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

第1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及高效益等特征,其能够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来获取更大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则属于低碳流放,即是在旅游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低能耗和低污染,是环保旅游的一种深层次体现,同时也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可持续性和可持续性旅游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模式。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发展生态旅游,这对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及环境保护的实现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内涵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即通过利用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创新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即采用低碳的旅游方式来实现旅游区内的节能减排,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升级及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当前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在生态旅游中更强调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保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即通过旅游生产低碳化、旅游消费低碳化及旅游产业低碳化来促进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环保理念下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绿色出行、绿色旅游,不仅可以实现旅游成本的节约,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低碳经济时展生态旅游,需要及时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扭转一些不良风气,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的效率,同时将节能减排技术全面引进旅游产业中业,降低碳消耗量,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在旅游中应树立低碳出行理念,将低碳环保用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大支持的力度,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做为生态旅游的支持和引导,做好各方面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做好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引导工作,利用低碳旅游的理念来达到旅游过程中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目的。同时还要创建和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使旅游企业能够充分的利用新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环保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工作,以此来改变传统企业发展观,在旅游地开发低碳环保景区,使旅游者能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构建管理制度,规范低碳旅游发展。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构建低碳发展经济战略,从而促进低碳化生态经济的发展: 

构建低碳经济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需要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旅游相关协会为主体,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组织结构,将减排的目标层层分解,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采用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内的旅馆、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实行低碳认证,并且采取严格的评定分级,保证旅游产业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同时需要选择低碳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低碳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旅游运输等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建设,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低碳旅游消费。低碳时代的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以低碳意识的推广为前提,从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推进低碳旅游消费,从而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2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摘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巨大发展优势,已经成为当代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但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的一些县市,由于地域特点,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以更加切合当地的发展措施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此,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措施,现总结于此,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绿色低碳 循环农业 经济发展 措施研究

一、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个体单户动作状态中,特别是北方的内蒙古,土地贫瘠,水源缺泛,新世纪更具发展优势的创新技术运用极少,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优质的条件,农业经济发展亟待培育新型的增长方式。

1、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分散经济效益低下。

自一九八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来,内蒙古地区直到现在还处于分散的个体生产状态,尽管在土地流转以来,农户有的把土地承包出去,使得农业经济小部分地走上了集约式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是没有多大起色。农业生产基本处在粗放型阶段,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村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科技应用不广泛。

改革三十多年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也很难弥补土地承包时对水利设施的严重破坏,因而很多地方农作物的收成还决定于天气的好坏,倘若遇到旱灾或洪灾,则农作物的收成会损失很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脆弱。再加农民文化成度不高,科学知识短缺、用科学种田的意识淡薄,因而在病虫害防治、新作物的引进、化肥的选择、农药的用量、使用的周期方面做的并不怎么到位,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着农业生产的收成,并在饮食的安全上会出现诸多问题。

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大水满灌式灌溉方式,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加之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日益严重,大量的固体废弃堆积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极大地影响了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

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特点

1、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内蒙古地区的县域农业经济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加快经济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之路。因为,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原则的,是传统农业经济走上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最好方式,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入认识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价值。

我们知道,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方式,同样,也是内蒙古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内蒙古县域虽然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土地贫瘠,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却有限,已经开发的土地又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这种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县域农业经济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内蒙古县域农业的发展还要注意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问题。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用水的乱排乱放,水土污染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更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切实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因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1、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县域农业低碳经济就应该大力推广现有的好经验、好技术。首先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低碳农业生产中来,为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充足的资金。其次要积极构建引进低碳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第三要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

2、提升低碳农业经济从业人员的发展理念。

首先,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的,加强从业人员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提出了从业人员的概念,就是针对当前的农业从业者的现状。自土地流转以来,有的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城市一些人员获得了这些流转的土地,他们也就成了“二手农民”,他们往往是“短视”的,往往以掠夺式经营方式获取短期利益,因而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走科学的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同时要对他们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要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内蒙古地区县域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给本地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农业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升当地粮食安全水平,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11):21-34+58.

