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第1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 榆林市绿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榆林市水管体制改革运行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沙区治理现状及对策初探 榆林市“城中村”拆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路边餐饮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襄阳市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体系在榆林市的施工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关于榆林市榆阳区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分析 榆林市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铁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张瑜,王慧.清涧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N].榆林日报,2012-11-13(1).

[6] 白世贵,刘惠琳,李宝明.榆林市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8(2):117-119.

第2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一、基本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__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__省湖口县、__县隔江相望,西同__省__县、__县接壤,北和__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又处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是__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穿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二)自然条件优越,宜药面积广、品种多。

__县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然条件差异形成资源多样化,宜林宜药山场达73万亩,84万亩水面;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据《__县志》记载:我县中药材历史悠久,宋朝时期,中药材行业就较为发达,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调查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705种,其中植物类638种,动物类57种,矿物类10种。产品较多中药材有:夏枯草、土茯苓、葛根、益母草、陈皮、女贞子、竹叶、山枝子、地龙、连子、苦参、枇杷叶、杜仲、厚朴、天麻等。稀贵品种有:黄连、贝母、金银花、全虫、蜈蚣、香樟、龟板、鳖甲等。中药材资源分布广:全县22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5个山区乡镇占70%,14个丘陵乡镇占25%,3个沿湖乡镇占5%。

(三)政府支持力度大,药农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立了中药材发展领导工作组,县发改委、林业、农业、药监、卫生、科技、财政、水产等部门参与;出台了专门文件,扶持药材种植生产,明确药农种植中药材,政府给予贴息贷款和适当补助;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

2、极大推动广大农民发展中药产业积极性

(1)种植面不断扩大。以前主要集中在山区7个乡镇,现在在政府支持和号召下,从山区到丘陵到湖区都有发展,各取所长,各有特色,遍及全县22个乡镇。

(2)种植方式不断创新。以前以分散农户种植为主,现在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公司加农户等多种模式。

(3)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如桔梗、天麻、杜仲、枳壳、三胡、黄连、瓜萎、白术、山枝、茯苓、枣皮、连子、天南星等都有相当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农民药材生产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调查中得知有一户农民年连子收入近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集约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全县除长铺镇长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初具规模外,其他乡镇均以农户分散零星种植、自主经营为主,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也不利于产品加工、销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差,也直接影响药农经济收入。

(二)科技含量低

全县只用长康公司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地指导生产,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综合管理,规模生产,效益逐年提高;其他乡镇药农均靠有限实践经验自行种植,管理松散,产品的产量、质量、效益均难以提高。

(三)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紧缺是所有药农面临共同难点。分散种植农民多为山区、丘陵、畈区贫困农民,家庭条件差,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尽管政府给予了适当补贴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仍需注入大量资金,发展基础产业。

(四)政策支撑不够

1、原有山场、丘陵等可种植药材基地均分散在不同农户手中,思想不统一,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当然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将有新布局、调整,土地、山场可以流转,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政策法律支持不够

民族中药事业发展是我国传统优势,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对中药发展政策导向不明,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不够,使中药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发展思路

(一)政策支持

1、强化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真正有人抓有人管。

2、政策倾斜,各级金融、财政、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从资金、政策、国计民生各角度为药农及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项目支持,国家从发展和保护民族产业和传统文化角度,设置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分步实施,有了国家项目,将有利于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利于 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是民心工程、造福工程。

(二)集约化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给农村、农业和农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福音,土地、山场可以流转,这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只有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才能形成实力形成拳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第3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第4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后方,与毗邻,距离市城区7公里,有7个农业合作社,总户数262户、875人,其中党员26人,土地面积629亩,已建成水泥村道路1.9公里。农业产业主要有啤酒桃600亩;柚子150亩;枇杷200亩;成立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二、存在的问题

1、村产业结构不足,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太清。

2、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需加强对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

3、村庄基础设施差,全村主要是散居形式,新农村建设滞后。

三、帮扶措施及目标

1、帮助村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协调帮助完善村办公室硬件、软件和文化设施建设。

第5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 脱贫;发展原则;规划内容;保障措施;四川万源;庙坡乡大坪溪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9-02

