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高二政治哲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二政治哲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二政治哲学总结

第1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复习指导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复习指导方法一、学习目标

1、知识基础目标

(1)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2)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3)运用;能结合实例,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道理;能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阐释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能用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2、能力发展目标

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进一步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等,这既可以理解为方法论,也可以说是一种觉悟。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即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2、学习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

因为它容易与下一框内容即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相混淆。

三、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自己联系典型事例阅读教材本框内容,了解基础知识要点,明确和把握主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然后在老师有针对性的启发、点拨、引导下,进一步归纳、总结和升华,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学习思路

1、问题引领,走进新知识

(1)搜集并思考问题:

①我国时期,在著名战役—中,什么是主要矛盾,你认为应如何处理?

②你看到或听到的学校里的各种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矛盾,你认为应如何处理?

③作为学生,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矛盾,你认为应如何处理?

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一些矛盾中,主要矛盾是什么?我国是如何处理的?

(2)思考导学

高二政治图表题解答技巧(一)横看纵看加注脚

就是要学生答题时看全图表中的相关信息,对于表格式的图表题要看横格中的内容:数字,标题等。标题是对整个表格内容的概括,往往对表格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仔细“看”标题很有价值。纵看是看表格中纵向相互关联的内容,对于其他图表题则指全面地看所给的信息即可。注脚不能以规范的形式放在表格中,但又是解答此类题必不可少的内容,对解答题目有补充的提示作用,切不可忽略。

(二)比较分析是关键

“比较分析”是对材料进行整合,整合的前提是读取图表中的信息,信息对于比较分析非常重要。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对于多个图表构成的图表题还要找到两个或多个图表信息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三)相关知识不可少

通过比较和分析,数据呈现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已一目了然了,这时需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把分析的结果上升到所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上,弄清材料所能联系到的经济、哲学、政治常识的知识是什么。

(四)弄清问啥再动笔;构建框架要记牢

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答题时要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设问的方式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等。提问的不同答案的要求也不同,需要的知识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弄清问题后大致建构一下,让自己有一个答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再组织语言。

高中政治学习的误区1、学习思想政治课就是多背,背得越熟的分越高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更加强调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更要学会“怎么办”,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记忆的同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中去,分析现实问题,所以,单靠机械的记忆,哪怕是把课本倒背如流,也是很难得学好思想政治课的。

2、只需要理解,不需要准确记忆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准确、完整的记忆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分的获得,还是高考的需要,甚或是日常生活中,运用恰当的政治术语准确地表述观点,都需要强化对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记忆。

准确、完整的记忆,是学好政治课的基础。准确、完整的记忆必须建立在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记忆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的过程。

3、学习思想政治课就要大量的做题。

必要的练习,有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有助于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不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总结答题规律,不能学会举一反三,这样的题海战术浪费大量的时间,收效甚微。

练习的过程中善于总结,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的解答,掌握答题的规律,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反而能够事半功倍。

4、平时没必要下很多功夫,考前突击就可以了

第2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一、重在夯实基础的单元复习

从高考的改革来看,突出能力考核是大势所趋,但能力并非空中楼阁,需要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组再现、灵活运用体现出来,“双基”是能力的基础,缺乏必要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就很难有坚实的立足点。为此,我们在第一轮总复习中,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采取“四环节”复习法。

第一环节:把握主干,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经过高一、高二两年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甚至有不少属于“夹生饭”。所以高三复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具体可采用“点辐法”,即教师指导学生以主干知识为中心,辐射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主要知识,形成一幅知识辐射图。为操作方便,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课为单位,结合教辅资料,构建章节的知识网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落到实处。

第二环节:解析考点,抓“本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经过第一环节,学生虽然将知识网络构建起来了,但对考点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仍有疑惑。所以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结合知识点辐射图,找出本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易混点,并做逐一讲解。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设置情景,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做既能弄清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又突出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使学生对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烂熟于心”,在必要时可熟练地进行知识鉴别、再现和迁移。

