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陋室铭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陋室铭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陋室铭阅读答案

第1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一、 积极应对,认真学习“和融语文”教学理念

承蒙徐飞老师关照,我欣然接受开课任务。但我对“和融语文”了解甚少,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这项任务,我与同行教师一起深入学习了“和融语文”理论知识,努力在我的公开教学中充分体现“言意共生、生命共振、道术融和、读写贯通”的主张。在磨课之前,我广泛涉猎名师大家的教案、课件,认真备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还好,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自己乐不思疲的执著钻研,又吸取了同行的智慧,经历了三番五次的磨课,我真正认识到上好一节课就像是打磨一块美玉,只有经历无数次磨炼,才能使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 精益求精,“磨”你千遍也不厌

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艰苦、耐心、细致的过程。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语文组教师一次次帮助我,给我提出最宝贵最中肯的建议,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使我感觉到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和蜕变。我一次次试讲,一次次修改,从激情导入到自主导学,再到拓展导结,甚至到每个问题、每句话,为了能呈现较完美的效果,我不断修改教案、课件,直至深夜,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欣喜,有彷徨与希望。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充实、快乐。

记得第一次备课,我力求面面俱到,搜集了大量的备课资料,感觉到捡到筐里的都是菜,什么都重要。结果第一次试讲,老师们指出了我这堂课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几处教学内容交叉出现,教学意图不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达到层层推进的效果;拓展延伸的题目设计不合理;课件过于随意、■唆等诸多问题,并且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环节设计得越简单越好。

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幅调整。可第二次观摩课后,从老师们的反馈中,我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整堂课都是预设好了的,老师干涉得太多,学生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而且教学思路依然模糊,课件篇幅太多等。修改重点是要琢磨怎样让自己“闭嘴”,把舞台留给学生。

第三次试讲,思路终于清晰了,学生也有机会读书、讲话了,而且讲得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大家又给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应该用简练、恰当、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注意点评的艺术;写作背景最好以讲故事的形式放到课文归纳时介绍等。经过老师们的帮助,我从这些课堂细节方面进行了润色。

第四次试讲,我请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胡春燕及吴淑敬等区内知名老师来听我上课。这一次课后,两位老师说我上课流畅,教态优雅,但该释放激情时也应洒脱一些;上好《陋室铭》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学生要比我们想象的优秀;如果老师、学生都能融入课堂,都能感受教与学的满足和快乐,这课就成功了。

因此,我执教《陋室铭》,试讲了四次,每次教案、课件、试讲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精细化,不粗枝大叶、随意化,每次都对“和融语文”有新认识,有新收获。这要感谢同组老师帮我把“和融语文”合理、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他们帮我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我再从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诊断,吸取大家的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课中求得进步。

三、 坦然开课,努力践行“和融语文”教学理念

3月20日下午到别校借班开设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

第一,始终把分层次诵读放在首要地位,并贯穿整节课。通过自由读、个人读、个读互评、老师点评、听读、跟读、齐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陋室铭》的内容,感受铭文的音乐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立足于文本,关注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不断地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交流,真正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第二,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和谐融洽气氛。课上,我大胆放手,启迪学生智慧,彰显学生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他们眼耳手脑并用,读议思演结合。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相互解答,对于重、难点我适当点拨、强调。

第三,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正式上课前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意在营造古雅的课堂气氛;在幻灯片中展现刘禹锡故居图片,意在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形象性;在听读、跟读时,配上动画图文朗读,意在给学生直观印象等等。

不足之处: 教学语言不是很简练,口头禅比较多;对学生的点评不是很精练,有时未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多方式诵读和翻译耽误时间太多,以致延时5分钟;课文分析还不深入,拓展练习还未完成,整个课堂把控还不严密等等。

四、 总结反思,力求“和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公开课虽已结束 ,但不管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整个磨课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和融语文”的教学主张。

第一, 要对文本有深层次的理解,着眼于文本的细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我在平常教学中浮躁偷懒,不肯深挖教材,大多凭直觉经验进行想当然地理解,有时直接搬本参考书来备课,势必直接影响到我对文本的理解,甚至有时还借用别人的课件来上课。

