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第1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多维度,且复杂性比较强的整体,与整个国家所有群体的经济利益相关联。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国民经济统计为出发点,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实质与要求,分析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关键词: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运行;具体影响

国民经济是在宏观层面上,对一个国家各种经济活动总和的反映。在社会再生产方面,就生产过程来说,国民经济是生产领域、分配领域、流通领域和使用领域各种活动的总和;就组成要素来说,国民经济除劳动者经济活动之外,还包括实物、资金流量;就行业角度而言,国民经济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总和。经济主体不同,所活动的部门和环节也不同,各种经济流量的产生和交织,最终形成国民经济这一整体。

一、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包括统计学方法、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国民经济统计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根据多个指标和大量调查数据,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统计学方法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统计对象与统计结果,利用简明、直观的数字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前提,账户式平衡法、经济数学模型法、投入–产出法、综合指标法等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依托。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统计理论与实际,明确相关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确立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规范,设定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具体指标,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的完善性[1]。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经济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国民经济统计,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改进依据。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把握好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此外,国内与国外国民经济统计结果的对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有一定提升。

二、国民经济统计要求

首先是整体性。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国民经济统计应满足相应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角度,全面统计各种数值,保证核算体系的完整性。其次是关联性。国民经济中的组成元素相对比较多,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国民经济统计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类,根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找到共同的关联要素。此外,还应分析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为各种数值的有效统计提供依据。最后是层次性。不同的数据所反映的经济问题也不一样,国民经济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各种数值,需要保证其完整性和清晰性,有效运用各种统计标准分析数值核算,积累相应的数值核算资料[2]。在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满足层次性方面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在宏观层面上的反映,主要是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行业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结构与数量等角度,以此为依据,明确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对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新时代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以此为方向,转变经济发展结构,顺应经济发展趋势[3]。

(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反映具体地区、部门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反映文化、创新、环保等产业方面的发展问题。如广东省地税局在2015年1月所的相关数据中,广东省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5%,而地税系统组织税费累积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1.1%,即税收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广东省的经济成果分配中,政府财政所占比例偏大。因此,广东省在2015年的经济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经济成果的分配,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减少相应的税收费用。

(三)提高国家经济全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统计也包括对外贸易统计。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三大世界对外投资国家之一,是世界投资所关注的重要潜力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外贸易统计。对外贸易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改善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融入状况,使我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4]。

四、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数据统计,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国民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滢西.论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06:264-265.

[2]汪小英,王林珠,李奇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174-176.

[3]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78.

第2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摘 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要适应国家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战略性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强国内国企经济的调整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布局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经济调整 目标 内容 探究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国有经济中,国家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都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如国防性和公益性的行业。而对一些一般的营利性竞争行业,国家则采用较为松弛的管理和控制,甚至不参与企业管理。因此,国内国企进行的经济调整也要根据国家对不同国有经济的要求和控制程度,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有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一、加强国有企业的合理布局

我国国有经济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就需要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的布局。

1、国家要对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行业领域采用独资和垄断的方式,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进行国内一切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一些重要国有经济领域的控制,如国防军事工业、航空航天业、金融业和广播新闻影视业等重要的领域和一些较为特殊的农业领域,这些行业领域都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需要国家实行绝对的垄断和控制。

2、在国有经济的范围中,对于一些对国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国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和投资。如国有经济中的铁路运输、航空、城市电力、通讯和石油开采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国家不能进行完全的垄断支配,而是要运用我国的法律和国家的行政手段对其进行部分的干涉和管理。

3、国家要加大对重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支柱性产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作用。国家可对国有经济中的一些大型企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持数量,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4、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有海洋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等,是社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巨大利益,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5、国家要加大对国有大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增加大企业的数量,而对国有小企业则让其自由竞争和发展。如在电子、机械化工等大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适当地加大投入可以使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去更多的资源和服务。而对于家具、食品和纺织等制造产业和领域,国家要适当地减少对其的控制和参与,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进行自由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6、保持国有企业各自的特色,促进自身优势的发挥。我国国有企业合理布局的目标是鼓励不同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各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东部的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开放程度高,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密切。在这些区域,国家可加大对新兴技术产业的投资,鼓励和支持该地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同时,在我国的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可注重对其进行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加强对这些地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对于西部地区,国家要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东部地区的先富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域贫富差距,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共同发展。

