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

第1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数字】今年1月,农业部在总结创建经验的基础上,认定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示范区总数达到283个。其中,县(市、区、旗)236个,占83.4%;地市级42个,占14.8%。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如何选出来的?

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介绍说,2009年,《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示范区要具备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等基本条件。在申报创建过程中,还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代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是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突出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够代表本省或者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在前列,具备了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而且当地政府支持,农民群众欢迎,创新环境良好。

四是体制和机制创新走在前面,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得力,初步探索形成符合本地特点、顺应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五是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能够引领相邻区域和周边地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发展环境。

在创建的程序上面,按照指标到省、创建县市申请、省级农口部门组织竞争性选拔、省政府同意后申报的要求,各地组织开展创建。在此基础上,农业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评审,层层把关,经过农业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在网站上公示,无异议后才能发文认定。

【数字】2014年,153个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3000元,增幅超过10%。

――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有多高?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叶贞琴介绍说,前两批认定的15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上呈现出高、强、新、快这四个特点。

“高”是现代物质装备水平比较高,153个示范区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设施完备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2亿亩,超过了50%,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机下田”的田园格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示范区。

“强”是现代科技运用能力比较强,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加速与示范区融合,无土栽培、集约化育苗、大棚温控、绿色防控等适用技术加快普及。

“新”是现代经营方式比较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50%,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比重超过45%,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快”是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快,示范区现代农业效益不断提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达到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以上。

与全国相比,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更高、生产能力更强,已成为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骨干力量。2014年,153个示范区用全国1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3%的粮食,人均肉类占有量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总体上,示范区在全国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带动力。2014年监测评价显示,江苏太仓、上海浦东、北京顺义等20个示范区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规定的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科技推广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水平、产出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六个方面24项评价指标,综合得分等于或高于75分就可视为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了。

【数字】截至2014年,153个示范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单位能耗创造出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接近2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紧箍咒”?

“这些年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总产连续两年超过1.2万亿斤,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制约两道‘紧箍咒’。这个问题示范区也同样存在。”钱克明说,为引导示范区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线,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示范区创建将“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监测评价的重要内容,权重达到20%左右,监测耕地保有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单位能耗创造的农林牧副渔的增加值等重点指标。

第2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建设总体构想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其实质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它是一个历史的和动态的概念。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石油农业或机械化农业)后,农业正在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农业发展阶段。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上兴起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新型的农业模式――“数字农业”应运而生。

一、数字农业在世界及我国的发展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数字地球”很快成为世界各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的子系统。依据“数字地球”的概念和含义,“数字农业”是指在数字地球的框架下,以有关标准和规范为指导,以“3S”技术(即,GPS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RS技术,遥感技术)为支撑,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使数据获取自动化,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分析问题,实现农业数据的网络化,农业预测决策的智能化,最终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农业同时也叫信息农业、智能农业、精细农业和虚拟空间农业。海湾战争后,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的民用化,促使它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推动了“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1993年,美国开始试行数字农业模式。1993-1994年,数字农业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进行试验。结果用GPS技术指导施肥的产量比传统平衡施肥的产量提高30%左右,而且减少了化肥施用总量,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数字农业的试验成功,使得其技术思想得到了广泛发展。目前,美国20%的耕地、80%的大农场都已实行这种模式,数字农业必将得到普及和发展。1996年,北美约19%的300公顷以上的规模化农场已经利用GPS技术,目前北美已有2000台谷物康拜因安装有产量传感器。近些年来,欧美等若干国家已开始对玉米、甜菜、土豆、甘蔗、棉花等联合收割机进行产量计量传感的研究,以处方图读入装置的可自动选择种子类型、按处方调节播量的小麦精密播种机、自动施肥施药机、可控喷水量的喷灌机等,均有商品化生产。与智能化农业机械配套的GPS定位系统,可用于农田土壤、苗情、病虫、草害的信息采集和操作,通过电子传感器和GPS装在联合收割机上的仪器,在整个收获季节,可以不断地记录下几乎每平方米面积的产量及其它信息。GIS用于数据存贮、分析、处理和表达地理空间属性数据的计算机软件平台,主要作用于土地管理、土壤成份、土层厚度、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肥含量、当地历年来的气温、降雨、雷灾及大风风速等,以及作物苗情、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趋势、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各种处理,为建立作物栽培管理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投入产出分析模拟模型和智能化专家系统,作出诊断,提出科学处方,指导科学调控制作。

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真正使农业产业产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是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少,科技含量低,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偏低。据统计,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量的提高,83.3%依靠科技投入,只有16.7%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张。因此,解决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新型的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已成必然之势。我国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尚处于启蒙阶段,但政府对此已予以高度重视。1998年6月1日,主席在接见出席中科院第九次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时,提出了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1999年12月,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作为数字地球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的数字农业,成为大会讨论的主要内容。我国也已经在新疆和北京分别建立了用GPS技术和遥感技术控制农业机械操作的试验地。尽管在实现数字农业模式方面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需要大量投入,但进入实质性阶段,应该为时不远。数字农业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它必将成为21世纪农业的崭新模式。

二、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县级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特殊的作用。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建设,可以使农业各个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的、环境的、经济的)基本实现数字化;各种农业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在农业的各个部门(生产、科研、教育、行政、流通、服务等)基本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黑龙江省庆安县是全国绿色食品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现以庆安县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为例,来说明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建设是必需的和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县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对全省乃至全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示范、引导和推进作用。