第3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8-0048-02

0引言

改革开发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中接触的商品种类也愈发的丰富多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逐渐实现了自由交易,使得批发市场得到了发展和繁荣,也推动了商品流通形式的变化。作为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发市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1 小商品批发市场概述

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前身是集市贸易,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以小商品批发为主要经营方式,属于一种有形有质的专业批发市场,是商品流通组织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小商品批发市场与普通的商场、超市等商品贸易形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是利用投资者投资的资金,建设相应的经营场所,之后通过招商的方式,吸引商户的聚集,从事商品交易活动,投资者通过收取商户的租金,来获取收益。

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事的主要是小商品的批发业务,也就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小百货、小五金、生活用品和部分文化用品等,小商品具有生产点多面广、品种丰富多样、消费变化迅速、价值相对较低的特点。小商品批发市场中的商品经营活动主要有商业经营。信息等,其参与的主体包括商家和消费者,也是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功能除了具备原有的商品集散、资源配置、信息交流、价格形成和综合服务外,还将逐渐发展成为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 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的发展

2.1批发市场概况

由于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程度、发展理念等的巨大差异,与国外的批发市场相比,我国的商品批发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最早发展于改革开发初期,以地摊和路边小店为经营方式,在聚散效应下,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街市,其规模也越来越大。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成为市场发展的增长点,为商品批发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了批发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一些大型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逐渐形成。以石家庄的南三条市场和义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代表,使得批发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2建筑的发展历程

以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为例,对其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地摊市场

地摊市场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地摊为主要的经营形式,使得小商品市场有了相对稳定的地点。一般都是直接在地上架设木架或铁架,之后搭设木板,形成简易的摊位,之后在上方搭设塑料薄膜,遮阳避雨。在这个时期,市场的功能相对单一,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商品流通功能,而且公共设施极为简陋。由于是自发形成,使得市场摊位杂乱无章,管理困难。

2)末棚市场

末棚市场发展于80年代末期,也称为草帽市场,由于有了政府的支持,对市场建筑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利用水泥板对摊位进行固定,使用钢架玻利瓦进行支撑,对摊位进行了合理规划,使得市场更加井然有序,便于管理。在市场的中心位置,建设有相应的服务大楼,公共设施逐渐完善,使得市场的功能日趋多样化。但是,由于内部设施简陋,且与内部居民区相互混杂,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3)半室内摊式市场

90年代初期,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义务小商品市场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半室内摊式市场,也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管理和投资力度,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棚架上架设波浪形石棉钢瓦的形式,将市场遮蔽起来,使得市场不再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商品的分布混乱,不利于消费者迅速找到自己满意的商品,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4)室内摊铺市场

室内摊铺市场出现于90年代末期,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内部按照商品种类进行划分,分区分类经营;同时,对商铺进行了统一设计,使得市场布局更加合理,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购物环境。在对市场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安全问题,在市场中设置了3个消防控制中心,通过智能化的消防设备,对火灾进行预防,切实提高了市场的安全。

5)现代复合式市场

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于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了又一次的扩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的复合式市场。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技术和先进的建筑材料,对市场建筑进行了改造,应用钢架、金属盖板、薄膜等,以橙黄色为基调,突显出市场的商业氛围,并对建筑的外部造型进行了设计,使得其更加起伏有致。同时,在市场内部,对基础性设施进行了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并加入了网络平台,对商品信息进行传递,使得市场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逐渐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3 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的要点

在对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建筑进行设计和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顺应时展的趋势,从消费者的角度,创设一个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

3.1市场选址

对于小商品批发市场而言,建设地址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结合承建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设计规模,尽量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区域;确保市场选址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确保市场内外交通顺畅,可以满足市场人流和货流的出入要求。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选址都位于城郊结合部。

3.2整体规划

市场布局同样影响着市场功能的发挥,必须引起相关设计人员的重视。在对市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要以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为主,坚持功能优先的原则,尽可能保证内部净空间的充分利用,减少死角的存在。在设计时,要坚持经济、适用、美观、有序,结合实际进行。就目前的发展形势看,随着市场功能的多样化,建筑的形态也逐渐向着现代复合型市场转变,要突出市场的聚集效应。

3.3内部空间设计

为了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要加强对于市场内部空间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在市场中设置相应的休息区,并种植绿色植物,结合玻璃幕墙或顶棚投入的阳光,使得消费者可以获得轻松愉悦的购物体验,减少大型市场带给人的压抑感。同时,为了提高消费者的兴致,要坚决避免一条大道走到底的直通式结构,采用环形或回转的结构形式,使得消费者可以随兴进入小道,既可以使得每一个商铺拥有均等的商机,也可以使得消费者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提高市场的商业气氛。

3.4安全设计

对于大型市场而言,安全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较为困难的,如何在尽可能减少占地空间的情况下,切实保证市场的安全,是设计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水幕