第二, 课堂永远是学生的舞台。老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才能不断得到发挥。因此,语文课教学应以生为本,更多关注学生的收获与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只作适时点拨引导,而不能着重于自己教学技能的展示。“和融语文”教学捍卫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激励评价的作用,努力创造活泼有效的和融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较少,所以导致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就是懒得说。通过这次磨课,我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其实,教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上进心倍增,并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并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

第2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用时:45分钟 满分:44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5)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1)信誓旦旦 (2)积善成德 (3)误落尘网中 (4)歌以咏志 (5)谈笑有鸿儒 (6)负箧曳屣

二、语言文字运用(1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苏州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安排也别具匠心。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花间水边的楼台亭榭、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元素,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显得更大,层次也更分明。因此,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样,景物就给人以开朗中不失收①________(liǎn)、幽深里又有明畅的空间感。游园观景,如同欣赏一卷中国画,画面次第展开,让人②________。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从下面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入②处(2分)()

A.如沐春风 B.神清气爽

C.目不暇接 D.美不胜收

答案 (1)敛 (2)C

解析 (1)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确辨识汉字就要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据义定形。

(2)如沐春风:比喻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其主语不能是人,只能是物。

3.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你倘若在餐桌上向人问起最近在读什么书,谈谈对于约瑟夫·布罗茨基的看法,多半会引发莫名的眼神。②人们甚至耻于提及一些词汇。③在王蒙高声说“躲避崇高”十多年之后,人们不仅践踏它,讥讽它,还躲避它。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③ 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躲避它,讥讽它,还践踏它”。

解析 考生应先逐句根据语感感受,然后再进行语法分析。可看出③句中一些词语语序不当,从程度由浅入深上说,应是“躲避”“讥讽”“践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人”字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一笔写权利,一笔写责任。每个人都有做人的权利,同时又肩负做人的责任,没有没权利的责任,也没有没责任的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双肩,一肩挑权利,一肩挑责任,从而走完人生旅程。

①只企盼人人为我,不意愿我为人人

②坐享其成,依赖施舍,就会堕落为寄生虫

③只知道享受生活,不愿意创造生活

④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

⑤放弃自己权利的人,专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专靠别人的脑袋思考,就会沦落为奴才

A.⑤②④③① B.⑤④③①②

C.④③①②⑤ D.④②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目所给文段可知,语段主要讲的是人的一生肩负着权利和责任,横线处的内容应是从权利和责任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⑤说的是放弃自己权利的人的情况,①②③④是讲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的情况,④引出话题,①②③具体阐述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的表现,其中②是对④③①的总结。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又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传统的慰问、义诊等“规定动作”如期而至,相关报道也在这一天达到,一些商家以雷锋为噱头的各种“秀”也层出不穷,很是热闹。这些高调、密集的“学雷锋”活动,固然能掀起一股助人为乐的旋风,但想让雷锋精神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单靠一些已经程式化的活动,无疑是不现实的。

对“传统的慰问、义诊等‘规定动作’”的“学雷锋”活动,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第3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一、重视集体训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集体训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笔、动口、动脑,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读说时间,通过设计问题来集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体性训练,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先让学生齐读课文,之后再要求学生自读。同时,我也对课文进行点评并指出阅读要点,之后,再让生齐读,体会课文的情致。这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的齐动笔和齐动口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在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互动研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并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进行积累训练,实现知识的“汇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都知道,语文知识、语言材料、语言模型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需要教师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加以提炼,并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积累训练,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得”。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常用雅词、成语或是叠词等;句的积累可从修辞句、描写句、评析句、哲理句中寻找;段的积累分成秀美的绘“景”文段、精美的咏“物”文段、生动的写“人”文段、小巧的抒“怀”文段、含蓄的述“感”短文等;能力的积累可品析篇章的安排、文章的概括、语言的品味、手法的欣赏、阅读的感受。如在《口技》一文的积累板块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少顷”“既而”“未几”“倾而”等涌入笔端。然后合并同类项,相继找出以前所学《狼》中的“少时”“久之”“顷刻”。再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完成对其他的知识板块的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划出,或启发学生划出。学生划分“作作索索”“许许”等拟声词后,老师则因势导出叠声词板块。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时,老师再授之以“分类集中法”。既授之鱼,更授之渔。这是一种同类相聚的积累。

