今尚未见到采用人力驱动的人体短臂离心机的研制及将其应用于抗荷训练的研究报道.

人力短臂离心机训练后,心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时间显著延长,每博量显著升高,基础阻抗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及心指数也呈现出升高趋势,提示该离心机训练可明显改善心脏泵血功能,而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善有可能提高人体的+Gz耐力.该种离心机集人工重力和体育锻炼于一身,安全可靠,在航空航天医学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均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①有望用行员体验+Gz并开展抗G生理训练,既可锻炼体质,又可提高抗荷动作训练效果,改善+Gz耐力,对预防G-LOC的发生,保证飞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该种离心机造价低,体积小,运输方便,有望在航空兵部队推广应用.也可望在空间站上应用,以对抗失重的影响.②开展角速度和运动病研究.通过离心机锻炼,可降低人体对角加速度和科里奥利加速度的敏感性,预防空间运动病的发生.③对长期卧床引起的骨质疏松患者亦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Gillingham KK,Fosdick JP.High G training for fighter aircrew [J].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88;59(1):12-19.

第4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一、查找资料,认真学习

我们一边学习各类理论文章、视频资料,为自己充电的同时,一边紧锣密鼓地进行《小学毕业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开题会,制订课题实施计划,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了修改,并付诸于实践。

二、调查分析,找准问题

为了使研究工作能更有针对性,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绩,我们对本年级学生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开始“讨价还价”了。老师布置作业会开始说那么多,能不能少一点啊;班干部选举时会表态:“我不愿意当班干部,累死了”。随着独立愿望的出现,能力也迅速得到提高,独立的愿望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有些学生喜欢与长辈“顶撞”,做事经常自作主张,甚或喜欢“拉帮结派”,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得蛮不讲理等。

第5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基本概况自2001年招收首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研究生以来,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优越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努力拓展办学空间,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2001年至2015年,已连续招生2139名,已毕业学生1327名。围绕MP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管理力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MPA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较高,MPA研究生毕业后的反响普遍较好,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第一,MPA研究生素质普遍提高。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紧密切合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并充分利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都严格把控MPA培养质量关。学员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既夯实了MPA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增强了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第二,MPA学位论文质量高。自首届MPA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起,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就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及《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论文实施细则》以及《武汉大学MPA教育中心关于学位论文印制规格的规定》,严格论文导师遴选程序和论文指导规范,加强指导,严格答辩,保证质量。在全国MPA首批院校中较早地实行了MPA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和优秀MPA毕业论文评选制度,加上从201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开始的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武汉大学MPA毕业论文100%参检,符合要求后进入匿名评审程序。正是这些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武汉大学90%以上的MPA学位论文符合选题实践性强、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学术水平的要求。第三,MPA毕业生质量高。自开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武汉大学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每届MPA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都确定在与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相称的水平上。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并且严格教学管理、规范培养程序,在已毕业的MPA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工作能力并提高了管理水平,进而在事业上取得了显着进步,他们中获得提拔任用者有之,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者有之,更有不少的MPA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主要办学特点

办学目标思路清晰,学科基础优势明显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能、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熟练从事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上述目标,学校明确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路,即依靠学校力量、依托所在学院,面向实际部门、服务地方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方向,强化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稳步创新发展。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深受社会赞誉。

办学组织保障有力,管理制度建立完善

第6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财务管理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科。在我国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转变的背景下,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特征,由此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操作能力薄弱,无法适应公共财务管理工作对相关人员的要求。本文将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实际业务的生疏感。

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

第三,课程内容有待整合,仍然缺乏较统一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的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既具本文由收集整理有较强的理论性、规范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共财务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要求,还要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此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公共财务人才的要求。针对长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公共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形成较强的财务意识,掌握一定的公共财务实务技能,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合理、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授课过程中,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都会有所涉及,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形成既能适应学生特点,又能满足实务要求的合理、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笔者认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1所示,其中在后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着重体现公共组织的财务核算实例和具体财务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图1-1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图

(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单方"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学生积极性不高。然而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体系,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不应放弃讲授法。我们当然不赞同单方面"填鸭式"讲授,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系统讲解是实现授课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连贯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宽理论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还应同时实施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升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双向互动为根本、联系实践深化理论知识为原则的课堂教学。下面对实践中的几种课堂教学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主题式发言

