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公共管理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心理学

第1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1.1课程当前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网上检索宣称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售教材,80%以上是国内学者编著的,它们的主体内容大多由5个部分组成。

1.1.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作用这部分内容多是介绍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少数教材对于信息系统对不同管理层的支持也有介绍,但都不深入。

1.1.2信息系统技术的基础介绍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发展趋势,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数据仓库的概念及其数据库的发展趋势,数据通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1.1.3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介绍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联机分析处理、商务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也有一些教材会提及具体的产品。

1.1.4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讲解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意义和步骤,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以这部分内容为重点,而且篇幅很大,一般都会安排4个章节。这些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里的《软件工程》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没有《软件工程》讲解得全面、专业。

1.1.5信息系统的管理介绍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同组织方式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其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计划、控制、人员管理的一般方法,信息系统日常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基本内容,信息系统常见的安全问题一般控制措施。此外,有些教材还加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内容,但也多是从概念和技术层面去讲解。

1.2存在的问题从我们研究的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侧重于在总体和基础知识的层面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技术基础和应用、建设和管理,介绍信息系统与组织、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事物,并能了解甚至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技术。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太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管理者不需要学量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开发内容;另一方面,因为专业差别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难以支撑系统开发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既不能学以致用,又晦涩难懂。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学以致用是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当前管理者的需求来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2.1研究管理者的需求管理者与管理信息系统关系紧密。在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管理者工作内容不同,这也就决定管理者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我们将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筹建、购建、实施、使用4个阶段逐一讨论如下。

2.1.1筹建阶段在筹建阶段,管理者意识到现有的信息获取方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需要购建管理信息系统。本阶段,需要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有概念上的认知,并对其功能有所了解。

2.1.2购建阶段在购建阶段,不论是购买市场化的软件系统还是自行开发,管理者都需要向软件供应商或者开发者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有时甚至要描述业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因此,本阶段需要管理者能够识别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与软件供应商或者开发人员沟通。

2.1.3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由软件供应商或开发商向管理者交付系统、管理者掌握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的阶段。本阶段需要管理者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2.1.4使用阶段使用阶段,管理者将从信息系统中获取信息,同时还要保障信息的安全。本阶段除了要求管理者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能够使用信息系统外,还要求管理者具有信息保护和信息安全的意识。

2.2强调管理应用,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围绕管理者的需求,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应该包含以下5部分内容。

2.2.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发展历程,此外还应当讲解信息对于管理者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认知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事物。

2.2.2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讲解运用信息系统处理各种业务问题,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部分内容旨在让管理者意识到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有信息需求,以及信息系统有强大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2.3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与开发方法这里不需要深入讲解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工具(如关系规范化和程序设计),应当介绍常见的应用软件和网络,如Excel和万维网。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管理者无需学习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就可以用非常容易获得信息技术资源获取信息,甚至构建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则可以让管理者以信息的角度来看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向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描述信息需求。

2.2.4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运行时的问题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信息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计算机首先应用于会计领域,随后发展成为系统为商业领域和企业决策层提供信息,这使得公司和它的组织部门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管理与维护也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信息化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要回答这一问题,先要看一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产业界出现了怎样的令人注目的模式转向。首先,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行为方式转为丰富的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的行为方式。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合理性和大众化原则被表现性、审美性、独特性和个人化所替代;其次,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扩展为双向或多向传达的信息交流,由于获取和发送信息的渠道增多,产品从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普遍需要转向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第三,消费者方面,从希望有实用的、高品质的产品转而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适用的产品,企业方面,则从制造实用的、高品质产品转向追求“个人化”的“感性产品”与之相适应,产品开发也随之以满足个性、快乐、多样的充分感性化的产品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的时代”,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

关于“感性”的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性感。天野贞祐在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如“从民众的感性出发撰写广告语”、“按年轻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义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理解,由此可见,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展的一种能力。

二、感性工学的诞生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Engineering,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如上所述,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Engineering命名。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1970年,以在住宅设计中开始全面考虑居住者的情绪和欲求为开端,研究如何将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设计中具体化为工学技术,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情绪工学”。当时工学部34岁的副教授长町三生参与了这一研究,之后,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察觉到了日本的产业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种为满足消费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产的方式正在逐渐消退,他敏锐地感到了一个表现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感性的时代”即将到来。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感性工学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学研究专家。

长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户,1958年广岛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1963年获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工学部研究人间工学和安全工学。曾获得过美国人类工程学学会“优秀外国人奖”和国际安全人类工效学学会“安全人类工效学奖”。1970年开始研究感性工学,1995年任广岛大学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长町三生撰写了《汽车的感性工学》(汽车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学与新产品开发》(日本经营工学会誌,41(413),66-71,1990)、《感性工学及其方法》(经营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论文;著作有《感性工学》(1989,海文堂出版)、《快适科学》(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学——感性工学的基础和应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设计在线.中国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捷”、“快乐”使用的设计定位。其中,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为研发中心;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位于广岛的马自达汽车则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车内装饰,将过去狭窄的车内空间,在不改变物理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宽敞感和舒适感,从而获得了成功,据研究者介绍,“感性工学”这一名称的确定,来自马自达株式会社山本建一社长的建议。而正式确立“感性工学”名称,则是在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

