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

第1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大田种植 农田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8-02

一、大田种植信息化的概述

大田种植信息化是运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产前农田资源管理、产中农情监测和精细农业作业中的应用和普及程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墒情气象监控系统、作物长势监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系统和精细作业系统。

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农机智能装备技术进行农田管理和科学施肥,能够根据田间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状况差异,进行农业生产信息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墒情气象温控系统就是充分利用GIS技术特点与优势,建立墒情气象监控平台,以达到有效提高精细农业综合管理水平。整个平台系统分为三部分:(1)农田测控网实现农田墒情、作物长势等田间实时监控和远程灌溉变量控制;(2)综合信息平台为系统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接收田间参数并实时监控和存储数据,综合管理作物种类、产量、土壤、气象等方面信息,并运用智能决策服务功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服务;(3)用户可以通过访问网站平台,获得多种农业技术服务等信息。

作物长势监测系统是对作物苗情、生长状况及变化宏观监测,可及时获取作物产量信息或为早期的产量预测提供信息,并及时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系统是把病虫害的发生区域、面积、程度、时间等预测信息,实时直观地以图像的形式传输到计算机屏幕上,上传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及时向政府、农业部门和社会,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的入户率和覆盖度,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可视化和图形警示。

精细农业系统由农田数据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农机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目的是解决作物的精细施肥、土壤肥力评价、地力等级分类和产量预测,提高农业部门进行农业管理决策的能力。

二、我国大田种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在农场使用,内蒙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等使用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对农田地块及土壤、作物、种植历史、生产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信息的准确处理、系统分析和充分有效利用,并及时对电子地图进行不断地更新维护,确保农田一手数据的时效和准确性。

墒情监测方面:我国现在已经开发了农田环境参数信息采集与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自动监测土壤以及空间气象等各种参数信息,测算出灌溉具体日期,将控制信号传输到自动灌溉系统,根据计算得出的灌溉需水量对农作物进行适度灌溉,是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水、电资源的浪费。

在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方面:我国建成了测土配方数据汇总平台,收集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开发了县域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粮棉油等大宗作物测土配方方面,向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拓展,农户持农业部门发放的测土配方施肥的IC卡,到指定的乡村智能化配肥供肥网点,根据种植作物种类、面积等信息,可以获得现场智能化配置的配方肥,做到施肥科学合理。

遥感系统已经应用于作物的生育期、长势状况及产量宏观监测,以遥感系统为依托的精细农业开始在全国小范围内推广,开发了用于实施精确农业变量施肥作业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了小麦病虫害图像检索系统和玉米大斑病的诊断模型。

三、我国大田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大田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大田信息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还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体系,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等手段落后,致使大田信息技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2.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于大田种植发展

在人工智能系统、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作物长势模拟技术、“3S”技术、精细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与我国现在的大田种植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称,取得的成果数量少、种类单一,我国大田信息化程度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不强

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接受专业培训人员少,尚未形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实施的时间不是很长,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还处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大田农业种植大多还是依靠传统农民进行人工经验管理,现代农业人才的培训也是刚刚起步,农业部门从事大田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层面不能满足大田信息化的管理需求, 缺乏对大田信息的整理、归纳和预测能力。

5.农田墒情监测存在差距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农田墒情监测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监测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大多数还是通过现场采集获取农田参数信息或者通过有线的方式来得到农田墒情信息,而像国外那样通过无线传输方式来获得农田墒情信息的方式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

6.测土配方系统推广难度大

测土配方软件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特定作物的施肥系统,由于我国地域状况差异非常大,数据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义,因此测土配方软件可移植性差,通用性不强,无法有效地大范围推广。

四、我国大田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

把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大田种植生产过程之中,减少了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实现单位面积上大田种植的效益最大化是我国研究大田种植的根本目的,今后我国大田种植信息化发展是以“精细农业”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等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大田种植业、装备现代农业,以信息服务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作物生长模拟以及人工智能和各种数据库等结合与集成应用到大田作物生产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安渝、杨兴寿 信息化背景下精准农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4期:40-41

[2]刘丽娟 物联网环境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华章,2014年第11期:69

[3]董薇 新时期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年1月下旬:275-276

[4]许萍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第1期 :5-7

作者简介: 张倩,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

第2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1.国内外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趋势