为了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开展技术扶贫工作,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科研人员对万源市庙坡乡大坪溪村技术扶贫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村支两委对接,与村民座谈,详细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明晰了该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建基地、育主体、促发展”,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脱贫攻坚的建议。

1 大坪溪村基本情况

大坪溪村位于花萼山北麓,西与梨树乡相连,南与曹家乡相接,海拔750~1 650 m,距离万源市城区57 km,是万源市极为偏远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为17 km2,有耕地170.67 hm2,林地1 400 hm2,辖6个村民小组215户881人,其中精准贫困户62户214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 335元。主导产业为玉米、洋芋、红苕、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自家养的猪、鸡、羊以自给自足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大坪溪村有富余劳动力150人,长期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少数富余的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补充。

2 导致贫困的原因

2.1 交通不便

大坪溪村距庙坡乡集镇较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交通难”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增加,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参与市场销售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难。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缺粮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70%。该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坪塘、蓄水池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防涝抗旱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2.3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是小规模经营,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不符合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该村还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缺乏科技支撑,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3 产业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该村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筛选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1]。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注重发展循环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导,面向市场,充分预见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2]。四是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保障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技术服务等途经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在短期内保证农民收入能迅速增加,增强农民致富信心,彰显帮扶效果,又要通过帮扶活动,给当地农民留下一个能长期持续增收的产业。

4 发展思路及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围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完善产业投入机制,创新产业开发手段和方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壮大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高山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中药材、蜜蜂养殖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布局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目的。力争到2018年,全村实现“五个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即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蜜蜂养殖100桶,建立专合社1个,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村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元以上,达到全乡平均水平,实现与全乡、全市同步达小康的目标。

5 规划建设内容

5.1 发展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

该村海拔750~1 650 m,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无工业大气污染,适宜发展优质马铃薯。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与万源市萼山薯类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市华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在第1、2、5、6村民小组实行订单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配套建设沟渠池路等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年产脱毒马铃薯种薯 1 750 t,产值350万元。

第6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达县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新思路,狠抓林业后续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后续产业生产的产品受市场因素和加工能力的影响,如不正确引导和盲目发展,将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1 达县林业的发展现状

发展后续产业是解决山区农民长远生计的根本措施,达县通过龙头带动,依托项目支撑,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林业后续产业初见雏形。

1.1 发展思路

按照《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达县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后续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公司牵头,农户参与”的林业后续产业发展思路,林业业主和林业公司应运而生,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建设林业产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1.2 产业门类

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适宜于达县自然条件的发展林业后续产业的品种较多,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有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有乌梅、佛手、桤木、杨树等医药、原料林类;还有茶、桑等。

1.3 区域布局

通过5~10年的努力,达县将建成西部以桤木、杨树等为主的原料林基地6667hm2,中部以乌梅为主的木本中药材基地3333hm2,南部以李、梨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基地6667hm2,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1.4 发展现状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及其专项建设后续产业项目,目前已发展后续产业4333hm2,其中原料林3333hm2、中药材133hm2、特色经果林867hm2,引进业主投入资金1500万元。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自繁能力差

全县经济林苗木没有专业苗圃,仅有个体零星育苗,且品种纯度不高,质量较差,自繁能力差,导致农民高价位购苗,从而增加了经济负担。

2.2 管理不规范

林业后续产业涉及的品种多,本应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并纳入林业统计范围。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茶、桑、果归农业部门管,药材类归医药部门管,林业部门管板栗、花椒、原料林等,水保、扶贫部门也在各自的项目中规划了后续产业。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散,个别部门甚至只追求苗木销售利润,没有注重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

2.3 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专业人员对后续产业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不精、不深。农民渴求的修枝培型、施肥施药、保花保果、采摘储存技术都找不到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机构与人员,技术推广仅限于培训会,现场操作少,缺乏技术入户最后一道坎。

2.4 缺乏必需的建设资金

后续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投入大,但农村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后续产业的发展,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业主出资、林农集资、国家补助投资的方式解决,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因而致使产业效果不佳。

2.5 龙头带动不强

虽然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但公司与农户之间处于松散型的利益联结关系。有的龙头由于缺乏资金,仅仅承诺提供优质种苗、包回收产品,而对苗木栽后管理缺乏紧密的联结关系,对产业产品数量和质量不够关心。特别是对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目前龙头公司还是纸上谈兵,没有切实的行动,致使龙头带动力不强。

