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社交媒体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的概念

第1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雅虎和Facebook围绕专利的矛盾起于雅虎前CEO斯科特·汤普森(Scott Thompson)。今年3月,雅虎宣布Facebook,指认后者侵犯雅虎10项专利,涉及网络广告、隐私控制、通信和社交网络技术。我分析汤普森当时的意图是为转向新的数据方向而扫除后顾之忧。但汤普森的激进调整引起雅虎内部激烈反抗,对方找茬子让他出局。随后雅虎临时CEO罗斯?列文森马上就了结了此案。

事实上,在和解前,双方已没有什么可争的了。这有助于理解雅虎和Facebook和解不包含任何现金协议。不仅如此,双方还在列文森主动调整后走近了。走近的含义是:互联网2.0模式(SNS)与1.0模式(网络大众媒体)抱团取暖。形成的新概念,被业界美其名曰“社交驱动的媒体”。

雅虎、Facebook、谷歌、Twitter四家对“社交驱动的媒体”概念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雅虎的需求是战略性的。因为汤普森出局传出的信号是雅虎不想向数据化方向进行转型,但停留在1.0媒体,又受到市值和现金双重压力。与Facebook闹一场下来,虽然没得到利,但加入SNS概念,可以得2.0的名,算是对市值有所交待;从阿里巴巴脱身,又可缓解来自现金的压力。综上可以看出,雅虎当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应付状态,顾不得长远了。不要说对谷歌构成威胁,能自保就不错。

Facebook与雅虎的和解没有太大意义,而合作则是一种权宜之计。Facebook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是大数据,但他为什么此刻要向传统方向(1.0媒体相对纸媒先进,但相对2.0媒体传统)后退一步呢?原来,Facebook前一段时间颇为难受,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收入结构单一的指责,分了他的心。雅虎市值不佳,但收入却颇丰。Facebook与之合作的战略意图显然是先稳住收入再出击,这好像在打拳出击之前,先把拳头收回来。

这样一来,最难受的当然是Twitter而非谷歌。因为Twitter现在处于危险之中,正需要“社交驱动的媒体”当救命稻草。“社交驱动的媒体”如果当“救命”声听,里边是两声:社交代表叫好,媒体代表叫座。现在叫座的资源叫Facebook顺带着就搂草搂走了,对Twitter来说是雪上加霜。

第2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品牌喜好 品牌信任 品牌忠诚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万维网的崛起,人们便对利用网络这进行广告宣传的可能性充满了兴趣(Berthon,Pitt,&Watson,1996)。在过去这些年中,随着互联网功能的不断增加,将其作为媒介工具的可能性也日益明显,这其中也包括社交媒体(Kaplan &Haenlein,2010)。比如微信,最早只是作为朋友、家人和同事沟通的工具。但是,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达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2.12亿人。除了以上两者外,还有很多像这些社交媒体一样的社交平台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广告公司和企业对如何利用这些社交媒体以促进营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Nielsen-CCData)指出,在微博上关注某品牌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并推荐该品牌的产品。还有很多文章旨在告诉人们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互动,然而却很少有理论能支持这些观点,或从统计上证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该研究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社交媒体和广告效应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旨在检验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影响广告效应,同时着重研究社交媒体对品牌关系建立的重大影响(包括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品牌忠诚三个部分)。

接下来将对本文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做出解释,如社交媒体、品牌忠诚、品牌信任和品牌喜好。然后提出几个假设,利用统计方法检验这些假设,并最终给出结论。

二、概念综述

社交媒体,是指“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建立在Web2.0(内容的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Kaplan & Haenlein, 2010,p.61)。2009年,魏武挥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用于社交媒体分类的维度有两个,分别是社会表征和媒体丰富度。从整体上说,因为每个媒介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其所提供的内容和用户的不同,因此在此研究中对于社交媒体的定义非常重要。而且,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应将社交媒体归入整合营销中。接下来将对社交媒体对品牌培育的作用进行检测。

Jacoby and Kyner(1973)认为,品牌忠诚是一种偏好态度,会使顾客在某一时间内产生持续重复购买行为。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顾客满意就是顾客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了他们所期望的水平,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顾客忠诚就是顾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认同和信赖,并希望重复购买的行为。而品牌喜好和品牌信任,其实是提高品牌忠诚度的众多因素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品牌喜好是指消费者对品牌是否喜好,及消费者对品牌引发的个人情感(Matzler,Grabner-Krauter&Bidmon,2008)。

品牌信任是由Howard和Sheth(1969)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信任度是购买意向的决定因素之一。他们假设信任度与购买意向呈正相关。类似的,Bennett和Harrell(1975)认为,信任度在预测购买意向时发挥着主要作用。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1)等人通过对181个购买者构成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后。结果表明,品牌信任的关键作用是产生顾客承诺,尤其是在高沉浸购买情景下,与全面满意相比,信任度具有更强的作用。总体说来,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度和品牌的信赖度越高,那么对品牌忠诚的潜在可能性越高。

三、假设理论

培养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除了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学派提出“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这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这一理论应为新闻媒介所利用,积极引导主流舆论。但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传统媒体。该研究旨在测试社交媒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的培育能力。

该研究将尝试说明,社会媒体如何通过曝光信息来引导消费者产生品牌偏好,同时明晰社交媒体对品牌培育的影响。该研究将通过以下假设,探寻社交媒体信息与品牌喜好、品牌信任以及品牌忠诚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假设如下:

假设1: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喜好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假设2: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信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假设3: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品牌忠诚度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数据,是通过对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网站的在线抽样调查所得。共262人参加此次调查,其中106个人既使用微博又使用微信,120人只使用微信,26个人只使用微博,还有10人不使用任何社交媒体(以上类别样本并不互相排斥)。在问卷中,询问了被访者是否通过社交网站关注某一品牌。其中50个人在微博和微信上均有关注,80个人只在微博上关注,14个人只在微信上关注。而该研究的样本为只使用微信关注品牌的被访者,样本量为110个。

根据以上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约60%的微信用户为女性,年纪在25~30岁(值域=20-68,SD-8.6);第二,90%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其次是电视和其他网络平台;第三,所关注的品牌种类:55%的人关注服饰和化妆品品牌,37%的人关注美食品牌,其余18%的人关注家用电器品牌。

五、数据分析

在该研究中,首先使用了SPSS20对所有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然后,为了描述以上数据,还针对大众社交媒体使用变量和组合媒体使用变量做了相关性分析,将其作为一个综合指数,以衡量人们在微博和微信上花费时间的多少、对品牌的喜好、品牌信任以及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在微信上关注品牌使用者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了大众社交媒体的使用、组合媒体的使用,以及个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品牌忠诚之间的重大关联。首先,大众社交媒体使用与品牌喜好高度相关r(120)=0.25,p

最后,又用三个回归性分析模型对假设进行了检验。通过回归性分析,能够更好地展现多重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多变量对每个因变量的依赖。

第一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喜好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07。此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年龄(回归系数=0.22,p0.05)、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03,p>0.05)、一般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11,p>0.05)以及零售品牌分类(回归系数=0.09,p>0.05)不是显著因素。因此假设1不能成立。

第二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信任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22.此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36,p

第三个回归分析是用于测量年龄、性别、一般社交媒体使用、零售品牌分类和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这些变量对品牌信任的影响。该分析在品牌忠诚差异的分析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调整R^2=0.05.此分析表明:年龄(回归系数=0.18,p0.05)、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0.07,p>0.05)、一般社交媒体使用(回归系数= 0.15,p>0.05)、零售品牌分类(回归系数=0.05,p>0.05)这四个因素则不是显著因素,因此假设3不成立。

