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

第1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转型;劳动力市场;就业;经济增长

1 前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有人想找工作找不到而造成非自愿失业;另一方面由于总需求管理政策作用的局限性,福利救济或社会保障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无法消除贫困问题。这就促使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再度探讨当前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在逐渐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如果政府采取一些直接创造就业的方法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将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2 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说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经济转型期这个阶段,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对经济就业问题产生明显的拉动效果,但是通过对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的调整分析来看,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还是有拉动作用的。这截然不同的结果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究竟经济增长是否对就业率有拉动作用呢?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内在情况下出现了这样一个如此鲜明的对比呢?我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应该先要弄清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这两个名词的关系。

2.1 什么是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

有效就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实际的就业中真实的就业数量。在微观经济学上来看,有效就业就是指劳动力的实际生产力大于零的就业,有效就业反映了就业利用程度,真实的表现出就业情况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名义就业与有效就业之间的关系。在名义就业中除去隐性失业剩下的就是有效就业。

2.2 有效就业和名义就业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论述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隐性失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枢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隐形失业就是说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失衡,也就是说劳动者的人数高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人数,也就有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出现,在我国隐性失业的显性化,造成了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和名义就业,对就业率的拉动出现不一样结果的原因,这个现象就是中国在经济转型期,就业情况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多数企业都是计划经济,当时我国国有企业的国民生产率很低,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企业里开始出现了许多的闲置工人,国有企业里隐形失业的情况非常严重,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的末期,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各个国企开始减员增效,就导致了大批的闲置工人的下岗,使得国企隐性失业的情况开始显性化,这就导致了企业内部不再有闲置人员,相对应的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促使国家的经济出现增加的现象。但是大量的人员下岗,就会使得名义就业的人员减少;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的转型期间,我国隐形失业的人员显性化,导致了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的拉动结果明显的不同。

我国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是计划经济,在户籍制度的存在下,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到城里来工作,再说城市里面当时还存在城市粮油副食品定量供应制度,就使得农村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闲置下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前的制度逐渐废除,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下降是哪个时代明显的现象。仅从当前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我国仍然是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在经济体制持续转型的期间,我国的劳动力长期过剩,在这个状态之下,我国当时的用人单位,在用工的时候有着较大的选择范围,就容易出现就业歧视现象。

3 如何提高就业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差距明显,隐性失业问题严重,隐性失业显性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量的下岗工人就业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就业率,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期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3.1 要建立先进和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

建立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市场是我国现在首当其冲的一件事情,这个市场可以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对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分配。在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时,在找到工作以前会有一定的时间,我们要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效率,可以大大的缩短这个时间段,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导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失衡,我们要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预警机制,来缓解就业压力。

3.2 要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很落后,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不是很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助于经济转型期的经济增长,同时还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

3.3 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

通过本文可知,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由于一定时期内劳动力的数量基本不变,所以提高有效就业能够减少无效就业,降低隐性失业率,最终促进就业结构和就业环境的良性循环。从长期的角度看,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就业率提升的内在动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劳动关系的另一方用人单位,在应聘者的道路上设置了太多太高的“门槛”。在性别上的歧视就很多,主要是因为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会改变其用人单位的用工人员的计划,也就增加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所以一直以来很多的用人单位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情况发生。用人单位也会在年龄上有所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好,患病的几率比较低,也就很少出现请假的情况。在就业的实际情况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户籍的歧视,有单位喜欢用外地劳工,还提供住宿,主要目的是可以随时的加班,来减少用工的人数;有的单位喜欢用本地工人,主要是减少辞职的风险,也不用提供住宿,来减低用工成本;甚至还有的用工单位为了节约培训成本,较少聘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总的来说用人单位在供大于求得实际情况下,会有很多就业歧视的情况发生,我国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现象的发生。

4 结束语

经济增长是实现就业的基本前提,在我国这个特殊的经济环境下,经济转型期的就业情况还是十分严峻的,面对中国巨大的就业岗位缺口,我们仍然需要依托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机会,而扩大就业的原动力在于经济增长。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蒲蓝雨.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8(3).

[2]吴晶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简单论述[J].福建教育学报,2003(4).

