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统计学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儿童为什么要学习电子琴
学电子琴开发儿童智力,人的双手由大脑神经支配,而十个手指头更是锻炼脑神经的重要部位。手指属于神经末梢,手指的活动直接反应到大脑,左脑支配右侧上肢和下肢,右脑支配左侧上肢和下肢,人的右脑开发远远不如左脑,右脑的开发受到了限制,孩子弹奏电子琴恰好弥补了右脑开发的不足。
学电子琴磨练儿童意志。弹奏电子琴,由于是两只手同时运用,练起来孩子觉得很枯燥、很抽象,这就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毅力。如果孩子能把电子琴学好,那么将来做什么事情都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毅力。
学电子琴陶冶情操,感受艺术之美。人在生活中离不开美字,穿着漂亮的衣服觉得美;喝着喜酒觉得美;住着豪宅,开着轿车觉得美……所谓这些美,都是物质上的美,人们往往忽视了另外一种美,当你在酒吧里听着轻音乐,当你看着儿子或女儿演奏出优美的旋律时候,你不觉得这也是一种美,一种享受吗?如果你自己亲手演奏一首乐曲,这种神态、这种感觉、这种氛围,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方面已经得到了满足,现在人们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观点――那就是陶冶情操,感受艺术之美。
二、儿童怎样才能学好电子琴
在学校电子琴兴趣小组的孩子很多,教师要按照年级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讲讲学习电子琴有审美好处,告诉学生学习电子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刻苦练习,然后找几名有基础的学生现场演奏。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打气、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教电子琴的第一步是认识五线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五线谱表,用不同的颜色粉笔描出各种音符,交给学生辨认五线谱的方法。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可以编一些识谱方面的顺口溜,接下来是认识电子琴键盘,教师要用音名来知道这一环节,要让学生了解音名与唱名的关系。
学生对五线谱和键盘颇有了解后,教师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先用单手练习几节课,待单手熟练后再双手合练,这段时间是学生学习电子琴的困难期,教师始终要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入门了。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儿童歌曲当做辅助教材。演奏儿童歌曲更能提高学生练习电子琴的积极性。
声乐与电子琴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后,提前布置好伴奏的内容,在音乐课堂中,教师教学完歌曲后,学生就能够尽情发挥为儿童歌曲伴奏了。
电子琴与其它乐器合奏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学习的好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鞭策学生课后努力练习,学生学习电子琴的兴趣高涨。电子琴可以与各种乐器合奏,如笛子、吉他、萨克斯、古筝、二胡、琵琶、葫芦丝等,教师要根据电子琴与不同乐器的合奏,编排的乐谱也不一样。这些乐谱需要教师精心编配,这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提高了。
三、学习电子琴容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初学电子琴时,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忽略了视谱直接背键盘,最后导致学生不识谱,甚至失学。还有一部分较小的学生坐不住凳子,十几分钟就坚持不住了,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请求家长配合,所谓支持、配合,就是需要家长在家辅助督促孩子练琴,认谱。
教材的选择也有很大学问,既然是学电子琴,就应该选择电子琴入门教材,为了训练孩子的手指灵活度,也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性较强的钢琴教材作为辅助教程,但绝不能以钢琴教材为主,这样就违背了器乐教学原则。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0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统计活动规律和方法的方法论科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主要课程或主干学科。就其课程内容本身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把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来开设,以便为学生后续进行专业研究时提供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的工具。而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较大的双向压力。为此,《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财经类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点与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拟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统计学的重要性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统计学(Statistics)定义为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统计学是通过张扬有差别的个性来寻求背后的一般规律,所以它是连接科学和艺术的一个桥梁。统计学主要是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首先,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科学。这个数据不是数学中的数据,不是抽象的数和形,而是实际发生的数据、实测的数据、观测的数据、实验的数据。其次,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为研究方法的科学。它用的是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演绎推理的结论蕴含在它的前提中。但演绎推理由于结论蕴藏在前提之中,所以不会突破现有前提,不会有更大的创新。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由样本到总体的独特研究方法。最后。统计学的研究往往带有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统计学的研究往往伴随着新的思想的产生。
现在,统计学已应用到各个学科之中。首先,统计学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任何科学都是研究客观规律的,规律可以在反复试验中重复。没有重复的事物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周围的事物每天都在重复,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宏观经济每天运行,只有运行、重复,才有规律。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事物的每一次重复决不是前一次的克隆。统计学就是变化中研究规律的科学。所以统计学是任何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基础,没有统计学就没有科学研究、没有创新。其次,统计学是管理工作的工具。政治家无法脱离统计而施政,军事家无法脱离信息而指挥,企业家无法脱离统计而决策,任何管理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学好统计是搞好任何工作的前提。
2 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
在《统计学》教学中理论教学课时偏重,实践教学课时偏轻:学生在学习中仍然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不善于去理解概念,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统计学》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认为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多。十分枯燥,比较难学,并且在实际中没什么用处。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什么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就主要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目前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经济管理类专业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往往认识不到统计知识的用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社会经济问题少,加上统计的抽象性和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他们对《统计学》所讲授知识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这些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经不轻,加上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不够,让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统计知识是很难做到的。而且,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特别是概率论知识学得又不是很好,这就使得他们感到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出现了统计难学的看法。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彻底放弃。这样,学生在认识不到统计知识用处的情况下,所学又和实际结合不紧密。容易产生学统计无用的想法,学习兴趣不高,以至于被迫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2)近几十年来随着数学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统计学也显示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其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宽,从八、九十年的以描述统计学为核心的经济统计学,逐渐转为以描述统计为基础,推断统计为核心的大统计学。注重理论知识教育,不仅讲授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即统计学原理部分,还讲授统计学的推断部分。它研究的主要是统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时间数列、指数分析、抽样估计、相关回归分析等。虽然也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管理提供数量分析方法,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统计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但介绍实践应用方面不足。由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在本弩业系统学习中应用较少,并且在实际经济和生活中出现的情况较少,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以推断为主的推断统计中出现的大了公式推导,直接把很多学生吓倒。中途放弃学习《统计学》。