六、主要发现

该研究采用了培养理论对两大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以及社交媒体对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此次研究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对培养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化媒体。在此情况下,社会媒体被认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用于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尤其是提升品牌信任度。

首先,相关性分析表明,使用复合型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而且使用大众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之间的相关性也较为明显。随着社交媒体与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之间关系的呈现,也为将未来研究引发此种相关性的主要因素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回归分析,该研究表明年龄可能是影响品牌喜好和品牌忠诚的一个因素。这也告诉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去发现其中的原因。

该研究支持关于“复合型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与品牌信任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一结论,而且该结论在回归分析中也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该研究也认为复合型社交媒体使用的差异引发了品牌信任的差异,但是该假设在回归分析中被证实为负相关。

七、结语

此次旨在研究一些具有关系特征的媒体是否具有培育消费者认知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牌喜好、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三个方面。该研究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水平进行了测试,并且尝试发现与培养理论的差异性。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可能对于品牌信任的塑造只有小部分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考虑到媒体使用的变化和社交媒体成为塑造品牌培育工具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基于以上分析,建议未来的研究着眼于建立社交媒体和培养理论之间的连接;建议选取更大的样本量和明确某一品牌,以巩固以上结果。

(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第3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Solomo模式;创意传播;品牌;广告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89-01

Solomo是由“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融合而来。最早由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风险投资之王约翰・杜尔在2011年提出。此概念一经提出即被全球的互联网创业者奉为圭臬,掀起了Solomo产品的开发热潮。

一、Solomo的多维度分析

(一)Solomo的发展。早在2009年,基于地理信息服务的LBS产品就已诞生,其中最为著名的产品是foursquare。在foursquare 模式中,50%是地理信息记录的工具、30%是社交分享的工具、20%是游戏工具,这已经接近于Solomo的概念。2011年约翰・杜尔真正提出Solomo的概念,到2012年,国外的ios和Android平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基于Solomo概念的移动应用,主要集中在旅游、饮食、交友等领域。这些产品都实现了搜索、社交、记录、分享等功能,同时伴有灵活的地理、时间等控件,在产品说明和引导中引入趣味性,以保证产品全方位、直接、有趣地传达给用户。

截止目前国内也出现了以Solomo模式为基础的商业平台,例如大众点评、美团网、街旁、嘀咕等应用软件。

(二)Solomo的优势。Solomo将社交引入本地生活圈,用更加便捷的移动终端――手机替代脑,增加了消费者的行为自由度,使得消费者从虚拟世界获得信息并有效作用于现实生活,使线上和线下生活能够顺利地对接融合。

Solomo模式的优势在于:(1)获取信息更有针对性且可直接运用到生活中去。借助于LBS技术,用户对信息的认识从文字、图片、视频、声音信息的享受下延伸到了生活的三维空间中。(2)强大的交互性。一些软件不单单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实质需求,更成为了用户情感交流的平台。(3)移动互联网的加入,使得用户摆脱了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网络行为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二、Solomo模式为创意传播带来机遇

(一)打通多种渠道,全媒介元素的创意传播模式正在形成。社交化媒体打破了传统社会组织结构森严的壁垒,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被消除,创意传播向全媒体化迈进。创意可以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又可以在社交网站、传统媒体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渠道上进行投放,形成了跨界传播的组合形态。

(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互动传播,推动创意执行。在Solomo时代,消费者的地理位置信息、时间信息变得透明公开,创意传播者依托消费者个人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从而描绘出一幅轮廓清晰的消费者需求图像,帮助品牌实现精准互动创意传播。

(三)构建与维系全新的消费者人际关系平台。在Solomo时代,人们可以依靠各类社交媒体软件,移动终端等建立并聚合自己的社交关系,两个陌生人可以因地理位置、时间、兴趣爱好、消费行为等建立起联系。例如,根据消费者地理位置组织起来的团购;根据用户旅行轨迹组织的驴友团等。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聚合方式为创意传播提供路径,将创意传播与口碑营销相结合。

三、Solomo时代的创意传播策略

(一)传播目标上――精准定位受众。在Solomo时代,营销模式始于收集分析个别群聚需求,然后锁定分众目标市场,接着开发针对性商品,辅以刺激个别消费行为,消费者完成购买。这种模式以消费者个体与群聚信息作为分析与开发商品的主要凭证依据,以需求为主轴,瞄准实际的目标分众市场。

(二)传播内容上――重视用户生成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引起消费者广泛参与的创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传播。与消费者协同创意,生产优质内容,变生硬的高高在上的推送为平等的对话,并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释放消费者感兴趣的优质内容,以此来激发个体消费者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与品牌对话、并主动扩散品牌传播内容。

(三)传播过程上――注重创意传播的过程管理。在Solomo时代,从一个沟通元的产生,到它的利用生成、传播及反馈互动,创意传播人员都要贯穿始终。Solomo构筑了消费者全新数字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转变成生活服务者和生活者的关系。这种变化导致了营销传播模式的革命,进入创意传播管理时代。

(四)传播技术上――将创意与技术相结合。目前,在大多数新型的广告公司中,出现了两种新的人员――技术人员和SEM搜索引擎营销人员。其中,技术人员常常设置在创意部门,听上去有点奇怪,但这恰是网络营销传播所特有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黄佳嘉.以用户体验为中心Solomo-o2o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沈虹.互动网络营销创意传播的创意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1(10).

[3]沈虹.互动网络营销创意传播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研究(一).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1(4).

[4]徐璧玉.做大众点评网:做 O2O+LBS 精准营销[N].经理日报,2012-3-9.

第4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文章介绍了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我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现状以及趋势,提出我国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思考:加大社会化媒体营销预算;企业应该积极构建Social CRM(社会化客户管理系统);做好正面事件放大和危机公关处理;在营销内容上做好文章。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营销思考



如今,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分开的一部分,随着人人网、天涯论坛、新浪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获取、评价及分享新闻、咨询和信息,同样人们也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来了解和感知企业与品牌。从2011年的“凡客体”和《失恋33天》的成功,再到2012年京东、苏宁电商大战的闹剧,都离不开社会化媒体的功劳。

一、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首先在信息科学领域被提出,这一概念主要被针对由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带来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空间进行集合性表述。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把社会化媒体定位为:通过去中心化的以人为基础的网络建立的媒体体制;在此体制下,人们可以以新的方式去发现、阅读并分享信息。它是一种信息民主化,传播模式从单对多转化为多对多,并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

社会化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形式来呈现,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它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概念,赋予了每个人创作并传播内容的能力,是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在线生活平台,可以说是一个超级媒体。社会化媒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1)公开透明。每个人都可以免费的参与社会化媒体当中,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创作、编辑、传播和评论。

(2)参与分享。靠用户创造内容,通过分享进行传播的形式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贡献反馈,任何人都可以以创造者、传播者、读者、消费者的身份参与进来。

(3)交流对话。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传播媒体告知般的单项信息流动的模式,而是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媒体机构、政府、企业与普通用户的纵向交流,也可以使普通用户之间的横向交流,且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能对某一话题进行追踪式的多次深度对话。

(4)融合连通。大部分社会化媒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进行融合性的内容传播,且社会化媒体之间通过链接具有强大的连通性,一个用户可以同时一个身份使用多个媒体。

(5)社区化。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中能够很快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个个社区或者小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用户会对共同话题进行交流并形成较强的类似于现实的社交关系,从而获得较高的网络信任。

(6)涌现性。由于信息流动自由且控制机制较少,所以媒体系统的用户越多、信息规模越大,系统就越无序,在一种无序和有序的状态之间,各种热点事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系统涌现,难以进行事前预测和事后控制。