第2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审计专业 方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44-02

一、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审计学是会计学这一大系统内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与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关系密切但更不失自我”是审计学精神的写照。但现阶段,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所学的会计基础课程相互之间前后接续的不太连贯,如有些院校将成本会计学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在审计实务部分学习生产与采购循环时就会遇到相应的困难;又如在高级财务会计中没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就开设财务审计课程等等这些现象,这对后面审计课程的教与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要想掌握好审计知识和技能,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当学生大三、大四时,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教学的实际状况,没有对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的大型企业供学生去实践,往往学生学完审计实务部分,应付完考试的背记之后,马上就会忘掉,没有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真正结合起来,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浪费。

要想讲好审计课程,审计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并运用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而且必须熟知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的变动趋势,不断更新知识,并密切关注审计实务领域的动态。这种与时俱进是与其他会计课程不同的。审计课程的备课时间和在讲课的劳动量上,要比讲授其他会计课程多付出几倍的艰辛。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所有本科院校中,没有一个会计院系对审计课程教师的这种高强度的劳动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具体的物质和精神的激励计划和措施,导致会计院系的教师在选课时都不愿接审计这门课,甚至有些手持注册会计师证的教师也退出了审计教学而改为其他会计课程的讲授。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方向

1.双语教学走国际化线路。审计人才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熟练的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成绩后应给与相应的物质奖励,这种奖励可以和奖学金助学金联系起来,也可以将其量化成分值加计到审计期末考试成绩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力度创建听说英语平台,鼓励审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英语口语培训,进一步熟练应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激励审计教师去国际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将国际先进的审计教学经验及时应用到审计教学中。

2.尽可能多运用案例教学。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是属于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对审计实践的熟练程度要求得更多一些。而现实状况是,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无法接触到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难题。案例的选择应值得推敲,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经典案例。如果审计教师用生动幽默机智的语言,效果会更好一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去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促进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多么完善的案例教学,其审计知识的运用效果都无法和去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企业实际工作的效果相媲美。

3.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审计教学的现代化是以计算机为重要特征的。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开设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课程。计算机辅助审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储备,借助计算机手段,自主完成整个审计项目的能力。教师只需要讲清计算机审计基本路线和方法后,就可为每台机设定一揽子审计工作任务清单,由学生自主单机操作完成。现阶段,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发展相对落后一些,有些院校目前还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将其作为审计上机实验部分的内容,学时有限,学生不能系统的将计算机辅助审计真正领悟。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路径

1.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在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进一步明确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审计学的公共基础课。审计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和审计思路,以扩大专业适应性。在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顺应审计培养目标的转变,可以开设财务审计、政府审计、环境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专业人才。

2.将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相融合。信息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解读到所做的决策都可能关系到个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审计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因此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一样重要。不管是理论部分还是实务部分的教学都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在讲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节时,可以开设一个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专题讨论,让学生懂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基本要求。通过审计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教书育人渗透于审计专业教学全过程之中,比其他方法更凑效也更容易接受。

3.注重审计师资队伍的建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是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的路径之一,借鉴其他知名院校审计专业的教学经验,派教师实地学习交流;结合审计准则的变化,鼓励审计课程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业务操作实践,把先进的审计理论教学与方法移植回本校,使在校的审计教师在教学整体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确保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审计教师的待遇也是当务之急,一定要区别于基础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必须要对审计教师的高强度付出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其从事审计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审计教学领域付出的甘心情愿,从而避免审计教学人才的流失,这对审计教学的长远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研究》(编号GBC12110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综合),2008(2)

2.李扬.本科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财会月刊,2009(12)

3.姜玲玲.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第3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现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媒体运营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数字媒体发展的方向。未来五年,我国将大力支持数字媒体的发展,在数字媒体的技术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个发展方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根据这个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的介绍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它属于工学学科门类。数字媒体根据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过程中,又分为逻辑媒体和实物媒体。逻辑媒体是文字、图形、声音等等能够让人们产生感觉的一种编码媒体。实物媒体是基于逻辑媒体信息传输、信息显示的新媒体。逻辑媒体与实物媒体相结合,构成了新时代的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专业是指培养具备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的现代综合素质人才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着重技术、艺术素质的培养,以求能够让学生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创新,艺术创作等等。