二、积极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

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就是指在经济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中,要保证大小企业的合理比例,保持中小企业占大成分的比例。在国有经济调整中,国家要不断增加国有大企业的经济规模,促进大规模企业数量的增加,同时还要保持中小企业的数量,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作出适时地调整,积极促进国有企业合理组织结构的构建,从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布局和组织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国企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基本保障,也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过程中,国家要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国有经济要采取不同的掌控政策,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全面小康:国民经济“软化”过程

这一过程在消费结构上将表现为实物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在产业结构上将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可以预料,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它将是国民经济“软化”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消费结构上将表现为实物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在产业结构上将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消费需求动力:服务消费品需求扩大

从生活消费需求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将引起服务消费品的需求扩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首先,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将使全国更大范围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将可能下降到40%,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交通通讯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精神生活向健康与知识型发展,越来越多的边际收入增长额将用来购买发展型和享受型服务产品。

其次,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使全面小康社会的闲暇时间的边际效用增大,闲暇本身成为社会财富的内容,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需求对象;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长。这就引起以旅游、文艺、康乐、消遣服务为产品的闲暇产业的发展。此外,全面小康社会富裕人口的增加,将扩大延年益寿保健服务的需求;知识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教育、科学技术服务的更多需求。第三产业将由此获得发展的需求动力。

生产需求动力: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所需服务型生产资料增大

从生产需求来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正是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劳动分工日益深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期,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进一步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促进,将加强生产的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就会引起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服务型生产资料增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因此,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将刺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从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两方面,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条件。因此,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要重视工业化,而且必须推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产业发展特征的启迪

必须注意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的新变化,关注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现象,扭转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工农业推动的旧思路,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相应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在2001年分别比全国水平高6·8和5·3个百分点。广东第三产业在实现小康过程中呈现的一些发展特征,可以给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工业立市”不是惟一的产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比重大幅度提高。1978年—2001年间,广东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4·5%(当年价,下同),高于GDP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由29·8∶46·6∶23·6演变为9·4∶50·2∶40·4。这提示: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趋势,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因此,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必须辩证认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规律,全面把握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产业发展走势,重视并推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直逼50%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市县来说,如果还只把“工业立市"作为惟一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不考虑第三产业即将超过工农业的经济意义,那就会失之偏颇了。

在全面小康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靠“第三产业”推动

广东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在80年代初期仅为40%左右,到2001年已增大到51·6%,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按当年价算)。不过,第三产业这种略超50%的推动力地位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若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97%、58·32%、39·71%,第三产业的推动力仍居第二位。

尽管如此,数据还是提示: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不一样。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贫困阶段,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因此,要辩证认识总体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中国民经济主要推动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发展思路。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说,在珠江三角洲和大城市,第三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和中小城市,第二产业应是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或超过目前广东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必须注意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的新变化,关注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现象,扭转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工农业推动的旧思路,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

国内外资料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当上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时,第三产业就开始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二大的产业。已实现总体小康的广东目前已达此时点,预示着全国各地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将或迟或早出现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容量第二大的产业的前景。因此,应正确认识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这种变化,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来抓。

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广东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即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增加值的比例,1978年为67·0:18·4:7·9:3·6,2001年演变为49·2:37·1:8·3:4·4。流通部门比例下降,其他三个层次特别是生产、生活服务部门比重上升,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方向。这是因为:第一,在产业发展序列上,先行产业的“一枝独秀"使商贸业在发展初期肯定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百花齐放"使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期,实物产品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和社会生产所需的主要生产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提高,使生产消费中消费的服务型生产资料比重越来越高。这促使生产、生活服务业迅速发展,比重上升。第三,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开始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在社会产品中,服务产品比重增大,实物产品比重下降,需要运输和在商店交易的实物产品相对减少,导致商业、运输业比重不可能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而呈现增长—饱和—下降的趋势。

根据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走势,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要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量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交易运输量的相应需求,适可而止地发展流通业。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根据工农业产品交易量的增长状况,推进流通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后期,根据实物产品比重下降,服务产品比重上升的状况,适当控制、收缩流通部门的比重。另一方面,必须认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第二层次服务部门的迅速发展。

通过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大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力日益增加,而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构成中,这些行业的比重仍然偏低。另外,从就业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仍然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而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保健和科研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相符。

确认战略地位需更新观念

按照产业演变规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根据广东实际,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更新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

面对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景,广东要适应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在理论和观念更新方面应走在前列。宣传新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必须正确认识:现代产业包括有形产业和无形产业,无形产业比重上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高级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两大类,服务产品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现代财富包括第一、二产业创造的实物财富和第三产业创造的非实物财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衡量指标:比重标准和人均标准并用

