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

第1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摘要: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现实出发分析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农业;问题;分析

一、农业成本攀升,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

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续攀升等原因,当前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30%-50%,竞争力缺乏,农业生产效益低而不稳,小规模、高成本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持续。2004-2015年,我国三种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亩均成本大幅攀升,从395元增至1090元,增长175.6%;其中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长112.4%,亩均人工成本增长216.6%,亩均土地成本增长302.7%。在粮食成本大幅攀升的情况下,政府以托底收购(2004年开始)和临时储备政策(2008年开始)保障种粮积极性。加之国际粮价从2012年开始大幅下跌、石油价格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暴跌(影响国际航运成本)、人民币兑美元2005年以来总体升值,当前中国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30%-50%。

二、部分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因消费结构升级、价格机制问题等原因,部分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进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库存高企。《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指出,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进入消费主导农业发展转型的新阶段。加之农产品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滞后,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在大豆方面,1992-2015年,大豆产量从1030万吨增至2004年的1740万吨顶点后降至1185万吨,而国内需求量从1114万吨增至9926万吨,供给远小于需求。在玉米方面,2012-2015年产量大增,从17483万吨增至23021万吨,但因经济下行、进口玉米便宜和玉米替代品不断增长,国内消费量从16765万吨降至14487万吨,供给明显大于需求。

三、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粮食财政负担沉重

在此情况下,最近十几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广义粮食安全存在结构患,粮食财政负担沉重。2003-2015年,由于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从43070万吨增至62144万吨,增长44.3%,粮食产量“十二连增”,2016年回调至61624万吨。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量从2283万吨增至12477万吨,增长446.5%,其中约2/3为大豆;粮食出口量从2230万吨降至164万吨;净进口量从53万吨增至12314万吨,而在2003年之前粮食净进口量从未超过2000万吨。2011年以来,大豆自给率降至20%以下,2015-2016年更是不到12%。

在外粮入市、国粮入库的情况下,粮食财政负担沉重。《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持续大幅增加财政“三农”投入空间有限。

一方面,种粮需要补贴;另一方面,储粮还需要成本。2012-2016年,玉米、小麦和稻谷库存量合计从10890万吨增至45654万吨。其中,玉米库存量从4255万吨增至27503万吨,年末库存/消费量从25%增至159%,即当前可满足约19个月的消费。小麦库存从2804万吨增至5651万吨,年末库存/消费量从25%增至51%,当前可满足约6个月消费;稻谷库存从3862万吨增至12500万吨,年末库存/消费量从22%增至76%,当前可满足约9个月消费。

四、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增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生产目前仍处于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阶段,单位耕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而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农业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指出,耕地质量退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等问题突出,对农业生产的“硬约束”加剧,靠拼资源消耗、拼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我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在过去十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比如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湖南“镉大米”事件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表现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重金属超标,违反添加剂使用标准,检出禁用投入品;主要源于农产品源头污染(农药和兽药超标)、农产品生长的环境污染(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污染(保鲜剂、包装物质污染)、r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重金属、微生物及添加剂污染)。根据农业部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抽检样品45081个,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5%,较本世纪初上升30多个点。不过,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多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标准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明显差异,这也是国内优质绿色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一些居民转而依赖进口,以及国内部分具有价格优势的农产品出口较难的重要原因。

五、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这“两块板”的双向挤压,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

第2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摘要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变施肥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掘新型农业能源等对策,以期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第3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事实上,荆州市如桃花村般发展成熟的都市农业并不多见,与桃花村相比,很多发展中的都市农业由于前期经验不足、选址不合理等因素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不幸夭折,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跟随经济发展的脚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荆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应秉承“以农为本,贴近生活,发展楚都文化”的新型都市文化理念;以“战国”为魂魄,突出特色,发展有特色的都市农业旅游产业;以“融合”为途径,农、旅结合,发展产业化的都市农业项目;以“环保”为前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化的都市农业。同时,在湖北构建世界现代卫生城市的背景下,都市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体现“自然生态、城乡一体”的概念,即实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促进农村发展、惠及农民生活、融通城乡一体、服务大众社会的核心理念。荆州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推动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未来荆州市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1.1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转型培养升级方案

