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自治区直属党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2021年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桂直工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2018年5月10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号)与本人工作经历,特选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方向。
为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同时调研范围广,时间紧,在必须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此次选取户籍所在地-广西东兰县花香乡(重点为乡所辖下的花香村)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主要通过采取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面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香乡基本情况概述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镇、大同乡、隘洞镇等乡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花香村距县城48公里,全乡面积210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7.77公顷,其中水田790.13公顷,旱地387.64公顷。截止2020年5月,从东兰县人民政府网站获知: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年末总户数5899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1135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是东巴凤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花香乡农业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蒜、李果、油茶、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产业类别较多,但产量产值不高。
花香乡交通设施情况:全乡约有16条村级道路,894县道和976县道贯穿全乡,尤其894县道,原是东兰县往返河池市的必经之路,得益于此道路优势,花香乡曾跃居东兰县经济排名前列。
二、调研时间和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分为两期,第一期于春节放假前(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采用电话访问和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第二期于春节放假时间(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采用面谈访谈的形式开展。
为使调研资料收集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将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花香籍在外工作人员,二是非花香籍的外来工作人员。具体对象涉及农业产业和交通设施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户及闲散就业人员等。
三、具体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调研的具体内容,总体包括如下:
(一)从事的行业。
(二)对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意见与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经过为期15个日历日的调研,发放电子问卷调查30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卷236份;电话访问50人次;回乡面谈访谈15人次。现将调研对象所反馈的材料整理汇总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优势企业,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进驻引领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贯穿花香乡境内的主干道长乐镇至九圩镇二级公路还在建设,且进度较慢,极大增加了全乡人员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制约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季节性缺水的顽疾未完全解决,需送水给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春节期间仍存在缺水现象,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四)对乡贤的回流引进急需加强,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热情。
五、启发与个人建议
饮水思源,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香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经过此次调研,更引发了我对花香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可参照原先我曾主持或参与几个县份做的产业振兴规划项目,选择两到三个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发展,以点带面,同时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和外出学习“取经”,建成乡级示范样板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品牌效益。
通过了解,目前花香乡有乡级业示范园3个,村级示范点8个,包括桑蚕、大蒜、山羊、油茶等产业。政府应选择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桑蚕、油茶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乡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加强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重点
发展产业道路交通设施。乡政府应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汇报,尤其是获得发改、财政、交通、扶贫办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解决我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建二级公路项目进度缓慢,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花香乡应积极破除修路与致富难题,减少产业运输成本,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解决道路资金和农业发展瓶颈提供实惠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加快落实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进一步修整完善农田水利渠道,努力争取农村家庭水柜、田头水柜指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和净化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充足安全。
(三)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从花香乡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做些探索和突破,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建议学习兄弟乡镇-三石镇对于乡贤回流的先进做法,重视乡贤,制定相应的回流引进方案或者制度,让乡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建设花香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四)继续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乡党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党委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乡内年轻人的培养,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年轻人也是未来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相信,在这样从横向到纵向的引领和发展下,我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走在全县的前列,农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城江公路养护中心
养护与工程管理科吴胜平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附件:
1.电子问卷调查一
2.电子问卷调查二
电子问卷调查一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花香乡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分管的部门:
£农业
£交通
£教育
£其他
您对分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电子问卷调查二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从事的行业:
£农业
£交通
£教育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 规划弊端 规划模式 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03-02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大城市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特别是位于城乡交错带的大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地域,是产业发展最集中、城市面貌变化最迅速的地区。然而在城市增长过程中,由于核心区和乡村的共同作用,大城市边缘区的各种规划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其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社会、经济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从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优化和更新规划模式,消除规划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协调推进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
大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互相转化的特殊地带。
大城市边缘区在地域空间上处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之间,是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核心区向乡村的辐射与扩散,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在城市和乡村二重要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城市边缘区中部分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被纳入城市建成区,或成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从而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区;同时,这一区域又不断地向外扩展,继续吸纳部分郊区或乡村地区,形成新的边缘区域,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发展也随着区域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特征。
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城乡关系过渡区,大城市边缘区是乡村不断向城市转换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是城市核心区产业向外扩散的前沿地域;另一方面它是乡村产业最先更替的“形成层”。因此,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相比较,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弹力和活性,但往往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1.产业发展迅速,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大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核心区和乡村地带之间形成的一个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中间地带。和城市其他区域相比较,它具备区位、土地、环境等多方面的产业发展优势。在此条件下,它是培育城市经济实力和发挥城市功能的腹地,它是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扩散区,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商业和科技首先向这里辐射延伸,它也是第一产业的重要保障区,提供生活食品和生产资源。因此,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迅速、生机勃勃。
