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

第1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随着宿迁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广大农民与农业领域急需农业信息的正确引导。将农业化与信息化通过产、供、销产业链的方式整合起来,建设权威中立的宿迁农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迫在眉睫。

1.1宿迁农业产业信息产品数据库集成系统

宿迁市建设开发了价格数据库、产能产量数据库、进出口数据库、企业客户库、需求量数据库、指数数据库等十种关系型数据库,将农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层面全覆盖,为制作各类研究报告提供数据基础,为定量分析预测市场提供支持。系统也为宿迁农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权威的数据支持,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种植,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在种植与养殖、加工过程中只凭经验做出的错误决定造成的惨重损失,降低这种盲目性导致产品滞销或供不应求的风险加剧。

1.2宿迁农产品交易数据挖掘系统

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农超对接服务,覆盖面从农资到农产品。计划与各地超市、大型农贸市场、农机推广站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农民与企业的直接沟通桥梁。结合宿迁农业发展现状,搭建更为适合宿迁广大农民易于操作且安全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争取将农产品网上销售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帮助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销售难的问题。

1.3宿迁物联网大数据的采集应用

采集农业产业相关产品在物流过程中需要的各种信息,建设大田种植、果蔬、畜禽、水产、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物流与信息、物流与实体经济交易的网络连接,及时预测行情发展动向,实现远程监控、交易警示等功能,了解区域仓储存量差异,实现跨区域货物调配,对从业者分析判断交易量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1.4完善宿迁农产品指数,提升权威性

通过对农产品长期不断的跟踪、估价、记录、分析研究,研发生成了宿迁农产品综合指数,后续还将建立“模糊数学+三层神经元网络模型”进行市场中远期预测,并形成价格先行指数,供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协会和政府相关机构决策参考。随着宿迁农产品指数的完善和影响力的扩大,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可以利用卓创农产品指数的权威性和市场认可度,在国际商品交易中提高我国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在国际贸易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1.5建立完善的宿迁农业信息化培训体系

在指导和帮助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利用宿迁农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推销农副产品,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同时,还将在土地流转、金融保险、生产补贴等方面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全面带动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大力推动宿迁农业信息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1.6开展宿迁“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服务

开展宿迁“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服务,搭建宿迁农业订单交易及流转平台、现货信用交易支持平台,为农牧行业的客户和广大投资者提供服务。实现以信息服务推动农产品供求,以交易服务引导和方便农民推销农副产品,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促进工业品下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服务特色和创新之处

宿迁农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提供完善的全产业链信息服务,从农资、农产品至深加工以及各类各级采购销售环节,完整地构建出一个专业服务三农的信息平台。

2.1服务特色

应响应国家号召,为三农提供免费的数据信息服务,以填补了国内空白;专人进行市场跟踪及信息采集,信息和数据的质量有保障;除了网上信息,平台还借助更广阔的手机客户端信息平台、微博、微信平台等,加快传递惠农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农超对接服务,覆盖面从农资到农产品。计划与各地超市、大型农贸市场、农机推广站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农民与企业的直接沟通桥梁。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帮助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销售难的问题。

2.2创新之处

信息和数据范围广泛,涉及三农的各个领域,涵盖种、收、加工、销售、养殖等方面;完备的数据及信息网络支持,研究成果深入,符合国家政策,具备深远的社会效益;服务及时到位;平台投放的信息量丰富,对于服务“三农”,加速“三农”信息化发展,提升整体产业链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前景

第2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摘要 对温控系统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温室大棚在安徽省的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走访和县、临泉、肥西等地进行温室大棚生产现状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得出该系统在安徽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为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市场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安徽省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对温室环境进行控制使作物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是目前农业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满足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和响应农业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独立研发了远程农业实时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具有控制精准、功耗低、体积小、监控范围大、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研究对象系统简介

整个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GPRS终端、上位机3个部分组成,通过部署在监测区域的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完成数据采集。其中协调器节点和路由器节点只负责数据的收发,终端设备节点上安置了相关的用于区域监测的传感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路由器转发给协调器或直接发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和GPRS终端相连,GPRS终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过来的数据按照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发送至GPRS网络。GPRS/Internet内部网关将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转化成Internet数据格式,远程的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获取传送过来的数据,在界面上实时显示出来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1]。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发送数据采集命令给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同时监测部署在监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运行状态。

1.1创新点

一是实现了对温室群的控制与管理。二是系统中设置了温度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自组网能力,摆脱了传统温室采用485总线以及CAN总线等有线方式与计算机通讯的距离困扰,并利用成熟的GSM网络技术,实现对温室群的远程控制[2]。三是充分结合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实现了对温室环境的科学有效调控,满足了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对温室环境的要求。

1.2技术关键

一是无线自组网技术;二是单片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三是GSM/GPRS远程控制技术。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精度、传感器精度、响应时间、无线传感器组网距离、系统功耗等。

2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解安徽省设施栽培现状,于2010年1月25~30日,笔者前往和县、临泉、肥西等地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为期5d的温室大棚生产情况实地调研。此项调查几乎涉及各界人士,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和集中生产的大农户占调查总人数的58.5%,已就业人士占11.7%,在读大学生占15.75%,农业研究机构专家占调查总人数的1.75%,政府官员占调查总人数的2.3%,其他占10%。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调查范围,全面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以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有意义而且正确率较高的调查结果。该次调查涉及的人数较多,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2 000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673份,集中生产的大农户497份,已就业人士234份,在读大学生315份,农业研究机构专家35份,政府官员46份,其他200份,调查对象比例基本符合该系统前期主要应用农业领域的要求。

3温控系统推广应用的市场分析

3.1设施栽培现状的实地调研结果

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至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至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1.78万hm2,年产量50.9万t,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至2004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8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1.33万hm2,产量超过80t,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4%,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1 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至2008年,大棚蔬菜发展到10多万农户、2.67万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以上。棚体结构普遍使用高架、钢钩大棚,既可以发展吊蔓栽培,又可以增强抗风雪能力。

截至2009年底,临泉县早春甜西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西瓜基地面积扩大到800hm2,以临泉县范兴集乡、高塘乡、杨桥镇、老集镇为中心,涉及到阜南县、颍上县、太和县、颍州区、颍泉区、界首市等“三县二区一市”,为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1户群众种植0.67hm2西瓜年效益3万元以上,可以带动5户群众共同发展。该生产基地2010年将继续扩大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 400hm2。

