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劳动教育感悟范文

大学劳动教育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劳动教育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劳动教育感悟

第1篇:大学劳动教育感悟范文

1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党对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饱受知识贫乏的农村人期盼后代人不再是时代的落伍者,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上大学这唯一的出路上。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有些人不愿参加社会劳动,连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干。农村中小学校更是在升学率、优秀率上拼命做文章,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是否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思考甚少。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扭曲了智育发展,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到艰苦朴素的集体中去,学会求知,尝尝艰辛,触摸社会跳动的脉搏,体会人类生存条件,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光凭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凭给学生念几篇所谓感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显然已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也只有通过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八荣八耻”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也只能让学生在从事勤工俭学活动去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勤工俭学劳动教育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能教育和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是将理论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桥梁。让学生到工厂听听机器轰鸣,看看师傅发愤图强的拼搏精神,他们的心灵深处会留下难忘的印象;“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一个小学生横竖都能背诵的诗句,现在又有几个中学生能够正真的理解和体会,所以他们可以随便乱倒饭菜,他们根本不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到学校农场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体验一次劳动,尝尝劳动的艰辛,听一下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说明,他们才懂得成果来之不易;让他们爬山采一次药,使他们懂得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顶峰;让他们种一棵树,并确保其根深叶茂的历程,使他们懂得在树下乘凉的快意和成才的欢乐;让学生参加一次夏(冬)令营活动,领略祖国秀丽山川、历史名城,感悟大自然和高新科技的奥秘,使他们懂得只有强国,才能兴家,从而树立“为国家之崛起而奋读书”的道理,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2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在在中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虽然他们生长在农村,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一切都是大人包办代替,在小学生中不会做家务、不会洗手绢的大有人在,初中生不会使用铁锹、锄头、的学生不低于60%,更区分不了韭菜和葱,高中生连简单的照明灯头都不会接,这些不能不说与我们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除了在课堂上和校园内进行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大量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在校园内是无法完成的,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在课堂上无法掌握的东西。

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这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年龄而定。对高中学生来说,根据所学知识除必要的实验室实践外,要与校办劳动教育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融入社会的意识,让他们有新鲜感,并进行必要的操作,使他们融汇在校学习的知识,从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初中生而言,组织学生到社会,到基地去学习劳动技术课,激发他们对某种知识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慢慢形成好钻研的习惯。对待小学生,要从爱做家务事教育开始,到劳动实践基地和勤工俭学菜地拔拔草,给小苗松松土,学习移栽小苗等,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完成某一项劳动任务的能力。总之,要创造环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做有所感,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单一的教育结构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占绝大多数的学生。作为农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未来的农村。

第2篇:大学劳动教育感悟范文

1戏剧教育

张伯苓先生不是文学家或艺术表演家。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深深体会到了“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的教育心理学道理,所以在开办南开大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戏剧的美育功能。他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他指出: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所,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首先,他希望学生通过戏剧表演获得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他根据莎士比亚世界即舞台的观念,强调戏剧是人生的缩影,舞台上的演练能让演者获得许多的人生体悟,是走上社会的准备。1916他在《舞台﹑学校和世界》一文中说“: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学校者其预备场也。”其次,他希望通过戏剧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在角色的扮演实践中增强自信心获得满足感,同时获得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刺激表演者的成长和发展。再次,他还希望通过演剧活动让学生体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社会以及环境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2音乐教育

张伯苓的父亲久庵先生擅长琵琶并且对音乐有笃学精神,这与他重视﹑爱好﹑欣赏到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张伯苓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南开的音乐教育造就了沈汀等我国老一辈的著名音乐家。

3环境教育

张伯苓先生的美育思想也体现在南开大学建筑的设计和建筑的颜色上。南开的校色是紫白色象征性的要求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洁奉公的品德体现了美育的心理作用。在学校建筑的设计上他不仅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还重视建筑的文化属性和建筑艺术的美育功能;他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有些建筑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寓德育于美育的原则。张伯苓先生认识到赏心悦目﹑整洁卫生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因此他重视校园环境美和学校建筑美。张伯苓提倡“镜箴自鉴”和“考美”。所谓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实际是对自己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的要求。启发自觉遵守纪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南开教育重视全校的美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整洁卫生、美观尤为重视。南开大学的美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了学生奋进学习的力量;南开大学以美育促智育﹑德育﹑体育﹑方法取得了劳动教育的成效,并且已经体现在多数南开人的心灵美﹑言行美﹑和环境美中。