(3)传统的教学手段制约着《统计学》的教学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必须建立存充分占有大量统计数据的前提下,但大量统计数据的运算往往是传统统计教学手段的难点。由于人工计算能力的局限,许多样本容量大或计算方法较为复杂的统计方法就无法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按传统的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记。《统计学》教学的课时安排也远远不够。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统计学》的教学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大多的教学方式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有关数据处理的软件包也越来越多,统计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信息量有所增加。但是也没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往往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嗓子冒烟,学生听得只打瞌睡,究其原因还在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
(4)教学定位不清楚。《统计学》教学分为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和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他们掌握一整套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将来专门进行有关数据的研究,而对绝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种统计学的思想,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如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去判断、做决策,这都需要他们具备一些统计学的思想。其次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是如今不少学校的非统计学教学由于定位不清楚,导致教学过程中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概念阐述,如不少《统计学》教材上面以大幅的篇幅介绍了统计图表,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可是对于到底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画出这些图表却没有具体阐述。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统计学只记得这些概念,而具体如何收集收据、整理数据,最后做出图表来显示数据却一无所知,结果是不少学生得出《统计学》难学也没什么用的结论。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1)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具备在随机性事物中找寻找规律的能力,以及懂得如何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统计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其主要内容还是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而重点应加以调整,应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整个《统计学》的教学应该按照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步骤进行。在描述统计部分,着重介绍当前流行的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推断统计部分不仅要介绍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还应该介绍关于统计决策、多元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等现代统计方法。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统计学常用的件是Excel和SPSS,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统计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实践课程的加入是必须的。实践课程中介绍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得统计学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成为可以随时接触的、使用的工具。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统计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手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习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课堂中应将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已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其次,由于统计学内容的繁多与复杂,适当加入学生的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可以让学生用软件设计调查问卷,自己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最后,统计数据分析的抽象过程使得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不是很到位,采用单一的B+C模式(黑板加粉笔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统计学教学的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是必选手段。总所周知,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的表现内容的丰富性。针对《统计学》教学来说,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具体形象的模拟统计数据的提取过程。为《统计学》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部分内容采用实践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这样,既便于进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也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而实践教学一定比例的加入必然要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因此,单纯进行笔试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单纯的笔试往往使学生认为考试为大,别的都是次要的,重点在于考试前死记硬背,而对于是否掌握知识没有兴趣。并且统计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推断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不用计算机很难在笔试中实现甚至没办法实现,因此,笔试没办法考核。导致的结果是重要内容没办法考。能考的内容有可能反而不重要。因此,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尤其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经济类非统计专业 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统计活动规律和方法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主要课程或主干学科,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把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来开设,以便为学生进行专业研究时提供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工具。而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面临诸多挑战。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
统计学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认为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多,十分枯燥,比较难学,并且在实际中没什么用处。本文主要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目前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经不轻, 加上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不够, 让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统计知识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特别是概率论知识学得又不是很好,这就使得他们感到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出现了统计难学的看法,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彻底放弃。 这样,学生在认识不到统计知识用处的情况下, 所学又和实际结合不紧密。 容易产生学统计无用的想法,学习兴趣不高,以至于被迫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2)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教学方式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有关数据处理的软件也越来越多,统计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日新月异。 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信息量有所增加, 但是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嗓子冒烟,学生听得直打瞌睡,究其原因还在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 使得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