二、我国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现状以及趋势

根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社会化媒体方面,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为4.45亿,同比增长7.2%;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3.53亿,同比增长10.9%,;微博用户数2.73亿,同比增长9.5%。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由于我国网民基数巨大,故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也相当庞大,例如:即时通讯整个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2.7%,相对应的,博客与个人空间和微博这一数字为65.6%和50.7%;并且增长势头明显,都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

我国社会化媒体会有以下几点的趋势:

1、社交网络的信息深度融合

由于社会化媒体具有融合性,不同类型的信息会通过简单的链接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社会化媒体上,且这种多样化融合的方式更能迎合用户的阅读习惯。根据网络数据显示,现在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信息和咨询的用户量已经有赶超通过门户网站来获取的用户量的趋势。

2、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双剑合并

随着智能手机的渗入,mobile+social 这两把尖刀将直插传播的核心靶子。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强调的是即时性,不限地址。用户通过手机社交应用可以在任何有无线网络的地方来制造和传播信息。

3、电子商务将融入社会化媒体

当下的社会化媒体大多不具有在线交易商品的电子商务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用户的激增,不管是电子商务企业还是社交网络企业都会想办法把两种建立在庞大用户量基础上的模式结合起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网络平台。

三、我国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思考

2009年著名调研公司Market Sharpa在调研报告中总结: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一种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在企业、影响者、信息搜寻者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彼此简化对话形式并且实现内容分享的实践。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突破原有的市场营销理论而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呢?以下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优势进行简单分析:

第5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站的发展在将来会进入一个全面分众化的时代,并将由此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 分众化 社交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动态概念,“它指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1]而网络作为新媒体代表,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全面分众化的时代。

一、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时代来临的动因

分众化传播的概念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大众传播概念而言的,指“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2]在笔者看来,网络迎来一个全面分众化的时代,存在着几个内外动因。

首先,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随之日益显著,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也会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差异性也会随之越来越明显,虽然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信息的总体需求在面与量上会不断增长。同时,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致使信息的海量与受众的有限时间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受众个体对信息的需求范围会越来越专,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以期更有效率地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网络媒体同样应顺应时势,加强分众传播意识,提升传播内容的专业性。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其宽广的平台能提供几乎无限量的多样态信息空间。这一技术优势,既是网络媒体走向分众化时代的前提,也是成熟的分众化传播理念对媒介平台提出的要求。信息传播走向分众化时代,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为信息的足量乃至过量。若没有能够容纳及传播足量信息的平台,那么进行分众传播也就无从谈起了。网络在信息容纳与传播上的优势,无疑能为分众传播理念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而成熟的分众化传播理念,势必也对传播平台的信息容量和传播速度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分众化传播会缩小传者的传播内容范围。为吸引更多受众,提高信息质量势在必行。提高信息质量,需做到扩大相关信息量、提升信息专业性与提高信息时效性。信息专业性的提高,更多地需要依靠传者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在扩大相关信息量与提高信息时效性方面,网络也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因此,新媒体与分众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二者在共同发展时,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最后,如搜索引擎、信息定制与推送等功能的出现,也预示着网络媒体走向分众化是符合受众普遍需求的。分众化传播理念的逻辑,与“使用与满足”理论有着共通性,即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传播目的,是二者共同的理念。搜索引擎诞生的理念即为基于使用者兴趣与需要的搜索。而这一理念,正与分众传播根据受众的兴趣与需要而传播的理念相合。此外,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野进行考察,还可将搜索引擎视为受众主动从信息仓库中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获取行为。这种信息提取方式,是网络受众主体意识更强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对信息进行自主分类的一种手段。

从搜索引擎获得成功的理念中可以发现,对传者而言,将受众的需要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放在中心,对信息更有效的分类汇总,是符合网络受众需求的。与此类似的还有信息定制与推送功能。RSS(即简易信息聚合,也叫聚合内容)与邮件订阅功能的日渐成熟,标志着信息定制与推送的可实现程度得到了全面提高。这些功能的运用,不仅使大面积点对点式传播成为现实,也意味着个性化传播成为可能。这些传播手段的运用,正是网络传播者在实践中顺应受众需求,逐步践行分众传播理念的表现。

那么,在全面分众化时代,网络媒体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各类网站又如何适应新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呢?

二、全面分众化时代,网站格局与概况展望

各类网站如今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搜集、整合与提供者的角色,并成为网民的交流平台。目前的主流网站大致分为三大类:一为综合型门户网站,二为专业化、小众化网站,三为社交网站。三者之间难免有重合之处,为分析需要,笔者不再对此做进一步的区分。

1. 全面分众化时代的门户网站。中国语境下的门户网站,一般指以四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为代表的综合资讯大型网站。最早所谓门户是指网民在登录互联网时的第一入口,以提供搜索服务和目录服务为主。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门户网站先后拓宽业务,逐渐成为现在意义上的门户网站。以传播学的视野而论,门户网站无疑是大众传播理念下的产物――以尽可能大的信息量和信息范围,辐射尽可能多的受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门户网站,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这类集新闻仓库、信息集纳、社区交友乃至游戏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网站,在国外并不多见。如今,各类小众网站的诞生与兴起,无疑已对大型门户网站造成了一定冲击。以“大综合”为特点的门户网站如何进行再定位,以在分众化时代吸引乃至留住受众,是迟早要面对的挑战。

综合型门户网站的人力、财力毕竟有限,很难做到无盲点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些网站也不可能经常通过切割某些板块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在其余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因为每一次切割处理,都可能首先导致用户量的直接减少。而一味践行全面发展的战略,更有可能造成综合型门户网站在分众化时代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因此,综合型门户网站首要的应对措施往往是在理念与操作上进行革新,以期能以差异性优势取胜。如网易提出做“有态度的门户网站”等举措,已然是在对自身进行再定位,以求寻得差异化优势的表现。然而一旦进入高度分众化的传播环境,这样的应对措施则将可能浮于浅表,门户网站的突围之道,亟待探索。

2. 分众化时代的专业化、小众化网站。此处所指的专业化、小众化网站,不仅指信息内容上的专业化、小众化,同样也指信息涉及范围的地域化及信息形态的专门化等。门户网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难免会遗留大量的“长尾内容”。这些门户网站忽略或较为弱势的每一个领域,都会成为专业化、小众化网站抢夺的热点。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时代的来临,对这些网站来说,更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与大型门户网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分众化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专业化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而越是与受众个性化需求相符的小众化网站,越是能保持较高的用户忠诚度;越是能满足受众专业化要求的专业化网站,越是能保证其用户黏度。此外,网络营销理念也在逐渐“由传统的狂轰滥炸走向精确制导”,[3]营销宣传目标将由此而进一步得到细化。这种以分众传播理念为基础的营销理念,无疑会促使更多的资金投向专业化、小众化的网站,为这些网站带来更多的发展动力与资本。

3. 分众化时代的社交网站。社交网站是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4]前面所说的两种类型的网站在分众化时代是以传者为主体建构分众化传播环境的,而社交网站将更可能出现以网站架构者提供平台,以用户为主体进行自我分众化的建构过程。

社交网站的分众化将会出现在两方面:一为在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出现大规模分众化集群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受众进一步分割于不同的社交平台。

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出现大规模分众化集群圈的可能性如今已初见端倪。比较典型的是新浪微博推出的“新浪微群”。“新浪微群”于2010年11月25日进行公测,投入大范围使用。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因相同的关注点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生的交流圈。用户与微群主题相符的微博也都聚拢在这样一个平台内。在微群里,用户不光可以发微博,更可以发文件、发起活动,俨然新浪微博这样一个开放环境内的一个个独立交流平台。笔者认为,微群的出现,正是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开始出现大规模分众趋势的表现。

