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重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一旦违背其内在逻辑,经济就要出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是投资驱动、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从而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这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逻辑。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多元、复杂而庞大的经济体,必须找准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逻辑,积极适应,才能够让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而健康的发展。党的十以来,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逻辑逐渐被揭示而变得越来越清晰,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经济发展新逻辑的政策和改革举措。
“上限”与“下限”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逻辑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也是经济发展的要义所在,没有经济增长就一定有经济危机,然而,经济增长过猛过快也会造成经济危机。那么,如何把控经济增长幅度来避免经济波动?中国对此进行探索,找到了答案,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划定了 “上限”和“下限”:“上限”为防通胀,“下限”则为稳增长和保就业。这看似简单,但却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逻辑。既避免了投资过热,又托住增长的“底”,提振了市场信心。当然,不同的时期,“上限”和“下限”区间大小会有所不同,而划定经济运行区间,保持经济平衡增长,无疑是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逻辑的创造性举措。
“喷灌”与“滴灌”
――中国经济刺激的新逻辑
发展经济离不开刺激,但如何刺激,却大有学问。过去,一旦经济增长放缓,都无一例外地采取强刺激、地毯式刺激政策。因而,往往一刺激就通胀,一抑制就通缩,甚至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的后果。除此之外,刺激手段也过于单一。
党的十以后,经济刺激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7月15日,总理明确指出,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和“滴灌”。所谓“喷灌”,则是实施精准发力的政策,有针对性地行业细分,从财政、货币、投资政策等各个方面向部分行业或企业进行倾斜。所谓“滴灌”,就是要让“微刺激”的程度更适时适度。
目前,在政策层面,中央政府未推出宽松货币和增赤措施,而是出台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高铁路投资,向民间资本开放80个重大领域,扩大服务行业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下调县域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启动地方政府发债试点等等“喷灌”和“滴灌”措施。显而易见,这些“喷灌”和“滴灌”的基本特征,便是对准“病症下药”,对准“患部打针”。显而易见,“喷灌”和“滴灌”将成为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刺激新逻辑的重要方式方法。
监管与服务
――中国经济治理的新逻辑
过去,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甚至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在市场上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导致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乱管;有寻租空间的就管,没有寻租空间的就不管。这已被一系列腐败案件所证明。捋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行政体制,简政放权,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治理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以后,便正式开始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这是带动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但无论是“治”还是“理”,无论是“监管”还是“服务”,目的都是要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以使中国经济能够在多元、复杂的现实与未来中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尊重法治,不仅管理经济依法办事,推进改革也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这便是适应未来中国经济治理新逻辑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互利与共赢
――中国经济开放的新逻辑
过去,中国经济开放的逻辑是以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输出产品为主。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和技术输出。从近期投资动向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即将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凸显出全球经济影响力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这样,中国的大量资本和新技术需要在全球寻找市场。
在这样一个重大转变时期,党的十提出,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共同发展,坚持通过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在着眼于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支持对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交汇点。因此,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逻辑。
__*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坚定不移地突出跨越式发展主题,以财政增长、城乡居民增收为目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民营经济“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一、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一核心之举,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项目建设为重心,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三心”思想,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之举,整合全区之力,集中实施攻坚,力争年内取得大的突破。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京津经济圈和晋蒙经济圈步伐。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借助京津的人才、技术、资本和晋蒙的矿产资源优势,以主动求互动,加强联系合作,围绕能源、工业、畜牧业、商贸等领域,研究谋划长期化、高水平的生产加工型项目和畜牧业项目。二是要突出抓好关系全局的大项目。对确定的54个重点项目,由区四大班子领导按人头分包,并一包到底,全程负责,加强协调督办,争取早签约、早建设、早投产。主要抓好下电六期扩建、北新建岩棉三期、星牌岩棉二期、可视电话及换代手机、粉煤灰综合利用、凿岩机出口等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建立项目工作责任制和落实机制。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各乡各部门,层层分解量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身上,形成领导、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抓项目工作合力。同时,把项目工作列入对各乡各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果去衡量干部、选拔干部和考验干部,从而激发全区干部争抓项目的工作热情。截止5月底,我区引进到位资金257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2万元,新开工建设项目8项,总投资12240万元。
二、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潜力在民营,希望在民营,主体是民营,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提供服务,强化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关于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放宽市场准入行业和领域,特别是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要依法向民营经济开放;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国民平等”待遇,在审批、信贷、土地、水电等方面,将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一样对待,降低门槛,提供便利,搞好服务。二是坚持抓重点、带全面的发展思路。