可以在市场中设计防火分区,布设水幕隔离带,辅以防火门,对火灾隐患进行预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水幕的供水量必须适宜,而且需要进行定期测试,消除不稳定因素。

2)消防间距

消防间距是指通过在建筑之间预留适当的间距,以适应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等需求。适当的消防间距可以延缓火灾的扩散速度,为火灾的扑救工作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于大型市场而言,为了保证聚集效应,不可能对其进行过度分割和隔离,因此,消防间距就成为预防火灾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在商铺之间采用隔热材料、设置防火分区和自然排烟天窗、架设防火挂板等形式,对火灾进行预防和延缓,从而保证市场的消防安全。

4结论

总而言之,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属于商业建筑的一种,其作用和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在对其建筑进行设计时,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的经验,进行综合性针对性的设计,实现经营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使得建筑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荣.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要点剖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11):11-13.

[2]严哓龙,王伶剑.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研究与实践[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5):523-525.

[3]万国荣.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浅析[J].建筑节能,2011,39(12):44-46.

[4]徐印州.对我国批发市场未来发展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3(3):70.

第4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主干道 车流量 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5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辆的迅猛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是引起城市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主干道,指全市性的干道,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承担者,主要用来联系重要交通枢纽(国道、省道等)、重要生产区(工矿企业等)、重要公共场所(集会中心、政党委机关、商业中心等)及其他重要功能区或地点的纽带。城市主干道系统直接决定了城市功能的组织效率,城市主干道系统承载力规划和建设对城市发展、缓解交通压力有重要意义。实地调查银川市重点主干道交通承载力状况,以期为缓解和改善城市交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 研究区概况

银川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2013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08.27万人[1],生产总值1273.49亿元,占全自治区的50.5%[2]。依托煤炭、电力和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化工、机电、食品、建材、生物制药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成为宁夏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银川市空间结构沿黄河呈条带状东西向展布,主干道以东西向和南北向延伸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银川市近几年通过道路改建、续建、拓展等方法改善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主干道交通紧张局面。

2 过程与方法

主干道通行的车流总量包括特定时段内城市公交车、中巴车、货车、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和三轮车等通行量。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主干道特定路段,特定时间段内车流总量,了解主城市的交通承载力问题。POISSON分布函数用来计算或预测一定时段内事件发生的概率或次数。比如一分钟内通过某路段的车辆数量,准确度较高。选取银川市南北向中山北街和凤凰北街,东西向新华东街和新城东街车流人流量最大,主干道街区中最繁华的路段作为研究对象。选定每天11:30-12:00和19:30-20:00两个时间段,前者主要统计主干道其中一个高峰时段的车流量,后者主要统计主干道高峰结束后一个低峰流量。统计的车流量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3 结果

3.1 银川市城市交通车流量现状

连续30天调查南北向、东西向四条主干道平均每天高峰和低峰时段车流量统计结果(表1)。

调查显示银川市四条主干道最繁华路段高峰时段和低峰时段半小时内车流差异较大,尤其是高峰时段激增平均达到1000多辆,交通非常拥挤,车流移动速度非常缓慢,鸣笛声,尾气排放集中,影响着城市的人居环境,加之人流量和干道两侧或街角各种地摊式的商业活动混乱,加大主干道交通压力。

3.2 银川市城市主干道最大荷载需要

利用POISSON分布函数计算四条主干道最繁华,车流量最大路段的道路最大荷载需要(表2和表3)。

POISSON分布函数计算主干道的最大荷载需要,显示高峰时段每分钟的车流量达到30辆以上,平均车流量超过50辆\分的概率较高。而新城东街由于车道拓宽,高峰期每天车流量变化较大。

POISSON分布函数计算显示主干道低峰时段每分钟的车流量达到15辆以上,高峰期平均车流量超过25辆\分的概率差异明显,中山北街最高,反而市中心的最繁华的新华东街概率降低明显。说明低峰时段,繁华主干道的车流载荷需要较小,高低峰时段车流量变率大。