2、阅读式教学法

3、案例式教学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纸上谈兵",学习纯理论的知识,并不能实现根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应适当引入多方位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与校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定期地到各类公共组织去观摩学习,加深理解,增强实务操作技能。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高校自身就是一个公共组织,可以邀请学校财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举行讲座,介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实务,在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吸纳学生从事学校、院系、社团等的财务工作,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五)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

第7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1.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考试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理论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时代的发展,对高职院校考试管理人员的自身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非专业化管理人员须通过自身的培训学习,增强管理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人员是由专业学科的教师任用,专业性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与知识,其原因探究为:首先管理人员普遍认为管理岗位的工作难度不大,处理好日常的管理事务便万事告捷,无需再额外投人精力进行专门的工作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其次,管理人员与教师的业绩考核与评比标准相差较大,促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从而削弱了管理者对现代管理的渴求与探索;最后,在考试管理过程中,需要院校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及协助,办公条件及信息的沟通等外部因素都对考试管理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1.2考试管理机制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扩张,在生源相对缺乏、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的情况下,考试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考试中的违纪现象日趋严重,考风呈下降趋势。从试卷命题、审核、印刷、学生考试、成绩评定等环节,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责任考核体系尚未健全,使得考试很难发挥其固有的作用与价值。

1.3命题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试卷命题的目的化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教师对试卷命题趋向于简单、目的化。由于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实行“2+1”模式(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校外实习),也就是在二学年里学习完三学年的课程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身的自学能力不足的学生有所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大打折扣,在课堂上的表现会直接给老师释放信号。教师为了绩效考核,只能在试卷命题的时候趋向简单化,并且将复习范围缩小,从而达到高的课程合格率。这种直接的目的性命题,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学习的恶性循环,考试的检测功能已不能正常发挥。

2) 考试形式的单一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一般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不一样,它是一种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操作性课程体系。其课程内容,应以过程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考试形式中以理论闭关笔试为主,原因是:首先,理论闭卷考试学生用时时间较短;其次,理论闭卷考试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因此,鉴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单一化的考试形式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无法达到教学检査、评价和督促的要求,与因材施教相违背。

3) 考试动机的复杂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具有社会人的属性。单纯的学习知识的动机已渐被利益的复杂化取代。如评优、奖学金、人党、毕业和就业及后续的再深造;家长及朋友的肯定或家长的威严;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往往都是与考试智育分数直接挂钩,这些必然导致学生注重的只是考试结果,而不是学习的内容。这种复杂化的考试动机只会偏离教育原有的方向,难以发挥考试的真正作用。边际在《考试的传说传说的启示》里说过:“如果把考试作为目的去追求,那么,目的就不再庄严,考试便沦为把戏。”

4) 成绩评定的粗略化

在成绩评定时,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以平时成绩为辅,评分比例一般分为期末成绩占60%-70%,平时40%-30%两类,这种评定方式将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纳人到成绩的评定范畴。这种评定方式重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克服成绩评定中的片面性。PI然而,其并不能真正发挥出考试特有的作用,其原因是平时成绩在成绩评定时所占的比重偏小、操作时随意性大。

2.新公共管理的主张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将企业的管理理论运用到公共部门,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效果和质量。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提出:公共部门应以市场为导向,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公共部门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在公共管理中引人竞争机制;公共部门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这种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服务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学为理论基础,是对传统的公共部门管理的变革,因此它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管理中运用的是中国式的“安人修已”管理,这种管理比较内敛、宽厚,体现中国人一种包容的胸怀。因此,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引人竞争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管理理论,职能部门将更好地优化服务模式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作为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一支,考试管理中渗透这种新的管理主张,以改善考试管理中的弊端,优化和完善现有的考试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考试的真正作用,实现考试的更加公平与公正。

3.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考试管理中的应用

    3.1考试管理改革的原则

曾仕强教授认为管理就是“从现况走向未来的历程”。在考试管理过程中,依靠的是管理人员的力量,使考试发挥最佳作用,达到最优的检测效果。因此,在考试管理改革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新公共管理理狐为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考试的主体,同样具有社会属性。艾伯特.班杜拉认为:人具有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的特点。因此做到“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及实现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道德上约束自己、监督他人。

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资源的再生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更需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考试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目的是促使教育更加全面化、民主化与自由化,因此让学生不再“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默笔记”,必然让考试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内容、形式和管理模式,持续可行的发展可能会培养出适应于全球化、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全面型人才。

