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现代农业的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的前景

第1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日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81-02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必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农业成为强质产业。这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才能显著增长,农村才能繁荣稳定,城乡差距才能逐步缩小。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我们将做出何种选择至关重要。而与我国自然禀赋比较相似的日本,是亚洲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早的国家,也是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在对国内农业支持和农产品市场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一)最大限度地将农户耕地经营规模扩大到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最低临界规模以上

日本人均耕地不足0.04公顷。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耕地的流转和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以改变小农经营模式。日本因耕地特别珍贵而地价高昂,加上社会保障程度低,农民惜售耕地,政府虽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小农户经营体制问题。但是,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今,日本农业是高度现代化的,诸如农业机械化、单位耕地的化肥使用量等多项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均超过欧美。另据报道,日本建立在农户小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其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政府仍在一如既往地执行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政策和法律。

(二)工业和城市的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

日本工业和城市分散布局战略的出台是缘于下列原因: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曾几度出现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快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农民从事空间上的大跨度兼业,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的过度拥挤,农村人口过疏和农村区域社会功能的衰退。为了追求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便着手实施工业和城市分散化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地区通过村町合并,建立中小城镇。工业和城市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从而为农民的就近兼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以强大的外向型工业带动农业

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出口贸易占很大的比重。出口贸易带动了日本经济长期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四)以雄厚的财政实力对农业实行高补贴

与强大的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相适应的日本政府财政实力相当雄厚,这就为支持农业的迅速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农业实行高补贴的国家之一。

(五)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

日本有全国统一的、遍布乡村的、庞大的农协组织体系。上有全国的农协联合会,下有综合农协,也有专业农协,全国99%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协。日本农协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对会员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服务几乎无所不包。日本农协不以盈利为目的,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单家独户所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另外,日本政府以政策和法律对农协实行强有力的保护,从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多方面支持农协的运行和发展;同时,通过农协贯彻落实政府的农业政策。

三、农业企业化视角下的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日本的两倍以上,完全有可能学习日本的经验,将大部分农户的经营规模扩大到能够有效吸纳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建成企业化家庭农场。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1.深化耕地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社会的震荡,其改革的方向是保持现有耕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虚化其所有权。让农户耕地承包使用权永久化、物权化,允许继承、入股、转租、赠予、委托经营等。让耕地使用权的出让方获得合法的土地财产收入,以作家庭生活保障、转移费用和进入非农产业的创业成本。

2.大力培训现代农场主或农业企业家。农村耕地经过以上使用制度的改革,其使用权供给主体的形成应当不成问题,关键是耕地使用权的需求主体。全国要有数千万愿意接受耕地、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把农场当作事业来经营的人。这批新型农民要具备创业家的潜质,懂得企业化管理和运作,能够运用农业现代科技和现代市场营销手段等。

3.制定和完善旨在促进耕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政策体系。这类法律和政策主要是让耕地使用权的供需双方均无后顾之忧,让经营规模较大的骨干农户享有更多的优惠。

4.全面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让农业投入者和经营者能够获得全社会均等的回报。

(二)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中小企业,吸引资金、资源和就业岗位向农村的转移,积极推进农转非

小城镇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走向富裕的可能。具体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向下倾斜;政府运用政策法律手段将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源重点向下导入;大中城市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工商企业实体性下迁。实行这一空间战略的直接意义是让更多的非农产业和小城市靠近农业和农民,便于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兼业(住在村庄,乘车上下班)。其好处是节省农村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购房费用等转移成本,更好地兼顾农业的生产经营,下班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让全体农村居民更多地享受附近城镇的各种现代化服务等。实行这一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是工农结合、资源和非农产业空间上的均衡配置,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均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充分平等地提高,共同进入小康和现代化社会。

(三)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广大的农民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应发挥主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长期以来农民的低收入,导致很多公共设施,如道路、水利、学校教育等各个方面投入少,最终也制约了农村的持续有力的发展。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不仅是政策上和法律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财政的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很多将只能是空口政策,没有实际意义。农业的现代化将会被一再推迟。

(四)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现代企业化家庭农场制度,不论规模大小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而超家庭的其他任何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低效率的。这一点随着20世纪80—90年代以色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式微、前苏联集体农庄和中国的解体而得到最终的证明,经济理论界的有关争论也从此息声。然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同样证明了现代企业化家庭农场须臾离不开外部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支持。日本的农协组织是成功的。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汲取日本农协经验,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性质、地位和内部治理结构等的法律规范;系统化和网络化建设;政府财政上的支持保障制度建设;培训农村各级各类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群.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启示[J].古今农业,2002(2).

[2]孙颔.现代农业的本质与发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8(3).

[3]王慧.日本农村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参考,2002(2).

[4]孟秋菊.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

第2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浙江、福建、江西等东南诸省,山多地少,山地与丘陵占境内面积的70% 以上,是我国山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东南山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风景如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亟待挖掘。但目前东南山区农业总体上还是处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要素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东南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客观上需要借鉴境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引进境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加快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公共要素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产品标准化水平。

位于东南一隅的台湾省,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2/3以上。台湾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农产品深加工发达,山地精致农业颇具特色,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农产品营销体系运行高效,是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然而,台湾农业人口老龄化,高昂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以及渐趋狭窄的市场困扰着台湾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台湾农业产业具有开发大陆山地资源、承接大陆销售市场的内在需要。