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通常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产值比重指标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这两个指标一般地说可以在总体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比重仅是相对水平,反映的是三次产业之间此消彼涨的对比关系。假定某地第三产业处于落后状况,而工业更不发达,第三产业因工业比重低就有可能占较高的比重。因此,要全面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除了使用相对指标即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外,还要辅之以绝对指标: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

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人口,可用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它可消除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例如,有的城市人均服务占有量大,但因为第二产业很发达,故第三产业比重就显得小。如分析其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就可以确定其第三产业发展处于高水平。不过,此项指标也有缺点,就是不反映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关系及其相互适应程度。

服务密度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国土面积。与此对应的还有农业密度、工业密度,三者统称产业密度。它们可用来分析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产业不只是商贸、旅游、娱乐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东在发展国际化制造业方面无疑将有更大发展空间。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发展第三产业的关注。因为,现代化工业生产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高,相应对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广东发展国际化制造业,将为相应的生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日趋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将刺激广东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产品、促进工农业提高效率的功能。针对目前社会上相当多干部群众普遍把第三产业与生活服务业划等号,把第三产业理解成商贸、旅游、娱乐、消遣活动的认识误区,要全面宣传第三产业既包括生活服务业,也包括生产服务业,既为居民提供服务消费品,也为三大产业提供服务型生产资料。当前要特别强调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生产要素的功能。应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机会,引进先进经营理念、技术和资本的契机,推动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

实现现代化要求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更高

随着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广东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对于城市来说,实现现代化要求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该更高。因为城市是第三产业的基地,它集中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劳动力,提供大部分第三产业产值。此外,人口密度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正相关。城市人口密度大于全国,服务需求旺盛,第三产业应该更发达。在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注意3个问题:

第一,区分国家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确定现代化的不同标准。一些地方以“一刀切"的方式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比重标准,以国家现代化的标准要求城市和农村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同样的目标,实际上把大、中、小城市与农村都当作匀质对象看待,这是不科学的。它导致一些大城市以为第三产业发展得差不多了,离现代化仅有一步之遥,而农村地区则对实现第三产业的高比重目标感到无从下手,离现代化遥遥无期。

第4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流通业;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03-03

1引言

流通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当代各国积极发展的重点。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无流通论”和“非商品论”的影响,中国一度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使得流通产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中国的流通产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获得了迅猛发展,流通产业在总体上还处于中间偏低的地位,仍然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得客观要求。

第5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乡镇经济 发展模式 发展策略 环境保护 品牌建设

乡镇是直接面对农民最为基层的单位,和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乡镇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备建设的还不够完善,交通的不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农民的收入较低、缺少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消费的需求,不利于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乡镇经济是有效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实践,分析了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乡镇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中西部乡镇经济的落后严重的制约和影响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本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通过研究分析,目前乡镇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乡镇经济的特色不够突出

目前我国乡镇经济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乡镇特色不够明显,特色意味着有经济点的存在。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形成自身特色就很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农村地区有很多有特色的人文、特产以及环境方面的资源,可以用来发展乡镇经济,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乡镇经济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较为盲目,企业同质化状况较为严重,这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和相对成熟的城市企业竞争,依据乡镇实际状况,发展特色经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说明民间资本越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社会就业和群众生活水平也就越好。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同时也是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温度计,民营经济发展的好坏可以用来衡量本地区县镇经济的发展状况。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异常的活跃,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乡镇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发展乡镇经济

首先分析本地是否存在有乡镇经济发展的资源,了解本地区和其他乡镇比较的主要优势,这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地理优势、人文特色等等。在考虑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依据自身的优势抓住可能存在的一些发展机会。如果本地区乡镇资源没有任何的优势,则可以考虑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积极有效的发展集体经济,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路,或者是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创建乡镇经济发展的品牌

发展乡镇经济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入竞争的机制。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够有效的推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的进步与发展,强化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近乡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区域外的竞争与合作,则能够使得本地区的企业吸收经验,引入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促进本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还注意要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在营销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重点内容,创建乡镇特色品牌,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本地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促进本地区乡镇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三)发展乡镇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

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吸取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致使环境遭受到破坏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小结

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品的提升和基层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乡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目前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同时本文对乡镇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能够更好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广大农民群众。

参考文献:

[1]赵占恒.区域品牌培育模式浅析[J].北方经贸,2009(12)