(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需要

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技术还相对落后,农业品种繁杂,优良品种普及率不高,农业生产技术还主要停留在经验型阶段,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不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实现数字农业,可以使各种农业科学技术与专家经验通过网络系统,直接传播到农民的千家万户,各种现代化的种植、自动化的灌溉、科学化的施肥、智能化的温室以及现代化的养殖、现代化的育林系统,将在县级逐步普及,从而加快提高县级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二)加快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的需要

农业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中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重要手段,而县级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还十分有限,以农业生物技术促农业发展和加速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巨大。只有实现数字农业,才能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与农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加大县级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

(三)增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县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普遍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现数字农业,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农民将终身地接受最先进地科学文化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必将加快提高县级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促进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的需要

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县级各种农产品虽然单产不低,但农产品的品质普遍不高,直接影响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农民的收益。实现数字农业,可以使农民通过先进的信息手段,运用先进生产模式,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五)加大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步伐的需要

农业与工业不同,它既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又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属于弱质产业。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风险大、效益差,很难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很难形成区域优势。只有走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服务的农业产业化之路,才是农业走出弱质产业的根本途径。实现数字农业,各种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都将得到电子信息技术的武装,提高自动化的程度;电子商务的应用,必将扩大县级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广大农民将直接与国内外市场建立联系,了解国内外的市场动向,以便对农业的生产与销售做出相应的决策。

(六)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县级生态环境还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实现数字农业,依靠宏观农业模型与宏观决策系统的支持,使县级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环境资源治理协调统一;农业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与农业模型的结合,将使县级对农业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工作更为完善;依托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及时正确地掌握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政策与对策,使县级农业沿着最合理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七)加速县级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需要

入世以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受世界农业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十分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数字农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应用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竞争力,使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和价格与世界接轨。

总之,建立数字农业系统,实现数字农业,必将使县级农业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农业会从一种低水平的依靠经验为主的产业,转变为一种高水平的依靠高新技术的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总体构想

数字农业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大趋势,是一个挑战性的国家目标,是一项巨大的不间断的系统工程。抓好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建设,将对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数字农业起到示范、引导和推进作用。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技术创新点,在于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在于系统管理上的创新,在于运行机制上的创新。

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农业因素和过程的基本数字化,农业运行机制的基本数字化,农业信息技术全面应用的普及化。

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立足点应该是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基本框架。重点是搞好五大系统建设,即农业数据库系统建设、农业控制系统建设、农业监测预测系统建设、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农业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一)构建农业数据库系统

农业数据库系统建设,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即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和农业经济数据库。农业数据库的建立,是数字农业的最基础工作。在建设过程中,遵循项目设计的规范化,坚持完备性、扩充性和实用性原则,充分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在农业生物数据库方面,对各种农作物、畜禽水产生物、食用菌藻生物建立其品种、品系和近缘生物的数据库;各种农业病菌、农业昆虫、农业微生物建立其分类体系,特性特征、生态类型、生理小种的数据库。在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方面,建立尽可能完备的气候气象数据库、详尽的土壤资源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和农业环境数据库。在农业经济数据库方面,建立比较完备的人口、土地、耕地,各种作物面积和产量,各种畜禽生物的数量,农民收入、农民消费、农民就业和乡镇财政等数据库。

(二)构建农业控制系统

农业控制系统建设,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即农业自动化和精确农业。农业自动化是将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传送与环境控制的软件和设施相结合的整套系统。精确农业由于播种、施肥、灌溉、用药等操作在用量上更为精确,因此,可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并且将对环境污染减轻到最低的程度。在农业自动化方面,对粮食、蔬菜、畜禽产品的保鲜、储藏实施自动化技术;对温室大棚进行自动化控制。并且,把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微生物发酵、农业菌藻生物的培育和农产品加工。在精确农业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进行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精确用药和精确收获。

(三)构建农业监测预测系统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RS),对农业环境资源进行监测和预测。地理信息系统是将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模型,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图像技术密切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是将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应用,将使农业资源环境的监测与预测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农业监测预测系统建设,主要侧重于五个方面

(1)农业土地、耕地、土壤、森林、草原、水面等各种农业资源的探测、评价与动态监测。

(2)各种农业灾害(洪涝、干旱、风暴、病虫害等)的实时监测与预测。

(3)各种农业作物面积与产量的监测与预测。

(4)农业环境(大气、土壤等)污染的监测与预测。

(5)各种农业作物、畜禽、水产,经济林木的地区适应性分布的研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完成以上任务,需要与各种相应的农业模型相结合。

(四)构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应用各种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帮助对农业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决策。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1)农业规划系统(PS)∶应用运筹学中的各种数学规划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决策论等),对农业问题进行决策。

(2)农业专家系统(ES)∶应用专家经验的计算机软件,解决一些主要依靠专家经验进行决策的农业问题。

(3)农业模拟决策系统(SDS)∶将农业模拟与决策相联系,主要采用二种方法:其一,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性试验;其二,将模拟与专家系统相结合,这种方法与单纯的专家系统相比,其机理性较强,但在决策中还是要受到专家经验的局限。