2010年1月30日沿路返回时实地调研了肥西三岗、蜀山井岗、庐阳大杨、包河大圩等大棚农业种植区。截至2008年,合肥市大棚栽培总面积55.6hm2,其中加温温室8.2hm2,占14.8%;日光温室11.9hm2,占21.4%;钢架大棚为35.5hm2,占63.8%。合肥市正在积极推进具有合肥特色的“一县一品”。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进行建设,其中不少项目就涉及到蔬菜。比如,“五带”中的环巢湖百公里水生蔬菜产业带、肥西县合铜公路15km蔬菜园艺特色产业带、肥东店白路高效种养一体化产业带等。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100个66.67hm2以上特色种植园区。此外,十大园区的建设,基本都与瓜果蔬菜有关,比如包河区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农业产业园、造甲宋岗万亩蔬菜草莓生态种植园和肥西县官亭丰祥万亩大葱、药材、生态养殖产业园等。此外,六大产业集群很多也是规模化高效种植。比如以长丰水湖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草莓产业集群,以肥西上派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肥东撮镇、肥西三河和包河大圩为核心的6 700 hm2莲藕产业集群。

由上述调研情况可知,安徽省设施栽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省目前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据专家预测,还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棚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二是大棚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国产钢架大棚结构设施没有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改造。大棚材料防尘、防老化、防雾滴性能差,以致透光率下降快,使用年限短。三是产业化规模小。散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管理的水平低。应逐步扩大设施生产的经营规模,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以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四是设施农业的科研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3]。针对江淮地区气候特征和连栋大棚生产中存在的小气候问题,部分学者对连栋大棚遮阳网覆盖降温问题(内外遮阳网的降温效应对比)进行了观测和定量研究,同时对小气候效应及种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但在环境可控温室和大棚的结构参数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和满足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中的环境负荷有待进一步研究[4]。棚室内智能控制系统设施为空白,只有丰乐生态园和丰乐种子公司的基地大棚内有配备,但基本上也处于闲置状态。

3.2 问卷调查结果

在发放问卷所获结果中,农业生产者基本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持欢迎态度,有小部分不了解此系统的人士,经过调查员解释后也对此系统表示感兴趣,大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并表示如果市场上存在这个系统会进行尝试购买。在读大学生中部分出身于农民家庭,表示希望有这样的系统产生,以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其劳动负担;另一部分也表示这样的系统较好,顺应了当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已就业人士,因亲眼见过很多农业生产,对这个系统还是怀有一定期待心理的。通过逐个研究农业专家的35份问卷,基本看出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也曾涉及到此类系统的研究问题,还有部分类似系统研究产生,但是他们多数处于研究角度,在成本、销售等方面存在问题,故基本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了解该系统后,他们表示看好该系统。政府官员大部分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故该系统有着很大市场潜力。其他被调查者中基本涵盖了各界人士,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对该系统给予了好评。在问卷最后的简答题中,部分人士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所提出的功能(除部分人士提出的极端功能,如自动控制农药配比进行喷洒、对偷窃者自动报警和抓捕等之外),其他的所研发生产的系统大部分能够实现。

3.3调查前期市场现实需求预测

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农户温室面积约21.3万hm2,主要分布在和县、临泉、繁昌、阜南、肥西等县;安徽省有110个县,每个县有1个县级示范园,每个县级示范园约占地1.3hm2,共143hm2;此外省内用于科研、旅游观光以及珍贵花卉苗圃种植的温室大棚面积约200hm2。因此,安徽省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预计大棚温室面积还以每年15%的递增率扩大。由于该产品是以温室大棚使用者为目标客户群,1个系统可以控制200m2,因此预计前期可以占到10%的市场份额,约可销售系统100多万套。后期将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系统,增加客户人数,争取可以占到市场份额的50%。

3.4关键外部机会

一是我国智能化的先进集约化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应用不广,而同样的在国外发达国家智能化集约农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应用广泛,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地提倡和扶持智能化的集约农业的发展并引导传统农业向其转变,因此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的推广正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二是随着世界发展由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的时代,我国也于1999年启动了物联网的建设,并且物联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智能化系列传感器识别系统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定无可阻挡[5]。

3.5调查前期市场潜在需求量预测

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会止步不前。因此,根据当前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种植也会逐步从散耕型向密集型发展,而且利用大棚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也会逐步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作物产出率也会加大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除了种子本身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和外界环境,这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需求量就不言而喻了。该系统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各期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低廉,适用面广,在未来市场中潜在需求量很大。

4营销策略

4.1定价策略

在考虑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到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较小,因此采取需求导向定价,利用可销价格倒推法,将本产品尤其是针对大棚农户的市场定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和商愿意接受的利润水平来确定其销售价格。对于销售于科研性质的农业示范园的相对高端产品,同时考虑到与市场上同等竞争者的产品价格,采取投资回收定价法进行定价,确保投资按期收回,并获得利润。

4.2分销渠道策略

一是分销。这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销售方式,即在省内选取几个重点地区进行推广,在每个地区建立1个渠道寻找商进行推广销售。二是采取网络直销。接受网上订购,然后直接发货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以此来扩大产品销量。

4.3促销策略

一是人员推销。派遣推销人员到温室大棚种植区对农户和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推销。二是广告营销。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接受网上订购;印制宣传单,到目标市场和示范园区进行宣传;通过目标市场的当地县级的电视台和广播进行宣传促销。三是公共关系。通过广告的宣传和老客户对本产品建立的口碑,扩大该产品的影响力;横向联合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优势,将会大大提高该产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使更多的消费者信赖该产品,从而无形中提升销量。四是营业推广。在每年大棚种植的淡季购买产品将给予一定的优惠;将每一位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办理会员卡,会员卡将以积分的形式给予不同的优惠,对于老顾客介绍新顾客的情况,老客户将得到新客户购买的新产品价格的同等积分;在推广的县级地区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完善和保证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

5致谢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学院管理系缪群道、李道芳、张晓锋、俞军、陈琳老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宋良图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汪社宽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张金云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6参考文献

[1] TETSUO M,YASUSHI H.An intelligent control for greenhouse automa-tion,oriented by the concepts of SPA and SFA[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0(29):3-20.

[2] 丁为民,汪小旵,李毅念,等.温室环境控制与温室模拟模型研究现状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5):162-168.

[3] 伍德林.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12-4413.