通过以上两个复习环节,教师可帮助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上建好知识体系,为提高能力提供前提条件。

第三环节:关注热点,抓“应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我们要坚持“小课堂”与“大社会”相联系,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采取师生双向互动方式。即一方面由教师从大量的课外资料中进行精选,先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元测试,再进行解题指导。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提供的点滴信息找到教材中的理论依据,并着重加强了答题的规范性训练,要求要点全面,对词(特别是对“政治术语”)的运用要准确,条理清晰,格式对路,逻辑性强。

另一方面,由学生自行组成“时政述评”小组。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最好是前后桌同学进行组合,每小组4人,他们共同寻找当年时政重点热点问题,分别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要点突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在课前用5分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在学生进行评析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板书,帮助学生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点评,既要概括出此类问题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点,又要对该材料的特殊性给予必要的说明,从而实现政治答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这一复习环节,既能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复习功效。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备好“错题本”,并适时进行记录、纠错。

由于前三个环节是对各章节内容的复习而言,故在第一轮总复习结束前,有必要做好以下步骤,即

第四环节:串点成线,理线织网,优化整合

我们可把高一《经济常识》八课的知识内容以经济的科学含义为线索,织成四张网:基础理论、生产部分、分配部分、交换与消费部分。高二《哲学常识》织成四张网:唯物论部分、辩证法部分、认识论部分、人生观价值观部分。高三《政治常识》以政治的科学含义为线织成四张网:国家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和我国对外政策。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各个板块的联结点。这样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形成脉络清晰、相互交织的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结构网络化。

总之,第一轮复习一定要做到三个字:细、慢、实。

二、重在提升能力的专题整合

专题复习有两种形式:一是按教材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二是以时事为载体的专题复习。由于有第一轮复习的铺垫,我们习惯采取第二种复习方式。我认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研究《考试说明》,关注考点变化

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对于未列入《考试说明》的考点不必浪费过多时间。

2 选取、整合、剖析热点

高考政治试卷以“社会热点”作为背景,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围绕一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多学科提出各种问题,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那么,到底哪些是社会热点?我们应该如何来选取、整合和剖析呢?

(1)热点的选取

热点选取时可按如下原则进行:①当年社会生活中突出的、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②要善于捕捉新的热点,特别是“典型案例”的收集。③要选择不易引起负面效应的热点。要选择那些对社会有积极影响,体现党和政府所积极倡导的,能够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热点材料。如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再就业的新举措;倡导人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关于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建设;关于鼓舞民心、体现国家地位等等。④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探讨人类生命价值的话题。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⑤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的典型事件。

(2)热点的整合

一年来的社会热点很多,即便是按照上述原则去选择专题,专题的数量仍然很多,这就需要对热点专题进行整合。一般说来,可以把所有热点分为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公共安全、国际关系等几个大的方面,然后像在电脑里建立文件目录一样,在大专题下建立小专题。

(3)热点的剖析

就高考试题而言,能“猜中”高考热点的人不少,但能“猜中”热点命题切入点的人几乎没有。热点有限,而命题切入点无限,以所谓有限的热点分析角度(指运用

政治学科理论知识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角度去分析)去应对无限的命题切入点,无异于盲人摸象。它既束缚了考生的思维,又违背了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意图。

那么,到底怎样分析热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重点分析热点本身。可是很多热点涵盖的观点很多,涉及的知识很广。我们知道,高考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因此,对每个专题或其下辖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同样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分别展开。

3 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学生课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知识就是记不住,就是不会用,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深有感触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构建和获得知识。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学、教、练三者关系,贯彻和实施“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为本,留给学生空间。要坚持精心的质疑、释疑和解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多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如我们在高二哲学常识的复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适时自行整理哲学原理,教师给予方法指导,最后教师将哲学常识的所有原理整理给学生,以解决学生在整理中的困惑。这样,为我们复习哲学常识节省了时间。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第三轮复习时,教师要尽量将时间还给学生,如果在省质检后,语、数、外三科能为综合科让出一点时间,则是提高综合科复习效率的最佳途径。

