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

第1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内保理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商业银行发展国内保理业务的意义

国内保理业务是指卖方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根据契约关系转让给银行,由银行针对受让的应收账款为卖方提供应收账款、管理与保理预付款和信用风险担保等服务的综合性金融产品。

随着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盈利空间不断缩小和同业间竞争加剧,银行需要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国内保理业务对商业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可以尽早占领市场先机,加快中间业务创新步伐

国内保理是一项综合服务性金融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人民银行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企业应收账款存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显示了国内保理业务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各商业银行看到国内保理业务巨大市场潜力,近几年纷纷开办国内保理业务,尽早抢占先机。

2.有助于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信贷结构的调整既体现对重点扶持行业的调整,又体现在对同一客户群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调整和转换。开办保理业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压缩资金贷款规模,增加收益,而且能够分散信贷风险,优化资产结构。

银行开办国内保理业务不仅要考察卖方企业,而且要考察其下游客户;不仅需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需要通过考察企业的产品研发及销售情况,准确判断企业在同行中的市场竞争力,体现出商业银行信息、资金和信用三大经营要素的高效有机结合,体现了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运作水平。

3.可以提升银企关系,开创银企双赢,扩大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

保理业务的客户是银行的优质客户,银行以保理业务作为向高端客户营销的切入点,能够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

二、国内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及防范

当前,国内保理业务作为一项具有自偿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受到商业银行高度重视,纷纷将其作为战略性产品大力推广发展。但国内保理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政策制度、运作管理、金融环境及国内信用体系等方面尚不健全,国内保理业务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

(一)应收账款质量风险

应收账款质量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存在问题,或因应收账款被设定限制条件,或商务合同中存在争议、瑕疵,或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纠纷和争议等原因,可能导致银行受让的应收账款债权产生缺陷,影响银行按时足额收回保理预付款导致的风险。目前有少数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维护客户关系,出现了未认真审核基础贸易合同,为一些未形成赊销的应收账款、或存在瑕疵的应收账款办理国内保理业务现象。

针对该类风险,建议主要采取如下防范控制措施:一是审查买卖双方贸易背景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所提供的商务合同、商业发票、货运及质检单据等;二要严格审查卖方历史上有无出现履约瑕疵,买卖双方历史交易有无贸易纠纷;三是银行要对买卖双方采取电话、传真、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核实,确认材料的真实性。

(二)银行操作风险

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内部操作人员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风险,这在银行内部风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表现在应收账款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登记不及时、登记内容过于简单;贷款期限与实际应收账款回款期限不匹配;保理资金被企业用作短期信用借款在额度内循环使用,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银行相关业务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不完善,对经办人员保理业务培训力度不够等方面。

针对上述银行操作风险,建议采取如下控制防范措施:一是商业银行制定完善国内保理业务规章制度、保理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加强对业务流程各环节控制管理;二是合理设置预付款额度及期限,重点监控买方回笼资金是否汇入卖方在银行开设的保理专用账户;三是建立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的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对保理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降低操作风险,防止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风险;四是充分运用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沟通,降低风险系数。

(三)信用风险

1.卖方(付款人)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有追索权保理业务中,买方到期未付款或未足额付款时,而卖方未按要求履行回购业务,以及当买方因商品质量等原因退货、折价时,卖方未按要求履行回购义务,影响银行按时足额收回保理预付款。

2.买方(付款人)信用风险。主要指买方因破产、倒闭丧失付款能力或在无争议情况下未按期付款,影响银行按时足额收回保理预付款所导致的风险。国内保理业务的第一还款来源是买方依据商务合同按期支付的应收账款,当买方因破产、倒闭等原因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足额付款时,将可能使银行面临资金损失。

针对上述信用风险,银行办理国内保理业务时,一是在保理业务中买方的回款是第一还款来源,所以要选择资信状况良好、信用等级高的买方企业,确保买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稳定的经营状况;二是在保理业务中卖方的回购是第二还款来源,由于银行一般没有要求卖方提供担保措施,因此必须选择履约能力强、信誉良好的卖方客户,一方面从源头上保证保理业务安全;另一方面,在有追索权保理业务中,如果买方付款出现问题,银行可以向卖方追索;三是选择信用保险保理或第三方担保保理,降低银行保理业务风险。

(四)恶意欺诈风险

第2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属于分业经营下的业务交叉,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又非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而是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中间阶段,即“兼业”经营阶段。从近年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看,其目前发展的投行业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投行业务对传统业务依赖度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与各类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业务联系,众多客户也是商业银行最大资源所在,投行业务的客户基础相当庞大,这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户基础。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以投融资顾问和常年财务顾问业务收入为主,而这两类业务本质是深入了解其自身客户需求,为其设计融资方案,其发展与传统信贷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目前实际经营状况来说,该类业务仅仅是传统信贷业务的一个附属产品,与客户融资成功与否相关度极高,如果客户没有信贷需求,该类业务也难以开展。