第3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江宇虹是剑桥管理学博士,曾做过戴尔大中华区高管,创办过自己的云服务公司。但就是这样一个海归金领,却挽起裤腿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妇”。

2012年,江宇虹在北京昌平区百善镇租下了16个大棚,创办阿卡农庄,进行有机蔬菜种植。江宇虹提出,要用流程化、标准化的IT思维来改造农业生产。在她看来,农场就是一个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温室大棚是机柜,农技人员是IT技术员,农民是IT维护人员,地里的一垅垅菜是服务器上跑着的应用。

每个植株之间的间隔,除虫黄板距离地面多少厘米,防虫网要做到什么密度……江宇虹把传统的经验变成数字化的IT语言,通过IT手段和物联网技术把种植这件事简单化。整个种植过程和关键数据都可以实时监测,使蔬菜质量得到管控。

阿卡农庄通过会员制的形式,聚集了一批中高端客户,这其中既有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会员,也有消费能力强的家庭会员。这种会员制服务,企业、家庭及个人均可租用农场的大棚,参与种植和采摘,也可以将自己的地全权委托给农庄管理。农庄提供实时上线的蔬菜视频和照片,会员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实时监控自己菜地的生产全过程。

在销售端,与传统的先种植再销售不同,阿卡农场通过预付费模式,按需生产,按量定价。这样既减少了中间环节,也保证了销路,还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经过4年多的发展,阿卡农庄已在全国布局了3个生产基地,600多个大棚,拥有2万多家庭会员,200多家企业会员。另外,阿卡农庄还推出了O2O乡村游平台――村会玩,整合周边地区农庄、乡村民宿、农特产品,提供乡村生活综合体验服务。

江宇虹将互联网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了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与融合。

从新农人到新农业

在千万农民进城淘金,人们担忧“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之时,却有一群人逆流而动,主动选择上山下乡,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改造着乡村与土地。

他们,被称为“新农人”,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认为应该从三个“新”来认识和定义新农人―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新农人正在成为“现象”。据农业部统计,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80万,根据阿里研究院的《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显示,阿里零售平台上的新农人规模已经超过百万。这种庞大的新生群体以及不断增长的趋势或将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流力量。

之所以成为现象,这当中有新农人内心回归乡村、改造乡村的理想使然,但更多的是农业风口之下,广阔市场前景带来的巨大吸引力。

与传统农民的单一来源相比,新农人结构趋于多元化,来自包括零售、IT、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各行各业。可以说,新农人带着明显的跨界特点,这样职业来源的多元化背景也有利于为农业带来成熟行业的经验。

对于急需变革的农村和农业来说,新农人的价值十分巨大,他们在改变农业生产和流通模式、拉动农民创业就业、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新型互联网品牌等方面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的用科学理念转变传统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有的瞄准农产品痛点,用一根网线对接产销,促进农民增收;有的寻求农村新业态的空白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由此可见,在中国,农业的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重视。农民不再是一种被动选择的身份,变成了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而这种选择往往关乎产业的走向。

产业大佬爱土地

事实上,新农人并不仅限于个体,工商资本、现代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扮演了新农人的角色。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恒大、联想……巨头下乡,产业大佬纷纷携资本、技术、人才、资源进军农业。究其原因,这当中除了农业大发展带来的产业机遇驱动,也不乏巨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绿色、健康农业产业链的情怀和责任因素。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直接促进了消费者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旺盛需求,这也促进了巨头进军农业,打造安全、放心农产品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脚步。

比如,丁磊、刘强东进军农业,一个直接因素就是想探索出全新的农业模式,规避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猪肉、大米、水果、蔬菜。再比如联想,2010年柳传志宣布进军农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旗下的现代农业板块公司佳沃集团成立之初,便确立了全产业链运营、全程可追溯、全球化布局的“三全”战略。

事实上,这些巨头企业在农业领域的诸多实践,的确为当下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积极因素,并带来了活力和启发。

在生产环节,他们采取专业规模集约化生产,保证合理产量的同时,更追求质量,以此来换取更高的产品溢价。以联想佳沃为例,其出品的每一颗蓝莓,都要经过200多项技术标准的操作或检测,所有数据在消费终端都可以查询。这样的蓝莓价格,自然要高出普通蓝莓几倍。

在销售环节,他们擅长借助综合资源,实现社会化营销。比如,网易在“丁家猪”身上安装了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各种数据。而丁磊为了证明猪肉的安全,更是准备通过直播方式将整个养殖过程公开,提升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信心。另外,“丁家猪”连续三年出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宴请嘉宾的餐桌上,当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都在吃着他的猪肉时,想不出名也难。

因此,从当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必须有一批具有资本、技术、人才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巨头企业进场,才能真正把产业机遇转化为市场价值。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民

中国现有约13.6亿人口,农民占比超过60%,农村经济活力提升的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归”。据调查统计,目前“城归”已经占到4 000万外出农民工的四分之一。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人力资本革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而新的人口红利正是来自农村,“城归”回来后将给农村带来变化,农民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以后,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这种人力资本革命,实际在为中国下一步创新做准备。

风口来了,新一轮制度和人口红利也正在形成。那么,在未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农民?

对标农业发达国家丹麦,虽然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减少了大量人力劳动,但当一个农民并不容易,需要经过五年的学习,并且获得执业证书才可以成为一名农民。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加上现代农业技术的充分应用,使得丹麦成为世界上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推动农民职业化,同样也是中国农民演进路线的趋势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从传统农民转变成新型农民至关重要。

从某种角度而言,新农人可以算作新型农民的早期形态和探索者,但他们在海量的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态,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我们需要依靠新农人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传统农民,使其具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第4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农村;农产品;渭南市

一、引言

移动电子商务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使用手机、个人数字助理和掌上电脑等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的交易、支付和认证等电子商务活动。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网购交易具有时间自由、位置不限、操作简便、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等优点,因此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是利用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通过移动设备或移动手段把交易的买卖双方集成在一起的虚拟交易环境,具有随时随地、用户规模大、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更加开放性等特征,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的补充。

在现代信息时代,农村信息资源匮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瓶颈,也将成为拉大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对于信息相对匮乏的农村而言,移动电子商务无疑是农村地区方便快捷交易的渠道。将移动电子商务优势有效地应用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提高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移动电子商务带动经济发展,闯出一条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道路。

从现实情况看,渭南市农村信息需求旺盛,部分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文化型、商业贸易型、特色经济型的农村对移动电子商务的需求显著。同时,近年国家政策对农村市场也高度重视,农村不断发展的经济也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渭南市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很大,是未来的战略性市场。

二、渭南市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

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但传统商务观念转变、电子支付和网络结算技术欠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机制不完善、电子商务人才欠缺、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及农产品自身特点的限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观念与意识落后

农村经济落后,知识匮乏,难以培育“手机网购”意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60%左右,相对发达国家人口素质低,农村人口相比城市人口教育程度低,城市教育的发展远远超越了农民教育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文化素质更低。目前,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及高端移动设备,不会利用移动网络,对移动网络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深,传统消费观念难以转变,同时农村的生活习惯、作业方式、价值观念未能跟上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对计算机、高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十分有限。

(二)电子支付与结算技术掌握难度高

当城市市民在享受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带来的便利的时候,农民却对此知之甚少,甚至觉得网上销售是天方夜谭,在广大农村,农民还是应用传统的结算方式,实时性非常差,花时间,花精力。实现农民网络结算方式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引导、教育和体验,让他们真正了解到网络结算的便利、结算速度快等优点。加强农村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不断强化、更新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使手机与网络互相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中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但相对于城市化发展,从事农产品生产者的教育程度还是较低,对于新事物、新信息、新技术反应迟钝,更不具备对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的操作能力。农村有知识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一般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留在农村进行农产品生产的人很少。而当代大学生,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更不愿意去农村,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奇缺。

