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1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利需求,仿真分析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系统,而是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并科学地确定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南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布局及发展态势对水利发展的要求,研究水利发展的态势、纵深布局及有机集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旨在为南京市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需求系统结构

1.1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框架

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系统,其本质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子系统包含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等。根据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可以将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分解为:社会、水资源、环境、经济四个子系统。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目标可以表达为:

G=f(T,V,W,P,Q),(T>O,V>O,w>0,P>0)

约束条件为:T=f1(t1,12,……,tn)、V=fi(v1,v2,……,vn)、w=fi(w1,w2,……,wn)、P=fi(p1,p2,……,pn)。

式中:G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目标;T为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V为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w为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P为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Q为并联向量。

1.2 水利需求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水利需求系统结构复杂。包括人口、城市化进程、南京GDP、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南京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多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南京水利需求结构错综复杂。

第二,水利需求系统中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正因为系统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而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来建水利需求系统模型,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南京本地水资源的缺口,并预测以后水资源供需缺口,算出每年需要引用的客水量。

第三,水利需求系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变化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量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各用水高峰期多变。其中,生活用水量与城市规模大小、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城市气候等因素有关;工业用水量则与城市企业发展状况、工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农业用水量与季节、气候、农作物生长状况等条件密切相关。水利需求系统既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随人类经济活动(灌溉、排水、人畜、工副业用水等)的改变而改变。同时,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存在不确定性及外部干扰的不确定性等。

第四,水利需求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复合系统。水利需求系统是由水资源自然分系统和人工分系统合成的复杂系统,反映在系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有着天然的渊源,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可持续发展水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2.1 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水利需求系统流程图

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出水利需求系统简化流程图,见图1,流程图中各个变量的含义见表1,相关数据来源见参考文献[5―8]。

2.2 水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检验

有效性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型结构的适应性检验、模型结构与实际系统的一致性检验、模型行为与实际系统的一致性检验。

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利需求系统可分为:城市化、工业化对水利需求,产业结构对水利需求、区域经济对水利需求以及水资源承载力四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很好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系统的实际需求情况,而且各个子系统之间规模适中,边界清楚,很好的满足了本次建模需要。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行为时间特性与现实系统可观测到的现象没有显著差异。主要仿真结果与实际统计数据见表2、表3和表4。

从表2可以看出,总用水量误差控制在-0.10%到1.89%之间;农业需水量实际值与仿真值在-1.59%到0.93%之间;而工业用水量误差更小,在-0.17%到0.9%之间,仿真度非常高;第三产业用水量误差较大,在-8.81%到10.54%之间,这主要是因为统计数据过程中,水资源公报中没有单独的第三产业用水,为了计算方便就把除掉农业和工业之外的用水全部核算到第三产业。主要是城市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在统计上可能存在偏差。但总体而言,用水量仿真度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人口仿真和真实数据仿真控制率在-1.55%到0.00%之间,误差率非常低,可信度较高。

从表4可以看出,从1984年到2003年,南京市GDP仿真值与真实值误差在-0.0216%到0.00%,误差率较低。2004年到2006年,由于中国整个经济处于过热中,南京经济实际发展速度超过了规律发展水平,系统以外的因素导致真实数据超过仿真数据。但总体而言,仿真度较高。

2.3 水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子系统流程图

图1是南京市水利需求系统图,包含多个子系统。图2是工业需水子系统流图,图3是农业需水子系统流图,图4则是区域经济需水子系统流图。

3 仿真结果分析

3.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水平预测

人口在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人口也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国策,仿真运行的南京市人口发展趋势及城市化水平如表5所示。

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预期到2010年,南京城市化率达到80%。到2010年,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775万人左右;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3%。;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955万人左右。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预测正是基于南京“十一五”规划仿真,其中自然增长率按照3%计算。

从表5可知,到2010年预计人口614.55,比2006年的607.23人口多7.32万人;城市化率80%;2020年南京市人口为633.23万,比2006年的607.23多26万人。城市化率达到90%。南京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度,势必会对南京水资

源的水量以及水质产生影响,给南京城市供水以及污水治理和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3.2 经济发展预测

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以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反映,仿真结果见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2010年南京GDP为4799万元,2020年增长到18382万元。2010年人均GDP为8万元,2020年为29万元。2010年,三大产业比重为2:51:47,到2020年将变成1:45.3:53.7。其中,农业2010年后按照规划发展以7%的增速发展,2010年后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2010~2020年,第三产业按照16.20%的速度发展,工业则以12.71%的速度发展。