三、注重技能训练,打造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也应该注重技能训练,这样才能使三者形成合力,打造高效课堂。如我在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让学生进行“阅读三练”,通过无问题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在阅读第一练中:概括――试给这则寓言换个标题,“爱慕虚荣的赫尔墨斯”“身价”“不自量力的神”……从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与分析中,我们看到他们已经真正走进了文本――读情节、读人物、读道理。阅读第二练:提取――找出这篇寓言的五个关键词,老师和学生共同借关键词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故事。阅读第三练:评说――用几个成语评价赫尔墨斯,“信心十足”“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洋洋得意”“目中无人”……正是因为有前两练的铺垫,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才能如此到位,并且有了积累。

四、注重动笔训练量,实现读写结合

第4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生命新课程自由

课堂不是语文教育的唯一场所,但确是主要的阵地。在当代的教育语境下,学生和教师相处与交往主要是发生在课堂。课堂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让课堂弥漫生命的气息,师生需要构建生命的课堂。

一、实现生命主体的回归

1、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应为学生提供一种快乐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教学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是由于经历太多失败而不够自信造成的。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教师多给予他们宽容,鼓励,帮助他们找回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无疑对学生生命发展有益的。马斯洛说过,当在心灵安全自由时人最富有创造力。在一个充满宽容、鼓励、放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可能拥有自由、诗意的心灵,就会努力去感受凝练典雅、简洁隽永的语言艺术,用心灵开展与文本、作者、教师间的对话,体验语言后面的深深意蕴,实现生命主体自由的成长。

2、尊重生命差异

与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相比,新课程强调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存在"读者空间",给读者留下较大的空白,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教学就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解读,不应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有过这样的叙述:"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因势利导,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自由、充满个性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这种差异,能够以平等之心,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正如阿尔贝特.施韦泽说:"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象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1]

二、创设教学活动特定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是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下展开的。构建生命的课堂,应做到教学活动情境化,做到教学具有生活特定的情境。学生走进课堂,他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已经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凭着这些经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先的判断,并形成初始的价值观。语文教育中,教师必须珍视这种经验,使之转化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内驱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不断重组经验与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只见静态的语言文字材料,缺乏对作者、诗人的情感体验,当然就咀嚼不出作品的高妙。这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缩短心灵时空,引导他们走进作者、诗人的心灵深处,去体验悠悠岁月里不同人生况味。"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2]教学成了情感体验,生活发现,生命展示的活动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生命得到提升、完善。

创设活动情境的方式是多样的。如课本剧编演、角色朗读、辩论会等。《邹忌讽齐王纳谏》被改编成课本剧搬上舞台,学生发挥想像的翅膀,努力揣摩各自角色说话时的心态,解读男权社会下不同人的生存际遇,感受封建人臣讽谏智慧。杜威说:"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教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生活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语文教学不再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的记忆以及没完没了字词句的练习,教材内容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抽象知识,而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丰富了人文素养,张扬了生命活力。

三、重视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命的课堂倡导诗意、浪漫的人生,呼唤学生对自由,对美的追逐,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这里审美人格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超越、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而这些是生命课堂不能缺的东西。《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同时它也指出新课程下的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建构起学生的审美人格,才能实现个体对生命的超越,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在培养学生审美人格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美、捕捉美,使其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运用想象与联想获得美的领悟,从而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更深刻的阶段,把学生带到自我生成的、感受的、具体的,现实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诗意世界,使审美感知获得深化。学生在感受作家审美人格的同时,建构起自我的人格理想。透过《归去来兮辞》,让学生体验陶渊明顺应自然、忘怀得失、遗世独立的洒脱;阅读《陋室铭》,学生体味中国文人精神的栖息地——一丈方陋室;教学李白的诗,感受古人把酒临风的旷达和豪情。

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从广义上讲,它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崇高的过程。建构生命的课堂,让生命在语文课堂自由涌动,既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应然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5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8.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难受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 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 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烽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9.名著阅读:(1)补全回目:①、史大郎夜走华阴县,¬¬¬¬¬¬________拳打镇关西②、梁山泊________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2)“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写出与他有关的情节(四个即可)

