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第1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 农业院校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1-02

1 引言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一书中划分了教与学目标类型,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功能性融入某一具体领域的能力,这当中包括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融入公共社会、职场、教育领域和个人生活领域的能力。这一目标应显现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及其培养手段中。[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高校要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既要保留大学英语“人文性”的本色,也要挖掘其“工具性”与“行业性”的特色。[2]可见,中外学者专家都高度重视英语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并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向国家输送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其向地方及国家所输送人才的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因此肩负着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及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如何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相区分,如何发展农业院校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来突显农业特色,其人才培养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愈发频繁。随着对外开放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放宽,具有高水平并能胜任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极其紧缺。在区域及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高素质、高水平,懂专业英语人才及其需求的现状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依据和参考《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具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有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亦有助于为企业和公司输送具备一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角度来讲,探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2.2 农业院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然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更高质量”则成为最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然成为连接我们国家和世界的纽带。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掌握就业岗位所具备的英语技能,具备实际工作中英语运用的能力,如可以与国外客户进行常规的贸易往来,可以阅读和理解国外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用英文推广企业所研发的产品,可以与外商洽谈并拟定书面合同等。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性意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条主线,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研究对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及实现农业人才的高质量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3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

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是一贯国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支持为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也为农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保证,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质量的农业人才将成为拉近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差距的中坚力量。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思路,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农业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并充分利用r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来设置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使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并逐渐形成服务“三农”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呼应,如何适应国家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将如何根据需求进行适当改革,都是农业院校英语教学必须研究思考的问题。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化视野的拓宽及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实现农业院校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此研究对于扩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国际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探讨实现英语和农业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此研究对于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有利的契机。探讨如何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培养学生就业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完善,同时有助于教师尝试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提出为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和依据,其实施有助于加快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

[2]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06).

第2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被称为是“最难就业季”。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无疑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内在要求。同时,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个人前途、家庭和谐、企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因此,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刻不容缓。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宏观方面高质量就业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围观方面,高质量就业体现在就业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能否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更高质量就业”的特征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由低层次岗位流向高层次岗位;二是就业前景好、专业对口;三是劳动有保障、薪酬合理;四是员工要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五是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总的来说更高质量就业体现在两方面:对个人而言,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能最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就业,并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效力于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和国家而言,高质量就业意味着人尽其才、实现平台岗位与优秀人才的完美结合。

二、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与家庭。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是决定其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一个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机率要大的多。其次,还有学生的家庭因素,如父母的职业,亲属的职业及社会层次等。就现实情况来看,一个父母均是国家公务员的学生要比父母仅是普通农民的学生找到满意工作的机率要大的多。

(二)高校与社会、企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所就读的高校层次,专业前景正相关。国企,外企及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会考虑求职者院校是否211,是否为重点院校,在此范围外的学生即便再优秀,也很少有机会去申请这些职位。另外,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结构是否适应现今的经济形势都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息息相关。高校是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能否对对学生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企业的层面来讲,因为求职者众多,而岗位少。存在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问题。因而,造成目前社会上专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在做,本科生的工作研究生在做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三、当前形势下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具体对策

提高就业质量应坚持重规模与重质量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侧重扩大就业规模向扩规模与提质量并重转变。提高就业质量也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与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做好宏观调控与政策保障工作。政府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另外,还需要做好就业的宏观引导工作,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能够与有经验的劳动者公平的进入劳动力市场。政府还应该拓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渠道,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为城乡大学生构建公平、良好的就业平台;提高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统一的信息于岗位匹配的平台;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基础建设;与教育部门相配合,根据就业质量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减少我国的结构性就业难题。

(二)高校设立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执行机构,高校应该使招生、培养、就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高校应认真研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上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招生与就业方面,应做到以出口带动入口,根据学校设置的专业的就业质量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及招生数量。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指导等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将自己打造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为提升就业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创建企业文化。从企业来说,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已经入职的学生,企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员工开辟多重职业发展道路,帮助和鼓励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并为员工提供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实现人尽其才。企业还要注重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创造开放的、融洽的工作环境,搭建内部交流平台,使新入职的毕业生建立归属感,提高凝聚力。

(四)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决定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在校期间,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非专业素质,比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大学生要通过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来适合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另外,大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有主动创业的意识。还要明确社会及单位的用人标准,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使自己能够达到社会与企业的要求,为更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崔光宝.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J].人力资源,2013 (02).

[2] 赵雷.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06).

[3] 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03).

[4] 常启海.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质量现状研究[J].职教研究,2013(05).

第3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一)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有能力从事较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吸收先进知识和先进理念,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产业,学习并利用新技术。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具有很大潜能,他们所起的作用涉及许多内容,比如生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善企业营销等,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民素质基础之上。

(二)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没有消费,产品就无法转化成财富,而消费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属于低质量的、保守的、基本的消费,另一种属于高质量的、扩张型的消费。当然,第一种消费不能促进经济的实质性增长,第二种消费趋势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消费市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生产出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二要形成高素质的消费群体;三要形成理智而超前的消费心理。通常来说,消费的增长往往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是只有拥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促成高质量的消费群体,从而拉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三)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力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心。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就显得非常有效,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国家迅速摆脱困境,从而寻求新的发展动机。如,在具体的金融危机中,如果全国民众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积极面对困难,促使政府快速进行经济改革,不但可以摆脱经济危机,而且能够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良好的国民素质有利于摆脱经济危机。

(四)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尽管优胜劣汰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但是也要建立在较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向经济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优秀人才,甚至会形成优秀人才过剩的局面,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优胜劣汰,从整体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竞争力。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优秀人才过剩,经济竞争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还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氛围;对于个人而言,在这种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必定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一)转变国民思想观念