(3)教学定位不清楚。统计学教学分为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他们掌握一整套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将来专门进行有关数据的研究;而对绝大多数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种统计学的思想, 在信息社会,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做出判断和决策,这都需要他们具备一些统计学的思想;其次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可是不少学校的非统计教学由于定位不清楚, 导致教学过程中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概念阐述,如不少统计学教材上大篇幅介绍统计图表, 并对其进行比较, 可是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画出这些图表却没有阐述。 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统计学后只记得一些概念,而具体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做出图表却一无所知, 结果是不少学生得出《统计学》难学也没什么用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1)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具备在随机性事物中寻找规律的能力,以及懂得如何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统计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整个统计学的教学应该按照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步骤进行。其主要内容还是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而重点应加以调整,应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 在描述统计部分,着重介绍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推断统计部分,不仅要介绍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还应该介绍关于统计决策、多元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等现代统计方法。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统计学常用的软件是 Excel 和 SPSS, 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统计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实践课程的加入是必须的。实践课程中介绍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使得统计学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成为可以随时接触的、使用的工具。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统计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手段多样化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手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应将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由于统计学内容的繁多与复杂,适当加入学生的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用软件设计问卷, 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最后,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这样,既便于进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也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部分内容采用实践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单纯的笔试往往使学生认为考试为大, 别的都是次要的,重点在于考试前死记硬背,而对于是否掌握知识没有兴趣。实践教学一定比例的加入必然要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因此,单纯进行笔试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并且统计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推断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不借助计算机很难在笔试中实现甚至没办法实现,导致的结果是重要内容没办法考,能考的内容有可能反而不重要。 因此,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尤其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三、结语
总之,在对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仅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紧密联系实际, 还要求教师要全方位的展示统计学的魅力,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统计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其次, 教学手段与方式的选择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统计软件的应用、统计案例的讲解,完全可以使统计学成为人人喜欢学习的一门数据处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来栓.财经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法探讨,内蒙古统计[J].2013(06).
[2]董瑞.]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设想.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20 l1(06).
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统计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从量的方面着手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和理论。统计方法是为适应各门科学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其他有关科学和实践工作者认识客观现象的强大武器。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可以使统计思维和统计知识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提高统计思维的效果,使学生自觉地对事物的数量方面产生兴趣,乐于进行数量分析,进而使统计思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历届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如何搞好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研究性教学概述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教学方法而言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是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研究性教学法至少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师生互动;四是提供教师、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创新的欲望;五是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必须得出一定的结果,而在于其研究、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与强调知识传授和注重知识蓄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教学模式[1]。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探究性。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设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讨论分析来验证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2]。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2)老师组织的开放性。包括组织形式上的开放性和内容组织上的开放性。形式上,要求老师不要局限于讲台上,而是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探讨和互动。内容上,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在研究性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设计等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而问题的解决和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依赖教材、学校以外的知识和资源。
(3)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十分强调实践。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进展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常常是学生课堂讨论问题和开展课题研究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提倡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3]。
统计学课程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统计学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量。表现为沿用老教材闭门教学,无视会计、营销、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各个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其实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失去了应用学科的特色。
(2)统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很少给予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时只考虑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而不知根据统计数据作出客观判断;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等。
(3)统计学课程教学与统计软件应用的结合力度不够。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须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eviews、sas等)来实现,所以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与掌握统计理论同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统计软件的应用被忽视,导致学生应用统计软件处理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即使依葫芦画瓢,把数据置入程序,也不能判断结果的好坏与正误等。
(4)教师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不足。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来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很少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难度,会出现“力不从心”,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应用也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应用,与实际应用差距甚大。
(5)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陈旧。现有考核形式仍采用