重点扶持有潜力、有优势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区民营企业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区委、区政府决定,专门拿出100万元对重点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财政贴息,并引导其与区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联合与协作,实现大的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全区民营经济的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年内要加速推进10个重点民营项目,培育30户产值或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民营大企业。一季度,全区民营经济实体营业收入完成13840万元,增加值完成3252万元,上缴税金1527万元,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4%。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坚持城建强区战略,把城市建设摆到活跃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力度,加速发展。继续加快北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把北城区开发建设作为我区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的突破口,在前期开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完成城市绿地工程1.8公顷,种植各种树木3581株;启动了北城区第二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年内竣工1万平米;由外地客商投资1000万元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甲禹娱乐中心,已开工建设;投资250万元的城市广场建设完成土方工程约4万方,年内完成土方、公墓搬迁和地下设施等工程;财政局、农委、民政局、环保局、地税局等一批行政办公中心正在加紧建设,预计10月份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旧城改造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引进江西四方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改造市场街项目,建设新花园步行街,工程于3月底完成拆迁工作,现正在实施土建工程。继续对大东排、后窑子等道路进行硬化改造。同时,大力发展教育、
卫生等社会事业,研究措施,制定政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和外地人口进城条件,吸引周边县区和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实现人口的聚集,以城市人口的扩大推进城市化进程。经过不懈努力,争取早日达到全区人口10万、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的“双十”城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四、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突出抓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围绕蛋鸡、奶牛、杏扁三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以养殖业为依托,投资250万元在孟家坟村兴建了肉联厂,对鸡、羊、猪、牛等进行深加工。围绕10万亩杏扁基地,积极争跑和运作杏扁、山杏加工项目。二是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主力军作用,实现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林牧并举”的方针,继续将蛋鸡和奶牛养殖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抓好棘针屯、代家营两个奶牛养殖小区的扩建,壮大奶牛、蛋鸡养殖规模,力争使年内蛋鸡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只,奶牛养殖规模达到1000头;抓好杏扁嫁接工作,提高嫁接质量,加快发展以10万亩杏扁基地为重点的林果业。坚持精、细、特原则,重点发展以错季蔬菜、优质杂粮、食用菌为主的特色种植。年内无公害错季蔬菜达到7000亩,食用菌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00平米。
一、健康经济是新型发展模式
所谓健康经济,是以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健康为目标,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中,经济发展健康是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则是经济发展健康的基础要求。
健康经济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促进经济运行健康,要求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必须以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促进绿色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必须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集约发展;要求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体现平衡发展。二是经济运行必须以不损害人的生命健康为底线,以保障生命安全、提高健康水平为原则,充分考虑发展的资源显性成本和健康隐性代价,实现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产品服务和消费处置的全程健康,践行人本发展。
健康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资源节约、生态友好、人民健康、社会和谐。它摒弃传统追求物质产出最大化的发展模式,颠覆GDP崇拜的考核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时,与全球倡导但难以全面推进的绿色经济相比,健康经济以促进生命健康为基础,以发展高附加值健康创造业为路径,超越了绿色经济的控制性发展内涵,是一种进取性的新型发展模式。
健康经济的核心动力是改革和创新。发展健康经济,体制机制障碍是目前的最大瓶颈。只有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健康农业、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健康产业,是发展健康经济的重要产业支撑,也是当前全球最前沿的创新领域。必须通过认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把握创新前沿,打造健康创造业,抢占全球发展先机。
健康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在保障和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经济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健康的基本标志,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共同构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这既是发展健康经济的根本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追求。
二、健康经济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健康经济作为新型发展模式,符合党的十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基本要求。发展健康经济,对于我们践行科学发展、实现十确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健康经济有利于破解当前发展困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投资、高出口、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环境矛盾愈加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重发,经济发展“不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症区”。健康经济超越目前“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等模式,将健康纳入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注重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打造新的增长点,这是党和国家解决社会矛盾、回应群众呼声,重新思考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一次理论自觉,也是破解目前发展困局的根本之策。
第二,健康经济是创新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根本之策。从全球经济发展看,不同时期均有标志性的技术创新引领时展。继蒸汽机、电力、IT技术、新能源之后,生物健康技术突飞猛进,健康产业附加值和发展潜力巨大,已经呈现引领新时期全球经济的趋势,将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领头羊。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加速,健康消费需求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我国率先倡导健康经济,将可以抢占全球制高点,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健康产业发展以及扩大健康需求、促进健康消费等方面抢占发展先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健康经济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人民的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健康经济,保障和促进人的生命健康,本质上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生命健康是人的永恒追求,健康经济则是持久的动力之源。健康经济以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人为本专注人民幸福生活,以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