高素质人才是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升级的重要支撑,荆州市都市农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转变观念,积极引进人才。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荆州市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升荆州郊区旅游农业服务业的整体行业素质。都市农业的经营者和企业也要摒弃传统家庭经营观念和守旧思想,加强自身学习和参观培训,从根本上提升都市农业整体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

1.2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转型升级方案

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荆州市都市农业市场的转型升级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基础性拓展。目前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市场覆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远未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市农业的产业规模。在市场的基础性拓展上,荆州市应该着重于营销合作模式,推动荆州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的都市农业市场由“区域化竞争”向“区化域合作”的转型,从而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提升的共赢局面;二是深入和细分市场的营销。荆州市需要深入研究湖北省都市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营销方案。针对湖北省荆州市的楚都文化、关公祠堂、三国争霸等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着重扩展湖北省周边的消费者,针对节假日休闲、旅游团等大型散客为主设置相应的与旅游风格结合的都市农业活动,积极发展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顺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进行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

1.3荆州市都市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方案

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置于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湖北省农业经济的统筹发展,在实现湖北省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实现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大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将旅游业、农业、饮食产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等产业融合贯通,形成共同良性发展的局面。在荆州市大力发展花园城市、黄花菜基地、鄂菜产业化基地、中部花乡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抓住荆州市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机遇,借助其他产业发展的“东风”,使荆州市的都市农业大力发展;在发展荆州市都市农业的同时,重视产业链的强化发展,大力推广创新思维,以生态都市农业为优先,合理配置其他相关资源,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都市农业在产业链上的完善和创新;将引进旅游和农业项目作为实现手段。荆州市引进了鱼米之乡、关公祠堂、中国战国文化博览园、楚都文化探秘之旅等大型推广项目,应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整合产业内要素资源。

2荆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重大意义

第4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1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

在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环保等部门不断扩大宣传,反复传达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但县、乡、村等基层部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把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农业污染物排放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认真落实执行,缺乏统一的规划。加之,从事农业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低碳农业认识不够,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为主,直接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失衡。

1.2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地缺少后备资源。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衡水市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43hm2下降到2005年的0.140hm2,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7%,且5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此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等矛盾愈加突出。

1.3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全市11个县级市耕地总体质量偏低,90%的耕地土壤盐化现象严重,20%的耕地漏水漏肥,且部分耕地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同时,全市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且全市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少,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业生产仍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以上均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1.4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全市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地方带动能力仍然偏低;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偏少,产品研发能力低,原料型初级产品多,缺乏知名品牌产品;此外,全市产业化发展极为不平衡,各县市之间无论是在特色主导产业的数量上还是产业经营率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冀州产业化经营率为56%,而阜城仅为24%。

2衡水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2.1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针对衡水市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工具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职业学校、相关企业等平台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和专题讲座,提高和增强农民生态农业的意识。同时,通过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2.2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

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各县市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在细致调研和科学规划下,选择推广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衡水市绝大多数县市均为平原区域,在作为平原产粮区的同时,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主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为主,要侧重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的建设,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景县、安平、武强等县畜牧业发达,应采用生态种养模式,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桃城区、冀州两地应充分利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这一优势资源,发掘冀州古城文化资源,利用旅游景点、休闲渔庄、邓庄乡特色农业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旅游;深州、饶阳、阜城作为全市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可推广农、牧、果、林复合模式综合发展。

2.3培育壮大配套产业,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各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拉动作用,将龙头企业、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完善农产品原料到品牌建立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相关配套产业,如:生物肥料业、种子业、毛皮加工业、瓜果加工业等,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3R原则:一是Reduce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原则,即“再利用”原则,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原则,即“再循环”原则,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资源被再次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承担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力量匮乏,发展模式单一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政府行为的烙印,主要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特别是在农村,在基层政府与单个农户之间,客观存在着“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同时吸引广大的农户积极参与,而这些单靠政府引导是难有作为的,因此,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中介来把广大分散的农户与政府衔接起来,笔者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这个中介的最佳选择。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所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发起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的总称。具体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立高效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循环经济要求遵照生态学规律在农业产业体系内部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以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其独有的组织功能与协调功能,根据“3R”的原则,因地制宜,从农户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优化组合,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前期需要较多的投入,以发展沼气为例,建一个6立方米的高效自流进出料沼气池,建池费用600-700元,加上猪圈、厕所建设,总投资1500-1800元。这些费用对于我国相当地区的农户(特别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来说是难以独立承担的,而如果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既可降低农户的负担,又可以为农户提供可靠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广。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政府调控农村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可以为政府开展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把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及时得到由政府的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政府对农村循环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以上作用决定了它能够也必须承担起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的任务,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具体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相关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立法,使其发展缺乏赖以遵循的统一规则。例如,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五花八门,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还有相当部分未注册登记。由于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其在市场运营中谈判地位低下,难以取得商家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运作和经营效益。而且,一旦发生侵权和纠纷,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2.政策扶持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开展互助互济的合作经济组织,有一定的公益性,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如何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需要明确。

