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旅游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关键词 农业;新形势;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广东东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5-01
1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趋势
1.1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为城市营造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和生态屏障,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耕文化提供场所[1-2]。东莞目前计划建设连片面积20 hm2以上的农业园区,发展水产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建立集科普教育、观光娱乐、休闲垂钓、新品种试种推广等功能的综合示范点。引导农民种养意愿较高、投资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2 推进农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结合东莞市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将全市所有蔬菜、水果种植户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包括建立种植户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建立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消费者投诉情况和质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企业榜”和黑名单等制度。督促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诺、依法经营[3]。
1.3 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示范村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在辖区内选取一些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监管工作较完善的村和社区,在指导其落实种养户质量安全生产协议书、规范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以及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的签订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从投入品使用到农产品产出的全程监管,引导农户进行清洁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1.4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规模,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种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农户滥用农兽药现象[4]。市一级农业部门继续挑选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管理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些条件具备的镇街可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辖区内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1.5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三品”认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活动。充分发挥“三品”品牌优势,将其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三品”农产品生产规模[5]。市镇2级继续通过开展“三品”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专项执法抽检工作,不断规范“三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6 推进农产品产销联建建设
加大供莞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的认定力度,推进供莞蔬菜产销对接,加强供莞蔬菜标识管理,提高供莞蔬菜的溯源能力。强化供莞生猪基地的动态监管,进一步推进供莞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不合格生猪情况快速通报机制,确保供莞生猪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2.1 抓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亮点项目
以一种当地主要水果为种植基地,例如东莞岭南水果荔枝,在基地园区内配以其他季节性水果为辅,使果期覆盖全年,逐步建成种植、观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内可以设休闲品茗区、农业教育展览区、种植体现区、产品销售区等功能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另外,根据各镇的实际,也可以设置集生产、生态、饮食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农庄内设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饮食区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具有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旅游饮食等配套的综合型旅游点。
2.2 抓源头保障,净化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供依据[6]。扩展农业环境监测点和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放心农资进村入户工程,配合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3 抓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推广轮作改种、蕉园低压微喷灌技术和抗(耐)病品种,有效减轻香蕉黄叶病造成的损失。加大退化蕉园改种项目帮扶力度,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提高改种效益。建立健全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体系,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进适地适种作物,应用生物技术应对环境污染,为全市科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4 抓检疫检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完善有害生物监控预警网络,设立疫情调查点与监测区,建设疫情数据库,健全突发性植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加大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虎门港、松山湖园区、五大森林公园为重点,督促全市公共绿化地带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确保“不漏发生点、不漏施药”[7]。分步建设植物检疫实验场,把好引种和产品调运检疫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做好软件更新,扩充病虫测报信息化功能。
2.5 抓平台建设,保障安全产品供给
建好安全农产品配送区,创新农产品物流方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切实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发挥供莞生猪生产基地资源优势,确保东莞优质猪肉供给。全面升级东莞农业信息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农业网络。优化“农信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编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和办公自动化。
2.6 抓农业人才培育,优化管理效能
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村“乡土人才”跨镇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人才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依托网络资源开发远程教育。抓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上岗培训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沈万红.创新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大竹县农业发展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1):48-51.
[2] 汪凤桂,欧晓明,肖鑫.论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广东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启示[C]//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2009:3.
[3] 周玉国,施江滨.论新时期云南农业教育应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C]//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5.