第四,健康经济有利于凝聚国际共识。《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节能降耗减排的理念逐渐为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同。但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失败,意味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将使各国在绿色发展上难以达成全球共识。而健康经济超越绿色经济,其进取型发展理念容易形成全球共识,特别是能够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因此,我国率先倡导健康经济发展模式,以健康来引领发展,有利于在全球凝聚共识,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发展健康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健康经济应成为国家战略。建议全面开展健康经济研究,抓紧制定健康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加强健康经济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将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健康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规划。破除限制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创新和配套政策支持健康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新常态的概念与特征
最早在2002年出现“经济新常态”一词,指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中缓慢恢复的过程。在此后的2014年,主席在“APEC”第22次会议(北京召开)和G20峰会(澳大利亚召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常态,指新的普遍性表现形式,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济新常态是说经济的发展从一个旧的状态变化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也即经济从旧常态变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旧常态,不断地摒弃和继承旧常态的一些特征。因此,分析经济新常态可以先从旧常态入手。
中国经济旧常态表现的特征如下:
(1)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在10%左右;
(2)经济发展是粗放式发展,依靠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投入,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3)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消费不足,缺乏平衡;
(4)投资率、储蓄率、杠杆率较高。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投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也是依靠出口,利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靠外资拉动投资市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能源消耗正逐渐下降,科技密集型产业逐渐兴起,我国经济的发展正走向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需要,经济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经济发展将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2012年首次跌破8%,稳定在7.5%左右,近两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2015年达到了6.9%。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当经济总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保持平稳,国内经济形势仍然良好,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经历的转型期。
(三)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传统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必须放弃原来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效益的发展模式,转而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摈弃原来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内涵。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长期积累的发展问题较为明显,长期粗放式经济带来的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雾霾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经济的萎靡,国际市场持续萎缩,缺乏动力,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对外出口发展经济,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支柱,所以经济发展压力仍然很大。而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严重,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整体形势不够乐观,仍然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依赖政府的宏观指导,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经济的合理运行。但也应把握政策指导的力度,过度的政府调控会干扰市场的配置,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
(一)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
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通过创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原来的依靠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投入的发展方式。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市场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保护创新;同时,也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保障创新企业的利润回报。
(二)增强消费拉动力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而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想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要依靠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增加消费,一方面是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鼓励居民消费。为此,政府可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有钱可花,有收入去消费。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人们因为未来不确定性而不愿消费的顾忌,从而增强消费。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兴起,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出现在大众面前,信息与互联网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是介于连接实物经济和非实物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它有包括生产、存储和传播信息资源等物质基础,是一种新型的经济驱动源泉。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市场、信息需求、信息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和很强的关联带动性,并且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必须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将延续到21世纪初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始于英国并迅速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同时带动了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特点,人类进入了电器时代;而以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点的一场信息技术革命,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其中的计算机技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更是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过去的一百年,由无线电、电话、喷气式飞机等基于微电子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未来一百年,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将发生更多更大的变化,这其中有许多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课题值得我们去关注。21世纪是一个科技新纪元,高新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信息、生物和纳米技术三大领域。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将继续发挥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 近几年来计算机信息产业经济发展的状况