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学生往往采取机械性的记忆通过考试,至于如何应用则无心顾及。
基于以上问题考虑,现有的统计学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实施研究性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2.可行性
(1)统计学知识需要探究性学习。统计学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统计学“是什么”的知识,如统计学概念,什么是时间数列,统计指数等。这类统计知识,学生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掌握和记忆。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程序,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到学生掌握统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如怎样编制统计指数,如何用时间数列进行动态趋势分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统计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等,后两类知识,特别是程序性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而通过学习者亲自参与探究或实践,能更好地掌握。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统计知识,学生更能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际之中。
(2)统计学课程内容需要开放性教学。统计学老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在学生中来回走动,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地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来向老师提问或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讨论。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都与经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通过目标的制订,引导学生在既定教学框架下面,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而调查及整理的内容自己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爱好进行灵活地选择,只要完成学习目标就算完成任务。
(3)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统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方法论学科,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在生产、生活、学习中无处不用到统计。统计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更强调“用什么”、“怎么用”,统计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把统计知识运用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
研究性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
1.统计学研究性课堂教学实施模式
(1)教师提出研究性学习目标和要求。由教师根据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研究的基本素材,提出研究目标与要求,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有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统计知识,经历更多、更真切的统计体验,提高统计能力。
(2)学生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自主地学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积极地去发现和再创造。问题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分析、讨论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3)老师引导。教师引导在研究式教学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环节,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在研究性教学中不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启发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再是简单地听或记,而是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把所要探讨的问题与教师的提示相结合,主动思考。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4)组讨论。各小组分组讨论,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黑板上列出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分析汇总,寻找规律,对知识进行提炼与总结,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5)社会调研。研究性教学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课堂,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课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后,围绕统计学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扩大思路,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察不能仅仅是实地观察的过程,而应渗透着对现象实质的思考。调查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全班交流,组织答辩,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6)总结、巩固和提高。这一阶段既要对前5个阶段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进行总结,对学生在统计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能力、信念给予确认,对学生在
学习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步的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提炼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思路,体验成功和探索创新,从而提炼和升华思维,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提供帮助。
2.统计学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模式
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自始至终教师只是口头泛泛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会使学生误认为对于平时任务的参与是大锅饭,只要参加了就行,这样,积极参与的学生会感到难以体现自身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失去了继续探究的热情。而在活动中态度不认真的学生更认为参不参与是无所谓的,结果研究性教学很可能就难以继续。如果在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时,将活动成绩与期末总评挂钩,情况就会大有改观。我们的做法是,统计学原理研究性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表现经过量化纳入期末总评,最终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成绩占40%,学习过程占60%。平时每进行一项内容,教师有相应记录,力求做到尽可能地公开、公正、公平,各项内容教师接受学生异议并负责解释。
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大部分学生对于此评价模式感到满意,在课堂表现与课后任务的完成上都很努力,学生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骨干学生成为本系大学生科研创新的主力。表1列出了考核改革后三年与改革前两年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考核成绩对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届学生的成绩分布均呈现良好的正态分布;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在改革后有了一定的提高;标准差相对稳定,但改革后还是有一定的提升,说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区别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程度。经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 科研思维、 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 勇于提问,大胆与教师交流,尤其在课程论文汇报课上更是思维活跃,表现突出。
一、统计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统计方法的创新,当代统计学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统计学的应用特征,统计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理论和计算方法,而且要学会从问题出发,应用统计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统计学真正成为认识世界的有力的工具。2、统计学与各实质性学科的结合,统计学为实质性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促使实质性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同时也使得统计学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发展新的分支。3、统计学与计算机的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复杂数据的计算变得简单快捷,使统计学得以从大量繁琐的计算中脱离出来,通过专业统计软件的应用,直接呈现结果,从而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的解释,这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原理的解释和计算方法的掌握上,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总感觉到理论内容过多,与实际结合很不紧密,内容枯燥,公式繁多且复杂,计算量很大,不同的方法在使用时不能正确选择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选择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统计方法、提高分析能力、树立统计意识,最终把统计和实际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典型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运用各种方法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的一种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按照统计学搜集、整理、显示、分析四个环节的要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目的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最典型的案例,案例的分析围绕所需掌握的新知识来组织,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认知和掌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该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把书面知识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综合性