得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4分(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从矣。1. 以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蕃:多。B濯清涟而不妖 妖:美丽而不端庄。C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D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隐藏、逃逸。2.下列语句中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何陋之有。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以下翻译错误的是( )A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B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什么人才能像我一样啊?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的哲学家。 B作者写莲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品格。 C文中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和观点的语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作者虽然写了,也写了牡丹,但只是用它们的外形特点来对比莲的高雅与美丽。(二)邴原泣学(8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初潭集》)1.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⑴ 凡得学者 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得:⑵ 吾徒相教 徒:徒以有先生也 徒: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为汉语。原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句: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答:(三)阅读《背影》文段回答问题。(10分)①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在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太难。②可是他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③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④我赶紧拭干了泪。⑤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⑥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⑦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⑧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⑨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⑩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文中横线上的词,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1分)A、探 穿 攀 缩 B、弯 横 扯 伸C、侧 走 抓 爬 D、弓 钻 勾 蹬2.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三句话?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分)A、①③⑥B、⑥⑦14C、①③14 D、①⑦143.①句从哪两方面描绘了父亲的形象?选出正确的一项( )(1分)A、外貌 心理 B、动作 语言C、外貌 动作 D、语言 心理4.文章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1分)A、表达对父亲非凡经历的赞叹。 B、表达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C、表达对父亲自暴自弃的惋惜。D、表达对父亲碌碌无为的感慨。5.“进去吧,里边没人”的含义是( )(1分)A、进去车内凑热闹 B、进去坐下,安静舒服C、担心车上的人都走了 D、怕儿子离开座位会丢失行李6.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描写的中心内容(1分): 7.“我赶紧拭干了泪”的一方面是因为 ,另一方面是因为 。(2分)8.文中父子分别时,“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情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从这“回头”中感受到了什么。(2分)

(四)认识父亲(9分)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11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12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13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14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15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16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17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1.第①段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答: 2.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1分)答: 3.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2分) ① ② ③ ④ 4.“读不懂父亲”指的是: “认识父亲”指的是: (2分)

第6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感;体会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3.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83-02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感,不仅是诗歌创作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中,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体会课文意境,感悟课文主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形象展示,先入为主

教学之初,语文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多媒体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激起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师可先展示有关秋天风光的图片,满山红叶、淡黄、秋风秋雨秋蝉等秋景激起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天凉好个秋》、《谁在秋天捡到我的心》、《我的秋天谁来过》等录音,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进入“清、静、悲凉”的意境,加强对课文的感悟学习。又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条件的,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自漫步月色下的荷塘,身临其境,或展示图片,荷叶、荷花、荷波、荷韵,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为学生架起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二、发散思维,激活情感

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纳特说:“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创设疑问,启迪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问题既要有对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解释性问题,也要有对阅读材料深层次理解的评价性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既要有根基,又要有所超越,进而激发探究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譬如在教学《项链》时,我抓住文中“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处唯一的议论,以此为突破口,牵一句而动全文,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当师生探讨到这一“小事”造成的是不是悲剧时,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本以为学生能如此探讨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这样疑问:“老师,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个有关虚荣心话题的讨论吗?我从文中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由此可见,创设疑问,启迪思维,能激活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巧设悬念,激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概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药》、《荷花淀》、《项链》、《变形记》这一类故事性波折性较强的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病梅馆记》,让学生读出手法,读透文旨。可让学生品读第一段,思考:“而江浙之梅皆病”是哪些人造成的?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问:本文仅仅是写“梅”吗?学生说出是写“人才”后,接着问:“病梅”指什么?为举一反三,可“温故知新”,再问同学们学过哪些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作品。(学生答: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于谦的《石灰吟》、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马说》、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而让学生说出托什么言什么。这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点到面,层层深入,让学生熟中生巧,在阅读方面真正有收获。

六、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就能取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纲举目张,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兵车行》时,教师可就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可杜甫在诗中却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针对这一反常现象,剖析“武皇开边意未已”,唐王朝穷兵黩武,造成老百姓民不聊生的惨状,激发学生对老百姓的同情。

七、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第7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教学 怪圈 突围之路

文言文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作为一种定型化书面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经典的材料。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借古典文化熏陶渲染,使学生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砥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文言文教学走进怪圈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剥离开来,变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张皮,使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有“言”无“文”。即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串讲,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毫无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学生学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学讲得天花乱缀,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执教《童趣》,有的教师认为这时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把教学重点落在字词和疑难句式的翻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这篇文章的“趣”味荡然无存,培养学生时文言文的兴趣从何谈起?

