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学党史、严纪律、树新风”专题教育整顿活动的学习,对照总队和支队提出的“松、散、懒、推、拖”和“庸、混、浮、虚、怨”十个方面重点问题,深入查摆剖析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将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松: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动摇,容易放弃,容易自我松懈。
二、散:有时精神不够振作,工作思路不够宽,日常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
三、懒:平时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有些惰性心理。丧失奋发向上的精神,工作中、生活中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学习上不够主动,对于深入的学习,系统的学习做的不够,没有认真对待和深化的思考,只是浮在表面,平时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效果没有贯彻落实到位,学习不够认真,思考问题也不深,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工作思路不够开阔。业务知识不够,理论基础不够夯实。
四、推:工作有时拖拉,缺乏自律性。
五、拖:对待工作有时不够积极主动,进取精神不强。有些工作该做细的,没有做到位,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讲究策略,对于工作的要求不够高,满足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新遇到的问题,不够主动的去面对,分析理顺思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领导让干啥就干啥,缺乏积极主动性,灵活机动性。
六、庸:工作水平差。工作不求上进,满足于现状,不善于学习,墨守成规,不求创新,不积极进取。对理论学习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但由于理论学习重视程度还不够,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缺乏钻研的精神,流于一知半解。
七、混:个人大局意识不强,工作过程中与其他同志交流较少,工作效率较低;看齐意识不强,对自己要求低,只是关注自己个人工作,不积极主动向先进同事学习其身上所具备的精神。
八、浮:有时工作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扎实弄懂悟透。责任意识不强,对待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工作落后,不实事求是,工作中有依赖思想,满足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九、虚:业务知识不够,理论基础不够夯实。一是不注重更新知识,日常工作必须掌握相关的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和文件精神,不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二是缺乏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思想意识,新掌握的知识和业务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认为现在自己新学的知识可以勉强应付目前的工作就行了,对业务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三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知识不足,光靠经验工作,创造能力不强。
十、怨:遇见事情,总是想的太多,想的太坏,从而影响心情。想着想着就什么都不去争取,造就自己没有成就感。导致时不时在自我怀疑,自己不够好。
下一步整改措施: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今后我会认真的学习,及时掌握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和文件精神,用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修养,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增强创新意识,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善于总结经验和方法,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融入林区的改革与发展中,做出成绩,做出效果。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例如,盲目地用机械学习代替有意义学习,学生学得乏味而低效;采用“讲授――复述”法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各知识点繁多而凌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记忆。其实,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笔者的教学经验,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灵活创设,持续性地引起注意
注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门户,注意又与兴趣密切联系,它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受外界的刺激特征和个体自身的状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与直接兴趣相联系。在教学中,凡是变化的刺激,如教师讲课时语调的高低,呈现教材的颜色,教师的姿势、动作、手势等变化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凡能唤起人的情绪反应的刺激,如讲课的生动、形象,阅读材料中的生动比喻,直观教具、图画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变化的刺激特征和情绪性刺激特征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引起无意注意。
创设问题情境,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爱学、乐学。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陈述性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
例如,《图标大本营》一课中的谈话引入环节:
师: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有自己的图形标记,让我们来做一次图标抢答(展示网页式课件,让学生识别常见的电台图标、气象图标、轿车图标、奥运图标等等)。
学生踊跃抢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电脑中的图标。
(引入故事)今天的课堂上我带来了一位好朋友――金老师。新年伊始,我们的金老师拥有了自己的新电脑,但有了电脑的金老师烦恼却是一个接着一个,大家愿意帮金老师的忙吗?