三、重在实效的综合训练

训练应做到“少而精”,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做好以下工作:

1 重视基础,回归课本,注重课文的目录、导言、小结、总结、黑体字等等,做到由此及彼、纲举目张。

2 总结整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结论性的语句,争取拿到加分部分,力求答案有所创新。

3 倡导同学之间在互动中整理思路、探究问题。

4 领悟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消化错题本。

第3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深入浅出 感同身受 大彻大悟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起点,也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而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课,让学生觉得抽象、枯燥,给学生“假、大、空”的感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觉没意思。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练就本领,打造魅力思想政治课堂,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我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的点滴体会和做法与同行分享,希望引起共鸣。

一、深入浅出——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材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且每一课每一框都涵盖比较多的知识点。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解读教材,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简约性和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课涉及的面很广,仅靠一周两课时(高一、高二阶段)的教学,老师很难把所有的知识都深度挖掘,都精讲给学生。[1]因此,思想政治课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深入、全面、准确地解读教材,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理念、设计思路、内容呈现方式和具体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度,统筹安排,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确保教学的时效性。

以《经济生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为例,在一框内容中涉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在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学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完成了也是“走马观花”,学生根本理解不了。这就要求老师准确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注意教学的连贯性,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感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在“名词点击”中出现,因此忽略不讲,但其实就在讲解“财政的作用”和“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这两个知识点时没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知识作为铺垫,就很难理解。因此,有必要在第一框就深入浅出地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对教材有全面的理解,总体的把握。

二、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教材内容

思想政治课老师在讲解清楚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要通过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让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内化”,引起学生的共鸣。说起思想政治课,学生马上与枯燥、难懂联系起来,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从中得到乐趣。

所以在讲解哲学原理时,每一个原理我都以一个“趣例”引入,“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2]我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以搞好哲学常识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比如在讲“质变和量变关系原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完成“职业理想”的小作业,作业分为“看、行、达”三部分。第一部分“看”,我所中意的职业所需要的特质及我已经具备的符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特质。第二部分“行”,对比两者看我距离理想职业的差距和将这差距分解为几个阶段去实现。第三部分“达”,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设定一个时间,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时当成自己未来的一个设想,充满着期待去完成,上课时我让一两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都很好奇,这与我们的哲学课有什么关系?展示完后让学生总结看大家的职业理想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都说理想远大,但这些理想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步步为营,分阶段完成。在学生总结完后我引出“质变量变原理”,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三、大彻大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很强,这一点从教材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因此,在学生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最后一步就得灵活运用教材。在学习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一框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教室里转了几圈,留意到几个同学的课桌里有水果。“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王扬同学请你拿出你课桌里的水果。”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王扬,王扬疑虑地站了起来,同时又犹豫着把苹果拿了出来。“我让你拿水果,谁让你拿苹果了?”大家开始窃窃私语,不知所指。“刘颖同学,请拿出你的水果。”刘颖战战兢兢地拿出了她抽屉里的香蕉。“我让你拿出水果,谁让你拿香蕉了?”这时大家见我满脸的笑意,都明白了过来,有的大笑,有的讨论,有一位同学说:“老师请你拿出水果来吧!”我笑着说:“我也拿不出水果这一具有共性的东西,我只能拿出它的具体形态,不是香蕉,就是苹果之类的,这就是我们上节课讲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请同学结合刚才的案例总结。”学生很快总结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3]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就很难保留在记忆里。如果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快乐,不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在每一课上新课之前,我都会尽可能地用一些大家关心的事例,如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者奇闻轶事来激起大家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去分析这些案例,这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方面的效果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李亚平.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10).