1.1国外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现在世界各国的保护地栽培发展很快,一些发达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二点:1.力求操作自动化保护地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目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为此,发达国家发明了机器人来进行作业。另外发达国家也进行了种苗特性、优质种苗的选择方法、间苗方法等基础技术的研究。计算机的应用还为温室节能、施肥、经营管理提供了方便。例如园艺强国荷兰,以先进的鲜花生产著称于世,玻璃温室全部由计算机操作。2.环境因素控制自动化为满足植株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必须能够实现对环境的控制与调节。一般而言,对环境因素的控制常采用二种方法:①单因子控制。指对温度、湿度、光照和CO2等环境因素进行单个控制,其中主要是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内部的小环境,靠人工不可能实现动态调控。②多因素综合控制。指利用计算机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具体作法为:将各种作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输入计算机,当某一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其它环境因素便会在计算机的自动调控下作出相应的改变。

1.2我国保护地栽培发展趋势我国保护地栽培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主要是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在推动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直到后,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地栽培得到了迅速发展。据资料显示,至1999年底,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近100万hm2,居世界第一。但采用的生产设施仍然相对简陋,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保护地发展道路。

1.发展无公害蔬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原来的吃新鲜、吃特色,到后来的吃营养,再到现在的吃健康。现如今,人们在购买蔬菜时,更多的是关注无公害蔬菜、绿色产品。无公害化生产是指在生产、运输、销售、贮藏、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因此,无公害蔬菜在符合人们消费心理的同时,也确实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无公害蔬菜将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2.保护地栽培将实行重点区域发展目前,我国的保护地栽培呈现遍地开花的局势,有些地区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便盲目上马,结果导致连年亏损,即使盈利也是少之又少,起不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进行适地适栽。纵观国外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凡是保护地栽培发展较快、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是实行适地适栽的国家,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地栽培的快速、健康发展。

3.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在我国发展很快,据统计,目前我国无土栽培面积约为温室总面积(20万hm2)的千分之一。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可以防止连作障碍和各种病虫害,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商品性;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技术,有利于实现工厂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可进行立体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

4.走保护地栽培企业化发展的道路我国保护地栽培虽取得较大发展,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有现代化的大型温室,也有简易的塑料大棚;既有企业化的蔬菜生产线,也有家庭经营的蔬菜生产作坊。而且,在这其中,后者占大多数。它们一般没有什么抵御风险的能力,市场的稍许波动都会给它们造成灭顶之灾,况且我国的蔬菜市场还很不成熟。要使我国的保护地栽培取得更大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走“公司+农户”的企业化发展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保护地栽培发展的影响因素

2.1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对于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一个特定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决定了在该地区适宜栽培什么作物,以及栽培什么作物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进行适地适栽,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其次,选择了一个地区,你就选择了该地区的市场、交通以及社会服务体系。一个较大的当地市场,可以成为产品销售的理想缓冲地带。另外,良好的交通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原材料的购进,到产品的及时外运,都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再次,当地能源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在保护地栽培中,需要对局部环境条件进行调控,冬天需要加热,夏天需要降温,就必须有充足的、且价格低廉的能源。比如:在山西省发展保护地栽培,冬天的加热费用就会相对较低。

2.2人才现在的农业是科技型农业,需要高科技人才。一个蔬菜公司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要拥有一支科技人才队伍。有些个别的公司或基地,起初建设时的想法是好的,但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却不是很理想,多数是由于缺乏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引进先进设施的同时,也应配备一些精干的栽培技术专家。

2.3资金保护地栽培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越多,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则相反。现代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技术,而高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利用,又是高投资的结果。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差,很多地区进行保护地栽培,才仅仅是为了脱贫致富。所以,高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达到最优的投入产出比。

2.4劳动力保护地栽培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对于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一些保护地栽培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便开始采用机器人进行作业。而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我国发展保护地栽培的一大优势。但随着保护地栽培科技含量的升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5政府在我国,政府始终是推动保护地栽培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大大促进了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加入WTO以后,我国保护地栽培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成熟的国际市场,政府必须加大对保护地栽培的资金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农产品市场,使保护地栽培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彦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设施园艺发展趋势[J].北方园艺.2001,(1):2-3

[2]巨换梅.浅谈我国设施园艺业发展现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3):113-114

[3]张跃群,佘德琴.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2,283(11):41-43

[4]李亚灵,温祥珍,李庆华.山西省设施园艺发展现状[J].日光温室.