3.运行机制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没有彻底分离;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完善的章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直接;管理人员缺乏,制度性管理薄弱;有的产权制度比较混乱等。

4.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

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合作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并且服务内容单一,有的只侧重于技术服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抗冲击能力较差。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要求,笔者提出对策如下:

1.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实践中,必须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农民合作形式,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不能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社会成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还应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而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

必须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与其它经济组织平等开展经营业务活动。与此相关,还应解决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应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进一步优惠。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保障其合法权益。

3.加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在财政方面,各地区应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对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财政每年以一定的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以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环境。同样的,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亦应在财政上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循环经济均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规律。同时,政府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

5.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

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传播农民合作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澄清人们对经济合作组织和循环经济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按照“3R”原则,结合地区特色与优势,建立起开放立体的产业结构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白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3.4

[2]韩寓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3]董 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6

[4]楚永生 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6卷第3期,2005.5

第6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制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制约农业发展

下的“一家一户”发展方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这种方式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也逐步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了农业的提质增效的制约瓶颈。在“一家一户”的模式下,群众满足于传统农业带来的最基本的效益,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抵制新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缺乏资金投入,农民不可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大的投入,从而严重制约新技术、新农艺的普及和推广;好的能给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带来推动作用的农业项目落地难。一部分群众有很深的土地情节,他们不愿意搞土地流转,只守着几亩地,给项目落地带来实际的困难。

1.2 集体经济收入严重不足,制约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大多数村缺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没钱办事缺钱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文昌街道地处城区,其辖区69个村居中,城区周边的20个村居每年能有公共积累留存发展,其他村仅仅满足于正常的开支。长此以往,个别基层村居干部就有了畏难发愁情绪,从开始的“想干事”到后来的“干事难”逐步发展成了“不干事”。因此,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保障农村事业正常运转迫在眉睫。

1.3 基层干部和群众素质是制约农村事业发展的关键

思路决定出路。但凡做出点成绩的村居,必定有一个思想解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带头人,必定又一批敢闯敢试积极配合的干群队伍做支撑。如果政策、资金、人才是农村发展的三要素的话,在当前情况下,最最要紧的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2 解决对策初探

2.1 推进土地流转实施农业项目招商破解发展瓶颈

2.1.1 打破原有种植经营模式

实施园区以及农业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打破一家一户种植经营模式。近几年文昌街道按照“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在土地流转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累计流转面积1046.7hm2,占全街道耕地面积的28%,土地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通过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培植壮大产业园区,夯实打牢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民可以得到四金:土地流转的租金;在自己流转出土地做工的薪金;可以通过入股形式共同经营的股金通过和项目公司一起生产经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低保障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真正得到了实惠,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也使文昌街道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蔬菜、花卉苗木、丰产林等产业更加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

2.1.2 实施招商驱动战略,不断提升园区内涵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丰富农业示范园区内涵、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行农业产业招商,带动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目前,全街道农业企业累计达到24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8家,500万元以上的5家,过千万的4家,发展国家三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3家。

2.1.3 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各级应该出台更加有力的鼓励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和更加合理的奖励办法,并将这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加大奖励扶持。要强化项目招商意识,在切实做好招商引资的同时,要为农业项目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适当放宽农业设施建设方面要求,在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2.2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基层组织高效运转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是多方面的,破解集体收入难题的办法也很多,但是,如何尽快实现基层组织“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目标,就目前来看最实用的办法就是“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办法。要加强财政扶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化解村级债务,形成财政资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输血作用,鼓励支持农村干部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