4 结语

调查研究发现,银川市城市主干道车流载荷需要远远小于发展需求。因此,要使城市主干道的综合利用性能得到提高就必须解决道路的有效通行时间。新的区域规划加大了城市的东西向的空间距离,并将南北向一定范围划入城市规划区。这种城市空间布局使城市各项功能的承载力、基础设施利用在整个市域空间范围展开。要解决主干道车流量承载力,必须在现有的城市道路布局和规划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一、县域民营经济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民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培育龙头,而很多民营企业起源于农村又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依托,通过政策引导,狠抓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培育了一大批种养大户,一大批深加工、贩运大户,也培育了一批具有相当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我县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2001年组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实行统一配料、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壮大,到今年,全县组建了四大食用菌公司、六大生产基地,外销食用菌达2万多吨,链接农户5000多户,极大地带动了农户增收,财政增收。据测算,农民种食用菌比种水稻每亩增收4000元,菌农人平年增收600元以上。从一定角度说,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农业产业化的显著成就。

2、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一是民营经济是未来县域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实行了保重点的投融资体制,县域经济的投资主体落到了民间民众头上,公有制经济成份在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弱,有的县已经全部退出。二是民营经济是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内在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自身的需要,民营企业更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工业小区,进而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三是民营经济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提高农民生产效率的现实选择,县域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人口这么多,靠城市吸纳相对有限,因为农民进入大城市成本太高,城市工业处于改革时期、自身就业都难以满足。而大批农民进入民营企业,向中心城镇聚集,都具有最大的现实可能性和极为广阔的前景。如我县安平镇20几位农民组建冠军米业公司,吸引劳动力1500多人;我县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民营企业900多家,年创产值10亿元,吸纳常年劳动力4万多人,每年赚回劳务收入4亿元;近年发展的食用菌栽培产业,从事生产、加工、销售人员将近10000人。

3、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两大难题的根本途径。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近几年较为明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县乡财政脱困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农村人均资源少,目前大部分土地产出有限;靠农产品提价也不现实,加入WTO以后,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大宗粮食价格不可能有大幅度增收。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只有依赖土地的人少了,农村的人均资源才会相应增加,土地的产出和农业的经营才会更有效益,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使农民在未脱离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振兴县乡财政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民营经济。很多地方的事实证明,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县、乡镇,财政状况就相对好一些。近两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民营企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48%,实交县内税金,占全县税收收入的40%,民营经济从业人员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30%,为农民人平提供纯收入630元。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财政收入保持20%的增长率,乡镇财政状况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

二、现阶段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民营经济具有规模小、定位准、经营灵活、转向方便的优势,而且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锤炼和磨砺,羽翼日渐丰满。但是,由于受体制、经营、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制约,发展步履艰难。

一是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使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审批程序相对外资企业仍很繁琐。硬性环境阻碍了民营经济壮大发展。县域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财政投入有限,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

二是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大多数专业银行退出农村,县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

三是以家庭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庭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庭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家庭式管理模式下,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庭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侯,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大多数县域民营企业还处在小农经济的初级阶段。一些县域民营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薄弱,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是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明显。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是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较大波动性。发达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完成资本积累后,已步入产业升级和扩大规模的阶段。但中西部地区县域民营企业刚刚进入资本原始积累,发展相对差距还很大。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质量差、污染重、管理水平和市场意识跟不上,产业升级困难较大。县域民营企业过分集中于传统产业,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新生的数量很多,同时倒闭的也不少。

三、新时期发展县域民营经济的几点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开始的资本积累,经过小规模办实业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经营阶段,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列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县域民营经济迎来了茁壮成长的新时期。

(一)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一要扫除观念上的障碍。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消除偏见和歧视,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管理职能,实现“无为而治”,优化服务质量,做到“大有作为”。在提供方便、协助立足、促进发展三大方向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抓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使之在项目审批和管理上达到快、好、优。要坚决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引导民营企业克服短期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加强对民营经济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予必要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二)广辟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融资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民营骨干企业扶植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实行国有、民营企业扶持政策一视同仁。民营企业也要树立金融意识,诚信经营,按时还贷还息,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三)建立创新机制,着力引导民营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

一要着力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第一要素,特别是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组织业主到高等院校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业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立足干大事、谋长远、图发展,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

第6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口的增加、能源的短缺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建筑是消耗自然资源最大的生产之一。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社会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建筑业,同时又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1.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体现,它是以环保优先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追求低耗、高效、环保,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环保、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先进施工理念。根据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内容,绿色施工可以定义为: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改革传统施工工艺,改进传统管理思路,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促进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涉及到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种全新的理念也必将带给建筑业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效益。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绿色施工

