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的属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从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出发,结合笔者教学工作经验,分析了幼儿美术教育发展儿童主体社会性感受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 主体社会性 发展 策略
一、学生的主体社会性感受
感受指的是学生在与外界事物接触式所受到的影响,它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分为五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色、感、会、行、知五个方面。色指的是学生对形状、颜色等外观特征的感受;感指的是学生对外界事物所创造意境的接纳;会指的是对事物的特征和相貌产生一定的认识;行指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情境或特征产生描绘的冲动;知指的是结合情境将已有知识汇聚,以为之所用。正是这些基于社会性的不同感受,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正是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出发,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接触世界、体验生活,形象的表达世界和生活,使学生对己、对外的认识不断丰富。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发展学生主体社会性感受的策略
学生的发展凸显出形象的特征,表现为学生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与成人沟通交流,对所生存的环境产生直观的形象和空间感。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形象感受不同于成年人的理性感受,大多体现在对事物特征的表述和联想,在态度上表现为对事物充满好奇的观察和主动的接触。因此,在小学美术活动教育中,一方面要注重美术活动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美术活动的形象化特征。
(一)在生活化的感受中开展美术活动
学生美术作品的创造首先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直观体验。小学美术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喜洋洋和灰太狼是学生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里面有一系列形象鲜明、深受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形象,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丰富美术的教学内容。在动态的表现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卡通形象以PPT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些图片设计到相同动物的不同想象和不同动物的不同形象,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2-3个卡通小动物,以这些小动物为主角编一个小故事,通过两三幅画将这个故事表达出来。学生在服饰、背景、故事的设计过程中提高了绘画水平,也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增加了生活的乐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是丰富多彩的,但这样的感受由于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的有限,还无法全面的予以表达,而美术作品的开放性,为儿童的主题社会性感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趣的表达方式。
(二)在主体性的情境感受中开展美术活动
儿童阶段的发展表现为一定的“儿童中心”思想,主体性的情景设置是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作品成为表达参与感受的工具,使美术活动与儿童的感受融为一体。例如,在一节学习色彩的美术教学中,将“穿衣服游戏”引进课堂,设计生活情境,这些小朋友都是要参加小明的生日聚会,他们都想成为晚会上的焦点,请用你的画笔为这些小朋友选择衣服和色彩。学生在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小伙伴都装扮完毕,然后高举自己的画,以优美的姿态带领你的小伙伴来到小明的生活聚会现场,介绍自己的服装设计。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完成画画,并给与展示的机会。最后,大家猜一猜谁是今晚最亮眼的小明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开对色彩的讨论,色彩的搭配,怎样的色彩适合聚会,看着学生小大人似的讨论,看着孩子们在欢乐中习得色彩的知识,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才是有生命的美术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美术活动的有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性感受,在游戏的感受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发展自己与同伴、与社会的互动和交往。
(三)在学生美术作品中凸显“幼儿化”特征
学生的美术作品与成年人的美术作品大不相同,小学美术不是以艺术性为主要目的,而是自我感觉和感受的真实表达,在内容的表达上就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联想性,与实际的事物相差甚远。例如,在“穿衣服游戏”中,有的同学把头发的颜色染成绿色,把牙齿染成黄色,穿彩色的高跟鞋,会有蓝色阳光的照耀等等;在“我的妈妈”的学生作品中,有的儿童会把妈妈的头画成老虎,表示妈妈对自己的生气,有的儿童画成的妈妈是仙女,表达妈妈的漂亮,有的把妈妈画成四条胳膊,表达妈妈的手忙搅乱等等。这样的作品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大不相同,有的存在明显的常识错误(蓝色的太眼光),有的与所要表达的思想不相吻合(四条胳膊的妈妈,九个头的妈妈)等,但这些图画中是学生主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后的主观反应的体现。这样与学生主体社会性感受相结合的作品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并不断激发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生活和思想的乐趣。但这就要求,在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中,不能单一以“像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品,而要关注作品背后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想的表达,而这正是美术作品不断创造的源泉。