不同的时代,都有自身的时念,且占据社会发展的主流,相比资金和设备,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要,领先的思想观念是产生不竭动力的源泉。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转变国民素质的意义,不断摒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建立知识资本的新型财富观,将国民素质看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文化知识第一”的时代观,这也是把握社会发展、顺应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国民思想观念,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改变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不良情形,最大限度地形成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良好体制。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三个方面的科技主体,一要使国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成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将研究重点放在重大基础科学理论上,不断走向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这样才能为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提供科学支持;二要使从事技术应用的科研院不断走向市场,联合企业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三要使企业逐步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以便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并为科技的进步提供物质支持。因此,只有真正改革了这三个层次的科技主体,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倡导国民终身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倡导国民终身教育,实现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办学体制,以便加快国民教育发展的步伐,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需要在推进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经济后备军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能力;其次,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成功经验,使我国国民的终身教育变成人才竞争的自觉手段;最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知识、科技和人才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深化改革,进行知识更新,实现就业者和待业者的终身文化知识教育,才能改变国民素质的现状。如,可以通过电大、自大、函大、成人技校、其他成人教育等业余教育模式,从根本上为青壮年创造理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三、结语

第4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近一年来,全国各地各高校纷纷着眼于质量提升,努力实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这种形势下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既是一次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的交流会,也是一次鼓舞士气、推进改革的动员会,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跨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注入强劲的推动力。

从关注发展不发展,到关注怎么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问题已由快慢问题转变为质量问题。如何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回答的问题。新时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强调质量优先,必须把质量提升摆到更加核心、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以质量为核心,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各类发展项目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解决了规模问题后,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大众化时期谋求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以质量为核心,是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尤甚。高等教育既要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借助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内涵式发展是关键,质量提升是核心。

以质量为核心,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是有特色的发展,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办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和个性上。各高校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和行业特色,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大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既是对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积极响应,也能有效杜绝千校一面、后劲不足的低水平发展方式。

以质量为核心,是加快教育事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我国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践,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程。

第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从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转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期,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始逐步深入到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做好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新农村的大背景,制定有利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在农村农业领域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但是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首先,传统农村的生产模式以单一的家庭为主,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劳动,创造农业价值。在新农村背景之下,这种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了城市,农村地区已经从人口富余的地区转变为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已经不能满足原本家庭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要求。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平日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一般缺乏农业领域的新知识,只具有传统农业形态的经验累积,通常也不具有超过壮年男性劳动力的充足的体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量农村人口已经转变为城镇人口,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也会因为教育、养老、医疗等原因尽量在城市落户,不再回到农村。因此,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而农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不能解决,因为农业人口减少而导致的农田大量空置的问题。我国当前的主要农村农业的规范制度为,不允许本经济组织之外的人员通过交易的方式取得农村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阻碍了农村农业用地的自由流转,影响了农业资源的自由配置,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帮助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辽阔,部分地区适宜于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但是就现实而言,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实力不足,大部分的农业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对农村地区的资本投入,无法利用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帮助农村居民实现村民与企业的商业性结合,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不够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工作者普遍对金融系统缺乏了解,没有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储备,也不清楚关于金融支持农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在新农村背景下,国家虽然建立了以农村合作信用社为主体的金融组织体系来帮助农村地区的农业建设,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利用好政策工具的能力,不能借助农业的金融系统实现自身的农业产业的进步。在现存的农村地区的金融系统中,金融系统也缺乏相关措施支持农业发展。本来这些金融机构被设立的目的就是支持农业的发展,并不强调盈利的金融经营目的。但是在现实经营中,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而不是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相较于农村和农业而言,城市地区和金融领域本身,明显能使得金融机构获得更好的利润。因此,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度普遍不足。其次,在农村地区的农业经营者缺少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经验和农业产业技能,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相脱离,降低了农业产业的利润,不利于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的继续发展与扩张。很多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长远规划,其生产缺乏统一协调性,没有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节生产的能力。很多农业经营者没有全产业链的能力,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市场风险,没有办法抵御农业领域的多元化的经营风险,导致其自身的发展一直处于简单再生产的状态之下,没办法创造性扩张,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

(三)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需要改善首先,在农业领域,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一直在推进之中,并且推进的速度和规模一直在增加。但是,相对于我国广阔的地理空间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缺乏之中,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完全满足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除了国家的投入之外,地方政府也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而当前情况下,很多的地方政府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要加大。当然,相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需要资金来说,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源,将基础设施完善并形成体系,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自己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的能力。其次,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不足,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也需要加强。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研究队伍,国家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也一直在加强。但是相较国家层面而言,我国的各地方政府没有对农业研究和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减少了农业科技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地方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其资金来源较为固定和单一,而农业领域不能带来足够的政府税收,也不能快速促进地区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会比较犹豫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发展之中。政府资金的不足将在客观上导致地方针对农业人才的待遇不足,影响农业领域的发展进步。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首先,在国家统一的农业领域,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之下,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拓展政策空间,变革地方的土地流转制度,解放农业资源的自由配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现实情况,过去的以为主的农村农业制度,已经无法起到保护农村和农业的任务,因为很多农村已经不存在由土地兼并而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居民自动放弃自己的农民身份,变为城镇居民,抛弃了农业土地。现有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量的农业吃租群体,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变革政策,推动农业用地的自由流转。各地政府应该完善土地的登记和确权工作,保证农业用地权利人的利益。各地政府应该切实采取措施防止土地用途的不当变更,建立土地档案和土地网络系统,监控农业土地的利用情况,保障农业用地的安全。其次,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够降低农业经营的成本,提高农业经营的利润。各地政府应该建立农业企业和农户合作的公共平台,支持农户与农业企业的合作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升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提升经济管理效果,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政府应该关注农业领域的领先企业,提升对本地区领先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在企业领导下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服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二)更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农村农业生产者应该变革农业产业的结构。在传统的市场结构之下,农业的生产者会根据自己的调查,决定种植的种类,努力扩大单一品种的种植面积,希望依靠单一品种的相对高价格和高数量提升农业经济利润。这种经营方式曾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模式。在新农村背景下,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不太适应复杂多变的农业市场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应该变革产业结构,进行多元化生产,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各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户建立农业风险评估体系,使农户能根据市场风险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内容,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稳定农业利润。其次,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应该不仅关注农产品的生产,也应该关注农产品的运输、加工、销售等,尽量多方面投资,占据农业经营的上游和下游价值端,提升农业经营的利润。