3) 坚持合理性和可行性原则

将竞争机制引人到考试管理当中,不能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急功近利,将管理视为手段与程序,以迎合他人的喜好。因此,考试管理改革须坚持合理性与可行性。改革得合理与可行,将推动考试管理与时俱进,走向未来,而不会使改革陷人纸上谈兵、原地踏步的困境。

3.2考试管理改革的措施

    3.2.1提升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

1) 通过再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服务质量的提高必需要有意识地培训和引导。发达国家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注重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因此,在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情况下,通过学习中、西方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能力。

2) 健全绩效考评制度’提升管理效益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市场导向,引用竞争机制,实行绩效管理,提髙服务质量。在考试管理过程中,注重管理的产出与结果,实现绩效考核的公正与公平性。第一,考核标准应具有统一性。虽然不同的管理产出不同,但是考核标准应是统一的,不能实行分等级考核。第二,考核的内容应是全面的,考核的过程是公开的,这才能体现公开、公正和公平。第三,考核结果应具有差异性。分工不同,产出不同,在统一的考核标准下,考核结果的差异性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满足、达到个体的需求。

3) 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态度

在考试管理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服务意识,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考试过程中的督与考都要有服务意识。管理的目的是使事情变得更为简单与圆满,如果姿态高高在上,可能使得沟通更为困难,问题更难解决,从而大大影响考试管理中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2提升考试效能与质量

1) 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学生考试的主体,但学习的被动性,导致学生铤而走险,因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尤其重要。诚信乃是道德之本,人缺乏诚信,何言人格。如何进行诚信教育,笔者认为:第一,在考试前,学校应该有组织地进行宣传考试过程中违纪作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力度宣讲诚信。这样大规模的组织教育,会增强学生对考试的尊重与敬畏,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及监督意识。第二,各系部应敦促诚信教育的开展情况,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如班会,主题海报、考试纪律的评比等,人人参与,生生参与,切身体会诚信考试的重要性。第三,细化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诚信教育,让学生诚信于人,做到诚信高于一切,对使用不公平手段而获得的成绩予以否定,甚至惩罚,并能提升本班级或团体的公开、公平竞争意识。

2) 推行场外监考机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艾伯特?班杜拉提出施为概念,他从施为的角度来分析人是具有榜样作用的特性。施为是指人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机能和生活环境,人类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产物’他们反过来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m因此,在考试管理中,运用人的这种施为活动,充分调动人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遵守考试的规章制度,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考试氛围。同时,榜样作用在考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一个团体里,如果有人起到积极向上的榜样,那么这个团体将会具有创新能力,创造奇迹。因此,试行场外监考流动性监考机制,先从小范围试点,再慢慢扩大至全院。这种监考机制在节约资源及减轻教师监考负担的同时,给考生一种不确定性,减少考生堂而皇之作弊的机会。另外,这种监考机制将好的榜样推到示范者的位置上,以带动、推动其他人的参与和进步。

3) 淡化考试概念,运用分散化的考试方式期末考试是能够及时考查学期授课情况及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消化”情况,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这种集中化的考试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顺应时代的变化,无法真正做到检测的目的。在期末考试的来临时,记忆力的好与坏可能决定着考试的结果好与坏,因此,要改变这种突击复习的状况,须淡化考试概念,让考试不再是结束,而是开始。首先,淡化考试时间,实行分散化的考试形式,以消除集中化考试对学生的产生的阶段性影响。在整个学期穿插各个阶段知识点的考核,让考试成为常态化。其次,淡化考试结果。实行多样化考试形式后’评定成绩时不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将会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考试结果。

3.2.3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第8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一)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手段,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迟早会随之进行调整。根据1999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

(二)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性质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也是法学、新闻学、档案学、财政学等与公共组织密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作为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行政管理学“贵在有用”。作为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行政管理学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践教学是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持续多年的,导致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断裂,因此,随着高考的恢复,我国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急需首先补上理论匮乏这一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和教学方法上以政治学作为价值取向,采用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教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当时一个新的理论和课程最初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据此,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调整中把行政管理从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转到了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突出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即实践性。从学科的调整可见我国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那么,作为行政管理学科最基础的课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突出其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教学的软肋就是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学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体方法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优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指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分析法。这一方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行政管理学的实用性特别强,它的重点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导解决现实的社会公共问题,以及这种解决方法在其他相关情形下的推广。这一特性决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学教学工作中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2“.角色模拟”教学法。这一方法在于在课堂上人为地营造某种行政管理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从事相应的具体工作。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机关物产材管理等内容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3.课堂讨论。这种方法是在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后,为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达到形成共识、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针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历史沿革及其启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就应该运用讨论的方法。