闽浙赣三省与台湾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山地特征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两岸四省间的山地农业交流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要针对东南诸省山区、平原及沿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引导好两岸农业合作的方向,努力把两岸农业合作与开发东南山地资源、振兴东南诸省的山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台盟浙江省委会于2007年8月在浙江省景宁舍族自治县举办“两岸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2007年12月台盟浙江省委会又邀请台湾全民种苗场、妙鹰有机实验农场等单位与景宁县农业局、农村合作社、浙江省农业科技专家等进行交流,考察景宁当地的生态环境,商讨两地合作项目,并就引进适种新品种、建立生菜种植基地,发展两岸农业供销体系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通过考察和实地论证,台湾农业学者及农业专家、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景宁山地具有多样性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环境资源,台湾可以发挥品种研发改良优势、生产技术优势和管理营销优势,投资或合资开发山区现代生态农业,承接内地庞大的内销和外销市场。

两岸四省山地农业的互补性特征和浙江景宁县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探索性实践,展示了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推进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促进东南诸省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我认为需要抓紧做好几项工作:

一 要搭建由国务院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指导。市(县)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地方性互动平台。国家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要鼓励和指导地方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资源整合优势,在两地产学研各界初步互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搭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地方性互动平台,为两地农业产学研各界交流信息、洽谈项目、技术开发,以及解决投资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提供互动对接的平台和反映诉求、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管道,努力形成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长效运作机制。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发展规划、项目审批、优惠待遇、扶贫资金的运用等方面积极扶持闽浙赣等省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

二 要将闽浙赣三省的部分县(市)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按照山地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要求,在闽浙赣各省分别选择农业资源集中、山地特征明显、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精致农业的部分县(市),作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通过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所在区域山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浙江景宁舍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的洞宫山脉,地表千皱万裙,峰峦簇拥,境内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呈垂直分布。多种不同生长要求的经济植物在景宁都能找到适合的生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平地,特别适宜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品牌农业。景宁怡人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全国唯一的舍乡风情,还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休闲观光牧场,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相关台湾农业企业普遍看好景宁的农业投资前景。

景宁县委、县政府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意向明确,为开展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包括景宁县在内的类似地区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在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前提下,集中资源办好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努力为东南地区山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3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意义,并且指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即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深刻指明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乡镇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现代农业;乡镇企业;利益驱动;支持作用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数量达到13亿,农村人口占比例达到75%,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富余劳动力因为不具备高技术专业素质,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为社会带来一定压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劳动力由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必须充分发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通过对传统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现代农业将传统农业与科技生态农业二者有效结合,除了传统耕作与销售外,新增了农副产品加工及包装、物流、生态旅游等多个部门,规模效用成果显著,势必会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当城市工人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农民收入水平时,农民会自发地进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相比之下,现代农业发展所贡献的新增工作岗位在薪酬待遇、家庭生活方便等各方面对本地区富余劳动力吸引力更强,有助于分流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人口就业压力。除了对就业岗位的贡献,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发展现代农业对现有资源配置水平要求较高,属于系统化工程,能够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设备产生更大的需求及购买力,既提升了科技生产水平,又为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其次,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基本导向,有助于建立更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使城乡信息在这个平台上自由流通,既要使本地区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也要将外部旅游市场潜力“引进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资金、二是技术、三是组织。这里所说的组织,是指将社会闲散资金、技术集中整合以形成规模的能力,是上述三个问题里最难解决同时也是最急需解决的。对此,需要充分利用市场调控作用,完善利益驱动机制,而乡镇企业正好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

一、乡镇企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表现

(一)资金支持。

根据当前学者对“李约瑟之谜”的一种解释,中国农村家庭人口较多,在土地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单人平均收益较低,使农民家庭无力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客观上也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抛开该种解释对解答“李约瑟之谜”的正确性,这种解释在客观上阐述了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设备有需求却无力购买的现状。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家庭富余劳动力得到分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我国乡镇企业大多产生自上世纪农村合作组织,企业领导者也多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村发展现状了解深入,同时对本地经济发展前景有独到见解,群众基础广泛,情感深厚,有较强的扶植本地经济发展的良好愿望,通过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直接地资金投入,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技术支持。

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般主要靠对当地农产品及旅游资源的开发,这就意味着乡镇企业目前难以脱离当地农业而独立存在。乡镇企业发展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同样,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可以为乡镇企业提供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优质生产资料与商品市场。这就是说,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本身具有深厚的利益基础。所以,乡镇企业经营者对农村发展前景具有美好的期待,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分享技术发展成果,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

(三)信息支持。

相比于单个农民家庭的生产活动,乡镇企业与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市场信息更为全面。企业经营者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那么对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即农民个人便会更加关注。本质上讲,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农民的市场信息反馈。企业有更有效的资源能够对市场进行观察与预测,然后将结论反馈给农民,使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并对自己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整,使生产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乡镇企业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分享市场信息,节约了农民单独了解市场所要花费的成本,使农民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体现出更加主动的一面,使农民不单作为生活、生产资料产生的基层劳动者,更具有“商人”身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规模支持。

乡镇企业的产品需要面向广阔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对生产资料的来源有一定要求,主要体现在资料来源的稳定性、资料质量的安全性、资料价格的经济性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没有比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更加合适的选择了。将单个农民家庭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使农业生产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可以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加稳定、更加安全、价格更加优惠的生产资料来源。企业经营者有促成农民合作生产的意愿,这种意愿通过农产品市场交易行为传达给农民个人,使农民认识到规模生产的好处,无形中促使农民开展合作化生产。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企业与农民信息不对产、谈判地位不对等的问题,要使企业与农民能够做到互相信任,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降低农民生产的随意性,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加强政府政策的导向性,“三管齐下”使农民、企业、政府紧密联系起来,与广阔的市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五)设施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需要建设一整套的生产、生活及娱乐设施。乡镇企业尤其是从事文化、旅游的企业,当地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利益与发展前景,所以本地乡镇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往往首先要加大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齐全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为乡镇企业带来消费群体,更为下一步对外招商引资奠定基础,使农村与城市信息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在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乡镇企业本身也获益匪浅。