3 发展对策

培育后续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引导和发展后续产业项目,使之从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既发挥生态效益,又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把发展林业后续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项目与手段,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组建后续产业发展办公室,有序管理后续产业的发展,负责制定后续产业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品种,加强苗木市场管理,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2 把好品种纯度关

产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取决于品种纯度,把好品种纯度关是后续产业发展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目前的品种纯度关主要在龙头公司,如果行业部门不深入细管,龙头公司的技术人员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隐患。因此,品种纯度必须经过专门的种子检验机构鉴定,取得优质种苗合格依据后方可用于田间生产,另外,行业部门也应加强监督,确保品种纯度。

3.3 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没有规模的产业,不是产业,没有集约化的产业,是没有效益的产业。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规模才能有效益。从目前确定的三大产业基地看,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但由于没有规模和数量,不能形成商品订单,因此,后续产业的发展必须具备规模化、集约化才能形成市场,才能促使产业良性循环。

3.4 集中统筹,用好国家农业发展资金

以往后续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各个部门的资金和建设地点也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资金优势,投资效益不高。针对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在一个县域内统一规划,以乡镇或流域为建设单元,把水保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用于生物措施的资金,以及天保公益林造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集中使用,统筹安排,部门分别实施,形成合力。

第7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兰州都市圈;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纽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都市圈内的小城镇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周围农村腹地的诸多影响,发展更具复杂性。加快都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进程,就要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和集聚效应。本文以兰州都市圈节点镇新添镇为例进行论述。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

新添镇按照“川坪蔬菜花卉、山坪洋芋药材、全镇畜牧养殖”的发展思路,坚持走水川区以精细蔬菜种植、加工、保鲜、禽畜规模养殖为主的高效农业;坪区以无公害蔬菜、地膜洋芋、特色林果、花卉种植、畜牧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山区以优质洋芋、中药材种植、肉牛、羊养殖为主的旱作农业三条发展路子,镇域经济不断发展。以崖湾为代表的水川区村是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三易高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市闻名遐尔,畜禽养殖初具规模。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基础薄弱,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3.第三产业

境内有2.5公里长的商贸一条街和全县产地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纺织品市场、畜禽市场、粮油市场、小吃市场、华威商贸市场、花卉市场、建材市场和煤炭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形成了辐射较强的商贸中心镇。镇上设立了包括蔬菜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纺织品市场、粮油市场、小吃市场等占地250亩的十大专业市场。目前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或即将投入使用的市场占地160亩,包括投资145万元扩建的崖湾蔬菜批发市场,投资540万元的纺织品市场,投资500万元的华威商贸城,投资50万元扩建的畜禽交易市场和蔬菜、粮油市场、煤炭市场。各主要市场、零售商业设施沿着新兰大道两旁分布、建筑总面积为6.2万平方米。

位于梁家滩的“西部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旅游、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的绝佳胜地。

劳务输出方面,全镇劳务经济呈现出内外开花的喜人局面,2011年跨省流出2316人,省内流出1419人,主要为务工经商人员。

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根据新添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三次产业的结构布局,特别是在综合产业、交通、资源、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围绕“蔬菜立镇,畜牧强镇,商贸兴镇,工业富镇”这一总体思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镇域产业布局,形成三产并进的格局,推动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共同发展,全力打造以生态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产结合的农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业主导型小城镇,实现产业集聚和小城镇建设的互动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加工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原则:①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②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3.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①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②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③增强农业的产业关联度,转换农业产品的输出形态,发展以现代种植业、畜禽养殖业为基础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④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⑤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⑧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产业发展定位及发展方向

积极融入兰州都市圈和洮河长廊经济带,以争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示范镇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商贸兴镇、工业富镇三大战略,突出生态高效理念,着力打造兰州无公害蔬菜、花卉、禽肉供应基地,西北兰花生产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基地。

三、产业空间总体布局

根据新添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形势,按照“引导增量、优化存量”的思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优化提升现有产业,整合优势产业,努力打造优企带头、集聚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一核、两轴、五片区”的“T”字型产业总体空间布局。