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住宅、服装、汽车、家电产品、体育用品、女性护理用品、劳保用品、以及陶瓷、漆器、装饰品等领域都将感性工学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其中,纤维产业的应用与学术研究超过了汽车产业,处于领先地位。1993年,日本文部省开始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由政府投入财力支持学术界展开调研。1995年,日本学术会议举行首届“感性工学研讨会”,二年后,“日本感性工学学会”成立。

在欧洲,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室是欧洲较早研究感性工学的机构,德国的波尔舍汽车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都热衷于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在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也运用感性工学技术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轿车;在亚洲,日本的邻国韩国,一直在关注感性工学的发展,韩国政府决定在二十一世纪在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感性工学的研究。

我国近年来也有关于感性工学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发表了相关论文和中日合作的相关研讨,台湾省的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交通大学也正在进行为期4年的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合作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感性工学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感性工学的教育

作为一门诞生在大学中的“感性和工学相结合的技术”,是在什么时候被列入教育,又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呢?

1991年,日本信州大学白石教授向文部省提出成立“感性工学科”的申请,二年后,“感性工学”被列入文部省学科分类目录,广岛大学、筑波大学和千叶大学都是较早将感性工学列为教学内容的学校,但正式建立感性工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实施教学则是在1995年,该年4月,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性工学学科,该学科聚集了工学、理学、医学、文学和艺术学等专门领域的专家15人,以清水義雄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为首确立了“知晓心灵意图、掌握心形信息、创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设立了感觉分子生理学、感性信息学、感性造形学三大讲座课程,建立起感性工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专门教育。

笔者曾在1997年于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听过来访的日本信州大学清水義雄教授关于“感性工学学科的构成”的演讲,并得到由清水義雄主编的《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一书。该书是根据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感性工学学科编写的教材汇编而成,全书13章。从中可了解最初的感性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感性与感性工学;第二章、感性的哲学;第三章、计测感性;第四章、感觉与感性;第五章、脑的构筑与感觉情报处理;第六章、感性与心理学;第七章、感性与传达;第八章、感性与制品;第九章、感性与媒介;第十章、工业设计与感性;第十一章、时尚与感性;第十二章、艺术中的感性;第十三章、文学中的感性.

“感性工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为使“感性工学”这一新学科让普通市民了解,获得相关知识,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决定将《感性工学への招待》一书的内容制作成通俗的广播节目形式,作为公开讲座将全书十三章分为十三讲,从1996年8月开始,通过信越、山梨等广播电台向普通民众播放,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普及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除了信州大学建立了相关的教育机构组织,许多工科院校也设置了相关课程,特别是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和一些艺术设计院校也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关课目,如日本筑波大学、千叶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东京工艺大学、九洲艺术工科大学等学校和我国台湾省的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学校。那么,其课程教学如何展开?笔者手头有一份台湾交通大学的感性工学教学大纲,从中可窥见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下面是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硕士生感性工学研究课程大纲:设计在线.中国

(一)、课程目的:

感性工学是一种关于“心理感受”与“实体对象”关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仅能帮助设计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对于设计元素的掌握与运用,也有指针性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对于此类问题上的解决及方法除了说明外也例举相关应用实例以助了解。

(二)、课程内容:

1、课程介绍:感性工学概论;2、感性工学的基础概念;3、感性与设计;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素分析);7、实体产品的解析;8、实体产品的解析(数量化一类分析);9、关联模式的建构;10、关联模式的建构(复回归分析);11、感性应用系统的建构;12、研究论文研读Ⅰ;13、研究论文研读Ⅱ;14、专案进度报告;15、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手机;16、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吸尘器;17、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门面装饰;18、期末专案展现与报告。

(三)、课业要求:

学生在课程中必须完成,包括数个作业练习以及执行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

(四)、考试和评分标准:

出席状况5%;上课的参与15%;平时作业与报告40%;期末项目报告40%

四、感性工学的构成

从信州大学清水義雄确立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及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大体了解感性工学的构成情况。以下为清水義雄所画的学科结构图:

按图表所述,感性工学的学科结构及基本的研究领域为:

1、感觉分子生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感性的源头,脑的构造和机能。从人脑的构筑、机能分布、神经细胞和神经传达、脑的感觉处理,到视觉与感性、听觉与感性、嗅觉与感性、触觉与感性等方面的联系,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过感性的计测检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人类的感性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检测法,是对人的感觉器官作检测,对照受测者的感受变量和“辨别阈”、“剌激阈”的细微变化,作生理与心理的快适性评估;二是SD法,是利用语言表述官感,然后对之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受验者的感受量曲线。

2、感性信息学。

主要对人类感性心理的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作系统处理,包括收集和处理输入数据,以计算机为基础建立人类感性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变换、运算和分析,将其转换为决策者所需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输出的完整机制,然后进行感性量和物理量之间的转译,再以适当的形式传输、,提供给设计者和制造者。

另按长町三生的研究,其方法有三种:

(1)顺向性感性工学:感性信息——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要素

(2)逆向性感性工学:感性诊断——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提案

(3)双向混成系统:将顺向性与逆向性两种感性工学信息处理转译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可双向转译的混成系统。

3、感性创造工学。

主要是为达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产品而作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研究。从简便、快适、无公害、个性化、趣味性等方面研究感性与形态、感性与材料、感性与色彩、感性与工艺、感性与设计方法、感性与制造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针对特定产品的使用目的,分别对以不同感性为主的应用工具进行介面、有效性、使用性、运算性与推广性的评估,以实验设计方式满足产品的感性化诉求。