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或技术,我们称为绿色施工技术或可持续施工技术。它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对于工程施工而言,并不是很新的思维途径,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材料的损耗等在大多数施工现场都会引起重视。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点在于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去,实施绿色施工,以便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资源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还包括了其它大量的内容。它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以某市政改造工程为例进行说明。该工程为一项旧城区改造工程,即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其他相关设施进行修缮。重点是一条公交专用车道的改建,道路全长3300m,将原有的非机动车道拓宽为公交专用车道,包括人行道和路口的改造等。

3.2绿色施工理念的引入与应用

绿色施工的理念将融入该城区改造的每个施工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施工组织设计。在传统的施工技术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进行提升和优化。首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结合改建工程时间紧,对市民出行影响巨大等因素,合理安排施工进程和施工程序。其次,根据对施工进程的安排及控制,对施工机械设备合理调用和配置,实现机械效用最大化。最后,在分部分项的施工中对人工、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进行全面把握。

3.2.2 节约使用材料。在建筑施工中,要消耗大量的砂、石、水泥、钢材等材料,这些材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拆除原有建筑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城区改造的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环保建材,例如在铺设人行道时掺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矿渣等废弃环保的建材。还要尽可能地节约使用施工用料,减小材料在现场的损耗率,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3.2.3 控制生产环节的噪音

在拆除爆破原有建筑、混凝土浇捣过程、基坑开挖过程、房屋内部装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这就要求施工队伍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封闭施工,采用低噪音大机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原则上产生噪音较大施工步骤在白天进行,夜间要在零点前结束当天的施工作业;派专人定时检查机械设备的完好性,不使用超期、老化的设备;对安全脚手架的高度限制在楼层作业面上3m以上,架体表面挂满纱网和竹笆片,吸收和阻隔噪音,防止噪音向扩散。

3.2.4 控制施工中的污水排放

市政工程中的污水源主要分为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施工用水又包括基坑开挖抽取的地下水,搅拌泥浆、冲洗运输车辆与机械设备的多余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在施工操作中,这些水要通过沉淀池的二次沉淀方可排入市政管道。生活用水要经过化粪池过滤处理后方可外排。

3.2.5 控制施工过程的空气污染

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对大气有害的有毒气体。

对于粉尘的处理措施包括:在工地出入口进行专人清理和高压水枪冲洗;在场内运输道路和施工楼层每天派专人清运垃圾、洒水;在场内围墙空余场地种植草和灌木;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以减少搅拌过程中的粉尘;将场中的沙、石、泥土等易产生粉尘的材料用塑料布覆盖。

由于改建道路中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沥青拌合、运输、摊铺阶段容易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在沥青混凝土出厂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控制其出厂温度;在拌和过程中,要设有粉尘回收装置;摊铺时,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宜采用人工摊铺;热拌沥青混凝土要在路面自然冷却达到50℃,方可通行。

3.2.6 回收再利用建筑垃圾

在旧城区改造中需拆除大量原有建筑和道路,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可实现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例如强度较高的可回收建筑垃圾,可在路基施工中作为路基加固使用的材料;废木、废纸、塑料及金属材料等可送往专门的废品回收站加以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应运往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理。

4.发展绿色施工技术的对策与展望

我国的建筑业总体上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施工企业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要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不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要在科技装备上不断完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展建筑科技开发的相关研究。要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攻关,研发新型材料和机具,吸收利用国际先进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建筑业只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我国的建筑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借助计算机辅助计算和管理的软件可以更好的引导施工向着绿色施工的方向发展;优化材料配置可以实现材料的合理利用,节省材料的用量;利用最新的成型软件技术可以使建筑模板的版型更科学合理,更利于模板的周转利用。

5.结语

针对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在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老百姓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文居住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的更高更严要求的背景下,我们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深刻检讨与审视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要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因此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而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范围极广,我国在绿色施工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让我们共同努力,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第7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机械化;养护

所谓机械化养护,即是在高等级公路养护作业中的劳动过程均受到技术参数互相协调的配套机械来进行,而这种配套的机械系统能够在给定的条件下以最佳的技术经济指标让养护作业的速度与质量得到实质性的保障。显然,对于高等级公路而言,在养护上具备了养护质量高、安全、快捷、对行程影响小的特点。而恰好机械化养护具备了“质量高、安全、快捷、节省成本”的优势,因此其必然能够较好的满足高等级公路养护的要求。