(三)改善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首先,国家应该继续推进农村农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便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领域的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农户应该根据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变更自身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利用公共的基础设施,更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维护,建立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维护机制,保证农业发展的硬件环境的长期稳定性。其次,农户应该提升对于农业现代化机械的利用率。机械化作业能够方便扩大农户的农业经营面积,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农业利润。农户应该提高自身对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积极学习农业现代化经营的相关知识,切实利用好农业机械。政府应该做好农机市场的监督工作,保障农机的销售质量和日常维护能力。

第6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高质量学徒制;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

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缓慢,大量青年缺乏与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技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国家的平均青年失业率超过20%,而现代学徒制开展得较好的瑞士、德国、丹麦、荷兰等国的青年失业率均控制在10%左右。其实,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推行了学徒制,然而效果并没有德国那么显著,普遍面临着质量问题。2015年6月15-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UNESCO-UNEVOC)举办了以“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采取网络论坛(e-forum)的形式,旨在探索现代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的特征,分析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所需的种种条件。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229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男性62%、女性38%)参加了此次会议[1]。经过为期12天的讨论,UNESCO-UNEVOC形成并了本次会议的最终报告――《高质量学徒制: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Delivering TVET through Quality Apprenticeships)。

一、何谓“高质量学徒制”

现代正规的学徒制旨在提供优质培训机会,使学徒、培训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系统整体上实现多赢。“高质量”的概念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引入,并得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G20)多边及双边合作伙伴在内的众多机构、组织的广泛支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工作和培训条件的质量――尊重劳工权利、培训企业的相关条件符合安全标准,学徒受到社会保障计划保护并可以得到工资或津贴。第二,培训标准和内容的质量――培训项目要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使年轻人学习到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第三,证书的质量――支持学徒在全国范围从事培训岗位性质的工作。第四,学徒制所有参与方多赢局面的质量――培训企业受益于获得额外劳动力,可以将学徒制作为招生策略;学徒学习职业知识,获得职业技能,领取工资,得到有效的证书以及获取工作经验;培训学校受益于与劳动力市场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受益于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市场更加平衡,以及青年就业率的提高。[2]

根据ILO的一项研究,学徒制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要素:一是政府、雇主代表、工会之间的对话关系,以明确关于学徒制系统中的所有问题;二是各层面所有行为主体具有清晰的角色和职责定位;三是融资机制,参与各方拥有清晰、合理的成本分摊标准,并确保财政支持的有效性;四是立法,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实施运作的框架。

二、会议目标及范围

本次网络会议为期两周,总体目标是增进与会者对学徒培训,特别是正规“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会议旨在共享各国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经验,同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供与会者提出问题,关注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分享个人、机构和国家的实践经验。具体目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加深对学徒制,特别是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明确不同国家正规或非正规学徒制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的有利条件,力图发现当前“高质量学徒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3]

根据与会者的兴趣及研究领域,基于网上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本次会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12个议题。鉴于各个议题关注度及讨论程度不同,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份报告总结了与会者主要的讨论情况及研究结果,包含与会者所提出的一系列研究问题、建议以及常见的挑战,同时对如何深化理解学徒制并推广成功经验给予了相关建议。

三、议题总结

报告共涉及12个议题。其中,“议题八:记录先前的工作、学习经历”仅有涉及,并未充分讨论。

(一)议题一 :定义“学徒制”,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形式。与培训、实习等不同,它是一种工作场所学习形式。基于讨论结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徒制作出如下区别和分类(见表1)。[4]

从所有建言献策来看,与会者对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特征有着一致看法,公认学徒培训,无论是正规或非正规、基于企业或基于学校,都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效果。关于“质量”的概念,讨论主要围绕传统和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缺陷展开,参与者提出了众多需要改进之处,如恶劣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社会地位、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所导致的工作事故、工匠师傅或公司培训负责人的工艺和教学技能水平低、缺乏高质量技能培训、缺乏监管和实施机制等。指出问题的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多数人提出应该将非正规学徒制整合为正规TVET,规范学徒制。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在正规TVET体系中实现校本培训,提升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使非正规学徒制毕业生的技能得到官方认可,为其未来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更多路径。其他必要的措施还包括进行专门立法规范学徒制,建立合理的资助机制支持低收入学徒群体等。

(二)议题二:创新学徒制以及学徒制的替代形式

在创新学徒制的应用方面,与会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农村地区发展学徒制以培养农业人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在学徒制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特殊残障青年康复发展;开发大学学徒制等。在学徒制形式方面,与会者认为传统的学徒制模式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很多现代职业中的技术领域需要工作者拥有大量理论背景知识以执行复杂任务,简单的“边干边学”方法对学徒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配备富有教学、培训、辅导和指导技能的专门培训师十分必要。学徒制“混合”其他工作场所学习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例如,与会者提到的新西兰的经验,即许多学徒参加夜校学习,通常一星期一次,以补充理论训练。在一些行业中,安排“流动”导师对学徒进行每月一次的辅导,帮助学徒学习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这种安排有助于学徒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良好衔接,强调学徒“反思”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的学习完成率。

(三)议题三:学徒制的资助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同政府应该对学徒制系统进行资助,为企业积极参与学徒制提供有效激励,引导更多年轻人学习行业技术。各位专家及实践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之一是发展学徒制从长期来看是有益的,企业也应共同资助学徒。例如,瑞士的企业在提供学徒制培训的第一年会有一些资金损失,主要是源于支付学徒工资和学徒较低的生产率,然而,在第二年和第三年,随着学徒生产力的提高,其对企业的贡献会大为增加。另外,政府在对学徒制进行资助时要注意向企业补贴学徒工资造成的企业对学徒的虚假需求――一些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并不是因为想为未来的招聘做准备,而是希望得到政府资助。