二、乡镇企业有支持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强烈意愿

乡镇企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意愿主要源自资本的逐利性,这是企业作为盈利性单位希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我国近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在数量、种类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基本生活支出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对消费品多样性的需求上升。科技的发展使诸如蔬菜、水果等消费品对季节的依赖降低,仓储业、交通业的发展又使消费品逐渐摆脱了地域限制,使居民的消费需求由理想变为现实,进一步刺激了市场消费能力的增加。其次,城市化、机械化发展带来的“副产品”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粮食安全等问题使城市居民产生“回归性消费”,即城市居民在日常基本生活、礼品赠送等方面更加倾向于选择绿色有机农产品、手工制品,在外出旅游方面也更倾向于选择自然环境好、污染程度小的乡村地区,这是促成乡村“农家乐”几乎“遍地开花”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证明了当前市场对来自农村的消费品有巨大的需求空间。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正是由于对上述市场的承认与追寻。我国的乡镇企业在来源上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乡镇企业从事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设备简陋、人员素质较低,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较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外资企业不占优势,想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甚至发展,必须坚持在当地政策带领下完善企业管理,尤其要在加强本地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坚持与村民的血肉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当地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掌控,也就是在供应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说,乡镇企业之所以有支持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强烈意愿,不仅仅由于它源于农民投资,是实现农民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由于它作为企业、以盈利性作为自身第一属性的特征所决定的。

三、小结

在我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以实现农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为前提,而实现农村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契机和手段,三者实质上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土生土长”的经济部门,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既符合了中央关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要求,又符合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作者:张辉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龚俊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现路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14-17.

[2]安虎森,皮亚彬.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4,(3):170-174.

[3]孟宪生,关凤利.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就业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2007,(3):94-97.

[4]张军.发展现代农业要处理好六大关系[J].学习与探索,2014,(9):126-130.

[5]李冰.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延续[J].人文杂志,2014,(2):45-48.

[6]姚宝刚.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80-81.

[7]徐元明.农业市场化与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J].现代经济探讨,2002,(11):38-40.

[8]姚宝刚.科技史中的悬案:关于李约瑟之谜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6):214-216.

第4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庄河;现代农业;问题;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庄河确立了“一城两带”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的绿色经济带与沿海区域的蓝色经济带将并肩发展,共同绘制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庄河,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互交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为庄河经济发展助力。

一、庄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顾虑

尽管广大农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内心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一是由于对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认知,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心中没底。二是由于现代农业项目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自己发展项目。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地可种,因此对其他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抵触情绪。这些顾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靠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而庄河许多现代农业经营户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主要还是把产量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靠加大劳动的投入,通过精耕细作来提升利润的空间,这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经营户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规律,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三)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

高利润率、高商品率、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截止2013年底,庄河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村集体土地只有12.7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难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四)经营粗放,技术依存度过低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科技依存度非常高,而庄河的现代农业大多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资源依存型”特征非常明显,草莓、滑子蘑、水产品等农业产业项目皆是如此。在资源依存度过高的氛围下,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应用。

(五)经营模式不合理,成本过高

在庄河,农业大户普遍采取企业化自主经营模式,成本过高。比如,大连来宝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来宝农业产业园项目,每年的经营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压不下来,在市场上,很多产品还竞争不过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散户。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庄河尽管有许多名牌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导致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庄河,只有一个草莓批发市场,覆盖面明显不够。市场销售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业经营户的销售压力过大,许多经营户只能自己联系批发商。

(七)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间互动不足

在庄河,大多农业经营户都是单纯放眼于种植或养殖上,只有少数开发出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导致自己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在自身工业化加工组织和商业化销售组织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时候,产业间互动也不足,许多经营户与生产企业、销售市场的对接能力较差,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农校、职校、新闻媒体、农业大集等各种平台或中介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要素、技术、政策等知识;通过典型引领、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的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信心。

(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依存度

庄河现代农业要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综合要素的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阶段,庄河应在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依存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发挥规模效应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利润率和高商品率,也难以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因此,庄河现代农业应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效应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

农业大户自主经营模式成本太高,许多农业大户在成本的漩涡中被拖得筋疲力尽;散户分散经营,利润率、商品率、技术应用率都难以得到提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中庸”之道,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育苗、品种、技术、收购、销售的区域整合,发挥集团优势,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

庄河经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有213个,省级以上名牌共有15个,庄河蓝莓、庄河草莓、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庄河大骨鸡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证明商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庄河需要加强专业化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集聚和辐射效应。

(六)实行“纵横结合”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5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73-01

一、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11年12月19日正式2012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有相关数据显示:从当前在业人口的职业分布来看,目前职业人群中非农就业者的比例已高出农业劳动者。完全从事非农工作的在业人口比例为46.6%,完全从事农业劳动的在业人员占40%,兼务农业和非农职业的人员占13.4%。可见我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数量依然十分庞大,农业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出口之一就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则需要对当前农业进行改革、转型,以尽快走上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二、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必须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紧紧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强薄弱环节,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调整水利投资方向和重点,建立稳定的水利支农投入渠道。

3.逐步将县以下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4.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二)调整现代农业生产思路、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不仅仅再是暖意饱饭,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在农业领域里,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天然无公害食品。因此现代农业中食品行业的发展应该更多的注重层次,慢慢的过渡,从刚开始的部分人可以享受纯天然无农药绿色食品逐步过渡到普通大众都食用这种食品。