3.3 水资源供求发展趋势

水资源需求中,农业用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工业用水量2010年规划下降30%,生活用水量根据人口规划和近几年历史人均用水算出。由于南京水资源公报上没有第三产业用水分类,本文把生活用水归结到第三产业用水。生活用水量根据人口以及人均用水控制得出,工业用水量通过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算出,具体见表7。南京本地水资源供给能力比较稳定,取近几年平均水平,为26.62亿吨。供给与需求的缺口通过客水引入得到。

3.4 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与水资源需求量

随着南京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城市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将不断增加,其变化趋势分别如表8。表8中的趋势反映出2008~2020年城市生活用水量,其中人均用水量保持在161吨/人。

工业用水,2010年上升到36.71亿吨,2020年增加到39.14亿吨。虽然工业产值在增加,但工业用水量增长幅度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下降,2010年下降了30%。

3.5 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参数调控的基本思路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口指数,以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合理调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减少生产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压力;加大水利投资,强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模式模拟结果见表9,从中可以看出,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资源供需缺口主要通过引用客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加强引入客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用水紧张。

参考文献

[1] 顾强生,郑垂勇.水利经济与国民经济联动性的模糊分析[M].水利经济,2001(3).

[2]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2):6―12

[3] 申碧峰.北京市宏观经济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J]北京水利.1995(2):14―16

[4]福雷斯特.系统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5]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1996~200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南京市水利局南京市水资源公报(1996~2005)[z].2006.

第2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89-02

0 引言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

3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第3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国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总理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相继制定印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省行业用水定额》和《**省节约用水奖评审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城市用水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一些工业项目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不能开工建设。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顺应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以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来调整用水结构,满足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玉米、大豆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多年来,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我省农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大部分集中在各大、中、小型灌区,这些灌区多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经过多年的运行,加之年久失修,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资源支撑,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

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要宣传国家关于节水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宣传节水的成功经验。新闻媒体要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都能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宝贵,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引导群众更多地关心和参与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节水的关系,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是处理发展与节水关系的理论向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总结好“十五”节约用水工作的经验教训,处理好经济协调发展和节约用水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确定节约用水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切实可行的思想。

第三,加强协作,实现节水社会化。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各个环节,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形成政府推动、部门主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水利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合;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研究,安排好节水项目;建设部门要在逐步推广节水器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制定新措施,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经贸部门要认真研究建立工业节水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不断降低企业用水成本,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农口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加快推动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渠道防渗进程,积极推广高科技节水技术和先进的灌溉模式、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推动节水工作的合力。要大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乡村、节水型灌区活动,积极推广和宣传节水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尽快树立一批好典型。

第四,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最大的效益。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节水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地区水资源状况,客观地分析地区农业、工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的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省水利厅要全面抓好我省筹划和建设中的六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六大水利枢纽工程投资额约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水利总投资的50%。六项重点工程的建成和完善,将实现我省治水思路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跨越。各级政府也要加快影响水利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全省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五,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综合决策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密切合作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节水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审议建设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高综合决策水平;加强法制体系建设。要加快《**省节约用水条例》、《**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制定步伐,尽快出台水价管理、农业用水水权交易、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等管理办法,以及高耗水生产设备和工艺强制淘汰办法,为依法用水、治水和节水提供法律保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管理水量水质。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务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水务管理现代化、监测标准化、监理规范化、宣传普及化、信息网络化,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水务管理队伍;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政策制订过程中的透明度,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组建各类用水户协会,逐步建立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水价听证会、信息公布等制度,使用水者充分享有知情权和发言权。

第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管理为主的转变,促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型或清洁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使我省重点行业及产品的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缺水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发展,运用行政、经济等措施引导高耗水行业逐步向水资源丰富地区转移。造纸、石油、化工、医药、粮食深加工等高污染行业要通过工艺挖潜与技术改造,降低和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危害;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各地要根据本地水资源条件进行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或发展雨热同期作物,发展旱稻种植面积,采取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重大建设项目要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凡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都必须事先进行水资源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对城市发展规模加以限制。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应与当地水资源具体条件相适应,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控制建设耗水量大的工矿企业。严禁盲目扩大用于景观、娱乐的水域面积,限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节水型服务业。