2.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保持了城乡混杂的状态,从城市核心区扩散而来的第一产业在边缘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其带动下,乡镇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在第一产业的带动下,第二产业虽然快速增长,但是第三产业由于产业结构集中和劳动力结构分化而导致发展不足,不符合城市经济架构的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布局混乱。大城市边缘区由于自身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同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构现象严重等状况。面对这些状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以期使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要素较为复杂,存在多头管理和多重管理的现象,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常见的规划弊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年来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可以说是常见的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规划体系尚不够健全,规划制定过程较为随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产业规划理论研究不足,产业规划理论基础广泛但不成体系,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制定的产业规划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背离现实,难以形成有操控价值的产业规划,无法指导现实的产业规划实践;另一方面产业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针对性不强,很多产业规划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制定过程。
2.规划模式及管理缺乏弹性。传统的规划模式及管理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其过分强调产业发展与规划期末的一致性,使规划在市场经济下,面临一些突况时缺乏弹性,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又极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给规划和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麻烦,面对“不定性”,缺乏调控机制,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3.规划目标定位不准确。产业规划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产业的选择、产业发展规模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等手段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受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从目前中国产业规划的实践来看,很多边缘区在产业规划制定中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规划的目标常常脱离于当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么过分超前于经济发展,要么落后于经济发展。两种情况的结果都将使得产业规划成为一纸空谈,使规划失去意义。
四、大城市边缘区规划弊端问题的对策建议
大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弊端问题是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累积性矛盾问题。该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需要通过统筹协调产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更新规划观念、改变规划模式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规划是一个体系,编制产业规划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的问题,还要注意与其他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的衔接。从规划定制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规划有不同的对象、功能和内容,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产业规划如同边缘区发展的源泉,而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就是边缘区产业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两者是双向因果的关系。没有产业规划,边缘区产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没有与其他规划的协调,边缘区将失去持续成长的生命力。所以,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促进边缘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遵守产业规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具有比较高的动态性,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空间比较广阔,其产业结构相应地具有很大的可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技术不断更新,边缘区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因素,确立“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规划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调范围和弹性空间,以此适应时间和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人口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内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大计。
3.采用产业规划的新模式。传统的规划模式可以概括为:“时间―规模―布局”,即由时间决定规模,再由规模决定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静态的、封闭式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两个端点的状态描述,却忽视了边缘区自身生长的规律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规划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无法起到规划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采用具有弹性和动态性的规划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规模―产业―布局”,即由边缘区的规模来决定产业分布,再由产业分布来决定空间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动态的、开放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动态过程,重视边缘区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随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使边缘区产业规划顺利科学地进行。
五、结语
产业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战略谋划或部署。在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中,只有通过明确产业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产业目标的定位、规范产业规划的编制程序等手段,才能逐步消除传统规划带来的弊端影响,促进大城市边缘区产业的有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陈田,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4):54-65.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7-150.
[3]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53-57.
[4]王林容.浅析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5,(3):25-27.
[关键词] 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城乡统筹下的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2YA03)”
[作者简介]王艳,台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乡村旅游,浙江 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50-0003 现代城市工作生活的紧张忙碌导致城市居民身体出现大量的亚健康状态,传统的“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度假休闲地或被污染,或距离滨海以外的人们生活太遥远,新世纪人们开始兴起对新的“三N(大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cadj,涅Nirvana)”休闲地的追逐,这对曾经是人类主要居住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普遍有闲有钱社会的到来,也使乡村旅游有了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居民的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达到115天,如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休闲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称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普遍有闲的社会。与休闲时间的增加相应,我国居民的财富储蓄也在节节升高,后新一届政府提出要还富于民,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2020年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从欧美日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仅次于海滨休闲度假之外大众最喜爱的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台州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海滨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区的最南翼,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活动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2013年台州市各县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台州市居民短期假期外出旅游休闲中,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首选。
一、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台州市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自2006年开始,台州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活动,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到农家乐行业协会的组建,再到全市休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的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一)乡村旅游活动类型丰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活动,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类型多样,成为台州市民外出休闲旅游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台州市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形成了上山、下乡、入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目前主要的形式有:
田园农家乐活动。这种形式是台州市最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形式,游客假日来到风景秀丽的山区农村,以吃农家饭、做农家事、当农家人来体验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目前台州市各县市乡镇深入结合地区特色,深挖当地乡村文化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吸引各地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如天台县的后岸村农家乐、天台县九遮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就成为附近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爱去之地。
沿海乡村渔家乐。渔家乐是台州海边人家提供给游客独特的渔家文化享受。东海之滨的台州,有很多村庄紧靠大海,这里有着与山里、农庄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体验。游客可以乘坐渔船外出海钓,也可以用渔网捕捞打渔体验渔民生活,回来之后还可以亲手烹调自己捕获的美味海鲜,温岭龙门、洞下、三门木勺等海边村落都是市民体验渔家乐的好地方。