由此可见,感性工学的研究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模式,汲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它起始于整体基础上的个别要素的分解,对具体的一个个感性要素作出判断和处理,从暧昧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现中寻求、归纳出重要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之构成清晰的可操作的东西,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实施。五、未来的设计:感性化设计

过去的产品是设计者站在制造方的立场,通过预测市场商品的流行趋势,落实定位目的和设计意图,从材料、技术、设备、性能、成本和流通经费等方面,考虑实施生产的可能性,由此来策划设计方案,这是生产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利用感性工学技术制造的感性产品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考虑上述各因素,并从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环境、废弃处理等方面入手,以产品使用者的意识、个性、审美、多样、快乐、舒适为重点,以综合的功能性、合理性替代过去狭窄的功能性和合理性,这是生活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感性化设计是未来设计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

未来的设计是符合使用者个性生活方式的设计,感性化设计针对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从生理、心理、物理三个方面建立起新的设计模式:对使用产品时人的肌肉活动、皮肤温度变化、冷、热、出汗以及疲劳等现象作客观的生理反映测定;由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语言、表情、瞳孔变化、脑波变动等现象作人的心理反映测定;对材料的刚柔、表面凹凸、光反射、热传导等材料学的特性作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评估。由此统合一起,按新的设计模式,立足于健康意识,在各种设计、各类产品中表现使用者的个性,符合其独特的生活方式。

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

为满足使用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创造个性,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将自己的欲求通过对话的方式传递到生产者,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对话的方式是全方位的,使用者与售货员、使用者与送货人、使用者与设计师、使用者与制造商之间传递、对话,最终按使用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在当前的设计活动中,认识到与个人对话式的设计生产方式的企业还很少,感性设计提倡这样的设计方式,这也是未来设计的方式。

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准化

互联网、可视电话、数码电视等行为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信息沟通十分便利,这些基本设施将成为设计活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互动的对话式设计活动的展开。但由于国家、民族、文化、教育的差异,加上产品均有特有的性能,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需建立产品信息的标准化,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才能使各类信息有效地、准确地传递到所需方。目前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有很多困难,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感性设计合乎人的个性,开展全方位对话型的设计方式,将促进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从普通的购买产品到参与产品的设计,逐步改变着产品的面貌,使产品中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创造出人类新的生活。设计在线.中国

参考文献:

[1][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M].日本:海文堂出版社,1989.

[2][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のおはなし[M].东京:日本规格协会社,1995.

[3][日]筱原昭、清水義雄、坂本博编.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M].东京:森北出版社.1995.

[4]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专家论文集[C].2002.

[5]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3,(4):20-25.

[6]陈国祥、何明泉、邓怡莘.复合式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之整合性研究[J].工业设计,2004,(32):108-117.

第3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总的来说,我院本次迎新工作分为汉口火车站接待、校迎新总站接待以及管理学院总站接待三个大的方面。

为响应校团委号召,我院共选派了10名学生干部前去汉口火车站进行迎新,选派了25名学生干部在校迎新总站接待新生。

在管理学院迎新总站的工作中,我们将四个专业分为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即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小组与旅游管理——财务会计小组,具体有宣传板块、窗口板块(填表、填表指导、房卡办理、现场咨询)、接待板块(管理学院大本营接待、宿舍楼下接待)、后勤板块、行李存放板块、办公室值班板块共六大板块10个项目的工作。这两个小组、六大板块环环相扣,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宣传方面,我们考虑到新生人数较多,资料档案繁杂,容易引起资料混乱等问题,宣传部特地按照要求制作了一块以学生编号一览表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展板,让新生能快速查询到自己的特定编号,然后报到窗口工作人员处,以便每一位新生的所有资料档案都有一个统一的编号,这种一个编号代表一个人的方式,大大的减少了随后的资料整理与今后的管理中可能发生的失误,使得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窗口工作方面中的填表处,在保证各个环节完成后都在准备好的回收资料核对表上做好记录的前提下,工作人员要收取新生所有档案资料,此外,还要发放学生卡片、家校联系卡以及温馨提示卡。其中小巧独特的温馨提示卡色彩鲜明温暖,内容朴实贴心,其中欢迎词代表整个管理学院表示了对各位新生及家长的热烈欢迎,院内各领导与老师电话号码的特别注明则拉进了新生及家长与院内各领导与老师间的距离。

窗口工作中还特别设置了一个与填表处密切呼应的填表指导处,主要对前一窗口发放的学生登记卡、家校联系卡以及房卡的填写进行指导。相对前一窗口的繁琐步骤,此窗口的工作相对轻松。但是由于填写内容较多且有些复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耐心与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个项目既为我们的周到服务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也为整个流程高效率运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行李存放,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一项。因为新生及家长的想法是不可定性的,所以我们并不能肯定是否有人愿意存放行李,存放的行李会有多少,但是我们还是设置了最为适当的范围与场地,保证有人需要就能够提供方便。此外,我们特地在存放处安置了许多小凳子,供部分新生及家长休息,让此处场地得以充分利用。

办公室值班工作,主要是是为了保证各方面的联络通畅,资料的存取得当,书面资料的电子输入整理迅速等。为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有专门人员负责将已收档案送至办公室,由办公室值班的人员对其进行电子输入及整理。