(四)议题四:学徒制技能需求的预期和识别

关于此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考虑到正规学徒制所授技能通常来自于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又主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学徒培训,那么学徒制体系是否还需要进一步预期所需技能?一般来说,学徒制自身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使劳动力的供给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正如来自菲律宾的一位与会者所说,在菲律宾,“技能不匹配现象非常常见,公司如果不需要工人就不会参与学徒制”。然而,大多数受访者指出,对教育制度和TVET机构来说,这种预期是必要的,可以准确确定培训计划和项目的重点,尤其在劳动力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更加重要。预期还可以为扩大学徒制和确定新学徒计划提供有效信息,特别是新兴职业。技能预期使学徒制培训更具可持续性,以下三方受益于此:学徒,向其持续提供工作机会;企业,促使其制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规划;TVET机构,开发相关课程,使学徒更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

(五)议题五:将各行业企业纳入学徒制

报告中,许多与会者在发言中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各行业纳入学徒制?所有人都认为各行业的参与能够对学徒制产生有效影响。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方法包括提高企业生产力,以及降低学徒制劳动力成本。瑞士的研究表明,企业从学徒制中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此外,当企业把学徒制看作员工规划和人才招聘的机会时,便会迫切需要对学徒进行培训。虽然如此,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并不是企业不参与学徒培训,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有限,无法惠及所有需要技能培训的学徒。另外,也有一些因素阻碍企业参与学徒制。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做好了接收学徒的准备,某些企业由于其工作环境或内部组织能力有所局限,难以吸纳新人接受培训和监督。其次,企业培训人员不情愿传授或共享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这是由于一旦学徒掌握了相关技能,便有可能取代企业员工。最后,缺乏政策支持也是阻止企业充分参与学徒制的可能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国家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社会对话,包括政府、雇主和国家工会代表之间的三方对话,力求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徒制之中。

(六)议题六:学徒制的课程开发

菲律宾、巴西和博茨瓦纳的学徒制课程开发步骤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首先,这些国家遵循统一的参考标准或指导原则来开发课程,包含不同行业领域的内容、技能和预期结果。其次,这些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能力标准或单位标准(competency or unit standards),上述国家都是采用能力标准的方法开发课程。最后,多方参与课程标准的开发。在巴西和博茨瓦纳,包括政府代表、教育专家、行业协会、雇主组织、工会等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均会参与开发并制定课程标准。

(七)议题七:学徒的辍学

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均存在学徒辍学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群体中,年轻人在学徒期完成之前就想挣“快钱”的诱惑似乎是一个重大问题,对行业理解的缺乏也使这个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与学徒和企业都有关系:一方面,学徒缺乏就业指导、职业意识,而且个人的工作态度可能会影响其承担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可能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合适的学徒。此外,培训者教学技能的缺乏也是导致学徒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议题九:学徒制的社会形象和吸引力

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与学术教育和研究相比,学徒制的社会形象通常被认为更加低等。比起主流的、基于学校的TVET,学徒制常常被低估,且被看作对“学术天分欠缺”或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青年人的职业培训。针对这个问题,报告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一,利用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学徒制的优势,塑造学徒制的正面形象。第二,从普通教育开始就塑造积极的学徒制形象,不仅针对学徒,还需包括有可能影响学徒选择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在内;此外,向政策制定者、企业雇主宣传学徒制的优势。第三,提升非正规学徒制质量,这本身便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学徒制需要尽可能直接地与工作相联系,从而激发各行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伙伴关系。

(九)议题十:企业内部的培训和培训师

企业内部的师傅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影响企业培训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有的企业培训中,师傅的职责局限于实践知识的传授。由于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相对欠缺,师傅难以独立承担学徒的全程培训,即对学徒进行指导、支持、监督、跟进,这就引出了“企业培训师”的概念。区别于企业的师傅,企业培训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可以为学徒进行系统的讲解,负责跟进学徒工作,为学徒介绍不同的任务和技能,观察学徒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监督其学习进展。此外,企业培训师还会提供额外的理论背景知识,甚至会提供一些与公司内部学习相关的实践训练。企业培训师与师傅一起为学徒设计整个培训项目,也和TVET学校的教师及指导人员保持联系。不同国家的企业培训师的来源不同,有些来自企业内部,有些则是学校的教职工,他们在各培训学校之间流转,以跟进学徒的学习进展。在许多国家,企业培训师掌握教育学知识,在对学徒进行培训和监督之前,他们还需要获得相关证书并定期更新技能。

(十)议题十一:学徒制成功的要素

第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他们之间达成的共识与承诺。如果缺乏共识,学徒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因此,需要在商业、公共部门及社会领域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形成一致的理解或达成共同的目标;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角色;每个利益相关者相互承诺、达成一致;逐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并达成合作伙伴共识。第二,职业指导,确保年轻人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出现毕业生大量失业的同时企业缺乏合格的技术员工。第三,教育系统的渗透与衔接,保证学徒可以直接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或建立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得到专业发展机会,避免学徒制发展成为缺乏前景的“死胡同”。

(十一)议题十二:进一步的研究领域

报告的最后讨论了未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和改善学徒制系统的研究领域。例如,什么类型的学徒制可以有效地解决非洲农村地区就业问题,从而减少人口迁移现象?如何将相关资格框架(通用能力)与学徒制成果联系起来?什么是评价学徒制效益有效且可靠的工具?如何在培训提供者(职业学校等)中引入现代教学方法?