亚热带水果采摘节。台州地区盛产多种亚热带水果,尤以蜜桔、杨梅、枇杷、葡萄等为著名。各类水果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水果栽培优势,培育特色品种,开发水果采摘体验活动,如临海涌泉、黄岩等地的蜜桔采摘活动,临海沿江马头山、大石的葡萄采摘活动,仙居、黄岩等地的枇杷采摘活动等受到台州市区居民的欢迎。特别是台州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集特色柑橘种植、橘文化传播、橘事体验于一体加深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堪称台州市各类水果采摘活动的典范。
(二)政府部门主导,吸引多种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
台州市政府、市农办等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财政投入、税收、土地金融、证照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各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县都建立了“农家乐”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提升档次,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的建立。加大信贷扶持,提供“小额丰收贷款卡”等特色金融信贷服务。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为资本和乡村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如台州市商业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路桥区金泉农庄的发展。
(三)鼓励乡村旅游创新,农业创意旅游取得成效
2012年10月1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会中,仙居花田稻草人获首届创意精品银奖。这是台州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一大进步。仙居花田稻草人于2010年第三届油菜花节中出现,随即成为油菜花节最大的“看点”,成为了仙居的旅游品牌。创意稻草人首先可以增加观赏价值,花田里的创意稻草人和油菜花相映成趣,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其次,稻草人也是传播农耕文明有效途径。与农药或器具相比,“稻草人”既保护庄稼,又不伤害动物,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稻草人还可以带来综合效应,它为油菜花节吸引更多游人,增加旅游总收入;间接上可以让农民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开办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因媒体的广泛报道,提升仙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稻草人可以产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辉”的综合效应。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精品乡村旅游点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台州市围绕沿海地区农村餐饮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农家菜肴,如三门“海八鲜”、椒江“平倭庆功宴”、仙居“碗”等。深挖地方物产文化,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如蜜桔之乡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的橘文化,临海羊岩山庄的茶文化,临海九畹兰庄的兰文化,天台九遮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都是其中的特色旅游点,是弘扬台州乡村文化,加强市民体验的绝佳之地。
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台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居民财富的双增加昭示着旅游休闲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积淀几千年传统休闲文化的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不够系统规范,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社会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想逃离。“人们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古遗旅游,朝向田园定居到停留乡村时间越来越长,表达对乡野悠闲情调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产业内部看,台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层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不能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内企业规模和层次难上台阶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产品有同质化、城市化趋势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对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认识还相当缺乏。比如很多村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忽视保留村庄原有的特色,房屋建设标准化,墙体贴上白瓷砖,农村道路门前门后都铺上水泥地,认为这样的建设更加实用有效,可是这种向城市建筑看齐的模式,会使村庄失去乡土特色,从而失去自身的吸引力。另外,有的投资者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尝到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处,开始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些出发点原本是对的,可是好心也会变成坏事。他们请的培训师原本是给市区酒店员工培训的,对农家乐本身的特色并无研究,所培训的员工穿上了酒店制服,所烧制的菜肴都是星际酒店经常采用的食材和烧制过程,培训过后客人吃了说跟在市区酒店烧出来的菜肴一个味,感觉没有任何农家特色,结果变成了东施效颦。
(三)乡村休闲游的游客市场尚未完全挖掘,“三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型海滨城市,台州市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市民家里大多有车,甚至很多家庭已经进入两辆车的时代。在外出到风景名胜地旅游屡屡碰见人山人海后,大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身边的乡村美景中来。所以在台州市各乡村休闲游的景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成群结对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子结伴出行,体验乡村生活。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为台州市市民外出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市民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短暂的一日游活动中,这与台州市着力建设的“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加强深度,使得三大基地建设能真正成为台州市及福建市民养生、休闲、养老的好去处。
(四)乡村旅游投资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自有资金为主,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到一个企业,技术、资金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其他企业,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往往主要受困于资金瓶颈,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广大小微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解决城市人口假日休闲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产业状况,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造血机制”,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具体到产业而言,农村金融业必须服务于农村相关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和产业应该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三、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议
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一)推动老年乡村休闲旅游度假项目
台州市城市人口快速迈入老龄化阶段,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以及老年人对休闲生活的需要为台州市乡村养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乡村有丰富的养老资源,优美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宽阔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供老人休闲种植的土地,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等,这些都是城市养老没办法拥有的优势所在。在台州市农村构建由新农村养老休闲企业为主农村休闲养老基地,是探索台州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台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模式。这也是推进台州市乡村旅游往“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保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土特色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所在。如何保存台州市乡村旅游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必须从维护和保存其独特的乡村性入手。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长期经济繁荣使得广袤的乡村一边沐浴着旖旎的田园风光,一边享受着淳朴美丽的人文风情。乡村风光风格平淡天然,就像它的原木、蛮石一样的淡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特色,使得乡村建筑、乡村布局、乡村菜肴、乡村特产等维持原有的淳朴与自然,做到虽有人工,宛自天开。与城市休闲中的现代化、标准化区分开来,为广大市民提供回归自然,享受淳朴悠闲的心灵家园。
(三)加强乡村休闲游中的体验深度
台州市乡村旅游活动在种类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我们可以向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或者在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其参与性,来加强游客的体验深度。比如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近年来兴起了租赁农园,即城市市民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花草、蔬菜瓜果等,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户代为管理。这样做既能在乡村享受劳动的乐趣,又能增长知识,还能带回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在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很受欢迎。
(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各类资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
在台州市乡村旅游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支持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专项资金资助、乡村旅游企业私人投资等。其他主体,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乡村旅游投资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台州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修建的路桥区金泉农庄,但这与台州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政策扶持、建桥搭路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民营资金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丰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为市民休闲提供更佳的去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4]徐福英,马波.基于乡村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胡永政,胡庆龙.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旅游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管理,2007,(24).