(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品种繁多、数量巨大、易腐烂、保质期短、而且销售渠道复杂,具有季节性、保鲜性和地方性。而渭南市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低下,很多偏远地区物流无法快速及时地到达,实现农产品移动销售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根据所要营销农产品的产品特点和生产特点,建立地域分布广、物流成本低、效率高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进而通过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获得收益。然而渭南市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这严重制约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渭南市农产品大多都是散户自由经营模式,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规范要求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种植,并且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相比较农产品有其自身的制约性,通过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销售前、销售中、销售后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建立一个标准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体系,使农产品更适合在网上销售。

(六)农产品自身特点的限制

渭南市农村土地经营的最大特点就是零星分散,这使农产品难以快速集中收购,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实现农产品的移动电子商务,必须借助传统物流,而农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和运输等自身特点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标准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体系来克服农产品自身特点的限制。

三、渭南移动电子商务应用途径

第5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 节水灌溉 技术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88-02

引言

我国人口和耕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必须走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保护和科学利用水资源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为此,本文以萧山区为例,就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1 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1]。节水灌溉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以及流量、压力控制部件和量测仪表等组成,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Y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2]。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各种水源,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如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循环利用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1.2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通过提升水资源输配送技术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主要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微灌技术等。通过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减少输配水过程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1]。

1.3 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通过改进和融合农作物农艺与生物技术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包括耕作、覆盖保墒技术,土壤保水剂,优选抗旱品种以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3]。

1.4 节水灌溉管理技术

通过采取各种管理措施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包括节水灌溉管理制度、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含水量自动监测技术等,通过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化监测控制技术,加强对灌溉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智能控制。

2 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

2.1 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就是从农作物生理角度出发,通过亏水方式来改善农作物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重点是掌握农作物亏水时段、亏水量,将灌溉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灌溉技术促进农作物生产,通过发挥农作物自身特点来减少对水的需求,使两者得到科学的融合。

2.2 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

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及相关信息采集设备,对农业园区中各个区域的土壤、植物及环境的信息进行实时、精准、快速采集,农户依据采集到的信息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分析和处理,诊断植物的长势和产量在空间上差异的原因,并按每一个小区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科学地决策,在每一个小区上进行精准的灌溉、施肥、喷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减轻盲目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4]。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3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3.1 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

喷灌技术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具有省工省力、节约用地和保持水土的优势,但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投资相对较大,成本回收期较长,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受风力影响较大等等。

3.2 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地下灌溉优点是灌水质量好,蒸发损失小,少占耕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建设成本高、维修困难,地下管道造价高,管理检修较困难, 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仍限于小面积使用,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3.3 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

地面灌溉存在利用率低、地下水位上升以及土壤渍害和盐碱化等问题。在地面灌溉方面,也研发了许多节水技术,如地面浸润灌溉、膜上灌溉、波涌灌溉等。随着高效节水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5]。

3.4 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

通过结合气候、土壤、农作物与灌区实际情况,综合开发利用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农业与低产田治理、灌区节水管理技术、农艺节水增产新技术等,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4 杭州市萧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萧山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已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在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栽培中,萧山区通过购机补贴、项目补贴等措施,推广普及了喷微灌技术。据2016年萧山区农机化管理统计年报统计,节水灌溉面积达15.43万亩。喷微灌的优点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灌溉水的无效损失,以求用最少量的水生产出最多的优质农产品,喷微灌灌溉比漫灌方法提高水利用率达40%以上。

萧山区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化微灌技术应用,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萧山区通过应用微灌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将多项现代技术和装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快速地检测土壤和环境的主要信息,并按照农作物对水分需求,自动启闭水泵和电磁感应阀,实现对农作物的按需精准灌水。同时,能实现远程网络查询和控制,在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均能实时察看每个测试区域的土壤、环境和光照等数据,实施远程控制。

自2009年以来,智能化微灌技术已在杭州美人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葡萄园)、杭州萧山蔬兰农业有限公司(蔬菜设施栽培)、杭州艾维园艺有限公司(花卉设施栽培)、浙江民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梅基地)与73021部队农副业基地(葡萄、瓜果、蔬菜)等基地使用,到2016年底,萧山区应用面积已达0.5万余亩。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化微灌技术应用,比普通微灌节水10%以上、省工节本6%以上,节水、节本、增效更为明显[6]。

5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传统农业生产采用漫灌供水方式,不仅对水资源造成大肆浪费,而且使r田残留的农药、化肥流入江河,对水体生态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需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

5.1 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只能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宣传教育力度,要通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通过媒体引导、政府培训、社会关注等措施,形成一个良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氛围。

5.2 构建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价格机制

目前,农业灌溉用水价格较低,而且很多地方采取免费向农户提供,因此很难培养农民节水意识,没有从体制机制上建立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为此,可进一步发挥价格机制作用,通过合理的收费制约机制,促进节约农业用水,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5.3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民需求

节水灌溉技术只有与农民实际经营效益相结合,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如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减少用水成本支出,这样才有内在的发展动力。特别是与农业物联网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技术要尽量适合农村应用特点,如简单、可靠、实用,这样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8]。

5.4 促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

要通过市场引导、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推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向农村市场提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节水灌溉机械与装备。同时,要进一步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节水灌溉项目,引导农民推广应用节水设备,从而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万寿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2] 陈大雕.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发展状况综述.

http://.cn/thesis/shownews.asp?newsid=33.2005.7.

[3] 苏晓静.浅谈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对策[J].沙棘,2010.

[4]何勇等.精细农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7-14.