[5]<<温室园艺>>记者.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温室园艺.2003,(7):34-37

[6]冯广和.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简要历程[J].温室园艺.2003,(4):31

[7]蒋卫杰,屈冬玉.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0,(16)3:61-63

[8]胡瑶玫,吴松.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机械.2001,(9)

[9]张红萍,张法瑞.中国设施园艺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291-295

[10]陈杰,杨祥龙等.中国设施园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学报.2005,(21)1:236-238

第3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众所周知,原来海宁的很多行政村是没有路的,如果说有,也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一到了雨天,泥泞不堪,根本无法穿行。而现在,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了630多公里,通村公路水泥混凝土“硬化率”达到了100%,真正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尤其是望着公路那川流不息的公交车,你一定以为产生了错觉。因为人们会自然地把公交车与城市联系在一起。而海宁近两年来,一共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购置空调车191辆,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  二、环境极大改善

提到农村,不少人都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是啊,在环境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反差太大了。而现在的农村,通过开展“小康示范”和“百村整治”工程,新增绿化36.3万平方米,拆除危旧房屋22.7万平方米。同时农村组建了“保洁队”,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达到了100%。现在已经有10个行政村并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示范村”。通过村庄的整治,农村的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缩短了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三、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前,农村的住房还基本以土房、砖房为主,至于电器嘛,如果装了广播,已经是极为高档了。而现在,一幢幢“小洋房”“小别墅”拨地而起,整齐、美观、大方。里面的设施齐全,空调、彩电、电脑,这些“奢侈品”也走入了农家。真可以说是农村、城市一个样。  四、精神生活的充实

原先的农民,似乎整天以劳作为主,而现在的由于解放了生产力,他们有了空闲时间,也很多人投入到了文化活动之中。目前全市182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特别是2005年以来,以农村文化活动年为载体,筹办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组建业余文体队伍近600支,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加快了城市文明向农村的延伸。  五、效益农业让农民增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趋势逐渐显现。农业生产已从传统农业粗放经营,向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转变。花卉、苗木、水果、特色水产等绿色产业逐步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规模竞争优势的新的农业产业体系。如今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000元,生活水平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六、生活保障的进一步完善

第4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农业机械在工作时产生的机械振动,也会出现不同种类的音频的噪音。农业机械在正常运转时的噪音与故障时产生的噪音在音频上有很大的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部位噪音的不同来分辨机械产生故障的位置。在农业机械使用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辨别噪音:一是,人工检测法,主要是利用人的耳朵或者声音放大器等,针对机械发出的噪音来分辨机械的运转是否存在故障,并找出故障的大致位置。二是,频谱分析法,主要是在机械发出噪音的几个部位安装分析噪音的仪器,通过对采集噪音的级别和频率生成图谱[2],从而分析机械在运转时是否存在故障。

    2红外测温

    农业机械在工作时内部零配件会产生摩擦,红外测温主要是利用红外测温仪对摩擦的温度进行监测,通过检测,寻找机械内部是否存在温度异常的地方。红外测温仪会将监测处的温度仪数据的形式呈现在计算机的终端,如果机械的某个部位温度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使用人员[3]。这一诊断技术方便了工作人员及时维修设备,减少了事故的发生次数,并且将农业机械的损坏度降到了最低,延长了使用年限。

    3发展趋势

    3.1通用机械诊断技术的引入

    目前,我国的通用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应用与农业机械故障诊断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提取机械振动时产生的信号为主的基础诊断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将汽车部件的诊断技术移植到了农业机械上,其中包括了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以及控制理论等专业技术。二是,针对性的监测技术,就是关键部位的诊断技术,该技术可以提高对农机故障部位监测的准确性,更好的了解机械的内部情况。

    3.2智能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的加快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的类型也变得多种多样,结构更加复杂,在操作时的智能性也不断增强,对于农业机械故障的诊断技术和日常的监测技术也愈发完善。在日后的农业机械诊断过程中,将会对故障的特点,选用针对性的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等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4]。以现有的诊断技术为基础,根据农业机械化运行中故障产生的不同智能故障,研发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农机故障诊断技术的智能化、综合化发展。