综上所述,学生的社会性感受具有形象化和联想性的特征,在学生美术活动中要不断练习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美术作品成为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有趣的情境体验的表达,成为学生主体社会性的创造性表达,同时在学生美术评价的过程中要关注美术作品背后学生的情感表达,学生的创造性联想。
【参考文献】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基础是关系链
社会的构成元素是人和组织,而社会能够称之为社会的关键则是人及人、人与组织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链。现在已经是网络社会时代,那么在社会化属性日益增强的互联网中,关系链自然是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用户对于信息的信任度高,而信任度高的原因就是社交关系链。我们只有很好的利用了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才能发挥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优势。
社会化媒体营销一定要增大营销内容的传播动力
既然知道了关系链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成败的关键作用,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关系链。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链,但是关系链的建立需要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显然,更好的手段是利用用户之间既有的关系链,在关系链的某一个点注入信息,通过关系网迅速传播。然而就像电流需要电压才能传输一样,没有传播动力的内容即使投入关系网中,也激不起一丝涟漪。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讲,最困难和最重要的就是增大营销内容的传播动力。
主体营销内容传播的启动方式多种多样
微博营销:
微博拥有很强的媒体属性,微博上粉丝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对营销社交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配合微访谈等极具商业社交性质的功能,以及蓝V认证提高了账号信息的可信度。加之近日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双方将在用户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也会为企业带来不少福音。
微信营销:
后来者居上的微信,也开启了为企业服务的微信公共平台这一功能。与微博不同的是,微信更具备社交属性,相熟的同事,朋友,用户彼此的圈子会更大,因此做更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营销效果更加明显。
社交媒体的回报率:
1.建立账号
营销方式:利用类似人人网、微博等免费工具进行主动营销,直接面向的是自己的粉丝群。
适用人群:89%的广告商表示他们使用免费的社交媒体平台广告。
2.购买广告位
营销方式:购买一些社交网站的广告位或赞助商支持的付费软文内容。
适用人群:大部分受访的广告商和广告公司称其对于这种手段的使用才不到3年,20%的人去年才开始使用。
3.网络营销
与其融合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在线显示(83%)、在线视频(46%)和移动广告(40%)。在线下,与其融合最多的媒介是平面媒体(2%)和电视(37%)。
社交媒体营销中的无形资产:
流量――68%
粉丝,会员数――63%
顾客评论数量――63%
贡献者数量――50%
帖子数量――42%
客单价――23%
减少退货――16%
渠道营销增加值――15%
不固定指标――7%
其他――7%
关键目标:
每一个企业都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投资回报率,在社交媒体增加营销策略之前,企业应该有清晰的定义和目标。
你的目标是:通过社交营销获取大数据和流量,从而变现为营销额。
短期销售:通过营销目标客户群体,获取用户对产品和企业的关注度。
增加顾客:社交用户的转发和关注提高了,用户的数量和黏性也随之而来。
品牌知名度:社交营销有助于品牌放下架子,拉近和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
配合宣传活动:线上的社交营销转发和评论,对线下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
新浪微博用户活跃度持续走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大批当年鼓吹微博营销的“大师”们现在也已经转行做“朋友圈营销”。微信朋友圈已经逐渐取代微博成为移动端重要的信息源。而一大批营销账号通过微博舆论场纷纷将用户转至微信中,则是加速了用户对微信信息的依赖,对微博而言无非是落井下石之举。
微博本已经脆弱,新浪微博折腾多年,反复在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社交平台中纠结,媒体属性成为新浪微博挥之不去的阴影。重媒体轻社交是新浪微博在移动时代明显弱于强关系的微信的重要因素,用户对信息的依赖是要远小于对社交的信任的。在用户习惯方面微博已经输于微信,幸好还有新浪擅长内容能够短时间内使微博保持一定的品牌度。
而微博账号运营者一边在微博中获得名与利,一边又暗度陈仓把微博用户导入微信中,且将微博内容也复制微信账号中,这真是动了微博的根本。微博账号运营者往往是微博中优质内容的制造者以及传播者,当然也是媒体属性的新浪微博能够保持足够关注度的关键所在。而一旦这一部分账号带走微博的内容和用户,对微博无疑是致命打击。
也因为此,微博才如此痛下杀手,试图阻止内容和用户的迁徙。
我们且不讨论微博是否有足够能量阻止这种迁徙的发生,当然铁哥也认为人为的操作是很难真正改变用户的选择的。但即便是新浪微博真能如愿,但此举对微博就真的有利吗?