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帮助金老师……
反思:在谈话引入环节,从生活中的图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抢答。接着,以真实的人物、虚拟的叙事形式创设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而整节课围绕帮助金老师消除烦恼,也让学生富有成就感,较好地保持了对课堂的注意。
二、精心组织,多元化地呈现材料
教师为学生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主要是通过教科书和讲课两个渠道,此外,还有一些直观材料。现在提倡“用教材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创新,但呈现这些教学材料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言语知识的认知兴趣和记忆的强度远远不如对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图表化、知识图像化的表象性转化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言语形式的知识转化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形式的材料而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协同感受,从而更好地接收并处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无处不在的信息》一课“信息的传播方式”内容时,需要呈现古往今来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学生看书和教师讲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但效果一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直观而形象;还可以让学生来表演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过程,更是妙趣横生。这样,不但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使其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处理,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了速,而且利用多媒体多元化呈现信息,学生多种感觉共同参与,使其印象更加深刻,不易遗忘。
三、积极联结,有意义地建构新知
【关键词】教学模式 分层 学生潜力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采用的是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基础差异,导致课堂任务完成率呈现“纺锤状”。据笔者调查,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占19%左右,提前完成的学生占20%左右,并且,这两种学生的差距呈增大态势。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分层教学模式的尝试,即同一学习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层次面向所有学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提高层次的学习内容,以便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力。
一、精心安排学习任务
1.内容安排进阶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要开展分层教学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优化。分层次的学习是进阶式的学习,可在基础学习材料中设置反馈信息,为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进阶入口。
2.任务设计有弹性。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通过任务驱动来实现的。在分层教学模式下,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为基础,做到任务难度有弹性,学生选择有余地,以掌握基础为基本目标,鼓励进阶提高层次,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创新。
原案例:“篮球海报”一课,我以“海报制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介绍了一些图像的简单处理和文字加工的内容之后,就让学生利用素材来设计一张海报。一部分已有图像处理基础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但是因为老师没有布置其他的任务而无所事事。
改进后:考虑到学生原有基础的不同,我将学习目标设计成两个等级:基础版,完成静态宣传海报的设计;进阶版,完成一个动态宣传品设计。
通过这种弹性任务设计让所有基础不同的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既保障了基础薄弱者的学习时间,也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二、分层任务有效告知
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如何将不同层次的任务有效地告知目标学生,而不至于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呢?这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1.简单直接式。案例:“我们的选修课”教学中,任务的第一进度是要求学生将本组同学的选修课情况输入ACCESS数据库中。第二进度则是让已完成的学生根据这些录入好的数据表建立不同的表间关系以方便查询。第一进度涉及文字输入的内容较多,大部分学生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当速度快的学生完成时,我会单独口头告知他尝试将这些数据表建立关系,以方便表间的查询,完成第二进度的学习。
不过点对点告知虽然简单实用,但它只适用于个别学生。当人数较多时,采用该方法反而会浪费时间,还可能会有遗漏。
2.直观清晰式。案例:在“我的QQ表情”教学中,我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任务:在Photoshop中利用图层设计不同的人物表情。任务后,一部分学生在慢慢地摸索,有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时我利用课件给出了额外任务,让他们思考“能让不同图层上的表情动起来吗”。有些学生就开始尝试用ImageReady来制作动态的Gif图像。
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载体,把不同层次任务要求呈现在课件上会一目了然。
3.游戏闯关式。案例:“局域网聊天软件”的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完善程序,做到能和我进行实时聊天。很快就有学生给我发来了第一条信息,于是我设置了自动回复,内容为了“你好,已收到你的信息,请你思考除了能发送文字外,还能发送图像、文档、声音视频等文件吗,试试看?”他们收到我的回复后,就开始了新的研究。这就类似于闯关游戏,闯过了第一关,获得第二关的任务,将任务巧妙地融合于教学之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的课堂辅导
在分层教学模式中,教师安排了两个层次任务给不同层面的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都会碰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全面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提高辅导效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各种语言技能课程,比如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都要建立在词汇教学基础之上。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模式来看,词汇教学往往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因此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但是掌握一个词,并不只是了解该词的词义,还需要掌握这个词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形式(读音和汉字)、内容(意义)和功能(用法)等方面,这使得词汇的教学任务相对繁重。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高词汇教学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技巧上不断探索。本文借助认知心理学者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尝试提出一套对外汉语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提出该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认知负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认知心理学者在实践中深化并不断发展了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说。一是认知结构包含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和时间都是无限的。二是认知负荷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weller。一些实证支持内在、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呈负相关这一观点。学习材料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可以增加内在认知负荷,而材料的呈现方式及教学设计方式容易使得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则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努力。Sweller提出,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并且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为达到上述目的,Mayer等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数量大、内容庞杂且具有开放性,词汇之间在语音、意义、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各种联系,这使得学习者要面临学习材料本身难度较大的问题,容易造成内在认知负荷增加。而且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往往是一个一个地呈现,如果教师教授词汇无序或教学设计不合理,易造成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如果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语料库、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手段控制学生信息输入量和输入过程,就可以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词汇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但如果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形式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节,或者非语言信息过量,反而会加重信息加工的负担,从而收到反效果。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让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使网络生动呈现学习信息,或在虚拟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汉语情景,归根结底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造不同的汉语词汇教学的外部条件。可以将不同的信息手段引入词汇讲解的不同阶段来建构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学生词汇学习的难度。