(4)农业模拟优化决策系统(SODS)∶将农业过程的模拟与农业的优化原理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农业决策的完整软件系统。SODS在农业生产指导上,既有很强的应用性,又有很强的通用性。同时,它还有预测的功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预见性。

(五)构建农业网络信息咨询系统

农业网络信息与咨询系统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窗口,包括部分业务数据、图形图像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等。农业网络信息与咨询系统建设,主要侧重于硬、软件两个方面建设。就硬件建设而言,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各种信息都需要计算机网络荷载,这就需要建设好中心交互平台。就软件建设而言,数字农业系统建设需要搞好各类信息的处理,建设各种数据库,以满足各有关部门及用户的需要,这就需要建设好数字处理中心。搞好中心交互平台建设,中心交互平台是“数字农业”心脏,纵向上与国家、省、市 “数字农业”平台链接,下与各乡镇(林场)平台链接,通过乡镇(林场)平台与村及农户(包括林业生产点、养殖场)联网;横向与农、林、水、畜、机、气象等涉农部门局域网平台链接。搞好数字处理中心建设,数字处理中心是“数字农业”的“数字原料”集散地或贮存库,它把农业的各种原始数据,通过数字处理中心收集、整理、加工后,根据需要,分门别类的贮存于各种数据仓库。同时,它又把接收国家、省、市的需要再加工的各种信息,也贮存于数据仓库,供领导决策和涉农部门提取和使用。各有关系统加工后的“数字产品”和决策系统的信息,通过数字处理中心及时给用户,并在各种数据仓库中历史留存。

以上数字农业的五大系统建设,构成县级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基本框架。在其系统建设中,以数据库系统建设为基础,以控制系统建设为手段,以监测预测系统建设为工具,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为窗口,重点突出中心互动平台建设。要在有代表性的重点乡镇,实行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彭鹏,谢炳庚,侯伊林. 湖南师范大学.关于“数字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4

第3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电子商务技术 ;发展现状 ;趋势 ;选择

1 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概念与战略地位

电子商务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通信等技术,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来实现整个商务过程。商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口、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其优点是解决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时空障碍,流通环节大大减少,降低了相关宣传等费用。当前,任何一个行业开展电子商务都离不开其业务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也不例外。将电子商务导入农产品营销体系中去,让农产品有更多的途径和选择进入市场,能给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带来益处。其战略地位有以下几条:

一是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拓展交易途径和贸易范围;二是能改变交易模式

,打破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让农民更贴近了市场,提高了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三是能提升市场份额。电子商务没有了传统空间限制,能够将地理范围分散的,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提升了市场份额;四是能降低经营成本。首先农民还可以在网上通过集体采购、招标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农民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可以直接进行交易,减少中间交易成本,最后农民可以用网络本地农产品资源信息,宣传、推介本地丰富的优质农产品,有效降低了营销成本。

2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2.1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其突出矛盾是是农户小生产与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但随着我国加大对“三农”政策的投入,农业电子商务有了长足的进展,据相关资料,目前全国涉农网站超过了3万家。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向个性化、专业化、区域化以及移动化的趋势发展。但诚信体系建设、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安全保障等问题突出,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2.2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由于经济地域等原因,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农民上网困难,同时他们对网络本身的认识不足、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差,对电子商务的商机与所带来的利益持认识不到;。

二是我国农业生产生产模式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导致农民的组织程度分散、生产加工能力不高、效率偏低、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足,质量标准体系难以形成;三是

我国的农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落后于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需要,同时受计划经济思想观念影响较大,缺乏着眼于长远考虑的农产品流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能很好的建立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政策体系;四是农业生产涉及的信息关系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工作水平低,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五是由于电子商务涉及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以及商业秘密等众多问题,很难建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

3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计算技术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软件向开源化、智能化、高可信和服务化加速发展、感知和识别技术向智能化方向演进等信息技术变革为农产品商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用户数量也不断增加,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和市场潜力正逐步显示出来。再加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家各部委对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视和支持、国家发改委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农业部对农业信息化重视和积极扶持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外力推动等因素,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一是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扶持政策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譬如税收优惠、就业扶持等。完善管理体制以及规范行业运行等,这些政策促进了个人和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步提高,有很多农民认识电子商务技术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电子商务的使用率和交易额空间;三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危机下的锻炼下,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网商也不断完善配套服务,电子支付工具不断改善名为农民使用电子商务技术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很多客户对物流、售后等环节满意度低以及信任度低等原因,使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缺乏统一的物流配送市场,缺乏全面的法律规范以及缺乏网络诚信和安全。

4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选择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首先要转变观念。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当前,我国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和主管领导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造成企业和政府投入缺失,大大限制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要从国情和农业信息服务多样化的要求出发,针对中国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化生产的特点,在农户和企业间、农户和农户问、生产、加工及销售环节中积极探索不同技术、不同经营模式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渠道,稳步推进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向集约化、节约型、国际化、高效益的方向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各项政策逐渐放宽,广大农民的经济意识不断加强。很多农村,特别是近郊地区的农民不再以种粮食为主,转为种植经济作物、水果和饲养家禽,为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提供了保证。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计划和管理,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了一窝蜂现象,致使同类产品产量过盛,农产品供给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商户们竞相压价,竞争日趋激烈,显然传统的交易模式对于日益壮大的农产品市场已力不从心,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应该选择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能解决以上众多问题。