第4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一、关于高中政治成绩发生分化的原因分析

1.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升入高中后,学生所面对的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环境、新教师、新集体、新课程等。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度期;有些学生因为经过了紧张的中考,入高中后有种要放松休息一下的思想;有的学生听说了高中的课程比较难,就有些畏难的情绪,实际上在高中政治里确有许多难点,如:政治经济学,哲学等概念就比较难理解。以上原因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

2.教材的变化

虽然近年初高中的教材难度都做了调整,但初中的教材难度降低幅度较大,高中因面临着高考谁也不敢轻易地降低难度,所以降低的幅度并不大。调整后的教材难度一个降另一个不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造成难度差距不仅没缩小反而拉大了。

3.内容上的变化

到了高中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增加和新工作时间的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加大,进度加快,对重点、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巩固。这也使一部分学生不适应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4.学法的变化

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的应用形式、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典型的题,以落实对学生的“三基”的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政治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

二、搞好高中政治教学衔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第一做好对政治整个课程的认识,让学生清楚政治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教师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制定相应要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分析他们的成绩,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找出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过度点。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做好知识的衔接。

a.立足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在高二教材中有许多难点,应采取小梯度、底起点,分层次、多训练的方法,适当放慢速度,在知识的导入上多以实例引入,在难点的讲解上要对教材做必要的分层和铺垫。对理解要点要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b.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联系网络。

c.重视知识的展示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d.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仅靠课堂听懂是不够的,课后要消化、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单元结束时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反思步骤和思路。扩大知识的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第5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11月5日上午,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梁侠主讲《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课程与教材分析,她的讲解旁征博引,纵横捭阖,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不愧为国内高中政治界首屈一指的专家,真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11月5日下午,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王东讲了一节《文化创新的途径》示范课,随后与会省教研室专家评课并点评“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11月6日上午,8:30---10:00郑州市回民中学政治教研员聂翔做《文化生活》教材教法分析。10:20---11:20平顶山市政治教研员张秀菊做《生活与哲学》教材教法研讨。

培训结束,回到单位,感慨很多。就像一位专家所说,政治课教学就像唱歌,小曲好唱,但要唱好不容易。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认真钻研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高效课堂。要深入钻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高考考纲以及教材,研究新课程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新动向。要当“杂家”,知识要丰富,关注面要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善于学习,治学严谨,关心时政,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尤其要特别关注党的理论创新发展情况。

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学习认识了“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为:

1、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

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推广。

二是对高效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有:

1.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

2.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

3.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

4.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5.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

6.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

7.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8.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9.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高效课堂的特点:

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

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3.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4.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5.三学:会学、乐学、学会

6.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收益

学会“放”:

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片蓝天,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高效课堂的一般标准:

开头引人入胜提问启迪思维举例恰如其分语言生动规范教态亲切自然

板书一目了然结尾画龙点睛媒体恰到好处活动积极参与

第6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 武汉外国语学校 2014届 7班 冯亚伦

很高兴我们学校保送清华上了12个,保送北大上了9个,武外威武!我希望在接下来的路付出更多努力,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实现梦想。

下面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高中三年的学习经验;2. 清华暑期学校的参与经验;3. 清华保送的经验。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与君共勉。

一 学习

很多学弟学妹的心情迫切,希望能看到各学校的保送经验,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也很认同。我去年与你们有同样的心情,不过走过这一年,我觉得现阶段最需要的是提高高考学习成绩,好成绩才是硬道理。

我去年看到保送经验中“每天刷一套数学天利”,真的无法想象一年后的自己竟然做到了。毕竟,心中有梦想,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Dream big and stay humble.

1. 数学(文科)

一般来说,文科数学对思维要求不高。以本人的经验,学好文科数学,主要是源于两方面:一是做题,二是整理消化。作为文科生,如果你把这两方面做的很好,数学自然会成为你的优势。

A 做题

就是一个熟悉知识点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数学模型的过程。

高一高二我很认真地做《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的,当时数学也付出很多,还在外面上课。可能当时看起来比较贪玩,宋老师好像觉得我不努力,总是查我的课外自己做的书,其实我估计也就在做数学…高一高二付出在数学上面的时间较多,所以数学基础不错。还是很感谢宋老师的发的讲义,非常系统化,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很清晰,我也听过其他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宋老师造诣颇深!