[5]丁为民.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21-223

[6]李鉴方等.智能化微灌监测控制技术在蓝莓设施栽培种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2):250-253

第6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支付

一、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一)永兴县农村电商发展情况

截至2016年底,永兴县人口约69.6万,农村人口28.3万,农村人口占比40.66%;永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77.6亿元,其中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总额大概占比39.72%;永兴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度达到39.43%。由此可以看出,永兴县农村地区电商市场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电商企业发展势头迅速,市场前景看好。一是地方电商企业发展迅速。据调查,2016年永兴县电子商务公司规模达到了8.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6.7%;从业人员达2500人,比上年增长150%。目前,永兴县规模较大的电商企业主要以果联金服、联合国银为代表。以果联金服网络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目前规模1865.4万元,销售商品以冰糖橙等农副产品为主,截至2016年底,该企业实现净利润286.5万元,同比增长33.01%;客户数量13.57万人,同比增长56.8%;交易额1865.4万元,同比增长48.48%。二是电商企业产品地方特色显著。截至2016年底,永兴冰糖橙网店有230余家,银制品网店有108余家。在永兴县的电商企业销售产品中,冰糖橙、银制品、大布江拼布绣等地方特色产品销售量占永兴县网络销售总额的71.9%。三是地方电商企业前景看好。据统计,2016年永兴县电商交易额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永兴冰糖橙线上销售比重由2015年的10%提高到20%以上,营业额提高了17%,果农直接增收35%以上。银制品线上销售比重占13%,同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网上交易额4.6亿元,同比增长53%,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二)永兴县金融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情况

农村电商作为一种较新的经济模式,在发展初期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为此,永兴县金融行业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求推进农村电商行业持续发展。一是创新信贷产品。永兴县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电商的特性,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为农村电商企业发展助力。由于现有电商企业多为小微企业,在永兴县政府的支持下,永兴各金融机构分别推出了“掌柜贷”“助保贷”“融e购”“银保贷”“网贷通”等业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末,永兴县各涉农金融机构支持电商领域贷款余额16220万元,同比增长20.26%。二是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目前,永兴县各金融机构共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69台,POS机2289台,设立助农取款点451个,农村金融服务点487个。近年来,通过安装ATM机、便民自助终端、POS机、电脑、LED显示屏、配置产品演示设备、业务流程示意图等综合设施,配备专业电商人员,为村民提供网络代购代销、小额存取、便民缴费、快递收发等电商配套服务,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硬件支撑等问题,为实现电商下乡,服务到村提供了支持。

二、金融支持电商进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农村电商支付体系

一是支付终端设备覆盖率偏低。虽然在永兴县政府、人民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大力推进下,永兴县农村地区支付设备总体的覆盖率仍然偏低,尤其偏远农村地区,很多尚未铺设支付设备网络,由于缺乏便捷的支付渠道,偏远地区推广农村电商难度较大。二是偏远地区支付网络铺设成本较高。金融机构由于其盈利性,在铺设支付网络设备时会对该地区的铺设成本进行考量,偏远地区多存在道路不畅,山地崎岖,人口稀少等情况,设备铺设难度大,铺设成本较高,降低了金融机构提高偏远农村地区支付设备覆盖率的意愿。

(二)信贷支持电商企业乏力

一是缺乏适合电商发展的信贷政策和产品。据调查,截止2016年底,永兴县辖内金融机构仍缺乏专门为电商企业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电商获取信贷支持这一块仍然存在很大空白区,大多数电商企业获取信贷支持只能通过以个人借贷名义或者走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二是农村电商企业缺乏信贷抵押物。目前永兴县农村电商行业刚起步不久,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除去已初具规模的几家电商企业以外,仍以网上开虚拟店铺,没有实体店的店主居多,由于缺乏实体店铺,又不足以形成自有品牌,没有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在获取信贷支持时缺乏抵押物,为融资增加了阻碍。

(三)农村电商市场推广难度大

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尽管永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与电商发展,但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地域因素影响,目前总体涉农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健全,网络设施不够健全,网络普及度偏低,难以登陆电商贸易平台,这些困难为打通农村和城市的供需关系增添了阻力。二是物流配送发展滞后。物流配送是电商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偏小,物流公司在农村地区覆盖率比较低,购买的商品无法送达上门,丰富的农产品难以运送出去。同时,部分村庄因经济因素,没有实现全村通路,这也一定程度增加了运输成本,致使物流公司迫于成本压力难以在该地区设立网点。三是消费群体接纳度有限。由于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程度较城镇偏低,对网络平台的运用仍然不熟悉。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对电子设备和网络了解不足的老人或对新兴事物接纳能力较弱的群体,他们对于网络销售模式感到非常陌生,不够信任互联网交易模式,这些因素为推广电商市场增添了阻碍。

三、相关建议

(一)积极推进

“三站融合”工作。永兴县作为湖南省农村电商发展的试点县,正在努力创建全国电商金农村综合示范县。借此契机,积极推动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和农村电商服务站合作共建,打造“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与电商发展的深度融合。一是引导服务站点进行物理整合。已分别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村级电商服务站的行政村,要引导金融机构、电商企业对现有服务站点布局进行优化。二是规范服务站点联合管理标准。已实现电商服务站与金融扶贫服务站或助农取款服务点融合共建的站点,由金融机构、电商企业协商共同管理,降低服务站点运营风险。三是完善支付基础服务。协商金融机构对服务站商户免押金安装POS机具和自助支付终端,对现有POS机具进行升级改造,实行业务手续费优惠。

(二)创新农村电商信贷机制和金融产品

一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信贷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根据农村电商规模小、资金薄弱、起步晚等特点,灵活制定适应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发展需要的信贷机制。并积极建立适应农村电商企业的信用评级、信贷流程和风险控制等规章制度,将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融入到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业务中去,方便电商企业和创业者融资创业。二是创新信贷产品。针对农村电商业主有效抵押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农村电商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支付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资源开展金融创新,探索以农村电商线上线下支付交易流水数据和资金结算为授信依据的“POS贷”、“流水贷”等电商融资产品。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问题,引导金融机构作为主办行,围绕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新兴业态,通过建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信贷投入,有效促进规模经营,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民稳定脱贫。三是加强信贷政策推进。人民银行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落实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信贷政策,协助商业银行加大对电子商务信贷投放力度,努力推进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渠道,将电子商务作为信贷扶持的重点,降低信贷门槛,有效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开展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与电商服务站融合共建工作较为突出的地区,人民银行在扶贫再贷款示范点、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创建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优化电商支付环境

第7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预测2013年我国互联网发展形势呈现以下几大发展特点:

(一)互联网商业价值进一步凸显,产业规模将再创新高

一是网民规模增长再起,为网络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不懂电脑和网络,以及年龄太大和太小”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我国网民规模增长缓慢的问题,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终端的普及,接入的便捷等得到缓解,尤其是农村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加快,将促使2013年网民规模再度大幅增长。截至2012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5.38亿,年底将达到5.6亿。预计2013年,我国的网民将突破6亿,网络普及率达到45%,提前完成《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意见》规定的网络普及率达到45%的建设目标。

二是互联网产业的规模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据赛迪顾问统计,2011年,互联网产业总体市场规模达到3457.2亿元,增长了39.6%。从市场结构来看,基础服务市场占互联网市场规模的33.5%;而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规模占互联网市场规模的66.5%。2012年,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4840亿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互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将接近5320.5亿元,互联网应用服务在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仍将继续提升,占比将近70%,成为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进一步深化,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我国正在成为互联网的应用大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平台的不断涌现,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将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其分销渠道的整合、供应链管理,以及对生产经营的全方位渗透,借助互联网服务带动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互联网进一步融入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全方位、综合化的农村信息服务,进行村务、商务、农务的全方位互动,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促进农村和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新格局。借助互联网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全民终身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更加普及和创新;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试点应用,电子病历、智能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手段和平台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将会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二)IPv6大规模商用,网络基础设施支撑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的IPv6地址数量飞速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的IPv6地址数量12499块/32,一年内全球排名由第15位上升至目前的第3位,仅次于巴西和美国,预计到2012年底我国拥有的IPv6的地址数量将升至16248块/32,2013年有望突破20000块/32,进一步拉近与排名第二的美国的距离。