如何生产纯天然绿色食品是现代农业食品生产领域以及农业栽培和生产领域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已有很大进展,而且当前市面上已经有大量纯天然绿色食品上架,颇受人们欢迎和喜爱。

(三)构建农业生产、销售的完整流通渠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时代的便利。由于很多农业产品生产量大,农民生活全靠农业产品来补给,如果不能及时供销出去,那么大量农业产品累积在自家田地里,日久变质,不仅浪费了大量农业资源,对农民的生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现代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十分便利。因而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快速和综合性,为农业产品的培育、生产和销售建立一套完整的渠道。通过一套先进的农业服务中心系统,从农业产品的培育和生产上给予先进技术指导,对于产品的销售利用网络服务点,在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销售环境和出口环境,解决农产品积压变质的问题。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匮乏,生态脆弱,开辟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发挥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五)发展农垦系统的现代农业

首先推进产业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注重发挥垦区特色资源,发展一批市场化竞争里强的企业,充分的利用地区垦区的农业资源,依靠企业的高效执行力和竞争力,以及包装和宣传的优势来扩大地区资源的对外销售拓展。

然后推进股份化,创新垦区产权制度。过去,垦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企业产权比较单一,既不利于吸纳社会资金,也不利于形成监督和约束机制。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全面推行长期承包制度,让职工家庭农场成为市场的主体。

再者推进集团化,发挥农垦整体优势。只有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化专业集团,才能更好地发挥垦区的规模优势,有效整合垦区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取得良好的规模效益。

第6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具有多方面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已成为陈仓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领域的重要载体,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的生长点,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及其重要意义。宝鸡市陈仓区以周原镇、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的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以高效、生态、特色、观光为特点,集生产、科研、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突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以大明、绿丰源、惠生、鸿盛和国人菌业等示范园为典型代表,引进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设施,进行内外贸、产加销生产经营,初步形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优化结构和生产体系,起到了巨大的展示、引领作用。

一、陈仓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宝鸡市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是陕西省2010年首批确定的全省2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隶属于陈仓区农业合作社协会,由陈仓区农技中心实施技术指导的省级重点项目。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是以周原、慕仪镇和东关街道办为核心,辐射虢镇街道办和阳平镇等毗邻镇、村,面积达10多万亩。目前示范园内入住中小微企业17家,建造连栋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8900多座,设施蔬菜3.47万亩,占全区蔬菜总面积的47.8%,总投资达2.1亿多元。高科技多功能设施有连栋工厂化育苗中心、太阳能杀虫灯、增光、增温电气设备、微雾精细喷雾加湿器械、绿色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秸秆反应堆技术,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微灌技术设备、机械化卷帘机、科学使用CO2气肥设施、冷藏库等前沿先进设备。展示了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二、科技示范园展示与带动效应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的制高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生,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现成为我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就是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如国人菌业、大明和绿丰源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展示,势必引导全区农村产业与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城郊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长点。现阶段正是我区传统农业向城郊型现代农业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一个新生长点,代表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具有科学性、创新性、鲜明性、可操作性,推动农业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演化,在同类型生产条件下示范推广,可带动全面发展。

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型结合点。现代科技示范园科技内涵体现在:一是“硬件部分”需要提供新型设施材料和新颖设施结构;二是“软件部分”需要提供适宜设施条件下果蔬花卉等优质新品种、新技术,调控设施条件下光、温、湿、气、水土环境等要素,向自控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

4.提高了全社会对现代农业的认识。随着宝鸡市全力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市民与现代农业的距离在逐渐拉大,对农业漠不关心。蔬菜科技示范园展示高科技手段和反季节种植数百种蔬菜、瓜果、花卉及观赏植物,让市民不仅了解到各种作物生长过程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更直接提供了亲自动手种植与采摘机会,拉近了市民对现代农业深情感受,提高全社会各界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正确认知。

5.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通过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多媒体学习、去经济发达地区观摩等灵活多样方式培训,从而使职业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

6.社会融资高投入,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注入鲜血,使其迅猛、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华臻、绿源、惠生、新育生态、国人菌业等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用工业化手段建造装备现代农业,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展示了我区企业高投入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独特亮点、以及创新发展方式。

7.高科技、新、奇与特色农作物产品得到高度展示。设施蔬菜具有调节市场供给、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率、见效快的突出特点,颇受广大农民青睐。万源公司的油桃、瑞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明公司的薹(苔)菜、国人菌业公司的白灵菇等采用高科技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获取亩数万元的高额收入,给毗邻县、区起到巨大展示和积极的引领推动作用。

8.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使得有限土地的高产值得到巨大展示。受现有科技体制和农民分散经营两方面制约,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结合度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陈仓区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核心区的慕仪镇和周原镇,2010年前60%的土地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而40%土地为一年一熟制。万亩蔬菜科技示范园建园以来,瑞丰、大明、绿丰源、国人菌业等示范园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充分发挥了设施栽培的有限土地和作物地生产潜能,使周围镇村深受教育和启发。看到、感受到城郊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三、保持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康持续发展势头的探索

1.做好科学论证和规划设计,力争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城市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项目建设、审批管理程序的相关政策。综合规划设计,精心统筹谋划宝鸡大城市建设与现代农业协调同步发展方略,使科技园区布局合理有序地健康发展。

第7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一、项目概述

1、项目提出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2、攻关目标和内容

3、项目形成成果、知识产权及完成时间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四、项目计划项目及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目标

2、研究与开发内容

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五、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市场风险分析、推广应用前景及产业化可行性)

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产业化可行性)

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含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

