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在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理论影响下,一些人误认为抽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客观真理。因此,中学语文课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对文章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会。
美国著名脑心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脑控制抽象思维,右脑控制形象思维。这一现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脑优势理论和只有抽象思维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错误观点。它表明: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抽象思维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维同样也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它们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个基本方式,不能互相代替;它们必须得到协调和平衡发展,互相补充,才能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和完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是左右脑协调发展、更加聪明、更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体系,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它是两种思维的产物,既有抽象思维(主题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维(人物、情节、场面等生活画面的构思),因而就要求教师在教读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时,必须注意这类文章的特点,注意两种思维的结合。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才能达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以语言训练为核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既训练抽象思维,又训练形象思维的目的。
1、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
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讲《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学习《皇帝的新装》,我组织学生先进行表演,然后再对课文作理性分析;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我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背影》,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剧,用直观的艺术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师生共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研究等等。
这些教学活动决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一种伴随着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的情感体验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交融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知识记忆更加持久。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2、形象感知与归纳概括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不应是简单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通过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引发学生想像,头脑中浮现出以作品语言描述的艺术形象为基本原型的、且带有自己经验色彩的新的形象。学生有了深切的形象感受作为基础,他们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才是准确鲜明的。
例如,《药》这篇小说中的康大叔是个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和帮凶的形象,学生对这个反面人物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是通过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之后得出的。康大叔的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一只手“摊着”,向老栓要钱,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血淋淋的人血馒头,同时还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接着“便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我用表情、声音、动作对加点词语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让学生头脑中伴随着栩栩如生的形象,归纳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是一个多么凶狠、贪婪、粗野、蛮横的人物。
学习《变色龙》,我让学生看录像;学习《祝福》,我让学生看电影。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用直观的影视形象,取代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分析,而是要使抽象概括的语言与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作品的意境紧密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如果说抽象思维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清晰而简明,那么,形象思维则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丰富而生动,二者相互补充,学生的认识活动才是情味盎然而富有生命活力的。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应试痕迹明显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很多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应试作文训练,不尊重写作能力形成过程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了作文训练陷入误区。
2.重文体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
多年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系统一直沿袭的是文体作文训练系统,而忽视了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思维障碍。正如蒋仲仁先生指出的:“学生作文,一般有两大特点,一是言之无物,一题到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一是语无伦次,有点想写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这两个毛病何尝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根源还在思维能力上。”
3.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
首先,作文教学缺乏合理的教材,没有具体明确的训练目标,更谈不上具体的写作策略指导。其次,很多教师进行作文训练过于随意,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让学生写。没有梯度,没有系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敷衍心理。
二、国外作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无论在教材编写上,还是在具体作文指导训练上,都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日本和美国的作文教学为例,以求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借鉴和启示。
1.日本的“生活作文”