除去上述各项特别增设的项目或板块外,还有沉稳友好的房卡办理窗口、热情到位的现场咨询窗口、不辞辛劳的接待板块、繁琐细致的后勤板块。这些项目配合紧凑、气氛和谐,保证了迎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迎新工作结束后,我们还进行了所有的后期工作。根据回收资料核对表的记录和实物进行核对后,又做了各项统计,最终圆满完成了10年的整个迎新工作。

第4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生 创新能力 新形势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中高校具有十分重大的责任。我国大学培养的大学生常常创新能力不强,这个大学生自身以及大学自身的教育之间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是我国全面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关键,是提升工商管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导师制,研究生从事的科学研究和导师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生的学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外就是导致承担的一些课题。尽管导师对于本领域的研究具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导师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常常存在思维定势的问题,在对于许多新的问题解决上很难有新的突破。而对于研究生而言,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征,对于许多问题的研究常常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如果导师对于学生新的思想不能给予支持,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涉及的知识学科更为广泛,呈现出一种复合性发展的特点。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类经济活动的逐渐复杂,社会对于工商管理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工商管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国对于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走多学科较差的培养模式,为工商管理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尊重工商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工商管理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和潜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以社会上的各类管理和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因此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高校应该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媒介。高校应该积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高校为大学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研究需要的各项资金、技术,同时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为高校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是一种资源共享和优化社会资源的合作道路。

高校不仅仅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应该加强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外大学之间的合作。工商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不长,而在国外却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过程。为了培养工商管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开拓大学生的研究,拓展大学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急需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对于新的问题采用新的思路去快速解决的办法。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是培养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的重大改进。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高校的任课教师还是硕士生导师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对于学生的新的思想给予大力的支持,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敢于且勇于对于一些权威的观点进行挑战。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要仅仅只是局限于工商管理的知识,更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对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观点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开办学术辩论会,通过辩论去解决学术分歧问题。学校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特别是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快速发展的社会,学校应该建立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设施,使得全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受时间的限制,同时还应该和相关的兄弟院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

四、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对于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的形势下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指出了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走入社会的衔接,同时在大学校园内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本文对于我国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pp:180-213

[2]欧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pp:45-49

[3]胡蝶.浅析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与培养[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2,(12)pp:261-263

[4]梁莱歆.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10,23(2)pp:8-11

第5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管理;意义;现状;创新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工学结合是指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将课堂教学和进入企业参加实际工作灵活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够接受学校中传授的知识,也能够在企业中获得实践经验,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培养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对于企业的需求也更加了解,学生通过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中,也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来不断提升自己。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高职院校在这类人才的培养和供应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工学结合的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还不太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工学结合模式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支持体系。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面的协作,而当前这种合作显然是不充足的,因此工学结合的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学校对学生实践不够重视,不少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忽视实践的过程,还有一些学校实践课只是走过场,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就业后能力不够,与企业的要求脱节;再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双方都缺乏主动性,学校担忧学生的就业率,企业担心没有优秀的人才,但是二者却没有加强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政府在其中调节,不利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

(一)广泛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增加生产实践岗位

工学结合模式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其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中包含的专业是比较多的,为了能够使更多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有丰富的实践的机会,学校应当广泛争取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增加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应当扩宽眼界,主动加强与市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例如一些高职院校中既包括酒店管理又包括汽修和财会等专业,在寻求实践机会的时候就应该顾及到整体的专业安排,尽可能多的与这些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建立实践学习的关系,增加自己学校实习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二)校内教育要注重实践

工学结合模式下并不是单纯的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的模式,而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校内进行实践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尽早地熟悉企业实习内容,也能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一方面,学校应当重视实践,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多加进一些实践的内容,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也应当设立专门的实践场地,采用专业的设备和仪器,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校企之间要加强联系

工学结合模式中一定要注重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这是工学结合模式发展的关键。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更加积极地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关系,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质量,提高就业率就不能坐等企业的合作,而要主动出击,寻找合作的企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与优秀的高职院校合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也可以采用人才委培的方式,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政府在其中应当发挥一种协调和指导的作用,在宏控上调控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指导二者建立合作关系,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划,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据可循。

四、小结

工学结合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既能够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又能够提升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就业率,虽然当前这种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缺乏完整的体系支持、学校对这种模式的不重视以及校企之间结合不密切等等,但是通过广泛争取各个行业的支持,增加实践岗位,校内教育重视实践以及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等方式,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2]苏俭,宇.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第6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学生管理 创新 措施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适应现代社会人才职业素质有三大要求,即专业化要求、智能化要求、综合化要求。在新形势下,唐山劳动技师学院适应新要求,施行新举措,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健康开展。

一、以育人为先导,构建学生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一是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政、工、团、学生会、学生家长参加的学院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全面领导学院的德育规划、组织保障、任务落实、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做到规划科学、思想统一、保障有力、内容具体、思路创新、方法得当和评价合理,使学院德育工作和学生品德教育扎实有序开展。学院在每个学期确定1~2个主题,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二是成立以院团委书记、学生处处长为组长,系学管主任、团总支书记和相关处长参加的德育教育建设工作办公室,全面研究制定德育教育工作内容,落实德育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抓好先进典型,扩大教育成果。坚持学生管理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的思想,对工作要有布置、有检查,抓落实,学生管理干部要把解决问题的精力放在学生发生问题的萌芽阶段。