电子商务B2B模式即商家对商家的电子商务。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交换的电子商务活动。B2B模式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的一种主要电子商务模式,对于农产品这种商品适宜网上大批量的交易和信息的公布。选择B2B模式能够建立农业农产品信息,具有快速的采集和农业动态的监测系统,能够实现信息业务动态实时更新,加大对农产品信息的监管力度,其次能够通过系统集成,建立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数字农业产品技术平台,实现数字化精准安全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关键环节的数字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62-63

[2] 岳培荣.从农民教育入手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0:55~60

第4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黑龙江垦区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85-03

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经济区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垦区农民希望学习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知识,然而通过报纸或书刊、影片或电视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无法实现公众的主动参与。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设计顺应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把实时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广大垦区农民。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在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平台各模块间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统一各个系统模块内数据的定义,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定义管理功能。建设农业数字科普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普通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以此平台要力求操作导航清晰,检索查询快捷方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实现农技知识的形象模拟展示,建立专家系统为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专家服务。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推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

2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农业领域中,原理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比较多,而系统主要是面向垦区农民,要求系统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各类实用的农业技术,根据农业技术知识设计了图、文、声并茂的网页,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知识指导,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输入本地的基本生产数据,推理引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对已有事实进行匹配,完成专家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步伐[1]。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2],如图1所示。其数据库为数据层,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操作;服务器为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与逻辑相关的服务构件,完成数据的、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浏览器为用户层,主要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包括新闻动态、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农作物专家系统、农技推广、景观展示、休闲娱乐、科普论坛8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新闻动态模块:主要是把最新的有关农业的政策方针、市场动态、农业科技知识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能够实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以及最新的市场走向,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和销售。

科普教育模块:主要是把一些农业常用的知识呈现给广大群众。有些词汇比如现在流行的精准农业,若仅仅使用文字来表述,可能不容易理解,若使用动画的形式表述,则很容易被接受,并且更容易记忆。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都吃过大米、猪肉,但是没有见过水稻的成长过程以及真实猪的样子,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把垦区所包含的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用虚拟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大家了解和学习。

成果展示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成果和农业机械,以图片、虚拟动画的形式展示垦区获得的优秀农业成果,使用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大的农业机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现场去看,所以使用3D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虚拟仿真,让广大群众对实物的认识更直观,对农业科技的感知更深刻。

农技推广模块:包括畜牧业知识和种植业知识以及农机、农具的推广。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更多的也是服务于垦区的农民,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把正在应用推广的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成果(比如黄瓜冬春茬生产实用技术、温室生产管理中利用精准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及变量施药的过程、八跨自走式灌溉控制机作业、带AFS系统可自动生成产量图的联合收割机作业)传递给他们,此系统平台使用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景观展示模块:主要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科普基地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垦区。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使人们能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各个基地的场景,并且生成的文件较小,系统又增加了用户的自主选择,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农作物专家系统模块:主要是总结和汇集农业专家先进的知识以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建造有关农业的计算机智能软件系统,能结合用户提供的信息,模拟农业专家对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给予解答[3,4]。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开发水稻、大豆、玉米等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休闲娱乐模块:在此模块中设计一些与农业相关的Flash小游戏,通过游戏,用户不但能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科普论坛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提出在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专家登陆系统后,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在线解答。并且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有关农业知识的多媒体作品,经评价效果好的可以到农技推广、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景观展示相应的模块中。

整个平台提供细粒度的用户权限管理,能够对数据访问实现权限分级控制,在关键的业务数据访问上提供可靠的授权设计,并具有数据备份、还原的功能。

3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

3.1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用户身处在地广人稀的北大荒,还是发达的一线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科普平台,及时找到所感兴趣的知识技术。

3.2 传递信息的及时性

农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农业的前端领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产生,这些成果不应只保存在科研单位的档案库里,而应该及时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了解。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把农业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给普通民众,为不同人群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

3.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平台展现信息的形式丰富多样,使用图片和文字展现一些活动资讯、科普资料,利用Flas形式展现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温室施肥打药一体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最新技术,使用3D技术展现农机展品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操作技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农场景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引入,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科普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3.4 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交互性

通过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控制某个项目的展示路线,在专家系统中根据农业实际生产过程选择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广大群众可以对某项技术与专家进行探讨,或者对某项技术的多媒体展示进行评论,这样有助于科普创作作品的进一步提高,增强科普工作的效果。

4 关键技术的实现

4.1 数据缓存的实现

为了使用户在访问平台时Web服务器能够及时响应,及时把页面和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系统平台采用了缓存技术,引入了SqlCacheDependency特性,对Channels、SoftChannels、SoilDetection数据表对应的缓存实施了SQL Cache Invalidation技术。为了保证整个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允许设计者建立自定义的CacheDependency类,用以扩展缓存。

在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中,利用了配置文件和反射技术来实现工厂模式。命名空间CacheDependencyFactory中,类DependencyAccess即为创建对象的工厂类。

4.2 知识库的设计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它相当于专家的大脑,有关农业的专业知识都被抽象化地存储在知识库中。本平台采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知识。为了有效地存储有关农作物知识库中的各种规则知识以及诊断方法,采用XML文档来存储规则知识,将产生式规则的模型转换为XML的数据模型,设计XML文档结构,然后把定义好的XML文档作为最基本的存储单元进行管理,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5,6]。

4.3 推理机的设计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模拟专家的思维,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出相应的结论。推理机的实现首先是根据决策建立相应的推理模块,输入条件、知识定义、前提条件的可信度、规则强度以及事实数据,计算机进行动态编码[7,8]。当用户使用时,输入自己的事实数据,就会产生相应的推理结果,当原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时,推理机可以随时修改事实数据。系统平台推理部分的结构如图3所示[9]。

5 结语

科普兴农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科普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快农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垦区,减少农业领域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成本,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离庆.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化农业信息平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2] 杨悦欣.基于XML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平台的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06.