高二上学圆锥曲线宋老师每天给我们布置圆锥曲线高考真题(基本上是倒数第二题),一中午就耗在数学上面,先是无比煎熬,但是终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后来做多了,模型积累到一定程度,圆锥曲线也不是那么难下手。

当时老师让我们做《高中数学联赛备考手册(预赛试题集锦)》(华东师范),我没有落实,但也作为教训分享给大家。

2013年五月(高二下期中后)宋兵老师发了《三年高考二年模拟一轮复习(专题)》。我之后数学成绩的提高和稳定都是在做“三二”过程中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从5月初开始每天做一节并批改,无论难度,平均1小时-2小时,坚持了一个半月做完了。

也许我所说的很轻描淡写,但是所付出的努力真的是要你亲身经历才能够体会到,积累做题就是一个重温知识并且消化的过程。当尝到做题带来成绩稳步提高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七月二号,老师发了一本《天利38套2013全国高考汇编》,要求我们十一月调考(九月调考?不大记得了)前做完,那也就是一周至少做三套,当时我真的就踏踏实实地做2013年高考真题卷(基本上能做到一天一套)。在高二的时候我也听说过高三要每天刷一套数学卷子,没想到我真的就做到了。一开始不熟悉,花时间很长与考试时间差不多,分数130左右,但也有110,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我保持着每天做数学的习惯,大概做到20套的时候,我的分数就稳定在140分左右,做题效率提高了很多,简单的卷子基本上在1个小时以内完成(大考不敢做快,怕粗心)。九月调考的计算有点复杂(有点远了,十一月还是九月记得不清楚),我好像花了1.5小时做完的把,最后终于在九月调考收获了高中大考第一个数学满分。

B 整理消化

整理相比做题就更重要,特别在高中你会接触成千上万的题目,如何把这些题目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是通过整理消化。

错题、精华题都可以剪贴、抄在本子上面,常看常新!武外从高二起就开始一周一套选择题训练,这个选择题训练非常好,都是摘录精华题(有时候也有联赛初试题目),难于正常考试。

当然整理题目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我把这个题目解答抄一遍,而是过几天能够再做一遍(感谢马文波老师告诉我的方法)。这个题目的不同方法都需要记下来,有时你甚至需要把不同思路方法总结写在旁边(你下次温习就快速看方法思路)。这个我做成错题本高中就两本,实际收录题目并不多。

C考试技巧

在应试中,考试技巧更重要。我觉得每次考数学,时间分配很重要,前面的选填17道我把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到后来30分钟可以做完),难题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就放一放,做完整张卷子再做,先猜个答案。(这个技巧我并不推荐每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保持这17道题目的正确率。不粗心,会做的题目都做对,你的数学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跟我说数学考试没考好是因为粗心,我觉得这并不是理由,而是你平时题目做少了,没有题感,无法看到题目的陷阱。

数学考试(2小时)我会为最后面两题预留充分的时间,1个小时左右(高一高二有一次考试因此很吃亏,不要盲目效仿)。我觉得其实最后两题难就在于你如何应用你脑海中过去题目构建的模型。题目再新,也是很多小模型构成的,所以要积累消化做过的题目。

考试对于水平相似的学生就是考察心态,面对难题不慌乱,面对不会的题目懂得放弃,面对会的题目知道细心和陷阱。我记得有次大考出来,和同学说,这次考试没什么陷阱啊。这一方面也是一种警惕的心态,这也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危机意识--数学所能培养的。

推荐用书(教辅)

高一、高二上:《教材完全解读》、《数学联赛(初试)》、《天利38套(专题)》(这个老师可能会发)

《高中数学联赛备考手册(预赛试题集锦)》(华东师范)

高二下、高三上:《三年高考二年模拟(一轮复习)》、《天利38套(全国高考汇编)》

2 语文

总是有人在问语文怎么学,我觉得总结来说还是积累和做题。

A 积累

这方面对语文学习太重要了!