二、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方向

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相关的影视、图书、新闻等等文化媒体行业。当然,还有国家机关部门,高等院校、电视台等等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创新制作方面的企业。无论是媒体行业还是媒体企业,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是明确的,这就表明,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基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导向。

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培养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国际数字媒体专业学校合作,借鉴先进教学方法,实行双语教学,聘请知名数字媒体的教师,加强学生的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模式。我国数字媒体专业高校携手国际知名高校,同时加强与数字媒体企业合作,在达到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后,跟企业签署双方合作协议,培养技术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无论是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都是为了数字媒体市场的需求,拓宽数字媒体专业的就业之路,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以此作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导向。

三、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了解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数字媒体数字产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

从数字媒体专业就业方向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单一,但是也能看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当然,数字媒体市场的广阔,也显现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是由于借助西方国家的经验,凭借政府的大力支持,规模不断增长。就拿我国影视媒体产业为例,现今影视产业推出大批的影视明星,这些明星通过公众形象和社会舆论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发展。这种“产业链”的效应表明,数字媒体理念可以渗透于每个文化媒体行业,也可以进军每个创新制作企业。

数字媒体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是很有希望的,国家自从近几年支持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开始,数字媒体产业被定为媒体专业技术的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城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猛,相关院校新增数字媒体专业,根据沿海城市自媒体发展的速度,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改善数字媒体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据预测,沿海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政府大力支持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旨在培养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又有高素质专业技术的学生,带动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沿海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目的。

数字媒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打开数字媒体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广而多,就业选择易而多。

现在社会是信息技术社会,人们生活当中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从“道听途说”变成影视广告,新闻播报等等。影视是数字媒体技术专应用领域之一,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一种有声、有图的信息传播。现今影视广告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商场、学校、车站等等公共场所,可见数字媒体技术覆盖率宽广。那么,这种覆盖率就可以表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广泛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相较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注重内在的“涵养”。据业内人士统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求市场不比技术专业小,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需求是大的,每年约15万人。一般设计类和传媒方面的公司对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这种需求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很明确,发展前景广阔无比。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机遇,明确就业方向,成为数字媒体市场需要的技术含量高,艺术修养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婷婷,尹贵.浅析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0:226-227.

第4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劳动关系;就业;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6-4;G642

引言:本文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的劳动关系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加以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以及对比研究方法等主要方法和手段来深入研究劳动关系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专业近五年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分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将“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做好细节,关注质量”作为院校的指导思想,通过成立的专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本部分采用定量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来研究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前景。

图1 近5届劳动关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毕业去向统计

注:计算公式--近5年(2011~2015届)毕业去向各项人数/近5年(2011~2015届)应届总人数

据图所知,近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比例分别为:出国3.4%,待分0.8%,二分30%,考研8.8%,派遣57%。派遣及二分人数比例占主要地位,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x择直接工作方式。但是,经过深入研究可知,虽然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水平,但是近两年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2%左右。

结合劳动关系专业近五年就业情况来开,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基本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就业率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市场需求情况因素,还有课程设置、其他院校增设劳动关系专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劳动关系专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关系专业对于解决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经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劳动关系专业就业情况而言,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专业就业率偏低

我国各高校劳动关系专业为满足多元化就业形势,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国家公务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岗位。无论是名牌院校还是地方普通高校多形成培养公务员这一思维定式。上述情况严重背离了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特点,国家机关能够提供的相关岗位较少也进一步拉低了专业就业率。国内部分院校在扩招过程中也增设了劳动关系专业,这种缺乏调研的盲目增设、扩大招生的情况进一步拉低了专业就业率。

2、专业认可度较差

我国就业市场对劳动关系专业认同度较低。这种情况主要源自两个方面:其一,劳动关系专业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方向性的欠缺导致报考学生未能将自身情况与专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其二,政府与社会对于劳动关系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突出表现于人才招聘单位提供的劳动关系岗位少之又少。