[3] 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436-440.

[4] 石 琳,陈帝伊,马孝义.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1,33(1):215-218.

[5] 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等.贵州天麻种植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190-192.

[6] 赵文忠.基于MVC机构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78-80.

[7] 刘明辉,沈佐锐,高灵旺,等.基于WebGIS的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7):180-186.

第5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灌区;改造;管理;发展趋势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灌区农业生产效率。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更是需要做好灌区管理工作,积极改造老旧灌区设施,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头屯河灌区是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重要灌区,控制灌溉面积43万亩。自1998年以来,当地政府就十分重视灌区的徐建配套改造工程项目,并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实现头屯河灌区的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灌区渠利用系数及灌溉水的利用率。

1 头屯河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头屯河灌区灌耕历史悠久,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运行至今,很多水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无法满足灌区水土开发的需要,致使工程效果和灌区经济效益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现如今,头屯河灌区运行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目前虽然对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做了一些必要的工作,骨干引水系统亦初步形成,但距其规划目标及其应承担的任务还有差距。另外,头屯河目前灌区引用水含泥沙量大,灌溉采用喷灌、滴灌的水质达不到要求等,因此要发展灌区节水灌溉,还需要在渠首及东、西干渠合适的位置修建沉沙排设施,降低引用水的泥沙含量。

1.2 头屯河灌区现有骨干水利工程大都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工程破损、老化现象比较严重,长期以来带病运行,引蓄及输水能力明显下降,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发展,急需进行配套设施改造。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域内的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工业与城镇生活及城市绿化用水量增加,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1.4 生态环境脆弱,灌区上游土层厚,土壤贫瘠,种植农作物耗水量大,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间接安排入河道渠系中,造成水质污染。山区林区过度采伐,更新缓慢,水源滋养遭到一定破坏,并且上游草场长期超载放牧,导致退化,产草量下降,浅山丘陵因开荒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使原本脆弱的生态进一步恶化。

2 头屯河灌区改造管理的必要性

2.1 加快灌区经济发展迫切要求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改水改造

头屯河灌区水、土、光热、草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灌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市)之间,灌区发展园艺、经济作物、蔬菜前景可观。发展农业离不开水利灌溉工程,没有水利就没有灌区农业。目前灌区灌溉面积已达43万亩,灌区缺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另灌区位于新疆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较高,达到4500元/人。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微灌、管道输水十分必要.近年来,灌区各项事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相比之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灌区水利建设发展缓慢,投入不足,致使水利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差距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要尽快缩小差距,保持灌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达到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加大水利投入,在狠抓管灌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挖潜与改造并重,努力搞好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带动灌区水土资源的开发,拉动紧急迅速发展。因此,对本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2 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改善灌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头屯河灌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灌区,从目前的灌区农业生态环境上来看不尽人意。首先,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作物比例偏大,农业灌溉耗水量占全区耗水的64.5%以上。头屯河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水库的调节能力有限。4-6月份农作物用水高峰期得不到调节,只能用开采地下水补充不足,地下水过量的开采,使灌区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因此,在现有灌溉技术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降低每年的单位用水量,但同时必须注重引水工程的配套建设,提高各级引水渠系建筑物配套水平及防渗率,狠抓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协调各业均衡发展,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好转。因此,灌区实施续建配套是改善灌区农业重整环境的迫切需要。

3 头屯河灌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头屯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一期工程自1998年开始施工,之后陆续进行了六次改造工程,保证了水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的统一,解决了工农业供水、城镇生活、绿化用水的问题。但是从灌区的运行现状来看,灌区还需要继续进一步的改造管理,来促使灌区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具体来讲,头屯河灌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

3.1 应不断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改进更新,使灌区进入综合化、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阶段。要不断引进国外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不同灌区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技术,如RS应用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定位系统等。

3.2 根据目前科技走向,灌区日后的发展必定是不断的数字化。在使节水灌溉技术不断信息化的同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技术创新,还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深松免耕技术,就可以使灌区加大对自然水的利用,使灌溉用水减少。综合技术使用,既能达到节水的根本目的,也能节约技术成本以实现节能,同时还促进了灌区农田产量的增加,整体经济的效益提升。

3.3 结合头屯河灌区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总需水量,再进行供需水平衡分析计算。依次可以揭示灌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内在规律和主要矛盾,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供需平衡的原则,制定水资源优化管理的方案。

3.4 灌区发展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灌区运行机制,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建立用水户协会。要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测算供水水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结束语

总之,灌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担负着农业灌溉供水的重任,作好灌区节水改造是落实中央关于“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做好灌区维护改造,实行可持续发展,利用新技术科学发展,从而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从而缓解农业水资源危机。

参考文献

[1]张双,刘向前,赵磊.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高效运行管理体制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5(3).