二、张伯苓先生美育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3篇:大学劳动教育感悟范文

学校后勤保障着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资供应和管理,后勤人员是在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服务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无法找到或看到的教育。而在"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言行育人"的后勤"四育人"中,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1.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当师生置生于整洁、优美、文化品位非常高的校园环境中时,就能使人精神振奋、愉悦、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积极向上。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需要学校后勤人员的精心设计,通过学校环境建设,表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把教育体现在有形的学校后勤工作中。

1.1打造洁净优美的绿色校园。按照净化、美化、绿化、硬化的原则,把校园环境当作"隐形教育课程"来打造,一方面我们对校园进行正确定位,规划校园的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榕树林-龙文棋苑)、综合活动区的布局,整体美观大方,生机盎然。一进校门,就可看到绿树、花草,处处花红树绿,处处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体现了高格调的文化环境氛围,如同走进一所美丽的花园。另一方面,学校的绿化与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在参与绿化管理的劳动过程中,既学到了劳动的知识技能,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培养了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进一步内化为优良的品德素质。

1.2学校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各种现象缺乏鉴别能力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点做法:第一、巧设宣传标语。当你踏入高坪小学,细心的你会发现,校园里错落有序地竖立着精致的宣传标牌,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机灵的动物造型或可爱的植物造型,点缀在优美的校园之间。宣传标语内涵意蕴俊美,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对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趣、增进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习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在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狠抓学校的环境卫生。学校严格落实"卫生评比"和"日常行为督察"制度,加强卫生评比,强调把搞好卫生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视为一体,德育处每天都要组织学生干部对各班的室内外卫生进行评比,对乱扔垃圾的同学给予曝光、通报,慢慢地学生就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都能自觉地把垃圾放进垃圾桶。学校各班还开展了"环保,从我做起"等环保主题队会活动,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不乱扔废弃物,自觉收集饮料瓶和废弃纸张,这无形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提高了思想素质,如今,一走进我校你都能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体会到一个拥有良好校风学风的精神文化氛围。

2.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针对校园文化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自觉性的特点,近年来,我校精心规划校园环境,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2.1学校在校门入口处,建成一个"现代科学精神,培育学生公民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精神脊梁"的展示墙,在教学楼布置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主题,一层一个方面,校园南楼的两层楼以"仁义"为主题,在每间教室走廊墙上悬挂"仁、义"的历史故事,而在校园北楼的三层楼则以"礼智信"为主题,在教室走廊墙上悬挂相关主题"礼、智、信"的历史故事。校园东楼主要是书画、音乐室,根据这幢楼的楼体功能,我们安装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图文并茂的解说展板。

2.2走廊文化是环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走廊脊梁上设计安装了形状统一的双面展板,摘录了著名的文学名篇,如:《三字经》、《弟子规》、《大学》、《旬子》、《孟子》中的佳句名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3根据学校建筑特色,在教学楼通往操场的过道两旁墙壁上安装中华美德"忠孝"文化展板,左侧为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图》,突出"孝"的主题;右侧围墙有蜿蜒曲折之形,我们安装了"龙之脊梁"――古今名人介绍展板,突出"忠"的主题。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言语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好习惯,感受到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

3.创设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细胞,班级文化是每个学生都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的文化。

首先,学校对每个班级的教室布置做了基本的统一要求:黑板上方张贴学校统一制作的"诚实勇敢,文明好学"横匾,中间是鲜红的国旗图案,寓意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生要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学习的奋斗目标;

其次,教室内两侧墙上的张贴名人名言,用以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第三、各班级设置图书角-书柜里有琳琅满目的图书、开设读书专栏,开展班级文化沙龙,让师生进行心际交流。学校把读书纳入一项常规管理,引导师生品读经典,开展随笔漫谈,感悟教育,让师生读懂美丽、读懂人生的价值,通过读书振奋精神、健全师生的品格、提升境界。

第4篇:大学劳动教育感悟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Abstract: Humani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a university. It provides guidanc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rning how to be a civilized man, and how to cope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human and society. Besides, it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 rationality, sensib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hus, social practice is of comprehensive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ty awareness, human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practice; university student; humanity education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命题进行了辩证的否定,认为“生活即教育”。两位伟大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主张结合社会生活来教育。我国古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强调了到社会中去学习,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从教育的规律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意识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环是经历“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断强烈、不断升华,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入社会生活,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