2.有“文”无“言”。即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和文章结构分析,架空文本语言和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如执教《伤仲永》,有的教师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上成一堂语文综合课,而文言的基础知识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突围之路

“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没有“言”的基石,学生学习文言文便会寸步难行,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便成一句空话。“文”,是文化,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把言和文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突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走向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受到震动。突围之路有四条:

1.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上,“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们必须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简单地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通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具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语大化、明心思维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会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具具僵尸,而要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乐学、易记,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如某位教师执教《孙权劝学》一课,当讲解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孤”字时,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记住课文下面的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而是宕开一笔,介绍了“孤”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得有味,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同时整堂课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文学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如《孙权劝学》一文,语言简炼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意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教学此文,我们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多读,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孙权善于劝学的本领,再现鲁肃的惊讶之情,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他诙谐的自嘲之态。

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从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学者的事例中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对深入理解作品,掌握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颇有益处。

如某位教师执教《〈论语〉十则》,第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第二,范读,听读,体味。第三,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第四,学生表演读,诵读。第五,全班朗读,学生当堂背诵。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了“古”味,读出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初中学生往往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太过遥远,不太可能对文本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有声有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观沧海》制作多媒体图画,显示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教师播放的音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高品质的配乐朗诵的欣赏可以使学生迅速走近作品,与读者对话。

朱光潜先生在论古诗词的鉴赏时说过,读者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学生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动于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品产生向往的心态。

如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把关于范仲淹与背景资料的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图文声色并茂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4.尊重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中不少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为人处世的良好原则,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阅读文言文还有助于加强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言文在道德教育方面优势很大,初中文言文中的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以冷静却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感受和领悟,不能用教参中干巴巴的条块理解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而压抑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文言文教学,应根据文言文特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汲取文化营养,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自然生动,笔法摇曳多姿,真是百读不厌,美不胜收。在教学本文时,我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式地尽情触摸文本语言,徜徉于文本之中,当我轻轻地问:同学们,学了这首词,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诗句是什么?顿时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思维源水滚滚而来。

有的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写得太好了。“不应有恨”,其实正是恨在其中,心头充满了离愁别绪;特别是那个“长”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抱怨情绪,从而反衬出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恋之情。我是住校生,远离家乡,告别家人只身在外求学,它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有的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富有人生哲理,我特喜欢,它写出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有的说:我最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它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愿把这句诗送给全班同学。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问学生:吕蒙和以前学过的《伤仲永》中方仲永这两人不同的结局,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只要发奋学习,就会学有所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的说:学习本文后,我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要好好学习。有的说: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环境可改变一个人。有的说: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错就改。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文”和“言”相结合,强调意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主,发展悟性,启迪灵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作为国粹,是我们的珍宝,我们要呵护文言文,继承文言,光大文言,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第8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一、句子赏析式

句子赏析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非常热门,但都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今年开始向文言文过渡,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其考查的样式是:让考生任意选择(个别的也有指定)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并阐明自己喜欢的理由。注意不是翻译句子,而是品味赏析句子,开放性比较强。如(考虑到熟悉程度,以课内文言文为例,下同):

1.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这是沈复《闲情记趣》中的压轴题(新课标改为《童趣》)。

2.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哪些语句?为什么?(湖北省襄樊市中考题)

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从句子的内容人手。主要看该句是否蕴含着某种深刻含义(或哲理),对我们有何影响(或启发、教育等)。其次,从句子的语言特色人手。紧紧抓住所选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赏析,如修辞手法、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表达作用。以修辞为例来说明: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说明了、阐述了)XX的特点。无论从哪种角度赏析,理由一定要充分,注意一般不要从结构层次的角度来回答。参考答案示例:1.句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2.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二、内容章法评注式

所谓内容章法评注式,是就文章的主旨内容和行文结构作出富有个性化的品评赏析,近几年偶尔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也不是很多)。其考查的样式是:对所指定的文段进行画龙点睛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注意,它和赏析句子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面”和“点”的关系。如:

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吉林省长春市中考题)――这是考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道题目。