其一,微博大号对微博是香饽饽对微信则不同。
微博大号在微博生态的生存哲学是信息的短平快,即一切举动以最快速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这也是各种爆料、段子手、心灵鸡汤等账号在微博世界中能生存下来的主要原因。而微信公众账号则不同,除有部分鸡汤依然活跃在三四线城市用户间外,更多自媒体人的深度文章广为传播。相比微博,微信更追求信息的深度。当然也有微博账号在微信中复制成功的案例,但两个平台内容方面各自的侧重点还是不同的。
微博中香饽饽的大号在微信中不一定能吃香。
其二,微信已经具备了内容原创能力,微博内容狙击微信意义不大。
正因为微信所需求内容与微博的不同,针对微信已经有一大批内容提供者。除大量自媒体作者、媒体提供原创内容之外,一些企业的微信账号也都针对微信提供定制化内容。微信自身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内容原创能力,且有朋友圈的强关系信息传递渠道,微信的整个生态已经具备了信息的生成以及传播的全过程。微博再干涉,其实意义并不大。
由此我们其实不难得知,虽然微博有一万个封杀微信的理由,但真正做起来其实并无太大意义。
而新浪微博之所以能有如此尴尬境地,也与自身的媒体属性分不开。新浪微博本来有机会成为真正的社交平台的,如此的话微博用户将会制造社交话题来稳定平台的关注度,而又有社交的强关系,用户的粘性也自然非常高。
但新浪微博操之过急的走了一条短时间数据好看的媒体社交平台路线,以强话题的媒体属性展示世人面前,短时间确实也可获得极高社会关注度。但信息获取较之社交就显得非刚性需求,除此还造成了对微博营销大号内容的依赖,也使得本来纯粹的微博信息传播平台被营销账号搞得乌烟瘴气,微博官方几次治理收效都不大。尴尬至极。
依铁哥所见,新浪微博现在着急忙慌屏蔽微信,不如放手,不干涉内容走向,让内容在平台中能够自由传播,或许用户会真的喜欢。
摘要:文章以社交媒体的特点和社交媒体下阅读特点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基于微博和微信这两种主流社交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的现状,并针对微博阅读推广、微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社交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沟通方式,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经历、感悟成长、聆听声音,并将其逐渐固化成一种自主行动。当前基于移动平台的数字阅读正逐步兴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一个重要媒介,高校图书馆在工作重心转变过程中,把阅读推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这归功于阅读推广的开展。鉴于社交媒体对用户阅读习惯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其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性,将社交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工作成为诸多图书馆的共识。
1.社交媒体下阅读推广
1.1为什么要进行阅读推广
1.1.1回归图书馆基本属性的需要。文献载体形态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阅读在启迪个体心智、开拓个体事业、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而文化功能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传统“重藏轻用”的观念束缚了图书馆管理者的手脚,图书馆营销更是一件“稀罕事”,更不用说去发掘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在面临最为严峻的生存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图书馆举办了“读书节”“微书评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以期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这些活动不论内容、形式如何,实现了纯信息输出到文化传承的转变,是对图书馆文化基本属性的回归和重视。
1.1.2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在组织架构、服务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对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最好诠释。图书馆的物理形态、人员构成、功能、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当前图书馆存在的主要价值已不再是其拥有的海量文献,而在于依托文献提供的各类服务,特别是在文化建设领域有所作为。
1.1.3社交媒体等技术不断出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社交媒体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却超乎想象。纸质媒体时代,读者习惯于通过直接阅读纸质文献的方式来满足阅读需求,所以图书馆的入馆人数及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成为一种主流,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人馆人数虽然没有减少,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却持续降低。此外,网络的出现使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垄断地位土崩瓦解,强大的搜索引擎以及网络百科全书已经取代了图书馆在信息来源中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不得不面临存在和发展的危机。
1.2社交媒体下高校读者的阅读特点
1.2.1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和平台,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一种有机链接,充分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个性化社交需求。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给它带来了十分庞大的用户群体,微博、微信的用户群体都以数亿计。社交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及时和精准的特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充分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内的社交媒体,能够起到富媒体传播的功效。此外,社交媒体如微信本身具备十分强大的可扩展性,为机构和组织使用社交媒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2社交媒体下读者的阅读特点。社交媒体的涌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特点:①阅读趋于碎片化。