积累一方面是读书,读书要广而深。

广泛是拓宽知识面,根据自个人兴趣。

历史:我喜欢清末历史,所以很多晚清史的书都读。历史汪新兵老师推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很多考试援引里面的原句。《路易十四时代》我也挺喜欢。

经济:我最近在读哈佛经济学教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编写类似大学经济学课本(胡礼舜老师借我看过),写的很系统很生动,能够拓宽自己对经济的理解。经济入门的话,推荐读《躲不开的经济学》(学姐胡晓妍推荐)。

时事政治:个人喜欢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刘瑜《民主的细节》(很多是收录《南方人物周刊》里面的文章,初中的一位老师推荐),这个书有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的影子(《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王。岐。山推荐)。李承鹏的文章我也拜读不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前段时间还引起轩然大波。在香港买过一些评论书籍,没有言论筛查的香港书市,鱼龙混杂,对读者素质、辨识力要求很高。这一类书读了我喜欢和老师、长辈屈讨论政治问题。

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非常好,是高级“作文素材”。

其他:最近也在重温《神曲》,很符合我的兴趣。主要是看个性,培养兴趣。 读书不仅读,还需要思考和讨论问题。

深度的话,读名家大作,小说名著,文化散文。

第7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以疑激趣 教师素质 教学实效

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未根本变革,高中教育仍受到升学率的制约,各学校竞争激烈,许多学校一到高二就开始文理科分班,非高考科目的教学普遍得不到重视。学生对各科的学习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愿意在非高考科目花费多少时间,甚至有部分学生抱者拿学分混个及格就行的态度。近几年来,许多教师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的教学方式尚在摸索之中,原有的应试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非高考学科的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从宏观看,新课程改革需要高考制度、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机制进行相应改革。教师们无法改变机制,并不意味着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无所作为。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各地普遍实行“3+文/理综”考试方案,甚至有的省只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减少了高考科目,客观上有利于减轻师生们的教学负担,为教师们实践新课程提供了机会。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愿学乐学,关键在于教师。在此我结合理科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疑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兴趣在学生求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求知欲望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敢于质疑,敢于批判,这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在众多教学法中,疑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切中学生的认识冲突和情感价值冲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问题”结合起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思疑、解疑。例如,在学习《政府决策》这一框题时,我结合东莞市政府“禁摩”的决策设计了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政府决策的背景,决策过程是否体现了“民主化”、“科学化”?决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决策实施的实际效果等问题。由于这个情境设置与每个东莞人息息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争辩激烈。由于课时限制,一节课完成不了原定的教学任务,我安排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组成正反方进行了专门的辩论会。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更在辩论过程中提高了公民意识。