3 关于下一步农经工作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加快招商步伐

坚持农业产业的基地化、园区化和公司企业化,通过进一步加快招商步伐,实现产业聚集、农业技术聚集、农业人才聚集和效益聚集,实现农业层面上的根本转变。

3.2 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训

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农民群众是我们新战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因此尽快培育一批思想开放的新型农民迫在眉睫。我们要利用农闲时节和全党上下深入贯彻十精神的有利时机,着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干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培训过程要实实在在,培训内容要切实有效,整个培训要让参训着刻骨铭心。在当前培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2013年先从两方面入手:选派一些思想相对开放能做群众工作的群众和基层干部进入到大专院校学习农村的发展政策和发展思路;邀请这个方面的专家对干部群众进行规模培训。

3.3 快速推进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休闲农业示范园

第7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r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和成熟,并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使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诸多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

1.建社初期运转困难

多数合作社处于初创阶段,由于业务量少,社员收入不多,有的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未能实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合作社没有收来源,合作基础薄弱,缺乏资金,运转困难,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合作社为民服务的方式多数是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开展一些农业技术培训之类的服务,少量合作社提供了一些生产资料供应及农机化服务,多数合作社不能开展为社员服务项目。

2.缺乏资金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资金保障是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社员以及本社的资金积累。而这两个主要的资金来源数额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为服务型的组织,且很多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时间较短,资金的积累相对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少或缺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艰难。

3.合作社贷款难

发展后续资金短缺 从运行的合作社看,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资金的支持,各大银行贷款都要求抵押,合作社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经营,租赁的土地又不能作抵押,因此各大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贷到,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存在信任缺失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多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信任缺失造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小农经济模式,使农民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导致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信任感,自私自利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运营效率降低。

5.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考。

1.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格局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必须形成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气候和氛围,同步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服务。抓好宣传教育。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引导农民打消各种不应有的顾虑,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中来。抓好培训和管理。

2.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事关农民富裕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探索小额贷款捆绑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积极发放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利率。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合作社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

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政府应该积极搞好引导、管理和服务。首先要成立明确的主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指导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其次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还应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8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村现代化;现状;问题;对策;湖北宜都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37-01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亟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宜都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道路,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目前,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促进宜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1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宜都市包括2乡7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委会,共有123个村、21个社区。总人口39.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1万人,全市占地面积1 357 km2。自2009年以来,宜都市财政投入农村科技信息化资金330万元。其中226万元用于网络建设,48万元用于广播、电视传输,30万元用于科技培训,16万元用于数据建设,1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目前,全市共有移动手机21.7万部,电信座机3.86万部,铁通座机5 100部,乡镇以下拥有电脑1.89万台,村村都开通了宽带网,配备了投影仪、大喇叭等相应设施。

宜都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技110信息”系统服务为主体,多路径整体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技110信息”服务系统。指挥中心设在农业局,农业答疑专家32名,其中本地坐台专家4名。配有4部电话,5台电脑,2个显示屏,1个投影仪,2台服务车辆,负责接受农民科技咨询及农业生产事故、农资质量、农产品安全投诉。②“企信通”短信服务系统。重点任务包括传达农业生产中急、特、突发信息,如水稻稻飞虱、柑桔大实蝇防治等。仅极端天气预报,2012年已发送100万条次。③农业远程教育系统。由宜都市农业局、农广校承办,通过互联网建立音频、视频连接农户,目前全市已有50个视频示范点。④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系统。全市各村全部配备了投影仪,有120个村开通了互联网,通过网上连接的方式就地培训党员。⑤广电服务系统。市电视台开辟了专门频道对“三农”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进行滚动播出,具体有《乡村进行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报》等栏目。市广播电台开通《农家顾问》专栏,配合乡村大喇叭工程,延伸到105个村。⑥报刊服务系统。由市农业局主办的《宜都农业》报,每月2期,每期10 000份免费发放给农民,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并及时农产品销售信息。⑦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及时提供农业气象资料,提前预警天气变化。

2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宜都市农业信息体系已经进入到良性的发展阶段。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村信息量不够,信息采集困难,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农村信息化投资主体,组织机构薄弱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多数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虽然较以前更加迫切,但从整体来看,增强信息意识仍是我国农业信息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素质较差,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妇女、老人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农业生产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上,农民主动掌握信息化技术,为计划生产、产品销售服务滞后[2-3]。