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内容篇幅都比较短少,如:微博在早期是一个只允许用户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文字,后期在字数上有所扩展但总体依然比较短少,微信同样也是如此。篇幅的短少性决定了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内容较为浅显、零碎,阅读总体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点。②阅读的主动性和分享性增强。社交媒体是熟人、陌生人社交而组成的一个虚拟平台,平台上的内容以读者感兴趣的领域为主;在阅读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复制、收藏、转发到朋友圈来实现对内容的分享和赞赏。③阅读的移动性和浅显性。各个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地依附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读者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实现移动式阅读。社交媒体的阅读内容层次比较浅显,主要是以“心灵鸡汤”以及读者喜闻乐见的一些领域为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须进行过多的思考,内容上讲究趣味性,而学术类研究的文章很少。
1.2.3社交媒体与当代大学生。高校图书馆面向的读者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强,社交媒体承载内容的浅显、短少及对个体心灵的慰藉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社交媒体中的内容采用了图片、声音等形式来进行表达,其语言风格较为活泼,更容易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社交媒体也具有分享、及时传递的功能,可实现内容的快速分享、传播。
1.2.4社交媒体对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将社交媒体运用于阅读推广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契合了读者的使用习惯。读者只要进人社交媒体就可以看到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更容易使x者关注和接受,同时通过精细设计内容的推送可以弥补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问题。②扩大了阅读推广的受众面,完善宣传效果。社交媒体的用户群体十分庞大,宣传内容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更易于实现宣传目标。③改善了图书馆的形象,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问的距离。新技术的采用能够更加贴近读者,使图书馆更具时代感和亲近感。
2.社交媒体与高校阅读推广的结合
2.1社交媒体下的阅读推广现状
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受众面广、用户使用率高、信息接收度高,并且具有即时同步性及信息的到达率达100%的特点,且都是作为用户信息沟通、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不同点是微博起源于传统的博客,而微信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款社交媒体且具有更为强大的朋友圈。当前利用微博微信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包括以下几类:①资源介绍及利用。主要以微资源、微书评、微分享、微图片、微话题为主。②微宣传。包括业界新闻、活动公告、日程安排等。③微服务。具体包括好书推荐、微电影分享、读书节、读书沙龙、微讲座等。
社交媒体出现后,一些高校图书馆积极地将其应用于阅读推广实践活动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堪忧。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为例,截至2016年3月23日,其官方微博拥有粉丝48,542人,微博条数6,538条,关注微博的有387人,图书馆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开放的微信公众号将社交媒体应用于“读书节”活动的宣传中,通过后台统计,2016年2月20日至2016年3月20日期间总的点击次数为17次,同期消息发送次数为7次,发送消息次数为10次。尽管从数字上看各个图书馆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较差,但由于社交媒体在高校阅读推广中应用的时间不长以及社交媒体对读者生活、学习的逐步渗透,社交媒体应用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社交媒体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开办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图书馆较多,同时开设的大学亦不在少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12所“211工程”大学中同时开通微博、微信的有52所,其占比为46%。基于社交媒体进行的阅读推广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喜忧参半,存在着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①缺少主题化的“微语录”、一体化的“微体系”,这是很多高校微博阅读推广共同存在的问题。主题化标语的缺失使图书馆的定位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很难明白图书馆微博、微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②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平台,都涉及平台内容以及相应平台的设计问题。现有的微博、微信推广平台更多的是把图书馆网站搬到了社交媒体上,没有实现对社交媒体特点的有效挖掘。③宣传推广问题。很多高校图书馆建立官方微博、微信以后,虽然在平台的宣传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实际的效果却不甚理想。④微信、微博的管理问题。现阶段很多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交媒体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其中一些高校图书馆还面临着微博、微信这两种社交媒体如何融合的问题。
2.3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改进策略