[4] 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 陆世明,黄元宁,高正宝,等.加入WTO对滁州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1(6):797-799.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丽江农家乐;现状;趋势;策略
一、丽江农家乐开发的现状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在全国各地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农家乐,我国有关农家乐的记载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接待外事的需要,山东省百家庄村率先开展“农家乐”的旅游项目活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举办的农家荔枝节和贵州朗德山寨的民族风情旅游成意义上的现代新兴“农家乐”,“农家乐”的命名始于1987年休闲之都―成都郊外龙泉驿书房办的桃花节。这时起,各种形式特色的农家乐在我国开始盛行。
r家乐既是提供农家住房又是农家餐厅的特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农家乐也可以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解决游客在当地旅游住宿的问题,因此许多旅游城市都开始重视旅游业住宿的发展。在丽江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50%以上。其中,丽江农家乐的发展规模是可观的,2014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将近200多家,仅黄山68家,有白沙、拉市等10家,宝山和束河等十三个乡镇共有173家、常年营业接待游客的近30家,遍及69个乡镇446个乡村,直接从业人员1232人,餐位11820个,以川、滇、纳西菜为主,房间总数5032间加上民居客栈(丽江古城、泸沽湖共176间)达2200个床位,共接待10多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游客购物收入50多万,比上年增长19%,总收入近100万,比上年增长49%。也出现了农家乐与传统的农家乐管理模式和农家住宿完全不同,它赋予了家与感受大自然的感觉,简单的房屋、饭菜等。但是,对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农家乐发展,丽江农家乐不够完善。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自主自营而形成的农家乐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①交通制约,客源量相对少;②“农家乐”淡旺季节明显,“经营点”营运不易;③“农家乐”服务项目少,产品单一,民族特色不鲜明;④产品品味不突出;⑤经营管理不规范,如服务质量“游客到此农家乐吃坏了肚子老板不负责也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管,并且买特产还特别坑”。
二、丽江农家乐产生的必然性因素
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的发展是有其原因的。农家乐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产业,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农家乐的发展背景深入探讨,而各自探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自然也不同。有关数据记载中国农家乐发展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出现在四川天府之国成都郊区的温江等地农村,经过多年发展,农家乐的经营模式才真正的风靡全国各地。且进行了研究农家乐发展的原因予以分析:①从历史来看,传统的饮食文化对农家乐有一定的影响;②城市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活动中,为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让农民家庭美起来,生活乐起来,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各地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及市场需求等去开发别具一格的农家乐旅游形式,形成了农家乐发展多样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格局。
三、丽江农家乐发展趋势
经过20年来的发展,丽江的农家乐已经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和市场广泛认同。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游客对农家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农家乐如何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农民和游客关注的重要问题。回顾和分析当前我国农家乐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农家乐发展的趋势是:①农家乐开始向区域化和集中化发展。目前农家乐正在向区域化、集中化发展,并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农家乐发展新格局;②农家乐开始向功能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农家乐一般是为游客提供吃住为主,功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③农家乐开始向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农民自己经营的农家乐,产品缺乏特色和品牌,难于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改变这种状况,经营农户开始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以田园观光为主的农家乐,以民俗文化为主的农家乐,以景区旅游为主的农家乐,以古建筑欣赏为主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等;④农家乐开始向休闲和体验方向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参与体验,可以让游客亲自参加农事活动,即可得到乐趣,又可锻炼身体,还可从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特别是让青少年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学习农业技术,增强劳动观念,也会从中得到劳动的快乐。农家乐发展一些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有关的休闲、体验项目,以满足游客求知、求真、求趣的要求;⑤农家乐开始向多种经营主体方向发展农家乐原是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及其自然、环境文化资源发展农家乐。
四、丽江“农家乐”的发展对策
1.丰富“农家乐”的活动形式与内容、突出各自的特色
在一些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可以相应的借助这些资源做强做大农家乐的活动内容,比如依托景区的风景开展休闲健身游、乡村风情游、产业休闲游、爱心孝道游亲子主题游等旅游活动,增强游客在农家乐景区的参与体验程度。
2.坚持走体验型经营的新思路
利用农业生产资源让游客在休闲的过程中直接参与农时活动,在农家乐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中融入劳动锻炼,农耕体验,文化教育等,挖掘农家乐休闲的内涵,拓展农家乐经营的外延。江西省龙南县的农家乐业主们延长“农家乐”娱乐链条,让游客体验快乐。
3.积极引导,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应帮助制定“农家乐”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政策支持,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状态或者组织成立农家乐合作组织,实行统一领导,联合经营。应对当地的资源、环境、文化、市场进行分析和评价,设计适合游客需要的农家乐产品并完善农家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江德才.金融应加大支持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丽江旅游周刊,2011.
[2]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2.