人类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特别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下,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时代。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大事件就是加入WTO,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非常快的发展,一度出现过40%多的增长,并持续增长了五、六年的时间,大量外资的引进,使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从万亿级达到几万亿级。中国迎来了新经济时代,而新经济时代的三个主要特征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以信息化为特征,信息化使得全球的信息资源逐渐趋于对称,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而这正是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初衷。
信息经济本身已经成为经济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不容忽视的庞大产业集团,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存在,相反会促进这三种经济的素质,通过信息化后大为提升,并导致不可触摸的信息型经济取代可以触摸的物质型经济进而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促使了网络经济的萌芽与繁荣,到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去区分网络经济和经济网络化这两个名词,而是把它们广义的理解为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经济活动。B2C,B2B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就是网络经济的重要内容。
计算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实际情况中,由于人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交易都存在成本,如何降低交易的成本是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经济学家更是致力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至互联网的形成,为控制交易成本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当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收集了解对方信息。在互联网上,消费者获取信息非常容易,商家不再具有信息上的优势。企业可以在网上交流信息,而且信息传递和复制的成本很低,信息传播范围又很广,不会产生由于信息传递成本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可以广泛采集客户数据,可以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实现个性化服务。总之,网络可以减少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有益于经济的发展。
物流信息数字化管理是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平台,以智能化仓储控制和数字化货架管理以及GPRS定位为依托,以网络、运输、存货、仓储为资源,通过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物流信息经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整合,为广大客户提供操作方便、性能可靠、数据正确、分析全面、定位准确、统计合理的计算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物流存在的成本高、时间长、不易掌握物流具体方位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仅仅数字化而实现不了“物”之间的互联互通,那么数字化的“物”就会变成信息孤岛,因此我们要实现“物”“物”之间的对话,这就是物联网。
物联网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关键词:农业; 科技创新成果; 转化 ;经济发展;作用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n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aspects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redu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 will show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ole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2.农业信息资源匮乏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出现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因此,要做好加强农业推广这项科技转化的前提工作。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1.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民的现状,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加大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力度
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减少或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激励人们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快速大面积地较化为生产力。
3.创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县域经济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1、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科技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随着当前县域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需求和环境承载压力急剧增长,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性约束成为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丰产的长效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需要科技创新支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需要科技创新支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需要科技创新支撑。
1.3、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
经济增长是靠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推动的。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必须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从粗放型增长转化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集约型增长,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状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当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2.1、县域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根本因素
县域人力资本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行创造的能力的差异。大多数县域劳动力或者说是县域人力资本并不具有创造的能力,那么知识获取能力的差异就是县域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2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对县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技术的推广,拥有大批教育背景相对较好,能够先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较快接受新知识人力资本的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2.2、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直接因素。