1.基本技术

首先是预防性养护技术,其主要包含了还原剂封层、薄雾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微粒封层、同步碎石封层等封层技术。在这其中,相对较前沿的预防性养护技术是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与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其次是路况检测技术,通过道路专用雷达探测车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高等级公路的浅、中、深层结构当中的空穴、裂缝、地下构筑物的状况以及相应的辅助材料结构的均匀性等进行准确、快速的探测。这种设备的利用必然是对公路病害的检测与分析最为快捷、准确的手段之一。再次是路面再生技术,“就地冷再生”、“就地热再生”是路面再生技术的主要内容。所谓“就地冷再生”技术,即是指将路面的面层将部分的基层材料进行混合,并添加一定的乳化沥青(或者水和水泥),最终铺筑成均匀的道路面层。所谓“就地热再生”技术,即是指将原有路面的材料进行就地加热、就地翻松、就地搅拌、就地摊铺、就地压实的连续作业,从而形成新路面[1]。

2.我国高等级公路机械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不能够适应于社会化背景下养护市场的实际需求。同时,高等级公路的养护单位并不具备独立法人的资格,仅仅作为相应高管局的内部机构来实现运营的[2]。另外,大多数干部职工已经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思维模式,严重的缺乏市场经济的观念,也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严重缺乏危机感,对市场的开发与拓宽并没有较大的积极性;二是产品的规格不够齐全,品种相对较少。在我国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下,筑养路机械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都主要体现在筑机领域之中。而对于养护机械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产品的品种上与规格上明显还不够完善,很难真正的实现配套使用的效果;三是设备配置不适应公路建设高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高等级公路路面的养护作业工艺流程为:路面勘测铣刨切边与打边清扫喷洒乳化沥青摊铺光胶轮碾压冷却开放交通。根据上述的标准施工要求,当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在养护的设备上以及其相应的配置都难以适应当前养护工艺的相关要求,比如当前我国高等级公路一般都是六车道或四车道,单幅路面的宽度为14米或10米,但是沥青摊铺机的最宽摊铺面仅为4.85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3.我国高等级公路机械化养护的改善对策

3.1加强养护材料、工艺、设备的综合研究

一是对预防性养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着力的建立起综合性能评价体系,以此来对路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让路面存在的病害得到预防性的养护与维修,最终让路面的使用性能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让路面的寿命得到有效的延长,同时也能降低养护的成本;二是进一步发展路面再生技术。虽然再生机械设备的投资相对较大,但是对其的利用不但能够大量的节约原材料,还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更好的对废料进行处理。因此,应该大力的发展再生机械设备,进一步对再生技术进行研究。

3.2建立养护维修管理系统,提高养护技术的科技含量

首先,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公路养护的科学方法,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上建立起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路面管理系统。其次,要充分的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对新的养护技术与方法应进行不断的尝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养护过程当中的实验与检测,从而让养护技术的质量与科技含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3.3进一步优化测量端面的选取水准测量工作

测量端面的选取水准测量工作,对于整个高等级公路的施工而言,必然具有极大的作用。其对拉坡效果、路面平整度、材料用量以及纵横坡的平顺程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对旧路面进行测量时,应该采取网络布点的方式,并且要重点的考虑路幅的宽度(一般情况下为10.5米)与铣刨的宽度(一般情况下为2米)。基于实际的情况,因此纵断面一般都取6个,所选出的点必须具备代表性,这不但关系到能不能够准确反映旧路面的病害状况,也关系到是否能够为铣刨作业提供准确的铣刨数据。

3.4进一步优化路面沥青施工

在高等级公路养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路面沥青施工都会有三种集料可供选择:一是渭河以南花岗岩,这种集料是呈酸性的;二是渭河以北地区石灰岩,这种集料是呈弱酸性的;三是蓝田玄武岩,这种集料呈中性。通常情况下,路面维修工程都应采用属于中性的蓝田玄武岩。但是,通常情况下,集料中0-5料的级配组成都不会很好,并且场内的二次调配能力也极其有限,因此在进行配比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较高的砂(即富含氧化硅)的含量来对其不足进行弥补。此外,为了防止沥青或集料粘结性能的减弱,应该严格的按照0.3%的比例将“PA-Ⅰ”型沥青抗剥落剂(由西安公路研究所研制而成)加入到沥青当中,其效果必然会非常的明显。通过“PA-Ⅰ”型沥青抗剥落剂的加入,这种混合料显然比没有加入的要更稠,这就使得沥青裹复集料将显得更加的饱满。