IPv6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的架构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了从IPv4向IPv6过渡的时间表,七部委联合《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以及启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规模商用专项》等文件的出台,将极大促进IPv6的战略部署。预计2013年将开展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年至2015年将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

运营商和相关企业积极部署试点、制定迁移计划,进一步推进IPv6的落地实施。2013年,中国移动将进行试点10个省份的网络改造,推出IPv6终端;中国电信进行骨干网络全面开展双栈化改造,新增S-CNGI路由器;中国联通开展10个试点城市规模商用部署,三大运营商均制定了在2013年发展至少300万IPv6用户的计划。百度、腾讯也纷纷制定了公司层面IPv6迁移计划和技术演进路线。海尔、康佳、海信等终端设备制造商已经开始涉足IPv6终端产品的研发。

IPv6的应用试点在教育领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具备向广域扩展的基础。目前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是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已经完成了100个校园网的双栈建设,其中92所学校IPv6覆盖率大于60%,IPv6用户已经超过100万,完成了10个重要教育科研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IPv6升级和10个下一代互联网教育科研重大应用示范,具备了向其他领域扩展的基础。

(三)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蓬勃发展,应用创新层出不穷

一是电子商务规模快速增长,商业模式更加多元化。2011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7万亿元,网购交易规模达7700亿元,预计到2012年底,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8万亿元,网购交易规模达1.3万亿元。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有望突破9万亿元,网购交易规模将达2万亿元。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更加多元化,综合平台型企业、B2C等垂直型企业百花齐放,结合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的O2O模式将成为发展的亮点。如街库网、大众点评网、百先网、篱笆网、齐家网、拉手网、赶集网、爱邦客等,以及最近兴起的房地产网等,结合线上线下的各自特点,将取得较快发展。网络零售领域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网购市场的格局将会略微调整,天猫、京东、腾讯B2C、苏宁易购、当当网等市场领先的局面不会大的调整,但是网购市场的“长尾”部分可能重新洗牌,部分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二是第三方网络支付进一步发展。伴随电子商务、快递等行业的发展,网上支付规模持续攀升。用户规模2012年底将达到2亿,2013年将达到2.5亿。网络支付的市场规模2012年年底将达到3万亿元,2013年网络支付将达到4万亿元。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网络支付向航空、保险、基金等领域扩张趋势明显。支付安全的呼声日渐提高,积极构建平台、网民,以及相关部门等支付安全体系将成为该领域关注的重点。

三是网络游戏行业的稳定市场格局可能被打破,有两个典型特点将会在未来得到关注。其一,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海外创汇将是我国网游发展的必由之路。网络游戏是我国十年来创汇最多的文化产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已经覆盖了100多个国家,5000多万人口,十年累计创汇10亿美元。2012年前8个月已经累计创汇收入达到4亿美元,预计2012年底创汇将达到6亿美元,2013年将达到10亿美元。随着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日益成熟,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网游文化产品已经成为行业挖掘潜力、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选择。其二,网页游戏的发展,尤其是电商企业涉足游戏产业,开通在线游戏频道,将会极大地促进游戏行业发展,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继淘宝、京东商城之后,当当网也上线了在线游戏频道,并和多家网页游戏开发商展开联运合作。目前我国的网络游戏行业以引进、的游戏产品为主,从技术上并不存在绝对的门槛,网商企业又具备巨大的网民资源,从平台的兼容上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因此,随着电商企业介入网游行业,以及自主研发的游戏产品竞争力的展现,对于传统的以游戏为主的部分企业将会产生冲击,将会对网络游戏行业的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四是微博成为社会化营销的亮点。与传统的BBS和其他即时通讯软件相比,微博的用户数持续增长,渗透率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的微博使用率达50.9%,远超过42.9%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微博的使用率有望突破60%,2013年,微博的使用率将突破70%。微博除了帮助网民学习新知识、自我管理和分享,还将在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更为积极地作用。政务微博发展将进入务实应用新阶段,经历2011年政务微博元年高速发展后,政务机构、党政官员微博都朝着民生化、实用化方向发展。政务微博纷纷通过及时回应民情、公开辟谣、征求民意等方式,不断影响着社会事件发展的格局。

五是互联网电视应用将进一步成熟,可能出现“井喷”现象。三网融合的发展,手机、电视、电脑等各类终端的互联互通和内容共享将建立全新概念的智慧家庭互联中心,互联网电视的语音识别、电视社交、多屏互动等应用将会逐步走向成熟。

(四)智能移动终端全面普及,移动互联网步入发展快轨

一是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扩大。2012年6月,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达到3.88亿,占比72.2%,超过台式机,成为我国第一大上网终端,2012年底,手机网民规模有望突破4亿,占比将达到75%,2013年,手机接入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4.2亿,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二是智能终端全面普及,本土企业竞争力迅速提升。我国的智能手机从2009年起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上半年,出货量9738.3万部,增速197%,远高于74%的全球平均增速。2012年底出货量将突破2亿部,2013年出货量将达到4亿部。我国将延续功能手机时代全球第一产能的优势,成为智能化进程中全球的主产地。中兴、华为、宇龙、联想、金立等国产品牌将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并稳步向国际扩展。

三是手机网络视频和手机微博将继续强劲增长。2012年上半年,手机网络视频用户增至1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达到27.7%,预计年底将达到1.2亿人,2013年将达到2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比例将突破40%。手机微博用户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12年底达到2亿,2013年将达到2.5亿,占比将接近60%。

第8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工作措施;山东汶上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53-02

1 建设现状

汶上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26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7万hm2,粮食总产连续2年突破100万t大关,实现“十三连增”。县内物产丰富,水利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近年来,汶上县围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设,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着力构建科技推广服务、改革创新服务、质量安全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1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1.1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狠抓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形成了以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办公室为骨干,村科技推广员、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公共农技推广网络。积极对上争取并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稳定人员队伍,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目前,全县有县级农技推广机构13个、乡镇级28个,共有农技人员540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5人、中级职称238人,有村科技推广员530人、科技示范户620人[1-2]。

1.1.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建有综合实验室1处,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4个,建设良种繁育基地4万hm2,逐步增强了农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整合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探索出汶上县绿色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启动实施3.33万hm2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集成推广小麦深耕深松、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10项技术和玉米“一增四改”“一防双减”等8项技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程机械化技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引进筛选、节水节肥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6项攻关,实现了粮食产量、质量同步提升[3-4]。