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从自己比较擅长的一方面人手,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个人创见,尽量摈弃那些人所共知的东西。参考答案示例: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

三、画面描述式

这种考查方式考生不陌生,多出现在古诗词阅读中,即描述古诗词中的意境,但是在文言文中考查得则比较少。什么是意境?《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是这样解释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可见,这是对原始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是一种高级的审美鉴赏活动。其考查的样式是:根据句子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如:

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广西河池市课改区中考题)

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不是干干巴巴地直接翻译,而是必须带有生动形象的修饰语,表现出一定的文学修养。参考答案示例: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革的颜色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

四、纵横比较式

这种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对所比较的文段内容都很熟悉了解,才能进行纵横比较,以便加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的样式是:梳理文段(含所比较的文段)中内容和写法(或句法、语言等)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1.《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情趣和态度的?(广西河池市课改区中考题)――这是考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压轴题。

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题)――这是考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压轴题。

这种题的解答方法是:准确地梳理出所比较的文段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再根据题意要求进行整合取舍。如第1小题重在回答不同点,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表明观点,进行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第2小题重在梳理出相同点――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考答案示例:1.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孟子表明了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五、课外生活延伸式

由课内阅读向课外生活延伸,使之相联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和独家专利,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其在文言文阅读中则没有那么风光,这可能是因为文言文阅读侧重考查对语言的理解的缘故。其考查的样式是:由文段的内容向课外迁移,生发出新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作适当的联系,做到活学活用。如:

1.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广西南宁市课改区中考题)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这是考查林嗣环《口技》中的压轴题。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欢哪种花?并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浙江省丽水市中考题)

3.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湖北省襄樊市中考题)

――2、3两小题都是考查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压轴题,且所考查的内容极为相似。

这种题的解答方法是:选择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突出现实生活(或地域)色彩。如例1,必须是自己熟悉的民间技艺或民风民俗,先写出名称,最后进行具体生动地描述。参考答案示例:1.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泼水节期间,傣家儿女你泼我,我泼你,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泼水象征着吉祥、幸福与健康。2.我喜欢桂花。在秋季,桂花小小的淡黄色花朵散布在绿叶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陶醉,而它却丝毫不张扬。3.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子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六、应用文体活用式

应用文体如广告宣传语、手机短信、节目主持语、主题语、解说词等,在近几年的中考别走红,原因是中考都注重考查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把语文课堂所学过的“死”知识变“活”,体现了时展的精神。其考查的样式是:借用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来发展地方经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1.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湖北省黄冈市非课改区中考题)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河北省实验区中考题)――这是考查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压轴题。

3.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河北省中考题)

4.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把他们开发的一处住宅命名为“岸芷汀兰”。请你结合选文说说商家这样命名的创意。(沈阳市非课改区中考题)

――3、4题都是考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压轴题。

这四道小题都体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当今社会发展主流。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熟悉不同应用文体的格式,然后再根据内容来选择角度,必须体现出实用的价值。如三峡导游词,要突出三峡风光的介绍和时代变化,做到简洁连贯、生动优美,让游客听到后心情舒畅,游兴大增。参考答案示例:1.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2.小石潭位子小丘西南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3.岳阳楼位子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4.“岸芷汀兰”为人们展示了一幅芳草羹羹、兰花幽香的优美画面,令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人感到一种文化气息,进而提升文化品位。

七、读后感式

确切地说,这不是新题型,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压轴题,多以这种形式出现,考生并不陌生。这种题型主要是检验考生对选文是否真正地理解。其考查的样式是:让考生谈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或启示、感想、感悟、体验、影响等),开放性强,可以说是一种微型读后感。这种题考查得最多,现仅举三例:

1.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吉林省长春市中考题)

2.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

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浙江省舟山市中考题)

第9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

近年来,在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题虽占分不多,但它无疑是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能力考查点】

1.诗意理解。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如某个词语的含义,全诗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

2.画面描绘。即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些诗句展现的画面。

3.情感体味。即概括全诗(词)表达的感情,这是诗词鉴赏最重要的内容。

4.写法分析。“写法”既包括着眼于全篇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联想想象、虚写与实写等;也包括诗中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用典、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等。

5.炼字品味。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类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6.名句鉴赏。选取古诗词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名”在何处。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这些名句,有的还是全诗的诗眼。