内容摘要: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直接从事农业人员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已经解决温饱;工业向高科技、高利润、无污染发展;交通形成网络,餐饮、住宿达到一定卫生标准,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治安状况良好,就会发展旅游经济。旅游热促进农业、工业、交通、餐饮、住宿、文化教育发展,必然会促进经济大发展。这种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促进相关产业,促进经济转型,从而使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式就是旅游经济。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
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新晨
,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上海市的农业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初,方以1991年南汇“桃花节”与宝山“柑橘节”为序幕,进入其发展启动期。然起步虽晚,发展迅速。到2009年,上海市已登记100多个农业旅游景点,其中17处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4];农业旅游年收入达15亿元,接待游客1100多万人次(表1)。研究对上海市118个农业旅游点的旅游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中近30个规模化发展的旅游点进行了现场调研。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上海市各个农业旅游点及旅游区的旅游收入差异非常大,2009年桃花村农业旅游收入高达2亿元,占全市100多个农业旅游点总收入的13.3%,其中历时仅23d的桃花节期间旅游收入达该景区全年收入的30%。相反,同样位于南汇区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洋溢村2009年旅游收入仅310.9万元,只有桃花村旅游年收入1.55%。上海市的农业旅游空间分布也不均衡,以17家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例(图1),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海郊区的南部地区(南汇区及奉贤区)以及崇明岛,并初步显示出组团化的空间分布趋势。下文将立足于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特征,从市场供需特征、产业集群化与产业开发类型3个角度,探讨上述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空间形态特征的产业机制,并进而研究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模式。
二、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特征
1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供需特征
在旅游产业的供需关系中,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需求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拉力,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与服务供给、以及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政策扶持则形成发展推力,“推拉合力”引导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区位选择则形成了其区域布局的空间结果。为了解上海市农业旅游的供需特征、游客现状结构及满意度,课题组分别于2011年10月在崇明岛的农业旅游点,以及2012年7月在廊下镇农业旅游点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2次共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47份,其中有效问卷402份。调查发现,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市场供需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与都市旅游、风景区旅游主要吸引外来旅游者相比,都市农业旅游的吸引力体现在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来吸引当地及周边城市的城市居民[5],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为生活方式及环境,而历史背景、语言、文化认同等差异性不大;2)旅游目的地是都市周边的农业区,旅游客源地主要为中心都市及周边临近大中城市。根据游客问卷数据整理,崇明岛游客中72.5%为上海市居民,廊下镇游客中90%以上为上海市居民;3)旅游目的地位于都市周边,因此居民的旅游消费总量相对较低。研究将旅游消费分为餐饮、住宿、景区门票、交通、农产品与旅游纪念品6类,发现上海市农业旅游中最大比例消费内容为餐饮(24%),交通与旅游纪念品则属最小比例消费类型(11%与4%),而游客对旅游出行的交通成本考量主要体现在交通时间上;4)上海市的自然山水资源稀缺,而都市农业的产业规模化程度与科技化水平却高于国内大多地区,因此都市农业旅游主要依附于农业产业本身;5)上海市2010年城镇化率则已高达88.86%[6],是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而都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总是伴随着周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都市地区农业旅游的设施及服务水平一般高于其他地区的农业旅游,以提高都市农业旅游的地区竞争力。
2都市农业旅游的集群化发展
识别产业集群通常根据两大产业特征———产业规模和集群内产业联系[7]。产业规模主要指在区域内聚集的企业数量与旅游人口数,产业联系则包含了产业关系链与产业聚集程度[8]。虽然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旅游点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大,但组团聚集的空间布局已初具形态。研究收集了上海市118个农业旅游点的特征、规模与经济数据,按照图2的识别路径分3步对这些农业旅游点的规模化程度、产业关联度和集聚性进行分析判别,最后确认了上海市23个规模化的农业旅游点及其所形成的7大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农业旅游的集群化发展可以节约产业成本、提高区域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9]。研究发现,在这7个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内部,规模化的农业旅游点从2个到5个不等,它们与周边其他小型农业旅游点一起,不仅在地域空间上聚集,经济上也紧密关联,资源共享、相互合作,进而提高旅游目的地整体的农业旅游吸引力、承载力与生命力。关于农业旅游集群化发展的特点、优势以及具体判别方法在此不作赘述,本课题的另一研究专题“上海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研究”已就这一问题专门作了探讨。
3都市农业产业开发类型