日本“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以生活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在作文活动中促使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生活作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小砂丘将“写”看作自我发现的手段、自我存在的确认、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生活作文”同人性的基本特征联系起来,思考“生活作文”的意义。他认为作文的真实性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内在的真实,即其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一方面是外在的真实,即自然、人、社会、文化中所含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生活作文要求这两个侧面的真实统一。通过自己的眼、耳、手、心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两种真实统一的思想,又将人格形成中的辩证法带到了作文教学中。
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把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置于作文教学的视野之中,树立起“作文教学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形成”和“作文教学有益于生活”的教育价值观。日本“生活作文”启示我们:作文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人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
2.美国的作文教学
美国的作文教学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在命题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更趋于社会化和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美国新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对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进行新的设计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海湾战争进行反思。《都市中的安全》是对城市社会急剧上升的暴力问题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忧虑。《伐木:今非昔比》要求学生大量调查,收集森林作业方面的资料,以确凿的数字向人们展示美国木材加工业蓬勃发展之原因。通过这些命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积极地去认识社会,分析是非,去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作文教学启示我们:强调实用文体的写作,注意作文训练的社会需要。
三、作文训练新序列的设想
通过对国内一些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部分的分析,并借鉴国外作文教学中的优势,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作文训练体系设计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1.设计依据――以人为本
审视作文教学,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新时期作文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等一系列关于学生的做人与自我发展的策略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即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而要把他们当作完完整整的“人”看待。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热爱人生、关心社会、追求真理的重任。
因此作文训练新序列以“人”为本分成了三大块训练主题。通过具体活动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社会、投向文化艺术科学,激发学生展现主人翁姿态,形成健康人格。
2.作文训练新序列设计
(1)三大训练主题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第二部分:人与社会;第三部分:人与文化。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下设计了三个具体的板块。
(2)每个专题开设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实践活动。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了解写作,激发对写作的兴趣。如演讲、辩论、影视、座谈会、出游等等。
第二板块:主题探讨。重在设计各方面的主题内容,是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例如在“人与社会”这个主题中,可以探讨个人长处、兴趣、爱好,也可以审视弱点,说出自己的困惑、迷茫等等,从而尝试设计理想的人生。也可以探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总结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和同学,和父母,和老师相处。
第三板块:写作方法学习。在第二板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相应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一步步达到高中三年的作文要求。如在“人与文化”的主题中,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学写小说、戏剧等文体。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写科学小品,发挥想象力。此外可指导学生选用恰当的语言文字作文;指导学生修改文章,促使学生培养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后修改的好习惯,推敲后要理清文稿,重读一遍,养成再检查的习惯。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指导,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构思等方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了如何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一重要部分。
(3)人与文化主题训练举例
以“人与文化”为例,围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千年古文化,关心时代文学,认识人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这一训练主旨,设计如下:①实践活动。观看影视作品(电影、小品、戏剧等),组织读书活动。②主题探究。写书评、影评,尝试写剧本、小品、小说等。③学习书评影评的写法,学习剧本、小说、小品的写法,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鉴赏能力、批判思维。
(4)各主题参考题目及原则
①题目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面向未来。在命题上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如加入了《说腐败》这一类与国家政治问题相关的题目。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性写作和自我人格。如加入了《我的苦乐观》、《我能行吗》、《我看……》这一类题目,这些命题的一个特点是有利于学生定向选择自己,触及自己的真实生活,深刻认识自己,挖掘自己内心世界和个人的独特经历。
第三,科技含量、文化含量高。作文命题注重实用,强调时代感,以及跨学科联系,几乎是近年来许多国家作文命题形成的共识。在命题作文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命题和科学技术和文化精神联系在一起。如加入《屈原问天》、《无处追寻曹雪芹》、《近看张艺谋》,让学生关注古今文化。
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自选一个具体的方向、题目。以下是各个专题的参照题目:
人与自然:《墙角的小花》《一树秋光》《小楼昨夜又东风》《你那里下雪吗》《化茧的蝶》《寻找四叶草》《倾听月色》等。
人与社会:《逃走》《我能行吗》《那一堂课》《平凡和平庸》《我的苦乐观》《目标和现实》《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的婚事》《那张全家福》《邻座的那位》《上铺的室友》《篮球场上》《风雨过后有阳光》《中国梦・学子梦》《说腐败》《强与弱》等。
人与文化:《屈原问天》《无处追寻曹雪芹》《我看……》《陶潜,采菊去》《煮酒论三国》《近看张艺谋》《“网虫”忧思》《说腐败》《站在月球上》等。
四、高中作文训练新序列的运作
新序列的训练时间安排在高中三年完成,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每半个月为一个训练阶段,在每一阶段有选择地进行一个专题训练,每个专题可分为三个小阶段:激活引导阶段、写作阶段、评析阶段。按一个星期两节作文课设计,第一个星期进行激活引导,写作放到课外,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修改时间,第二个星期进行评析展示。以下是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操作计划。