2.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目前有一定发展基础及规模,但核心业务发展迟缓。经营主要在项目融资特别是银团贷款方面发展较快,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实力较强,但对银团贷款的构成再作分析的话,银团银行客户中更多的是政府平台、大型国企,对优质民营企业支持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业银行是基层行,受到多种限制,在证券发行、重组兼并等投行核心业务的发展上未有进展,在目前竞争较为激烈的企业债领域,一方面券商在这一领域特别是企业债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商业银行仅能作为联合承销商参与,另一方面受到上级行对企业行业、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仅能够支持政府平台、大型国企为主。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涉足企业并购,但由于限制较多,成功的案例或业务发展不多见。这一方面表明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还远远未达到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市场的发展,政策的放宽,未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3.投资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行配备不足,制约的业务的发展。目前基层商业银行主要接受上级行领导,从事一些项目前期的尽职调查,材料申请填报工作,由于投行业务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基层商业银行基本没有独立设置的投行业务部门或专业从事投行业务人员,结果可想而知。投行业务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有所不同,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业务不仅需要传统的信贷技能,更需要对国家法律、证券业务、相关行业分析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投资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更强调从业人员的智慧与技能,具有“智力”密集性特征,这就对信贷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商业银行在人员设置方面存在结构性缺员,对投行业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未来发展的思考

丰富的客户资源,大量的客户信息,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点,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政府部门良好的关系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受到法律制约,且自身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资源和产品,同时还面临国内券商和国外优秀投资银行及综合性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优劣势和外部资源条件,具体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依托市场,立足现实,全力拓展现有优质客户。作为商业银行,良好的客户基础是相对证券、基金机构的最大优势所在。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样需要依托优质客户的有效需求,投行业务的一大特点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机会是需要创造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投资银行专业产品和服务理念并不熟悉,需要从业人员加以引导,而传统信贷客户的需求是易见的,客户对资金的需求强烈,金融机构满足其资金需求,双方互惠互利。在目前传统信贷市场开展方面商业银行成效明显,而在投行领域的市场开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众多客户,另一方面客户全方位的需求远未发掘完毕,投行业务的拓展目前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政府平台、大型国企的融资需求来支撑,大量的市场需求远未充分挖掘,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客户的拓展更应该是以现有客户需求的发掘为主。需要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优势及资源库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在众多客户中拓展行业中规模、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盈利性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状况,发掘企业潜在需求,设计服务方案。

2.转变观念,主动发掘,推动投行业务加速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最大特点是需求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从客户实际利益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而传统的信贷业务更多的是站在银行经营角度上,考虑客户融资需求能否通过审批,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造成了商业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思路不是特别清晰。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投行业务往往依托于传统信贷业务,只是作为贷款投放的附加产品收取“息转费”收入,这与投行对顾问类产品主动发掘客户需求,有效引导客户实践,并以此带动发债上市、并购重组直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要求是不符的。必须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切实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学会融资增值服务,将智力服务融入贷款发放当中,将贷款的单向服务转变为融资的双向服;三是要在认真分析现有客户资源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对症施策,差异化服务,对于部分发展潜力有限,贡献度不高的客户仅以“息转费”的方式发掘贡献度,而对于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现金牛企业,需要上下联动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银企合作,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综合贡献度。

第3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一、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发展现状

1、目前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接触越来越频繁,令越来越多的居民拥有了外币资产。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01年12月末,我国境内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为815.6亿美元;而2003年7月末,外汇储蓄存款余额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前7个月外汇储蓄存款累计增加11.1亿美元。基于居民外汇储蓄存款的巨大存量和快速增长的势头,可以预计,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一项交易类的中间业务,目前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开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在目前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现状下,当地的居民外汇储蓄总量决定了其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市场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居民外汇储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沿海城市的总量一般高于内陆城市,南方城市一般高于北方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开办行时主要参考了这一标准,因此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城市业务竞争激烈火爆,相比一些内陆城市则波澜不惊。

第二,各开办行运作模式差异较大。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资金开户、交易、平盘等系统是建立在技术性较强的电子化操作平台上,各家银行相继开发了不同版本的交易平台,不仅形成了重复投资开发的局面,也使各地各家银行在交易系统上存在着一定的功能差异和风险隐患。从运作模式来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为:个人客户同所在地分行进行交易,分行累积一定的敞口头寸再向总行的外汇交易中心询价平盘交易,总行交易部门然后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进行平盘;模式二为:个人客户直接同所在地分行的总行外汇交易中心进行交易,总行外汇交易部门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平盘。两种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分行是否保留交易敞口。业务开展初期各行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以及开办经验的不足,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先后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风险,例如采取模式一的一些分行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敞口额度管理规定和止蚀规定,发生了敞口头寸风险;由于交易系统不完善等原因与客户之间产生了交易纠纷,甚至蒙受了巨大损失。

2、制约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发展的因素

(1)业务品种匮乏是制约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的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尚属实盘买卖交易,而且只有做多机制,在目前汇市波动有限的前提下,决定了其收益率较低,汇市中盈利人群比例约在40%,盈利人群中90%的年收益率低于10%.因此,一些境外(尤其是香港地区)的外汇经纪公司、银行看到了国内外汇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对高利润的追逐心理,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向国内投资人推介一些国内禁止的外汇交易品种,例如保证金交易方式,吸引了大量外汇资金流向境外,导致了大量违规操作和风险的形成。另外,汇市收益率较低也使投资人不愿涉足该市场。