此外,随着社交网站发展的日益成熟,不同群体分别在不同的社交网站活动,也可能形成社交网站之间的分众化。就此而言,豆瓣网可作为进行如此展望的现实依据。豆瓣网于2005年3月6日正式开放,早期的主要功能有藏书评书以及寻找“和你口味最像的人”等,而后又开通了电影与音乐等板块。这些极具特色的板块与网站的定位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不少爱书、爱电影、爱音乐的网民逐渐聚拢到了这个网站。而也因为这些特质,豆瓣网一度被定位为“文艺青年”的社交网站。以书评、影评为特色而逐步架构起来的社交网站豆瓣网,让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站之间出现的差异性,以及出现进一步分众化的可能性。

三、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的进程与影响展望

1. “竞底”的风险。在经济学领域,有着“竞底”一说,意指竞争参与方采取恶性竞争手段,以把自己或他人打到忍受底线来获取竞争优势。已有人就网络发展可能出现“竞底效应”表示过担忧,并认为“面对市场,真正敢于开拓的勇气还是少一些”[5]是造成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竞底效应”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传媒界,存在不少因跟风抢热点而形成的“竞底效应”。一有某种形式的节目、某些领域的信息受到关注与追捧,就有人跟风而行,形式雷同的“山寨版本”也就随之出现。模仿者往往既无法使自身得到长远发展,又会对原创者造成受众分割的影响。

而在网络媒体走向全面分众化时,将要求参与者敢于创新,敢于专注于小众与专业市场。而模仿为主参与竞争,则依旧是把以抢夺“可见潜在受众”为目的的大众传播理念作为导向的。以跟风模仿为基础的“竞底”思路参与分众化转型时期的竞争,将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也难以实现自身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隐患:社会离心力的增大。有学者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造成的社会离心趋势和向心趋势的变化将更为复杂”。[6]而网络媒体若转向全面分众化,也可能增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造成传播障碍,进而增大社会离心力。

诚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大型社交网站内部以及社交网站之间都可能在将来继续出现分众化趋势。此外,以兴趣、价值观或地域性等作为分众理念基础而建立的小众化网站,也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可能造成各个网络交流圈之间的传播隔阂,扩大社会离心趋势。受众主动选择进入一个分众信息交流圈,其动机往往源于自身意志。因此,其对于分众信息交流圈的忠诚度往往较高。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分众信息交流圈往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类似新浪微群、QQ群一类的信息交流圈,一般都能进行排他性设置。而这样的半封闭或封闭式交流圈将会在分众化时代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分众化时代的网站也可能呈现出信息传播领域更狭窄、价值观更单一的特点。

民族主义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是促进人们形成“民族主义”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概念的主要动因之一――印刷文字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障碍,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而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播的时空距离进一步被拉近,世界被紧缩成了一个“地球村”。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若走向全面分众化,却可能在其系统内形成新的传播隔阂,使人们的交流圈回转为网络系统内独立的“部落”形态,以至于增大社会离心力。

总而言之,网络媒体在将来逐步走向全面分众化,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在逐步走向全面分众化之时,网络媒体自身的行业状况必将经历一些转变。同时,网络用户的交流环境,则可能随着分众化理念的深入,产生一些更加鲜明的特点。而这一切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则值得我们进行持续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原阳.新媒体与传播分众化[J].编辑之友,2008(1).

[2] 朱波.传媒分众化与行业报发展新机遇[J].传媒观察,2011(1).

[3] 王彦祥.小众传播下的精确制导[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4).

[4] 方倩.现代社交网站初探[J].新闻世界,2010(5).

[5] 高金国.谁是第一个被挤死的螃蟹[J].青年记者,2010(15).

[6] 靖鸣,臧诚.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流动模式、分众化传播及媒体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

第6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随着Facebook、Twitter、大众点评网、微博、微信等成功的示范效应的扩散,更多人开始关注SoLoMo的价值和未来。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便携终端进行定位,并与其他人分享各类信息。

国内的电商企业也因势而动,开始尝试对SoLoMo模式进行探索和开发。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苏宁易购等都相继推出了手机Web站和移动客户端,布局Mobile(移动化)市场;团购网站、58同城、美餐网等更趋向Local(本地化)运营,加强本地化服务;而新浪微博、人人网等则更注重Social(社交化)的分享概念,社交媒体做为一种体验沟通分享渠道也正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用户规模和粘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媒体通过SoLoMo模式将流量变现将会是水到渠成。

SoLoMo模式从根本上理解,就是将移动互联网、LBS和社交网络加以融合。社会化模式可以大幅度增强关系营销以及用户粘性,强化了消费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本地化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移动化模式延展了电子商务市场,有效利用了消费者的碎片时间,使消费更为便捷、畅通。后两者的核心是强化了消费的便利性,即使产品或服务能够在消费者最需要的时候,采用方便可靠的方式获取。便利性是为了简化和刺激购买决策过程,社会性是为了增加和优化购买行为。两者兼顾正是SoLoMo模式的最大优点,也是吸引电商目光的重要原因。

SoLoMo模式下电商的发展现状

SoLoMo这一概念起源于创投界,在绝大多数都依靠风投发展的电子商务领域,资本的力量影响巨大,SoLoMo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概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是社交媒体的崛起,LBS的渐入人心,还是迅速普及的移动智能终端,以及二维码运用的普及,都为电商们开发探索SoLoMo模式创造了必备条件,剩下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一)社交化电子商务

通过社交网络可以保持和提高用户粘性,通过社区、微博等能够实现目标顾客与商家代表的点对点直接沟通,还可以实现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有效消除网购者的不安全感。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有过购买经验的他人的口碑信赖度是很高的,“社交化”正是为了促进这种有利于商家的沟通创造便利条件。

拉手网曾推出过一个所谓“拉手活动”。“拉手活动”实质上是创建了一个基于团购的互动交友平台,用户在购买团购产品的同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结交新的朋友一起享用在该网站团购来的餐券、电影票等产品。目前这种社交平台几乎已经成为电商企业的“标配”。

社交电子商务并不是在社交网络上放个广告,商品下面放个喜欢和分享的按钮那么简单,社交数据与电子商务的集成分析才是更核心的内容。比如你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的数据分析某年龄段、某身份、某性别的人,他们最喜欢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每个社交媒体的使用者都会留下明显的印记和标签,这种数据比以往的调查更有可能转化为购买行为。电商们渴求的用户需求都明明白白地摆在各种自媒体上,它们免费而真实。

2013年4月29日,新浪宣布:阿里巴巴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双方将依托各自领先的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优势,打造更为活跃的微博平台,探索和建立更具想象力的微博开放生态体系及商业模式。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大鳄们开始加强在社交媒体领域的布局,因为他们明白,这不止关乎利润,更关乎未来。

(二)本地化电子商务

人们对于L B S的概念早已不再陌生,尽管纯粹的LBS提供商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中遇到了瓶颈,但是本地化服务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依然充满想象力。通过对互联网信息的技术分析,可以告诉企业消费者的分布特点,在什么区域出售什么产品和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告诉消费者,你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在不远处。尤其是旅游、住宿等对位置依赖性较强的行业,目前在这一领域已经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7天连锁酒店是中国酒店行业里电商化的佼佼者,其推出的手机应用包含了交友、位置服务、在线订房等一系列功能,其中本地化功能是一大亮点,采用手机定位技术,能够很快按照距离远近为用户搜索出附近的7天酒店,并能够即时用客户端进行网上预订,完成支付。