县域企业是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直接参与者,是县域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者,是提高技术水平和效率的具体承担者。县域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进行技术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材料、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和管理水平来改善内在的技术关系,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特别是龙头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促进县域科技进步的主体力量。同时,大多数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都集中在县域企业中。因此,县域企业,尤其是县域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决定着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
2.3、县域大环境的差异,是形成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外在因素
影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大环境,从广义的角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但作为宏观的制度环境是最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的制度保证体系越完善,就越能营造区域科技发展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比如产产学研合作制度落实得好的地区,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地区,县级政府服务意识强的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发达的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强,反之则较差。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坚持特色导向,依靠科技提高县域经济的特色和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坚持市场导向,也要因地制宜。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重点突破。『3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各县(市)自身具有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一基础,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3.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现代化
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一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渗透嫁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对于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导的县(市),因地制宜地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大力扶持高新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迅速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3、依靠科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
要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人为目标,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兴农工程。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要通过农业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使农民能在产前及时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在产中能利用专家系统指导生产,在产后能借助网络加快销售。
3.4、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采用工作的指导协调,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具有地域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做好具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标准服务平台,引导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标准,支持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4、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头和根基在于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一、围绕建设省级工业强县,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威县经济发展滞后根源在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为此,县委把实施工业突破作为推进威县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去年制定《实施工业突破的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基础上,把2011年确定为“工业突破年”、“招大引强年”、“项目投产达效年”、“园区功能完善年”,着力扩大工业经济规模,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一是强力推进开放招商。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坚持全党招商、全民招商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以招商引资论英雄的导向不动摇,精力向招商集中、人才向招商汇聚、资源向招商倾斜,巩固发展常态化招商的强劲势头。二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一切围绕项目转,全县围绕项目干。确定2011年为“项目投产达效年”,全力提高洽谈项目签约率、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产率、投产项目贡献率。三是着力完善园区功能。工业园区是我县加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威县工业聚集区、威县汽车工业配件产业聚集区及威县精细化工园区,推行“特区模式、封闭运行”的社会化管理体制,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强化财税政策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简化项目入区审批手续。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弘扬“创新求变、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调动全县上下支持创业、投身创业、服务创业的积极性,以全民创业带就业、促和谐。发挥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县优势,建设2~3个创业辅导基地,争创1个省级创业辅导示范基地;积极组织县内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加大经常性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
二、围绕建设省级农业强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打造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着力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一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着力抓好总投资20亿元的万事利服装工业园、投资4亿元的万丰纺织20万锭纺纱、投资5000万元的密香州食品加工等项目;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现有龙头企业、龙头组织发展壮大;大力开展“农超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依托瑞克斯旺、瓜菜批发市场、隆丰养殖等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十二五”期间,继续巩固棉花大县的品牌优势,继续抓好棉花生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依靠科技、节本增效,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发展棉田间作,提高生产效益。三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滴灌技术,建设节水农业;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主要农作物机耕、机播水平达到90%以上;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实施信息兴农工程;探索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为农村积累更多发展资金。