目前国内农业旅游研究对于该产业的开发类型有3种分类方式,一是按照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分,如观光果园、水产观光园、种植观光园、森林公园等[10];二是按照旅游活动进行分类,如农业体验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观光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等[11];三是按照农业旅游的经营主体或者说是经营组织方式进行模式分类,据此上海农业旅游就可以分为公司+农户开发模式、公司制模式、股份制模式、政府+公司模式以及政府+村委会(农户集体)+企业模式等[12]。研究认为,旅游资源的特质对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而旅游需求又引导着旅游资源的组织配置,因此结合旅游需求、依据旅游资源对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划分更能体现产业不同类型的核心价值,据此研究将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分为以下5种开发类型(表2)。研究发现,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集群内的规模化旅游点彼此之间大多类型不一,例如奉贤集群内包含5个规模化农业旅游点,分别代表了4种开发类型:村镇类(潘垫村)、农业科技示范园(都市菜园)、农业公园(申隆生态园)、特色种植园(玉穗绿苑和百枣园)。正是集群内旅游点开发类型的差异,让各个旅游点能够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机会,形成了旅游点之间的差异性合作,进而能够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各个集群之间的开发模式则大同小异,大多是村镇类旅游点为旅游接待点,并以其他类旅游点作为旅游吸引点。
三、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区域空间结构
研究对前文分析的23个规模化农业旅游点继续进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特征直接影响了产业在都市空间的布局,这导致上海市农业旅游空间布局呈现出“Circle圈层”结构与“Cluster组团”结构两大特征,其中“圈层”结构受到农业旅游业的供需关系、以及城市居民对农业旅游的区位选择影响,而“组团”结构则是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空间体现。
1农业旅游空间的圈层结构
研究以上海市人民广场作为市中心,结合Google地图车行时间距离查询结果与实际驾车情况绘制3个车行时间圈层:0.5h圈、1h圈与2h圈(图4)。鉴于上海市的快速道路网布置结构,上海市的车行时间距离圈层并没有呈现标准的同心圆,而上海市的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却与这3个时间圈层基本吻合,呈现出环中心“圈层”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圈层化。都市农业旅游作为城市近距离游憩方式的一种,交通距离通过时间、经济成本直接影响都市居民的出行率。保继刚等认为都市周边的游憩空间呈圈层分布,其旅游强度基本上满足同心圆递减规律[13],即在忽略自然资源禀赋的前提下,城市周边的旅游地与城市的距离越远,旅游强度越低。农业旅游是依托与都市生活空间相异的农村风貌、生活方式及农业生产来吸引都市居民,而根据上海的都市规模,0.5h圈附近的农业旅游点基本还处于城市建成区的边界附近,只能形成“城市农庄”。鉴于该区域的城市用地限制与土地机会成本高,该圈层内农业旅游点数量少而规模小,旅游吸引力与承载力也相对低。因此上海市的农业旅游强度最高的圈层出现在1h交通圈附近,进而向外逐层递减。其中上海西北角受到江苏昆山地区密集的农业旅游区阴影影响,该区农业旅游点少且没有集群化发展趋势。
旅游形式圈层化。不同的农业旅游圈层所体现的农业旅游形式也不同。0.5h交通圈附近的农业旅游点规模小,兼具“城市公园”的景观形态与游憩、生态功能,其旅游形式以居民短暂游憩为主;1h交通圈附近的农业旅游点分布密集,以休闲体验游为主,其形式多样,包括农村风貌观光、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点之间相互影响,并可组织在一起成为1日游(含周末游)旅游区;上海2h交通圈附近分布的农业旅游点主要处于崇明岛西部地区,其旅游形式以休闲度假游为主体,并涵盖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体验的旅游活动方式,形成多日游(含长假游)的旅游区域。其旅游地位等同于省级旅游点,旅游客源地既包括上海市,也涵盖了外省市。
2农业旅游空间的组团结构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导致了农业旅游的组团化空间布局形态,每个产业集群可对应一个旅游空间组团,另外还有具有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崇东组团与青浦淀山湖组团。因此目前上海市形成了9大农业旅游空间组团(图5)。其中崇明岛作为上海的生态休闲岛,且西部及中部两个组团位于上海市2h出行圈(及2日游或长假游区域),游客往往将这2个组团的旅游点作为一组旅游对象,从而成为一个更大的旅游组团。组团内旅游点除了集群内的规模化农业旅游景点外,还包括小型农业旅游点及其他非农业旅游景点,如崇明岛的西沙湿地、东滩候鸟保护区、奉贤的金色沙滩、森林公园、青浦的淀山湖等等。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组团的旅游类型构成与前文阐释的集群构成特征一致,即组团内部旅游点彼此不同类,空间联系便捷,能够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每个农业旅游组团大多是以村镇类旅游点为旅游接待点,以其他类旅游点作为旅游吸引点,同时根据农业资源开展了各类节庆活动,进而使整个组团形成了一个整体化的旅游目的地。且组团内的旅游景点及企业经济联系密切,并位于同一个行政区内,便于对整个组团统一规划与管理,促使其协同发展,能够发挥集群化的产业优势。研究对旅游点游客的问卷调查还发现,鉴于每个组团的旅游点类型构成比较类同,都市居民每次旅游出行只会选择一处组团作为旅游目的地,这形成了同一圈层上各个组团之间的旅游竞争关系。这一竞争结果会导致旅游组团的自我优化,包括更鲜明的旅游形象、更全面的旅游类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旅游点之间更密切的协作关系、更为合理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平台等等。
3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模式
根据前文分析,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受到旅游者目的地选择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双重影响,呈现出“Circle圈层+Cluster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图6)。上海市农业旅游空间布局的3大“圈层”既反映了旅游强度的同心圆递减规律,也代表3种旅游形式———居民游憩、休闲体验游(1日游)、休闲度假游(多日游)。“组团”则体现出上海农业旅游点的地区内合作、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并反映了组团内部农业旅游点的类型组成。该空间结构模式同时还将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研究划分为3大层次。层次1为上海市域层面,即本文的研究范畴;层次2是农业旅游组团层面,农业旅游的产业集群研究则属该空间层次;第3层次的研究则落在具体农业旅游点上,即对各类农业旅游点的空间要素构成及空间结构进行探讨。
一、指导思想
依托各镇、街、农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拓展农业综合功能,提升农业园区环境,丰富农业旅游产品,培育农业旅游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农业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在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旅游特色景区。