第5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可持续利用

一、世界水资源及其发展趋势

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足1%。据专家最新估计,全球陆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资源约42.75万亿m3,其中易于使用的约12.5~14.5万亿m3。按1995年人口统计,全球人均淡水资源约7450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约2180~2440m3。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的需求随人口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从1940-1990年,在50年时间内,全球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1995年全球用水总量已达36000亿m3,人均用水628m3,约占易用淡水资源量的27~30%。

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据联合国调查,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内,还有1/4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的局面。

自从1977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以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目前已有26个联合国机构参与与水有关的事务。近几年有数以百计的水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其中影响较大的会议有: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峰会;1997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论坛;1998年巴黎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论坛等。联合国环境署在2002年的《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在国际会议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组织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水资源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评价活动。对水资源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在水资源规划研究中,由于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了投资竞争,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已成为缺水地区在发展进程中诸矛盾的焦点,因而各国开始致力于流域和区域的规划研究。

自80年代以来,水质与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已威胁到人群健康,水环境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各国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标准,建立了河流、湖泊与水库的各类水质模型,并试图将水质研究与水量研究联系起来,以实现水资源学科中水量与水质的统一数学描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对上述关系的再认识和大讨论,导致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提出与初步形成,标志着水资源学科开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阶段。

二、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水资源现状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48㎜,降水总量6.2万亿m3。通过水循环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合计约2.8万亿m3,并具有以下特点。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2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1%;亩均水资源量为1442m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亩均2353m3/亩的61%。

2、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

(1)南方片,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2)北方片,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辽、黄、淮、海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3)西北片,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337万km2约占全国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

从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水资源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1、供水能力

我国的供水能力从1949年的1000多亿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4440亿m3;地下水开采量1069亿m3。

2、用水现状

我国用水增长迅速,1949年估计约1031亿m3;1997年到达5546亿m3,人均用水450m3;2002年下降到5497亿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农业用水占68%,工业用水占21%,生活用水占11%。

3、用水效率

随着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单方水的gdp产出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它表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用水效率的提高,节水尚有较大潜力。

4、全球与其它大国用水现状

1995年全球人口57.35亿,用水36000亿m3,人均用水628m3,其中:农业人均用水437m3(占69.6%);工业131m3(占9.7%);生活60m3(相当164l/日,占2.1%)。我国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仅为美国用水量的2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1、北方干旱持续,缺水形势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黄河冲沙水被挤占,断流加剧。水污染发展,生态环境恶化;

2、南方洪涝灾害频繁出现,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内陆地区水土资源过量开发,荒漠化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生态型缺水;

4、200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6亿吨,全国评价河长中,ⅳ类以上污染河长占38.6%,大部份地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证。

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的时候,必须进一步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视野,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制定新的水资源战略。

三、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提出:针对面临的问题建议我国水资源总体战略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转变:

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战略

要从无序、无节制的与洪水斗争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与洪水协调共处。要从以建立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全面防洪减灾工作体系,达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

2、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要从传统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通过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我国可以基本立足于现有规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满足今后16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今后,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的主要方向,应从以开源工程和新建工程为主转到以建设节水高效农业为主,国家应将节水高效农业建设列为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3、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城市人口3.7亿,预计203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60%,城市人口将增加到9.6亿左右。因此,城市和工业节水是今后节水的重点。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创建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力争将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控制在160m3/年以内。

同时,必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力争2010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率达到50%和80%以上,使水环境有明显改善。

4、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减灾战略

目前我国排放的污水量与美国、日本相近,而经济发展水平却不能与他们相比,我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长期以来,采用以末端治理达标排放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战略,已被国内外经验证明是耗资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大力推行以清洁生产为代表的污染预防战略,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术落后的产品和工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消减污染排放量。清洁生产可同时获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用水。保障生态环境需水,有助于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基础。

6、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从过去的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的保证供水。目前,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节水还有很大潜力,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根据预测,我国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农业用水总量与现在的规模相仿,为4200亿m3左右;工业用水从现在的1100多亿m3,增加到2000亿m3;城乡生活用水从现在的500多亿m3,增至1100亿m3左右;考虑到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估计全国用水总量有可能达到7000~8000亿m3,较现在增加1300亿~2000亿m3,人均综合用水量400~500m3。