[6]李松柏.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乡村休闲养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2).
一、基本情况
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规范升级、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谷庄村为试点,着力打造“村庄院落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美丽宜居乡村。2020年7月16日,全县“美丽庭院”现场观摩会在谷庄村召开,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能感受到诗一般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营造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涌现出的新典型,努力凝聚助推农村发展的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
进展情况
1、2月2日召开的全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成立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副主任、**副区长、**副主席任副组长,抽调冬枣办、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冬枣研究院、下洼镇、富源办等单位多名同志组成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13日召开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启动会议,确定了办公地点在水利局四楼,集中办公,统一协调、管理全区冬枣产业发展。
制定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成员分工》、《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便于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2、2月21日-22日赴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对接,召开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请刘孟军教授及团队为沾化冬枣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发展意见。
3、2月22日组织泊头镇部分枣农赴下河乡、下洼镇、大高镇参观冬枣大棚建设,举办冬枣管理培训班。
4、2月25日,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调度会议在区水务局四楼会议室召开。区委副书记、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副组长**、**、**及全体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通报了与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有关情况,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一是尽快启动“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本项目拟与“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对接共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实体性运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二是抓紧安排召开冬枣产业座谈会,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三是尽快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突出问题导向,按照有措施、有办法、有时间节点、有责任分工的要求充实完善;四是筹备好冬枣产业推进工作专题会议,起草好有关会议材料。
**强调:“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要加快,设计上要采取宽行密植、适度规模化种植模式,按照全程机械化、管理智能化、营销电商化的运营方式,建设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涉及鲜枣种植资源圃、枣树优势品种示范区、不同种植模式示范区、设施栽培示范区、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探索以冬枣为主的鲜枣亚周年供应、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种植经营模式,以此引领全区枣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周年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起草工作,要本着问题导向,突出方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同时,尽快启动两条采摘长廊建设。采摘长廊要与旅游相结合,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标识,方案要尽快出台。关于冬枣节筹备工作,总体方案要早着手、早研究、早筹备,可以找国内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力争在形式上、档次上上一个新台阶。
5、目前正在编制《关于加快推进冬枣高质量发展意见》、《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计划》、《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方案及推进措施。
6、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27日赴下洼镇、2月28日赴古城镇开展冬枣产业调研,征求部分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对冬枣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
7、3月11日,在下洼镇召开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动员会议。省“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区冬枣办主任、冬枣研究院院长郭庆宏,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镇内优秀企业代表、枣农代表参加会议。深入开展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生态型、民生型、健康型、智慧型冬枣产业。
8、3月12日副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及各乡、镇、办事处分管负责人赴淄博源泉、临沂马泉等地考察学习水果业采摘长廊建设的先进经验。
9、3月20日在古城镇举办20人参加的培训班一期。
10、3月25日在冯家镇大流村举办冬枣春季管理及二代冬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期,冯家镇本镇乡土人才和100余户冬枣种植大户参加培训。
11、3月25日,利国乡分管领导、冬枣办主任带领曹坨村、吴庙村主要负责人及部分冬枣种植大户8人,先后到冯家镇大流村、富源街道车王村参观学习了二代冬枣种植及现代管理模式。
12、3月底下洼镇、大高镇、泊头镇、富源办、冯家镇掀起二代冬枣嫁接、冬枣大棚设施建设。
13、4月4日在下洼镇召开了全区冬枣春季管理现场会。参会人员包括各乡镇(街道)乡镇长(主任)、冬枣办主任、部分冬枣产业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及枣农代表200余人。
二、
恳请支持方向
1、在省级层面开展科研工作,以省农科院、有关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冬枣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沾化冬枣品种改良和栽培模式研发。
(门头沟区经济社会调查队,北京102300)
[摘要]近年来,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主导产业,旅游业发展实现了较快增长速度,但旅游经济总量低,旅游产业结构变化明显且不十分均衡。通过比较2004年和2014年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变化,发现乡村旅游业和住宿业在全区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在下降。最后提出了加强招商引资、加快住宿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等建议。
[
关键词 ]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94
1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特点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市调查总队和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于2011年新修订的《北京市区县旅游业综合统计方案》中规定,旅游业统计包括旅游住宿、景区游览、旅行社服务、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旅游交通和乡村旅游七个方面。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1旅游产业结构发展并不十分均衡