[2]田燕秋.基于比较优势、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兵团农业发展问题[J].兵团党校学报,2009(03)

[3]胡金林.我国重点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农业经济. 2008(09)

第6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 城镇化 建设 参考价值

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是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宏观调控为主导方向的,充分利用其参考价值,才能对资源做出合理的分配和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费,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对合理布局及打造城市品牌有着重要作用,研究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参考价值,是对整个房地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在理论上和国家建设实际中意义非凡。

一、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参考价值是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借鉴的法则

房地产业是现代国家众多产业的一份子,既有国民经济一般行业的共同属性,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于房地产的产业链比较长,并且和其它产业关联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房地产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国计民生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提出的城镇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房地产行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个体企业,其运营都必须遵从市场规律的法则,优胜劣汰,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必须面对市场经济,只有对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参考价值很好的加以重视和应用,才能对城市经济发展中如何的规避建设中的风险,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用经济学的理论中参考价值来指导城市建设规划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经济参考价值是在我国制定这一宏观发展规划中必须运用的法则。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也是其它一些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房地产开发中要合理布局,怎样设置打造产品结构,特别是以后的发展方向,怎样提高发展速度,都必须在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之下,才能健康顺利发展,违背经济学和市场规律只能得到失败的后果。中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实施发展建设,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怎样对城镇合理布局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经济参考价值必须以房地产市场经济体系体系为依托

城镇化建设关系现代化城市发展,也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具体城镇化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其参考价值,这就要求,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在符合市场规律发展的同时,根据中国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结合当地人口数量、税收程度、收入值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对整个房地产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找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思路,制定严谨科学的对策,才有利于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使房地产市场平衡协调发展,对于政府而言,对于房地产的经营者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不遵从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就会出现不切合实际的非理,固然对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所需住房条件认同理念无一不是参考价值在房地产经济中的体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加之人们把房地产作为投资理财的项目,诸多客观因素都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以供给决定需求,供给无法对需求的增加进行敏感的反应,从而左右房价,制约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经济参考价值参考理论的发展方向

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依然然是我国未来支柱性、基础性产业,地产经济的有序发展会很大程度上带动其他产业链如机械、设备、建材、五金,燃料、动力的迅速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起到主导作用,重视房地产经济知识理论,并在城镇化建设中加以运用借鉴引导,对国家经济平稳持续发展有着战略意义,国家政策决策部门应尽快建立与房地产经济有关的政策研究机构,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专业机构,配备适应战略需要的专门人才,使房地产经济理论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不遵从房地产市场经济理论,盲目的非理性,或由于非理性投资泛滥大大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有效需求的能力,违背市场客观规律,违背地区性的城镇化建设实际,不仅会对房地产业造成重创,而且使对金融市场,进而对整个经济运行造成危害,还会会危急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切实需要,城镇化建设有序发展离不开房地产业,遵从市场规律,遵从经济学、遵从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参考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经济次发达地区 财产保险业 发展 突破

财产保险是商业保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险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财产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财产保险市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经济次发达地区尤为凸显。本文近期对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于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于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与突破的建议。

一、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宏观层面分析

(1)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带动保险需求的增加。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54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连续五年实现12%以上增长。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保源。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保险业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据资料统计,江西省2007年GDP总量在全国排名19位,然而其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在全国排名低至25位。对比可知江西省财产保险业的发展落后于江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江西省财产保险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市场空间很大。但是江西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水平无论从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方面都远远落后同经济水平的其他省。剖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江西财产保险市场根基薄弱,同期发展速度与其他省市相比比较落后,并且人口相对众多,导致横向比较时出现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经济次发达地区的大众保险意识有待提高,保险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2)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从资产的比较来看,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资产持有总量的增加,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快速上升,致使保险资产占银行业资产的比重有所上升,从2003年的2.41%提高到2006年的4.23%,但“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仍然十分突出。由于资产过多地集中在银行,使银行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也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并且江西省财产保险的发展十分有限,总资产仅占其保险业总资产的5%左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的拓展空间很大。

2、微观层面分析

(1)各地市财产保险业发展情况。2006年、2007年江西省各地市财产保险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但是,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中突出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差异也十分明显。省会城市以及相对较大的城市占据大量的保险份额,其平均保费收入超过了全省的60%左右;另外,其产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南昌、赣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总体来看,2006-2007年,江西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比较快,各地区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前景看好。