四、结论

这份报告呈现的12个议题集中体现了世界各地的专家、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关于学徒制的兴趣及承诺,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有益之处得到公认,尤其能够帮助大批未能充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掌握职业要求的更高技能,很大程度上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此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系统,需要不同参与方和机构的充分安排、达成共识和作出承诺。质量问题是发展学徒制所必须面对的,学徒制培训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论是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导师和培训者,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和技能,以履行各自的职责。纵观各国学徒制的实践情况,尽管发展的程度、水平不一,但都越来越将“质量”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德国、瑞士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学徒制发展较为成熟,更多地是针对提升学徒制质量进行微调,建立“高质量”的学徒制体系;另外一些诸如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学徒制发展相对不足,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高质量”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进行大刀阔斧的深入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通过完善学徒制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培养高水平学徒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第7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专营店;质量信号;博弈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重视与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质量问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同时,通过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延长。在这一背景下,农产品零售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农产品专营店得到了快速发展。

对农产品零售模式的研究集中在零售渠道的管理与发展方面,万丽亚、连先亮(2007)和陈雪凤(2007)分别对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零售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几种农产品的零售模式,包括“农户+公司+订单+市场”和“农产品+超市”模式。储宇奇(2007)从市场策略方面阐述了农产品销售存在的问题,例如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意识淡薄和产品包装不受重视。董晓霞、毕翔和胡定寰(2006)阐述了各时期不同的采购体系,重点探讨了新兴零售业态――超市的现代化采购体系及其给中国小规模农户生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李春成、李崇光(2007)认为不管采用何种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政府都需加强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王成荣、李诚(2006)和王海岐(2007)认为我国专营店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尽管不少学者对零售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新兴的农产品专卖店的研究文献仍然较为缺乏。专卖店是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专卖店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具有高质量和品牌形象的农产品专卖店能否将其农产品质量信号有效传递给消费者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信号传递模型(Spence,1974),分析农产品专营店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依据农产品专营店与消费者在实际中的质量信号传递与购买决策行为,对质量信号博弈模型做出以下基本假设:

1.博弈的参加者。在农产品专营店与消费者的博弈模型中,博弈的双方为农产品专营店和消费者,为方便起见将农产品专营店作为参加者1,将消费者作为参加者2。模型中引入“自然”作为虚拟参加者,其以一种纯机械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在博弈的起始点上以特定的概率随机选择参加者的类型。参加人1(农产品专营店)为信号发送者,其类型为私人信息;参加人2(消费者)为信号接收者,其类型为公共信息。

2.策略空间。参加者1(农产品专营店)的信号空间为(高质量信号RH、低质量信号RL),这里的信号主要是通过价格来体现的。农产品专营店根据其出售的农产品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消费者对这两种类型的农产品专营店的评价分别为Vg和Vd,Vg>Vd,消费者只能根据农产品专营店的定价,判断其销售农产品的质量(以下简称农产品专营店的质量),即消费者对农产品专营店的质量具有不完全信息。消费者的全部可选策略只包括购买或不购买,农产品专营店的全部可选策略包括定高价或定低价,分别用Ph和Pi表示,且Ph>Pi。

3.农产品专营店与消费者是经济理性的,严格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具有通过交易获取利益的动力。

4.农产品专营店与消费者的交易能否达成取决于双方的博弈过程,外部因素暂不加以考虑。

二、模型构建

农产品专营店只有两种类型:销售高质量农产品的专营店(g),销售低质量农产品的专营店(d)。用Vh表示销售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销售的高质量农产品价值(以下简称高质量农产品价值,这一价值中已经包含农产品专营店的正常成本),用Vl表示销售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销售的低质量农产品价值(以下简称低质量农产品价值,这一价值中同样已经包含农产品专营店的正常成本)。农产品专营店的可选策略空间包括定高价和定低价,用Ph表示定高价,用Pl表示定低价,当然Ph>Pl,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g)可以选择定高价(Ph),或者选择定低价(Pl);同样的,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d)也可以选择定高价(Ph),或者选择定低价(Pl)。C表示农产品专营店的非正常成本(只发生在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d),包括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选择定高价时所花费的成本(伪装成本)与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为了高价销售弄虚作假被发现后受到查处的成本(惩罚成本)。

消费者的行动空间为(购买,不购买),这里假定消费者不能讨价还价,要么以农产品专营店所定的价格购买,要么不购买。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可接受的价格为Wh,对低质量农产品可接受的价格为Wl,显然Wh>Wl。W与P之间的差额为消费者剩余(或称为消费者净收益),只有为正值时消费者才会购买;P与V之间的差额为销售者剩余(或称为销售者净收益),只有为正值的时候销售者才会出售。

1. 博弈双方的净收益情况。

(1)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g选择高价格Ph:消费者选择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Ph-Vh,消费者的净收益为Wh- Ph;当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0,消费者的净收益为0。

(2)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g选择低价格Pl:消费者选择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Pl-Vh,消费者的净收益为Wh- Pl;当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0,消费者的净收益为0。

(3)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d选择高价格Ph:消费者选择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Ph-Vl-C,消费者的净收益为Wl-Ph;当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C,消费者的净收益为0。

(4)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d选择低价格Pl:消费者选择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Pl-Vl,消费者的净收益为Wl- Pl;当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0,消费者的净收益为0。

由于Ph>Pl,所以(Wh-Pl)>(Wh-Ph);同理(Wl-Pl)>(Wl-Ph)。可以假定(Wh-Ph)>(Wl- Pl),即认为相对于用较低的价格购买低质量农产品,消费者更愿意以高价格购买高质量的农产品(该假定仅为分析方便设定,没有该假定不影响博弈的结论);同时假定消费者对于低质量农产品所愿意承受的最高价也低于农产品专营店出售高质量农产品的价格,即(Wl-Ph)(Wh-Ph)>(Wl-Pl)> 0 >(Wl-Ph)。值得注意的是,当低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低到对人的健康有所损害(即不安全)的时候,Wl会足够低(甚至为0),此时(Wl-Pl)

2. 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专营店出售的农产品的期望净收益。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Pl)