3、就业方向不明确

通过分析国内各高校就业信息可知,我国劳动关系专业定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方向为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劳动经济学方向;其次,培养方向为社会学,主要侧重于劳动法规与社会保障学方向;第三,培养方向为公共管理,主要侧重于培养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领导与协调能力。由于就业方向各不相同,造成用工单位与就业学生对岗位认识存在较大偏颇,毕业生无法更好地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目前,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时受到就业率、高校知名度、高校所在地域等主动因素影响。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受到该院校在北京,属于部位直属院校的影响。这些学生填报志愿时忽视了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就业方向的深入分析。

4、自身素质有待完善

由于劳动关系专业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还需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因此,专业院校需重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需提升学生的领导、组织、合作、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各院校应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只有通过更多工作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综合素质。

5、课程设置系统性不足

我国本科院校设置劳动关系专业较晚(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早设置了劳动关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较短,所学课程缺乏足够的系统性。

三、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举措

通过调查法对国内设置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八所国内院校,以及国内十多所设置劳动关系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该专业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专业招生受阻

受国内院校扩招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格局短期内无法缓解。另外,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为院校与报考学生拥趸的方向,作为该专业的分支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受到较大冲击。根据推测,这种负面影响还将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增加。

2、就业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趋势

目前,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呈现出逐渐下滑的态势,且专业就业率也随之下降。受多种原因影响,这一格局短期内无法根本发生转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复苏与市场环境不断规范的进展,劳动关系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各界对劳动关系专业认识的深入,各专业院校不断重新塑造专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劳动关系专业将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热门的专业,就业趋势将从晦涩走向光明。

解决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需从多角度入手,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学生个体与社会等多方位的参与才能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没有相关师资力量的院校加大劳动关系专业方面的投资,以此保证劳动关系专业学生专业性较为突出的优势。

其次,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弱化劳动关系理论教育,强化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如: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被企业认可,进而提升专业就业率可能性。同时,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教育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再次,我国各专业学生中有较大比例生源在入学前对专业认知度较低。入学后会因为心理落差造成对专业的抵触。院校应适当调整入学后学生跨专业的可能性,同时针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这样有助于新生对专业有足够的认识,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后,专业院校可单独或组成相关的专业协会,并借助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介不断宣传劳动关系专业的特色、优势,以此提升相关用工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如条件允许,还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机关大内、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探讨。这不仅能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思路,还能以此实现专业的对外宣传。

通过个案法我们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业指导加以分析。针对上述不利因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断开辟出更好的就业指导思想,这也将影响着该学科的良性发展。首先,做好毕业生出口工作。通过积极的外部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QQ、微信、电话、飞信等现代化通讯方式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其次,发掘专业优势。目前,我国很多管理类专业多存在“大而全、广而浅”的共性缺点。很多毕业生看似就业面非常广泛,但其专业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相距甚远。因此,劳动关系专业应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努力打造出具有开创性、实践性、理论性的专业。再次,注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数量与质量直接影着毕业生与社会的融入效果,优质的实践不仅能让毕业生进行“软着陆”,还能快速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让就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危机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学校会针对入学伊始的新生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通过四年的时间让学生有一个质的变化,蜕变为更加接近社会,更加接轨于岗位的可用之才。

结论:

本课题明确了几个重要研究观点:以通用和专业能力为培养重点、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导向、专业就业率有待提升。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具有较强的推动价值、平衡大学生的专业就业率,并奠定了劳动关系专业就业理论,对劳动关系专业的教育理论有长足的影响。本课题结合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量数据,研究成果对我国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实践意义。

本文还提出了以就业为龙头,以开发专业优势为主线索,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保障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常凯,等.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6―57.

[2]丁沧海.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8),23-24..

[3]王秀娟,徐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分析[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01-08.

[4]石晶瑜.浅谈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就业指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2009(07):109-110.