除了与出行相关的这种与位置服务有着天然联系的行业,O2O(online to offline)是本地化电商的另一个重要模式。消费者身边的实体店铺与网络点评、团购、优惠券等的无缝结合,正在被许多电商探索和实践着,令人期待。

(三)移动化电子商务

当前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速度惊人,也很少有人还会怀疑移动互联网的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电商移动化的基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的应用是电商移动化的工具。当下各种应用令人眼花缭乱,各家电商企业也无人缺席,例如京东移动端用户数目前已经接近5000万,日活跃用户300万,移动端订单占比接近10%,销售额占比6%,销售量以每月10%的速度增长。未来的电商类移动应用无论在功能、体验还是客户流量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潜力。

基于solomo模式的创新和创益猜想

SoLoMo必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真正将三者都运作很成功的案例,目前为止还并不多,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布局阶段和发展初期。

在这里,大众点评网值得单独一书。以笔者自身的经历为例,某次与友人在商场购物之后,打算就近选择一家餐厅就餐,于是笔者取出手机运行大众点评网的移动应用,软件会自动进行定位,并搜索到附近1000米内所有餐馆,然后按照网友评价进行排序。笔者参考了网友的评论后选择了一家餐厅,此时发现应用给出了团购链接,于是又通过手机支付宝在线支付购买了这家餐厅的团购套餐,并顺利凭借电子码完成了消费。整个流程中,既有网友评论转发的社交因素,也有LBS的典型运用,最后更是实现了即时的网络购买。可以说,这是一个SoLoMo模式与电商结合的生动案例。

笔者认为,SoLoMo模式的基础是“Mobile(移动)”,重点是“Social(社交)”,特色是“Local(本地化)”。之所以目前将SoLoMo模式运作得很好的企业不多,是因为它们跨越了三个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领主,当下还没有哪家电商企业具备能够同时玩转这三个领域的实力。因此,开放、合作和利润共享会是电商企业在未来把握SoLoMo模式的主旋律,当技术、资金、平台、用户规模等资源被有效整合之后,这种综合模式的效果才能最大化释放。具体到实际操作上来说,移动应用应该是最前沿的入口,是用户实现社交、位置服务和移动化的重要路径,谁能在应用开发与推广上领先一步,谁就有望在未来庞大的移动用户群的拓展中占得先机。

第7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美国作为世界上互联网技术领先的国家之一,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受互联网冲击也最大,最直接。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报纸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直面网络的挑战,在互联网上拓展新的天地。

2006年,是美国传统报纸的网络化进程关键的一年,大幅推进了Web2.0的进程。可以说2007年是美国传统报纸从Web1.0转化到Web2.0的一年。12个月前,美国咨询公司TheBivingsReport的调查显示,美国报纸的网站,主要还是报纸的复制品,把报纸的内容搬上网络。一年后,这家公司的跟进调查表示,情况已大为改观。该公司分析了销量排名前100位的美国报纸,报告说,“相比2006年,2007年有96家报纸网站使用RSS技术,增长21%。在这96家里面,有93家提供部分内容的RSS,其他3家提供全部文本,还没有报纸在他们的RSS‘种子’(feeds)里植入广告。”

92%的报纸在网站上提供视频,比2006年增长了61%。在这里面,39%的报纸采用原创的视频,26%使用美联社的流媒体视频,13%使用本地新闻提供的视频。

2007年,记者博客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高。95%的报纸开出了至少一个记者博客,这其中的93%(88家报纸)允许读者跟贴评论记者的博客。在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80%和83%(67家报纸)三分之一的报纸允许读者在网上留言、评论。比2006年的14%翻了一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报纸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众多报纸已经加入了Web2.0时代的社交网络socialnetwork功能,传统媒体和社会媒体结合。

特别是几家大报先后完成网站的大改版。2007年,是传统报纸转型的一年,其方向可总结为:

从编辑、记者中心到读者受众为中心;

从精英办报到精英结合社会办报;

从平面媒体主导到网络主导;

从报网互动到网络驱动;

从文本到多媒体;

从报纸编采的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

转化还在起步,但2007年是大幅改革,飞跃性的一年。

The Biving Report总结说,“这些Web2.省略每年发表年度传媒业的调查报告,2007年综合了六个指标评估和分析报纸网站的数字化制作质量与水平,值得借鉴,作为国内网站评估的参考:

受众定制化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允许用户自己定制主页,自行进行搜索功能,并使用RSS阅读器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允许使用移动电话阅读信息。一切以用户个人的偏好与愉悦体验为中心,用多方位的形式方便受众接收信息。

互动性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是否提供留言、论坛、评论、投票,有无“最受欢迎”统计显示等,以各种形式对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二次编辑(比如将点击量最多的新闻推上头条,或者由用户决定头条)。同时,用户之间还可以通过IM(即时通讯系统,如MSN\SKYPE等)、BBS等方式结成某些兴趣组群,这也直接影响到媒体的营销考虑。

多媒体制作,包括用音频、视频、网友播客、幻灯片、FLASH动画、互动图示(intera ctivegraphics)、Googlemap地图等多媒体技术,丰富报道方法,摆脱平面媒体只能依赖文字和图片的局限性,提供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品牌化

这方面包括资料来源广度,编辑程序规范,作者与出处,内链接与外链接状况等。网络媒体是否要求编辑水平和平面母报一样,网络媒体延伸了平面媒体的品牌。

深度性

传统报纸没有足够的版面来提供海量的数据和分析,但是在网络上,数据库的调用非常方便,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各种搜索和组合分析。这种应用在财经类媒体网站上比较常见,比如用户可以查阅所有股票信息,并进行投资组合模拟测算。这一点是平面媒体无法实现的,单单登载全部的股市当日行情便要花上好几个版面了。同样,对即时新闻或者股市行情的反映速度,也无法像网络一样做到第一时间同步。另外,在文本方面,网络信息可以随意使用超链接引用相关内容,丰富所传递信息的内涵,而报纸则无法达到。

收入来源

2007年的趋势是,网站倾向于开放内容,内容免费,而从吸引人气流量上来增加广告收入。《纽约时报》就刚刚宣布取消内容收费;买下《华尔街日报》后,传媒大亨默多克也透露将取消收费。《金融时报》从2007年10月起,容许读者每月免费下载或阅读30篇文章或数据。研究显示,人们越来越多使用Google等阅读内容的今天,不愿意对网上一般的综合内容付费,除非是特别的、定制式的内容服务。

二、案例:《纽约时报》的突破性尝试

《纽约时报》网站的改版,得到好评,它的特色是《纽约时报》+Web 2.0。它没有试图创造全新的网络品牌,而是将传统报纸媒体增值,有意识地延伸报纸品牌,通过网络来推广和强化它的自有品牌。它的网站上保持了报纸的“内容优势”,有超过75%的内容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之手,包括专栏作家和名牌记者。即使是突发性新闻报道,也通常由《时报》记者执笔。网站的设计保留很强的报纸感觉,包括使用白色的背景和报纸独具特色的古典英语报头。

《纽约时报》过去被称为“银灰色老太太”,意指其设计和版样保守,过去几年来,它的网站开发也比较渐进,但过去一年中《时报》引进了Web2.0的工具,有独特个性的网络版开始成型。这一系列动作包括:2006年12月,首次踏进社交网络领域。读者们如果是Digg、FaceBook或Newsvine这些网上社区的注册用户,就可以直接将任一条新闻传送到这些社区上展开辩论。

2007年2月,开放“婚礼页”,邀请读者上传自己制作的视频录像。这是该报首次由用户提供的录像。第一批录像由订婚了的伴侣讲述“我们是如何相遇的”,视频以3分钟为限。

