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第1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关键词】 建筑机电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机电施工技术要点

1.1机电设备的安装定位

建筑中机电设备的安装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即整体安装、解体安装。在进行机电安装时,无论是整体安装还是解体安装都需要先做一些基础的准备工作,比如对机电设备进行功能检查、核对机电设备的型号等。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应先确定好机械设备的安装位置,并对机器设备的性能进行简单地测试;调整设备并进行固定;定期对设备进行清理和维护。

1.2插接母线的安装

在插接母线的实际安装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插接母线的防潮防护,做好插接母线所经过区域的防潮工作,以免母线受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应对密集型的母线进行统一的绝缘性检查,并在插接母线连接完成后进行额外应力的测试,并做好连接部位的漏电防护工作。

1.3弱电功能系统的安装

在现代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都相应的加入了多种类型的弱电功能系统,主要有监控系统,火灾、偷盗报警系统,内部通信系统以及停车管理系统等多种类型的弱电功能系统。弱电功能系统在安装之前也要先对设备进行性能方面的检查;连接工作完成后,要进行系统的调试工作,确保输入、测试的精确度;在建筑装修完成后进行弱电系统中央主机的安装工作。

2.我国建筑施工中质量控制管理的现状

2.1施工质量监督和设计质量监督比例失衡

在大部分建筑企业中,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般比较注重施工质量的监督工作,认为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各阶段的质量进行严格要求,却忽视了设计质量的监督问题。设计是建筑的灵魂,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过地区差异、施工难点以及整改难点之后所作出的建筑设计才是工程施工中的基础,才有可能使施工过程更加顺利。

2.2忽视配套设备及机电工程质量

在建筑质量审查和质量验收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一般只注重对建筑土建方面的审查、验收,却忽视了建筑物中各种基础设施和机电工程质量的检查监管力度,比如在建筑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电线线路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水压低、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以及排水管道经常堵塞的问题等,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疏漏,造成建筑使用问题的频繁产生。

2.3注重建筑表面质量,忽视建筑内部构造质量

在工程质量审查、验收过程中,往往只偏重于建筑物表面所显示出的质量问题,而对于建筑物内部构造中出现的问题,如建筑内部钢筋间距是否均匀、箍筋弯钩角度、焊接面的接头质量、管道线路耐久性等问题一般不易被重视。再者,由于一部分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等影响因素,造成很多建筑物质量验收合格,但实际存在很多潜在的工程内部构造的质量问题。

2.4设计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很多的建筑设计人员并没有很好地为机电设备流出足够的安装空间,很多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规划时忽略机电设备安装的重要性,很多的设计留出设备空间而没有安装空间,有些设计与采购脱节,购买的设备没有足够的空间放置,这就直接影响了设备安装的质量。就目前来看设计问题普遍存在,但是严重错误不多。

3.解决机电工程监督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建筑施工中质量控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政府相关机构及各建筑企业应积极制定相关制度,对建筑施工中质量控制管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

3.1加大国家政策的制约力度

国家应结合现阶段建筑机电施工中出现的质量控制问题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此对各建筑单位及相关质量检验部门进行制度约束,使各建筑单位及相关质量检验部门能够更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减少建筑机电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的产生。

3.2加强机电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在机电工程施工前,应对各个机电设备的具体安装方法作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在方案中,针对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减少施工过程中问题产生造成的施工延误问题,大大节约施工周期,减少施工资金的流失。

3.3加强机电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在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施工现场机电设备的安装情况进行统一详细的检查,及时发现机电设备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3.4加强机电工程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在机电工程施工任务完成后,施工方应组织各相关技术人员对机电设备进行统一的调试工作,以确保安装的机电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并尽可能减小安全隐患的产生。

3.5加强机电工程验收质量控制

工程验收人员应在施工完成后制定详细的施工验收标准,在机电工程施工结束后,各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验收标准做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应对各机电施工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工程中是否存在遗漏的安全问题,机电设备的调试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告知施工方,让施工方及时进行改进,严禁蒙混过关情况的产生。

3.6提高施工人员技术

首先,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提高是第一位的,对于一线的施工技术人员要在平时加大培养力度,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关于现阶段先进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打造一批高素质搞技术的施工人员。在进行安装前要对安装的设备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技术难点和要点,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才能,保证安装的质量。

3.7深化设备安装概念

在建筑设计和设备安装设计前,有必要考虑到机电设备安装的问题,对于设计师要进行一定的设备安装概念的渗透,深化设备安装重要性的概念。而且在施工前要对设备安装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反复的确认,对于实际的安装条件和情况进行调研。以便在施工前合理的设计施工计划,通过高标准的施工计划来弥补设计中的不足。

3.8加强机电设备的合理布置

因为机电安装工程中,往往都会涉及到很多的机电设备,安装环节也比较复杂,因此每一项机电设备的安装都应该得到合理的布置,并统一安排,这样才不会打乱整个施工计划和进度,这样才能提升建筑的整体观感。与此同时,在安装中还要结合设计好的施工图纸来进行综合布置,对通风空调、消防喷淋等的管道以及电气线槽等进行精确安装,以此避免管道缠绕或者线路不畅等问题的出现。在安装空调设备的冷凝水管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坡度,进而避免冷凝水出现倒流和溢出现象,从而将吊顶和墙壁淋湿。