第5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摘 要: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历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就业市场中会计岗位一直是需求量较大的工作岗位。近年来,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却逐渐陷入困境,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逐渐普遍起来。针对这种矛盾现象,本文对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起因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难;专业培养;职业规划

中国经济在经过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是各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各行业都有需求的会计人才。作为就业市场上大量需求的岗位,会计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热情却逐渐在下降。相较于往年的同期,完全可以判断出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正逐渐面临困境。一面是会计人才需求热情不减,一面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临困境,这对矛盾的背后是会计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即会计专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说起。

一、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起因

1.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动手能力差

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源于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不能胜任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要求,这与会计专业学生在学校生涯中没有清晰地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大关联。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解不到位,认为会计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上升空间了解不足,从而没能在学校中为自己定制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没有职业规划指引的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学习没有目的性,埋头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将来职业技能针对性的训练。这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学生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实习经历,对手工记账、电算化等了解模糊不清。

2.会计专业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模式落后

由于设置会计专业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不高,各层次的学校纷纷设置会计专业,过度招生,这就造成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专业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接受培养的专业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高低。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培养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不等。此外,由于中国经济由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管理会计愈来愈成为今后会计发展的重点。但是由于高校培养模式历来注重财务会计,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较低,这样使得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3.高校扩招,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

由于会计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其自身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会计专业对于学校硬件要求不高。另外,会计专业就业率较高,会计专业生源众多,这使得众多高校过度设置会计专业,原有专业过度招生。高校扩招,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这直接导致毕业季就业市场上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规模扩大。由于供求关系的逐渐逆转,企业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热情必然大打折扣。此外,会计专业学生数量的非理性增长也给高校对于会计专业的培养造成巨大压力,进而导致高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下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

1.会计专业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清晰的职业规划能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努力的方向指引,使得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定制清晰地职业规划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加深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解。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交流工具获取会计专业相关的信息,抑或通过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不断加深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解,了解会计专业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中找到自身真正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以此为起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此外,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在履行自己的生涯规划时,尤其关注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课堂的实验机以及寒暑假的实习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改进会计专业培养模式,提升会计专业培养水平

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升本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水平。首先,高校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为教师创造机会接触实践,提升教师对于会计专业发展现状的敏感性,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对于会计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引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高校需要合理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升管理会计以及实践能力在会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引导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向,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适应性。此外,高校可以针对性的引进高素质专业教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培养水平。

3.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设置,控制高校不合理招生数量

保证人才市场会计人才的供应,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人才是高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重要目标。但部分高校不从自身培养水平出发,盲目开设会计专业。部分高校在会计专业原有招生基础上盲目扩招,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进而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面临就业困境。这些行为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合理规范。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注重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增长。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对高校会计专业的设置与招生需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批,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定,有效控制高校不负责任的招生行为,改善国内会计专业的培养环境。

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会计人才的供应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稳定。破解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解决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矛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改进高校专业培养机制,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变化,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

(作者单位:保定市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叶会.会计就业面临的挑战及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突围之道[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4).

第6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1.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生源的数量方面,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长,其生源有一定的基础,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优质的经济学专业人才,致使其生源方面相对乐观,在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各个高校均设有经济学专业,专业数量的增多,提升了其学生的规模。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生源的增多,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与专业发展的要求,经济学专业聘请了众多的优秀教师,不仅在数量方面有所增加,同时教师的质量也有所保证,其教师的学历基本保持在硕士学历以上,对高学历人才的重视,如:海归人才、博士等,促进了经济学专业发展。同时,各个高校为了促进其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对其教学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制定了激烈机制,从而吸引了高素质的教师。在政策方面有提供住房、安家费,改善办公条件等措施;在激励政策方面,鼓励创新、积极进行科研等,如果在其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取得成果,教师的奖励是十分丰厚的,从而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方面,现阶段,各个高校均注重与企业、政府部门、科研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为其科研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保证了科研的环境与资金。高校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积极重视研究性人才,通过一系列政策实现了对人才的吸收,进而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人才保证。经济学专业的科研项目较多,通过不断的努力,其科研成果不断发表,其科研的数量与质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在教学设施方面,教学设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是教学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均有所影响。教学设施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条件等方面。教学环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优质的教学环境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其学习,保证其学习的质量。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个高校均重视经济学专业的发展,通过对其投入的增加,改善了其教学环境,主要是经济学专业的教学理念、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发展的方式等方面的改进,从而为教学提供了必备的资源。同时,经济学专业的资金投入明显增多,使其教学设备与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多媒体、计算机与教学实验等各个方面条件的改善,利于经济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经济学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经济学专业经过不断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其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制约着其专业的稳步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特色路径的建设,下面将分析影响经济学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在其建设过程中,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或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特色路径的建设。在专业构建方面,经济学专业在其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外延发展,忽视内涵建设,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专业在不断扩招,使其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多,但面对其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能力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等方面的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高校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其经济学专业的数量有所增多,其生源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实现学校的转型,提高专业的竞争力,高校纷纷采取重视外延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降低了其教学质量,使其在科研成果方面也未能获得较大的提升。同时,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未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着其专业内涵建设,不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资源方面,经济学专业由于盲目扩招,学生数量的急速增多,但经济学专业的优秀教师资源却相对较少,教师资源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较多,其稳定性较弱,教师往往担任多学科的课程,多领域的职位,从而教师的精力未能全部放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中。由于高校的教学任务重,科研经费不足,致使教师的教学、科研动力不足,教师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往往选择其他行业。在学生就业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在此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减少,导致就业机会也逐渐减少,直接影响着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同时,由于经济学专业的重视其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致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其就业更加困难。