为更好地发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高校阅读推广中的作用,笔者针对当前微博、微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①瞄准社交媒体在阅读推广中的定位构建推广规划。高校图书馆需要对阅读推广工作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的主题,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微语录”与之相对应;在高校线下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开展有人文关怀的主题,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的“泡图书馆才是正事儿”,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注意,产生心理层面的共鸣。因此,在社交媒体阅读推广活动中要喊出口号,点亮特色。②“内容为王、颜值担当”,社交媒体将“眼球经济”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致。社交媒体中的内容及版式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图书馆在具体的阅读推广过程中注意微博、微信内容的搭配、构思,能够紧密契合当代读者的阅读特点,如:图书馆可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用较为诙谐的语言尝试对热播剧进行点评;在具体的版式设计上要体现出浓浓的地域风、文化风,打造属于图书馆的个性风采。③加强考核,实施病毒式营销。高校社交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活跃用户数量的增加和保持,通过忠实粉丝的口碑、朋友圈进行病毒式的营销,也可以通过“校园快闪”“二维码扫码有奖”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激起广大师生的好奇心,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推送,实现病毒式营销。④构建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科学管理制度及运转体系。微博、微信平台初期建设的难度不大,热莸陌才乓约昂笮日常管理才是确保其建设有所成效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诸多高校的微博、微信管理是一种不规范管理,其表现为内容随机、更新缓慢、对读者留言回复过慢等,直接影响了读者的使用体验。通过科学管理制度以及运转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依托专人负责、科学、有序管理实现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渗透与变革,从而利用社交媒体的特点将读者重新纳入图书馆的影响范围内,最终实现高效阅读推广的目标。
这几天,淘宝、微信、微博几家互联网大佬们频频发出重要信息,“微信逛”CEO刘晓舒突然成为了媒体争相采访的焦点人物。
头一天淘宝宣布切断微信与淘宝的数据接口,不再支持用户通过微信进入淘宝店直接购物,第二天新浪微博、淘宝就开新闻会联合宣布合作,账户互通。
敌友阵营,泾渭分明。业内人士会心一笑。
刘晓舒的公司“微信逛”,正是天猫、淘宝上最早、最大的微信服务商,帮助商家把店铺开到微信上,目前已经有了一千多家客户。
“微信逛”的口号是:商家在微信上的好朋友。显然,微信与淘宝的数据接口屏蔽,直指“微信逛”的业务,刘晓舒对《小康・财智》记者没有避讳:“我们是最大的一家,就是针对我们。”看起来,似乎刘晓舒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是敌,不会让你占便宜
7月31日,阿里巴巴宣布暂停面向微信的第三方应用服务,也就是说,“微信逛”等基于微信入口的营销账号将无法提供淘宝商品链接,引导用户直接购买。
阿里封杀微信给出了两个“漂亮”的理由,一是为了保护用户消费安全,主要指交易过程绕开了淘宝的安全支付体系。二是为了防止用户被骚扰。
此前,腾讯也让微信针对淘宝卖家在微信上的营销采取限制措施。对外理由虽然也是“保护微信用户的感受”,但还是让人察觉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
电商和社交网站的概念均脱胎于美国。放眼美国最大的电商和社交网站,他们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从未有过合作,形成用户的交集。我们刚刚要感叹国内在这一点上正在向国际接轨,第二天,淘宝就牵手新浪微博,为“阿里浪”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刘晓舒对此的态度并没有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急躁。甚至认为阿里的这一举动并没有给自己的业务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他认为从企业层面来看的话,阿里巴巴切断与微信的数据接口,是一种战略防御。因为微信作为与用户之间有着“强相关”的社交应用,有着极大的用户黏性。阿里巴巴对此非常忌惮。
此前阿里巴巴也封杀了一些淘宝导购网站,比如美丽说、蘑菇街这些专门导向淘宝商家的网站。这些举动的意图明显,那就是阿里巴巴对淘宝非常自信,不需要通过别的网站来导入流量,导流量反倒成为分流。
刘晓舒的业务针对淘宝上的商户,他说,我们的客户不是淘宝,是商家。我们的业务是围绕商家的需求来定制服务的,如果从微信到淘宝的接口切断,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商家的需求,做别的入口。
甚至,电商的平台又不是只有淘宝一个。刘晓舒觉得阿里针对微信的做法有点“小气”,因为,还有京东,国美……电商平台很多。“淘宝的确已经是最大的一家,但是电商这个市场远比你想象中的巨大。”刘晓舒淡然。
是友,咱们牵牵手
阿里巴巴与新浪的牵手从今年4月开始。阿里巴巴斥资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还将在未来三年给新浪微博带来约3.8亿美元的营销和社交化电商收入。
8月1日的新闻会上公布了此次阿里巴巴和新浪合作的三个部分:双平台账户互通、淘宝商品信息在新浪微博中以“卡片”形式展示,和淘宝商家可以利用微博推广进行营销服务。
刘晓舒对此次合作的疑问大于赞同。他认为微博的用户黏性远不如微信,是一种“弱相关”的关系,因为微博具有很强的媒体属性,这种媒体属性并不有利于营销。
这也是他的业务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微博而选择微信的原因。
“但是我们公司围绕商家的需求,如果商家需要做微博入口的应用和推广,我们也可以做到。”刘晓舒对公司的未来并不担心,他只是不太理解阿里巴巴为什么要选择微博。
对于原来的一千多家“微信逛”的客户,刘晓舒觉得也不是大问题,“支付可以直接在淘宝网页上进行。”而且,仅仅将产品在微信上进行展示推广,商家也认为很有意义。
巨头的合作
阿里巴巴与新浪,无疑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巨子。对比国内外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双方牵手合作前行意义重大,美国最大电商亚马逊与其他社交网站均无合作的先例,“阿里浪”的合作是开行业之先河。
合作最后能生长出什么样的巨头或者“怪物”?这种不确定的未来,让这个行业充满了想象空间。如同最初的互联网,一切都还存在于想象之中。
目前双方的合作仅仅还在试水,根据微博和淘宝联合的信息,新浪微博淘宝版的支付环节仍然需要跳转到淘宝页面实现,并没有使用新浪自己独立的支付系统。这也意味着,淘宝对于新浪微博合作有着清晰的底线。
即便是这样的合作,淘宝也是谨慎选择、仅此一家。因为合作之前,淘宝已经将其他的竞争对手统统封杀,特别是微信这个强有力的对手。这种举动可以视为战略防御,也可以视为对新浪合作的诚意表达。
还可以这样解读:阿里巴巴并没有将新浪视为竞争对手。新浪微博的社交功能并不足以给阿里造成竞争压力。
谁的生死之战?