4.结束语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建筑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国计民生,而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完成。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只有不断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有效的做好机电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才能同时取得建筑技术和建筑质量的双向指标,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翔.机电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02)

第2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关键字:建筑工程管理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原则

建筑项目在施工建设中,管理方面不能无章可循,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1重视顶防。俗话说防患于未然,必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应从消极的防备事故转变为积极的以顶防为主、将隐患杜绝于萌芽状态的顶防管理。顶防的作用是将可能导致不合理的因素一的顶防并且做到最大的杜绝,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1.2保质保量。仟何工程项目,质量是其赖以生存的原则,做好质量是一个工程最重要的衡量准则。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参与工程建设、做好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每个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责仟和义务。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贯彻“质量第一”的原则,做好工程管理。

1.3做好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归根结底还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服务至上。在进行管理中,要将客户放在首位,以客户的需要和切身利益出发,搞好工程、做好质量,客户至上应成为整个工程的出发点。并且,由于工程是一个整体协作的项目,所以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是在为这个整体服务,因此需要通力协作,发挥服务的概念,做好服务;

1.4数据严格。质量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职业态度和操作上的,所以必须要依靠反应客观事实的科学数据,来做好工程,管理好工程。严格执行过程数据,就是要用数据统计法,对工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研究工程的情沉,寻找出对工程构成影响的主次因素,进}角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提高工程质量,做好工程管理,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完成。

2、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员管理问题、安全管理问题和管理技术问题。一直以来,建筑从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导致其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经常引发各种管理问题,这样就使得建筑工程在整个项目的施工以及管理中质量低下,不能很好的保证管理所需要的人才要求管理技术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所在,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不仅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更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保障力量之一。建筑工程其施工的技术管理整体来看是一个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综合的工作能力,但目前来看,我国在人员以及技术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工程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是一切工程的前提,安全第一,这不仅是一句曰号,更是一个承诺和目标。由于个别的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足够的安全管理体系,所以使得建筑工程的安全管问题时有发生,从而给工程埋下很大的隐患,安全的威胁加大。

2.2施工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与日俱进,随着涉及到的专业和行业也扩充很多。目前看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的技术中,各个方面由于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问题,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和隐患,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内容。再加上,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主力军仍然是农民大队伍,这就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和专业

的素养,在工程施工中不容易管理并且容易产生隐患,很大程度上给工程施工带来一定的技术问题。

2.3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建筑工程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但还是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企业在执行中做不到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复杂繁琐,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作业,也没有一套完备的管理秩序和管理手册,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存在无法可依的窘境。另外,我国建筑工程在管理方面没有很好的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只是在一些高校中设有一些管理的课程和相关活动,但企业中这种止规、科学的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再加上很多单位没有将管理的重要性放在一个明显的位置,忽视管理作用,只是单纯的依靠企业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这样势必造成了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3、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3.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大力发展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果,应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仅要涉及到工程管理方面,同时还要注重设计、管理、经济以及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切实的提高其专业综合素养,从而使其工作执行力和工作协调能力大幅度的增加。管理人员不仅要懂设计、懂法律,更要懂沟通、懂协调,只有全而的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工作高效。也要注重管理人员职业资格的考试,通过考试,促进管理人员将管理学习切实的放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绩效考核,对于那些取得职业资格的人员要有一个公平的考核制度,从另外一个方面督促其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另外,也要发展先进的管理技术,不仅做到管理人员好管理,也要有好的管理技给予一臂之力,止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2建立建筑工程管理法规,完善工程管理的体系。各个从业建筑行业的单位需要建立起工程管理的法规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不是浮空的,有利于执行,能够切切实实的在实际工作中用得到、发挥效果。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建筑的工程管理提供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监督考察法律的执行情沉,增加工程管理法律的推动作用,规定其管理范围,并要求必须严格的执行,来控制考核建筑单位。另外,应积极完善工程管理的体系,使得企业在管理的工作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不仅能促进企业转向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更能有利于建筑企业增强其国际竟争能力,能够与国外同行竟争,有利于其长远、健康的发展和壮大。

4、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每一个建筑工程管理者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圣. 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6)

[2] 顾朝阳,桑苗灿,杜其林. 论建筑工程质量的宏观控制[J]. 科技资讯. 2008(26)

[3] 暴丽清.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J]. 信息系统工程. 2011(08)

[4] 王立明.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3)

[5] 师艳红,刘肖飞. 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措施的分析[J]. 中国城市经济. 2010(11)

第3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Abstract: The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 is the present community attention hot spot, in the oil field mining area apartment management and the services, creates the peaceful work is the supervisory work central content. The safe harmonious management goal is its most important duty, is safeguards the oil field to be stable, the staff is stable, stabilization of production premise.