二、实现经济学专业特色路径建设的措施

经济学专业特色路径建设的实现,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如: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教师素质等,办学理念将指导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培养目标将利于其教学的实现,教学素质将保证其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学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特色路径的建设。

1.确定办学的理念

经济学专业的特色路径建设中其办学理念是最为关键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其专业建设的成败,专业的发展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确定其办学的方针、理念与方式等。办学理念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将指导专业的发展,同时影响着专业的教学、管理与科研等。办学的理念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与系统性,从而使其专业的发展更加完善,同时办学理念要不断创新,使其专业具有特色与竞争优势,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办学理念要与时俱进,进而才能实现特色路径建设。经济学专业的办学理念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在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时代的需要,实现其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高校要更新其经济学专业发展的理念,教师要转变其教学的理念,逐渐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研究学生培养的方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学校管理方面,经济学专业也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从而实现人性化管理,促进其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规划专业的方向

经济学专业特色路径的建设要规划其专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办学理念的调整,其专业发展方向也要实现多元化发展,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实现专业特色路径的建设。专业发展方向的规划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工作,合理的规划,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效益的增涨,因此专业方向的规划是必要的。经济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要适应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等方面的需求,经济学专业仍需坚持扩招、合作办学等方式,同时要注重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的有效结合;经济学专业要确定长远的战略目标,根据国际经济的形势,调整其专业定位,使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学专业要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如: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办学条件等,逐渐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交叉学科的教学,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其满足企业的需求,并实现专业的特色路径建设。

3.完善教育的资源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生源与师源,二者的完善有利于专业的特色路径建设,经济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其师资力量,不仅要保证其数量,还要保证其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专业的发展,教学的质量与科研的成果等,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要具有特色,具有专业特色,才能建设特色路径的经济学专业。高校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从而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使教师通过科研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培训、留学等机会,使其教学能力不断提升,通过交流将使其更加了解经济学专业的发展;高校要健全其用人机制,其机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提高物质待遇,采取关怀手段,进而保证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经济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其生源,通过大力的宣传,树立学校的形象,通过各个方面的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为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高校的生源要注重其质量,进而实现人才的培养,学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总结

第7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春燕是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她告诉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比一般人更注重付出与回报的均衡性,因为经济学的第一概念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实质上是关于选择的问题,”春燕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好比早上起来,你可以选择上网,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看书。去图书馆就要放弃上网,那么上网就是看书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就不同。”也就是说,把握好机会,你也许可以用同样的精力获得更高的回报。懂得了这一点,是春燕学了四年经济学最大的收获。

经济学是一个很大的专业,它可以细分为很多方向,这些方向有偏向实际应用的,也有偏向理论研究的。理论方向主要是做诸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类的研究。比如那些制定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预测未来经济走向的人,他们就是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如果选择了理论方向,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会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起码要读到博士才可能有“出头之日”。而应用方向有金融、财政(含税收学)、证券、保险、统计经济学等不同的模块,都是适应具体行业需求的。大部分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应用方向,方便毕业以后找工作。事实上,选理论还是选应用,就体现了对机会成本的一种把握。