2007年9月,在社交网络领域再跨了一步,在Face鄄Book了一个叫做“纽约时报新闻测验”的应用程序。

2007年10月,推出“我的时报”(MyTime),用户可以自己设计网站首页,订制内容、选用合适自己的栏目。

加上这些功能后《纽约时报》网站已经不再是一份单纯的早报电子版。网页的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浏览者也会为滚动新闻所吸引。《时报》的记者现在可以即时传播突发性新闻,实时进行追踪报道。网页的内容不断随着事件的进展而更新。它提供RSS复制,网站也提升受众的参与性。浏览者可以给作者发送电子邮件,对新闻报道或博客文章发表评论。

2006年的《时报》网络版,多媒体的链接多不是自自己原创。到了2007年后,《时报》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呈现非常显著的变化,不仅增加了视频报道,而且很多是由《时报》记者出镜,制作深度报道。网站另为报道提供有关原始资料、背景资料、图表等的链接。

《纽约时报》不久前整合了上述技术,应用在一个有关中国环保问题的系列报道《增长中的困局(Chokin g on Growth)中。这组报道也运用了多媒体手法,包括文字、照片、带有出镜记者的影像、互动图示、带音乐的幻灯片演示等,全面体现网络时代专题的操作方式。读者还可以下载一份该报道中文翻译的PDF文件,也可以在线收听中文版的音频。同时还可以向线上的专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这些文章随时可以用Email、Del.icio.ous、Face鄄Bo ok等多种方式由读者发送给更多读者和用户分享。

三、报纸媒体的出路与未来:无限的空间、积极的探索

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概念,也即是第二代互联网。相对于Web1.0,Web2.0种种工具,可以归纳为两个特征:“众包”(crowdsourcing)以及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实现的具体技术手段有博客、RSS、Wik i、Tag等,采用xm l、Ajax等语言代替传统的Htm l语言。

这两个基本概念相比web1.0更加直接击中了传统报纸的软肋。传统报纸强调编辑中心制,从编辑的概念出发,主导先行。在平面媒体中,编辑与读者的互动只能通过信件方式体现,无法保证即时性,更不用说用户之间的彼此交流。Web1.0仍然坚持了编辑中心制,像雅虎、新浪等门户网站仍然全面依赖自身的编辑来实现内容的呈现,不过相比传统报纸,它增加了一些即时的反馈功能,比如通过BBS论坛等方式实现互动,建立社会网络,但这种互动比较单线,形式也比较单一。

Web2.0的“众包”概念无疑是革命性的,它将内容的主导权从网站编辑手里分离出来,几乎完全依赖于用户自觉不自觉的贡献。网站大量使用“用户生产内容”(User-g eneratedonten t,UGC),受众在网上的内容,透过报业网站这个互动平台得到广泛传播。

传统媒体的资讯来源限于报纸的记者,“众包”提供了鲜活的资讯,网络报纸也为受众提供传播渠道,Web2.0型的小型网站因之飞跃发展,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用户的可能。像在中国非常流行的读书网站“豆瓣”(douban.c om),其工作人员只有9人,但注册用户已近百万。更不用说像YouTub e这样的世界著名Web2.0网站。

在Web2.0时代,用户互动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衍生了大量的社交网络网站。这些网站几乎全面模拟了人在真实世界里的社交网络,又在网络平台上扩展了新的社交功能。以Fa c eBo ok、MySpace为代表的社交型网站几乎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FaceBo ok让每个用户创建自己的档案,在上面更新自己日常的生活,并利用“六度人际空间”的概念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网上社会链。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人在社会上的大部分联系功能。

在这两个概念上演化的各种网络形式,更是威力巨大。在过去的三四年间,博客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发展成一种生活方式。它对媒体行业最大的冲击在于,它直接和传统报纸抢夺作者源,越来越多的专业直接用博客的方式写作,他们已经开始倾向于先建设好个人的网站或者博客,然后再把作品贩卖给各家媒体,改变以往向媒体投稿完全由媒体操控的方式。而众多的社会名流,以前往往对在大众传媒上发表正式言论比较谨慎,现在也开始用博客这种个性化方式来有意无意地传递他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更不要说广大的“草根”博客了,他们中经常涌现出一些“草根英雄”,成为大众和媒体的新宠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报纸已经非常被动,往往需要从博客网站上获取文章和消息来源(尽管部分消息来源并不足够安全),原来的供求关系已经开始颠倒。

第8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语义标注 社交媒体 信息抽取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095-05

1 引言

社交媒体的数据文本短、噪声大,多为对话,数据实时发生,需要基于时间和上下文的即时分析处理。如何实时、有效和经济地去访问和集成这些多语言的数据,是一个严峻挑战,目前的各种技术在准确性、可伸缩性和便携性方面都有所欠缺。

语义标注把语义模型和自然语言结合在了一起,可以看作是本体和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文档之间的关联进行双向动态的生成过程,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语义标注是通过参照在本体里的URI的元数据, 从本体(类、实例、属性或者关系等)里标注在文本里出现的概念。使用文本里出现的新的实例去增强本体的方法也称为本体填充。

社交媒体的自动语义标引可以用于基于语义的搜索、浏览、过滤、推荐、可视化分析用户以及用户之间的社交网络和在线行为的语义模型建立,还有其他的应用场合例如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

目前的语义标注技术主要是针对新闻文章或者其他较为正式、篇幅较长的Web内容,由于社交媒体自身具有内容较短、噪声大、跟时间相关、用户产生内容等这些鲜明的特点,给语义标注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 社交媒体语义标注的方式

语义标注可以采用手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等多种方式进行。

Passant等[1]提出了语义微博框架模型,以便用户给博文手动的添加机器可读的语义,该框架也支持通过主题标签与关联开放数据进行连接。Hepp等[2]提出了一个新的对微博进行手工语义标注句法,能映射成RDF语句,该句法支持标签、本体属性,例如FOAF和在同一个微博里多个RDF语句之间关系。尽管手工语义标注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每天腾讯、新浪等百万条微博的涌现,亟需自动的语义标引方法。

信息抽取,作为一个自然语言分析的方式,日益成为在非结构化文本和在本体中的规范化知识之间建起沟通桥梁的关键技术。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就是适用于语义标注的任务,传统的信息抽取和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规范化的本体作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有些信息抽取系统只是把系统输出和本体做一个映射,这些系统严格来讲,应该称为面向本体的系统。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不仅仅发现被抽取的实体的类型,而且还要把它跟目标知识库里的关于它的语义描述关联起来,通常用一个URI方式识别它,在抽取过程中需要在文档内和文档间进行命名实体、术语、关系等自动识别和共指消解。

关联开放数据资源,例如DBpedia,YAGO和Freebase等已经成为语义标注本体知识的关键来源,也作为用来消歧的目标本体知识库,他们提供了交叉引用、领域无关的数万条类和关系以及数百万条的实例,一个关联、互补的代名词的资源集合,对应于维基百科的条目和其他外部数据的概念和实例,丰富的类层次用于细粒度分类命名实体,而关于数百万实例和对应维基百科条目的链接的知识也是基于本体抽取系统的一个特点。

3 社交媒体语义标注的主要方法

3.1 关键短语抽取

自动抽取出的关键句可以表示出一个文档或文档集的主题,但不能有效的表达论点或者所有的观点,关键短语抽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浅表知识抽取,它也作为降维手段,允许系统处理较小集合的重要的术语而不是全文,用于上下文的语义标注和索引。