1.一核:指新添镇区,主要发展商贸物流、农畜产品深加工、综合服务产业,是新添镇域经济的辐射中心。

2.两轴:主要沿兰临高速、省道103形成贯穿镇域南北的发展主轴,以及沿崖湾-刘家沟门-冯家沟门-褚家寨子乡级公路的东西向发展次轴,把资源密集经济带、劳动密集经济带、技术资金密集带紧密联系起来的两条产业发展轴。

3.五片区:中南、中西部沿洮河川水地无公害蔬菜、花卉种植基地,中部兰花生产基地,镇区商贸物流、农畜产品深加工、综合服务基地,中西部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基地,东、北部山区马铃薯育种、百合、中药材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 汪世银.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刘娟,李胜茹. 构建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2007(9):16-18.

第8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2005年7月,永安镇白果村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农村建设之初,农民担心搞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抵触情绪……有的人扬言,除非国家全部出钱,否则决不参与。在镇上的指导帮助下,白果村先后召开村民大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户主会,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同时,组织村民代表到成都红砂村等地参观学习,让农民开眼界、变观念,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

农民观念变了,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建设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永安镇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农村建设农户自主投入机制。农民住房及庭院整治资金由农户自筹65%,县、镇补助35%,较好地解决了建设主体问题。农民从“要”转变成“我要干”。同时,永安镇把村庄整治规划和今后发展的设想提交给村民反复讨论,由群众自主决策;建立了村民自治监督小组、新农村建设议事组,对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新农村的管理上,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新农村管理小组,对新村环境卫生、公益设施、村民衣着举止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建设新农村,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思路。永安镇结合当地农民实际情况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了“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目标,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将农户向村民聚居点、中心村以及场镇集中。

白果村人多地少,资源紧缺,但是区位条件较好,具有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的有利条件。在白果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永安镇充分利用白果村地处双黄路文化休闲走廊和生态环境优、产业基础好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积极开发文化休闲、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产业,把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培植新兴产业,确保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根据白果村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地形特点,镇上制订了“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的建设方案。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全村规划建设5个聚居点。在聚居点建设中,实施道路硬化,完善供水、电力、通讯、光纤以及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公益设施,建设活动阵地,村口标志、公共厕所、垃圾堆放点;实行“三清三包”和“五改两建”;实施景观整治,并成功举办两届“红提文化节”,吸引30多万市民前来参加活动。

第9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问题;建议;云南景谷;碧安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0-02

根据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战略部署;省九届二次全会强调“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有利于推动景谷县碧安乡现代农业发展,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布署和安排,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 碧安乡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普洱市景谷县碧安乡位于景谷县西南部,距县城129 km,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山区乡。碧安乡政府驻地勐主街,勐主街坐落在葱翠碧绿的碧岭山脚下,碧岭是无量山的余脉,澜沧江、威远江、小黑江从勐主街的东西南三面环绕流过。勐主坝四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故有“小昆明”之称。最高海拔(勐主大山)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平均海拔1 291.5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雨量1 390 mm。境内群山起伏,箐深林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林业用地面积75 253 hm2,森林覆盖率71.8%,活立木蓄积量646.208 万m3;全乡国土总面积972.8 km2,耕地面积2 620.07 hm2,其中:水田949 hm2、旱地1 671.07 hm2,有效灌溉面积574.87 hm2。辖勐主、上寨、窑房、云中等1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有农业户5 630户,23 08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 455人。杂居着汉、彝、傣、回、布朗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58%。2014年末,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3 973.33 hm2,农村经济总收入9 43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78元,农民收入以粮食、松脂、野生菌为主,粮食总产量11 616 t,人均有粮355 kg。

1.2 未来发展思路和重点

全l产业总体规划为主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烤烟、畜牧业、黄栀子、茶叶、橡胶。抓好传统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发展特色养殖业――回族特色产品腊鸭、烤烟、黄栀子,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养殖业、林业、烤烟、勐主大山茶、黄栀子、橡胶等产业。形成以烤烟、蔬菜、畜牧、茶叶、黄栀子、药材、橡胶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1-2]。

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2.1 蔬菜产业

碧安乡蔬菜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蔬菜产业是碧安乡走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碧安乡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碧安乡境内最高海拔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水量1 390 mm,无霜期长达360 d,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澜沧江、威远江流经境内形成低热河谷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气候条件。二是洁净的自然生产环境。碧安乡方圆60 km内均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碧安乡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4]。