三是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班委会和团支部成员参加的德育教育落实小组,按照德育教育建设工作办公室的部署,制订德育教育工作落实计划,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德育班会广泛宣传,班主任带头组织,指导各类活动的开展,不断总结活动中出现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在落实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和优良行为,以集体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是通过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充实完善《学生手册》《班主任手册》内容,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注学生的每时每刻。严格执行《学院推荐就业管理制度》,推行在学院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就业,对量化考核较差的学生暂缓或靠后推荐就业的办法,严把学生“出口”关,以此促进学生在校努力学习,遵章守纪。

二、以文明教育为抓手,加强对学生养成行为的规范教育

一是积极开展践行学生文明行为“十要十不要”主题教育活动,突出贯彻学生三项文明行为教育。(1)仪表文明教育,班主任带头率先垂范,每位学生对照察看自身,班级黑板报加以评论,学生很快形成仪表规范。(2)语言文明教育,大家相互监督,发现语言不美立即纠正,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大喊大叫、污言秽语明显减少。(3)行为文明教育,按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从身边小事做起,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实习行为和交往行为,学生以礼相待,以诚信为道德基础,学生行为文明得到了规范和加强。

二是建立丰南团委和唐山截瘫疗养院两个爱心活动基地,组织6支志愿者服务队分别到两个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是开展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教育之恩活动,每周六、日给父母洗一次脚或给父母洗衣服活动,定期帮助老师完成一定工作任务,如主动为老师办公室打水、搞卫生等。

三、以活动为载体,打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2009年开始,学院与驻地丰南区人民检察院开展了“检校共建活动”。2010年,检察院在任检察官给学院班主任多次进行法制讲座,使班主任们对于学生管理教育更具法律规范,更有法制意识。2011年,检察院在任检察官给全体学生做普法教育报告大会。2012年,在检察院指导下,学院在全院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使学生又一次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学院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检察院组织的普法教育展览活动。长期以来,双方友好合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举办在校生法制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2012年,在丰南区司法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生处组织了全校法制报告会,河北第一劳教所劳教学员以现身说法,为全体学生上了一堂深刻的法制教育课。

学院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大型教育活动,先后举行了“爱护公物”大型签名活动、“送温暖爱心满校园”活动,举办了提倡劳动光荣的“手工制作展”、活跃校园文化的“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截瘫疗养院慰问地震伤残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院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在学生中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和感恩教育,先后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两次大型爱心满校园为贫困生捐款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以学院现有网络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突出政治性、导向性、亲和性、多样性的校园网站,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本着有利于教学、科研、管理,有利于师生学习、工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密切关注校园动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及时过滤不健康信息,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学院利用校园广播、视频、橱窗、报栏等宣传阵地,把许多健康歌曲、经典名著、优秀影片、感人事迹等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院成立了“爱跑”长跑社团、“零点零舞”街舞社团、“礼仪”社团、“宁静致远”书画社团、“LOVE”劳动社、“篮球”社团、“轮滑”社团、“苍龙”柔道社团等10个文化社团。学院开展重大节庆活动,如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歌咏比赛,2012年元旦文艺汇演,2013年庆祝党的十胜利召开等特殊节日开展对学生的爱国、爱党、爱校教育。学院积极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技能展示周”“文明礼貌月”“法制教育宣传月”“礼仪展示”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有事可做、有劲可使,激励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展示学生艺术才华,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

四、以评价为手段,激励全院师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学风和校风

学院建立了德育教育工作三级考核评价制度。一是学院制定了各系主题教育活动考核实施细则,对全院各系教育活动进行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有时间的进行检查,并定期向各系公布;学院先后对各系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和学生行为举止“十要十不要”活动并予以考核公布,极大地激发了各系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各系制定了对班级主题教育活动考核实施细则,按照教育内容对班级进行全面细致量化考核和绩效考核,极大促进了班级管理与建设的全面发展,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提高。三是班主任制定了班级学生操行量化考核细则,通过学生考核细则,密切师生联系,促使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状况,时刻关注学生行为举止、精神状态、做到随时纠正,及时处理,防微杜渐。也时刻提醒学生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级荣誉和个人前途密切相关。三级考核的建立和开展,大大改进了学院的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

五、以提升素质为目标,创新教育教学,保持学生管理教育更具先进性

针对三年制教学的特点,实行“2+1”教学模式,即两年理论课教学加上一年实习。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保证理论课教学内容完成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毕业实习时间,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幅度增加试验、实践课比例的基础上,推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得到锻炼。在安排学生实习时,采取实习与就业岗位挂钩的方式,全面推行“预就业”制度。这样,被实习单位接纳的学生,可以一边接受实习单位的现场考察,一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表现优秀,可以直接进企业工作,从而保持了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外,学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开设通用管理能力课程,进行职业兴趣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气质性格测试等,为学生提供其个性特征、社会能力、职业定向等方面的素质综合评价报告,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每位学生的专长、性格和就业意向,设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划,实行分层次、分类别教学。学院经常举办各种就业知识讲座,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礼仪、就业心理等方方面面,对如何进行自我评价、如何提高求职技巧、如何选择求职信息、如何充实自荐材料等都进行详细指导。