六、计划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

1、年度计划

2、经费预算

3、经费来源

七、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

1、必要支撑条件

2、组织管理的措施

3、组织实施方案

八、其它说明

九、行政主管部门(县、区)意见(并加盖公章)

项目实施方案(一)

根据自治县民委“马民经(**)19号”项目合同书内容和四川省民族两金管理相关规定,现就2007年低产茶园改造项目具体实施制定如下方案:

一、项目实施总体要求

通过对劳动乡、老河坝乡、民建镇三个乡镇部分老化茶园采取换种、深修剪、追施肥料等技术措施,实施低产茶园技术改造,通过改造大幅度提高项目区茶园生产性能,增加产量,提高茶叶品质,达到较大幅度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引进优良高产品种、推广适用先进改造技术,对广大茶农进行技术培训,达到科技推广宣传,带动全县茶叶生产科技含量稳步提高,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项目实施地和工作量

㈠劳动乡柏林村1500亩(其中换种500亩、深修剪1000亩);井池村深修剪1800亩。技术培训1000人次。

㈡老河坝乡永红村1000亩(其中换种400亩、深修剪600亩)。技术培训500人次。

㈢民建镇天星村600亩(其中换种100亩、深修剪500亩)。技术培训500人次。

三、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组织

县科技局、劳动乡人民政府、老河坝乡人民政府、民建镇人民政府。由县科技局负责统一协调相关工作、技术支持和补助资金筹措;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动村组干部群众,并组织具体实施。

四、主要技术措施

㈠换种。对茶树树龄长,树势严重衰弱,产量低,品质差,生产性能无法恢复的茶园,选用现在最优品种,如名山131、福选九号、福鼎大白等进行换种。此项工作于2007年11月上旬完成。

㈡深修剪。对茶树树龄在十年左右,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树势有所减弱,出现减产,但生物经济年限还很长的茶园,采取深修剪、追施肥料、防治病虫等技术措施,恢复茶园生产能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此项工作于2008年6月完成。

⒈树冠更新。深修剪一般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剪去树冠上部5——8寸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枝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枝、枯枝及下垂枝,保留分生力强的骨干枝。

⒉根系更新。在根系旺盛生长来临之前进行深耕,结合施有机肥。耕作深度应增加到9——16寸。

⒊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对土壤瘠薄的茶园,在茶树行间沿树冠边缘垂直掘出深40厘米,宽50厘米的沟,取出地土放置在行间熟化,新土填入沟中,实行土壤局部更换;对茶园进行改梯、建梯,并按新茶园的要求,修建排蓄水系统,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深耕施有机肥,通过深耕结合施有机肥来逐步加厚耕作层,一般深耕30厘米以上,尽量做到表土与底土互换。

⒋强化改造后的管理

增施养料:包括增施基肥、追肥及根外肥。

修剪养蓬:低产茶园树冠,不论采用何种修剪改造,在初期都要按照新茶园培养树冠的要求,采用修剪和打顶养蓬方式培养树冠,直至茶树树冠养成后才能正式投产开采。

合理采摘:树冠改造后的1——2年,要贯彻“以养为主”的原则,在茶树高度未达到70厘米,树幅未超过1米时,只能采用打顶培养树冠,要采高留低,采中留顶,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长,增加分枝密度,提高生长枝数量。

病虫防治: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五、资金安排。本着茶农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开展该项目实施。项目资金初步安排如下:

㈠劳动乡柏林村换种500亩,需茶苗款27万元(300万株),项目资金补助10万元;深修剪改造茶园1000亩需肥料款15万元,项目资金补助5万元。

㈡劳动乡井池村深修剪改造茶园1800亩需肥料款27万元,项目资金补助15万元。

㈢老河坝乡永红村换种400亩,需茶苗款21.6万元(240万侏),项目资金补助12万元;深修剪改造600亩需肥料款9万元,项目资金补助3万元。

㈣民建镇天星村换种100亩需茶苗款5.4万元,项目资金补助3万元;深修剪改造500亩需肥料款7.5万元,项目资金补助2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项目补助资金:50万元。

六、项目要求

㈠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为了扎实抓好项目实施,保质保量,对项目区参与项目实施的茶农实行实物补助形式,即由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户直接补助苗和肥料,不补助现金。同时确保茶苗品种纯度和肥料质量;

㈡通过项目实施起到带动项目区茶叶生产产量和产值大幅增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㈢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激发广大群众用科技、学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㈣强化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折不扣惠及群众。

项目实施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依靠科技,建设示范基地;品牌经营,实施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创新经营机制;注重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转化,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现代畜牧业发展、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民增收跃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一)优势产业原则。立足我市产业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二)科技先导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三整合”、“三集中”原则。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科技,推进农业资源聚集,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资源要素约束难题。土地向业主大户集中,促进规模化发展;农民向园区集中,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投入整合。

第8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作为东道主的四川省今年展示主题为“现代农业新成就绿色生态新农村”,展区包括农业精品馆和特色农业交易馆两个部分。农业精品馆展览面积1.15万平米。整个展区通过现代化、多样化、全景式综合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突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开拓大市场和打造大品牌,充分体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展区布局分为七大板块。除序馆外,将21个市、州划分为成都平原区、川中丘陵区、川南地区、大巴山区、大凉山区和川藏高原区六大板块,相关市州设置独立展示区。展位设计采用对称造型,主体部分为圆形,两边副馆为椭圆型,整体大气恢弘,协调统一。寓意时光飞驰,四川农业只争朝夕、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整个展区以绿色、白色为主色调,搭配黄色,绿色蕴涵自然和谐,象征低碳环保,寓意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性、持续性、协调性,白色与绿色有机融合,凸显清新、活力、环保的风格。为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设置了近万平方米的“特色农业交易馆”,近300家农业企业参展。