(2)外汇资源不均衡制约了个人外汇买卖市场的进一步做大

面对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诱人前景,各家银行纷纷加入了竞争的行列,采取了扩张营业网点、延长服务时间、改进交易方式以及降低点差等竞争手段。但由于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因此当地的外汇储蓄存款总量决定了其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发展潜力。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外汇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例如北京、上海两城市2001年底的居民外汇储蓄存款总量约占全国的1/5,市场发展潜力相对较大,而在一些中等城市和内陆城市,由于市场资源总量较小,相互竞争造成外汇存款在各行间频繁转移。商业银行也陷于两难境地,如果推出该项业务,竞争的结果是可能做不到收回投入成本的保本交易量,不推出则意味着彻底放弃了外汇储蓄存款领域的争夺,原有的外汇储蓄存款将纷纷流向竞争对手。因此如何把整个市场蛋糕做大,成为各家银行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3)市场制度建设滞后是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发展的潜在风险隐患

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交易产品,其避险作用和保值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目前金融衍生交易的外汇管理尚没有一个系统、完整和有一定延续性的管理办法,相应的规章制度、监管体系明显滞后,亟待建立和完善,创新还需防风险。因此,随着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发展,如何防范风险、规范竞争以及保障投资者利益等应成为有关监管当局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业务品种创新与运作模式整合探讨

为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开发创新性的产品,及时对自身的业务运作模式进行调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个人外汇买卖的先进经验,注重产品品种的创新

由于现行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很多产品创新只能停留在探讨阶段,随着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实施的机会逐渐成熟。目前情况下,我们先可以采取过渡办法,即在控制业务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开办一些风险较小的衍生品种,逐步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再推出类似保证金交易方式等风险较大品种。具体创新品种有:

(1)以外汇交易存款质押发放人民币贷款业务。现行的外汇质押贷款,属个人存单质押贷款,是以客户未到期的外币定期储蓄存单做质押,从银行取得一定金额的人民币贷款,并按期偿还贷款本患的一种存贷结合业务,贷款金额原则上以不超过存单面额80%的质押率计算。用于质押的外汇存款不得提前支取,不得进行个人外汇买卖。为解决部分客户外汇买卖的需要,可以推出外汇交易存款质押人民币贷款业务,外汇存款同样不得提前支取,但是可以继续进行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为了防止客户的交易亏损造成质押金额不足,可以适当降低质押比率,同时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确保质押金足额。这样既能满足客户资金短缺的需要,又能满足客户外汇买卖的需要。由于符合现行外汇管理的政策规定,目前推出可行。

(2)推行实盘做空机制。该品种的出发点在于提高交易机会,扩大收益比率。现行实盘交易只能做多,交易机会相对较少,如果能够推出实盘做空机制,则交易机会可以增大一倍。由于是实盘,银行方面增加了交易量,风险没有发生变化,客户方面也只是交易机会增加一倍,风险同样没有增加。该项业务在业务操作和技术上完全可行,也为今后推出风险较大的期货、保证金等品种提供了准备。但由于属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尚需国家金融主管部门批准。

(3)试点保证金交易。保证金交易方式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杠杆交易工具,在交易时,交易者只付出1%~10%的按金(保证金),就可进行100%额度的交易,目前在成熟外汇市场已普遍开展。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曾参与了这类交易,1994年被有关管理机构禁止。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逐步有序等地放开外汇衍生金融业务将是大势所趋。因此,出于长远考虑,应研究如何在稳健、有序的基础上,选择试点机构,逐步推出保证金交易。

2、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探索业务运作的最佳模式

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属个人金融业务领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最富竞争力和挑战性的很可能就是个人金融业务。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尚停留在粗放型经营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显得力不从心。

在交易模式上,建议采用前述模式二。同模式一相比,这种运作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消除了敞口风险隐患。如前模式一,分行保留了一定的敞口额度,虽然各家总行都规定了严格的敞口额度管理和止蚀规定,但因敞口控制失控造成风险的分行仍然存在;(2)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采用模式一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是各分行自行租用相关设备及信息,重复投入,费用极高,如果实行24小时交易,还至少需要配备三名以上外汇平盘人员。而采用模式二,总行可以集中洽谈信息租费,统一为各分行报价,各分行不但可以节省信息租金,而且由于平盘工作由总行集中来做,无需配备平盘人员。这样采用模式二的分行可引入客户经理制度,使其专注于客户营销和培训以及本地区市场的开发,因而大大提高了竞争效率。

三、对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加强管理的政策建议

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体系,相应的规章制度亟待建立,市场机制亟待规范和完善。因此从法规建设、从业人员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市场法规体系

现行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对于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尚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建议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牵头制订,重点就市场的法律地位、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法律保障、业务品种、从业人员管理等制定管理办法和辅规章制度,为个人外汇买卖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证,也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市场行为、依法监管和依法治市提供基本依据。

2、建立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从业人员管理体系

参考证券业从业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引入资格考试制度,对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第4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银行信贷 民间借贷 相互影响 规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64-02