关键词:企业公寓创安工作管理

一、创安工作成为员工公寓管理工作的重点

员工公寓的安全建设,是员工平安、后勤稳定的前提,是企业环境稳定、生产有序的根本保证。公寓管理部门成立以后,特别是企业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企业后勤对员工公寓的安全建设作了艰辛探索,在公寓区硬件方面下了大力气改造完善,在员工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常规性建设,但是企业后勤仍要长期面对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员工公寓管理不够完善之间的矛盾。如员工公寓大量电器入室等,给员工公寓管理不断带来压力,增加了公寓管理的难度。因而员工公寓管理要不断研究,立足当前,寻找着力点,从保证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安全建设工作。

创安工作是员工公寓管理服务中的重中之重,是员工公寓管理服务的中心环节。安全工作不到位,其他的一切无从谈起。本着对企业、对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公寓管理部门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紧抓实。

二、员工公寓创安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在落实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上,首先必须完善公寓安全管理制度。从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日常管理程序和要求、工作的检查到培训的实施,形成安全工作总体工作程序,建立、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员工公寓应急反应程序及应对措施。其次是加强安全管理和检查。坚持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对公共安全设施加强检查,实行消防器材普查和安全管理巡查制度,实行企业职能部门和公寓管理部门两级监督检查制度,排查、分析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反馈沟通检查情况,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第三是严格落实值班安全制度。每个公寓楼配备值班员,负责门卫管理和安全巡视,做到24小时不间断值班。第四是严查公寓内违章电器和明火使用。在公寓辅导员的配合下,实行管理人员定期自查和公寓管理员随时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第五是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安全知识讲座、碟片巡回放映、宣传板报、宣传橱窗、网页专栏、宣传单、119消防安全周系列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员工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三、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创建员工公寓精品管理

规范管理是员工公寓正常运作、达到精品管理的基础。实现规范管理首先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一是要高度重视公寓管理工作,建立自上而下、逐级负责的员工公寓管理网络,落实公寓管理各项工作责任制;二是应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面向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员都应有相应的工作规范要求;三是面向员工也应有一套公寓管理制度和规范,与企业的系统管理工作进行对接。

四 、创安工作要遵循科学化的管理规律

4.1制定安全制度

员工公寓大宗物品进出登记、来客登记、晚归登记……,是起码的常规制度,门卫管理是员工公寓安全建设最基础部分。

4.2建立安全建设责任人制度

各幢楼员工公寓管理员是第一责任人,对公有部位和员工寝室进行各类日常管理:维修报送、验单签字、送水开门、维修陪同、安全检查及宣传。宿管员要养成“眼勤、手勤、脚勤、耳勤”,毕竟公寓安全以预防为主,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4.3及时修订安全建设制度

公寓管理部门对员工公寓的安全建设要警钟长鸣,对员工的安全知识、业务培训应列入议事日程,如请安保专家上讲座课、实地演练消防动作、岗位技术比武等都可作为加强宿管员工安全意识的动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要情通报,提高宿管员工的警觉性,并且通过不定期抽查和定期考核,来恒定员工的自觉性。

4.4制定“应急预案”

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多,公寓作为员工休息的主要地点,在保证员工工作精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幢五百人乃至一千多员工入住的公寓楼内很容易出现各类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员工公寓管理过程中,可以制定一些应急预案:公寓停水停电应急预案、员工公寓火灾应急预案、员工寝室失窃应急预案等。公寓管理部门要留给宿管员一些必要的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保证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有关人士及时到位处置,尽可能避免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点,从而保证员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休息环境。

五、结语

员工公寓安全建设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一件大事,一件非做不可的大事。而真正在为员工平安保驾护航的正是员工公寓管理部门自己,因为公寓管理工作将永远陪伴一个主题“创安工作是公寓管理的根本任务”。当然,创安工作,和谐公寓的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系统繁杂、高度集中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各方共同努力长期建设才能完成,相信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下,企业创安工作将会得到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和谐公寓与和谐企业定能在全国企业建成。

参考文献:

[1]毕敏.物业管理中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8(1)

第4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合同管理能力;培养途径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contract management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training model problem of contract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llect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provided ways for training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tract management ability; training ways

工程合同管理能力是指运用从事合同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法律和合同理论知识、较强的合同管理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系统能力和综合能力。工程合同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才能具有与建设项目相适应的合同管理能力。

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合同管理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1.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目前建筑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都能够开设合同管理系列课程,但是合同法与建筑法规课程分别开设在两个学期,导致学生的合同基本规定和建筑法律法规等理论基础不扎实;工程造价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都涉及到招投标知识,但是都存在课时分配不足的问题,致使学生对招投标的过程认识模糊,对合同示范文本和合同标准条件等规定掌握和理解深度不够;开设国际工程管理类课程后对国际工程普遍使用的合同范本和通用条件的学习与合同管理课程中涉及的国际工程合同条件的学习存在互相依赖和互相推诿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对国际工程合同条件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降低,存在教材选择不当导致的教学内容主次不明、课程之间重复或断档的问题。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教学分开,理论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剥离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有待提高。对高校调研结果表明,除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教师产学研结合紧密,实践经验丰富外,其他高校的教师90%以上没有参加过实践,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1.3 教学考核手段简单