(一)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汉语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授课依据,教材中的词语一般与课文相配合,使得一些教师上课时不能筛选词语,对于词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也并不明确。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词汇的难度及使用频率应该是确定教学顺序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词汇的呈现阶段,利用语料库了解词的频率,并筛选出教学内容,是降低学习材料难度,进而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关键。一般来说,综合课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都有训练,因此对词汇的要求较高,可以从词汇形、音、义、用法等角度进行教学,教授内容较为全面。而听力、口语等单项技能课,可以以意义和用法的教授为主。因此,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型调整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合理分配认知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多媒体环境下分模块教授词汇
一些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无序、无差别地教授词语,这容易阻碍学习者对认知结构中已有信息的关联与提取。不良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容易增加外在认知负荷。教学中遇到那些内容比较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的词语时,可以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些信息模块,再由简到繁、由分到整地依次呈现并讲解。因为小的模块占用的信息加工资源少,在工作记忆中能够被同时加工。在教学设计阶段,可以考虑以小模块形式用多媒体呈现和讲解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记忆,加深学生对抽象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将虚拟技术引入词汇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
应用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可以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生自主体验汉语词汇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模拟教师授课,从而克服时空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其学习过程应更有实践性。对不具备在中国本土学习汉语条件的学生而言,虚拟课堂环境和虚拟教师无疑使得学习成本更低,通过人机交互可以使学生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有课堂学习条件的学生,虽然能够与真实的教师互动进行语言实践,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虚拟课堂和虚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仍能随时练习汉语词汇,从而延伸了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认知投入,增加有效认知负荷。
(四)利用网络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下练习词汇
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建设网络课堂辅助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的大量资源在网络课堂中提供给学生,供其学习和查阅。教师也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在网络上发起讨论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能够让学生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四、建构信息化词汇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注意信息适量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接收的信息更丰富、更生动。信息技术有极大的优越性,能够让学生以语言和非语言这两种通道实现信息的认知。但是,如果将过量的信息全部呈现给学生,容易让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也容易干扰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关联和加工,这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因此,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让教师更容易获得教学资源,但也对教师筛选有效教学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应注意教学信息要适量,重点要突出,呈现信息的顺序和策略也要科学合理。
(二)对信息技术不能过度依赖的原则
词汇是语言信息的主要承担者。而作为交际工具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内容又包含着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一旦利用了信息技术,就容易将词汇与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大量结合呈现。而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文本等多种方式的冲击下,其认知容易局限于事物的表象,缺乏对事物本质和事物关系的深刻认知。过分强调多媒体的展示效应,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从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三)信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信息环境下,学生不再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要主动利用多层次的技术手段提高语言技能训练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有效认知负荷和学习主体的认知投入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扩大词汇量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这是词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五、结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一课程改革精神将成为新时期课堂改革的根本方向,也是语文课堂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湘夫人》这一课时,学生普遍认为这首诗语句晦涩难懂,对这篇文章一点兴趣也没有,我费了一节课的时间去讲解,学生对内容还是一知半解,更不用提全文背诵了。之后,我在网上搜索了《国宝档案》中有关《湘君湘夫人图》的视频和这首诗的朗诵,第二天我放映了这段视频。放完之后,我说这幅画可是国宝,如果同学们将来见到这幅画,能流利的背诵出《湘夫人》这首诗,那周围的人该多么佩服你呀。随后我又带领同学们欣赏了朗诵,结果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的背诵起来,并且有的同学还问我要《湘君》的内容,表示也要把这首诗背下来。在观看《湘君湘夫人图》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对《湘夫人》一文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已的情感逐渐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无形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率。
《教育学》指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而获得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个人、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式和讨论式,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率。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又少。而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以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讲《荷塘月色》时,我用电教媒体展示出各种各样的荷花和荷花初生、盛开、凋零的各种情景,并展示了一段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从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了春、夏、秋、冬的荷塘边,带到了作者生活的时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这种设计和所取到的效果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略读和浏览,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在上这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妇女的生存环境的资料。同学们在任务的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我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上网下载资料……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发表对自己搜索的的资料的评价。一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搜索、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更提高了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以前诗歌的种种意象,都靠想象去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这种局面。我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到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我还制作了相关诗歌欣赏的课件在班内放映,同学们欢呼雀跃,异常高兴。在课堂上我们共同观看图片、品赏动画,将凝练的诗句、意蕴深刻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同时,我带领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诵。通过音像与诗句的融合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畅想,使同学们的情感与诗人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把握和鉴赏能力。由此可见,在诗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既能让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蕴充分得到表现,又能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善于趋利避弊。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明确目的,讲究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不能不加任何的指导和反馈,只是单纯的播放观看。要新老媒体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主要还是靠教师的口语,板书等传统媒体来辅助的,我们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选择科学的恰当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有了更新更开阔的教学领域,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了解、认识信息技术,好好利用这双“隐形的翅膀”,为语文教学开辟一个崭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教学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程提出:教师既是教材的实施者,也应该是教材开发者,只有形成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材更能结合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快是让人很难想象的,几年前很先进的设备,转眼就要被淘汰了,几年前很常用的软件,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