一、温州民间借贷背景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浙南闽北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现代化大都市格局已初具规模。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的开放,第三产业和家庭工业在温州遍地开花,相应地对资金的需求量开始增大。民间借贷行为成为温州地区较为普遍的现象,众多家庭进入这一资金循环轨道。随着民间借贷升温渐变,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了集体性质的基金会,由几个人操作将资金贷给合适的(风险偏低)集体项目等。近年出现以担保公司为主要形式的金融中介,担保公司某种程度上具有强烈的企业经营性质,逐利性强,并且一定程度上自担风险。

近年来,温州经济发展迅速,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喜人,跻身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温州民间资本的大量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活跃的程度关乎温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流向上,民间资本与银行信贷资金存在“你退我进”现象;在利率机制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拉动。

温州民间借贷活动历来比较活跃,历史上民间借贷的形式非常多样,直接自由借贷和有组织的借贷同时存在,但近年来后者明显减少。高度密集的民间资本,必将成为温州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的突破口。

二、温州民间资本构成

民间资本,是指民间用于生产投资和流通中的货币资本,剔除了民间资本中错综复杂的人文关系资本、实物形式的固定资产、银行体系内的本外币储蓄存款等。温州民间资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游离于银行外的民间流动性资本;二是企业的内部资金(包括企业生产、发展以及维护企业正常运作的基本资金)、民间借贷资金(包括民间生产、生活资金)、企业内部集资、企业投向外地的资金(包括在外地的购房、购地、工地建设等)、个人在外地的投资(包括购房、购地等)等等;三是存于银行的社会间歇资金;四是以个人外币形式存在银行的资金。据统计,近年温州市全社会流动性资本规模达6000多亿元,其中,民间资本约3000多亿元。

三、温州民间借贷特点

近年宏观调控致使房市趋稳、股市下跌,民间闲置资金大量积聚。温州民间资本借贷呈现新变化:一是民间借贷总量日趋上升,自然人最高借贷金额达上千万元。二是民间借贷利率逐月上升。据央行及银监会今年4、5月期间对温州调查的案例显示,息率高达600厘。三是民间借贷涉及行业广泛。

温州民间资本的方式和运行的规律带有自己的特征,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即混沌现象、虹吸现象和渗透现象。

混沌现象。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加之温州人的市场敏税性,民间借贷活动范围相当广。流动的民间资本不仅投向了温州各类支柱型产业,也流向了全国各个省市,涉足房地产、煤炭、建材、水电、超市、商品、宾馆等10多个行业,流向的地区和行业相当广泛,行为表现难以预测,带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虹吸现象。改革开放给温州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部分温州人手里积聚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和投资欲望不断加强,温州的民间资本开始向外流动。出现了温州民间流动性资本从欠发达地区(如文成、泰顺等地)等资金稀缺的地方流向资金充裕的地方(如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其内在动因来自于同一经济背景下两地资金之间存在的投资压力差。

渗透现象。资金流转很大程度上依赖关联交易的运作,以借款方式将资金借给外地的控股子公司、对外地控股公司进行投资以及用内部产品销往异地子公司,从账面上无法反映出资金的去向和用途。居民个人则通过提取银行储蓄帐户资金、转存账户脱离银行机构的监测,将资金投资到外地。大量的民间集资行为,流动的民间资本逐渐渗透到全国各地。

四、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影响

1.正面影响。

(1)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促动本地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的流动突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使资本流向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或企业,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对促进跨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温州民间借贷与银行业产生了互补的作用,弥补了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缺陷,分散了市场对银行资金需求压力。民间借贷具有简便、快捷的的优势,为企业和资金融通者提供了信贷资金的支持,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互补作用。

2.负面影响。

(1)掩盖了银行风险。少数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无法及时归还贷款,资金掮客、担保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垫资续贷,造成企业资金充裕假象。更有甚者,个别担保公司与少数银行客户经理勾肩搭背,合谋为企业进行垫资活动,诱发企业恶性循环,扩大风险,掩盖风险。

(2)信贷金贷被挪用,步入恶性循环。随着民间高利借贷机构的盛行,中介机构鱼目混珠,乱相丛生,一般市民缺乏辩别能力,在高利驱使下,挪用信贷资金用于高利贷。中介机构分流了大量的资金,使一些原本在实体经济内循环的资金,流向这些民间的高利借贷机构,导致银行的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加大。

(3)道德风险加剧。在高利诱惑下,银行人员出于职务上的便利,违背行业道德规范,与社会融资机构合伙充当资金掮客,在企业贷款到期时,由担保公司代为归还,企业要为此支付高额的利息,银行人员得到一定的“好处费”。在利益的趋使下,不少银行人员充当“黄牛”,致使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或个人也得到了贷款,风险不断加剧。

(4)破坏社会正常经济秩序。高利借贷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有一个链条断裂,将波及所有的风险。高利借贷远比当年农村基金会、金融服务社等风险大,一旦产生风险,将不可避免地波及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给社会正常经济秩序带来危害,带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五、规范温州民间借贷的对策

温州民间借贷问题引起高层关注,同志曾多次来温州视察,为正确引导温州民间借贷发展把脉。

作为民间资本运动的样本,“温州危机”让公众认识到,民间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大量外流,必然会增加区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系统性风险。对民间的高利借贷行为必须加以引导,并且要采取有效的堵疏结合的办法,逐步使其规范、有序、健康运行。“温州危机”教训惨痛,各级政府已经多措并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业。