4.结语

总之,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保证高等公路运输的能力是我国公路养护者们共同的作用。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各种现代化因素的影响下,实现高等级公路的机械化养护逐渐的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机械化的养护俨然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高等级公路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 保障体系 监管 完善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51-01

1 我国食品安全体保障系现状分析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生产中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人生的每一天都离不开食品,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让食品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且这一市场伴随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扩大。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我国各地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能面临众多的食品广告,不管是街头、商场还是地摊,食品都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近几年,随着我国食品生产制度的日趋成熟及各种新型媒体的兴起,食品安全事故时有曝光,这不仅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内心深处给人们恐慌。

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础,也是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内容,更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目前,食品安全已被我国政府列为继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分析,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中主要包含了以下方面。首先,食品包装、卫生工作不到位,造成食品中各种真菌、细菌以及寄生虫滋生严重;其次,在食品生产中对食材选择不合理,食材中存在农药残留、有无污染、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因素等。这些问题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常见现象,它并非一个朝夕之间就能得到改善和处理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懈努力、长期钻研,从而从根源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1.2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举世瞩目,是世界各国政府大力整改的公共安全问题,也让各国政府工作人员纷纷加大了相关的管理监控力度。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作为当今食品安全监控的主要途径,它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作用,有效的推动食品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就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分析,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谓的食品安全主要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挂钩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更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就我国食品安全的有关法律分析,我国的食品法律体系主要是由《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条例》、《程序食品卫生监督》等法律共同构成的,它是我国立法意识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基础,是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平台。但在具体的执法当中,许多有害物质都以蒙蔽过关的方式存在,同时各种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的出现让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给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造成新的影响。就先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言,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执法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惩罚力度过小等。

2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相关建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也引发了许多的食品新问题。就这些问题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奠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保障框架,但是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本身存在缺陷,让整个食品安全制度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落实和开展。面对这种情况,在目前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面进行。

2.1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方法和体系

2.2 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

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2.3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 推进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2.5 做好发展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3 结语

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应建立符合国情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认证体系、宣传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等;作为企业,应守法经营,主动采用先进的标准和体系认证,生产出安全的食品;作为消费者,则必须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好“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关,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做到能够识别、拒绝消费、积极举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只有全社会总动员,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构建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第9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slurry seal mixture,the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slurry seal technology in highway maintenance.

关键词:稀浆封层;公路养护;应用

Key words: slurry seal;highway maintenance;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30-01

0引言

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是指用适当级配的石料或砂为骨科,以乳化沥青为结合料,必要时加入一定量的粉料(水泥、粉煤灰、矿粉)、添加剂后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具有流动状态的沥青混合料。该混合料通过稀浆封层车连续、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形成的沥青表面处理薄层,用来作为原路面的保护层或磨耗层。

稀浆封层混合料在水分蒸发干燥硬化成型后,其外观与细料式沥青混凝土相似,均有耐磨、抗滑、防水、平整等技术性能,施工快、造价低、用途广、能耗省,是一种沥青路面养护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功能全并经济实用。

1稀浆封层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是乳化沥青在路面工程中应用的新发展。与热拌沥青混合料不同,稀浆封层使用的是乳化沥青而不是普通的热沥青,从而实现冷拌冷铺。稀浆封层混合料具有如下特点:

1.1 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提高用阳离子乳化沥青拌制稀浆混合料时,沥青乳液中的沥青微粒表面带有正电荷,湿矿料表面带有负电荷,由于异性电荷相吸的原因,沥青微粒可透过矿料水膜,牢固地吸附在矿料表面。若采用阴离子乳化沥青,在拌和稀浆混合料时,在矿料中若加入水泥或石灰粉。矿料表面附有钙、镁离子,带正电荷,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同样得到提高。

1.2 与路面结合牢固摊铺稀浆封层混合料时,只要原路面清扫湿润,稀浆中沥青微粒能与原路面上露出的矿料很好地粘结,稀浆能透到路面缝隙中去,加强与原路面的结合。

1.3 能够完全裹覆矿料在拌和稀浆混合料时,加入的水对沥青乳液起到了稀释的作用,降低了沥青乳液的粘度,使之有着更好的流动分散性,使沥青微粒完全地均匀裹覆在所有矿料的表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沥青薄膜,既有足够的结构沥青粘附矿料,又无过多的自由沥青降低混合料热稳定性和强度。