在以往的课程考试中,试卷题型多数为填空、选择、简答、计算等,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合同法和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合同示范文本规定等一些概念和合同条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在书本上或在笔记本上就可以找到答案,而招投标与合同履行之间的关系、合同条款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际中的综合应用、索赔条款的灵活运用很难在试卷中全面反映出来,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条款,忽视了合同管理知识的广博性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合同管理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1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和市场需求,以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基础,加强合同法、建筑法规等基础课与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之间的联系,[1]在工程造价、施工组织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结束后增加招投标与合同条款草拟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合同管理调研实践环节,强化合同管理实践。合同管理人才对招投标的能力要求较高,这部分内容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合同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强化学生对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学习和理解,熟悉示范文本,对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基本程序和相关规定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2.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从教师入手,安排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和有特色的项目上进行实践,或者进行定岗挂职,丰富合同管理的实践经验,为理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2,3]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和知识体系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合同管理软件,结合适当的招投标情景模拟,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引入案例法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授课教师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加深本课程内容,结合工程合同案例库的案例和工程合同管理实践讲解理论知识,增加课堂讨论和小组案例分析环节,采用小组讨论评比方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4]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建立互动式和开放式的合同管理课程学习平台,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相结合的课程新体系,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3 教学考核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最终的教学考核方式可以增加口试,采用口试和笔试结合的考核办法。[5]口试和笔试各占一定比例,口试可以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笔试可以考察学生对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口试设答辩小组,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作为评委,由教务处、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监督、指导。专业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出题,答辩组的老师就所抽题签随机提问,学生在答辩时要注意该理论的实际意义、隐含意义及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测试学生快速反应问题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判断决策能力。[6]

项目来源:长春工程学院教研项目《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编号:28。

作者简介:刘广杰,女,1977年1月生于吉林松原,长春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工程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 佘立中.土建类学生工程合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4(2):5962

[2] 王志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改革浅析[J].教学艺术.河南教育(中旬),2009(9):48

[3] 朱祥亮.案例教学在《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08(37): 5152

[4] 王彩雪,薛婷.浅谈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J].山西建筑,2009(3):210-211

第5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本文阐述的是,在不采用芯模振动等专用制管设备的情况下,使用简单的插入式混凝土振动器,在工厂预制口径在1400毫米至2600毫米的企口、钢承口等各种接口形式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的工艺研究。

随着城市市政工程建设的发展,对大口径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特别是带有橡胶密封圈接口的排水管道,以及用于地下顶进施工的专用顶管需求量大增。而一般水泥管厂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使用传统的离心和悬辊制管设备已无法适应大口径排水管道的生产,企业遇到生产能力不适应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中铁十六局四公司大胆采用立式组合模具,配合普通的插入振动密实方法,由工人手持插入式振捣棒,将分步装填的混凝土逐段振动密实。同时,也改进了混凝土搅拌、混凝土上料、以及蒸汽养生工序,成功地实现了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的批量预制,并在施工中得到成功地应用,为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企业效益做出了贡献。

二、成型原理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一)成型原理

在插入式振动棒的有效激振力作用范围内,管壁预拌混凝土中砂、石骨料等的全部固体粒子同步产生振动,并在振动时克服粒子之间界面的磨阻力而产生移动,进行有序的排列,互相包裹,互相填充。同时,在呈沸腾状的预拌混凝土中的气泡,沿振动棒表面向上连续均匀排除,混凝土得到最大限度的密实。

本工艺成型的管子,管身混凝土密实均匀,结构强度高,混凝土中无明显残存气泡;管子结构尺寸不受成型工艺的影响,成品内外壁光滑,其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均优于其他任何工艺成型的管子。

本工艺的关键,在于将预拌混凝土下料、振动棒振动、振动棒起升等综合在一起,而管模则在工序过程中完全呈静止状态。

(二)插入振动器的选择

根据生产管径的不同,选用国产优质ZX50型行星式高频插入式振动器,工作电源为普通电网交流50Hz、380V,单个振动电机功率为1.1或1.5kW,转速2800转/分。该插入振动器与普通插入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不同:由电机驱动软轴,带动振动棒内滚锥旋转,滚锥在振动棒内筒壁的滚道上作行星式滚动,打击滚道,使棒体产生径向高频激振力。该插入振动器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生产实践证明,使用该种插入振动器可以迅速地使混凝土得到密实,如果采用了普通的偏心块振动方式的插入制动器,适当延长停滞时间,也完全可以满足了混凝土密实工艺要求。

(三)插入振动器的多点布置

由于混凝土管壁是圆环形薄壁结构,插入振动器必须采用截面范围内的多点水平布置,根据单个插入振动器的激振力有效作用半径,使其激振范围相互衔接,以形成沿管壁圆周均匀、有效的激振力共同作用。单只振动棒的高效激振半径为30-40cm,考虑到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为薄壁构件,且在试验中发现,混凝土中的钢筋和内外模具的钢板有反射激振力和谐振的作用。试验证明,在两只插入振动棒相衔接的部位,混凝土得到的激振强度不但没有减小,由于叠加作用,反而有增强的趋势。根据以上理由,将插入振动器的多点水平布置的间距(弧长)确定为等距的60cm左右。插入振动器多点水平布置方案见表2。

(四)插入振动器的振动时间

插入振动器的振动时间即振动棒在混凝土中的停滞时间。停滞时间过短,混凝土不能够得到充分密实,混凝土中的游离气泡也不能完全排除;停滞时间过长,则有可能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混凝土中的粗集料颗粒下沉,水分上浮,即形成混凝土由于过振产生的泌水现象。一般混凝土配合比情况下,当预拌混凝土坍落度为3-4cm时,规范要求同一工作点的持续振动时间为20秒-30秒,而使用高频插入振动器的最短持续振动时间不得短于10秒钟。插入振动器的振动时间还与混凝土存料多少有关。当混凝土布料堆积厚度较大时,振动棒在混凝土中的停滞时间应当适当延长。所以,振动棒振动时间应结合混凝土布料速度、堆积料层厚度决定,以保证混凝土恰好振动密实为宜。