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农业设施、高水平农业组织、高水平农业科技和增强上海农业影响力、带动力、服务能力的工作要求,全市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结构布局日益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农产品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和服务功能逐步拓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框架基本形成。

展望“十二五”,上海农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着力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北京:都市农业成果丰硕

北京展团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主题,以企业及合作社为载体,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展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北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进入“十二五”,北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北京加大对农加工项目、品牌的培育和扶持,积极推进涉农企业上市工作,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上市板块,增强涉农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次展会北京展区布展的知名企业有:顺鑫农业、三元集团、燕京啤酒、大北农等多家上市农业企业,涌现出御食园、德青源、东升方圆等一批有上市潜力的企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扩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展会上的大兴西瓜、平谷大桃、昌平苹粜、房山磨盘柿子、门头沟纸皮核桃、怀柔板栗、延庆葡萄以及蜂产品、黄芪茶等系列特色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天津:餐桌供应质量可靠

本届农交会天津展团以“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展览主题,主展区展位以蓝色为基调,体现了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特色,以实物、图片、文字为展览载体,展示天津市十一五期间沿海都市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成就,体现了“三区”联动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城乡一体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此次天津共有24家企业参展综合展区展示,2家单位参加园艺作物标准园展区展示,14家合作社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区展示,共计300余种名特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展出,体现了天津市居民品种多样、质量可靠的餐桌供应,也反映了天津市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上取得的突出成效。

海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近年来,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海洋渔业基地,仅鲜果品种就有芭蕉、菠萝、菠萝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柚子、红毛丹、黄皮、荔枝、青椰、糖棕、红椰、榴莲、龙眼、芒果、人参果、木瓜、香蕉、马来葡萄、杨桃、腰果、山竹、柠檬、酸豆、蛋黄果、猴面包、西番莲、神秘果、橄榄、槟榔等30多个,早已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欢,此次展会大部分种类都有带到成都展示,很多前去参观的消费者都一饱了口福。海南冬季瓜菜生产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冬季瓜菜供应重要生产基地。2010年冬至2011年春冬季瓜果菜出岛量540万吨,畅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

海南展区所展示的产品,重点突出热带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其中绿橙、水晶柚、菠萝蜜等产品是仅产于海南的珍稀产品,各类蔬菜品种,是我省供应全国冬季市场的主要产品。各类农产品加工品,突出体现了海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优势、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

河南:天下之中物产丰饶

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工业正在河南大地上描绘着壮阔的产业长卷。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走进超市,全国每10个饺子里有4个产自河南,每10个汤圆中有6个产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产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河南生产采购。

为了充分展示河南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交流,今年,河南展团共有17家企业和15个农民合作社参展,省综合展区中有双汇集团、好想你枣业、张仲景药业、联泰食品等知名企业进行展示展销。此次展出着力凸显中原农业大省特色,充分展示名优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山西:黄天厚土物华天宝

山西有着其它省份无法比拟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古老文明。因而,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美誉,其产品享誉国内外。主要特色农产品有小米、荞麦、莜麦、豆类、芦笋、中药等;主要干鲜果有苹果、梨、核桃、红枣等;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羊、鸡、马、驴、鸵鸟以及养蚕、养蜂等,各类农产品资源580余种。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面积达2100万亩,累计认定产品标志近1100个,认证数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余家,大小企业总数约2800家,销售收入约312亿元。目前,山西众多的干鲜果、蔬菜、畜产品、小杂粮等及其深加工产品,正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彰显独特的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江西:红色摇篮绿色生机

江西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江西

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成为重要增长点,积极推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美好景象。2011年上半年,江西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旱涝灾害,保持了农业生产平稳增长,为实现全年农业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早稻总产达167亿斤,同比增加16亿斤左右:蔬菜面积420万卣,同比增加14万亩;新开发果园面积25万亩,达到600万亩,产量有望增长30%,达到350万吨;肉产品产量达169.6万吨,同比增长2%;水产品产量达94.8万吨,同比增长0.2%。

江西,长江之滨、鄱阳湖畔冉冉升起的一颗绿色明珠,这里山川秀美、水净田洁、生态优良,自古就是全国的“鱼米之乡,绿色之源”。江西积极实行绿色崛起战略,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培育了赣南脐橙、南丰蜜桔、江西大米、江西绿茶、泰和乌鸡、鄱阳湖大闸蟹等一大批绿色农产品,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083个,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已经成为了全国名符其实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本次农交会,江西省对展区进行了整体特装,既安排了江西农业发展成就展示区,还组织了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赣州市虔橙果业有限公司、江西万载千年食品有限公司、江西彩云食品有限公司等18家优秀农业企业到会展示展销,推出了鄱阳湖水产品、赣南脐橙、江西大米、江西绿茶、广丰马家柚等特色优质农产品。

辽宁:满族风情大海气息

瓜果飘香,谷粒如金,在金色的季节里,辽宁展团带着优势、优秀农事企业,带着辽宁农业“十一五”发展成果,更带着4200万辽宁人的深情厚意和诚挚祝福,来到了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蓉城。

本届农交会,辽宁展团组织30家企业参展。其中,有省级龙头企业16家,地市级龙头企业10家,优秀中小型企业4家。参展展品丰富,产品类型包括种植业17家,畜牧业6家,水产业3家,其它类型4家。在专业合作社展区,辽宁有6个优秀专业合作社带来了他们的优质小杂粮和水果蔬菜产品。