上述估计的需水量,已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同时加强需水管理,做到人口达到零增长后,需水也可达到零增长。

7、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战略措施。

8、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根据分析,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降到1760m3,已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形势十分严峻。经研究后认为:在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护的前提下,我国有条件在人均用水量400~500m3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需要优先研究的重大科技问题

1、水资源演变规律的研究。

研究气候持续干旱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条件下,水资源衰减和流域水循环演变发生明显变化的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水生态环境问题

研究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机理过程与效应问题;研究生态保护准则,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及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

4、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的主导方向为:灌溉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技术研究;老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研究;高效输水灌溉系统新技术研究;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及设备产业化,节水管理新技术研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

5、加强水资源的监测、预报、调度工作

第6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一、概述计算机应用技术

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所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指研究计算机应用于社会中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理论应用、技术应用、方法应用以及系统的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是计算机的组成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促进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的一个载体。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应用的分类一般分为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这两大类,这两大领域都具备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但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2.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最早出现大约是1945年,这个时候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数值领域时期。经过约5年的发展,我国计算机才逐步走向非数值领域,但还没有实现大众化,只是应用于工商业、企业和数据处理等领域。到1970年后,计算机才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各领域,并且走向家庭生活中。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凭借计算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1) 计算机应用不平衡

当前,国内计算机应用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信息化指数的高低相差很大,东西部地区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相差也很大。

(2) 社会应用

第一,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间的交往通过网络瞬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远程教学,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更多其他的知识。第二,促进社会信息化。通过计算机应用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资源的共享,对促进社会信息化有很大作用。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开展电子商务。第三,推动教育发展。目前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两种: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3) 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

1)水平低。当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育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现在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重要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多引进国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

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1.微型化

无论是工作、学习使用,还是生活、娱乐使用,现在的人们更希望计算机可以在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硬件的体积变小,以方便外出携带。如现在使用较多的平板电脑、智能本和上网本,甚至一些智能手机等,都给人们极大的便利。通过这些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玩游戏、看电影和办公等。因此微型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因此其将受到更大的欢迎。

2.网络化

目前,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走向智能化,未来有可能实现家电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调控家电的运作,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新的家电应用程序,从而提高家电的性能。同时利用互联网也可以远程遥控家中的家电,在办公室就能让家中的电器工作,为生活提供便利。

3.智能化

现如今,人们对手机的要求大都是需要智能化。而计算机智能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模拟仿真技术上。设计制造出高性能仿真机器人,代替人去一些人类无法达到的地方,完成科学研究和深海勘测等是未来计算机的一个发展方向。

4.巨型化

这里的巨型化的计算机与微型化计算机并不矛盾,巨型化主要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快、运算精度更准,同时它具备功能性更强以及储备容量更大的特点。

三、结束语

综上,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系统,而且也为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计算机应用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是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2]张华.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农业,2012.

第7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农业机械与农业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未来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呢?带着上述这些问题,以农业机械与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能为全面认识农业机械与农业的关系,进而更加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农业发展;关系

1前言

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往往农业生产和作业都是通过人工方式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农业方式固然是创造了很多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工作业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作业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由此可见,关于农业机械与农业发展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农业机械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有力物质支撑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是有力的物质支撑,也是最为基本的构成部分。农业机械,从狭义上来看,就是各种各样的、可以应用于农业作业与生产的机械,但是从广义范围来看,就是包括机械制作、推广使用以及配套服务体系在内的诸多方面。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的发展进程。

2.2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从农业的实际发展进程来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远远滞后于农业的发展的,而通过农业机械化可以架构起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时间的桥梁,加快推动农业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目前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并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仅仅停留在研发层面。通过农业机械化,不仅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便于科研部门研究出更多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机械。

2.3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农业机械成功实现了劳动力与畜力的解放,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而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效用,劳动者也必须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应用农业机械,了解与农业机械相关的知识与注意事项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提升。

3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神木县农业发展的速度虽然较以前有了更快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还是面临着一定的难题与困惑,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农业机械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积极效用的发挥。