第七,加强相关机制建设。要按照《水法》的规定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以水资源费为基础、水资源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加大水费征收力度,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水资源费要计入供水企业成本,实行价内征收。运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引导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户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合理核定基本水价。非农业用水价格要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深化农业水费制度和供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供水成本约束机制,规范供水经营管理行为,切实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城市供水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促进管理”的原则,按照居民用水保本微利、公用水适当利润、高消费用水合理利润的尺度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建立多层次供水价格体系,加快推进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节水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

拓宽节水治污投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和公众加大节水治污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节水治污产业开发;要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商品意识,培育和发展水市场。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水权交易制度与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

第八,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要建设水资源监测和取(用)水计量设施系统。“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组织完成市级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在重点大中型灌区建设输水自动监控网络,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城市供水企业的取水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加快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工程、集雨节灌工程;加快火电、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建材、医药、粮食深加工等高耗水、高污染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提高循环用水能力。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集中资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3—4个省内大中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渗、漏、损,提高输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建设污水回用工程。大力开展污水的综合利用,推进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促进污水资源化;各地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作为缓解城市缺水的重要措施。加快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水域使用功能。“十五”期间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必须保证充分发挥作用;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全面实施泡湖湿地与地下水保护行动,限制开采地下水,倡导合理利用雨洪资源,采取人工回灌、建设替代水源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湿地缺水、污水与地下水超采区,恢复生态湿地及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湿地、城市河道等环境整治,改善湿地、城市水域功能。

第4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一、当前即墨市用水现状

即墨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十年九旱”是即墨基本水情。2015年以来,我市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异常干旱,无有效强降水。截止10月底,全市共降雨40次,总降雨量仅为340毫米,比去年同期少185毫米,较多年同期少260毫米,是自1951年以来的第二个较重干旱年份。

全市四座中型水库总库容85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800万立方米。由于近四年连续干旱,各水库蓄水严重不足,2012年四座水库降雨进水仅100万立方米,2013年进水400万立方米,2014年受“麦德姆”台风影响也只进水1300万立方米。

今年汛期我市四座水库没有进水,现总蓄水量不足150万立方米,其中石棚、宋化泉、挪城三座水库均已低于死库容,基本干涸,仅王圈水库尚有库容60万立方米,主要保障蓝色硅谷核心区的用水需求。我市正常日均需水量为12.5―13万立方米,高峰日供水量突破15万立方米。而城区日可供原水约7.5万立方米,日用水缺口达5―6万立方米,对企业限水50%后日缺口仍有2―3万立方米,现有水源已难以满足城区用水需求。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即墨市将解决城乡用水安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水源联合调度,加快实施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节水限水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为尽快缓解城区供水压力,我市紧急实施总投资约2.1亿元的11项应急水源工程,使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二、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保护工作做得好,水资源才能永续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科学合理了,也就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1.农业、工业污染

即墨市位于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30强中,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2位,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但就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来看,高经济效益的背后往往伴随的资源浪费和资源污染。即墨市不少企业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都缺乏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懂得循环利用、利用率较差。甚至个别企业将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墨水河等河流,导致近年来墨水河的水质越来越差。

即墨市周边农村有面积广阔的耕地,每年农田灌溉用水量在5600万立方米左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44%左右。另外,农田施肥使得泥土里含有大量的镁、磷、铁、钙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汇入河流、大海,会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对水中的生态平衡和水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2.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也慢慢“扩散”到河里、水库里。即墨市市区供水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4处,分别为王圈水库、石棚水库、宋化泉水库、挪城水库。一旦这些水源地受到污染,那不但是一种水资源破坏,更会威胁到我市市民的生命安全。

3.地表拦水和不合理开采

即墨市主要河流有14条,且均为入海河流,河道坡降大,由于缺少必要的拦蓄工程,加之大部分现有工程建成后没有进行大的维修,存在渗漏、裂缝、塌陷等不安全因素,使之汛期不能充分蓄水,另外地表径流量不能充分利用,达不到正常的运营目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此外,即墨市还存在大量住户私自开井的现象,用水不计入水表,以此为凭借大量使用地下水,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极其低下,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

三、落实水资源保护措施

1.立法为先

想要对企业和公民提出保护水资源的要求,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作为依据。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山东省实施办法》、《山东省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青岛市实施若干规定》、《青岛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和严谨性,会使得水资源保护工作事半功倍。另外,政府和环保部门可以制定严格的缴费制度,对排污和过量用水的企业要收取一定的罚款。另外,还要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2.推行节水工艺

即墨市作为典型的缺水型城市,应该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节水器具。对新建居民生活用水、机关事业单位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另外,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对重点的行业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及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强制大型工业企业必须配置废水净化过滤系统,实现对废水的再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区、机关事业单位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3.调整农业结构