这次展会,辽宁展团为蓉城人民带来了以满族民俗为特色,以展现满族风情、满族文化为主基调,以牌坊造型作为骨架,以中国红为主颜色的布展风貌,配以红色灯笼、霓虹灯,使参观者进入展区仿佛走入了清代的商业街。不仅是展示区的布置独具匠心,展销区更具特色,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展销台布置成海洋中的军舰,生动特色,吸引了很多前来参观的消费者的关注。

台湾:宝岛风物两岸情谊

本届农交会台湾展区以“台湾好礼――走读台湾农业农村”为主题,综合展示台湾农业农村的总体面貌、风土人情以及两岸农业合作成果。

展区由大陆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和台湾中华基金会共同组织,邀请台湾彰化、南投、高雄、台中、台南等地区的基层农会、渔会、社区等10余个农业组织、团体参展。将重点展示四部分内容:一是台湾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的呈现。突出台湾农业社会“好礼”的传统“呷饭’坪口‘‘奉茶”,现场提供由彰化县二林镇台粳九号稻米制作而成的台湾知名小吃卤肉饭,以及日月潭红茶等。二是台湾农业再生和创新利用的案例展示。现场开展利用废弃物梅枝加工成铅笔的DIY自制体验活动。三是台湾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集中展示台湾茶叶、米酒、梅醋、糕点等69种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品。四是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示。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宣传祖国大陆出台的惠台农业政策,介绍展示祖国大陆在14个省(区、市)设立的29个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总体风貌。

陕西:稳粮优果兴牧扩菜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代的陕西人民秉承了祖先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富饶上地上勤劳耕作着。陕西坚持“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以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规划为统领,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问和渠道,提出了“十二五”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3%以上,到2015年达到7160元以上的目标。

果业是陕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陕西在果业产业发展上实施“苹果北扩西进,猕猴桃两头延伸,特色品牌全面开花”战略。陕西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近年,陕西果业发展实现了六个第一,即:陕西苹果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面积第;陕两被认证绿色果品面积居全国第一:陕西有机苹果面积居全国第一;陕西苹果而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陕西节果浓缩汁产能、出口和创汇均居全国第一;陕西猕猴桃面移{和产量居全国第一。

如今,陕西特色果业、百万设施蔬菜等现代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其中,果业种植、大棚设施蔬菜、生猪和奶牛养殖走上了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标准化之路。

本届农交会,陕西从全省11个(地)市、区申报的4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中挑选了30家具有代表性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参展,产品有享誉中外的白水苹果、陕北红枣、周至猕猴桃、户太葡萄、汉中大米以及紫阳富硒茶等百余个品种,力争在本届展会上产品销售、推介、贸易签约等取得好的成绩。

福建:区位优势外向农业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加之区位条件优越,闽台农业合作源远流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丰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伞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本届交易会福建展团共有26家农业品牌企业和8家农业合作社参展,通过实物图片和内容丰富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充分展示福建特色的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名牌产品,展现我国海峡西岸现代品牌农业风采、展示福建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内蒙古:美丽草原广邀宾朋

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拥有草场13亿亩,约占本自治区总面积的一半。全区养牛数和畜产品绵羊毛、山羊绒和驼毛产量居全国首位。河套、土默川、西辽河灌区盛产春小麦、马铃薯、甜菜、胡麻等,河套蜜瓜饮誉天下。大兴安岭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土特产有:蘑菇、猴头、发菜、黄芪、甘草、小茴香、黑瓜子、地毯、毛皮等。成立6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和“强农、强牧,惠农、惠牧”政策指引下,农牧业经济取得丰硕成果,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内蒙古农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自身实际,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精深加工。确立了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等六大主导产业。2010年有29

家企业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33个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享誉国内外。全区“三品一标”产品已达到2477个和38个。

本届展会上内蒙展团共组织39家企业上百种农畜及特色产品参展,它们当中既有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有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本届农交会上,内蒙古展区发出了热烈的邀请,欢迎到内蒙来,欢迎共同建设保护内蒙古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云南:特色产品远销五洲

云南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茶叶种植面积552万亩,产量20.7万吨,面积居全国第一位,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甘蔗面积442万亩,产量1750万吨,均居全国第二位;咖啡面积50万亩,产量5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并分别占全国的97%、98%;鲜切花62万亩,产量65亿枝,居全国第一位,并占全国的60%;天然橡胶面积730万亩,干胶产量33.06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面积988万亩,产量106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五位;蚕桑面积140万亩,蚕茧产量4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蔬菜面积1110万亩,产量1490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是全国重要的反季蔬菜生产基地;肉类总量488万吨,居全国第九位;淡水水产品产量48.2万吨,其中:罗非鱼产量9.6万吨,居全国第五位;食用菌产量3.2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核桃面积超过1500万亩,产量24.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

云南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云南特色优势农业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已经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374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700个,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儿个:认定名牌农产品164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抽检合格率达100%。云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农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过去五年间,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超过25%,2010年出口额达13.5亿美元,位居西部省区第一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达6.9亿美元,同比增长21%。云南农产品出口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次展会云南省精心挑选了36家最具代表性的云南企业参展。参展展品包括花卉、粮油、蔬菜、蚕丝、茶叶、野生食用菌、名特优果品及加工产品、林产品、生物制药、畜产品、蜂产品、调味品、酒类等20个大类近300个产品。

园艺区:展示现代农业前景

近几年,农业部紧紧围绕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和效益的目标,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强化行政推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标准园创建已成为发展园艺产业的重要抓手,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提升了园艺产业的竞争力,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