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是直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从根本上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质量要求。但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可变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与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相对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加强社会实践,可以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减小这种差距。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作为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和书本知识来认识事物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补充、完善课堂和书本知识的不足,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人文素质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处处涵人文,人文在处处”,才能真正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实践的结果不仅是外在客体的改变,同时也促进实践主体的身心变化和知识、能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促使自身发生变化,锻炼与培养自身的气质、修养、性格等人文内涵,体验到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责任、应具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通过社会实践,也可完善、强化培养目标,深入改革教育、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切实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

二、社会实践是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情民意,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规范,不断改造自我,以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要求,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身社会性的过程。它也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首先要从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开始。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彻底端正对自身的认识,修正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过高、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感情脆弱、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开拓协作精神不够等缺点,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和主流,明辨事理。实践不仅能出真知,而且是创造的源泉。创新的课题来自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解决来自实践的课题,并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和革新。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能有效地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培养创新精神。

转贴于

三、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当大学生跨入社会门槛之后,学校里的老师已不在身边,父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唠叨,但他们的观念在改变,知识在增长,经验在丰富,技能在提高。谁是老师?是社会生活大舞台中的人们,是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使你学到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求知、共处、做事、做人。大学生在学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大课堂学习。学校尤其是高校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极其有限,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性。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汪中求说“细节决定成败”。大学生有了向社会大课堂学习的态度,就要注意生活的细节,真理情理无处不在,人文素养成于点滴。学校是播种理想的乐园,而现实才是我们生活的场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曾有多少学子的理想之火被现实生活的狂风暴雨所扑灭。我们不能因现实生活的复杂就否定理想的必要,也不能因理想的绚丽多彩而否定现实的生活,大学生不可能生活在脱离现实之外的国度,理想之花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盛开。[1]而人文素质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拥抱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砥砺品格、提升人文素质十分重要。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检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高校要精心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感悟人生。为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向深入,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各地与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大学生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协议规定:学校定期组织大三年级的学生到协议单位参加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单位提供岗位和部分物质帮助。利用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不仅能了解到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信息,而且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与社会要求的距离,从而增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向基地单位展示和推销了自己的才华。而基地也可能从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人才,同时还能向学校反馈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存在的一些距离。对学校而言,既解决了学生实践的单位、节约了相关费用,又能为改进人才培养规格取得一线资料,可谓一举三得,实现了三赢。

另外,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特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和人文景观,到工厂、农村、街道等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五、社会实践具有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社会实践不仅具有显著的德育、智育功能,而且也是体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美育发展和促进劳动教育。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可界定为社会智能和实践智能的培养。社会智能是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及实际所具有的社会经验和适应社会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等,其中包含人文素质教育的许多内容。实践智能是指对生产劳动、社会改造、科技、教育、艺术等人类实践领域中的实际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以及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两种智能尤其是社会智能的培养非常有利于理工科学生人文气息的凝集。

六、结语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旨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客观条件的一些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不够深入,有的走过场,有的无经费,有的参加人数少,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所以,当前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学理研究[3],重视开展社会实践。任何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或割裂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理论和实践,都将不可避免地坠入虚无和尴尬,直至走向穷途末路。

参考文献

[1]申屠待旦.教育的新节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第5篇:大学劳动教育感悟范文

关键词 数学美 素质教育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众所周知,数学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是我们的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不但有智育的功能,也有其美育的功能。数学美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展示隐含的美

挖掘数学美

创造数学美

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奠宙著.数学的明天。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12

【2】欧阳维诚..数学.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基因.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

【3】马忠林主编.郑毓信著..数学方法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12

【4】马忠林主编.胡炯涛著..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9.12

【5】戴汝潜主编.任勇.张芃著.中学数学教学艺术.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

第6篇:大学劳动教育感悟范文

【关 键 词】 理念创新;科学发展;德育;高校

德育,亦称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之“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每个环节之中,对学校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高校德育理念创新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又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的增长;既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又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高校的德育对象同样是学生,而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无不在他们的思想上“烙”下印记。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自然相对上升,随着大环境消极影响的增多,关系德育的可控性有可能被减弱,这些直接影响着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对高等学校德育建设带来无可抗拒的冲击,同时对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更迫切的要求。因此,与时俱进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德育理念进行创新,实现德育理念现代化,已成为推进高校德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高校德育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德育理念创新的内涵