第6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手段;应用;发展前景

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基础的支持,农业就是我国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也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使农机设备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在农业的生产中使用高新技术还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机相关机械的正常运作。

1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分析

1.1计算机技术

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这一技术最早被运用在农业机械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运用的是计算机技术中的视觉技术,利用这一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对农产品的品质质量进行分级别检查。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以图像处理为基准,随着图像处理以及视觉模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检查农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用来对农产品进行播种、收割。虽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我国农业技术领域的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际的使用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必将会改变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2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高精度的监控,而且还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病虫害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然后根据定位系统来进行田间作业。

1.3液压技术

液压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微电子技术和工业传感技术,在数据的采集上,运用液压技术主要完成的是能量的转换和匹配,其目的是为了让农业机械的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机械设备的相关系统特征可以得到完善,让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能够得到提升,这也很好地符合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要求。而大部分的农业机械都是采用内燃机作为原动力,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工作负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电液控制手段来完成负载与原动力之间的匹配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功率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系统的工作效率。

1.4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端技术不仅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中被运用,在农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有成果的就是美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激光拖拉机、机械的内部导航装置,等等,这些装置可以对拖拉机的运行方向及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的测定,在了解地区土地信息之后,再制定合理的土地种植方案、农药及种子的数量,等等。

2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上,已经开始运用机电智能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使得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科技含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而且也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2.2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只有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才能够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如回收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普及无害化的处理设备,运用无害化技术来处理废水可以有效地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大力发展节能型动力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3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水平

要想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要从规范设计的基本要求出发,全面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在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农业产品的整体造型和外观,农机设备的耐久性也要经得起考验。选用与农机设备相配套的发电机及元件,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在农业机械设备完成安装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试运行,只有保证了设备各项指标都正常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投入使用,这也是提高农业机械产品可靠性的前提。

2.4加大政府的补贴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做好农业机械的培训工作。国家还要将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作为农具购置补贴的关键,普及农业机械知识。这样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2.5确保农业机械技术的安全生产

关注安全监督管理及装备的创建工作,加大农业机械的安全投入,以便更好地满足农业机械工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求。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将农业机械的安全检验工作纳入到各级县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正在逐渐地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这些机械设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也必定是智能化的,所以要求操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全面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作者:徐家亮 刘晓鹏 单位:黑龙江省克东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参考文献:

[1]陶乐然.长春星宇小区新技术应用[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2]刘蒙之.传播新技术与国家发展———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观察[C]//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

[3]张仁江,田莉.制造业企业新技术采纳:动因、路径及障碍分析———基于T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1.

[4]胡札进,姚尚斌,徐七三“.双低”储藏与四项储粮新技术的综合应用[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5]柳旭.浅析电视空间新技术对审美体验的影响[C]//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2010.

第7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有机农业;有机认证;有效认证;特征分析;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71-0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事件不断曝光,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中,食品安全问题2010年居第4位,2011年居第3位,而2012―2014年都居第1位。充分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关注度日趋强烈,需求也越来越高。

有机食品是在生产中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采用有机肥料满足生长所需,通过严格的食品加工程序、监督、认证、储存程序等一系列严格监管下生产出的安全食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根据IFOAM(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数据统计,2003年全球有机农业用地1 700万hm2,2006年达3 100万hm2,而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用地从2003年的301 295 hm2,发展到2006年的350万hm2。

1 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有机农业生产主要聚集于黄河海滩、豫南大别山区、豫西山区、南阳盆地,2006年河南省有机农产品产地1 026个,面积125.09万hm2,认证产品有粮食,油料,蔬菜,水果,食用菌,水产品,养殖牛、猪、羊等,种植业产地占全省耕地的14.8%,水产面积占全省养殖水产面积的33%,认证企业涉及郑州、信阳、驻马店、焦作、周口、南阳6个市,到2015年4月有机认证企业遍布全省18个省直管市。

目前,河南省有机农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存在很多问题,如政府的扶持与监管不足,有机市场秩序混乱,认证机构的监管乏力,有机农业在河南省的各个农学高校、研究所研究力量薄弱,有机生产商的不规范生产以及宣传力度不足等,导致有机食品知名度不高,有机食品市场竞争激烈等都遏制河南省有机行业的发展势头。严格的认证程序是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重要区分之一,为了解河南省有机认证特征,评估认证风险,对河南省历年有机认证概况进行分析。

2 有机认证特征分析

2.1 有机认证概况

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是对有机认证情况查询追踪的数字化平台,包含全国近10年来有机认证信息,截止到2015年4月16日,河南省共获得过726张有机证书。这些证书被382家公司持有,其中全部持有效证书的企业数为119个,全部持无效证书的企业数为212个,同时持有有效认证和无效认证的企业数为51个。由此可知,河南省有机企业有效认证数量与认证失效数量大致相当,其中有效认证数量占51.73%,在有效认证数量中植物生产类最多,达68.18%;加工类次之,占有效认证总数的18.45%;动物生产占10.16%,其他生产类型占3.21%。无效认证的生产类型数量和有效认证数量情况一样,依次为植物生产、加工类、动物生产、其他生产,各占无效认证总数的61.03%、19.77%、16.33%、2.87%。这主要是有机认证仅具有1年的时效性,加之有机农产品经营困难造成的[1-3]。