1.1.3 完善智能信息建设。强化农业物联网建设,已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安装智能太阳能杀虫灯300余盏。2016年在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农业四情监测点4处,在县棉花原种繁育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强化灾害预警,建设病虫害观测场1处、观测点15处,设置土壤墒情监测点500处,年病虫害防控信息18期、土壤墒情信息20期。积极提高“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事气象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及时将农事信息、灾害预警信息、“三农”政策和实用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

1.2 改革创新服务体系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1.2.1 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及时将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村到户。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互换、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完善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设立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及时收集、登记、土地流转信息。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制定出台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全面推行“一栏、三簿、六制度”,统一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格式,对土地流转合同内容进行规范。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设立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和14处乡镇调解庭,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3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6.74%。

1.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种植规模达3.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564家,家庭农场238个,农民专业合作1 03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22家,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25家。

1.2.3 扶持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围绕“一区三片多园”整体规划,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常年收获高价值经济作物1.67万hm2,食用菌35万m2,核桃、白莲藕、大荸荠、牛蒡等享誉省内外。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渠道,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0个,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家,金秋食品、现代牧场、欧亚木业已达到省级标准。休闲农业、会员制农业开始兴起,发展农家乐7家,休闲农庄4家,休闲农业园区7家,民俗村2个,同时苑庄镇前小秦村、白石镇相继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特色村、“一乡一品”示范乡镇。

1.2.4 加强农产品流通。完善r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信息传送到农民群众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等活动,对农业品牌产品进行整合宣传。

1.3 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1.3.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为依托,狠抓初级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全程监管,从源头严把农产品质量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主体责任,统筹发挥县级监管中心、乡镇监管站、村级监管员的作用,构建覆盖县、乡、村的立体监管网络体系,从而确保工作中不漏死角、不留空白。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力度,依法推进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2016年已检测样品86个,合格率在98%以上。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追溯点26处,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1.3.2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针对农业发展情况和生产实际,积极制定、修订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截至目前,已出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3个。鼓励、引导生产企业和基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同时帮助其做好材料的审核把关和组织申报工作。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50个,其中汶上芦花鸡、牛蒡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7个。当前,绿科西瓜、丰泽农业的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积极申报中。

1.3.3 全面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强化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春耕备播、“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关键时节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违规添加禁限用、高剧毒农药的行为。2015年全年查处农资违法案件48件,结案48件,查获各类不合格农资123 t。完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县级配送中心1处,建设乡镇配送点14处。严格实行农药经营备案制度,备案率达到100%;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7月起县域内全面禁售高毒农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严重不足

汶上县粮食连续高产,资源大量消耗,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环境压力。但财政投入力度与发达农业县市区建设水平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农业物联网建设、社会化统防统治作业、新型农机具推广、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都亟须增加投入。县乡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短缺,30岁以下农技人员仅占10.8%,存在知识断层、缺少新生力量等现象,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和知识更新能力不高,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农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种植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为主,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占主体地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开始凸显;同时,近年来天气复杂多变,冻害、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草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威胁;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投入成本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受多种因素影响,粮食等农作物价格波动频繁,农业比较效益低、规模效益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不强,加工转化能力较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偏小,生产基地分散,规模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规范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经营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主要经营模式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少之又少。

3 下一步工作措施

3.1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基础,落实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进行技术跟踪服务,争取实现粮食生产“十四连增”。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培养力度,确保农技人员引得来、留得住、干成事,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推广人员技术素质和区域科技水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效能。

3.2 发挥农业规模效益

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各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补贴政策,全力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投保率,帮助农民减轻灾害损失,解决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提升土地流转质量,鼓励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土地、劳动力、农业技术、农机设备、经营管理的组合优势,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3.3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对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主体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发挥其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范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招大引强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培根基、壮龙头,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 参考文献

[1] 熊鹰.成都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9):37-39.

[2] 杜保德,王力红.促进三大转变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社会服务工作创新实践为例[J].农业工程,2012(9):66-69.

第9篇:农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营销模式;农业化;战略目标;云营销

在追求绿色环保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改变着,尤其是在饮食安全方面。绿色食品作为一种天然的、无公害的食品,它的出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甚至是形成了一种潮流。在所有绿色食品中,农业产品涉及到了人们普通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众多人的关注。绿色农产品的种类繁多,市场前景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如何利用方便、快捷、高效的营销模式推广绿色农产品,是每位从事绿色农产品行业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经过一些年的探索,“云营销”概念的出现及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效果,充分证明了“云营销”的先进理念对于推广绿色食品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农产品的概念特性及销售市场的定位

(一) 传统农产品的概念特性

传统农产品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农业产品,它的生长环境不受地域的太大限制,只要是适合相关农作物的生长,都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这些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普遍决定了它们在食物安全方面无法得到太多的保证,其中的营养价值经过长时间的改良,也有了相当程度的下降。传统农产品主要是经过农药的杀菌、工业化肥的辅助生长以及一些化学原料的特效功能,使得农产品的自身成本费用较低,产量快、收入回报率的快,受到普通居民的热烈追捧,有着一定的市场前景。这些农产品一直是人们日常的必备事物,它自身的质量问题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身体疾病的发生。随着这些年人们对于农产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传统农产品慢慢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原先的市场也有了一定的缩小。

(二)传统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定位

由于传统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没有太多的限制,市场上随处都能找到这些农产品的身影。同时,传统的农产品来源范围广,产品的来源植物生长发育比较快,结果率比较高,经常能获得大丰收。这就客观地决定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局限性:只追求一定的经济回报,不走价格路线。同时,传统农产品面对的销售对象也没有任何限制,社会各阶层都是它的常见客户和潜在客户。它的销售市场显然有着很强的随意性,价格方面也一直维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受到日常人们经常的青睐。

二、绿色农产品的概念特性及销售市场的定位

(一)绿色农产品的基本概念特性

绿色农产品主要是指在农产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气候环境要求普遍较高,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原料完全与传统农产品背离。它的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工业化肥,也不需要危害性较大的农药等化学物品,相对传统的农产品生长周期漫长你,回报率较慢。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它对人体的危害基本没有,自身的营养价值也比较高。一般的绿色农产品都是经过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委员会认证的,说明了它的各方面都有着较好的质量。绿色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基本做到了天然无污染,它在营养价值方面也远远地超过了传统的农产品。由于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可靠,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这也为它未来打开市场奠定了一定优势。由于绿色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特殊,也就客观决定了它在市场中的价格地位。绿色农产品带给人们更多的营养,为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丰富的人体必备元素。在未来的市场方面,绿色农产品也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由于绿色农产品本身的来源产地优势突出,它的培育过程也比较漫长,期间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对于市场主体对象的定位中,绿色农产品主要走的是价格路线,针对的是社会的中、高档消费群体。这样的市场定位也就客观地决定了绿色农产品在未来的销售渠道上,必将带来更大的成本费用。由于它消费主体的特殊性,绿色农产品能否做好广泛的宣传,也是其未来能否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