其中h表示事件定价高,l表示事件定价低。p(g/h)表示定价高的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条件概率,p(d/h)表示定价高的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条件概率,p(g/l)表示定价低的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条件概率,p(d/l)表示定价低的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条件概率。显然,当E(V)>0时,消费者选择购买;当E(V)

3.博弈过程。

(1)“自然”首先选择参加者1(农产品专营店)的类型θ∈,其中={θ1,…,θk}是参加者1(农产品专营店)的类型空间。基于以上的假定农产品专营店只有高质量(g)与低质量(d)两种类型,即θ∈{高质量g,低质量d}。参加者1(农产品专营店)知道自己的类型θ,但参加者2(消费者)不知道,只知道农产品专营店属于θ的先验概率是p=p(θ),θ∈{g,d},p(g)+p(d)=1,我们令p(g)=θ,则p(d)=1-θ。

(2)农产品专营店观测到自己的类型(高质量g,低质量d)后选择发出信号p(价格)∈P,这里P={高价格Ph,低价格Pl}是信号空间。

(3)消费者观测到农产品专营店发出的信号p(注意不是类型θ),使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p(θ)得到后验概率p(θ|p),然后根据后验概率选择α∈Α,Α={购买,不购买}是消费者的行动空间。该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三、均衡分析

1. 分离均衡。分离均衡是指农产品专营店传递的信号能反映出它的真实类型(g或者d),能够给消费者的判断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据,当(Ph-Vl-C)

p(g/h)=1,p(d/h)=0,p(g/l)=0,p(d/l)= 1

对于消费者来说,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购买的期望收益是: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Wh- Ph)+(Wl- Pl)

对于消费者而言,当(Wh-Ph)+(Wl-Pl)>0是,购买大于不购买时的收益,消费者应该选择购买。对农产品专营店来说,当企业质量高时,因为Ph>Pl,所以(Ph-Vh)>(Pl-Vh)应当选择定高价;当企业质量低时,则取决于C的大小,当(Ph-Vl-C)(Ph-Pl)时选择定低价是合理的。因此在分离均衡情况下,价格信号可以真实地反映农产品专营店质量,即高质量的农产品专营店会选择高定价,低质量的农产品专营店会选择定低价。此时如果依照前面假设(Wh-Ph)>(Wl-Pl),即消费者在高质量、高价格的农产品专营店购买的总收益会大于在低质量、低价格农产品专营店购买的总收益,所以消费者会到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购买,分离均衡使得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逐渐萎缩、退出市场,农产品专营店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当然,如果(Wl-Pl)>(Wh-Ph),即消费者在低质量、低价格的农产品专营店购买的总收益会大于在高质量、高价格农产品专营店购买的总收益,消费者会到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购买,分离均衡使得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逐渐萎缩、退出市场,农产品专营店向低质量方向发展。综上所述,在分离均衡状态下,消费者会选择到农产品专营店购买,而农产品专营店的发展方向随着消费者对高、低质量农产品的偏好而变化。

特别是当低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低到对人的健康有所损害(即不安全)的时候,Wl会足够低(甚至为0),此时(Wl-Pl)

2. 混同均衡。混同均衡是指质量高、低的农产品专营店都选择相同的信号,即定高价,此时价格已经起不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根据贝叶斯法则和农产品专营店的策略做出的判断为:p(g/h)= p(g),p(d/h)=p(d);而p(g/l)=0,p(d/l)=0。给定(Ph-Vl-C)>(Pl-Vl),由于此时p(g/h)=p(g)=θ,p(d/h)=p(d)=1-θ。

对于消费者来说,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购买的期望净收益是: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p(g)(Wh- Ph)+p(d)(Wl-Ph)=θ(Wh- Ph)+(1-θ)(Wl-Ph)

当θ趋近于1的时候:E(V)= θ(Wh-Ph)+(1-θ)(Wl-Ph)=(Wh- Ph)>0,此时市场上只存在高质量的农产品专营店,期望净收益为正,消费者选择购买。

当θ趋近于0的时候:E(V)= θ(Wh-Ph)+(1-θ)(Wl-Ph)=(Wl-Ph)

消费者是否购买取决于E(V)>0还是E(V)0时,消费者选择购买,当E(V)>0时,消费者选择不购买。

求解以上不等式得到θ的临界值:θ=[SX(]W1-Pk[]Wl-Wk[SX)]。

当θ>[SX(]W1-Pk[]Wl-Wk[SX)]时,说明市场中质量高的农产品专营店很多,购买是有益的,消费者购买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农产品收益足以弥补购买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农产品的损失,消费者选择购买。对农产品专营店来说,当质量高时,因为Ph>Pl,应当选择定高价;当企业质量低时,由于(Ph-Vl-C)>(Pl-Vl),因此仍然选择定高价。

当θ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C很大,使得(Ph-Vl-C)

3. 准分离均衡。根据贝叶斯法则,企业的判断为:准分离均衡是指当农产品专营店质量高时,选择定高价,当农产品专营店质量低时,以概率ω定高价,以概率(1-ω)定低价,即p(h/g)=1,p(h/d)=ω,p(l/d)=1-ω,其中ω∈[0,1]表示市场中存在“欺骗”的农产品专营店的概率。根据前述消费者期望收益的公式: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

其中p(g/h)=[SX(]p(g)p(h/g)[]p(g)p(h/g)+p(d)p(h/d)[SX)]

=[SX(]p(g)[]p(g)+p(d)ω[SX)]=[SX(]θ[]θ+(1-θ)ω[SX)]

p(d/h)=[SX(]p(d)p(h/d)[]p(g)p(h/g)+p(d)p(h/d)[SX)]

=[SX(]p(d)ω[]p(g)p(d)ω[SX)]

=[SX(](1-θ)ω[]θ+(1-θ)ω[SX)]

p(g/l)=0;p(d/l)=1

所以:E(V)=[SX(]θ[]θ+(1-θ)ω[SX)] (Wh-Ph)+[SX(](1-θ)ω[]θ+(1-θ)ω[SX)] (Wl-Ph)+(Wl-Pl)