通过对2014年门头沟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构成来看,旅游商业和住宿业共同构成支撑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的半壁江山,2014年分别实现旅游收入5.8亿元和4.3亿元,占全区实现旅游收入20.3亿元的比重分别为28.7%和21.1%,两个行业的比重之和接近50%;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旅游餐饮业实现收入所占比重较为接近,2014年分别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2.6亿元和2.1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3.1%、12.7%和10.2%;旅游交通和乡村旅游业所占比重不高,2014年分别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和1.1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8.9%和5.3%。
1.2旅游产业结构变化较为明显
从2004—2014年,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首先是住宿业实现收入在全区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61.0%逐渐降低到2014年的21.1%;旅游商业和旅游餐饮对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实现收入分别在全区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从2004年的10.0%和5.1%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28.7%和10.2%;旅行社和旅游交通业的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保持了较稳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全区旅游收入的贡献作用逐渐减弱,在全区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从2004年的10.1%下降到5.3%。
2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计算与分析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状态。应用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计算衡量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状况。
2.1计算步骤
(1)计算北京市分量的百分比:
(2)计算产业结构分量的百分比:
(3)计算竞争分量的百分比:
具体如表1所示。
2.2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按照Vi、Wi的正负性,可以将门头沟区旅游业各行业结构效益情况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Vi为负而Wi为正的住宿业,说明无论是北京市还是门头沟区的住宿业增长速度都落后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平均水平,虽然门头沟区住宿业相对于北京市来讲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相较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来讲竞争优势较弱。
第二类是Vi为正而Wi为负的乡村旅游业,说明门头沟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不仅落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也落后于整个旅游产业的结构效益,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仍是门头沟区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三类是Vi、Wi均为正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商业,说明这些行业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旅游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结构效益相对较优,旅行社和旅游商业的竞争优势相对突出。但也应看到,之所以其竞争分量相对较大,主要与门头沟区这两个行业2004年的收入基数较低有关。
2.3结论
基于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应用分析,从门头沟区2004—2014年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来看,可以得出结论:乡村旅游业和住宿业在全区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在下降,已成为制约门头沟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尽管大部分的竞争分量为正值,但也应看到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的规模仍然较小,在全市旅游收入实现中的比重仍然较低,仅从2004年的0.35%上升到2014年的0.65%。
3提高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对策
3.1依托优美环境及区位优势,加快重点企业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门头沟区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门头沟区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旅游单位数量少。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旅游重点项目落实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招商引进大型知名国际旅行社和特色高端品牌连锁住宿、餐饮企业,同时做好对北京旅游等区内重点旅游企业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倾斜。
3.2加大住宿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接待水平
住宿业收入高低与星级宾馆的个数多少有直接关系。棚户区改造后规划中的星级饭店尚未建成是直接导致该行业在门头沟区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要想提高住宿业对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贡献作用,就要加大对星级宾馆、度假村等重点住宿业的硬件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住宿业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3.3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不断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是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远郊区县发展旅游经济的最活跃因素。但门头沟区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一园为主;城乡改造建设导致乡村旅游中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数量减少较多;住宿和餐饮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规范化管理和特色创新。今后要积极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广开渠道,加大投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进行集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一体化整体开发建设;要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开发具有创新性、差异性的旅游特色产品;要积极开展星级休闲农业园、星级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户的评定,通过规范化服务增强旅游吸引力。
3.4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全方位推介
加大旅游宣传,开展全方位推介是门头沟区吸引游客了解、关注门头沟区,进而提高旅游接待人数的重要途径。目前,门头沟区旅游接待人数在全市比重仍然较低,2014年仅占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的1%左右。今后仍应通过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永定河文化节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文体活动提高门头沟区旅游宣传力度;根据不同游客需求、淡旺季节变换特点、重要节假日等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巧抓商机,通过网络、赛会等多种途径向社会重点宣传推荐门头沟区诚信旅游商品企业和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刺激消费需求,提高旅游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万明辉,王龙,曾昭宁.陕西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2014年北京旅游业概况[EB/OL].(2015-01-27).http://bjta.gov.cnxxgktjxx/372299.htm,2015-01-27.