1.4 强度高、耐久性好稀浆封层混合料所用矿料级配较细,接近于热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由于其是在常温下拌和、摊铺,不存在沥青在加热中可能发生的老化问题,待稀浆混合料破乳成型后,其强度和耐久性高于一般热拌沥青混合料。

在公路养护中应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主要有以下作用:①防水作用。稀浆混合料的级料粒径较细,并且有一定的级配,在铺筑成型后,能与原路面牢固的粘附在一起,形成一层密实的表层,从而防止雨水或雪水通过裂缝渗入路面基层,保持了基层和土层的稳定。从渗水系数测定结果看,铺筑稀浆封层后的路面基本不再渗水。②防滑作用。由于稀浆混合料摊铺厚度薄,沥青在粗、细集料中分布均匀,沥青用量适当,没有多余沥青,从而使铺筑稀浆封层后的路面不会产生光滑、泛油等病害,具有良好的粗糙面。路面的磨擦系数明显增加。抗滑性能显著提高。③填充作用。由于稀浆混合料中有较多的水分,拌和后成稀状态,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封闭沥青路面上的细微裂缝,填补原路面由于松散脱粒或机械性破坏等原因造成的不平,改善路面平整度。④耐磨作用。乳化沥青对酸、碱性矿料都有较好的粘附力,所以稀浆混合料可选用坚硬的优质抗磨矿料,以铺筑有很强耐磨性能的沥青路面面层,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⑤恢复路面外观现象。对表面磨损发白、老化干涩,或经养护修补,表面状态很不一致的旧沥青路面,可用稀浆混合料进行罩面,遮盖破损与修补部位,使旧沥青路面外观形象焕然一新,形成一个新沥青面层。

但是,稀浆封层技术也有局限性。由于其单层厚度仅有0.5-1.5cm,在整个沥青路面结构体泵中,只能作为表面保护层和磨耗层使用,而不起承重性的结构作用,不具备结构抗应变能力,不具备结构补强能力。因此对于强度和刚度不足、路表沉陷、稳定性差的路面,应该通过中修或大修解决,靠稀浆封层是解决不了这类病害的。

2稀浆封层技术的应用范围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施工技术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的技术。目前的应用范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沥青路面的维修养护沥青路面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受到日晒、风吹、雨淋和冻融的影响,同时还承受车辆的重复荷载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后,会出现疲劳开裂、松散、老化帮磨损等病害。如不及时维修处理,破损路面受地表水的侵入。将使基层软弹,路面的整体承载能力下降,导致路面迅速破坏。如果在旧沥青路面没有破坏之前就采取必要的预防性养护措施,铺筑稀浆封层,形成一层优良的保护层,即可起到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稀浆封层技术由于使用了乳化沥青,和用乳化沥青施工样,具有节约能源、节约沥青,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施工条件,延长施工时间,减少气温对养护作业的影响;可以实现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周期性养护,使路面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行车条件。

2.2 新建沥青路面的封层稀浆封层技术还可以用于新建沥青路面封层。如铺筑双层表处路面时,在第二层嵌缝料摊铺碾压完毕后,最后一层封层料可用稀浆封层代替。由于稀浆混合料流动性好,可以很快的渗入嵌缝料的空隙中去,与嵌缝料牢固的结合,使双层表处路面及早形成强度,避免由于泛油不及时造成路面早期破损。在新铺筑的沥青贯入式路面或沥青碎石路面上,也可以加铺一层稀浆封层,使路面更加密实,防水性能良好。

2.3 在砂石路面上铺磨耗层在压实整平后的砂石路面上铺筑稀浆封层,可使砂石路面的外观具有沥青路面的特征,提高砂石路面的抗磨耗性能,防止扬尘,改善行车条件,降低砂石路面的养护费用,改善砂石路面养路工人的工作条件。

2.4 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桥面维修养护稀浆混合料对水泥混凝土也具有良好的附着性。水泥混凝土路面经多年行车后,路面容易产生裂缝、麻面或轻微的不平整。若在旧水泥混凝土上铺设稀浆封层混合料,可以改善水泥路面因磨损而出现的光滑现象,改善因接缝而引起的跳车现象,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延长水泥路面的使用寿命。此外,在桥梁的行车道面层上采用稀浆封层表面处治,桥面自重增加较少,可代替热拌沥青混凝土罩面。

3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许多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中,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是使用功能最多、最经济的一种措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翔.提高稀浆封层质量的几个措施[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