在本市大力推广抗旱、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推广科学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并对农业用水逐步实行计量管理,总量控制,实行奖节罚超的制度,适时开征农业水资源费,使农业节水工作由工程节水向制度节水转变。根据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这一规律,把各种农作物进行优化配置,使产量和用水量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并大力推广优化技术与计算机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4.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和危机感,大力宣扬节约用水的思想,通过印制资料和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公民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

5.严格限制私自开井

即墨市已经被划定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行业主管部门应该严格限制自备井的开采和使用,对开井申请进行严格核查,除为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确需取水的,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自备井,安装监控设施,实行定额限量开采,适时关停,超采罚款。

6.宏观调控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5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一、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马营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是黑河和石羊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黑河干流东部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总面积2347平方公里,总人口 16.59万,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特点。区内年平均气温5.9度,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95—2246毫米,具有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的显著特征。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9398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值,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144%,余水下行至张掖汇入黑河。

马营河灌区是山丹县唯一的大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2.42万亩,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灌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人们对该流域生态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山丹军马场,逐年开荒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与民争食,逐步蚕食包围水源涵养带,目前已扩展到了祁连山脚下,耕地面积已由80年代的3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0万亩,造成土壤严重沙化。据掌握,仅该地沙暴天气发生率就由70年代的每年5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4次,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的严重破坏,逐渐引发了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暴天气逐年增多。据统计,灌区泉眼湖泊由70年代的3511眼萎缩到目前的125眼,泉水溢出流量由70年代的1.8 立米/秒,减少到了目前的 0.8 立米/秒,导致部分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亡;李桥水库年拦蓄水量由80年代初的5500多万立米减少到现在的3800万立米,减少了1000多万立米;祁店水库从 1996年开始就无径流调节,只是为了维系1.37万东乐人民的生命,每年从李桥水库调剂300万立方米用于生计。

整个流域自下而上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支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威胁到黑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因此,马营河支流应与黑河干流的利用与保护同等重要,若支流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可能会破坏水文循环,也不能达到黑河流域乃至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马营河属黑河水系,是山丹县境内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河道全长176公里,综贯山丹县全境,水资源总量9398万立米,而流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总量为10900万立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严重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水利的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水漫灌、串灌、明浇夜退的灌水陋习长期束缚着灌水方式的革命性突破和超越发展。以李桥水库为界,上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用水矛盾也很尖锐,上游水的浪费大的惊人,只有40%的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其二,马营河流域内河床下切,水利设施基础掏空,上下游左右岸水土流失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坡地径流的汇集,缺乏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有效拦截,入河泥沙大量增加,加快了水库淤积,至目前李桥水库已淤积泥沙300万立米,严重影响到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其三,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流域水库上游缺乏控制性枢纽调蓄工程,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有些村社仍然沿用土渠或天然河道输水,使大量水被渗漏、蒸发掉了,水量损失较大。

其四,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失调,高耗水作物和高耗水企业使水资源总量不足,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农村人口的迅速膨胀,新的城市消费群体对给水需求的增加,导致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协调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山丹县解放初期有人口5.74万人,到现在已增加到20.21万人,增加了14.47万人,增长252%;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从50—6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又使得到致富机会的农民更加过度地开垦草地、坡地,上游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下游保灌面积却越来越小,东乐乡6.0万亩土地沙化,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昔日绿洲面临沙化的危机。以牺牲下游的生态系统来换取上游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其五,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也相应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一些湖泊、湿地消失,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19米,井深发展到250米。祁家店水库出现库水倒灌现象,不得不从2000年开始把调水以来每年3月1日开始的轮期推迟为4月15日以后,以减少库水倒灌,保证下游的灌溉。

因此,不论是水资源的的浪费,水环境的恶化,还是区域人口、数量、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远远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面对 不堪重负的水资源,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办法通过建设水市场来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运动,张贴节水标志和节水标语,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病在下游,根在中上游,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湖泉打井,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流域内打井要建立监理制度,合理布井,制定取水标准,改进水量计量手段,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5、通过灌区改造,加大上中游节水工程的比重和力度,特别是上三坝灌区要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和生态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贡献。

6、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在马营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8、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第6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有保障国民生活安定感和社会稳定感的“社会安全网络”。目前,我国在针对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所构建的“安全网络”中,运动员的各类保险是该网络的核心,其次还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等。我国现行运动员保障体系主要由两个子体系组成: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障体系(如图1)。