(2)居民生活水平比较(见表1)。本文选择了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大体上对江西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描述。分析数据发现,经济次发达省份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则更加明显,其恩格尔系数偏高说明了居民消费中食品支出比例高,这对保险消费的增长是不利的。城市化率低不利于增加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和获取规模收益及范围经济,这将直接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结构分析

财产保险市场结构是指在财产保险市场中,各财产保险公司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下面采用贝恩德市场结构分类表作为研究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结构的工具,分析2002年至2006年间的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结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尽管自2002年来江西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在逐年下降,但是截至2006年底,市场集中度仍高达88.01%。根据贝恩德市场结构分析方法,CR4>75%即属于寡占I型结构,并且截至2006年底人保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57.33%远高于市场支配企业所需要的40%的市场份额。江西财产保险寡头垄断性质可见一斑(见表2)。

三、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局面。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发展相对较大,而对于促进保险业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地区,是导致经济次发达地区保险业发展速度落后的主要原因。其次,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仍面临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偏低,农村消费力不足等问题。并且由于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淡薄,对保险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保险业务过于集中在工业化相对发达、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再者,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法人保险公司几乎为零,缺少法人保险公司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区域优势和对保险市场的规模扩张,同时不利于深掘经济次发达地区广阔的保险市场。

2、险种结构不合理,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车险保费收入一直占据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很大比重,在经济次发达地区,车险保费收入比重过大的现象尤为明显。例如,在江西、四川等省份车险保费比例超过70%,并且没有下降的趋势。这导致车险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险业的发展,前述江西省的数据就已经很好的验证了结论。并且,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公司及大部分都是分公司建制,保险分公司大都不具有产品开发权限,直接销售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尽管保险公司之间出于竞争的考虑,推出了较多的保险产品,但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对地方经济的渗透度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地方的需要。

3、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依然明显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截至2007年底,江西省省级分公司只有8家。同时,人保财险控制了一半以上的业务,若加上太保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88.01%,其他公司的平均市场占比不足3%。这种情况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这与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相适应,并充分说明经济次发达地区财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且不利于各保险公司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的突破

1、国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市场发展的基础

保险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依赖程度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保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监管部门要重视保险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保险业的优势,使其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保险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前产险新的业务增长点,紧跟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力争使地方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产险业务的增长点。并且,与此同时需要积极引导保险宣传,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保险产品的认可度,强化国民保险消费意识。

2、扩大产险市场主体阵容,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市场的集中程度偏高,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寡头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对产险市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须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促进产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为此,有几点建议:一是继续吸引产险公司来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应完善产险机构管理办法,放宽对设立法人保险公司的约束性条件,促进法人保险机构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的设立;三是考虑引进外资产险公司进行入股和技术合作,以便对本地区产险市场竞争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3、加快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改革发展

首先,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通过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再次,政府部门还应该引导国民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不仅仅将资产存放在银行,而且可以通过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再者,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推进公共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2006.

[2] 孙祁祥、朱俊生:我国保险业发展评价指标探析[J].保险研究,2008(2).

[3] 王力、盛逖:保险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8(3).

[4] 朱文胜: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研究[J].保险研究,2003(4).

[5] 孙祁祥、郑伟: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J].保险研究,2006(10).

第8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运输凭借其运输灵活、通达性好以及覆盖面广的优势,将全国各地的交通站点联成统一的整体,并由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已经由单纯的运输行业转变为新型的经济增长点,凭借其优质的运输能力,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投入,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市场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公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利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加快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优化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在此,本文从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下,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经济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生产需求,换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加强、完善。其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当前经济管理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良好的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公路运输的重要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我国各地间的区域联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基础在于公路运输,表现较为突出的在于内陆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整个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发展,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领头羊”,由此不难推出,公路在当代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其次,在公路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公路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直接影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完善公路建设,推动该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一个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公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再次,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良好的公路运输能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外资,带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加强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发展也在很多成都上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完善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基础,公路运输能够有效的推动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生活中各种物质需求,同时能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为促进建立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其改革措施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完善,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整体。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公路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着我国公路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运输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公路运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确保公路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中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核心在于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着公路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责任、权能、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等功能,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的预算成本也在一定基础上反映出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在整个公路建设计划成本建设的过程中,是指结合着公路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计划期内的相关资料,由相关人员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中,每一项公路项目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心的预测,并在项目开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精心选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严把施工原料关,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的成本投入,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网络计算机的优势,促进信息整合。且在当前的公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将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以及施工环节多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路建设的成本投入。除此之外,与其他工程管理不同的是,基于公路的社会性、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在建设的过程中具备投资大、回收慢以及经营风险高等特点。由此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并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在符合公路运营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应用于发展,在提高公路运输质量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公路运输的经济效益。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完善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进行完善,在提高我国公路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伟,颜飞.公路运输经济管制研究的回顾和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段增英.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陈志华.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若干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5(06).