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二十多年,仅“十一五”时期就投入60多个亿,大概估算下,至今总投入应该在500多亿。这么多的资金投下去,发挥了应有效益了吗?个别党员干部如果还沉湎于扶贫开发的成绩、政绩,沉湎于简单的统计数据,沉湎于表面的花架子、摆样子,就是上对不起党和国家的重托,下对不起贫困百姓的信任和期待,更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
扶贫效率不高的原因何在
因为体制机制问题,扶贫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在输血式扶贫中培育了一些懒汉。都知道“扶贫先扶志”,没有志气,精准扶贫、集团帮扶,其成效都十分有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对扶志下功夫欠缺?也许是因为很难用数字表达,难以体现政绩。在“等、靠、要”的思想里,任何先进的扶贫方式都是一种摆设,而且在贫困地区,会让勤劳的人吃亏,懒散的人受益,长此以往,扶贫工作会越做越艰难。
贵州是贫困人数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账,加上地势山高坡陡,比如毕节地区和望谟麻山地区,许多乡镇海拔高低差在1000米上下,60度左右的陡坡很常见,造成老百姓生产成本奇高,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率极低甚至成为负数。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贵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近几年的交通大会战、水利大决战,集中改善了交通、水利等瓶颈问题,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还没有体现出来。比如交通,虽然到今年年底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但是由于乡村道路等级太低,道路损坏几率很高,相当于动脉血管基本畅通,但是毛细血管常出问题,交通的综合优势无法体现,真正解决交通瓶颈问题的路还很漫长。
其次是源于人多地少的过度开垦和矿产资源滥采滥挖,造成水系断裂形成石漠化。原有水系断裂加重了老百姓用水成本,石漠化又恶化了当地气候条件,加重了石漠化发展速度。贵州省极贫地区基本上都存在比较严重的石漠化现象。
再次是人才匮乏,项目设计质量和品位偏低,造成项目建成后发挥不了应有效率,达不到最初预期,导致一定数量的重复建设甚至个别项目需要推倒重来,致使GDP虚升和扶贫资金浪费。
最后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基层组织自身发展实力匮乏。与发达地区相比,贵州省集体经济发育不良,尤其是贫困地区几乎没有村级集体经济,造成了村级基层组织有想法无实力,缺乏创新发展的基础环境,不同程度影响了自身求发展积极性的发挥。
扶贫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一,基于扶贫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应该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建议,尽快进行顶层设计,改变扶贫办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状,将扶贫办与其他职能部门重复交叉的项目审批事项,交给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负责,扶贫办代表中央国家机关行使监督、检查、考核扶贫工作实效、推广扶贫经验的监管职能。
在中央出台改革政策前,贵州省也可以率先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实施改革试点,在寻求国务院扶贫办支持的前提下,打破省扶贫办人员少、任务重的瓶颈,从门类众多的专业管理中解脱出来,提高扶贫工作整体效率。
第二,改变帮扶对象,营造扶勤助困的新局面。为了解决“扶贫先扶志”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建议改变现有的扶贫开发思路,将帮扶贫困人员改为偿还式帮扶贫困村组的致富能手,待帮助勤劳肯干的致富能手形成相关产业并产生效益后,将帮扶资金还回村级组织,壮大村级组织的经济基础,增强其自身发展后劲。致富能手形成优势产业后,除偿还帮扶资金,还需按照事先约定的合同内容,自愿选择对口帮扶一户或多户贫困农户,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政策上予以支持,形成脱贫致富合作社,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改变“勤劳百姓伤心、懒散人员受益”的现状。
农村产业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必然增加贫困农村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不必靠外出打工谋生。同时,农村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周边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贵州的优势在山地特色农业和生态精品农业,贵州的创新创业基地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乡村。
第三,关爱弱势群体,保障基本生活水平。贵州农村老弱病残孤寡贫困人群,在亲戚或乡亲的照料下保证日常生活已经十分不易,不可能采用扶贫方式劳动脱贫。由于这部分人群数量不多,建议国家提高补助标准,使他们的收入达到或超过2736元的贫困标准,让这些很难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人群,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爱。
第四,成立贵州省扶贫开发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公司,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农村脱贫的渠道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成立贵州省扶贫开发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将国家拨付的扶贫资金中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部分,集中由公司运作,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扶持各类企业、合作社或个人创新创业,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投资公司要按照项目PPP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和管理,省纪委、省扶贫办和省审计厅监督公司依法运营。
[关键词]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94-02
健康是生命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与健康相对应的就是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机体,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区域是一个有机整体,区域健康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克服障碍、修复损伤或者避免损伤、障碍出现的过程。研究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首先要对其症结进行准确诊断。
一、河南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症结
(一)三化发展不协调
2012年河南省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为3769.54亿元、16672.2亿元、9157.57亿元,分别占GDP总量的12.74%、56.33%和30.93%,二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总量的87.26%;而同期的城镇化水平只有42.4%,乡村人口仍占57.6%。也就是说,河南省57.6%的乡村人口只完成了12.74%的增加值,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
(二)城乡体系不衔接