此时,消费者的期望净收益和均衡策略会随ω的变化而变化,并随机选择购买或不购买,当ω=1时,变成混同均衡状态下的期望收益和均衡策略,当ω=0时,变成分离均衡状态下的期望收益和均衡策略,可以把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理解为准分离均衡的特殊情况。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消费者是否到农产品专营店购买农产品是双方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博弈的结果。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可能产生多种均衡,其中分离均衡是理想和有效率的均衡。

如果将三种均衡与农产品专营店的不同发展阶段想联系,那么目前的农产品专营店处在混同均衡的状态下,此时农产品专营店作为一种崭新的刚刚建立不久,由于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运作效率很低。同时,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的购买风险较大。随着农产品专营店这一零售模式的逐步完善发展,可以近似看成准分离均衡状态下的市场,此时买卖双方的收益和策略随着概率ω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概率ω表示并购市场中“欺骗”的农产品专营店出现的概率,是消费者根据收集的市场信息做出判断的结果,随着监督惩罚机制、认证机制的不断发展,伴随着诚信体系的完善,使得“欺骗”的农产品专营店越来越少,即ω越来越小,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农产品专营店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分离均衡状态下,农产品专营店各种管理运作体制已经完全建立起来,同时,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偏好越来越强,高品质农产品专营店逐步彻底取代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这也是农产品专营店发展的目标。当然,此时,高品质与低品质会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下重新界定,新的高低差距仍然存在,买卖双方按照市场运作规律进行操作,就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最理想和最有效率的均衡。

现阶段,农产品专营店处在发展的初期,相关制度不健全,市场上鱼目混珠,很多农产品专营店质次价高,让消费者望而怯步。从信号博弈的角度看,目前正处在混同均衡向准分离均衡过度的阶段。此时,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打破混同均衡,同时减小准分离均衡中的ω,是市场逐渐过渡到分离均衡,那么农产品专营店这一新式的将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很可能在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道路上之前就已经夭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首先,如前所述,当(Ph-Vl- C)(Ph-Pl),这正式分离均衡形成的条件之一。因此,通过政策提高C是目前打破混同均衡、形成分离均衡的关键方法之一。

如前所述,C表示农产品专营店的非正常成本,主要包括 “伪装成本”与 “惩罚成本”。通过完善农产品认证机制、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及增加专用性资产投资等方式都可以增加“欺骗”的农产品专营店的“伪装成本”;加大对质次价高、欺骗消费者的农产品专营店的打击力度和制裁,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惩罚成本”。其次,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可以减小ω,使得准分离均衡尽量接近乃至最后达到分离均衡,农产品专营店将得到更快发展。最后,提高θ,即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比例,当然这似乎已经超越了该博弈模型的高度。通过政策支撑,大力扶持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使其数量、规模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在市场中占有足够大的比重,那么即使出现混同均衡,对于消费者和农产品专营店这一零售主体的发展,影响也是比较小的。

参考文献:

[1] Spence, M. 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 陈雪凤,徐晓波,徐红梅. 吴江市无公害农产品销售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2007(7): 48-49.

[3] 储宇奇.我国农产品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8): 107-108.

[4] 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 87-90.

[5] 李春成,李崇光.农产品零售终端绩效评价与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81-85.

第8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50-02

高职毕业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影响到我国高职教育未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和创业困境,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注意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就业机构应有的作用。

一、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能力、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等。制约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因素有很多,如高职办学理念、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结构矛盾、毕业生就业期望等。教育专家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数量的增长不等于质量的提高,高职就业还有待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一)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客观因素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专业课程设置偏向学科型教育,把重技能、重实践的高职教育办成了介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折中型”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大而社会针对性不强,院校特色不够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而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市场需求反应不灵敏,专业设置论证不充分,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忽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岗位匹配度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专业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就业岗位的需求。

2.就业环境表现为体制。就业环境不完善,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如市场人才配置水平较低,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业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效的指导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和发挥作用。招生规模扩大后,而相应的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机构设置还没有相应匹配的建立起来

3.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渠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创业优惠政策,如创业培训补贴、放宽经营领域、减税免费政策等。但创业政策在落实层面却大打折扣,存在妨碍政策落实的很多问题,有些政策在工商、银行等机构就很难操作,大学生创业贷款难,创业政策落实受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正常发展。很多院校对于就业创业政策的领会与解读也尚不到位,

4.用人单位盲目地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缺少公平、充分的就业机会,有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对用人标准盲目提高,用人单位追求人才高消费使得高职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业环境,单位间攀比聘用员工的学历层次导致高职生在与本科生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做法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客观难度。

(二)主观因素

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观因素首先是毕业生利益诉求的变化,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来分析,高职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性、应用型、技能能人才,但很多高职毕业生仍受精英教育时代就业观念影响,就业更倾向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岗位倾向于体面的管理型岗位,在择业价值观上偏离现实状况。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对于个体、民营、小企业仍缺乏兴趣,对于薪酬和发展空间要求过高,就业观念不切合实际。此外,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素质,缺少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观因素还包括毕业生缺乏求职技能和技巧,择业过程中,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缺少自信心和主动性,与用人单位接洽时表现不尽如人意。同时,毕业生法律意识弱,对于国家的相应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掌握不足,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就业的合法权益。近年,我国大力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但学生还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二、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选择

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键是国家政策支持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指导质量的提升。国家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政策支持,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

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切实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应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同时,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统筹做好以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此项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促进公平就业。

1.国家应统筹兼顾。重视高职就业工作指导与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以规范就业工作,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在国家宏观政策以及法律范围内,制定灵活可行的就业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建立适合区域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发展有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高职毕业生就业体系。

2.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健全的就业信息系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有效互通的桥梁,因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应牵头构建汇集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就业协议签订、人事及保障、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就业信息系统,以可操作的管理信息系统保障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3.健全劳动关系调整的体制机制。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仍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政府要制定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就业规范,维护就业市场的良好秩序,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环境和秩序保障。