“阿里浪”这次合作消息一经,业内反响基本一致,那就是担心微博的用户体验是否会因此受损?甚至有人担心新浪是“饮鸩止渴”。
这些信息反映出的是业界普遍对新浪的担忧。多年来新浪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其赢利状况并无大的改观。
根据新浪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企业净亏损为1320万美元。净营收1.26亿美元中,广告营收为9430万美元,是新浪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也显示新浪越来越接近于媒体属性,而不是互联网应用。
新浪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曹国伟表示,进入2013年以来,新浪将以PC为中心向以移动为中心转型。特别提到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联盟,将推动新浪进入社交商务领域。
与阿里的合作是新浪近期大战略。此前,微博是新浪迈向新型互联网企业的一大举措,举全公司之力扩大微博影响。新浪发展的足迹其实很清晰,希望从媒体到社交网站,再到社交商务网站,逐渐摆脱其纯粹的媒体属性。
然而微博的成功依然得益于它的媒体属性。大量“自媒体”与“名人媒体”在微博上获得了眼球,广告推广逐渐开始利用这个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公知”无所忌惮的言论开始不受欢迎,微博作为媒体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种种变化,招致了用户对微博的抱怨与冷落。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微博的衰落之路显而易见。
这个时候如果不采取更积极一点的措施,微博前路堪忧。
此次合作的结果是微博上将出现大量淘宝产品的入口,也就是广告,不管如何采取大数据挖掘技术,使广告与用户的需求相贴合,广告就是广告。
“阿里浪”合作并未公布双方如何就此分成,如果新浪最终不能从合作中获得实际收益,改善其收入结构,说句不厚道的话:新浪图个什么呢?
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投资是为了产生收益的,要在未来三年内给新浪微博带来3.8亿美元的营销和社交化电商收入,必须尽快将微博推向“赚钱”之路。
一、新浪微博:打造达人生活服务平台
2012年1月1日新浪微博在中国40个城市举办了”达人新年夜”,会上新浪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提到新浪微博2012年将重点放在达人生活服务平台,建立达人兴趣特权体系。
据新浪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所说:微博达人2011年8月8日正式上线,至今已经发展了150万用户。且微博达人们的日均登陆率达到95%以上,人均粉丝数达800多人,互相关注的好友平均为170多人,可见此微博用户的活跃度可见一斑。
彭少彬的原话是这样的:达人是新浪微博最活跃、最真实,也是最有价值的用户群体之一,我们将针对这部分用户展开更多激励。
看样子新浪微博2012年起码会着重发展达人生活服务平台。很少期待,达人生活服务平台将如何带领新浪微博进入鼎盛时代。
二、腾讯微博:2012年腾讯微信、腾讯微博哪个才是重点
2011年腾讯微博一直受到新浪微博的压力,尽管腾讯微博用户众多,活跃度高,一样无法摆脱新浪微博给与的强大压力。腾讯微信的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有着跨时代的突破,紧接着,2011年的年末,微博也推出的语音功能,这是意味着微信和微博功能的互通还是微信只是为微博做的一个超越新浪微博的又一杀手锏?这些百度姐不得而知,但以腾讯一直以来的行为作风,只有他们不做的项目还没有他们放弃的项目。
2012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是在微博上拼个你死我活,还是双双避开对方锋芒走上微博差异化发展?这个百度姐也不得而知,但是百度姐可以预见2012年的不寻常,可谓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三、搜狐微博:进一步突出微博“社交媒体”的属性
前面说了两大巨头: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在他们双方斗得不可开交之际,有一匹黑马搜狐微博慢慢崛起。虽然搜狐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是距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很远,但是就以搜狐微博发展的这个趋势,鹿死谁手还不可知。咱们还是有必要看看搜狐微博的发展。
在中同,一些企业和品牌利用SNS社交网站营销尝到甜头的故事也在逐渐增多。奥迪、雅诗兰黛、瑞士旅游局、诺基亚、招商银行等在中国最大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站――千橡互动集团旗下的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页,希望与用户、消费者成为朋友,更好地进行交流、互动。
2010年12月下旬,人人网在广州举办“人人啸应一解密SNS社交媒体广告价值”营销峰会。人人网首席营销官江志强告诉《新营销》记者,在SNS社交媒体上,广告主不仅能购买“付费媒体”,还能通过用户向朋友的口碑传播行为得到“免费媒体”以及通过公共主页拥有“自有媒体”。