教学创新要求学生苦练内功,加强自身修养。学院积极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从外部促使学院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院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加强与企业无缝对接,积极引入企业管理员工模式和制度,以现代产业工人标准管理学生。加强各系,各处室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促进企业与学院各系各专业的有机合作,使学院各个层面都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院级领导和各系负责同志和各专业教师经常到企业厂矿考察交流,深入企业前沿,寻找合作机会,征询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和建议。学院还积极聘请企业精英及优秀毕业生进校园,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使学生形成三种转换,即学习向工作转化,技能向岗位转化,综合训练向企业生产转化。这种工学结合,实践前移,学生提早进入工作状态的培养方法受到了唐山开元集团、海森集团、三友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第7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所谓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是指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现实或虚拟的情境形式,让学生在既定的流程中对公共事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从而提高学生成为“公共人”所应具备的思维和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着重于情境的设置、过程的引导、平等的参与、多元的互动,旨在将学生置于欢愉的学习体验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与传统公共管理教学模式相比,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不仅要“教师说”,也要“教师导”;不仅要“学生听”,也要“学生说”;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也要教会学生“怎么做”。总之,它是一种全新教学理念的衍生物,具有与其他教学形式所不一样的表征。

(一)一种教学内容以实用性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变革依赖于教学内容的变化,美国学者J•R•安德森在他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1]中提出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受计划经济和苏式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重在向学生阐述“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性知识,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即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线性模式。伴随经济体制转型,“高分低能”的人才已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现代教育应重在让学生习得“怎么办”的实用性知识。就公共管理教育而言,不仅要教会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命题、原理、法则和理论,也要教会学生在某种规则和程序下实际操作的技能。显然,体验式教学满足了这一变化的意旨,合理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缺陷,培养了公共管理人才在复杂环境下处置公共事务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一种教学过程以互动性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多元互动为导向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教学一直沿用着“灌输主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戏的舞台。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有效改变了“单向灌输”的模式弊端,将师生置于平等“相长”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学生及其他角色主体的多方积极性,形成“多元互动”的活跃课堂。

(三)一种教学目的以“共识”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属于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不同的是,自然科学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唯一”的“定理”,而社会科学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多元化”的“观点”。尤其是公共管理,经济体制多元化、社会生活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及价值观多元化、思想与政治理念多元化成为公共管理必须面对的一种社会常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通过情境与规则的设定,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异见,理性沟通,把多元的观点整合成为具有公共理性的“共识”。这种促成“共识”的能力将成为衡量“公共人”行政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分析

(一)有助于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实效一直是教育界孜孜以求的“永恒课题”,研究表明,教师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指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意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平等参与课堂的角色权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师生在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实现观点碰撞、思想激荡、凝炼共识、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学实效。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做到理论上的“眼高”,又要做到实践上的“手低”。中国传统哲学深刻揭示了“知易行难”的认知哲理,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方法论要求,对于教育而言,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将有效弥合“眼高”与“手低”之间的鸿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理论,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把从“理论”学习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式教学通过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一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达到对知识较好程度的吸收效果。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公共行政能力

在未来,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将面临各种极其复杂多变的公共管理的工作情境。这要求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应习得以不变应万变的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正是这一需求的应景之作。它通过模拟构建或现实重现的方式置学生于公共管理复杂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主体在场,自主参与执行或决策流程,体察不同情境之下的执行技术和决策技巧,提升学生复杂多变情境下程序性执行与决策的水平。此外,在复杂情境下的自主参与多元互动,对于提高和深化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公民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极为重要的效用。

三、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公共管理案例讨论

公共管理案例讨论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技能、专业意识的重要手段。所谓公共管理案例讨论,即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公共管理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论辩,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管理案例讨论实施的步骤:一是案例编写与选择。教师选定案例主题,并配套相关背景资料,在课前一周左右提供给学生。二是分组讨论。上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三是打分。小组发言结束后,请学生评委打分或小组互相打分。四是教师点评。教师作为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引导者,既要合理掌控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节奏,还要对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主题评论

与主题案例讨论不同的是,主题评论重在对关涉公共利益的公共问题进行多向性的思维、多维度的剖析,重在“分析”。而案例讨论则重在“方法”,即从案例的专业分析中,从学科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主题评论就是设置公共热点主题,供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解读的过程。在评论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评论、展现个性和表达主张的机会,并且,允许多元观点的存在,甚至是含糊不清、异想天开的主张。通过主题评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及公共参与感。主题评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与学生的团支部活动、班会结合起来开展。任务由专业教师事先布置,然后利用课堂或班会的形式进行,准备发言的学生围绕“主题”提前准备、并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评论。笔者在《行政管理》《中国政府体制》等课程中运用了这一方法,受到了学生一致的欢迎。

(三)顶岗实训

顶岗实训是指创设现实公共管理流程的场景,让学生在流程中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并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顶岗实训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以类似毕业实习的方式,与一些基层政府、事业单位部门合作,在这些公共部门中设置若干个“岗位”,由学生来“顶岗”,代替正式员工开展工作。如,在一些社区设置若干个“社区助理”,由学生顶岗,从事一些社区服务的辅助工作。二是课程情境模拟形式。比如,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设计新闻会的工作流程:创设一个新闻会的场景,让一些学生扮演记者,一些学生轮流扮演新闻发言人,其他学生扮演现场工作人员,展现和感受不同的提问、发言技巧及其效果。