图1.我国现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图

二、我国现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分析

1.运动员保险

运动员保险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我国的运动员的保险主要有:运动员的社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互助保险、国家队运动员人身保险、运动员商业保险、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等。由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除一般的社会保险外,与之联系最紧密的社会保险是运动员再就业保险(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险。

2.运动员的社会福利与优抚安置

优秀运动员社会福利制度是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专门针对直接为国家体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运动员所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提高优秀运动员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从而促进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积极性的提高。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对优秀运动员的“特殊照顾”,无论是在工资与奖金方面还是在教育与就业方面等都有涉足。这一系列较为全面的“特殊照顾”不仅激发了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而且为运动员职业素质的提高与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考虑到部分运动员是因为国家体育事业和国家利益做贡献而遭受到损失,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对这些运动员实行优待、抚恤和安置待遇,以补偿运动员所受的损失。

3.我国现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许多学者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和改革对策进行研究,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加强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案。近年来,我国加强了运动员文化教育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创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办学形式,使我国运动员的就学率和学历层次得到了提高。同时,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渠道进一步拓宽,教学设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重视程度、经费投入、学训矛盾上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大力推进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法制观念,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积极面向社会,构建我国优秀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明确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大力推进优秀运动队的体育院校化,加大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许多学者提出来的关于改善我国运动员教育环境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如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整个竞技体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竞技体育的角逐实质上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后备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运动员社会保障应注重处于金字塔训练体制的塔腰和塔底的运动员的利益。只要处于塔腰和塔底的运动员未来生存层次上的不确定性消除了,就会更加安心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就会有更多的后备资源投入到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中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第8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阶段划分

一、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林业系统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和连续的克服“不可持续”问题相结合的过程,要寻找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就不得不对“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作一简要分析。发展阶段划分理论依据是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经济学从生产力的角度, 以社会生产的不同技术形式为依据,将社会发展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加上后来的信息时代,实际上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为五个时代。西方经济学家从发展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角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问题进行了侧重于生产力标准方面的划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划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他吸收了各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从生产力发展史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0世纪80 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家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从信息经济学或知识经济的角度,依据经济的目标及制约因素的不同来划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社会三个阶段,以后又增加了后农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两个转变时期。我国学者根据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按生产力水平划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为五个阶段:农业经济社会阶段、向工业经济过渡的起飞阶段、工业经济社会阶段、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起飞阶段、知识经济社会阶段。

二、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阶段划分理论构想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依据历次国际林业大会主题,将世界林业发展进程分为五个阶段:森林原始利用阶段、木材过度利用阶段、森林资源恢复发展阶段、森林多功能利用阶段和可持续林业发展阶段。《中国现代林业》对世界林业发展依据森林资源的消长状况,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森林经营方式,森林利用情况等六方面,将世界林业发展阶段分为:森林原始利用、森林工业利用和现代林业3 个阶段。根据社会历史阶段、人类需求、森林经营利用等方面,把中国林业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狩猎林业、农耕林业、工业化林业、走向可持续林业。将现代林业建设划分为过渡阶段和提高阶段两个发展阶段。如果把林业发展的5 个阶段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5 个阶段作对应比较,森林原始利用阶段较好的相对应农业经济社会前期阶段,木材过度利用阶段较好的对应于农业经济社会中后期阶段和向工业经济过渡的起飞阶段,森林恢复发展阶段较好的对应于工业经济社会阶段,森林多功能利用阶段则较好的对应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起飞阶段,可持续林业发展阶段相对应于知识经济社会阶段。对应划分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发展过程是渐变的,不同阶段的边界是模糊的,里面会有交叉和重叠,但大致是吻合的。这样把林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对应起来,阶段的划分有了理论依据。纵观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资料, 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综合评价研究一般是按照综合评价的指标值,给可持续发展划分等级,对林业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阶段划分研究极少。不管林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系统特点如何,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阶段划分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借鉴我国著名学者马传栋对煤炭、农林及上海市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的研究,把林业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过渡阶段、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较高可持续发展阶段。这一划分与我国林业将可持续发展一般分为极不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弱可持续发展、中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5 类状态基本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想境界和状态, 是一种发展的动态过程,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只能逐步地接近它,而不能完全达到它,因此4 个阶段的划分更具合理性。

三、发展中国有林场或国乡(群)联营林场遇到的问题

1.国有林场及森林苗圃或国有垦殖场改制后,用于置换职工身份而归个人经营的山林,其林地所有权仍归国有不变,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按合同约定处理。但属国乡(群)联营的山场不得用于置换职工身份。