3.1神木县农业机械应用的制约因素从当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神木县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首先,自然地理的制约。神木县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38.7~1448.7m,为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高原、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以明长城为界分为两种,长城以北为风沙草滩地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1%;长城以南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9%。黄土丘陵处地块小,坡度大,大型机具无法作业,只有小型微耕机可以作业,机耕道路的建设的不全面也导致很多小块平整地机具无法到达。其次,就是理念的制约。农民对于农业机械重要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无论是在宣传,还是在推广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进适合本县的新型农机具,并加以推广,使农业机械化全方位发展。而且现在的玉米收获机大多数秸秆还田了,而农户一般都是种养殖型的,需要把秸秆收集回家当饲草,主观上也不认可现在的玉米收获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再次,就是技术的制约。农业机械的应用与推广对于农机部门员工的综合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虽然我县北部风沙草滩区的耕种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是由于玉米收获机拥有台数少,加上专业操作人员相对缺乏,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业,机收水平还是较低。给农业机械的应用于推广带来不少的影响。最后,就是政策的影响。农业机械的应用固然能够大大提升劳动生产的效率,解放劳动力,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收益。但是,这种经济效益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时间为基础的,对于农民们而言,购置农业机械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的购买能力相对有限,现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的是全价购机,农户先买后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户的购买力增加了限度。

3.2神木县农业机械的推广要想真正做好神木县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首先,树立先进的理念。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和相关人员而言,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农业机械与农业发展的密切联系,充分意识到做好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做好推广工作,为真正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其次,就是要不断提升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指推广人员的,同时也包括农民的。对于推广人员来说,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并全面掌握新机具的各项技能,以便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便于让农民更加直观了解农业机械的优势;对于农民来说,也要定期参加培训,转变传统的、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理念,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这也是做好推广工作的关键所在。再次,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农机购置补贴加强政策性的引导,对本地机械化水平薄弱环节的机具,可以加大补贴力度,加快结算进度,尽块的把补贴款兑付给农户,使购机成本降到最低,刺激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为此,一定要将这政策切实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惠处。

参考文献

[1]金昌仁.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家科技,2011,(S2):31-32.

第8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思考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含义、目的

农村经济管理,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此区域的经济、市场大环境中,以政府出台的经济方针为理论依据,自觉地、有组织地开展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农村经济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农村的经济,调配农业生产、农民消费的整个过程,以此来实现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总而言之,农村经济管理,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拟定经济发展的规划,然后对此规划的落实实施调控和管理。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实情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是硕果累累,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升非常明显,然而,现在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落实过程中,依然遇到了很多问题。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是非常的迅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协调不到位的问题。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相比,经济管理工作相对落后,这将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改善这一现状,努力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长久、更稳定。

三、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负责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在我国,负责农村经济管理的队伍,主要是由当地农民构成,尽管这些人非常熟悉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有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人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的管理技能几乎没有,管理理念也很落后,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另外,这些人来自农村,他们负责管理工作容易产生和自己相关的利益关系,特别容易出现偏袒现象;同时,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自我满足的小农意识降低了农民的竞争意识。同样,负责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也是缺乏竞争意识,不能科学掌握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没法将最先进的发展意识传递给农民,导致农村一直处于原材料的原产地,农业产品附加值太低,农民实际利润少得可怜,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二)农业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最近几年,我国农村有很多的耕地闲置,农民更愿意进城务工。因为资源和农村发展方面的原因,农村本身的吸引力就不够大,再者,农村的收入普遍偏低,耕地的价值体现不出来,这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当前,农村逐渐实现了产业化,以前的自产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这一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所以,农业的产业结构务必要进行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然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根本意识不到这点,管理工作不及时,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管理机制不够先进,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够

整体上来讲,我国农业的相关政策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相比,落后很多。区域之间的差异化,会使国家出台的政策,很难满足所有地区的发展需要。农业相关的政策,只停留在资金补贴这一环节,其他性质的政策仍然很少,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落实。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我们只有通过深入改革,才能更好地将这些问题解决掉,否则的话,农村、农业的发展都受限制,社会矛盾会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