从教学实践看,“疑问”主要由教师提出,提问要讲究质量,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学中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这些“口头禅”式的问题,或能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都不会有兴趣。问题难度大,学生解答不了,怕出错的心理让学生退而舍之,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冷清收场。提问的量也要适度,一堂课不能变成提问课,提问太多,学生疲于应付,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太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和教师的设疑,更多的是体现编者和教师的理解和思考,为了生成某种观点。尽管教师会研究学生的需要,但未必能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清楚。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并不是一节好课,课后有疑进而思,思而有所得,知识才能深化拓展。如何让学生多提问,还要在教学中多总结经验。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学互动,合作学习,情境体验和教学生活化。一节课要使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必须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南京大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教授认为,好的情境设置应该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它不仅要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在课程的进益步开展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德育实效。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与社会学科,高二政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与生活》和《哲学与生活》两个模块,教材中有典型的故事、精美的图片、名人名言、诗词、漫画等情境素材。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还可以整合音乐、舞蹈、影视资料、图片等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些素材和教学资源,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实效。在学习《文化与生活》过程中,我为学生们展示了国画、书法、建筑等经典图片,还播放了中国申请举办奥运会的一段宣传视频,精美的画面、优美动人的音乐、摄人心魄的动感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学生们为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吸引,也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一则故事,一条民间俗语,一首诗词,名人名言等,学生们都可以从中感悟到深刻的哲学道理。对于理科学生来说,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结合,抽象的哲理也变得浅显易懂。例如,学习《物质与运动》这一内容时,可以联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物质运动速度与时间的;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批驳芝诺“飞矢不动”观点,让学生理解相对主义的谬误。学习名人名言,仿佛是与不同的哲学家在对话,充满哲学思辩魅力的语言,使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总之,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思想情感的交流,使思想政治课不再是抽象与乏味的语言组合,不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重视情感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课标强调教育的主旨是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灵魂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得到启发,情感得到升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之所以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教书只重视知识传授,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政治课成为乏味的道德说教。要克服这一弊端,关键在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抛弃功利主义思想,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和情感和更高的教学水平,对学生无私而平等的关爱等等,而这一切都体现在“爱”上,“爱”中有关切、期望、信任、理解和尊重。这“爱”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景设置,也体现在与学生日常的接触交往中。情景设置中要以情生情,以情激情。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千手观音》的视频,残疾人精彩的表演,美仑美奂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灵极大的震撼。看完视频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点拨学生,使学生在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中升华了情感。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音乐公开课,有较高音乐素养的教师把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们带进了艺术殿堂,让人陶醉其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要以情动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正如一个对真善美没有深刻体验的老师,很难把真善美讲清讲透,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弦。一节课要生动有趣,更要有情,让学生感受到真情的存在,让学生的情感在体验和交流中升华。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学识和更高的教学水平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教学改革必然是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探索,敢于尝试,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激发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8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

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

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9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范文

摘 要:我校依托思想政治课相关教学内容研发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该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在不同方面都有了各自的收获,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基于此,我们从精心组织特色活动、优化高考大环境两方面为今后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实现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达到践行“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

冉小平,女,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我校自2012年开始着手依托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教学栏目,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平川,我可爱的家乡》。期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令人欣喜,但存在的困惑和启示更值得关注。

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取得的经验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在知识应用和拓展方面,因为该课程回归生活,实现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此活动使我对平川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由知之甚少到了解丰富的转变,深深体会到了平川的繁荣昌盛与生生不息。活动将课本内容与生活有机融合,深感政治不是枯燥而是有趣,受益匪浅。”此为高-(3)班胡玉洁的感言。高二(3)班李万奇的感言:“活动《魅力晶虹行》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和改造的强烈愿望,认识到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采中遇到的困难都能用哲学解释和解决,看似高深晦涩的哲学和生活相结合变得是如此通俗易懂,着实令人欣喜!”

能力提升方面,使得学生构建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强化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高二(2)班郭彩霞感言:“活动中我能将政史地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认识问题,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始料未及呀!”高二(4)班张宁感言:“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就是我们听老师讲,很枯燥。现在老师引导我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学习的成就感大增,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情感培养方面,该课程通过走向社会、感受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得学生树立了责任意识,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高二(3)班程锦国感言:“活动使我对平川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情感。饮水思源,只有更努力学习才能为平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她更加繁荣。这种繁荣,是经济繁荣,更是文化繁荣。”高二(5)班陈阳则说:“身为平川人,以前不了解她的发展,我深感愧疚。而今我很骄傲,即便她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为平川发展做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更努力学习。现在,我要从主动捡起身边的垃圾、给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小事做起,提升素质,培养责任!”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和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应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教材每个单元后设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探究”,为有效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搭建了平台。在盘活地域文化资源,研发《平川,我可爱的家乡》的过程中,教学方式随之改变,对教师来说这无疑是理念和行为上的巨大收获。