每一个案例不是单一的一个知识点的反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来源于真实的情景,因此案例所涉及到的内容一般都包含了统计学多方面的知识,是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前期案例选择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引入案例,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提高案例分析的难度,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各种方法的同时,也可以把不同的方法融会贯通。
3、开放性
案例教学法在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把学生由传统的聆听者变成重要的发言人,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很好的机会。而且很多案例的结论并非唯一,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必须由原来单一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方向得出自己的结论。案例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去思考,去拓展,以达到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师生的双向交流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改变了教师单向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样的局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实践者。教师不再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提问、听取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以启发。
学生不再等待教师的解答,而是主动研究案例、搜集相关的知识、缜密思考、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分析过程中积极和教师进行沟通,获取教师的指导建议。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交流互动,是教学目的顺利达成的重要保障。
5、实践性
统计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案例教学法可以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同时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形成统计的思维习惯,把统计贯穿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三、统计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效果。
1、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理论知识的讲授从教条枯燥变得形象具体
案例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分析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过程。同时,教师在和学生对案例的探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吸取学生的优点,完善案例材料,最终达到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2、从学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来自真实情境中的案例一方面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四、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具体能力水平,过于高深复杂的案例和简单浅显的案例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不能随意编造案例,虚假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无异于课后习题,起不到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作用。案例的背景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尽可能接近,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样统计学才可以和专业结合起来,真正成为专业研究的工具。
2、要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应该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法是统计学理论的传授环节,案例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传统教学法交给学生工具,案例教学法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因此,传统教学法是基础,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学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统计学的思维,案例教学法是发展,是在原理的根基上盖起来的高楼大厦,不同的专业基础可以盖出不同的形态,这才能够真正体现统计学的应用特征。
3、重视教师知识面的拓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事先准备案例,给学生呈现案例,和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看法,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充分,特别是很多教师缺乏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就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言以对,更谈不上引导和组织了,那么案例教学就无法再继续下去。因此,案例教学能否实施,实施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水平。
关键词:统计学;理论与实践;项目组
1研究背景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的容易获取,统计学被广泛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到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等方面.因此,国内大学的众多专业都开设有统计学这一基础课程.统计学课程要求大学生从基本的统计学原理出发,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使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自专业领域的案例和数据,解决各专业的数据统计问题.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由于统计学涉及到一些高等代数和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其原理较为枯燥难学,特别是关于概率及抽样分布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大学生们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统计学中试验设计的数据要么过于宏观,要么与本专业的联系不大,使得大学生们对相关统计技术的掌握印象不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热情以及学习效果.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变得生动有趣以及能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本研究提出使用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兴趣,对大学生进行项目分组,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实际研究,达到统计学理论与实践合、课程必需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目的.
2文献回顾
在如何使枯燥的统计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一课题的研究上,学者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有的学者建议在统计学课堂上提供案例教学法,由教师选取一些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使用统计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刘海燕、龚玉荣,2003;赵彤,2008;汤静等,2008).这些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去拓宽实际数据来源,代替原有教材中过于宏观的数据或与学生专业不大相关的案例.有的教师建议对大学生采取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吴宁,2007;马铁成,2015).这部分研究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去采掘数据,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述已有文献对于如何上好统计学这门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得出了颇具意义的研究结论.但是上述研究要么只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去选择数据,要么只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发掘数据,两者都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前者要求统计学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统计学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来自各专业的知识背景(统计学往往是几个专业在一起上的大课),这样才能选取到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数据;后者会因千人千面、数据来源复杂、专业类型众多等问题使得教师在实践阶段指导起来力不从心.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在讲授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旨趣,让他们自主选取数据,然后将其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进行综合指导,这样,既避免了统计学理论学习的枯燥,又避免了上述研究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达到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原理、学以致用的目的.