作为一种用户信息展示、联系与共享的平台,SNS网站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其主要用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而且具有用户信息真实、用户定位清晰、网络关系化、用户黏度高、互动型强、传播形式多样化以及高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SNS网站的信息传递以朋友之间或者兴趣群组等社会化关系方式的传递为主,传播更加有效。《中国互联信息中心第26次报告》指出,目前,4.2亿中国网民的50%使用SNS网络服务,网民通过SNS将线下的人际关系平移到互联网上,从而形成了较强的用户黏着度,人均浏览页面数量远高于其他形式的网络应用。
江志强说他自己就是一个“重度的社交媒体使用者”。他从2006年开始使用Facebook,后来接触到Foursquare。2008年11月他带着雅虎的基因和在网易、阿里巴巴的经验加入千橡互动集团后就粘上了人人网,经常与网友互动和分享形形的内容,每天睡觉前都会上人人网看同事和朋友的新鲜事,“要是看到好笑的事,很久都不能人睡”。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先进的营销管理方法,江志强在SNS营销方式与效果衡量上不断创新,推动“真实关系放大营销价值”,成功地将品牌运作渗透到真实的用户人际关系网络中。在接受《新营销》记者专访时,江志强认为:“SNs社交媒体以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社交关系为基础,拥有独特的社会化广告产品和传播机制,使得品牌让每个人都成为传播者变成可能。”
SNS营销价值
正如全球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翰威特公司总裁吉佛德所说,今日的沟通与昔日沟通的最大差别在于,由于科技的介入,“沟通”已经超越时间、空间,甚至权力和阶级的围墙。毫无疑问,SNS联系真实的朋友、交流沟通、互动分享的核心价值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使得Facebook、人人网等体现真实社会关系的sNs社交媒体的热度不断升温,SNS社交媒体以其庞大的尉户群和影响力,克服互联网海量信息和人群过于碎片化的弊端,显示出巨大的群聚圈子效应。
相对于早期的以用户规模扩张为目标的运营模式,如今的sNS社交媒体已演变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实现品牌价值持续增值的深度发展模式。从这种变化中,江志强分析如今的SNs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第一,移动“社交化”,更多用户把更多的碎片时间花在SNS上,SNS已借助移动设备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用户从Web转向Mobile。第二,娱乐“社交化”,SNS以更低的门槛改变了真实关系的人际互动,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第三,内容“社交化”和垂直化,SNS内容有了更多的社交属性,在朝着垂直化方向发展,基于兴趣的关系,人们可以结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第四,购物“社交化”,sNs是商品推广平台,借助口碑推荐提高购物转化率。第五,全网社交化,由于社交属性被广泛地从SNs延展到其他网站,有助于构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链,比如一个好的视频内容,可以通过sNS网站实现很高的用户覆盖度,基于这样的覆盖度实现用户之间的二次和多次传播,实现广告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在视频和sNs之间形成了生态关系。
顺应于SNS的发展趋势和带来的机会,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正在发生变化:品牌传播已经从简单的品牌曝光过渡到品牌的参与和互动;品牌的受众不再遥不可及,而是真实可见的;用户对于品牌的关注和偏好,不仅仅是在页面上的停留时间,而是通过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如送礼物、游戏、参与活动等与品牌深度互动,且用户以非页面停留方式关注品牌的时间远远大于在页面上的停留时间;品牌传播已不是广告主或媒体的主动传播与用户的被动接受,用户在SNs中能自发产生动态信息,创造从用户到用户的多元化、碎片式传播。
这些变化带给企业的启示,就是要学会自觉利用社会化工具、SNS社交媒体和社会化网络,有计划地整合Web2.0技术和互联网空间重塑其品牌,强化与消费者的沟通关系,完善组织管理和商业运作模式,如此才能均衡社会化互动给企业带来的内部和外部影响。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调整思路,在传统的广告形式之外,越来越重视利用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方式进行品牌传播与维护,在SNs上投放广告和举办活动,并成立专门的社交媒体营销小组。一些企业在Facehook、人人网等社交媒体上建立品牌账户,与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建立“好友关系”,及时将产品和品牌信息分享给“好友”用户,“好友”用户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与品牌互动,将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给企业,优化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