树立了教师以探究活动促教学、促发展的理念。课题组成员共同认识到,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实效性,一味灌输是没有出路的。综合探究校本化教学就是要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反思个人行为中受益终生。此理念引领课题组成员把认真实施综合探究校本化教学,千方百计提高实际活动效果,作为自始至终的责任。

教师开始注重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持续研发提供了不竭动力。鉴于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课题组盘点了平川文化资源,对每学期4个“综合探究”做了选择,一学期只实施其中一个,保证学生有完整的经历;对已确定的主题,课题组认真分析活动目标,并选择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研究方法;通过自主组织探究小组、设计方案、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展示成果等环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适时适度引领学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交流调查心得等途径,提高对信息分析、筛选、整理、评估的能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这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行为,为本课题的持续研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不竭动力。

积极落实,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中。课题组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校本课程内容。如在语文课中渗透红色经典文学诗词,在政治课中渗透平川精神和靖煤公司企业文化,在历史课中渗透平川红色历史,地理课中渗透平川区位优势,音乐老师教唱红色歌曲……在整合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最后,从学校角度来看。探索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也说明学校的灵魂应是精神和文化品性而非单纯的升学率和硬件设施。《平川,我可爱的家乡》深深植根于平川文化和靖煤企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变枯乏的说教为切身体验,在创新育人载体的尝试中收获了更直接、更生动的成效,在促进道德工作化“虚”为“实”的道路上探索了新途径。

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融人到了常规管理中,彰显了学校特色。学校将平川精神、靖煤企业文化融入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中,传播其理念、渗透其精神。如在班级和宿舍管理中,推行靖煤企业文化的“7S”模式,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形成安全、整洁、有序的班级和宿舍面貌,使课程资源在日常管理中不断丰富、完善,是打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学校的积极探索。 创建特色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融入到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办学品位。我校充分依托校本课程内容开辟第二课堂,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拓宽了学生道德体验。如学校充分发挥毗邻革命圣地打拉池红山寺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第一课”制度,将清明节定为红色精神教育日。师生到红山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激发爱国情感,就将校本课程的理念落实到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在理念和操作上对教师的引领不太及时。我校极度缺乏研发本课题的专业人员,教师在摸索中前进,理论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操作中易将活动程式化。为达到事半功倍、灵活操作的目的,及时进行师资培训迫在眉睫。

二是学校对实验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本课题的研发需教师在理念提升、操作环节上付出大量时间和艰辛努力,学校应在经费支持和激励机制上给予实验教师鼎力支持,激发其践行的积极性。

三是应试教育的束缚、过程性评价机制严重滞后和安全等关键因素阻碍着活动的顺畅进行及常态开展。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太少;过程性评价机制还未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家长、社会对本课题的开展认可不够;安全教育的警钟导致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本课题开展的顺畅环境,使其常态实施。

四是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整编成校本教材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如何将活动缘由、活动过程、调查报告和评价成果等资源包精选整编,转化为校本教材的内容,并设置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结合的探究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校本教材,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需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精心完成。

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并在具体运用中充实、完善。对实验教师和学校来说,还需更多耐心和更大探索勇气。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启示

首先,独具匠心开展特色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建议学校紧紧依托《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内容,精心打造浮雕、雕塑、走廊文化等校园文化景观,营造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依托历年举办的班级合唱节比赛、欢送毕业生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加大平川文化的渗透力度;以“立足校内教育,放眼社会实践”为基点,开展更具磨练意志、承担责任的特色活动。如每年可组织学生开展“徒步红山寺行”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以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征文活动、“我爱你,中国”红歌会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其次,优化高考方式,营造探究活动大环境。如何使综合探究活动校本化课程亮点闪光、难点得到突破呢?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设计综合、多元的高考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升学的指标,这是解决当前综合探究教学举步维艰状况的最根本途径,坚信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