3具体课程设计
根据上文提到的研究思路逻辑,本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如下:第一阶段:统计学理论知识学习.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统计学绪论、统计调查步骤、统计学概率基础、统计数据的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何进行统计调查、如何呈现统计结果等.这一阶段将占课程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或研究旨趣帮助其确立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等、督促大学生收集相关数据以备后面的阶段使用.在这一阶段,考虑到统计学一般是大课,同时往往几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并且有的专业人数较多,故采用按照研究内容或研究旨趣进行项目分组的方法,将所有大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项目小组.另外,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充分体验调查研究的各个环节,每个项目组的人数参照5-10个进行分配.第二阶段:分析实践数据阶段.在这个阶段,在讲授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具体的分析技术,采用广泛使用且免费的stata统计软件,让大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第一阶段收集到的数据.具体的做法是在要求大学生学会图表的制作、三大类统计方法的操作基础上,结合各个项目的研究目的分析数据,得到相应的统计结果,并学会对数据的不同处理、图表的制作及美化、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意义及现实意义的解释等,最终撰写调查报告,完成统计调查的所有步骤.这一阶段也将占总课程总课时的一半左右.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将有效地将统计学理论与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旨趣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大学生们既完成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使用统计学工具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结论
统计学的本质是一种挖掘数据的工具.如何掌握好这一工具、在各自的专业方向或者个人感兴趣的项目上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是各位教师绞尽脑汁想要达到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将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他们的研究旨趣联系起来,突破了课堂与实验室的局限,将统计学的教学范围涵盖到课堂以外,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统计学知识掌握的更牢、更扎实.与此同时,通过按照项目组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大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其日后组建项目团队、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诚如每项研究都有优缺点一样,本研究也可能存在如下不足:例如划分了项目组以后,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满足研究目的的数据,如何安排和协调项目组组员之间的任务分工等问题,这些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不断的完善.但不管如何,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统计学的理论与大学生的实践联系起来、促进统计学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更新,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李春华 吴望春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海燕、龚玉荣.对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J].统计教育,2003,(1):32G33.
[2]马铁成.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7):108G109.
[3]汤静,苏小东,丁威,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应用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8,(04):54G55.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医学统计学; 教学效果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中实验课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长期以来,传统的医学统计学实习教学一般是在某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安排一次相应内容的统计实习课。实习课上,指导老师在重复理论课内容后再布置相应章节的作业,学生利用计算器套用课本例题格式,参照公式进行统计运算、作练习、交作业。然而这种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生的需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学中“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参与性主动性差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等弊端[2]。因此尝试将pbl教学法运用于医学统计学的实验教学,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某院2007级临床医学d班和e班本科生16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急救医学和心理学作为传统组(即lbl组,83人),口腔医学和儿科专业学生作为教改组(即pbl组,85人)。
1.2 教学方法
lbl组实习教学模式是仅安排学生做教科书上的有关思考题和练习题,pbl组实习教学模式是指除安排学生做教科书上的有关思考题和练习题之外,还指导学生进行医学统计学相关内容的案例讨论,具体过程如下:老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完成后,将本章节相关内容的案例及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课时提前以小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和准备,实习课时由指导老师引导各小组讨论并做出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两组的授课时数相同,均为18学时。
1.3 调查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来源地、高考得分等)和认知态度等。调查表在pbl组和lbl组同时统一发放,学生当场填完经核实无漏项后当场收回。
1.4 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经统一编码后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由2人2次平行录入,在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及整理后形成最终分析数据库;数据分析应用spss for windows 12.0 统计软件包,使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率等指标进行资料的一般性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进行两组资料均数和构成比的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本研究共有学生168 名,其中pbl组85人,lbl组83人。两组学生入学前的数学基础(以数学成绩占高考成绩的百分比计算)、性别、来源地、户籍构成差异和年龄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资料的人口学特征上具有可比性,均衡性较好。具体见表1。贵阳医学院学报 35卷 1期严 征等 不同实习模式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表1 pbl组和lbl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不同实习模式的课程总体评价(重要程度)
在回答“你认为《医学统计学》对你今后从事医学专业工作的重要程度?”时,两组学生回答选项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认为“有必要”的比例为最多,“没有必要”为最少。具体见表2。表2 pbl组和lbl组课程重要性和主观兴趣的比较
2.3 不同实习模式的认知态度比较