三、围绕建设商贸物流强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坚持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消费业为基础,以生产业为重点,以新兴服务业为方向,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是提高服务业运营水平。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制定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体制环境。立足为生产生活服务,着眼优化服务业布局,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培育专业市场。依托交通和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批发市场。加快威县瓜菜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建成集瓜果蔬菜、产品加工、无害化检测、物流配送、资金结算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瓜菜批发市场;吸收借鉴外地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经验做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建设3个年交易量10万吨以上,拥有现代化网络交易设施,检验检测、储运、加工、配送等功能齐全,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棉花仓储交易市场,形成冀鲁豫交会处知名的棉花交易中心。三是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按照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发挥我县日益凸显的区位交通优势,构建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四是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充分挖掘整合历史人文资源,研究谋划特色旅游发展规划。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义和拳议事厅的修缮保护、纪念馆的改陈布展等工作,积极申报旅游景点质量等级评定,以此为依托打造富有威县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纪念建党90周年暨冀南党史纪念馆开馆为契机,组织举办“冀南红都”文化旅游节,逐步打造红色旅游平台。依托历史遗址、宗教场所等,努力开发名胜古迹游、民俗风情游,逐步使特色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围绕建设省级优秀县城,加快城镇化步伐
将2011年确定为“城建水平提升年”,围绕建设“省级优秀县城”的目标,以县城建设为重点,以建制镇为次重点,加大城镇改造力度。一是努力做大城镇规模,汇聚商机人气。持续加强城镇改造建设,提高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带动作用。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工业向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聚集。二是坚持强化规划管理,提升城镇形象。牢固树立目标城镇、理想城镇、规模城镇理念,提高城镇规划设计档次,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无障碍规划、有界面建设和全覆盖管理,新建建筑要各具特色,体现风格独特、文化特质鲜明、个性魅力彰显的城镇风貌,打造城镇品牌。三是着力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以建设省级优秀县城、园林县城为目标,以区片为单位,以市场化为手段,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善县城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按照县城水系建设规划,强力推进环城水系建设,打造充满灵气、富有魅力的冀南水城。四是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城镇化不仅仅是造城,更重要的是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把改变城市面貌与完善城市功能有机统一。倾力建设一批标准化学校、影剧院、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服务设施,推进集中供热、供排水、电力、通信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路网框架,构筑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县城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快速路,实施好106国道改线、南外环建设等工程,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一、改进学习方法,解决工学矛盾
一是滚动制定计划,确保学习的连续性。为了避免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在全年的落实中出现偏差,奈曼旗采取了滚动制定计划的办法,年度学习计划主要定原则、定方向、定要求,具体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则以季度为单位,按月份滚动制定,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同时,每月都安排两项以上学习内容,并提前一个月通知中心组成员;每次集中学习都提前一周通知,请相关人员预先做好准备,从而确保了每月都有一次以上集中学习。
二是统筹安排时间,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奈曼旗委坚持以自学为主、集中为辅,采取分散自学、集中研讨的办法,做到平时自学多一点、集中学习少一点,尽量避免工学矛盾。在平时自学中,要求中心组成员必须做到“四个学”,即白天上班,晚上学;出差在外,带书学;基层调研,抽空学;假日休息,坚持学,并按要求撰写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集中学习,尽量避忙就闲,见缝插针,利用周六或周日的休息时间,或利用下午4点钟以后及下班后的1个小时时间组织学习。每人每年平均自学80个学时,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8万字。
三是科学选定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在学习内容的选定上尽量贴近实际,要求每位中心组成员都要把理论学习和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每年选定3-4个课题进行学习研究,每季度主讲1个课题,汇报交流理论学习成果。通过采取这种“自选动作多、规定动作少”的做法,促使每位中心组成员都自觉加压,沉下心来真学,静下心来深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四是改革创新方式,实现学习的多样性。奈曼旗委中心组积极改进传统学习方式,通过组织考察参观、观看专题录像、邀请专家讲座、进行经验交流等,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直观形象,中心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大增强。特别是针对个别成员因故无法参加集中学习这一问题,采取了现场录制影像资料的办法,供其事后补课使用,受到了中心组成员的欢迎。
二、健全学习制度,狠抓计划落实
在抓制度完善和学习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了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旗委中心组的学习效果。
一是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了“八个有”制度,进一步提升了中心组学习的规范性。“八个有”包括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考勤、有学习记录、有专题研讨、有中心发言、有读书笔记、有体会文章、有总结交流。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学习计划、统一学习时间、统一学习笔记、统一学习考勤、统一学习档案。同时,要求中心组成员做到有听课记录本和自学记录本、有集中学习发言材料、有撰写学习体会或在报刊上发表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了中心组成员学多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的压力和动力,推动了中心组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确保了理论中心组学习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是狠抓落实。把平时“查学”和年终“述学、评学”作为落实中心组学习的一条重要措施,不断强化学习的约束性,使理论学习由 “软任务”向“硬任务”转变,确保了学习计划的落实。平时查学,就是针对中心组学习照抄照念多、谈体会谈认识少,专题发言跑题多、结合实际少,开会讲话多、做笔记少的“三多”、“三少”问题,开展 “三查”活动,即:查专题发言是否结合工作实际,有没有独到的见解;查参加学习成员是否按时到会,有没有迟到早退现象;查到会人员是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通过“三查”,使理论学习在中心组成员中真正做到了“进心入脑”。年终述学,就是把参加学习情况纳入中心组成员的个人述职之中,要求述职的内容必须包括参加学习的成效;每年最后一次集中学习时,中心组成员必须述学,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评学,就是每年中心组的最后一次学习,中心组组长要进行评学,总结一年来的理论学习情况,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请干部群众参加评学,评价每位中心组成员在履行领导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通过查学、述学、评学,促进了中心组成员理论思维、工作思路的完善和决策水平、领导能力的提高。
三、内化学习成果,推动思想解放
奈曼旗委中心组以思想解放为核心,促进发展理念再更新、发展观念再转变,动员全旗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解放上要先行先试,切实做到“五个破除、五个强化”。
一是破除消极思想,强化发展意识。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人云亦云,切实做到多干少争论,快干少议论,实干不空论,带动各族干部群众统一对奈曼发展形势的认识,统一对奈曼发展战略的认同,统一对奈曼发展目标的认可,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二是破除安逸思想,强化攻坚意识。主动查找制约发展的症结,积极寻求迎接挑战的办法,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凝心聚力,克难攻坚。
三是破除保守思想,强化敢闯意识。只要有利于奈曼旗发展,有利于富民强旗,就要大胆去闯,放手去拼,只为成功找出路,不为落后找理由。
四是破除利己思想,强化共赢意识。树立事业为重、团结协作的全局观念,少讲部门利益,少讲个人得失,在突破发展中携手并进,在合作共赢中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