三、 绿色农产品营销与“云营销”理念的综述

(一) 绿色农产品营销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绿色农产品的品质都是上乘的,口感也较好,相对市场中同类产品,绿色农产品对于水源、土壤、温度、湿度以及其他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它的市场成本非常高。在其它国家,普通的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之间价格差距一般维持在10%-50%。不同国家的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差异性,决定了绿色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价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气候寒冷的地方,绿色水平培育过程相对复杂,价格也比普通农产品高出好多倍,比如芬兰。伦敦的气候相对潮湿,但人口密集,它的绿色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高出30%-50%。相对国外绿色农产品价格的偏高,我国在这方面的价格差异更加明显。这主要因为我国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研发的企业,在技术的应用上,必须将生产过程中的所需的环境成本考虑进去,还需要支付生产所需改善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成本费用,即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购买所需要清洁的原材料,并配备相应的清洁设备。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所在国家的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及防止他人假冒伪劣绿色商标、盗用企业的专利标志,这些费用都给企业带来了成本负担。

在具体的销售过程中,普通的农产品价格实惠,绿色农产品显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尽管在保鲜方面,绿色农产品的效果非常明显,有着很高的档次,但也需要相应的价格匹配。假如将绿色食品放到市场上宣传推销,对于那些每天习惯了市场农产品的普通群众,绿色农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销路。这些客观原因使得企业不得不转变营销思路,寻找其它高效的推广方式,从而加大绿色农产品的销量。

(二)“云营销”的基本概念的阐述

通过对众多“云营销”概念的整合,可以大体得出:

“云营销”就是指企业通过互联网工具,利用相关软件的特殊功能以及一些常见社交媒体的整合,利用一些压缩技术将低成本的实体,通过“云处理器”强大的功能将相关的营销方案到网络上。通过“云”的自动检索和覆盖功能,将所有的营销产品自动推销给优质客户。只要客户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看到企业的营销产品,企业便达到了“云营销”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过程就称为“云营销”。相对传统的营销方式,“云营销”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缩短了企业营销想要达到最终目的所需花费的时间。“云营销”最大的特色就是实现了技术方面的智能化,通过不同技术的相互结合,发挥出它们各自的功能特点,利用相关的平台将企业首要的营销方案快速地传达给优质的客户。通过这种“云营销”,可以实现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完美对接,达到双方合作的最终目的。“云营销”的出现,已经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这种技术将会被更加大力的推广。

(三)“云营销”为企业营销绿色农产品带来的优势

由于目前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企业在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该寻找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高端客户,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营销过程中必须确定最佳的营销方案。即如何快速地寻找到那些优质的中、高端客户,即使找到,又如何使客户能够浏览到自己的产品。这对绿色农产品销售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云处理器”和“云计算”是当今软件行业的焦点,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将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三者融合的强大功能。企业通过“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方式开展有效活动,不仅降低了有效成本,同时还能将自己特色产品的最新信息及时送达消费者,提高了产品销售成功的几率。利用“云营销”软件,销售者需要关注的仅仅是软件本身的安全问题和自己的产品特点,而软件会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将产品信息以最短的时间、最全面的描述及时地发生给客户,这样就有助于客户频繁地选择该企业的绿色农产品。这就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量,获得了相应的利润。而传统的营销模式下,企业基本只能获得一次的销售利润,而且消费者也很难长时间记住该产品的与众不同。但通过“云营销”的营销手段,消费者可以在网上可以看到其他客户对于该产品的客观评价。同时,消费者对于保鲜效果好、,种类繁多的绿色农产品更加青睐。这就增加了企业绿色农产品销售成功的更多机会。在利用“云营销”手段的过程中,软件也会将客户的反馈信息、产品的销售状况快速地传达给企业,便于企业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云营销”实质就是自动的智能营销专家,可以为企业或商家带来丰硕的战略成果。

四、商家利用“云营销”实现绿色农产品营销的方法

(一)搭建与“云营销”相连的主平台

利用主平台的桥梁作用,实现绿色农产品与“云营销”相互联系的功能。平台的创建实质是取代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广大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主平台找到无数企业的产品,在所有的产品中通过相互对比选择出自己满意的绿色农产品。同时,众多的企业可以通过这种主平台,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发送给无数的消费者,实现自己销售的最终目的。而平台的创建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只有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才可能成为主平台的实际运营者。而这种平台的出现,是我国新型经济模式的代表。掌控主平台的操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数量庞大的消费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扎实的技术能力;创新的战略眼光;独特的发展模式。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主平台的操作者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出主平台的强大功效。通过这些特点也可以看出,主平台实际的作用相当于是实现了消费者和企业这两个“双边市场”的互通,从而达到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

(二) 线上线下的完美对接

线下优质的产品为线上的营销工作做好支持。对于企业,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与销售中心是完全独立的。线上对于绿色农产品图片的宣传也是与线下实物的参照各有不同。因此,只有将当前形势下线下和线上的信息完全吻合、对接起来,实现商品价格的统一、商品质量的统一以及商品预算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创建一条独特的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出自己的绿色品牌。在商品的实体店面设计上,颜色、色调尽量搭配均匀,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田园化的景象。这样消费者通过线上的观看,可以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拉近双方间的距离。在自己产品外观的设计上,也尽量简单个性化,这样容易使消费者记住,增加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认可度。

一般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选择上,都是比较突出或意义巨大的地方。同时,也会以开放的态度与国外的知名企业开展各种交流合作,依靠国外企业的品牌效应以及自己生产基地的独特区域,将自己的绿色农产品很好地宣传出去。同时,利用国外企业的最新信息,也可以建立自己绿色农产品的专用渠道,用于特殊时期的销售和储存。为了节约成本,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大型企业一般选择供给地建立生产基地,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这种经营模式解决了一定的费用,但是也损失了一些大客户。由于目前长途绿色农产品的运输和保鲜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经营模式还无法进行推广。

结束语: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于绿色农产品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大。企业由于生产成本和宣传费用较高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在市场中将自己的绿色农产品进行广泛推广。而“云营销”技术工具的出现,使得企业在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上,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云营销”结合的是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它的出现使得企业在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方面节约了大量成本,而且还为企业未来的营销之路拓宽了渠道,扩大了信息的范围,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这种“云营销”模式值得大力推广,绿色农产品也会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销售的更好。(作者单位:国网黄山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于浩淼.“云营销”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

[2] .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 刘艺卓.浅析绿色营销在农产品中的应用[J].张家口农专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