2.2 各省管市有机认证分布情况

河南省共有18个省管市,各市有机认证数量差别较大,空间分布不均,不同生产类型之间的差别也较大。

2.2.1 植物生产类认证。植物生产类认证是河南省最多的有机认证,共有有效认证256个,全部18个省管市都有分布,但是数量差异明显,其中南阳市以81个认证遥遥领先,新乡市、郑州市和信阳市数量大致相同,分别为28、29、24个,数量最少的是济源市,只有2个有效的植物生产认证。

2.2.2 动物生产类认证。河南省动物生产的有机认证数量较少,共有38张,但是也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开封市和周口市等6个市没有有机认证,认证最多的是南阳市,持有9张有效证书,郑州市有6张有效证书位居第二,其他城市证书数量都不超过5张。

2.2.3 食品加工类认证。食品加工类认证是河南省第二大认证类型,有效认证证书量为69张。区域差异同样显著,其中信阳市数量最多,共有15个有效认证;其次为南阳市,有11张有效证书;其余各市有效证书数量不超过10张,包括全国著名的食品加工大市漯河在内的3个市没有加工类认证。

2.3 有机认证与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一般J为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环境污染水平负相关,但是从有机认证的数量分布来看,河南省的有机认证并没有表现出正常的发展趋势。

郑州、济源和三门峡是河南省人均GDP最高的3个市,但是它们的有机认证数量远远少于排在后5位的南阳市和信阳市,这说明用经济水平衡量有机农业发展水平,仅考虑人均GDP是不够的,可能还需要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

污水排放量和废气排放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河南省年污水排放量最大的郑州市达到60 497万t,其废气年排放量也是全省最高,达到36万t,这与其有机认证证书偏少的趋势相吻合。但是河南省有机认证数量最多的南阳市,年废水排放量在河南排第4位,其年废气排放量相对较少,但是也排到河南省的第7位。

河南省有机认证和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与一般市场的表现规律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河南在国内的经济地位和整体发展水平有关。虽然河南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但是河南省并不是有机食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也不是全国有机食品的主要生产市场,这种消费和生产的关系不统一,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3 结语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具有较大的有机农业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机认证水平较低。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原崛起战略实施条件下,随着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的提高,河南省有可能会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全国有机认证大省。

河南省有机认证中植物生产类最多,有机动物生产和有机其他生产分布不广而且其从事数量较少,各种类型有机认证的地域差异性大,分别集中于河南南部和西部地区,从事有机加工类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河南省南部。其中南阳市在河南省从事有机植物生产、有机动物生产、有机其他生产类数量最多,信阳市从事有机加工类的数量最多。这与地域、气候、水质量、土壤类型的不同有关。

200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意见》等法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及管理主要按照上述法案执行,导致自从法案出台后河南省有机生产失效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的通知》,还修订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导致2011年有机生产企业认证失效数量明显增加[4-6]。

4 参考文献

[1] 丁俊杰.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2] 谢玉梅,浦徐进.澳大利亚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4(5):105-109.

[3] 钱静斐,李宁辉.美国有机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影响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03-109.

[4] 周鹏,赵佳荣.长沙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及策略[J].作物研究,2015(2):188-190.

第8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入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但是之前的发展道路往往是以自然环境换取经济总量的提升,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维护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曾多次提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而且农业经济的生态性质量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生态经济下的农业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而农业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土保持、净化空气、为护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位强调自身的经济总量提升,而忽视农业生态保护,盲目进行扩张使得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问题,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但是从宏观角度而言,农业生态保护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并能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对于减少自然灾害降低异常恶劣天气等问题也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要站在高瞻远瞩的角度审视未来的国家发展问题与方向,党和政府已经密切重视到当前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构建生态型社会的重要改革方向,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我国农业资源建设及保护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的原则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各大中型城市,农村经济普遍偏低,由此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但是如果盲目进行农业投资,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成本损失,所以依托于生态体系的规划可以让城市经济快速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结合,并能够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农村有着更加广泛的自然资源,通过优化,可以打造更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因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可以有效缓解城乡的两极分化矛盾,促进两种经济融合以及相互带动加快农村地区的招商引资,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三、生态经济下发展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一)推动乡村经济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

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矛盾或冲突点,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科学谨慎的态度进行全面实指导和落实,以此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性发展。其次农村基层工作部门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战略管理部门进行融合,最好以一套领导班子进行统一管理,这样能够有效推动工作的尽快落实,也能使得双向工作之间进行良好的融合。最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战略的有机结合,要更多的听取基层百姓的声音,在实施振兴方案和规划期间,对于资金的使用要有长远性的明确规划,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工作,同时也更加透明公开的方式对外进行信息公布,并定期对相关工作组进行考察及评价。

(二)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看待。首先,经济的发展需要秉承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稳步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当地农民提高思想意识,更多的利用科技化、现代化的农业手段提高自身的价值。其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建设,农村地区消息闭塞、资源不足,因此在信息渠道上与城镇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也应该重典整治农民的精神贫困。因此不能采用单一性的思想或方式,而应该注重两个大方向的同时推进,在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上,尤其在道路、电力、环境污染治理、通信等方面做好基础设施改进,秉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提高农民思想意识,以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农民提高幸福感。