1.政策保障小微企业,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国务院已批准温州成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银行对生产正常的企业,做到“不压贷、不抽资”;对资金一时有困难的企业,联合其他银行统一开展救助;对已经出现危机的企业,尽可能给予资金帮扶,支持企业开展重组。

2.遏制房产经济泡沫。民间借贷危机的问题出在金融领域,根子却在高利的房地产业。部分企业深度介入民间借贷,表面看是企业主追逐高利润、热衷赚快钱所致,深层次原因在于实业项目利润微薄,对民间资本形不成足够吸引力,导致大量资金“脱实向虚”,甚至“热钱化”,引发房产经济泡沫。民间资本要通过股权投资而不是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进入到中小企业,这种自发的民间借贷是契约行为,缺乏担保、抵押甚至监管等专业手段,具有先天的弱质性,极易发生违约风险,很难预防其不向高利贷、非法集资案件转变。

3.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危机与融资中介杂乱是分不开的。当前的民间借贷活动,其放贷主体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产业投资基金等,恰好也就是影子银行。因此,对民间借贷活动来说,目前最急需的不是放松对正规金融的管制,而是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比如出台《放贷人条例》,使民间借贷活动有法可依,严厉打击非法集资。

4.加强法律宣传,促进民间借贷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对民间高利借贷行为加强引导,增强民间融资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对非法集资的危害性认识,要采取有效措施向民间投资者加强金融、法律与风险意识的宣传,引导民间资本理性投资,避免因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错估自身经济实力,诱发投资损失风险积聚现象的发生。

5.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防范道德风险。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加大对从业人员的行为排查力度,建立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警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谈心、家访等了解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及时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从业人员的业余行为,特别是交友圈、社交圈等行为,防微杜渐。对有融资参与民间高利借贷行为的,坚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努力净化从业人员的队伍,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国联.温州金融生态透析.第1版.上海三联书店,2006.8

第5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信贷业务 内需拉动 金融创新 融资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增加财源、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万户。中小企业吸纳了全社会75%以上的就业人员,提供了68%的外贸出口,50%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60%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创造中国经济活力和银行经营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状及信贷投入情况分析

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被称为“草根”企业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体中最薄弱的群体,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以贵州铜仁地区中小企业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该区共有中小企业49086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3007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户。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461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4%;上缴税收58508万元,占同期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7.6%,占地、国两税总额的55.8%,成为区域经济和税收来源的重要支撑。但横向比较,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省市的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缩小、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融资难、贷款难、税费负担重、发展环境不宽松等。

上半年,该区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47亿元,同比增长9.19%,占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的5.41%。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

(1)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加之信贷审批权限的上收和授权授信管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严格。

(2)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强化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内部核算制度,使信贷投放更偏向于投放到效益好、规模大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企业或政府优质项目。

(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押担保不足、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效益欠佳等诸多因素,以及银行融资管理成本大,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使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受挫。

(4)商业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受利益驱动,信贷员普遍偏向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心态,对中小企业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5)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阵痛”,使商业银行至今谈“小”色变,加之银监部门防范信贷风险设置的诸多“高压线”和“紧箍咒”,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使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之路举步维艰。

二、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实证分析

(一)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资源稀缺,工业短腿,无大项目支撑,但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财税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只有将中小企业列入发展之本,才能做到事业常青。

2.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6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会计结算工作对银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且其也是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工作也不断深入,而处在这一系列变革中的会计结算工作也面临着更多风险。银行会计结算在管理上存在着账户、证印押和支付等方面的风险,同时还伴随着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风险,因此,要规避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必须解决目前银行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增大金融监管力度和维护金融运行稳定是其基本思路,对银行会计结算中的风险进行规避时,必须要有利于金融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本文在对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解决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风险防范

银行会计在整个银行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银行会计主要是负责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的工作,同时,银行会计还可以反映出银行的经营成果,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此外,在银行经营决策过程中,也应有银行会计的参与。只有银行会计工作得到完善,才能实现银行的平稳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银行会计面临着诸多风险,同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近年来,我国金融案件频繁发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会计行业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对银行会计风险进行有效防治是我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一、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所谓银行会计风险,指的是银行在经营业务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银行处理每笔业务的过程中,会计凭证都是会计核算的依据,所以对银行会计的核算操作过程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在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转账收付业务以及收付业务中,会计凭证都是其最重要的依据。所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合法的会计凭证,而银行业务的风险则主要来自银行会计的风险。

1.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的产生是由会计内部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管理风险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第一是会计结算工作往往在银行中具有多重职能,而这些多重职能对会计结算业务、对自身发展督查的有效性有所削弱。尤其是近几年,在商业银行中,其会计结算工作的职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业务管理职能,还在业务拓展方面和市场营销方面及内部控制管理上都有所涉足,形成了复合的会计结算工作职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业务及产品的销售和对经营行为督查的是同一个主体,这样就很难处理好市场拓展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第二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能与时俱进,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银行培训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在风险识别和控制上有所欠缺,使管理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或者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而导致的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不能完全收回或产生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即风险的“量”和风险的“质”。风险的“量”指的是风险金额,此处具体指贷款余额;而风险的“质”则说的是借款人发生违约行为的可能性。但是,违约又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因此,信用风险又可以分为违约风险、敞口风险和追偿风险三种。