2.2 生物药业

近年来,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生物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黄栀子(1 333.33 hm2)、砂仁(333.33 hm2)、重楼(10 hm2)、黄精(13.33 hm2)以及茯苓等生物药业。

2.3 橡胶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橡胶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橡胶1 602.2 hm2。

2.4 咖啡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咖啡种植326.13 hm2。

2.5 茶叶产业

2015年末全乡统计茶叶种植面积560.53 hm2,其中采摘面积为246.67 hm2,总产量为300 t,平均单产达到1 215 kg/hm2。

2.6 畜牧产业

2015年末全乡畜牧业基本情况:牛存栏8 503头,其中能繁母牛2 980头,出栏2 011头,肉产量146.803 t;猪存栏25 016头,其中能繁母猪3 319头,出栏21 013头,其中商品猪7 240头,肉产量1 071.663 t;羊存栏5 060只,其中能繁母羊775只,出栏1 214只,肉产量18.21 t。禽类存栏142 360羽,其中鸡存栏139 700羽,鸭存栏3 530只,鹅存栏660只,禽类出栏193 624只,肉产量290.436 t,禽蛋产量130 t。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干巴3 t,其中猪2 t、牛1 t。

2.7 水产业

渔业2015年末完成养殖面积62.67 hm2,水产品总产量1 075 t。其中:水库养殖面积23.33 hm2,产量150 t;池坝塘养殖面积39.33 hm2,产量560 t;稻田养殖面积50 hm2,产量35 t;江河捕捞330 t。大闸蟹养殖14 hm2。

2.8 烤烟产业

2015年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33.33 hm2,完成产量700 t,实现烟叶产值1 950万元。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历届碧安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的看来,全乡还处在由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实现全乡总体小康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

3.1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3.2 短期内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

尽管全乡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等积极有效的工作,农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问题,还面临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市场、技术、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的渠道少、路子窄。二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未形成规模和特色优势,而且还面临如何很好地与市场接轨、体现市场竞争效益的问题。三是当前全乡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3 农业投入能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效益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传y农业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另一方面,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落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对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好的农业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由于资金缺乏难以付诸实施,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4 规模化生产需要与家庭经营出现了矛盾,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当前,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出发,小生产与大市场、传统经营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了一定矛盾,以家庭为主、小而全的小型分散的传统经营方式既不便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难以推广。同时,也制约了产业规模的形成,甚至在产业之间产生矛盾。

3.5 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

新的产业如烤烟产业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形成,但由于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农民担心烤烟产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3.6 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疫情能力弱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队伍建设、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等方式需要加强。

3.7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

主要问题仍然是土地的流转,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地处于低效、无序和盲目流转。有的企业、公司租用土地不能依法、依规进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碧安乡围绕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早谋划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及措施,推动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4.1 实现粮食生产连年增产

在粮食生产上,以提高复种率和单产的科技措施创新为主攻方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后碧安乡应切实抓好农作物高产创建、地膜覆盖、间套种、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

4.2 推动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使特色山地畜牧业渐显优势

2015年末全乡牛存栏8 503头,同比增长3%;出栏2 011头,同比增长5%。肉产量146.803 t,同比增长6%。猪存栏25 016头,同比增长5%;出栏21 013头,同比增长6%;其中商品猪7 240头,同比增长8%。羊存栏5 060只,同比增长3%;出栏1 214只,同比增长8%。禽类存栏142 360羽,同比增长5%;禽类出栏193 624只,同比增长5%。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同比增长5%;干巴3 t,同比增长5%。应继续发展林下草食动物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3 推动生物药业发展

今后5年,继续发展黄栀子、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等生物药业。

4.4 加强水产业发展

渔业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 175 t。其中水库养殖产量200 t;池坝塘养殖产量760 t;稻田养殖产量85 t;江河捕捞830 t,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大闸蟹养殖66.67 hm2,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4.5 发展烤烟产业

今后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666.67 hm2,完成产量1 500 t,实现烟叶产值4 000万元。

4.6 引进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碧安乡现有1家黄加工企业、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茶叶为毛茶,目前待引进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精加工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2] 向明生,普雁翔,宋丽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6):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