近年来河南城市化水平提高,2012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有9个。其中,郑州市587.2万人,城市首位度2.99;其他8个城市分别为洛阳、南阳、商丘、信阳、漯河、安阳、平顶山和新乡,城市人口依次为196.5万、194.21万、181.13万、149万、139.76万、110.83万、104.04万和103.11万。郑州市作为人口过亿的省会城市,首位度较低,吸引辐射能力明显不足,其他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较大,但经济实力不强。与此同时,乡村居民点规模小、耕作半径有限的局面依然存在,城乡体系结构仍然存在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乡村规模过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
2012年河南有城市38个,其中省辖市17个,县级市21个;建制镇1014个,与2009年相比,建制镇数量增加了227个,年均增长近76个。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快速增加,人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使河南城镇化存在着明显的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一些地方呈现出明显的半城镇化现象。
(四)乡镇产业支撑弱化
2009年河南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现已形成省级产业集聚区180个,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使县(市、区)域支柱产业乃至主导产业的前后向产业以及旁侧产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相关企业间原材料、半成品的运输距离,并使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三废”处理设施得以建设运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因原有建制镇的相关产业已被集聚到产业集聚区,乡镇产业支撑能力弱化,新增建制镇更是无产业可集聚。
(五)乡村土地经营规模缩小
2012年河南共有村民委员会47140个,乡村户数2066万户,乡村劳动力5367万人,常用耕地面积7202.2千公顷(2008年数据)。与2000年相比,村民委员会、常用耕地面积分别减少1066个、326.95千公顷;而乡村户数、乡村劳动力分别增加274万户,298万人,每户乃至每个劳动力拥有的常用耕地面积则相对减少,即乡村土地经营规模缩小,与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要求相背离。村民委员会整合力度较小,不仅使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缩小,而且使基础设施分散建设,乡村面貌改观缓慢。
(六)生态建设滞后
受以上问题和制约因素影响,城乡发展各行其道,城乡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脱离,城乡生态不耦合。城市发展呈“摊大饼式”无限蔓延,耕作区、林区、水域等生态功能区不断碎化,河流等生态廊道普遍出现“肠梗阻”,严重阻断了土地的呼吸、植物的生长、水系的循环,尤其是生态流的交换。与此同时,乡村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财力对“三废”进行有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二、推动河南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四化”协调同步发展
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呈现不断拉大趋势。原因之一在于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尤其是中心城市(城市群)与其他城镇的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主要表现为河南乡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为此,必须及时实施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同步发展战略。通过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使农民工及其家属真正由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真正在城镇就业生活,才能使他们原有的农村土地得以流转,农用土地经营规模扩大,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还将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城乡体系有机衔接
重点加强郑(郑州)汴(开封)都市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加强中原城市群建设,使其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率先发展区;加强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使其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突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科学推进县、市、区产业集聚区以及中心镇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向县城转移,降低城镇化成本;加快中心村规划布局建设,实现城乡体系有机衔接。
(三)重视城镇发展质量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仅是城镇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镇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建立城镇基础设施有偿服务的合理价格机制,通过价格浮动政策调节城镇短缺公共资源分配,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保护好城镇生态环境,最终促进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不断强化产业支撑
通过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河南省级产业集聚区、地市级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建设工程,加强郑汴都市区、中心城市、县城乃至中心镇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撑能力,形成与全球产业链进行有效对接的、各具特色又紧密相连的产业支撑体系,使城镇三次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口城镇化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城镇化有序推进新局面。
(五)有序推进村庄整治
加大乡村整合力度,实施“千村提升,万村整治”工程,使乡村与城镇进行有效对接,以形成合理的城乡体系。与此同时,要优先建设乡村,尤其是中心村(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以保障乡村整治系统工程的有序推进,最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整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六)努力加强生态建设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已证明,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因此,在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乡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的衔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市场机制和技术措施,努力进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以确保生态基质、生态斑块、生态节点等生态功能区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生态廊道的畅通无阻,确保产业发展低碳化、循环化、生态化,确保 “三废”排放最小化(生态环境容量许可范围之内),力争“三废”零排放,以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最终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2013.