教材应该以便于教师教,便于学生学为目的。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八年级共两本,包括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应用文档的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的获取与处理、音视频获取与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走进网络世界、设计主题网站11个模块。
目前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教学任务有三个模块:①信息技术常规教学;②电脑作品竞赛教学;③机器人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以这三个模块为中心展开教学。
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教学任务;电脑作品创意与竞赛是针对部分特长明显的学生;而机器人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是少数学校进行选修的教学内容。针对三个方面的不同要求,教材设计可在现有的必修与选修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必修内容以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为目的;选修内容以提高学生特长,让部分有能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为目的。
一、总体框架分析,调整必修与选修内容
必修内容: 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应用文档设计、 数据统计与分析、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主题网站、 图片的获取与加工、动画制作、走进网络世界。
选修内容:初中电脑制作作品、音视频获取与编辑、制作多媒体作品(在必修上拓展)、设计主题网站(在必修上拓展)、Visual Basic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机器人程序语言的学习。
原因:大多数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只是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开设,初三一般不开设信息技术课,除非各市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中考分数的一部分。因此必修课内容不便过多。①一般学校机房为便于管理不配音箱或耳机,音视频获取与编辑安排在必修教材中实用性不是太强,只能采用演示教学。②多媒体作品、设计主题网站是针对每年的电脑制作作品教学,可安排在选修。③Visual Basic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机器人程序语言也安排在选修。
二、各模块分析
(1)多媒体作品部分,应增加插入新幻灯片的知识点的学习。
(2)动画制作部分。“形状补间”动画实践学习,制作一个花儿开放动画,可用一个更简单的动画作为实践学习的例题。教学中发现学生画花儿和茎干会浪费不少的时间,反而冲淡了动画制作的知识点。
(3)走进网络世界一章中的接入因特网,由于涉及的知识学生暂时无法理解,校园机房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上机试验,建议改作阅读材料或删除。
(4)制作网站部分。如将设置超链接放到制作首页后面,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制作首页内容教学完成后,让同学之间相互网页浏览,相互建立链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开发网页的兴趣。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提升 初中英语阅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但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不仅仅是阅读理解题占的比例大,更是因为要想做好阅读理解题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题中包含了对词汇、短语、句型、用英语思考的方式、英美文化、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善学生的阅读动机
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课教学的时候,学生的阅读动机非常单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每个学生喜欢那门课程大多都有一定的动机决定的,那么学生学习英语、进行阅读也是带有很强的动机的。搞清楚了学生的动机所在,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导入阅读就能实现这一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一些和阅读材料相关的多媒体资料,或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有用素材的合理集成,或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在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前,向学生灵活呈现出来,学生看到这些新颖的东西,就会非常地感兴趣,就愿意去学习、去了解,那么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2.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俗话说:“教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西方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教师教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即社会文化下、个人家庭背景下、个人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在他们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且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学习方式得到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得多方面的阅读信息和阅读材料,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教学经验,更甚至可以到互联网上寻找更好的方法,然后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以符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初中英语阅读的资料库,优化和扩展阅读课教学
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阅读课教学前,我们在阅读课堂上能利用的阅读资料除了课本外,还有英语报纸或其他辅导类书。这些资料不但提供的资料相对较少,而且阅读的材料雷同性高,且针对阅读材料的内容不够强,不能很好地体现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已经成为过去。在进行初中的阅读课教学前,可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去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就能够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为学好阅读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源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而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让学生或我们英语教师每次都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临时抱佛脚也不见得能抓到好的资源。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去搭建初中的阅读资料库,在搭建资料库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阅读材料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搜集和整合资源,从而真正地起到优化阅读课教学,扩展阅读课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4. 运用信息技术对阅读课效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对英语教学进行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障。如果我们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评价,就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多样化和多元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就是很好的办法,而且也能体现出客观公平性,但是学生在面对面的评价中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比如使用论坛回帖、QQ群、微信群等进行匿名评价,就会避免很多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而且也可以使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突破。
总之,初中英语的阅读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不但创设阅读课的情景教学,优化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技能。本文中提出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课教学的方法,只是教学实践中的很小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创新。
[1] 刘汉波.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课教学[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8).