一些关键词语方法利用了术语共现形成术语的图,边为一对术语共现的距离,给顶点分配一定的权重,W Wu等研究表明这一类的术语抽取方法相对依赖于文本模型的方法,在Twitter数据上表现更优。这些基于图的方法在从Twitter中抽取关键短语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这个领域包括了大量的冗余,有利于形成关键词摘要。但主题的多样性增加了抽取一系列相关和准确的关键词的难度,Xin等[3]在关键词组抽取中结合了主题建模来解决该问题。

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使用该方法来产生新的标签,Qu等[4]在基于词性标签的基础上,从n-gram产生候选的关键短语,然后使用一个监督逻辑回归分类器进行过滤。该方法还可以和分众分类法进一步结合,产生标签签名,例如把分众分类法中的每一个标签和加权的、语义相关的术语联系起来,针对新的博文和帖子,进行比较和排序这些标签,从而推荐一些最相关的标签。

3.2 社交媒体中的基于本体的实体识别

基于本体的实体识别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实体识别和实体联接,实体识别阶段主要根据一个本体识别出文本中出现的所有的类和实例,而实体联接阶段则是使用文本中的概念信息,结合从本体中的知识,来选择一个正确的URI。

3.2.1 基于维基百科的方法

目前实体识别和联接的主要研究都是使用维基百科作为庞大的、免费的、人工标引的训练语料库。典型的目标知识库例如DBpedia和YAGO等都是来源于维基百科,提供了一个实体URI和相应的维基百科页面的直接映射。

基于实体消歧的方法主要是使用一个字典,里面有每个实体URI的标签,包括维基百科的实体页面,重定向(用于同义词和缩写),消歧页(对具有相同名称的多个实体)和链接到维基百科页面时使用的锚定文本。这本词典用于识别所有候选实体的URI,然后把这些候选的URI进行排序,给出一个置信分数。如果在目标知识库里面,没有匹配的实体,就返回空值。

一个广泛使用的基于维基百科的语义标注系统是DBpedia Spotlight[5],这是一个免费的可定制的Web系统,它通过DBpedia的URIs标注文本,它的目标是DBpedia本体,包含了三十多个顶级类和272个类,通过显式地列出他们或一个SPARQL查询,来限制哪些类(或者它的子类)用于命名实体识别,这个算法首先通过查找一个来源于维基百科的URI词汇字典挑选候选的实体,然后使用向量空间模型对URI进行排序,每一个DBpedia资源都和一个文档相关联,构建的每一段文字里都使用到在维基百科里的概念。

LINDEN框架[6]在基于维基百科的信息外,还充分利用了YAGO里更丰富的语义信息,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Wikipedia-Miner工具,该工具用来分析有歧义的实体的上下文和发现出现在维基百科里的概念。在TACKBP2009数据集上的评测表明LINDEN超过了所有的只基于维基百科的系统,但目前LINDEN还没有和DBpedia Spotlight在同一数据集进行测试比较。

3.2.2 面向社交化媒体的方法

命名实体识别方法一般都是在较长、较常规的文本上进行训练,当作用在较短和更多噪声的社交媒体内容上的时候,效果较差。面向社交媒体的方法融合了语言和社交媒体专门的特性,尽管每个博文提供了很少的内容,但可以从用户资料、社交网络和回复中发现更多的附加信息。

Ritter 等[7]通过使用Freebase作为一个大规模已知实体来源,提出了命名实体分类的问题,如果没有考虑到上下文,直接进行实体查找和类型分配,只能得到38%的F值,其中35%的实体是歧义的,具有多个类型,而30%的实体没有在Freebase中出现过。如果使用被标记的主题模型,考虑到每个实体字符串出现的上下文和在Freebase类型上的分布,命名实体分类的F值提高到了66%。

Ireson 等[8]研究了在Flickr网站上命名标签的地名消歧问题。这个方法是在Yahoo! GeoPlanet语义数据库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地点实例都提供一个URI,与一个相关地点的分类,这个标签消歧的方法利用了其他分配给照片的标签,用户上下文(一个用户分配给他所有照片的标签)和扩展用户上下文(考虑到用户联系人的标签),这种基于社会化网络上下文的使用显著地提高了整体消歧的准确性。

另一个附加和隐藏的语义是微博里的主题标签,Laniado 等[9]详细调查了三千六百多万条微博里的主题标签语义,使用了四种度量指标:使用频率、使用的一致性、稳定性和专门性。这些度量用来决定哪些主题标签可以被用作标示符,连接到Freebase URIs上,通过从分众完成的在线词汇表,添加主题标签的定义,主题标签也可以作为语义信息的附加来源。Mendes等[10]通过简单地在DBpedia里查找,而没有进一步的消歧就完成了语义标注。用户相关的属性和社会关系都在FOAF里了,而语义标注通过MOAT本体来实现。

Gruhl等[11]关注了语义标注的消歧元素,审视了处理高度歧义的情况,例如歌曲音乐专辑的名称。他们提出的方法首先限制用于产生候选的MusicBrainZ本体的部分,通过过滤掉所有在给定文本里没有提到的音乐家的信息,然后运用词性标注和名词词组组块,把这些信息作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输入,在此基础上进行消歧。这个方法对关于三位音乐家的MySpace帖子的语料集做了测试,尽管本体很大,但有关文本很快被找到,具有较高的效能。

3.2.3 商业化实体识别服务

现有大量的商业在线实体识别服务用实体标注文档,给文档指派关联数据URIs,NERD在线工具可以轻松地在用户上传的数据集上进行比较,还可以整合他们的结果,把结果映射到关联开放数据云上。

Zemanta[12] 是一个在线标注工具,最初专门用于博客和邮件内容,帮助用户通过推荐来插入标签和链接。Open Calais[13]是另外一个语义标注的商业化Web服务,Abel等利用它在新闻相关的微博里识别命名实体,目标实体一般是地理位置、公司、人员、地址或联系电话等,而被抽取出来的事件和事实一般涉及以上的实体,例如公司竞争者、联盟等。实体标注包括URL,允许通过http访问在关联数据中的这个实体的更多信息。目前OpenCalais连接到8个关联数据集上,包括它自带的数据库,如DBpedia,Wikipedia,IMDB等,广泛涉及到了本体中的实体类别。Calais的主要局限性是专有的性质问题,例如用户通过Web服务发送文档来进行标注,接受标注的结果,但是他们不能给Calais一个不同的本体来进行标注,或者定制实体抽取的方式。

3.3 情感监测和观点分析

自动情感监测技术主要分为基于词汇的方法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词汇的方法主要依赖于一个情感词汇库,包含了已知和预先收录的情感术语,而机器学习的方法利用浅表语法或语言的特性。大多数情感和观点分析方法没有或者很少利用到语义,例如把博文分为积极、消极或中性情感,是建立在n-grams和词性信息的技术上。这些方法会导致数据量少的问题。Saif等[14]证明了使用语义概念代替单词能显著提高极性分类的准确性,这个方法使用了AlchemyAPI来进行语义标注,它包括了30个实体类,绝大部分是人物、公司、城市和组织等。这个方法在斯坦福Twitter情感数据集上作了评估测试,性能超过了其他没有使用语义的现有方法。语义标注还可以用来完成挑战性的观点挖掘任务,结合来源于WordNet等上的情感词汇,使用基于规则的实体识别器来识别出微博里的人物、政治团体和所持观点,然后进行语义分析,使用模式来产生三语组,表示出观点持有者和投票意愿。