我来自__市__县天麻之乡——__。今天,有幸参加这次座谈会,倍感荣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汇报__乡农业农村工作,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__乡基本情况
__乡,位于__市__县北部,辖6个村117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218平方公里,5803户2.4万人。20__年,全乡国民生产总5862万元,粮食总产量692万公斤,农民人纯收入1800元,人均有粮301公斤。__是世界天麻原产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履盖率达56%,境内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森林面积18万亩,有山牛、云豹、黑熊等90余种野生动物,有珙桐、筇竹、红豆杉等近30种珍稀植物,20__年被列为全省省级生态示范乡和60个旅游小城镇建设。
二、近年来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近年来,中央、省、市、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各项政策的落实,使贫困的乡村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我们采取了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工程,建立农村明白台帐到户,广泛开展一事一议,乡村干部责任到人,包管到户和实施支部+协会等措施。扎实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科教兴农,产业富民”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全乡农业农村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__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农业乡,年平均温11℃年日照数仅900余小时,气候条件差,农村的发展依赖于农业。长期以来,我乡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在稳定粮食生产和巩固传统种养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植经济新支柱,为使至20__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的目标实现,我们立足生物资源较多,高山冷凉气候特性等实际,实施人均拥有2亩竹,户均1亩商品菜,人均半亩天麻的 产业措施,积极培育天麻、高山反季冷凉蔬菜、竹子等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乡已种植天麻8000亩,高山反季商品蔬菜4500亩,现有竹林4万亩,年产竹笋6000吨, 鲜天麻20__吨,商品蔬菜18000吨,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20__元。
(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国家省市加大了对改善农村基础投收入的力度,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把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项目资金,从农业、水利、交通、医疗卫生、教育、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不断实施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项目,切实解决农民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用电贵和获取信息难等问题。“十五”以来,全乡新建和改造通村、通社公路106公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0500人,新建移动机站5座,改造和新建校舍11所,改造和新建村级卫生室5所,实施土地改良1850亩,新建改造茅草房、地震房、雪灾房等1100户,累计完成项目资金5812万元。通过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有效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农业农村改革各项政策深入开展
我乡认真落实农村各项改革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扎实开展了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严格兑现农村低保、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政策,通过深化改革,改善了许多体制、机制弊端,激发了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年来,累计减免农业税212万元户均达418元,发放各种农民补贴101.2万元,减免书杂费135万元,发放学生生活补助53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325万元,贫困救助款256万元,筹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款135万元,减免142万元,农民参合率达92.5%。
(四)农村进一步稳 定和谐
通过扎实深入开展平安村创建,群众邻里和睦、友善,家庭温馨和谐,广大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景象。
三、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和管理的部门,发挥作用不明显,为农村服务的农业几站设备老化、人员不齐、服务条件差没有必要的服务设施,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虽然各级政府在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村条件和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贫困面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边远山区不通路、不通水,人畜混居、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发展缓慢。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从产业的扶持上、引导上、服务上还不够,特色农 产品如我们的天麻、竹笋等无深加企业,在贫困落后地区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明显,粗放型管理较为突出,农民经营管理的能力不强经济意识差,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虽然有优势产品但缺泛市场竞争力和占有力。四是村级组织管理能力弱,虽然已实行了村民自治三届,但村级集体干
部整体素质偏低,管理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不能创新开展工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贫困山区村级没有集体经济,五是边远山区、贫困山区贫困程度还很深,发展慢。近几年我们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就我乡而言尚有636户茅草 房未解决,6000余人饮水问难,4000余人用电不稳,5000余人未通公路等等贫困因素。四、对今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是需请求上级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农村要发展,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基础条件差、信息闭塞已成为制约贫困山区群众发展缓慢的一个关键因素。希望省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重。对边远山区农村给予更大的倾斜,逐步改善边远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扶持。产业发展是农村发展的核心,但在边远山区,由于缺资金、缺技术,不懂管理,产业发展较慢,形不成规模,优势、特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贫困山区或贫困群众由于没有资金,敢想不能做。建议省政府出善相关政策,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技术、资金上的支持,比如在增加补贴的基础上扩宽农村贫困农户信贷业务,让贫困群众也能贷款发展产业,解决农民发展产业资金筹措难的问题。
三是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已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干部待遇低不高,思想不稳定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建议省政府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继续实施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并逐步扩大覆盖面。恳请省政府继续建立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对孤残儿,五保户、和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加大救助力度。建立农村燃煤补贴制度,缓解由于燃煤紧缺,造成煤价格上涨,农民烧煤困难的问题。
五是建议把__市__等边远贫困地区列入云南“边疆解五难”工程加以扶持。__市广大乡村虽不处国际边界,但地处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属老少边 穷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事业发展极其滞后,恳请省政府将这些地区列入云南省新一轮“边疆解五难”工程内,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区脱贫致富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是为充分发挥好乡镇农业几站服务农业农村工作的需要,建议加大对他们基础设施给予改善,如必要的房屋建设、设备更 新和技术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