4.换位教学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身份互换,老师随机点名,让个别同学以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通过备课、讲课,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学懂、学透,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5.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任务驱动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使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转变。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下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扩展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指导性自学。这一方法是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布置学生阅读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经典著作、重要文献、高质量的专业论文等,其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点、非难点的章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如行政管理学当中的“行政决策”这一章,关于行政决策的定义、程序、类型以及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在管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东西都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教师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来讲,只是提示学生在把握的过程中注意决策同行政决策的区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行政决策体制以及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教授上。自学不仅达到了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科学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种职能不单纯是要求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选拔基础好的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体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和展示个人的才华。

3.模拟实验。在校内建立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行政管理场景和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某种管理角色中,从而增进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方法的认知,培养综合管理能力。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中去,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印证和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把学到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社会调查。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为了使行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参观一般由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参观笔记,撰写参观报告。

3.实习。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三、问题思考

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为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只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讲的,而在实际上,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地运用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并不是说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对每种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随意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每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中,从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础实践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如实验、参观、自学;二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中层实践手段,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法等;三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设置的高层综合实践手段,如项目驱动、科学研究法、调研、实习等。因此,应加深对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合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组合,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从总体上看,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类。作为两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法,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备了许多经验,理论讲授比较规范和系统。而实践教学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系统地安排和规划。如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加与实践性手段相适应的内容;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改变实践学时随意性的情况;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考试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目前从事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了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行政管理学科比较常见,在其他学科也司空见惯。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成为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如有计划地让从事该课的教师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吸引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加盟等。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本比理论教学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无论是实验设备的配置、实践基地的建立和使用,还是调查、参观以及实习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备的资金物材的支撑,没有这些条件,实践教学无法开展。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投入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必须在教学的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四)防止实践性教学方法目的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模式改革问题的提出,实践性教学方法被许多学者和专家所关注,从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学改革中实践性教学方法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极端化的现象,就是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被异化为目的。而在客观上,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方法再重要,也必须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过分地抬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忽视其实效性,就会使这一教学手段极端化。因此,正确发挥实践性这一教学手段的功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正确区分在教学内容上哪些内容适合使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实践性教学;其次,实践性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后,检验实践性教学方法效果的唯一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9篇:公共管理学笔记范文

所谓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就是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以及在生活中所想的运用到社会中,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学生对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评价,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评价。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把所学所想用于实践,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一步。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扩大视野,培养并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专业实习则是学生进一步接触公共部门,了解公共部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了解政府,走进政府,养成了解国家时事的习惯,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然而,在对各大高校学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不满意,认为从其中学到的很少,甚至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都不能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学校给学生安排的专业实习机会,大部分同学认为作用不大,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这就形成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结合公共部门对人才需求能力的分析,着力解决“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相脱节”与“学校的人才供给与政府部门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两对矛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重视两个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第二课堂的地位,丰富其内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第一,在主客体关系上,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是辅导者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在教学目标上,应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第四,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第五,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多样化,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类教学模式中比较,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学习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第一,减少公共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课程的数量。在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无论从课程数量还是课程学分上都占总数量和总学分的半壁江山,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第二,减少政治学课程学分或数量,增加管理学相关课程的学分或科目数量。面向公共部门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逻辑递进的系统,各课程之间应体现本专业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递进性,作为对政府部门工作很有帮助的管理学类课程,应该增加其课程数量或学分。第三,增设实践实验类课程,培养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和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新考核模式。第一,创立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知识、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机制。改革单一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开卷、面试、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操作测评、平时听课与考试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第三,改革“一考定成绩”的规则,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考核和评价,可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读书笔记、随堂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并对感兴趣的领域做深入研究。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第一,把第二课堂提升至与第一课堂同等的位置,重视第二课堂对学生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第二,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与更广阔的锻炼自我的平台。第三,增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第四,引导学生总结参与第二课堂的收获,做到有参与就有收获。

(二)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第一,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强化长效机制。基地化建设有利于给予学生更加稳定的实践与实习机会。第二,培养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热情,完善管理机制。对学生热情的培养是达到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应有作用的基础。第三,健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公平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实践成果与实习结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