2010年圣诞节前,优衣库和人人网合作推出Lucky Line活动,把现实中无聊甚至令人厌烦的排队变成了一件时髦事儿。在两周内,133万人乐此不疲地在人人网上虚拟的优衣库店铺前排队,赢取奖品,获得优惠券,然后到线下消费兑现。忙中偷闲的江志强也挤进排队大军,得到了一张九折优惠券。此次成功的营销活动生动地展现了sNS社交媒体的魅力与价值。
构建SNS生态链
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的SNs而肓,用户资源就是SNS网站的核心资源,拥有稳定真实关系网络的用户以及用户产生的高质量内容成为SNS网站的核心争力。
2010年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用户需求、客户测试平衡功能,人人网拓展并创新了社会化广告产品。例如,精准锁定目标消费者的“置顶新鲜事”、聚合品牌粉丝实现长效营销的“公共主页”、让品牌成为用户情感纽带的“虚拟礼物”以及人人网独有的“Social Ads社会化广告”等等。这些广告产品依托SNS传播,让广告主将各种广告创意与用户的社会化网络行为有机结合,不仅使广告成为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激励用户进一步行动和传播,将ROI最大化。
基于对SNs趋势的理解与把握,目前人人网推出了新的产品。“人人喜欢”用最简单的方式在第三方网站、用户和人人网之间建立了密切而持续的联系,将互联网散乱的内容信息利用人人网的庞大用户群体和社交化属性加以聚合,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需要的内容,构建了一个互联网内容和传播的生态链。“人人报到”是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服务,用户可以带地理位置的状态或在当前位置“报到”,并能查看在附近“报到”的好友,从而促进好友从线上到线下的交流沟通。“人人爱听”与传统的在线音乐的最大区别在于―佣户可以与好友共同分享自己爱听的音乐,发现身边的音乐达人,因聆听相同的音乐而彼此相识。“人人派对”,给都市男女提供午夜狂欢的娱乐场所,让他们不用去夜店也能尽情体验都市夜生活。
从人人网陆续推出的“Open API”到“人人连接”再到“人人喜欢”等新产品,社交属性从SNs延伸至其他网站,由此,不仅知道了用户是“谁”的信息,还了解他们“在哪里、喜欢什么”等信息,从而准确地描述人的行为并表达出行为主体的需求,形成了一个个真实、鲜活、全面的“社交图谱”,为企业提供了一幅轮廓清晰的消费者素描画像。
现在,Foursquare利用它拥有的20亿数据点向用户推出个性化社交推荐的功能,当用户到达某一个“地点”时,就可以查看自己周围的Foursquare用户的情况。当然,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介绍这个功能,我也不是什么社交媒体方面的专家,而是我认为社交媒体的成功并不是来自于它的工具属性,而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并且将实用的功能与品牌价值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你看,Foursquare还在迅猛地增长之中,并且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但是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涌现,像Pinterest或者 Instagram这样的网站越来越多。即使Foursquare还保持着每个月上百万用户的增长量,那些行业内的博主和媒体已经将注意力转向更新鲜的公司。这就是问题所在。作为管理者,你必须有效利用这些能给公司带来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很多公司老板是在读了这些观察员的专栏之后才决定将自己的品牌放在某个社交网站上,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当某个社交平台不再是大众焦点的时候,品牌就会转向其它平台。那些将社交媒体玩得烂熟的品牌知道自己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并且随时可以选择更有利的环境。
举例来说。我刚开始关注Foursquare的时候,遇见柯可兰集团——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网络推广主管马修·莎德波尔特先生,他说自从柯可兰集团开始使用Foursquare的定位功能之后,他们可以轻松地获知某个地方有哪些人正在找房子。现在,关注柯可兰公司在Foursquare主页上房源信息的人比在Twitter上还要多。 另一个在Foursuquare社交网络上尝到甜头的是Tasti D-Lite冷饮连锁店。我第一次和Tasti D-Lite的技术副总裁爱普森先生聊天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现在Tasti D-Lite17%的顾客都有Foursquare帐号,他们也是第一家在用户登陆页面显示优惠链接的公司。Tasti D-Lite马上会出一本关于社交媒体的企业应用的书,讲述如何有创意地使用社交媒体并借此吸引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