(四)参与社区服务

社区是中国未来公共管理人才施展才华、一展抱负的重要阵地。参与社区服务是一种将社区服务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大学生搭建了课程实践、社会服务与提升就业能力三者相结合的良好平台。在学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区服务或公益活动是公共管理人才必修的社会实践。对于高校而言,可以结合《社区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以课内实践的方式安排学生参与到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中,也可以把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的形式要求完成,否则不予毕业。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社区服务,体验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基层工作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沟通能力,掌握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

(五)参与专业性社团活动

大学教育既要注重课堂授课,又要合理开设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在培育专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及专业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的设置上,各高校缺乏有效的载体。笔者以为,专业性社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即藉由专业性社团开展一些极具“公共性”的活动。比如,“公益服务”“公关之星”“公益项目策划大赛”等,通过此类“公共”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进而提升他们的公共服务能力。

(六)科研实训

第8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交际能力 公共关系 教学理念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众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标明,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1]有的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出现了笔试过关,而面试不过关的状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欠缺综合素质里面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形成和塑造自身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不少大学生因为交际能力差而自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普遍不自信。

1.大学生交际能力欠缺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办代替,平时与他人的交往也少,可以说是在随性而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普遍存在高度自我、任性、封闭的特点。此外,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中,人际关系比较单一,家、学校两点一线或者宿舍、教室、食堂铁三角,鲜有机会与社会进行交流,这就使得学生在交往方面缺乏足够的锻炼。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交际圈开始扩大,学习的环境也相对宽松,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社会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欠缺使得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们遭遇“南墙”,受挫感让这部分大学生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变得更加封闭。同时,电视、DVD、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交际不足。看电视、看碟片、打游戏、上网等,使得这些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中,被动地接受信息或者与虚拟中的人物进行交流,想象力和主动性受到很大限制,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更是寥寥无几。其他诸如学校应试教育的缺陷、第二和第三课堂的教学活动近于匮乏、现实社会的复杂性等都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交际能力的方法

众所周知,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而是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和学校教育及自身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鉴于此,可以从人际交往的实践和教育两方面入手。

2.1人际交往的实践

大学生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充分提供实践社会交际的舞台。第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支持各种学生社团和组织的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在活动的参与中提高交际能力;第二,举办跨系、院的竞赛活动,让来自不同地区、院系的大学生能聚在一起尽情交流;第三,依据高校的实情,提供各种助学、助教、助研岗位,让大学生们能够在勤工俭学中拓展交际的渠道和能力;第四,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到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去进行锻炼,比如参观工厂、参与三下乡、主持和参加社会调研等。

2.2人际交往的教育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在知识的运用中逐步提高能力。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人际交往知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际交往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用的,否则不会有交际能力欠缺的问题出现。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迫切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教他们学会人际沟通、自信心培养和自我潜力开发等技巧。然而,纵览高校课程体系,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专门针对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们只好求助于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己寻找提高交际能力的资料,实行自我教育。

3.公共关系教学新理念与交际能力培养

高校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但可以考虑以某一门涉及人际交往知识较多的课程为基础,加入交际能力培养的元素,这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公共关系就是这样一门课程,贯穿公共关系课程的主线之一是组织及其成员形象的塑造,其中涉及的公关观念、人员素质、传播沟通、人际关系、公关礼仪等内容对于解决大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给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注入新理念,相信能够为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3.1课程性质新理念

公共关系课程传统上是传播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素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公关能力,熟悉公共关系的主要技巧,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如果以此作为公共关系课程性质的理念,则教学必然偏重于公关理论和操作技巧,偏重于如何为企业等社会组织服务,而忽略或轻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公共关系课程的授课对象应该突破传统上的传播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面向全校各专业,作为公共课或公选课,从专业素质课转变为一门通识课、情商课。以此作为公共关系课程性质的新理念,则可以结合公共关系课程的内容着重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新理念

赋予公共关系课程性质新理念,则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修改和补充。新理念下的公共关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应该更多关注人际交往、沟通、个人的形象塑造等。

3.2.1破冰。课程伊始,一般会直接切入课程内容,但公共关系作为通识课、情商课,开课时应该突出人际交往的内容,比如第一次课师生见面,安排破冰游戏,让学生有机会介绍自己,培养学生与陌生人和权威进行交流的胆量与能力。

3.2.2案例讨论和情境模拟。精选现实中的公关案例,比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个建厂五十几年的知名企业会故意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次事件的根源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如果你是三鹿集团的公关经理,你该怎么做?下一次课时,让学生就准备的内容进行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和发言,学生拓展了思路,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

3.2.3课堂辩论和即兴演讲。安排具备争议的论题,比如顾客永远都是正确的、形象主要是内在气质等,让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反方,准备一周后进行课堂辩论赛,评选出最佳辩手和最佳风度奖。当授课中涉及某些重要内容时,比如公关观念中的形象观念,邀请志愿者准备三分钟后,就形象的重要性发表即兴演讲。辩论和演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增长,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

3.3课后实践新理念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理念的课后实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关能力。新理念指导下的公共关系课后实践,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运用所学人际交往知识的机会。

3.3.1公众调查和公关活动调研。公众是公共关系客体,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课后选择某一种公众进行调查,就所调查公众类型的特点形成调查报告。公共关系活动种类繁多,安排学生课后就某企业或公司的公关活动进行调研,要求详细了解活动名称、背景、内容和效果等。课堂上由小组派代表,介绍本小组调查和调研的结果。学生在进行调查和调研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障碍,比如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如何说明来意、如何让对方愿意合作等,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群策群力,交际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3.2.2公关礼仪大赛和模拟应聘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团委举办的公关礼仪大赛和模拟应聘大赛。为了在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参赛学生格外注意课堂上讲授的礼仪知识,多方搜集与礼仪和应聘注意事项有关的资料,最终交际知识得到了丰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交际能力欠缺的背景下,公共关系教学新理念的运用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也给了大学生更多学习和实践交际知识,从而提升交际能力的舞台。具备较高交际能力的大学生们,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从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看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6.11.8,第5版.