7.内容探究。指对诗歌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评价。它可以是对诗歌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是立足诗歌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是质疑诗作,与作者对话,敢于就诗作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8.综合评价。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诗意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写法分析、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

【真题回放】

(2012年贵州铜仁卷)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

【解析】第1题属于诗意理解题,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从首联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语。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初中生的认知实际。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这方面的积累,应该不难拿到理想的分数。

第2题是名句鉴赏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以对仗的精工、比喻的贴切、蕴涵的深刻而脍炙人口。我们顺着题干提示的答题方向,可以侧重分析哲理: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也可以分析其表情达意:这一联,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误区警示】

1.浅尝辄止。对含义深刻的名句,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说上,而不能引申展开。

2.概念模糊。对不同的表现手法辨识不清,不能结合特定的诗句分析该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或效果。

3.不能展开想象。画面描述题,要求展开想象,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画面,而不少考生往往停留在逐词落实的翻译阶段。

4.不能知人论世。有的考生因为不知道典故的本义,不明白诗人创作的背景,所以不能正确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

【备考策略】

一、掌握基本知识

这里的“基本知识”,首先是指与诗歌欣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意境、起承转合、对仗、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其次,指作家的创作风格,如王维的“诗中有画”,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奔放”,等等。再次,指诗歌流派,如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

二、熟悉鉴赏步骤

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体理解诗意。

其次,按“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路来鉴赏。落实“写什么”,就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理解“内容”时尤其应重视对诗题的解读。落实“怎么写”,须研究诗歌的结构、诗中的典型细节、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再深入一步,还应探讨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古诗,我们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正确地解读它。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境遇,无疑有助于准确解读作品。如《朝发白帝城》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所写,由此我们便不难体会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洋溢的轻松愉快心情。

三、明确答题思路

(1)诗意理解题,只要读懂了诗词的基本内容,就可据题作答。如果是词句理解,有时则需要联系全句、全诗来体会。如2011年中考南京卷第8题诗歌《金陵酒肆留别》鉴赏: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读完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从诗题及诗中“吴姬压酒劝客尝”“欲行不行各尽觞”等句,我们便能得出应填“酒”字。

(2)画面描绘题,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展开联想、生动描绘是关键。如2012年中考四川宜宾卷第17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我们应该展开想象,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展现这几句词所描绘的画面。参考答案: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3)情感体味题,一要看诗歌类型:写景诗,大多借景抒情;思乡诗,一般抒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咏史诗,常常借古讽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边塞诗,一般抒发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二是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

(4)写法分析题,先要准确判断题干是着眼于全篇设问,还是针对语句提问,然后指出其写法特点。如2012年中考云南昭通(附加)卷第12题:《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该题无疑得从全篇展开分析:这首词,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仔细端详。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为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呼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5)炼字类试题,我们要把所考查的字放在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2012年中考湖北随州卷第16题: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孤立地看,“见”和“望”尽管都是写“看”的动作,用哪个字好像都说得通,但具体到这首诗,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明显不同。“望”强调的是有意识地看,而“见”表现的是诗人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更加切合诗人当时悠然的心境。

(6)鉴赏名句题,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有时也要求分析其语言技巧。如2012年中考贵州六盘水卷第26题: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显然,这是要求我们从内容方面鉴赏。再如2012年中考河南卷第22题: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自然要从语言运用技巧的角度来鉴赏了。鉴赏名句,我们还须注意,有的诗句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7)探究性试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占有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内容要点;第二步,整合材料,即把几则材料联系起来看,找出共性,发现规律;第三步,写出结论。如2012年中考常德卷第21题:唐宋时期,不少文人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作此诗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乙文(《陋室铭》)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结论。要完成本题,我们首先要筛选出一定数量的在课内学过或课外读过的符合“贬官文学”的诗文篇目,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白居易的《琵琶行》、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等,然后分析这些作品在表达感情、写作方式上的特点,最后作出相应归纳。

(8)综合评价题,要细读各个选项,善于发现表述错误之处。如2012年中考辽宁抚顺卷第5题:选出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迁的感慨。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

选项A的表述可以用来概括封建时代杜甫等进步知识分子的许多诗歌的主题,但不切合刘禹锡这首诗的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贬,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