2.国有林场(圃)改制后,将山场划归所在地的乡或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其林地所有权归国有不变,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按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予以规定,或补充完善落实。

3.国有林场联营山场中有农户的自留山、责任山,在联营合同到期之前,应保持稳定,不能单方面终止合同。林改后,如果林场与农户分成比例中,农户所得偏低,可以通过协商,适当提高农户所得分成比例,补签联营合同。若林改前是以集体与林场签订的合同,参照上述办法解决。

4.在林业“三定”时和以后的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中,对于时期,赠送或划定给国有林场或社(乡)办林场的山场权属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和面对现实经营状况的原则,绝大多数的山林权属已经得到了明确定权和由县政府发证。个别遗留的一些权属有争议的山场,只要国有林场或乡办林场能出示当时双方签订的协议书或赠送书,并经政府机关签章批准,同时自赠送或划定以来,一直由国有林场或乡办林场经营管理的,其山林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归国有林场或乡办林场所有不变。

参考文献:

[1]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济南:山

东人民出版社,2002:137-175.

[2]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

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

论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92-297.

第9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84-1

0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我们时展和社会进步的源头所在。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都是建立在破坏水资源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人们要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1 水利工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现代社会的不规则发展,造成的自然灾害,对于当前发生的洪水灾害来说,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极大的,危害到受洪水灾害的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一部分群众人口的伤亡,这样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受灾严重的地方和受灾群众的家庭靠辛苦挣来的长期积累下来的钱财一时之间瞬间消失;洪水灾害使受灾地区的社区的以及国家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毁损,使受灾地区一部分农民辛苦耕耘的自然资源也遭到了破坏;尤其是特别严重的洪水灾害,那造成的人口死亡率就大大提高了,造成的社区及国家的基础设施的损害是相当严重的,更重要的是受灾地区的群众会家庭支离破碎,原本完好的家庭会因为洪水灾害而破坏,长期积累下来的财富也会因为洪水灾害变为没有,使还活着的受灾群众生活会面临困难。洪水灾害造成的影响之大之广,当今全球为了社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全球凡是受到过严重的洪水灾害的国家,都会把防洪抗灾列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课题,既然是作为课题的话,就会积极的研究和讨论怎样才能预防洪水的发生

针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和社会经济的是时代历史,我国把洪水抗灾列为是我国的历史任务,把这一任务的建设成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方针政策,这一措施得到锻炼全国上下的普遍的重视与肯定。不间断的加强和巩固防洪减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倡导和积极响应社会公众提高抗灾减灾的意识,这些仍然是当今时代与社会公众的一项历史使命。提到防洪减灾,那防洪抗灾工程体系就是一个基本的措施,确保工程配套设施完善和工程状况良好才能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达到了人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样是一项重要举措。

2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利工程的要求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要求下,防水减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有效率的控制经常遇到洪水的侵害,确保使受到过洪水灾害的地区在绝大部分地区甚至是在未来的绝大多数的年份里使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不会受到影响,可以在未来的很多年保持社会发展的正常运行;在遭遇到大洪水侵害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务必将洪水灾害控制在预先规划好的局部地区,这样才能使国家经济的发展得到持续,运作正常,人民群众的生活不至于发生动荡,也不会影响国家在未来的的长远计划,才能按计划完成,这样的也不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环境的灾害;当遭遇到特大的洪水灾害的时候,关键是要对洪水的出路事先做出及时的安排,对于局部的地区受到灾害的时候,要使局部受灾地区得到及时而迅速的援救和恢复。如能在防洪减灾这一历史任务上达到上述的目标,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局部地区,某些年份暂时会受到影响,但是在大的方向上是不会使国家的发展发生长期的大的波及这样可以使它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这样一个好的势头。

3 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国水利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利用,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和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学技术的应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迅速增加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确造成了环境的不断的恶化,使得一些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污染,然自然环境的恶化程度远远超过了之前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基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尤为重要的是水利工程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外部环境的恶化对工程建设的效率也同样有着及其严重的影响。当前,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已由单项工程建设逐步发展成流域综合开发,并形成整体系统,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型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广,即使同样的工程建设到不同的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此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国水利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就是人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举措以及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些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利工程工作所提到的一个主要要求。要充分的尊重水资源的循环、其再生的规律还有就是与相关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个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在水利工程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但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水利工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周叶中,邓联繁.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视野[M].人民出版社,2002.

[2] 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2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