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展区位于2号馆,共58个展位。其中,公共展区4个展位,重点展示标准园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内容以及优质、安全、高效的成效。各省展区54个展位,重点展示各地标准园创建的技术模式、经营模式、质量管理模式和成果。标准园展区采取统分结合的设计模式,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以绿、黄两种颜色为主体颜色,体现标准园安全高效的创建目标;公共展区以中国古代城门为主体设计结构,配以大气的LED显示器,古典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体现标准园集成技术提升水平的技术路线;各省展区顶部的围板紧紧相连,与综合展区融为一体,体现标准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思路。

保障园艺产品稳定供给,提升园艺产品质量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进由“园”到“区”、由产向销的拓展,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国际展区:洋味十足

第九届农交会国际展区展出面积1500平方米,共有近40家国外公司参展,主要来自美国、瑞士、日本、德国、加拿大、匈牙利、丹麦、英国、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产品涉及各类水果、蔬菜、种业、水产品、食品、调味品、农资产品、畜禽、乳品、动物保健品、各类农业分析、后期处理设备以及最新农业生物技术等。

本届展会除了先正达、杜邦、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连续参展商外,又增加了一批新展商,如匈牙利国家展团、国际植保协会等首次在农交会上亮相,他们将展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业技术和信息,同时提供新的农业合作机会,旨在扩大农业国际交流与贸易。

来自加拿大、英国、巴基斯坦、塞尔维亚、沙特阿拉伯、越南、美国、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采购商应邀出席本届农交会,采购意向包括有机大豆、果蔬、种子、茶叶、饮料等农产品;小型农机设备以及肥料、温室等生产资料。

专业合作社展区:农交会上新角色

为全面展示“十一五”期间合作社发展成就,本届农交会特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展示交易区。本展区以“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题,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就展示区为龙头,以各省合作社展区为骨干,以各合作社展台为主体,全面展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地合作社生产经营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

第9篇:现代农业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2008年,天津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并提出“百千万”建设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点),发展2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实现30 000人就业[1]。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个特色旅游村(点),形式上既有观光农业园区,又有生态农业庄园,还有农家乐、渔家乐,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家,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根据2011年天津市农委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所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收集全市各区县统计资料汇总数据)。蓟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和塘沽诺恩渔业生态园被评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静海县西双塘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个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1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天津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区域,分别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县休闲农业区。

1.1 环城休闲农业区

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区。该区在地理位置上紧紧围绕中心市区,交通路网发达,由最边缘地带到市中心的距离均不超过35 km,行车时间不超过1 h,对于吸引市区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规模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2%[2]。但农业产业类型多样,特色明显,已形成以花卉、观赏鱼、淡水鱼、果品、特色蔬菜以及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环城四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天嘉湖、东丽湖、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小站练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杨柳青年画、葛沽宝辇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众多农业园区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8个,类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庄园和花卉交易市场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花卉、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的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市民农园和休闲庄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2 滨海休闲农业区

包括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域,其核心区是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发展核心。该区地处东部沿海,战略地位显要,交通路网发达,最远端距离天津市中心约75 km,行车时间不足2 h。该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区农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6%[2],但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特别是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区已形成以海水养殖、耐盐碱植物、葡萄、冬枣、蔬菜、食用菌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

滨海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海水养殖池塘、浅海滩涂、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妈祖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冬枣、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4个,类型以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渔业园区、渔家乐型特色村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将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娱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钓、渔家餐饮、采摘观光、创意展示、科技示范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3 远郊休闲农业区

包括静海、武清、宝坻、宁河两区两县。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津、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虽距天津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但对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距天津市中心最远约95 km,行车时间约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仅45 km,最东部距唐山市中心仅23 km,1 h车程即可抵达,对于吸引周边区域游客具有天然优势。该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9%~12%[2],是天津地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体系。

该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为主的生态湿地资源,以港北森林公园、静海林海、青龙湾固沙林、青南万亩生态林等为主的生态林地资源,以宁河天尊阁、《红旗谱》影视基地、宝坻玉佛宫、秦城遗址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铺萝卜、金丝小枣、宝坻三辣、黄庄洼稻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9个,类型以特色旅游村、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泉度假庄园为主,突出农业的产品供给、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农事参与、生态观光、文化传承、农情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4 蓟县休闲农业区

蓟县地处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区县,南距天津市区110 km,西距北京65 km,东距唐山80 km,津蓟、蓟平高速以及即将启动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蓟县融入了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总面积的2/3为山区和库区,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蓟县已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山野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28个,类型以农家乐为主,还包括民俗村、生态庄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家乐、民俗村和生态农庄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库区,现代农业园区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突出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以休闲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品质,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发展格局,开发主题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营地、企业会所等休闲产品,撬动高端客源市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3]。主要有: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施“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等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定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将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资源低效利用向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通常以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为特征,由农户自发形成的以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主要形式,对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经营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应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初级利用,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等途径,将多种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统一规划、深度开发,通过挖掘农产品和资源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在关联,提升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从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价值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

2.2 由初级休闲产品结构向发展创意产品体系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级休闲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休闲活动主要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几个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深度挖掘景区所属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创意的内容加入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中,培育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休闲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产品体系[5]。

2.3 由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以农户自发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影响了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业化龙头组织,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企业,鼓励农户成立休闲农业合作社,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4 由单一功能开发向产业功能体系建设转变

休闲农业景点或项目在发展初期往往集中于开发某一单一功能,如餐饮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风景游览型等,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鲜感,从而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也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地区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要素聚集和产业聚集的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闲农业在特色产品供给、生态资源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康体养生医疗、度假接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由一产延伸至三产的产业功能体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天津市区居民和极少数北京、河北省地区市民,市场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与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随着其外向度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发生改变。“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网优势,以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去,通过与北京、河北等地的错位发展,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以高端的服务和富有民族品味的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4] 俞史正. 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 青海农林科技, 200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