3.操作风险在会计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行为不规范或者不合乎要求就会出现风险,这即是由操作不当引起的操作风险。所谓操作不当,就是说会计人员对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主观带有恶意或善意、或主观带有随意性地去执行,从而出现了违反规章制度的不当行为。主观恶意是说会计人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或者碍于人情关系等而违反会计规章制度出现的不当行为,进而导致操作方面的风险。主观善意所引起的操作风险则是由商业银行管理层或者领导者造成的,他们从稳定银行工作大局、扩大客户或者以满足客户要求而通过级别命令等让会计人员有意地忽略一些中药店审核手续和过程等。主观随意指的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以自己的经验或习惯代替规章制度,从而形成操作方面的风险。

4.欺诈风险欺诈风险主要是由第三方人员造成的。一些不法分子会伪造或变更银行结算的单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银行资金进行诈骗。目前,常见的欺诈行为主要有犯罪分子对票据重要信息的更改,然后利用银行柜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弱点,骗取银行资金。

二、银行会计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1.缺乏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许多人在思想上缺乏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在许多人的认识中,内部控制与整章建制是相同的概念,对内控制度的核心内容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对业务流程之间的串联机制也不了解。还有一部分人将内部控制主观地划分为管理层和审计部门的工作,而与会计本身没有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一认知,是因为从业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对内部控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由于在实际会计结算工作中,许多人不善于发掘结算风险的根源,仅仅注意到表面现象,对一些风险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正是由于会计结算从业人员对会计结算风险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会使风险进一步转化为损失。

2.缺少高素质的银行会计结算人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在增加,因此,这些商业银行之间往往为了经济利益和市场占有率而互相竞争,在其进行不断竞争的过程中,忽略了会计人员素质培养工作,所以,商业银行间的互相竞争成为银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诱因。而会计人员又是银行中各项会计工作的主体,如果会计人员没有足够高的综合素质,那么其会计结算工作也就会产生相应风险,而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可以有效促进会计内部控制。此外,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为了讨好领导,忽略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违反相应的内控制度,对银行会计结算风险进行人为地掩盖。由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所以银行会计结算风险也就不可避免。

3.缺少成熟的会计结算制度体系虽然商业银行对其内控制度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关注,但对具体的内控制度却始终没有进行集中整改,所以成熟的会计结算制度体系也就没有被建立起来,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会计结算工作将如一盘散沙,资源既不能得到合理分配,内控制度也无法与银行经营紧密连接。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中,内控制度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一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往往由于具有较高的原则性而导致操作性较低;第二是内控制度的建设缺乏完整性,零散的内控制度进一步使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无法保障严密性和严谨性;第三是制度的建设进度缓慢,完善的过程也存在诸多阻碍因素,难以体现出与时俱进性。此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已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且我国在金融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但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会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所以成熟的会计结算制度体系的缺乏也给银行会计结算带来了风险。

4.银行会计结算程序的约束较薄弱会计行业在我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商业银行会计无论是手工会计操作,还是运用电算化来进行的会计操作,都需要遵循“双线核算”的原则,即应通过交叉复核的方式来对会计工作进行制约。但是,随着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的业务不断增多,其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跟进,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往往也是“一手清”,没有进行有效的复核。会计制度应具体化为相应的操作规程,同时操作规程也应使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操作规程对会计制度的刚性约束明显不够,由于约束环节的薄弱,所以使银行会计结算存在风险。

三、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我国目前的银行会计结算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方式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将给银行会计结算带来巨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业务,针对以上风险,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防范。

1.对会计结算风险树立正确认识银行应及时将风险管理中的一些新理念、新原理和新工具传递给员工,以使员工对会计结算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会计结算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加强对其的管理,同时,相关从业人员对会计结算风险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他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为风险的防范献言献策。此外,在了解会计结算风险后,还应加强员工对风险防范知识的学习。银行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会计结算风险教育活动,在对其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典型案例,使员工更加清楚地明白在遇到具体情况时该如何处理,以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2.建立成熟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要建立成熟的会计结算制度和体系,首先,就要完善会计结算制度,优化核算流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应加快电子支付会计结算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制定进程,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促进各项电子会计和网络会计结算的规范化,同时设置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会计风险预警与处理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的发生。其次,对会计结算工作人员,应建立起一套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使他们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最后,对内部的规章制度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建立起完整的内部规章制度更新和补充机制。

3.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要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首先要提高结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相应的规章制度,银行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对这些规章制度做好宣传工作,使遵章守法成为员工的内在需求,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同时,要加强控制银行会计结算的“三道防线”,在这“三道防线”中,第一道防线是操作岗位的自控和自律;第二道防线是上级管理部门的专职监控和把关;第三道防线是加强稽核、检查和监督。

4.加强审计工作对于风险防范的作用审计工作对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也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审计工作对风险的防范,首先,就是要内部审计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强化,可以有效挽回损失,进而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益。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就要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结算内部审计部门,其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该部门可以摆脱行政领导的干预而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审计结果才更具效力。其次,会计结算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加速其电子化的建设。通过电子化的审计,可以避免进行现场稽核,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此外,还应利用外部审计手段,当遇到内部会计结算审计人员无法完成的任务时,要利用外部的专业审计人员来接替其工作,从而更好地完成审计。