[4]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第9篇: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经济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政府开始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着力发挥政府职能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对公路运输发展非常的重视,公路线路已经遍布了我国的各个省市,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公路运输采取短途运输的方式,对于一条公路运输线路而言,虽然涉及的范围只是在一定的区域之内,但是,她得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尤其是公路线路所经的地区,不仅给公路沿线的人民带来了日常生活和出行上的便利条件,还可以促进公路沿线地区的物资交流,提升公路沿线人民的经济发展。第二,公路运输经济可以有效提升投资的环境。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投资,所以说,投资对于公路运输来说意义非凡,可以帮助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各个地区都对投资非常的重视,而在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变,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三、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效果过低。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在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必须要放在首位,并且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控制问题,很多地区在公路运输发展中对成本控制并不重视,也导致了成本控制的效果非常不好,公路运输经济的成本增加了,也就是相当于缩小了收益,导致公路运输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收获预期的效益,对公路运输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二)没有充分地应用信息化技术。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我国的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也早已应用到了信息化技术,虽然信息化技术为公路运输业务提供非常大的帮助,但是,仍然很难提供一些决策性的信息和数据等,导致公路运输经济的决策和计划无法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另外,我国目前应用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客户服务信息系统还存在一些漏洞,而公路运输发展的核心就是客户服务,而我国的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并没有专门的针对客户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没有客户与业务直接的对接系统,能够帮助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客户更加方便、快捷的对运输信息进行查询和体验。对于公路运输企业而言,并没有建立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系统的分析项目,无法对公路运输经济的各种指标等进行分析,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三)缺乏资金保障。我国不同城市经济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这就导致贫富不同的地区公路建设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除了我国一些较大的、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能够修建较好的公路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修建的公路都是路面的情况比较差,公路的密度也偏低。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公民出行需要步行或者换乘很多的车辆才可以满足出行,更别说推动运输经济的发展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路运输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推动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公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想要解决公路运输的道路拥挤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就必须引起重视,增加更多的投入成本,不断完善公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城市的主干公路的时候,一定要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在对当地的实际状况了解清楚之后,再设计出适应当地经济运行的运输公路。并且还要考虑到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公路的沿线上,要鼓励当地的居民从事餐饮等服务业,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公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二)多渠道获得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资金公路运输经济要想快速的取得发展,就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解决资金问题的方法如下:首先,公路运输沿线的地区政府要主动的承担部分责任,由政府发起,创建专门的资金保障制度,强化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加强各地区政府之间的交流,为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对公路运输进行积极的宣传,鼓励社会和个人对公路运输进行投资,引导各种投资能够加入到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三)加强公路运输经济成本控制。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在进行公路运输经济建设时必须要对公路运输区域进行一定的了解和适当的分析,为了能够更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公路运输吸引到更多的投资,就必须要对公路运输的成本进行分析,加强对成本的控制,避免出现经济浪费的现象出现。具体来说,应该重点加强对于公路运输投资中隐性成本的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拆迁和后续维护等产生的成本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加强前期的准备工作,合理避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可能会遭遇的一些风险,进而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四)加强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建设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结合互联网信息,有助于实现对公路运输信息平台的实时监控与监督。同时,对于重点服务区域还可以实现定制公路运输车辆,借助互联网对后台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其数据内容包括市场调查、需求分析、路线推送以及价格计算、车辆管理等基本功能,从而满足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需求。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制度,积极开发客户与运输业务之间的对接系统,设置更加简便的服务界面,让客户可以更加直观的对运输情况进行跟踪和查看,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从而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建立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评估体系,分析公路运输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情况,熟悉和了解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与信息化平台整合出的数据相结合,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市场经济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市场上的运输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公路运输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难看到我国的公路运输在新形势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这一进步。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认识到完善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制订出推动高速公路发展的战略计划,要能够合理引入和利用公路运输建设的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交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闫久鹏 单位:临沂市公路应急处置中心

参考文献:

[1]贾东锋.低碳经济下公路交通新型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

[2]罗育容.贵都高速公路BOT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

[3]沈鸿飞.面向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的公路网结构性质评价与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