(五)立式组合管模

装配式外模:为两半圆结构,半圆接口采用错茬式合口缝,以保证不漏水泥浆。两半模间采用螺拴紧固;整体缩径式内模:为圆形带有缩径机构的整体模,其收缩条向内收拢,然后两侧圆筒同步向内收缩;端口圈:分为下部的承口底圈和上部的插口圈,为铸钢加工件,决定生产出的管子接口尺寸。

三、生产工艺条件及工艺流程

(一)生产工艺条件

立式振动成型用的混凝土原材料,同悬辊制管生产工艺要求基本一致。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区别的:水泥采用号早强型硅酸盐水泥,以减轻泌水现象和获得早强效果;石子的最大粒径稍大,以获得较高混凝土强度,为0.5-3.2cm,颗粒级配符合质量要求;砂子选用细度模数为2.3-3.0的中砂,砂率在34%-35%,比悬辊工艺稍大;混凝土加水量必须要严格控制,水灰比为0.38-0.40,控制预拌混凝土坍落度在2-4cm。

采用养护罩式低温蒸汽养生,管子制作完毕后,待满足一个小时的静停时间,使混凝土达到初凝强度后,即加养护罩通蒸汽加热。混凝土经升温、恒温、降温过程,达到混凝土的脱模强度后,先脱掉内模,再脱掉外模,管子脱模后尚需要补充自然养生阶段。

(二)工艺布置

中铁十六局四公司采用的是室外露天生产和养护罩低温蒸汽养生,即在生产现场的混凝土地坪上安装承口底圈,装配管模。一台门形吊车,用以起吊内外模、钢筋骨架、管子和混凝土料斗;在吊车轨道的一端就近安排混凝土搅拌设备。

(三)工艺流程

在承口底座内侧组装内模及底圈,同时涂刷隔离剂,吊装成型好的钢筋骨架套在内模外面,在承口底座和内模上已经分别涂刷隔离剂;在钢筋骨架的外面合上外模,外模的内侧也预先涂刷隔离剂;在内模上部安装混凝土倾料顶盖,将拌制好的混凝土卸到布料顶盖上,向内外模之间的空腔下料;在管壁周圈各点安排插入振动器,分层振动密实混凝土;振动成型结束,将布料顶盖移开,压下插口圈,锁紧楔销,人工修正并成型上部管口;加蒸汽养护罩,养护混凝土;待管体混凝土达到脱模强度后,收缩内模并吊开外模,移至下一个工位,清理模型,与新的承口底圈组装。产品留在原处继续养护,达到起吊强度后,运走管子,脱开底圈。

四、生产工艺特点分析

第一,能生产非圆形管,如:椭圆、蛋圆、上圆下方、带基础管等;也能生产带有柔性橡胶圈接口的企口或各种类型的承插口管。第二,节约能源:以悬辊工艺生产Φ2000管为例,其主机容量在90KW左右,本工艺耗能仅为其五分之一左右。第三,生产同样规格的产品,投资可节省一半以上,生产利润高;并可生产特大口径产品。第四,由于省去了复杂笨重的主机及主机基础,安装方便,对场地要求低及便于移动,可利用工厂现成场地,也可在施工现场预制,产品上马快。第五,因为模具不用旋转,无严重磨损,使用寿命长。具有设备简单,便于维修和安全性能好的优点。第六,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管子与模具同时起吊的要求,龙门式起重机的起重量要求仅为悬辊工艺的二分之一左右。第七,噪音低,无废料、废液排出,有利于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第八,无跑浆、分层、麻面、超厚、塌落、漏筋等质量蔽病,且由于内壁、外壁、承口及插口均为模具成型,表面光滑,产品的外观漂亮、结构尺寸及内在质量均有保证。

五、工艺推广前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建和环境治理工程对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的需求量激增;同时要求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材料工程预算价格中运费部分大幅度减小。所以,今后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的生产运输半径将会更加缩短。市场竞争形势必然会促进小规模企业上马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有条件在施工现场预制大口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就近安装施工。

第6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自我国设置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以来,有关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一直不断。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乱不清,基础理论肤浅薄弱,学术论著自相矛盾的现象相当普遍。本文试图规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理顺三者的相互关系,以促进我国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发展。