经济学不只是“钱经”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里,总是不自觉地把“钱”和“经济”画上等号,谈到经济总是大侃“钱经”,其实货币只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春燕说,学经济的学生对“钱”有不一样的理解。比如一般人总是关心手里有100元还是200元,焦点在数字上;而学经济的人并不太关注数字,而是看重这100元或者200元的购买力,就是说在乎的是钱要怎么花,能买多少东西。

春燕觉得大学四年里比较重要而且实用的课程有营销学、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西方经济学等,因为这些课程以后都会在工作当中得到运用。比如春燕马上就要去银行工作了,“商业银行实验操作”这门课就显得尤其实用。这门课程基本上涉及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如对私业务里的储蓄、转账,对公业务里的支票、电汇、汇票等。春燕说,学了这门课,她到银行实习的时候上手就很快,适应期缩短了很多。

现在炒股、投资基金的人很多,看到他们的课程里还有“证券投资”这门课,不禁让人猜想,是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个个都是炒股高手呢?春燕说,这门课其实只教大家一些投资的基本知识,并不是教学生怎样在股市里赚大钱的。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只是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有些人比较谨小慎微,他们就会选择稳妥型的投资,收益小,风险也低;而风险爱好者喜欢刺激,偏好激进型的投资,风险高,但收益也大。证券投资课最多也只能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前路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经济危机对经济学专业最明显的冲击就是在就业上了。地球人都知道,今年大学生找工作特别难,虽说受冲击最大的是国际贸易、金融之类的专业,但是经济专业毕业生的日子也一样不好过。春燕说,他们的就业去向范围较广,公务员算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其他就视每个人的具体专业方向而定了。比如学证券的可以去做个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之类的。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好,她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去了中小企业,从事业务、销售之类和本专业没有太大联系的工作。前几年,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去做会计,而现在,更多的公司倾向于聘用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会计工作,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春燕现在已经被中国银行某分行录用了,她说应聘的时候招聘单位看重的不仅是应聘者的专业素养、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参加或组织过一些什么样的活动等一样是考察的重点。所以说,学经济专业的只是精于和数字打交道也是不行的。

第8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以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等方向; 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岗位,初始主要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市场营销专员、商务策划专员、客户服务专员;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获得的发展岗位群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经理、市场营销主管、商务策划师、客户服务经理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房地产;

4 其他行业;

5 建筑/建材/工程;

6 金融/投资/证券;

7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8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总经理助理;

2 办公室主任;

3 财务总监;

4 副总经理;

5 行政主管;

6 总经理;

7 人事专员;

8 行政经理。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初步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并处理工作领域内信息的能力;

3.具备组织开展市场调查并对调查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

4.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5.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9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新闻传播专业 教学理念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在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好新闻传播专业,业内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一、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进入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或“陪衬”的地位。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也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发展历史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而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短,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整个学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于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

2 师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低于财经类优势学科。财经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实践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和稳定的模式。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显得不足。从师资上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第一类师资虽然积累了一些中文的研究成果,但派不上用场,需要重新开始。第二类师资,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工作要求与高校差距很大,进入高校后,高校所要求的“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第三类师资由于毕业时间尚短,学术积累有待时日。这样一个师资队伍,在财经院校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势。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财经类的传统专业相比,各个环节还不够完善。许多还处在探索、修改过程中。

3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难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科研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报纸、期刊排版系统、激光照排机、印刷机、一定数量的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地位,一般学校都不肯花大本钱投入在非重点学科上,致使实验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多为重点学科淘汰下来的设备,不能与社会同步,使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上手慢。有的学校虽然设备能与社会同步,但种类不齐全,有些设备总量又不够,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难于获得重点项目的支持。一则,新闻传播专业确还不具备与学校优势学科相抗衡的总体实力。二则,即使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学校也担心报上去竞争不过其他的综合性大学,因而不如推荐经济类、管理类的学科更稳妥。这样,大额的经费往往都集中于优势学科,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奖励教学、科研、支持学科建设。而新闻传播专业,除了正常的办公经费以外,几乎得不到任何大额项目经费的支持,仅靠精神鼓励,缺少教学、科研的物质激励机制与手段。一方面,管理者面对捉襟见肘的有限经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虽然总体也在不断发展,但与优势学科相比,则相对落后。