【关键词】智障学生 信息技术 教学效果 教学软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92-02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特殊学校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最大优点就是形象直观,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生动、反复地展现出来。信息技术在特殊教学的应用,我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智力
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他们理解力不好,记忆力迁移能力差,所以广大一线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件,选择视频,利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效率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1.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例如利用蔬菜水果、动物、粮食、交通工具的图片、音乐、视频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智障儿童的审美体验推向高层,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和兴趣。
又如,在认识"交通信号灯"的课程中,如果把学生领到公路上直观,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这时,可以设计相应的课件,向学生解释"红灯停,绿灯行"。"绿灯"亮时,大家可以沿着斑马线通过。"红灯"亮时,大家停止,使智障儿童身临其境,真正理解交通规则。
2.课堂上以信息技术为辅助,能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容
理解事物,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智障学生一般对学习缺乏兴趣,不像正常儿童那样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兴趣点单一,也不稳定。例如:在生活数学课程上,他们对形象生动的数学学习材料如视频、图画、学具等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材料不感兴趣。对数学活动本身和直接结果感兴趣,而对学习什么技能、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并不去追求。所以,充分利用他们感兴趣的,在课件中大量加入视频元素,如"数字歌"、"数数歌"、有韵律的加减法口决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他们也乐于跟唱。在做数学练习题时,可以借助PPT,让学生上讲台来做,如果做对,会有笑脸与掌声出现;如果做错,会有哭脸与叹气声呈现,立即批改,加深学生印象,明确对与错。这样做还方便反复播放,巩固知识点。
二、利用触摸屏电脑,为智障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电脑硬件技术的发展,触摸屏电脑也走进了特殊教育领域。摆脱了键盘与鼠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点击窗口与图标,对理解力有限的学生是一个大大的飞越。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中,直接用手写法输入,跨过了拼音、五笔输入法,学生非常容易"依葫芦画瓢"。特别是在排版方面,直接用手指控制图片的大小,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三、创建有朝气、团结、和谐的班集体
1.收集平时各种活动时的图片,用PHOTOSTORY软件,制做成视频。在课间或早读时,播放给学生们看。当学生们突然看到自己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往往特别的兴奋,很容易说出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变得爱说爱笑爱动,沟通欲望明显加强。
2.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用益智的小游戏作为奖励。班里有些自闭症学生,特别喜欢动感十足的"平衡球"游戏,当他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师任务时,就奖励他玩游戏。长时间坚持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自己在做作业时,就会自言自语的说:"完成作业,就可以玩游戏啦。"他就会快乐地自觉自愿把任务完成好。
四、利用学校网站和其他网站,满足资源共享
关键词:信息课程 素质教育 文化特征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将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信息课程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象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在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各画面之间好象有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为超链,这种带超链的多媒体又称为超媒体。多媒体教材本身就是活的书。如何把“活书”设计好?如何把“活书”学好?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信息课程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对于我国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开发网上教育资源,不但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社会各部门以及知识者的义务,美国的网上基础教育资源体系就是依靠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建立起来的。
信息课程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信息课程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信息课程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在计算机面前合作,与计算机合作。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