二、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和完善农业旅游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具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的农业旅游目的地,推进农业旅游向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现有3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提档升级,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新创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省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1个、示范村3个;市级“农家乐”8家,康居乡村乐游农家和示范户10个,发展乡村旅游饭店25家。
(二)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区农业总体规划基础上,规划5大旅游片区:浦南镇片区依托“一路三园”,以龙浦路为轴线,以设施蔬菜、特色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园区及其管理服务中心为节点,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综合旅游区;花果山片区依托茶产业,形成茶文化旅游区;南城朐阳片区依托南城街道、朐阳街道山体林地,形成森林游憩观光区;云台农场片区依托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种植、农产品加工,形成湿地旅游区;岗埠农场片区建成鲜切花、水产养殖生态旅游区。
(三)重点产品。加强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浦南镇以番茄、草莓、葡萄采摘,海棠、红枫、紫薇等彩色苗木植物园观赏,对虾、泥鳅、鱼类生产和品尝,形成森林漫步、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特色,并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具备展览、展示、观光、体验、科普等功能,打造全市郊区农业旅游首选之地;花果山街道依托云雾茶生产基地,以茶叶种植、制茶工艺、茶艺展示、茶道传播为特色,打造茶文化品牌;南城街道以精品果蔬采摘,朐阳街道以孔望山名木古树、石棚山桃林石景为特色,打造精品景点;云台农场以观荷戏水、采莲挖藕、摘菱品尝为特色,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岗埠农场以花为媒,以鱼为题,为游客提供花海徜徉、垂钓休闲场所。此外,积极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赏农家景”的庭院休憩、农事体验、农味品尝等特色农家乐产品。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设计。农业旅游园区、景点、线路要委托有资质单位统一规划,并在项目安排、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审核管理。园区家具要精致设计,体现特色。
(二)加快旅游接待载体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当地居民发展农业旅游,按规划要求建设综合性景区、特色园区、农家乐、乡村旅游饭店等不同层次的旅游接待载体。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区农水、经发、旅游、财政等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扶持资金,支持农业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区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农业旅游专项引导资金,用于农业旅游项目奖补和工作奖励。农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区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四)加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区旅游、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实行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对农业旅游经营单位实行挂牌制、评星制、年度考核制。实行农业旅游资格备案认定制度,未经备案认定的项目不能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五)引入市场机制。区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组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及其他媒体,宣传推介农业旅游产品。相关镇、街、场要积极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番茄采摘节、荷花节、茶文化节、登山节、垂钓比赛等农业旅游大型节庆和游乐活动。实施“旅游公司+农业园区+经营户”联合经营模式,引导旅行社开发乡村旅游。
关键词: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81-05
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时空尺度范围的农业企业系统,在现有的技术经济和确保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的条件下,拥有的自然资源所能支持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包括经济活动强度)。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可分为支持层和压力层两个部分:支持层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压力层指农业企业社会经济活动对支持层的胁迫,包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支持层又可分为两层,下层为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上层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能力,是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要深入研究农业企业的生态承载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的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在定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可通过综合分析和趋势分析对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做进一步研究。
一、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定量评价
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状况用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度来表示。根据对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研究可知,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大小与其弹性强度和弹性限度有关,弹性强度和弹性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企业地貌、农业企业气候、农业企业植被及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互补协调能力等。因此,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计算公式可参照一般区域的生态系统弹性力计算公式,定义其具体表达形式为:
El=λ・ (1)
式中,El为生态弹性度,λ为调节系数,H为景观多样性指数,V为植被指数,c1c2分别为农业企业气温与降水量的年变率。其中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植被指数表示农业企业地貌及覆被状况,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变率表示了农业企业的气候状况。且Hi=-ρklog2ρk,这里m为景观单元类型项目,对农业企业来说,景观单元类型可与用地结构联系起来,ρk为第k景观单元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二、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
对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的方法是采用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影响因素建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数据的处理,权重系数的确定和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数据的处理包括对缺失原始数据的预测及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权重系数通常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以下对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的选择进行讨论[1~2]。
(一)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量化结论的正确性,对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单要素承载力为基础,具体的指标体系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分指标层。准则层包括资源承载条件和环境承载条件两个方面,资源承载力选择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以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作为评判指标[3]。其具体的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给出的指标体系是针对农业企业普遍情况而言的,对特定情况可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指标,对单项指标或因子的选择同样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由于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不多,相关评价标准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矢量投影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用评价对象在理想对象上的投影距离表示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其方法原理如下。
设评价问题的评价对象集为X={X1,X2,∧,Xn},对象集可以是一组不同的农业企业,也可以是同一个农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指标集为K={K1,K2,∧,Kn},评价对象Xi对指标Kj的属性值(指标值)记为rij(i=1,2,∧,m;j=1,2,∧,n),矩阵R=(rij)m×n表示评价集X对指标集K的属性矩阵或称评价矩阵。经无量纲处理后,由Zij构成的评价矩阵为Z=(Zij)m×n。定义由各评价指标的理想值Z*
j=max{Zij}构成的评价对象为理想评价对象,用A*表示。
在加权向量W的作用下,构造增广型加权规范化评价矩阵:
C=[A1
A2
M
AN
A*][w1z11 w2z22 ∧ wmz1m
w1z21 w2z22 ∧ wmz2m
M M M M
w1zn1 w2zn2 ∧ wmznm
w1z*
1 w2z*
2 ∧ wmz*
n] (2)
如果将每个决策目标看作为一个行向量(矢量),矢量模为该行向量的大小,矢量的模为:
Mj=||Aj||=[ [wizij]2] (3)
矢量的方向为与向量A*成一定的角度,其夹角的余弦为:
dj== j=1,2,∧,n (4)
则每个评价对象Ai在理想对象A*上的投影为:
Yj=Mjdj=[ [wizij]2] ・=zijwi2
[ wi2] =zijwi2 [ wi2] (5)
可以用投影值Yi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数,很显然,0
三、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定量评价
对于不同的承载对象与压力,压力指数的表达模式不同。但对农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而言,由于它是人类生态系统,其压力主要来自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越快,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大,生活质量要求越高,压力也越大[5~6]。所以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可通过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速率来反映。为此定义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表达式为:
KPI=PecoWeco+PsocWsoc (6)
式中,KPI为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Peco、Psoc分别表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具体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衡量指标;Weco、Wsoc分别为经济和社会压力要素相应的权重值[7~8]。
四、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根据以上所述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对某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通过对其2001―2012年评价研究结果数据进行拟合来研究农业企业的生态承载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拟合结果
通过拟合可得到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3个层次的拟合函数形式及变化趋势图。
1.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1(t)=0.0078t3-0.1553t2+0.8174t-0.1079 (7)
式中,C1(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t表示时间,t=1表示1990年,t=2表示2002年,依次类推。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1)。
2.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2(t)=0.0004t3+0.0172t2-0.1802t+0.9102 (8)
式中,C2(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值,t的含义同公式(7)。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2)。