1.何谓公共管理?有人认为,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例如,夏书章教授就是这样看的。他指出,行政管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英文为administration,意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行政学,有人把它译为行政管理学。因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质,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lic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饰,所以,有人也把它译为公共行政学,有人译为公共管理学。[1]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仅仅是个译名不同的问题,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差别。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那么,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过去在外国表达的可能是同一个对象的含义,但是也不是对国外在这一个领域全部研究现状和历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没有能够概括进去国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论。其二,既然我们把外国在这个方面的理论引进国内,那就遇到一个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问题,而夏老的看法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其三,当前中国教育部在专业设置上把公共管理设为一级学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设为二级学科,表达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差别的意向,此时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当然,夏老强调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仅在译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实践中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确实在公共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舍弃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2.有人认为,公共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新公共管理。陈振明教授说“:说到底,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而且它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新趋势。因此,我宁愿将公共管理视为一种传统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之后的新途径、新范式,我称之为‘第三种途径’,而将前两者分别称之为‘第一种途径’和‘第二种途径’。”[2]陈教授讲的“第三种途径”的“公共管理”,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一度很兴盛的“新公共管理”,它是一种在“重塑政府形象”名义下以市场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引入私人管理企业方法的公共事务管理市场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陈教授关注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令人钦佩。但是,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一,他把公共管理等同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忽视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也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显然在概念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二,他只看到新公共管理引进私人管理方法的优点,没有看到这种模式存在的缺点。据我观察,当年在美国很兴盛的新公共管理如今并不是很时髦的东西,相反,强调政府权威才是当今在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三,有意思的是陈教授一方面写文章赞扬宣传西方新公共管理式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由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却讲的是政府管理的内容,这种论著上面的互相矛盾表现了作者自己研究中的困惑。

3.陈庆云教授是最早参与公共管理译名争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公共管理(publicmanagement)与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不仅英文译名不同,含义也不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说“:所谓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从本质上看,我们对公共管理的定义与公共政策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公共政策是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就是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调控活动中的行为规范。”[4]陈庆云教授强调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公共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但是,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一,就译名而论,publicmanagement仅仅是西方新公共管理的译名,不能全面反映和概括西方公共管理的历史和现实。administration在英文里既有行政含义,也有管理的含义,因此,publicadmin-istration既可译为公共行政,也可译为公共管理,怎么能说publicadministration就只能译为公共行政而不能译为公共管理呢?

4.上述情况表明,当前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是相当混乱不清的,对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关系的说明也是自相矛盾的和很难自圆其说的。这就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界的现状。它既说明了学界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不成熟阶段,也说明学界正在积极热情地探讨公共管理这门学问的科学真理。

第7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

关于公共管理要素说

公共管理的要素,它与公共管理的资源是有一定区别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既非物质的亦非心灵的,是社会中唯一的存在,是一种“中立”的东西。所谓公共管理要素,就是构成公共管理的必要因素,离开公共管理要素,公共管理工作就无从开展。公共管理要素包括公共管理权力、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素质和公共管理环境。

公共管理权力

公共管理权力,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所拥有的行使组织、计划、指挥、监督、调控等职能的权力或权限。公共管理权限的行使标志着某一公共管理主体有了公共管理权力的要素,这种权力需要社会的授予或承认,不是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组织想有就能拥有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公共管理权力主要是通过社会授予的管理权力,因为,它是很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争夺的稀缺资源。在传统的体制下,公共管理权力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要素几乎都是由政府垄断的,其他公共组织一般都不具有公共管理权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作为公共管理第一要素的公共管理权力也向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分散。

公共管理权力是公共管理的第一要素,对公共管理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无形资产,这种公共管理权力有时候是所有的人或所有的组织随便可以拥有的(例如,上面我们讲到的不求回报的治理公共厕所和不求回报的打扫公共卫生)。但是,拥有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要素和需要得到回报的公共管理要素却不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组织想要拥有就可以拥有的。一般地讲,拥有一定的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权力属于政府,例如国家机器、国际间的公共事务、国家的发展计划、对国家整体上的管理等都需要纳税人支付成本的公共管理权力等;而拥有一定的管理回报的公共管理权力,是由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对特殊的公共管理组织所拥有,例如公共水域的治理权力、提供社会劳动保障的权力等。

公共管理资源

公共管理资源是公共管理的有形要素,它是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最基础的条件和最基本的要素。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权力要素与公共管理资源要素在侧重点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应当特别注重于公共管理权力这一特殊要素,许多重大问题都是通过权力来配置公共资源或者通过权力来约束其他公共管理组织、私人组织、市场的行为的。

二是对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当他们拥有了生产这种有形公共产品的权力以后,他们在公共管理要素方面所花的所有精力就是获取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资源是这类公共管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也是这种公共管理组织生存的命脉。

三是对于介于政府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中间的公共产品主体来说,拥有公共管理权力与公共管理资源两种要素是一样重要的。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公共管理组织无论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还是在组织生存发展方面都没有上述两种公共管理组织自主和主动。

公共管理素质

公共管理的素质也是公共管理重要要素之一。在一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一方面构成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综合素质好坏的基石;另一方面,即使公共组织内部的所有的成员综合素质非常好,但不一定要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的综合素质就非常好。这是因为,作为单项的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个人的要素,必须通过科学的、合理的配置,才能使整个组织的综合素质达到最好。

公共管理环境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公共管理要素还包括公共管理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对于公共管理组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管理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可控性公共管理环境,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环境。与其他企业组织一样,现代公共管理组织重视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要素内容。

我国公共要素的政府垄断现象与特征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基本特征是,政府拥有所有的公共管理要素。表现为政府垄断了公共管理的所有权力,即一切由政府说了算;政府垄断了所有的公共管理资源,一切物质资料的占有权、分配权、处置权都是政府的,政府对社会的一切公共产品的提供都是大包大揽的供给式;政府拥有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权,包括社会的一切劳动及其劳动人员都是政府所有、政府支配的;由此而产生的公共管理的环境也是政府全面考虑的。因此,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有是政府统一所有、统一支配的。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配置的弊端