5 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于优势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并不低,但就业的总体质量却不及财经类的专业。用人单位在个体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接受综合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财经类毕业生由于“师出正门”,因而许多人能够找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用人单位的不重视,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总体协议就业率低于前者。

二、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

1 设立经济新闻方向,变劣势为优势。财经类院校的强势在于经济学、管理学,若能利用这一优势,在新闻学专业设立经济新闻方向,这样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培养出特色人才。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回访和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许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首先是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类的报刊、杂志大量涌现,即使是综合类的报刊也有较大版面的经济栏目。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分别设有经济台、经济频道、经济栏目。网络媒体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内容。以前经济节目、栏目的编辑、记者大多是学经济的。虽然经济学的功底较好,但他们到媒体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熟悉编辑、记者的职业特点、工作流程及操作技能。而经济新阐专业的毕业生就省却了这个“见习期”,上手快,能够直接进入角色。在媒体,这两种人还可以取长补短,产生互补效应。从目前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只有少数毕业生能进入省级大媒体,多数毕业生只能在市级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或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这些单位机构小,人手少,需要毕业生来了就能上岗,独当一面,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再从就业市场来看,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经济学功底,又懂得新闻业务,在与综合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更有特色,更有专长,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样,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就变劣势为优势,走出了制约自己的瓶颈。事实上,各个专业类大学都在尝试这种办法,如青岛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新闻方向、有些体育大学设立了体育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都设立了经济新闻方向或经济新闻专业,已初步尝到了“甜头”。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重要内容还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这种尝试在专业类院校中还是少数,多数还在徘徊观望状态。

如何保障经济新闻方向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经济学的基础课必须由专业课教师“原汁原味”开足,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经济学的延伸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经济学的时代感和前沿问题的把握。新闻学的专业课也要作适当调整,如新闻评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可改成经济新闻评论、经济新闻采访、经济新闻写作,这样就把经济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避免了“两张皮”。在实践教学方面,尽量带学生到经济类的专业报刊或电台、电视台的经济台、经济栏目、经济节目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学业上的不足,从而回到学校以后更加努力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2 聘请业界人士做与课程有关的专题学术讲座。新闻传

播专业,除了请这类专家做“一般性”的学术报告以外,还要请与各门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业内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这是由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决定的。如新闻评论课程,河北经贸大学就聘请了河北省著名新闻评论专家、河北省唯一韬奋奖的获得者、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储瑞耕先生做了关于新闻评论的专题讲座,由于是课程讲座,有的放矢,学生听了“解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等都要请名记者、名编辑做与课程联系紧密的专题学术讲座,其他专业课也是如此。甚至有些专业课的时段(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时段)还可以让媒体的从业人员去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与社会同步,消除“滞后效应”。

3 强化师资的专业技能。上文谈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分为三类,除从媒体调入高校的以外,其他两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致使许多教师在讲到“操作性”的问题时“心里没底”,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出台了:50岁以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教师,凡没有专业对口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都要到对口实际部门脱产工作锻炼半年以上。并把此项内容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分值。对教师的实践锻炼也要有具体要求,实践完毕要提交实践报告,并出具用人单位对本人工作的鉴定。学院也要对教师的实践进行不定期检查,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经过锻炼的教师,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感性认识增多了,讲课更有底更自如了,同时也为科研提供了一手资料。

4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二批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本科一批重点大学注重理论基础,又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其目标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笔者曾了解过河北日报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据报社的某领导称,过去我们是要学中文的,后来发现学新闻的上手快,就改为要学新闻的,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学新闻的后劲不足,现在又改为要学中文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上手快,尽快独当一面。作为毕业生来说,也是先就业,再择业。鉴于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动手能力强,不能只是坐而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