2.2 农业信息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农民需求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仍以单向为主,虽能将各种现代化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但是却无法及时反馈农民的需求。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对信息需求的涉及面越来越广,而现有的公共服务信息往往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庞大的农民群体对于更精细、更适合当地农业实际的信息需求,从而出现信息细分跟不上公众需求的矛盾[4]。

2.3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率低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网站和信息系统健全。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不富裕,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添置信息化设备的意识较低。

2.4 缺乏农村信息化人才

我国政府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视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多数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不少村干部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农业生产盲目性较大,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3 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必须承担主体角色,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能力,分别从政策扶持、管理协调、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与重视,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操作:一是政府应加大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柑桔、茶叶、水产、畜牧专业合作社,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切实降低农村地区电信资费,加大“家电下乡”力度,将电脑作为“家电下乡”的重点产品,提高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

3.2 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大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①可通过一些运用网络成功增加收益的事例,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网络与其生产生活的关联。②有关部门应首先主动将信息送上门,当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便会自觉地收集信息。通过该方法可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③信息收集方式应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方式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④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程。通过“百万农民信箱”等重点工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流程,推动农村的新发展[5]。

3.3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涉农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通过跨部门协作,将各项业务放在相应的网站或网页上,让用户通过浏览固定“窗口”就能取得所需要的服务。二是推进信息内容的共建共享。强化涉农行政部门与科研教育单位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等方面合理分工,分专题收集信息,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3.4 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包含柑桔、茶叶、生猪、山羊、劳动力输出、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农村的实际生产习惯和当地的技术条件,大力发展地域特色农业。

3.5 加强对农民的信息使用技术培训

农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①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资源,加强对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②大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加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同时,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这支队伍成为既掌握信息通信技术,又掌握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专家。③注重农村信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稳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加大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并提高整体素质[6-7]。

3.6 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农业信息基础化建设。利用“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方向的综合服务模式达到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交互性强、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的目的,走低成本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4 参考文献

[1] 张安.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作用[N].黑龙江日报,2011-08-15(12).

[2] 杨军喜,朱晓飞.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五大问题[J]信息化建设,2009(4):25-26.

[3] 吴永章.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化现状与发展措施[J].农业网络信息,2007(9):68-71.

[4] 项新.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0):36-37.

[5] 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3):62-66.

第9篇: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53-01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反映现代农业进程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化农业领域的体现,是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进入城镇化,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和新的机具形成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农业机械化的实质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和保护,其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的转化率以及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建立现代农业就是要用先进的机械装备农业。目前,吉林省的农业机械作业不平衡,而该种状况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大力调整和优化配置农业机械资源,高效利用农机装备,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和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2]。

1.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是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以及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运用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传统耕作的改革,为生态平衡建设做出贡献。保护性耕作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小风沙,培肥地力,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工作程序,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农机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多年探索和农艺部门的配合,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二是随着农机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机服务的领域拓宽,使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机械由种植业向运输业及加工领域拓展,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林牧副渔业机械化拓展。农民可以通过经营农业机械致富。新机具的明显改善以及实用新技术、新的机具推广,使农业机械配套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为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具质量差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还存在发展相对落后、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应用范围小等问题。许多方面的机械生产还处于空白状态。农业机械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品质较差,品种不全,与国外的农机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机企业多数相对分散且规模小,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恶性竞争等严重影响农业机械的健康发展[3-4]。

2.2 成本偏高,效益低,投入不足,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农业机械化使用成本增加,直接影响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机械的价格高于农民的收入水平,燃油价格升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农机产品的税收负担较重,中介服务滞后,农机服务组织程度低,农机服务站发展不稳定,信息服务落后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益,加之政府财政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不足,与农民的现实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的1/10,同时标准化的农田与农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农业机械示范推广的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农业机械新技术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

3 发展对策

3.1 推广普及农机具使用

加大财政支持规定,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强对农机市场的管理,提高农机产品质量,规范其经营活动,做好农机具售后服务工作。开展农机具使用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大财政投入,有效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质量差、成本高、效益低、投入不足、示范推广不够等一系列问题,维护农业机械经营者和农民的利益。

3.2 借鉴先进经验,通过农业机械化环境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利用率,降低生产使用成本,建立高效的经营服务体系,解决人地矛盾等突出问题,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要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农业机械环境建设和规模经营、先进的农田基本建设等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崔君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J].吉林农业,2010(3):36-37.

[2] 刘俊茂,李振辉.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 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