首先是公共管理的应变能力差。公共产品的要素越是集中在政府手中,由于提供公共产品的渠道过于单一,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就越少,供不应求的现象就越严重,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特殊福利越高

其次,淡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由于控制公共管理要素实际上是控制了公共管理的有形产品,在现实社会中是比较实惠的。所以说,冲淡了政府集中精力为社会提供无形产品(如国防、外交等)的根本职能。政府应该管的事管不好,不该管的事管得过多,形成了政府的低效率,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效率。

再次,提供了政府腐败温床。当公共管理走向社会化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要素创造控制收益权力,社会其他公共部门为了获得相应的公共管理要素,利用经济的手段与政府作交易,一些政府部门和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借助于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因此,客观上为政府腐败提供了可能。

另外,难以与国际接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公共管理的转型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在许多方面不能与世界各国接轨,造成了公共管理的被动局面。

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途径

具体的说,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途径具体包括:

公务员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从现实出发,我国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主要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因为,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实际上就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因此,研究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

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压缩已经膨胀了的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个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才能真正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政府才能在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制下强化自己的功能。

公务员市场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有机会站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争夺人力资源。在公共管理市场化发展时,政府对公务员的垄断对于其他公共组织来说,似乎不大公正。因此,当公务员市场化以后,政府的公务员队伍有可能在不同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流动,每个公务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趋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推动其他方面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对于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也是一个公平化的途径。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问题不仅是制度建设问题,而且是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问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社会来说可以起到下列方面的作用:

第一,强制性地压缩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于无所事事的政府公共管理机构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釜斧底抽薪”,断了养活他们的财源,他们就会主动走向市场通过竞争来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检验公共产品的有用性,对于市场来说需要的公共产品即使政府不提供资金,也可以通过合理的交换取得生产这种公共产品的组织所需要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第二,建立、培育筹资者队伍。推行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组织失去了“天然”的资金来源,而一旦社会有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生产服务的要求时,就会因社会的需要而出现一批专业化的筹资者队伍,从另一角度上培育了要素市场,对整个公共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促进。

第三,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就会使政府的强制性公共管理彻底废除,民众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自主性增强。只有把公共管理的资金推向市场,才能有公民自主、自愿的公共管理,也才能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与其他社会公众有进一步的民主。

第四,进一步丰富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当把公共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推向市场后,对于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必须考虑资金使用成本问题了,在降低或控制资金使用成本的前提下,才能有相应的微利收入来进一步发展公共组织。

其他资源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的市场化是一个体系,除了上述主要方面外,还有公共管理物质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市场化,以及公共管理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人们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正确、合理、高效的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体系,是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建设是发展公共管理事业的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才能降低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尔戈特博士访谈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1)

第8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社会;公共治理;合作管理

一、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都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尽管这三种称谓有着大致相同的指涉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彼此理念的不同。

如果我们从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角度去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它们依次铺就了管理模式由统治、到治理的演进之路。在公私没有区分、国家体系内部缺乏合理分工的专制社会时代,行政就是政治的落实,其功能是依靠暴力和强制负责国家政务的推行,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公共行政出现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离、行政与政治相分离的现代社会,其功能是按照代议制民主体制、非人格的法律体系、官僚制组织原则以及职业化的文官制度统揽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则出现在公民社会自治能力与要求不断扩展、市场机制不断成熟与市场力量不断壮大、政府独揽公共事务的“不可治理性”危机日益加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适应了当今时代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及其管理民主化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性”与“管理性”的有机统一,无论在合法性还是在社会资源方面,都为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开辟了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壮大等原因,治理理论出现并发展起来。公共治理逐渐成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其的理念也逐渐成为了公共管理的新内涵,同时,它也使公共管理进入了区别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的新时代。

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的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

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有赖于公民社会的自愿合作和其对权威的自觉认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双重身份,而且这种双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又以其各自的特征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公民社会与政府一道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社会以它那种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性正好弥补了政府的种种不足和有限性,从而可以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公民社会在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政府的权力运行,从而可以起到对政府更有效的监督作用。此外,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健康有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好的认可,这些组织以共同目标和信念把人们聚集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提升了公益精神,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公民社会在参与管理的同时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效果,从而可以以公共管理接受者的身份对公共管理的效果做出判定以利于公共管理渐至最优。其次,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公民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又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为政府增强了合法性。公共管理的过程也是公民社会完善的过程,公民社会的完善又可以促进更好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最终是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公共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双重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着多重的重要角色,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管理的成效。

第一,公民社会是政治民主的捍卫者。公民社会的自主发展能有效的分割和制衡国家的权力,从而能有效的遏制公共权力的专断倾向;公民社会可以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多样的表达形式和途径,保障公民利益表达的通畅,从而提升民主政治的代表性与生命力;此外,公民社会对培育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强化民主的社会基础从而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

第二,公民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公民社会是一个以契约、法制、自由、平等、竞争为价值准则的社会,这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公民社会中的工会、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可以起到规范行业行为、稳定经济秩序的作用。