4.鼓励高职毕业生创业。制定相比本科毕业生更便捷优惠的政策,优化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环境。高职毕业生是技能型创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引导毕业生创新创业,有利于提高就业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1.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正确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大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质量、特色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培养,强化校企合作,注重开发就业见习岗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根据岗位和岗位群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2.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思想保障作用。开展理想信念与诚信教育,把社会理想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就业过程中,杜绝虚假简历、违规违约等不诚信行为以保障正常的就业秩序。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专门针对毕业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克服毕业焦虑及心理障碍,根据自身实际找准定位,不盲从、不攀比,树立正确择业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还应坚持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听取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共同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1.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职业规划,突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应有计划的向学生输入“职业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二年级引导学生确定毕业后工作的总体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晰职业方向;大三时通过各种讲座、参观等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改变狭隘的就业观,理清就业思路,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引导毕业生树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结合辅导员工作,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负责毕业生各种就业手续办理,就业信息,学校招聘会组织等,体现的是服务职能,难以对大学生就业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为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要发挥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人,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综合表现、职业诉求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保证把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能对学生提出有个性化的就业建议,向用人单位所推荐的学生更具针对性性,准确性、成功率更高。同时要采取措施保证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培训。为了鼓励辅导员更积极地参与就业工作,学校应制定考核办法,将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联系企业数量、组织招聘会场次等纳入辅导员考核范畴。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创业是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必然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一是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业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其二是创业是另一种形式的就业,创业不仅能使创业者本人就业,还能带动相关就业。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创业政策解读不到位,专职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为此可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及行业人士做创业兼职教师,他们创业历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及企业家做讲座、论坛等,为学生创业搭建指导平台。

(四)兼收并蓄,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较为成熟,如英国的职业指导服务,德国的慕尼黑就业模式,美国创设的聚集、辐射、磁铁创业模式等,这些就业指导模式虽然着重点不同,但它们都重视学校、政府、用人单位之间协调合作,就业指导内容广泛、深入,如英国高校的就业部门不仅为在校生服务,也为毕业四年之内的毕业生服务,同时还为用人单位服务。我们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借鉴这些国内外就业指导的经验,探索出适用、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质量还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社会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背景环境,应努力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例如,通过新闻媒介、公众舆论等大力宣传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有力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林超.浅谈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2]戴莉,武静.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3(11).

[3]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4]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第9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职业指导 就业 作用 重要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学生的受教育情况、择业标准等是其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低,表现为没有掌握或没有充分掌握在校所学知识,缺乏专业技能,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强,逃避责任等等;二、就业目标不明确。大多数毕业生都存在就业目标不明确,期望值过高,不符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三、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不少毕业生弄虚作假,杜撰个人经历,或者与多家公司签订合同,导致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进行逆向选择,最终将会导致就业市场的萎缩,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标准也在不断升高,然而大多数毕业生的自身积累没有同步发展,人才缺口进一步拉大的同时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同时相关创业政策并不完善,毕业生自身也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缺乏毅力,从而无法形成较为浓厚、成熟的创业环境。[1]

1.职业指导的作用

1.1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正常就业,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职能正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地自我定位,同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和用人要求,以形成准确、客观、可行的职业定位。我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搭建了校企信息交流平台,同时构建起以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中心和网络职业测评与信息交流三大模块为支持的职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职业定位,更加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应的技能,突出个人优势,大大提高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程度,并掌握求职过程中必备的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邮件收发等技巧,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2]

1.2端正毕业生价值观、就业观

职业指导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国家发展需要那些人才,什么样的职业才能体现自我价值,如何在职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职业选择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以眼前、短期的利益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曾经接触过的一名学生,当谈及为何不在本区找份工作时,他诉苦道:“市郊没有知名大企业,薪资比市区低出一大截,体现不出自身价值,一旦在郊区扎根以后到市区就难了”。这种浮躁不安、患得患失的心态以及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而盲目攀比的心理想必是大多数毕业生都有的。我向他指出,并不是只有在市区工作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薪水高低也并不是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大批知名大、中型企业进驻市郊,许多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许多高新技术岗位正在由城市中心地带向郊外分流,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郊区的用人单位整体水准必将大幅度提高,给求职者提供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最终在我的建议下,他选择了位于市郊的一家小企业,并且面试获得了成功。同时由于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工作非常努力,目前已当上了该公司的主管。由此可见,大学毕业后有机会进入知名企业或直接坐上高薪岗位固然可喜,而到一些民营小企业的基层岗位未尝不是一种发展途径,避开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做“鸡首”也许比做“凤尾”更易脱颖而出,毕业生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对其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

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进而推动高校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对接,增强学校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在职业指导下,学生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自我匹配,有针对性地提升相应的技能,积累相应的知识,从而会从学校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与用人需求对应的课程,在需求导向的作用下,学校应当做出相应地课程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实现教育改革,进一步为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创造有益环境。因此,职业指导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就业

高校毕业生在全国就业人口中占据不小比例,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劳动人口选择进一步接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长,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群体。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状况对我国实现稳定就业有着重要影响。在职业指导基础上实现的就业,是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做了客观的职业定位的基础上实现的就业,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相对而言是较高的,这样就减少和避免了由于盲目选择职业带来的频繁跳槽,始终无法找到职业方向等问题,也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运营风险,避免频繁跳槽带来的巨大用人成本,保持企业的相对稳定性,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就业指导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就业。[3]

3.有利于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不仅在于毕业生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在于用人单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缩小人才缺口。这体现了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外部经济。企业可以获得匹配程度更好,综合素质能力更强的优秀毕业生,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也能在自主选择的职业方向中体会到职业的乐趣,更加积极地工作,努力提升自我,企业也能从中获得更高的价值,实现双赢。

三、结论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客观的职业定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结合社会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毕业生择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艳.发挥职业指导作用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烟台职业学院职业指导工作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