3.4 跨媒体联接

由于微博内容比较短,如果不参考外部资源的上下文内容,很难被理解,所以需要跨媒体的自动联接。Abel等把微博和当前的新闻故事连接在一起改善微博的语义标注的准确性,探索了一些联接策略:利用出现在微博里的URL,微博和新闻文章的TF-IDF相似性,主题标签和基于实体的相似性(例如OpenCalais识别出来的语义实体和主题)等。Hubmann-Haidvogel等[15]使用在线新闻从Twitter,YouTube和Facebook上汇总关于社交媒体关于气候变化的内容。

4 社会媒体的语义标注改进途径

目前的社交媒体语义标注方法有很多的局限性,很多方法就像关键词和主题抽取一样,只能解决浅表问题,而基于本体的实体和事件识别并没有取得在较长的文档上那样高的准确度和召回率。语义标注方法只适用于它们训练和评估的数据,在社交媒体标准数据集的训练算法也是有限的,使用命名实体类型和事件标注的微博条数一般都小于1000条,需要来自不同社交媒体类型更大的共享评测语料集,如果通过传统人工的方法进行,则不可能完成。

4.1 众包

一种改善自动标注的途径是进行众包,ZenCrowd[16]系统把大规模的实体和在Amazon Mechanical Turk上的微任务,能够自动连接到LOD云上的文字部分不交给标引员,只是在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咨询标引员,这样显著提高了标注结果。欧盟FP7资助的Xlike项目[17]也尝试众包去解决社交媒体广泛使用的非正式语言的非规则性,提高标注的准确性。Gate Teamware[18]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协同标注工具,支持分布式团体工作,可以为非专业的标引员进行个性化定制使用。

4.2 利用Web of Data上的海量知识

另一种改善社交媒体语义标注的途径是更好的利用Web of Data上的海量知识,目前大部分局限在维基百科、DBpedia和YAGO上,使用网络数据的一大问题是,由于常用词和停用词的大量使用等造成的歧义,需要自动化的领域分类的步骤,确保特定领域的LOD(关联开放数据)资源被用于标引相关领域内的社交媒体。使用网络数据面临的第二大问题是健壮性和可伸缩性,在面临LOD资源的噪声知识时,在处理有噪音的、语法不规则的语言的时候,能保持一定的健壮性,考虑到Web of Data的规模,设计基于本体的算法时,算法要在维持较高的计算水平的同时,又能有效的加载和查询这些大规模的知识库。最后一个有效利用网络数据资源的障碍是相当有限的可用词汇信息。除了维基百科上的资源,其他的词汇信息大多数局限在RDF标签。这就限制了他们在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和语义标注上的使用。近期很多学者都专注于利用协作完成的维基学科去建设跨语言词汇资源。它包含了很多外来词和新词,并且不断被贡献者社区进行更新,可以在分析用户内容时作参考使用。针对英语和德语,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有建立UBY[19],这是一个综合的、大规模、语义-词汇资源,它基于维基百科、WordNet和其他的LOD资源。有些研究还关注基于语言的本体建设,提出把语言信息和本体元素进行关联的模型,这些都为跨语言语义标注系统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5 结语

尽管社交媒体的语义标注技术还有很多的改进空间,但语义标注的结果已经被应用在从社交媒体流的隐形信息中自动获得用户和社交网络的模型的方法上。为了更好的挖掘出隐含语义信息,处理多噪声的动态社交媒体流,我们需要探索更加稳定、准确的大规模实体和事件识别方法,需要进一步细化意见挖掘算法用于目标识别,解决时间波动性问题,对冲突意见的探测和建模以及意见汇总。

参考文献:

[1]A. Passant, J. G. Breslin, and S. Decker. Rethinking microblogging:open, distributed, semantic[C].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Engineering,2010:263-277.

[2]M. Hepp. HyperTwitte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a Twitter messages[C].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by the Masses-17th International Confe

rence EKAW 2010,2010:451-461.

[3]W. Xin, Z. Jing, J. Jing, H. Yang, S. Palakorn, W. X. Zhao,J. Jiang, J. He, Y. Song, P. Achananuparp, E. P. Lim, andX. Li. Topical keyphrase extraction from Twitter[C].Proceedings of the 4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ies, HLT ’11,2011:379-388.

[4]L. Qu, C. Müller, and I. Gurevych. Using tag semantic network for keyphrase extraction in blog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381-1382.

[5]Dbpedia Spotlight[EB/OL].[2013-06-02].http:///projects/dbp-spotlight/.

[6]W. Shen, J. Wang, P. Luo, and M. Wang. LINDEN: Linking named entities with knowledge base via semantic knowledge[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2012:449-458.

[7]A. Ritter, S. Clark, Mausam, and O. Etzioni.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in tweets: An experimental study[C]. Proc. of Empirical Method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MNLP), Edinburgh, UK, 2011.

[8]N. Ireson and F. Ciravegna. Toponym resolution in social media[C].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ISWC),2010:370-385.

[9]David Laniado and Peter Mika. Making sense of Twitter[C].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1),2010:470-485.

[10]P. N. Mendes, A. Passant, P. Kapanipathi, and A. P. Sheth. Linked open social signals[C].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 2010:224-231.

[11]D. Gruhl, M. Nagarajan, J. Pieper, C. Robson, and A. Sheth. Context and Domain Knowledge Enhanced Entity Spotting in Informal Text[C].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ISWC’2009), 2009.

[12]Zemanta[EB/OL]. [2013-06-03]. http://.

[13]Opencalais[EB/OL].[2013-06-03]. http:///.

[14]H. Saif, Y. He, and H. Alani. Alleviating data sparsity for Twitter sentiment analysis[C]. Proceedings of the #

MSM2012 Workshop, CEUR,2012.

[15]A.Hubmann-Haidvogel,A. M. P. Brasoveanu, A. Scharl, M. Sabou, and S. Gindl. Visualizing contextual and dynamic features of micropost streams[C].Proceedings of the #MSM2012 Workshop, CEUR, 2012.

[16]G. Demartini, D. E. Difallah, and P. Cudré-Mauroux. Zen-Crowd: Leveraging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and crowdsourcing techniques for large-scale entity linking[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2012:469-478.

[17]Xlike[EB/OL].[2012-06-05]. http:///.

[18]Kaling Bontcheva, Hamish Cunningham, Ian Roberts, Angus Roberts, Valentin Tablan, Niraj Aswani, and Genevieve Gorrell. GATE Teamware: A Web-based, Collaborative Text Annotation Framework[J/OL]. [2013

-06-03].http://eprints.whiterose.ac.uk/75937/.

第9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文

社交化正在改变传统的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使传统中心节点式结构,转变成为动态的网络结构。基础设施的分布式和云服务化,使各种终端都可以接入服务,不再受到位置和终端类型的限制,服务的提供和接入彻底去中心化。

社交化带来的开放式体系正在使原先很难实现的系统互联互通变得越来越可行。数据的开放,使得长期以来难以实现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成为了可能;基础架构的开放,尤其是开源硬件,正在成为即开源软件之后的新的开放趋势。

社交化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的创新发展。教学组织从以班级授课制走向分散式、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一灌输式、一刀切式,变为互动式、翻转式、项目案例式;学习环境则由原来的课堂、学校、定点、定时,转变为全社会、全网络、随时、随地;以云端环境为依托,实现了家校互联、资源互通、师生互动、生生互助。

社交网络的产生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的供需关系、产品理念及行业界限等一系列工业化生产的传统法则,催化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逐步推动着企业组织的重塑和商品市场的变革。

社交化趋势下的新兴商业模式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粉丝经济”,企业以消费者为核心,聚集起自身的粉丝团体,并借此开展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二是极致体验,产品与文化、价值观相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三是跨界融合,不同行业以互联网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为基础,融入自身行业内容,实现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