1.激活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培养立意思维
这个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采用参观、浏览、观看影视作品、听讲座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头脑风暴”;二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例文,探索如何选材、布局,如何确立文章主题,继而选择相应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等,注意例文的选择和分析,注重作文思维的培养。
2.写作阶段:培养结构思维
这个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专题训练要求自主选材、立意、写作。时间安排在课外,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高中作文训练新序列重视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把所学真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所以高中作文训练新序列强调了“人与社会”话题的训练,并在评析阶段加入了“讨论会”这样的方式。而且每个单元三个板块的设计通过激发――实践――评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的写作思维。
3.评析展示阶段:培养鉴赏力和写作习惯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习作进行细致批阅,有条件的话可以当面评析,此外可将学生的精品习作编辑成册以便交流欣赏,也可以用讨论会的形式来展示学生习作。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口头表扬;让学生现身说法,走上讲台,朗读被表扬的作文,或介绍自己的写作体会;设展示窗,把好的作文贴出来,供学生阅读交流;让学生自己点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影响,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
关键词:感性教学;独立学院;高级英语;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80-03
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有了迅猛发展,专业点增加了十几倍,在校学生也大幅度攀升。在英语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它本身也经历了深刻的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整顿恢复,到90年代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探索,再到21世纪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改革的反思,英语专业学科不断重新定位,不断规划未来发展思路。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这是教育部以文件形式首次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外语院校和高校外语院系培养了大量掌握通用语种的专门人才,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外交、外贸、军事、文化交流、新闻领域等各方面的需要。然而,近年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受到愈来愈大的市场挑战,英语及其他通用语种的专业点设立过多过快,有些院系扩招的规模超过现有师资队伍的承担能力,教学质量受到影响[2],英语专业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脱轨,因就业难、薪资低,甚至被媒体列为十大红牌专业之一。与此同时,各院校扩招态势依然不减,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立。考虑到生源实际,独立学院一般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其最主要的能力特征是具有极强应用、实践性的能力,极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可持续发展观念及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品质。(李娜)不能看出,除了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及岗位的适应能力外,其素质性、创新性和伦理性要求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在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时,许多独立学院为突出与依托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特别强调应用型,但是在具体诠释上却语焉不详,难以摆脱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英语专业也毫不例外。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就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言,能否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是根本,那么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如何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摆脱人才输出的困境呢?本文将从英语专业高年级主干必修课程高级英语的教学入手,立足独立学院的生源实际,以学生心理特征为理论依托,探讨在教学中以感性认知的发展提升学生认知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根据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规定,高级英语的学习对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包括阅读欣赏能力、审美情趣、文化背景知识、人文情怀及逻辑思辨能力,而建构这一认知体系的基础是扎实的语言技能。然而,进入高年级阶段的英专学生是否能达到语言基础的要求,特别是独立学院的英专学生?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为例来看一组近三年学生参加英专四级考试情况的数据:2008级英专学生总数为98人,四级首次通过44人,首次通过率44.90%;2009级英专学生总数为50人,首次通过四级37人,首次通过率为74%;2010级英专学生总数为59人,首次通过45人,首次通过率76.27%。同期大校本科英专学生的四级首次通过率分别为:86.2%、93.33%、84.1%,通达学院与本部学生四级首次通过率三年平均落后22个百分点。虽然数据提示多种可能的因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素质原本较弱的独立学院生源在经过两年的学习后依然在语言基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大多数情况下,高级英语的教学要求与一般英专要求差别不大,这也是由于高级英语本身的课程难度决定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使高级英语的教学切实达到实际目的。
一、感性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国内研究界调查分析表明,独立学院学生与校本部同年级、同专业学生比较起来,面对学习的压力、来自家庭的负担、对前途的担忧等,在这些方面前者明显重于后者,生活中的抑郁、孤独、迷茫等各种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其原因包括薄弱的基础加重学习负担、高昂的学费衍生的责任感、缺乏自信、就业前景渺茫等,[3]而对学习心理的分析则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学习认知较为单纯欠缺理性化思维,学习策略意识淡漠且趋于被动,学习情绪体验多负面消极。[4]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其独特性,同时,学生心理亦具有明显的文化性建构及社会形塑。吉登斯认为,“就其动力、就其侵蚀传统风俗习惯的程度及其全球性的影响而言,现代制度与以前所有形式的社会秩序迥然有别”[5]。从宏观层面而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自我在现代社会被动接受强烈的形塑,在客观冲击下因缺乏传统社会所赋予的安全感、统一性和稳定性而心理失衡。从微观层面来说,在中国这样高语境文化的国家实行了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心理特质。自我中心其实是儿童与客观世界尚未产生分离感,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因此,现代社会的普遍性特征结合国家政策所建构的独生子女心理特质,对于教学来说的有益提示就是,必须从感性认知入手,启迪学生学习思路与学习方法。
二、感性教学的意义与功能