高校德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涵盖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每个细胞,服务于高素质合格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结合当前新形势,高校理念创新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树立“学生中心”德育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高校德育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在德育内容的定位上体现养成性。学生的品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专业教育、日常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实际,注重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体验性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体验现实,在体验中受教育、受感悟,在体验中养成优良的品质。其次,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上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基本规律。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之中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并在长期的自我教育实践与体验之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将思想品德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再次,在德育方式的构建上要突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因此要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同时,德育师者在践行“学生中心”德育理念的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促进德育工作具有主动性,实现德育的转化和内化。

(二)树立“三全”德育理念

本着全程育人,高校德育要确立“三全”德育理念。所谓“三全”德育就是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它渗透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融汇于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之中。

所谓“全员德育”,就是从学校党政领导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确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和“校园无空地,处处皆德育;校园无小事,事事可育人”的新德育观,全校教职员工都要承担德育工作的责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或受教育者,人人负起育人的责任,自己身先垂范“做好人”、做德育工作的有心人,使学校每个地方都成为育人的场所。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可塑性强,根据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学校每项工作、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校风校貌等都会对他们起到教育的作用,教职员工的全部工作和学校整个环境,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人人有责,要以自身实际行动感化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充满阳光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所谓“全程德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并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德育资源以及整体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指的是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在空间上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环节。全程德育要求树立全过程育人意识,所有的教育者对学生德育教育增强整体性和一贯性观念,自始至终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所谓“全方位德育”,就是要求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的联系,提倡家长走进学校,学校走向社会,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从各个方面构建有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畅通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全方位德育的格局,把德育工作做到制度化、课程化、网络化、社会化。

(三)树立“道德情感”德育理念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顶峰,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激烈“动荡”之中,有渴望成才的激情,有追求完美的向往,有吸引异性的需求,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还有自我张扬的冲动……高校德育必须对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激烈“动荡”中的大学生们给予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构建起自我心理调适、自我行为控制、自我道德完善的德育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德育现代化步伐,积极开展诸如“青春期道德情感教育”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将德育、青春期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从青春期道德情感培养入手,实施青春期道德情感教育,并以此改进教育教学过程[1],帮助青春期学生正确解决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与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道德和行为习惯问题,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四)树立“自主探索”德育理念

以品德养成为目标、以学生自主研究探索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德育理念,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一个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探索德育“过程”与“结果”并重,既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探究之中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激发学生“自我成才”的主体意识。它有利于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增强德育的时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与自我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还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快乐德育、情境德育相融,使学生容易接受熏陶,实现高效,提高德育实效。

(五)树立“和谐”德育理念

和谐德育,是指“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2]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包括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和谐,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的和谐,及知、情、意、行的和谐等。和谐德育的工作形态是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形成的教育合力的有机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德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3]这对于社会和谐构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益生,杨纪武. 高校德育研究[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第7篇:大学劳动教育感悟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05-03

素质教育是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社会长远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尊重个性人格、开发智慧潜能、促进主动发展、培养态度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学校、社会与家庭的配合推进。构建“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模式是探索学校、社会与家庭合作育人机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于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价值追求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在启蒙教育的小学阶段,破除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是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初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饱受诟病,“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根本所在。应试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脱离社会生产实际需求的教育倾向,既违背了学生自然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也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此,政府着急,学校纠结,教师困惑,家长焦虑,学生郁闷,社会迷茫。

实践育真知,实践强素质,实践出人才。自古至今,实践促成才的例子举不胜举。古有李时珍,学医写典周游各地,他历尽千辛万苦先后走访现今的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等地,亲自采药,亲口尝药,亲笔记药,最终完成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成为造福千万患者的一代名医。今有莫言,因受“”影响小学五年级辍学,放过牛,讨过饭,做过临时工,后参加,做过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也在部队喂过猪、种过菜。他感悟生活,笔耕不辍,先后写出《红高粱》《蛙》等多部(篇)文学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人民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急需实践平台支持,构建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重要价值为之凸显。首先,社会实践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搭建锻炼平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家长和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在学校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再满足于仅仅接受书本教育。学生对社会生活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兴趣特长,需要接受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通过亲自组织、策划、参与各种活动,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真正实现全方面发展。其次,社会实践促进校内外共同育人格局形成。坚持长期的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能逐步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其品牌能在社会中赢得美誉,能与家长建立信任,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社会实践教育和校内教育教学紧密相联,社会实践效应是激发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外部动力,起到提高校内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作用。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联合育人,形成合作育人的格局。第三,社会实践契合了小学教育新课程综合改革的要求。学校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和优化富有自主性、活动性、社会性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正好能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使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内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还能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中实践体验、充分吸收。