对实习模式教学效果的认知态度涉及5题,具体内容见表3。经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认知态度在“提高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和“促进师生互动”上回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以pbl组的肯定回答比例为高,但其余项目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pbl组和lbl组的认知态度肯定回答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及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3]。医学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贯穿了医学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对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何种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程度的看法并无差异,即均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明确认识到医学统计学对今后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二三成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医学统计学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某些章节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公式难以辨别和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医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较强,而数学演算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因此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的认同程度低,普遍存在畏难和烦躁情绪,甚至有个别同学表达出“应该取缔”这门课程的过激观点。
虽然目前大多数pbl研究采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其教学效果[4~6],然而由于这一方式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出题教师和带教教师的水平及侧重点不同结果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医学统计学这一应用学科的教学改革目标并不是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关键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知识去解决医学科研实际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的主观评价应该是最能直观反映教学的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lbl组比较,pbl组在“提高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促进师生互动”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肯定,说明本次以问题为主的pbl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方面显得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pbl方法为医学生将来在实践中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常需要涉及纷繁复杂的数学理论和公式,学生或教师常常将学习兴趣的缺乏与较低的数学基础联系起来,但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两组学生的数学基础并无差异,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可首先考虑从高年资、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中开展,在学校硬件设施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淡化计算,注重统计学基本概念的学习、统计思维的培养,然后以点带面完成全校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2)考核方式单一。作为方法性、技巧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统计学来说,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应转向多形式的评估方法(如笔试、机考等),尤其应大大增加平时(或实习)成绩的比例。例如本次教学改革活动中,不同于lbl法中学生的实习成绩单纯是以每次作业的成绩相加取平均来计分,pbl模式下带教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具体到每一位组员则采取小组自评方式进行,二者结合形成个人的本次实习成绩,这一评分方式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小组之间和小组内部的学习和竞争,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萍玉,谢书阳.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探索,2008(9):932-934.
[2]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 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8):72-74.
[3]胡刚,罗雯,张芳林,等. 试论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17-318.
[4]徐继承,黄水平,孙桂香,等. 两种不同实验教学模式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26):195-19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闵行区12个街道/镇中2007年年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进行两两配对,共分成6组对子,按照单纯随机方法抽取其中的1对对子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个街道/镇内公立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作为干预对象,另1个街道/镇内公立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作为对照组。按照预调查结果估算的每组样本量不少于69人,对这2个街道/镇内学校进行完全随机抽样,直至获得满足样本量要求的学校数,抽到的学校内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教师均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获得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所学校,共154名教师,包括体育老师、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和保健老师,其中对照组75名,干预组79名。所有人选老师均符合以下人选标准:①专职/或兼职的老师;②没有精神疾病病史;③从事小学学生教育或卫生工作超过6个月。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前培训 问卷调查前,先由项目设计者对调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指导语,提高调查的一致性。
1.2.2 干预方式 干预措施主要针对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3个环节即宿主、环境和动因开展。针对宿主因素的干预包括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监护人的干预,形式有知识宣传、现场咨询、讲座培训、主题班会、竞赛活动、个人深访、心理咨询、健康处方、责任心教育等等;针对环境因素的干预包括校内环境和体育场所环境的干预;针对动因的干预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和救护演练等。整个干预措施实施为期1年。
1.2.3 问卷内容和现场调查 自拟《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KAP老师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6题,伤害知识态度8题,环境因素12题,行为因素6题。开始调查前由调查人员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说明和注意事项,对教师发放问卷后由教师自填问卷并当场回收。不明白的问题由调查人员现场解释。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有问卷为无记名式,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308份,收回有效问卷307份,问卷回收率为99.7%。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 3.1进行双人双机录入,录入后经一致性核查和逻辑检错后采用SPSS 13.O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干预组教师共79人,对照组教师共75人;男性50人,女性104人,不同办学性质学校的教师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2,P=0.7岁),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7,P=0.995);此外,两组教师的民族和户籍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师在年龄、性别、户籍和民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2 伤害发生的知识态度因素的变化
干预前两组教师对运动伤害的了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高于对照组(X2=8.030,p=0.002);干预前对照组教师认为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得吃苦受伤的比例高于干预组(X2=12.310,P=0.000),干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两组教师对于伤害记录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干预后干预组高于对照组(X2=8.346,P=0.004)(表1)。