(三)鼓励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发展

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包括种植养殖,是单一化的产业输出,随着当前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农村经济要摆脱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推进,要积极鼓励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不仅要促进各项的产业升级,同时也要为各类经济产业的融合提供平台。首先农村地区广袤,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身的经济特色和优势,各级政府应以更加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农户参与新兴的农业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同时也为新兴的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其次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针对区域性的产业进行升级与延伸,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不足,此时需要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各类的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多创业就业的学习平台,以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能力,为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储备更多人才。最后多元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挖掘小农业产业的实施路径,并深度结合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心理,进行创新与创造,例如绿色种植、康养中心、文创农村产品等都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元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环境才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战略的结合,操作过程中要对农村地区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深入挖掘旅游及文创产业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

(四)借助网络优势打造特色农业模式

互联网改变了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习惯,同时也为更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因此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应充分重视网络的优势及特点,改变传统模式的空间及时间局限性。特色生态农业的相关概念是为了迎合当前日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很多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往往产生向往自然的想法,而特色农业出现正好符合当前人们的需求,同时也为小镇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增长机会。但是当前政策提出后,很多地区盲目上马项目,忽略了市场需求以及同质化问题,造成了特色农业生态项目盈利效果不佳的现状。但是很多人对于田园生活非常向往,苦于缺乏相关的基础配套及服务设施,因此无法摆脱客观局限性,相关部门可以将城乡协同发展与特色农业生态产业相结合。

(五)注重农业生态的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当前城镇中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而生态农业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不仅是居住的空间,同时也要注重其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服务空间。特色农业产业与田园综合体相较于城市具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因此企业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行业转型,同时也能推进我国生态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相对而言,现代人则更喜欢相对恬静的生活,特色生态农业区域及田园综合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能让现代人与自然风光无限亲近,还能为现代人日常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种植蔬菜、养花以及其他农业生产,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针对上述情况,相关人员应充分考虑注重其自身农业生态产业升级,并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现代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化、娱乐、餐饮、旅游、养生等多方面的综合一体服务经济,将不同群体的消费模式进行融合,打破了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已改变了传统农业发展观念,为更多现代城市人消费提供了途径,有助于形成生态和竞技的良性循环,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

(六)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将公众作为主体非常必要,但是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首先要加强公众对于环保意识的提升,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两者之间的平衡性,既要保证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同时要尽量降低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其次,要注重公众的参与性,了解每一个环境改善的主体所需,民众的参与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自身以及改善当前的生存环境,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既是义务也是责任,与自己以及后代都有着密切的健康联系。建立公众的诉讼机制,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深远却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的诉讼机制还不健全,需要与完整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手段作为辅助,目前国家层面对这方面非常重视,但是要落实到地方,还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努力,建议从“扩大原告的起诉权利”以及“取消环境公益诉讼的时间约束”两个方面入手,让任何一个部门以及居民都有权利对我国的环境进行监督与诉讼,同时取消时间约束可以对环境影响进行深层追责,保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尤其对一些深远性的环境污染要彻底根除,夯实农业生态发展的基础,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效能的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提升农业发展效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农业环境治理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应注重公众的主体地位,强调公众对于生态建设的监督以及参与性,通过提高公众的意识,着力构建现代生态体系和竞技体系,改善和拓宽农户的参与方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为我国的农村才能环境改善以及制度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适应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趋势,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鲍春裕.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0,34(09):2124.

[2]赵金中.数字经济视角下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与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13-14.

[3]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30-31.

[4]白臣.探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J].中国储运,2020(11):187-188.

第9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一、时代背景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3月25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一次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10大领域。由此,互联网在国民经济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已经得到国家层面高度认可。

二、互联网+带来的时代变化

“变革”和“创新”是“互联网+”的重点,而这种变革和创新的对象,是产业、是经济,目标是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走出创新驱动的新道路。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将从四个方面变革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铸造新业态,开启新一轮创业浪潮

“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即与各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互联网在与不同行业融合后已经形成多种新的行业形态,产生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我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将互联网创新效果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未来,随着互联网与工业、农业等行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将铸造出更多新兴业态,推动各传统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出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新兴业态。“互联网+”在每一个传统经济社会领域,都会擦出新的火花,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引发创业浪潮。目前,国家已经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也在功能上和创新平台上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自由流动。

(二)催生新消费,有力激发市场潜能

我国经济正进入消费为驱动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在催生和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方面的潜力与影响力越来越明显。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渗透率达26.67%。庞大的网民数量为“互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此外,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现实条件,为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关系日益密切, “互联网+”必将在个人数字娱乐生活、工业智能化生产、现代农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催生出巨大的消费市场,产生新的消费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激发市场活力和潜能,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孵化新模式,持续助推产业升级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将引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无工厂制造”,极大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让现代制造业管理更加柔性化,更加精益制造,以满足市场需求。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跨界融合,将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精确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由此产生的新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布局会更加有效合理,将助推整个产业的提质增效。助推产业升级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红利。一方面,产业升级能够带来产业结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互联网+”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业壁垒,进而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发展,使中国从产业大国变身为产业强国。

(四)跨界融合,变革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以信息、生物、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突破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创业的源泉。这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常态,也是“互联网+”的新常态,要切实发动起这一引擎,还需要努力消除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加大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技术研发力度,切实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等。

三、互联网+改写旅游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