[2]季春红,陈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浅析[J].考试周刊,2009,NO.28:201-202.

[3]李磊.浅议民族师范院校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NO.14:39.

[4]薛长蕴.公共关系教学方法浅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2):69-70.

第9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管理创新;新公共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概述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1]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注重政府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认为“政府的价值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上,而不是具体的事务执行上,即政府的角色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就成为新公共管理认为公共服务中引入绩效管理的依据。

二、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问题分析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正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明显不足的挑战。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出发,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职能不清晰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实行的管理体制。其基本特点是分离了举办权与办学权。一方面,举办权与办学权分离有利于民办高校权力结构的明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决策和管理权限集中在董事会层面,而作为高校实际管理者的校长权力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校长的管理作用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同时,集权化也导致院系主动管理的内动力不足。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院校的院(系)自被限制,院(系) 的事务决定权掌握在学校层面,但由于各院(系)教学规律、教学目标的差异导致一刀切式的集权管理有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增加了院(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2、师资队伍不稳定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委托――链条中基层的人,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3]在这种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教师队伍就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好坏。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断层化。专任教师少于兼职教师,中年教师少于年轻教师。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专职教师中年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非常稀少。二是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民办教师对民办机制缺乏信心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优秀教师流失率高。三是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囿于资金限制和职称晋升渠道等限制,民办高校往往缺乏激励机制,造成教师队伍人心涣散稳定性差。

3、顾客服务意识较差

在传统行政理论中,很少有人使用“顾客”一词。“顾客”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专有名词第一次被引入到公共管理理论当中。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家政府理论应替代传统的垄断服务政府,公共服务应当强调顾客至上和顾客导向。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和家长是自己的“顾客”,应加强对于他们的服务意识。但现实却恰恰相反,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学生义务内容远远多于学生权利内容;在制定过程中,也往往忽视学生的发言权,学生对于学校的决策凡乎没有参与权和选择权。

4、融资困难

一方面,民办高校是一个自筹经费、自负盈亏、自主办学的顾客支持型高等教育机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办学机制的准市场化特征,也增加了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种矛盾使得民办高校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近年来尽管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势头很好,但由于资金不足每年仍有许多民办高校面临倒闭。同时,资金不足也导致了硬件设备配套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进而形成生源不足、资金链断裂的恶性循环。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物品和服务能够由市场中的价格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社会来提供。允许社会参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满足了社会成员对教育的需求。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创新探讨

1、完善治理结构,健全权力运行体制机制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只有继续完善治理结构、健全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才能确保民办高校的良性运行。

(1)保障办学者的职权。如前文所述,为避免办学者与举办者在办学动机、办学思路、办学方法等方面产生的分歧,应对举办者和办学者的职权范围用制度进行规范。尤其是用明确的内容、方式来保障校长作为管理者职权的行使,以实现校长管理负责制下的管理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统一性,为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教学为先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2)管理重心下移,适度分权、合理授权。新公共管理管理理则认为“政府的价值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上,而不是具体的事务执行上,即政府的角色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4]在民办高校中,院(系)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校各项指令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和履行者。为了实现最佳的管理效率,增强院系的执行力,实行院(系)的实体化运作。

2、激励相容约束,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激励相容约束”原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之一,认为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的重要方法就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民办高校师资匮乏的现状,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在考虑年龄结构、专项特长、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吸收优秀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并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减少对兼职教师的依赖,使教师结构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做法是:首先为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开拓竞赛、评奖、申报课题、职称晋升的渠道,积极努力为专职教师提供良好的提高专业素养的平台,积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后备力量。其次,注重物质激励,兼顾情感关怀。可通过适当压缩岗位基本工资的比例、实施岗位绩效等方式,将教师的工资和福利与学校的规划发展结合起来。再次,提高民办高校教职工的民主参与程度。在课程设置、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给与教师充分的参与权。

3、树立顾客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政府实现“顾客驱使的政府”,在顾客服务意识之下,政府应当为顾客负责,以顾客利益的实现程度和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标准。对于民办高校来说,顾客包含三方面内容:学生、家长和社会。因此,民办高校的管理要对顾客负责,就是要致力于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

首先,民办高校要了解顾客的需求,不断寻求顾客的反馈,根据反馈进行管理上的调整与改革,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和家长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来,为学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管理措施等方面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以实现民主参与管理的机制创新。其次,建设服务型学校。将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作为办学的宗旨和依据,保障他们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

【注 释】

[1] 张颖聪,姚岚.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医院管理,2011.10.

[2][4]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05.29.

[3] 潘懋元.大力推进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