对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除干预前对照组教师认为违反规则可引起运动伤害的比例(76.0%)略低于干预组教师(92.4%X2=7.871,P=0.005)外,干预前后两组教师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伤害发生的环境因素
干预前对照组教师认为其体育老师掌握伤害急救技能略高于干预组(X2=4.347,P=O.037),干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教师认为其体育老师经常传授急救知识的比例提高,且高于对照组(90.8% VS.72.7%,X2=8.346,P=0.004);干预前后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合理、老师注意运动伤害预防、清楚每个学生健康状况、操场存在安全隐患、操场过于狭小拥挤等、运动器械存在安全隐患、高低年级器材混用、同时开展球类和铅球项目以及器械场地无人负责检查等的看法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伤害发生的行为因素
干预后干预组教师活动前观察学生状况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6.1% VS.87.0%,X2=6.584,P=0.045);干预后掌握急救知识的比例对照组下降(P=0.015),干预组升高(P=0.041),干预组高于对照组(X2=15.361,P=0.000)(表4)。
3 讨论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运动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很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害,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造成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据国内研究表明,学生体育活动伤害发生率学期平均为32.16%,每学期因病休假平均损失3.15课时/人,澳大利亚报告造成最大数量儿童伤害的原因是体育场上的跌落伤,美国的儿童青少年临床外科病例中,46%是校内体育设施上跌落造成的。有研究认为,通过改善小学生伤害发生的外在环境,如提高和改善教师对于伤害的知识态度行为有助于预防伤害的发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伤害发生的关键,只要措施落实,持之以恒,伤害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教师均具有初步的伤害预防认识,如听说过运动伤害,均认为严重的意外伤害会导致残疾等,对于运动伤害的态度均比较积极,也关注学生运动伤害的防范,而通过干预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运动伤害的认识和看法。同时也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运动伤害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运动中受伤是不可避免的,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得吃苦受伤等。因此,教师对于运动伤害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心理疗法;结直肠肿瘤干预性研究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心理反应较剧烈,我院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的120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0例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7.37岁。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0例,横结肠切除术17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7例,乙状结肠切除术27例,直肠前切除术25例,miles术14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方法 2组均采取手术治疗,进行术前准备。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护理,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术前护理外采用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措施是:(1)建立干预基础:首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和谐的护患关系能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信任,从而使患者主动向护士倾诉内心感受和心理,并愉快地接受护士的指导,使沟通更加有效。(2)情绪干预:进行情绪干预,就是帮助患者以正性情绪去克服或替代负性情绪,使躯体功能得到有效的调节。护士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对患者的内心疑虑做出科学的解释,有意识地阐明手术治疗的良好效果,介绍本病区术后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其负面情绪,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与不安,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3)认知干预: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及行为[1]。具体做法是:护理人员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吐露心声。首先让患者表达出对个人和事物的看法,了解患者是如何感受、领悟和行动的;护理人员不对患者的看法给予评价,而是引导患者从客观的角度自己进行评价,可以提供给患者一些应对策略。(4)家庭干预:情感支持会激励患者执行更多的心理行为或改变应激方式,以亲情激发患者的生存欲望和对亲情的眷恋,重塑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使患者的意志增强,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5)传授知识促进康复: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将治疗药物的应用、检查的作用、操作目的、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代清楚,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1.3 效果评定标准
1.3.1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2]测量患者的焦虑情况,250分为轻度焦虑,300分为中度焦虑,35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专人发放问卷,由患者自行或指导提问方式进行。
1.3.2 术前30 min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焦虑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0 min的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2。
表1 2组焦虑情况比较n=60,例(%)
组别正常轻度中度重度
干预组33(55)*18(30)*9(15)*0(0)*
对照组0(0)9(15)30(50)21(3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术前30 min血压和心率比较n=60,±s
组别收缩压(mm hg)舒张压(mm hg)心率(次/min)
对照组128±3071±381±5
干预组119±670±575±5
t值3.080.393.79
p值<0.01>0.05<0.01
3 讨论
癌症对多数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尤其是手术治疗可导致患者明显的应激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心理反应[3]。过分地紧张和焦虑使患者生理体征发生变化,增加了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当反应过分强烈时会严重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以及术后身体的恢复。心理干预能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应对能力,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维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患者心理和病理之间的良好循环,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的躯体和心理康复[4]。本研究发现对患者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具有支持和加强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从而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感,减轻焦虑和不安并可控制由情绪而影响血压和心率的异常波动,以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其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我们通过对6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采用综合的心理行为干预,从而使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减轻,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文星,徐静主编.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4.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第1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