第三,公民社会是公共服务的提升者。由于公共需要的多样性和政府的有限性,政府并不能为社会做好所有的公共服务。而以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因其具有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征和其“去私存公、取私为公”的“非营利”特性以及其服务社会、自助自主的公共精神,使之恰好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良好渠道,并能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缺限和不足,公民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委托承包、志愿服务、自助服务等方式和途径,去做那些政府未做、不想做或不宜做但却符合大众需求的公共服务,从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大大提升。

第四,公民社会是公共价值的维护者。与其他领域一样,公共生活领域同样存在着对善的追求。公共生活领域的善就是公共价值,它包括公民对公共生活的态度、责任与义务,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以及公民的公益思想与修养。公共管理的核心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公共利益和福祉,这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公共价值的追求:公民社会是公共管理的对象,它同时又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之一,公民社会的精神与价值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公民社会所倡导的诸如参与、友爱、信任、互惠、宽容、合作、平等、公正、开放、多元等价值理念,对于维拼良好的公共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公民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公民社会能够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提供一种有益的中介结构。通过这一中介结构,它可以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提供表达途径,同时又可以对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通过这一结构,它还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宽松的活动空间,满足他们多样性的愿望要求,同时这一中介结构还起到了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可以说公民社会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缓冲器”和“调节器”。

三、公共管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管理

公共管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社会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应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具体来讲,这种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管理模式下的公共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认识。

第一,公共管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政府并非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在某些领域,公民社会组织甚至比政府拥有更大的优势。公共管理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也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这正如著名的治理理论研究者斯托克指出的那样;“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公共管理责任边界的模糊性表现为许多民营部门向传统公共领域的进军,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区分已不像以前那样明显。在市场和公共部门之间被称之为“社会经济”的领域中,涌现了所谓非营利组织、志愿团体、社区企业、合作社、社区互助组织等大量公民社会组织,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这些公民社会组织能够满足多方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无需运用政府资源和权威的优势日益显现以及传统上由政府执掌的部分公共管理权向这些非政府组织的转移,传统上法律和制度规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责任便呈现出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的趋势。

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关系,因为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电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正是由于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这种权力依赖的关系,所以公共管理的过程便呈现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各个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关系。

第9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共事务 公共领域

综合分析已检索到的文献资料,关于公共管理的公共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与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视,并成为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

1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必要性

“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所有,在国家管理职能中,非常明显地,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真正的公共理论架构应是以宪法为基础,公共性指称政治层面。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曾出不穷,公共管理由“公共”和“管理”构成,在我国,它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内涵表现为是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是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认为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揭示了管理目的的公益性,是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是在公共事务中广泛程度的公民与公务员参与,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体现人民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公共部门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体现为公开与参与,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凸现的必要性在于公共管理实际上仍然是以国家为核心,由于公共管理权力的公共性意识淡薄,促使公共管理的官僚制结构的泛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自我封闭。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体制仍不成熟,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取得一定进步,却常常缺少市场运作的经验,约束性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内容也不明晰。我国的第三部门还难以担负起公共管理的重任,我国公共权力呈单向运行态势,非政府组织效能很难发挥。随着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研究不仅是公共部门的内在要求,就其现实性需要而言,也是公民社会外力推动的结果。因此,必须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公共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政府的管理绩效,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要求,更好地凸现公共性。公共管理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注重效率的理念,需要明确责任的新管理观要求公共部门凸现公共性。

2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基础

依法治国意味着一切公共权力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权力与法律冲突时,权力无条件服从法律,公共管理公共性必须在我国政府和公众中树立起法律法规,这既是法治的要求,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是相辅相成。国家是公共性的代表,公共性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性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社会性以公共性为指导。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公共性是我国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公共管理主体之所以是公共机构,尽可能吸纳一切可以吸纳的人或组织参加,从事公务活动,而不是私人事务,代表的行为目标必须具有公益性本质,公共管理主体只有依法行使权力,是公众意志的表达,才真正具备合理性。它体现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要求公共行政进行价值判断,即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共组织的天职,公共管理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公共管理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对整个社会发展肩负引导义务,应该对有效的管理和社会公平做出承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现出社会责任感。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避免对公众利益的侵害,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有利于实施公共管理活动,实现公共利益,以社会公众的喜好为导向,实现公共利益。

3公共部门采用私部门管理工具彰显公共性

私部门管理的核心内容表现为追求不能损害社会中其他人的权益和利益,私人组织的控制力主要来自市场,它也不处在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场之中,,它所管理问题涉及的标的人口较少。公共部门采用私部门管理工具有利于我国公共部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益博弈进入公共管理领域,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受到威胁。而私营部门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将私部门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哲学,满足民众的需求。比如通过绩效管理使公共管理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依据,,改变政府机关的浪费,加快了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借鉴卓越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打破公共部门的垄断局面,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广泛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和创新公共部门管理方式,引导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重塑公共部门管理的业务流程,实现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部门更有效率和活力。又比如实现标杆管理,促进公共管理组织学习和变革,彼此合作、信息分享,主要以竞争者为对象,并了解对方是如何实施某项具体程序,希望创造组织的成长空间,发展出新的、能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充分利用好战略管理手及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东.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兼评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现状[D].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2002.

[2]王乐夫.试论公共管理的内涵演变与公共管理学的纵向学科体系[J].管理世界,2005(6)

[3]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