二、“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模式建构例析

正是基于上述的价值追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

模式的名称为“小学生・大课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以下简称“小学生・大课堂”模式)。“小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小学就读的孩子们;二是指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面前,每个人都是微小的,都需要在社会中虚心学习、实践成长。“大课堂”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素质教育的课堂不仅包括教室、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社会,教与学都不能脱离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是校内外课程的统一;二是指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环境,学生要在这个大环境中实践锻炼,经受社会考验,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小学生・大课堂”模式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活动时间安排。每周有半天或两周有1天教师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星期五下午或星期五一整天,既不影响校内教学也不占用师生双休日。(二)主题内容设计。学校以学年为周期,每个学年设计一项主题内容,一年级为走向自然,二年级为走向文化,三年级为走向科技……这些活动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强调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地社会教育资源,注重提升学生的素质。例如,一年级的主题是走向自然,学校从南宁市园林局了解到,我市现有14座街心公园,各有不同的景观,教师就在一学年时间里组织一年级的小学生逐一游览14座街心公园,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绿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激发他们树立好好学习、建设美丽南宁的理想。(三)活动组织管理。第一,宣传动员。学校首先在全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中开展广泛细致的宣传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让他们了解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分管这一方面的副校长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进行说明,消除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误会,疏通部分家长以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影响学生考试分数的心理障碍。教师、家长和学生思想上达成共识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第二,组织和管理。“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以校长、书记为总指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指挥长,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作为主要成员,其他任课教师和行政员工为辅助力量。全体教职员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第三,组织协调。我们统筹安排、全面协调。对内我们紧凑、科学地安排各科目课程,教师致力于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对外我们处理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实践单位、社区、家长等各方关系,构筑和谐的互动空间,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第四,安全和经费保障。每个班每次外出实践,学校都派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至少两人全程组织跟班,同时还招募5位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7位成年人全程负责,学生的安全得到较好的保障。活动所用的交通工具,先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和交通警察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才向公交公司租用,司乘人员的证件也先由交通警察部门查验核准,确保交通运输合法安全。活动经费由家长缴纳班会费为主、学校适当支持为辅、社会赞助为补充,所有活动开支均由各班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志愿者统收统支,学校不直接介入。第五,活动资料整理。每一次实践活动和每一个学期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都分类收集整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有关资料。学生方面的资料包括学生制订的计划、采访记录、交流材料、照片、总结心得等;教师方面的资料包括教师计划总结、对学生材料的阅读札记、批阅记载、指导建议等;家长方面的资料包括参加活动心得、活动建议、实施过程的监督意见等;社会方面的资料包括实践单位介绍、接受采访谈话记录、实践单位的评价、活动建议等。

“小学生・大课堂”模式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小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锻炼了意志,强化了学习动机,增加了审美体验,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家长们更加了解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理解了学校突破常规设置“大课堂”的用心,增强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共识,感受到参与活动合作教育孩子的愉悦,从而更加信任学校和教师;教师们活化了专业科目的知识,提高教书育人技能,密切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也得到愉快的合作体验;学校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大课堂”育人思路,整合了学校与社会的综合资源,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得到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和社会的理解与好评;社会也通过这个模式平系了学校,参与了教育,与学校合作共赢。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成效显著,几年来多次向教育局、教科所等上级领导汇报,与区内外的教育同行交流,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大家认为,此举在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义务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实践思考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引发了笔者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思考。

第一,更新理念,实践活动课程化。不少学校都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大多是临时组织的,不够系统化、主题化和科学性。教育者必须要在观念上认识到,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强化应试教育提高应考分数,而是为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小学生・大课堂”模式就是以“激趣、启智、悟理、导行”为基本理念,遵循整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从师资投入到系统协调,从主题内容到开展形式,从时间保证到经费保障,全方位、全过程、全配套使之课程化。

第二,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长期化。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实践活动不可能像大学生那样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要求。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只要能逐步在感性认识上多一点了解社会,在知识学习上多一点结合社会,在情感上多一点喜欢社会,在行动上多一点亲近社会,就是有所收获,就是成功。教育者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长期化实践活动,促使实践活动从量变到质变,慢慢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