5.加强会计结算风险结算文化的建设在银行内部应加强会计结算文化的建设。第一,要积极构筑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念,提高风险把控和管理意识。对各个层次的会计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应对会计结算过程中存在的执行风险、法律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操作风险、人员风险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形成足够的重视,只有在客观整体地把握这些风险严重性的基础上,会计人员才能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第二,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银行应积极听取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才能对基层情况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建设风险防范文化。

6.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银行的日常业务和培训中,要注重银行文化建设,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注重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只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对银行会计结算中的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在培养员工素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只有每个员工都本着负责的态度才能将会计核算风险降到最低;其次,还要培养结算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对与结算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后,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关于风险防范的教育,使员工对结算风险更加敏感,增强其工作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银行会计结算风险,所以,要想使我国的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防范。而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则有赖于相应制度的建立、员工素质的提高、会计结算执行力度的加强等,所以,本文针对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旨在使银行获得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君.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7):228.

[2]岑伯超.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1(18):166-168.

[3]李霞.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及风险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3):197.

[4]骆玉红.探讨银行会计结算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J].经济视野,2013(19):286.

[5]曹连娟.银行会计结算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J].中国经贸,2011(16):275-276.

第7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一、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农村金触服务薄弱。市场环境有待改善。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刚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蚓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与此同时。与城市金融市场环境相比。目前在我困农村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征信系统,这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不利的影响。

2、资本来源不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从目前已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经营模式仍然以存贷业务为主,存贷利差为其收人来源。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贷款甲均利率甚至达到了lO.33%,远远超过了贷款基准利率。然而,尽管贷款利率较高,村镇银行只有做火存款箍数才能与相关税费、人员和管理成本相平衡。据测算,只有当存款规模达到6000万元序右,货款规模达到4000万元左右.村镇银行才可能达到盈亏平衡。但除甘肃庆阳两峰瑞信村镇银行等几家经营好的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较好外,其他村镇银fi盈利甚微。

3、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更高。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07年末,伞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2007年末,东北,中部和两北地区县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9%、20.4%和16.4%,高于全部县域平均水平16.2、7.0和3.O个百分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原因除了冉身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外,乡村债务消化进程缓慢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村镇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往往更高。

二、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

虽然与城市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存在着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但农村金融牛竟是一•块尚待开发的领域,并且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农业金融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1、农村金触发晨速度较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嘲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l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比以往年份都要高。2007年末,全国县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3.4%,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9.0、6.2和3.2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县城金融机构利润总额为704.8亿元,同比增长104.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增加604.9亿、523.8亿和353.6亿元。这些数据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还是从资产质量卜看,都说明了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将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快.r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2003年8月在推进农村信用杜试点改革的同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只,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卜.限,ff}『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卜限也扩大到巾央银行基准利率的2.3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翻的调查,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3l倍,贷款鼍的73.4%集中在基准利率的1.5倍以内。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农村信用社60%以卜的货款利率处于1.5倍争2.3倍基准利率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6倍基准利率。利率的逐步放开,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成本覆盖风险原则,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二农”的金融支持。

3、政策监管比价宽松。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监管框架。其基本特征是实行较低的准入门槛和一螋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政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等厅面有着比商业银行更低的要求,较低的门槛为资本流入农村和设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利率和经营范闱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别于商Ⅱk银行的特殊规定,在往重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的同时。

三、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开展会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由于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导致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轻易涉人。但其实从近几年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只要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往往可以自.效地规避风险。村镇银行应运用“尼头企业+小额贷款”,互保基金等多种形式提高信贷资金的安伞住和盈利性。同时,村镇银行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各类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订单农业生产相联系的新型贷款方式。

2,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除r要克服经营成本较高等困难,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村镇银行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多方面获取开展业务所需的信息。目前,人【屯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和征信系统L三在农村地区开展较大范围的服务.村镇银行町以通过与这些信息系统的联通来获取较全面的有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

第8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边缘金融业务; 金融机构; 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 /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 ,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一旦出现纠纷, 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

第9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文

这种贸易结算方式的变化,一方面,催生了出口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市场信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短期乃至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保理业务参与者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有增无减,甚至有导致保理市场失效乃至失灵的可能。由此,如何规避及分散风险,满足出口企业需求,加快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帮助我国外贸企业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后危机时期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形势

发展机遇

国际保理业务的功能是为帮助企业获得发展资金或缓解资金链压力而提供专业账目管理或财务咨询服务,减小客户信用风险或交易风险,将客户从繁重琐碎的催收应收账款事务中解脱出来,并帮助其获得销售信息、扩大产品销路。

后危机时期,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资金链压力非常大:一方面,进口商坚持赊销,延长还款期,加重了出口企业面临的进口商信用风险、汇率风险、账务管理成本和账款催收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可抵押资产,中小出口企业很难通过传统贷款模式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国际保理业务由于可以为出口企业承担100%的坏账担保,并且无抵押地为出口企业提供应收账款承购服务(融资服务),正好可以解决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因此,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潜在市场需求巨大。从我国保理业务的成交额变动来看,这一潜在需求正在快速地转变成现实需求。