3.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3(t)=0.0005t3-0.0525t2+0.8658t-0.0579 (9)
式中,C3(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t的含义同公式(7)。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3)。
(二)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结论
1.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发展趋势分析。从研究结果看,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波动比较强烈,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说明农业企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9~10];通过上页图1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生态弹性力值2004年前后最大,然后开始下降,2010年前后其发展趋势开始由下降转变为上升,说明了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弹性力正在向健康的趋势演化。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趋势与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不同(见上页图2),2001年后就处于下降趋势,直到2008年前后开始缓慢上升,向着健康的趋势发展。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层的拟合曲线(见图3),其趋势为2001―2007年间迅速上升,2007―2009年上升趋势迅速变缓,2012年以后稍有下降趋势,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开始减小。
2.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相互关系分析。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单纯考虑速度的发展,会使农业企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造成破坏,从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评价结论来看也确实如此。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2001―2007年七年间迅速增加,而2007―2012年六年间增长缓慢,说明在2007年以前生态系统的压力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而2007年以后影响逐渐减弱,从研究农业企业2009―2012年生态系统弹性力趋势(见上页图1)和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趋势(见上页图2)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在2009年后开始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2008年以后也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研究农业企业2001―2012年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相互关系看,尽管2010年后总趋势都开始上升,但总的发展趋势有所差异。即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变化关系2001年处于上升趋势,2005年开始下降,2009―2010年之间达到最小然后开始逐步上升;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则表现为从2001年开始就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开始上升。分析其原因可以认为,一方面,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发展同资源环境承载的变化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变化比较缓慢,其变化趋势总是落后于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破坏了以后不容易恢复,弹性力比较脆弱,因此在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关注。
总之,通过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承载力各层次的发展趋势及层次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得到农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及演变状态的有关信息,为促进农业企业生态环境的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 冉对宏.经济开发活动下典型脆弱生态区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3] 谢家平,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4] 蒋婷,赵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5] 梁嘉骅.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陈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模与评价[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2.
[7] Odum H T,Odum E C.Ecology and economy:“Emergy”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 in texas[A].Lyndon B.Johnso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and Texa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Policy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Number 78[C].Austin:Board of Regent,The University of Texas,
1987.163-171.
[8] Doherty S J.Policy Perspectives on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Using Techniques of Emergy Analysis[A].Masters Project
Paper,Dept.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C].Gainesville:University of Florida,Center for Wetlands,1990.72.
[9] Doberty S T,Brown M T,Murphy R C,et al.Emergy Synthesis Perspectiv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blc Policy Option for Papua
New Guinea [A].Final Report to the Cousteau Society [C].Gainesville,Fl:Center for Wetlands and Water Resources,Univ.FL.,199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