四、相应解决措施

(一)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应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让农民既有文化,又懂技术,同时还会经营,实现农村的人口压力渐渐转变成优质生产力。首先,要做好农民专业技能的培训。将农村科技部门的作用发挥出来,让科技人员为农民讲述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科技化,同时,做好农民成人教育工作,提升农民就业、自己创业的能力。其次,做好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工作。第三,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自己的思想意识要先进,整体素质要时刻提高,积极引荐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农民举办农业经济理论相关的培训,传递先进理念,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助力于农村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升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进资金,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工业化,带动经济的发展。首先,完善相关的扶持、优惠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个人或是民营企业带动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其次,改善投资条件,吸引外资注入,优化经济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制定积极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第三,支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切实落实政府的各项政策,健全经济管理机制

首先,政府要增加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教育方面,持续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农村的教育整体质量,救助贫困生;在医疗方面,提升农民的合作医疗参保率,增大新农合医保的覆盖面积,提升农村的卫生条件;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开展技术、文化等相关内容的下乡宣传活动,传递精神,传播文化,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其次,实现农村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为农民增收,缓解基层债务矛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三,做好农资市场的管理工作,严惩投机行为,维持农资价格稳定,为农民减轻负担。第四,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持社会稳定。

五、总结

总之,落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让干群关系更密切,可以让农村发展更健康。因而应该立足现在,统筹计划,促进发展。当然,现在的农村发展,问题和挑战同时存在,我们要坚定决心,切实落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杜艳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

[2]李忠民.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才智.2015(35)

第9篇: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林业;发展趋势;特点

城市林业是指发展为城市服务的林业。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增加身心享受、缓解心理压力,全面服务于城市生活质量。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城市林业的发展状况与其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

1 城市林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为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就需要建造更多的行道树、街道绿地、隔离片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林业的迫切需求,林业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市林业内涵不断扩展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在提高,城市林业的发展也为更多的人接受,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人们开始突破过去长久以来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林业体系。现在,人们再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更加注意城市的自然美。他们把美学视为城市林业的在净化环境外的又一重要功能,旨在增加城市的自然美,甚至是达到宛如天成的艺术效果。相信随着工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交通的进步等社会发展,城市林业的地域范围会不断扩大。

1.2 强化城市林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基于科学的理论依据,城市林业的建设发展亦是如此。只有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城市林业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城市林业的基础理论研究要坚持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从整体上把握城市林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重视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理论以及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合理布局城市林业。

1.3 城市林业多功能综合利用的发展倾向

城市林业是城市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它可以改善城市的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持水土、预防大气污染、美化城市景观、增加身心享受、缓解心理压力,全面服务于城市生活质量等多种环境功能。同时,城市森林公园、城市动植物基因库、城市花卉等多方面综合利用,可见,城市林业的发展朝着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方向发展。

2 当代城市林业的特点

当代城市林业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与传统林业相比,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主要作用不同

传统林业是用来获取木材的地方,更注重它的经济目的,而它的环境功能则是第二位的。而现在的城市林业主要是用来美化环境,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以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它的环境功能则是第一位的。它可以吸收城市的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减弱城市噪音,涵养水源,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2 经费主体不同

传统林业的发展,它的经费多来自林农和企业,他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对林业的标准要求不高,栽种树木是的长日期比较短的小树苗,大多数为一年或两年。而城市林业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有林业、公路等部门,也有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具体的庭院绿化。城市林业造林标准比较高,一般的工程造林要按标准进行。对于栽种的树苗,有大树苗,也有小树苗,其树龄跨度比较大。

2.3 树木结构不同

传统林业是以纯林为主,树种主要是乔木类,树木结构比较单调。而城市林业树木结构则相对比较复杂,它多是不同类别树种的混交林,有不同树种之间的混合,也有不同树龄之间树种的混合,但大多数还是乔木、灌木和草三者之间的立体混交。

2.4 林相不同

对于传统的林业来说,森林的面积往往很大,树木大小结构也比较整齐。而城市林业由于受到土地面积、道路、建筑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面积大小不一,总体来说没有传统林业的面积那么大。它会根据美化环境的需要,对绿地进行造景,其林相相对比较复杂,多数为乔木、灌木、草三者之间的相互交错。

2.5 管理水平不同

对于传统林业,根据树种不同对其抚育的时间就不同,做好平时的抚育护林工作外,几乎较少进行管理。而城市林业则不同,它的管理水平比较高,一般要建立专门的林业养护队,一年四季都要对公共的绿地进行浇水、除草、修剪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林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城市绿地发展状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我国当代城市林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根据城市林业应有的特点,不断加强城市林业建设,以美化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