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统计,2009年,我国保理业务成交额达673亿欧元,比2003年增长了646.6亿欧元,占全球保理业务成交额的比重由2003年的0.35%提高至2009年创纪录的5.24%。虽然上述数据中包含国内保理的数据,但从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和我国商业银行争相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供给情况来看,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面临挑战

尽管国际保理业务有望迎来新的增长,但是,后危机时期的信用重建还有待时日,市场风险和交易风险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以信用贸易结算为基础的国际保理业务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保理业务中,为控制风险,保理商需要核定的额度包括两方面:一是进口商信用额度,即保理商核定的、承担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限额;二是融资保理项下的出口保理融资额度,即出口保理商受让应收账款后发放融资款的最高限额。这两个额度共同构成了保理商叙作国际保理业务承担风险的上限,而其能否准确地反映进、出口商的资信情况是保理商能否对保理业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也就是说,保理商对风险的控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他保理业务参与方间的信息对称程度:信息对称程度越高,保理商叙作保理业务的风险越小,保理市场交易成本越低,越趋于帕累托最优;信息对称程度越低,则保理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越多,市场越趋于失效甚至失灵。

具体来说,在保理业务中,出口保理商、进口保理商相对于进口商,出口保理商相对于出口商,出口保理商相对于进口保理商,都必然地处于信息劣势。前者都不可能比后者更了解其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及应收账款存在的瑕疵等风险特征。因而,在后危机时期,在市场信用没有完全恢复、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升无降的情况下,出口保理商所面临的来自进口商、出口商、进口保理商的信用风险都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口商信用风险。后危机时期,进口商可能因自身的资金短缺或交易商品市场价格下跌等原因而不能或不愿履行付款义务,导致保理商已承购的应收账款债权无法实现。

第二,出口商信用风险。后危机时期,不仅仍存在着因出口商未按要求履行交货、运输等合同义务,进口商拒付,从而导致出口保理商面临向出口商已支付的应收账款承购款无法收回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存在着出口商因资金周转困难,拒不返还进口商间接付款款项的风险,甚至还存在着出口商虚开发票或高开发票,骗取保理商融资的欺诈风险。

第三,进口保理商信用风险。后危机时期,一是存在着进口保理商因发生财务危机,丧失清偿能力,在进口商不履行付款义务时,不能履行坏账担保责任的风险;二是存在着进口保理商刻意取消或调减信用担保额度,拒绝或拖延履行担保付款责任的风险;三是存在着进口保理商在收到进口商付款后,拒不将款项支付给出口保理商的风险。

后危机时期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对策

从后危机时期国际保理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出发,我国保理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动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及业务管理制度

国际保理业务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国际保理业务在后危机时期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也是保理商进行风险预测与控制的关键。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国际保理业务推进的各个阶段,并可能直接导致保理商已付出对价的债权无法实现。

当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可开展保理业务的主体在严格意义上只能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有效防范国际保理业务信用风险,应至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风险控制流程及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评价体系,针对国际保理业务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加入国际行会组织,如FCI和IFG(国际保理商组织)等。通过其提供的内部信用评级,选择资信好的会员为进口保理商,纠正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进口保理商、进口商信用风险。三是在利用外部平台获得进口保理商资信情况的同时,通过内部授信,评定进口保理商额度,将与进口保理商的交易控制在对其的授信额度内。同时,根据从国际保理行会组织、保理同业组织、同业银行等多种渠道所获取的进口保理商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定期、不定期地调整对其的授信额度,最大限度地规避进口保理商信用风险。四是加强信用评级工具的研发与应用,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对出口商的贸易背景、偿债能力及发展前景的调查与评估能力。以便既能在出口保理项下对出口商的资信进行全面评估,又能对融资保理项下的融资额度进行严格审批,对出口商信用风险实行严格控制。

同时,对于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保理商也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控。针对操作风险,一方面,保理商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操作流程,防范由于制度空白造成的操作失当。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仅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而且要加强相应的思想政治与职业操守教育,降低现有制度下“人的因素”造成的操作失误的发生概率。对商业银行而言,为全面防控保理业务的操作风险,还应在承担保理业务的部门、内控部门及信用管理部门间建立畅通的沟通与合作通道,对操作风险进行监督、检查与全面控制。针对市场风险,保理商应通过加强净利息收入敏感性分析、利率重定价缺口分析及外汇风险集中度分析等,加强对保理业务市场风险的监控;同时,还应通过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等方式对冲市场风险。

加强产品创新

国际保理作为一种综合性金融产品,本身可以被细分成多个业务品种,并且围绕应收账款转让的程序、授信额度的占用甚至保理业务的启动环节,还可以设计出更多的新型金融产品。随着我国保理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国内市场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围绕客户需求设计各种新型保理产品并不断提升产品创新的速度,将成为我国保理商提升竞争力,应对竞争性群体压力的根本之策。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完善研发队伍培育机制,增强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避免因内部机制不畅导致产品创新迟延,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保理产品创新工作的组织、安排和整合机制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

国际保理业务跨度大、周期长、综合性强,兼具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催收、信用担保等多种功能,涉及国际贸易、金融、法律、计算机等多个业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后危机时期,要加速推进国际保理业务发展,必须培养高水平的保理业务从业人员,将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加速保理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