感性认知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等,较为平面化的认识。直接性是其主要特点,此外还具有生动性、具体性、表面性等特点,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感性认知可以帮助认识主体以直观的方式了解事物的自然属性,而这一体验过程具有明显的审美功能,可以使认识主体获得美感和情感的愉悦。“自然感性经过主观情感体验转化成为表象的形式,即审美感性。审美感性既保持了具体可感的现实中的直观生动性和生命活力,又可以通过具体再现显现对本质的揭示深度。也就是说,经过表象运动所固有的概括性的特殊作用,内在地勾通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内在联系”[6](谭容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而认识的高级阶段是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为达到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应当借助感性认识的平台,特别是通过感性认识的审美体验来促进感性认识层次的提升,促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渗透,促进主体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螺旋形上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教育目标与教学任务并获得了精神愉悦……教与学是同步的、协调的和互动的,课堂教学就实现了它的和谐[7]。所以,感性化教学除了可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切实完成高级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要求。
三、感性教学的手段与技巧
教学活动中体现感性化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氛围的营造等,例如以下几方面。
1.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高级英语教材编写的基本体例是以课文为单元,融合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与高层次认知培养。文科性教材并不要求如理工科教材的编写那样,讲求内容的科学性与确切性,体系的完整性与时代性,文科教材更侧重包容性、启发性,这也为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供了平台。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也是最主要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且实用的再创造,这里的核心点在于有效性与相关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在课文的背景介绍、内容讲解、课后讨论等环节可以多采用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的形式,但是关键点在于资料的选择。笔者在授课中所选择的图片多为世界级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名画、经典影片等,对于这些资料的理解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为例,第五册的第十二单元为印度裔英国作家拉什迪所写的关于言论自由的杂文,其内容敏感复杂,对于英专三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普遍有难度。这一作家虽然在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广为人知,但是对中国学生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对学生来说却非常遥远。与其以枯燥的文字介绍,不如寻找一段介绍拉什迪因写作招致杀身之祸的视频,以动态化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进一步的认识空间,将复杂的问题平面化。以艺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认知,为严肃的课堂加入轻松愉悦的元素,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课堂活动的设计。高级英语以及其他英语精读课的标准教学步骤是以warm-up activity(热身操练)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开始,主要通过语言活动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状况,并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调整学生的情绪,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这一课前活动的内容通常是教师提出与单元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供学生进行讨论,而讨论往往因为学生过于发散化的思维难以控制,在教学效度上评价值较低。在诸如此类的活动设计上可以适当改变策略,紧密围绕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手段和方式来展开。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的第一个单元是20世纪60年代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但并非大家熟知的《我有一个梦》。这篇文章是高级英语的第一课,也是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英语学习的第一课,在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调整、学习角色的塑造方面起着先导的作用。这篇演说稿篇幅较长,修辞手法多元,而理解演说的重要背景知识也较为广泛,牵涉到越战、女权运动、民权运动、认同危机等文化与政治议题。即使关于演讲的核心主题,即美国的黑人问题,虽然学生了解种族歧视的基本状况,但是学生自我中心的心理致使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及认知产生相当大的距离。笔者在美国西北大学访学时,对黑人聚居较为集中,黑人问题较为严重的芝加哥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美国巨大的种族差异、贫富差距是国内在相关学习中的纸上谈兵难以了解的,甚至地铁多坐两站路都会感觉到气氛异常,车厢乘客几乎都是潦倒、颓废、贫困、不安定的黑人。由此可见,对于生活阅历较少、思想认识较为单纯的学生而言,引入恰当的内容对于加深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知有着非常必要的作用。鉴于演说别提及反战内容,笔者于是选择了一幅著名的摄影图片作为操练话题:《战火中的女孩》。图中一名被汽油弹烧伤的越南女孩光着身子在公路上痛苦地奔跑,这张照片被认为是“加速了越战的结束”。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洛杉矶分社资深战地摄影师黄功吾的这张经典作品,获得1973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奖。该图片涉及战争与创伤、成长与救赎、女性身份、民主正义、暴力与纯真等多重主题,便于学生展开讨论、开阔思维。同时,笔者还以图片介绍延续性的故事:越南女孩潘金淑长大后疤痕累累的后背,怀抱甜蜜安睡的儿子。当年无助奔跑的潘金淑后被美国夫妇收养得以健康成长,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任命她为“和平亲善大使”,常常与黄功吾为宣扬世界和平合作作全球巡回演讲。两幅图片作为开场,弥补了单纯性提问的单面性,以生动的方式赋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教学艺术与感性互动。感性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沟通上。现代语言教学所体现的交际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教学过程交际化不仅要求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境,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而且要求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同时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影响交际的错误不加以纠正,尽量鼓励学习者发挥言语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交际法的教学原则特别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在强化客观认识的同时达到自我认知的提高。然而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由学生控制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旁观者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也必须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之下展开有成效的课堂活动。除如上所述的内容整合之外,教学技巧中的关键点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不是封闭型的知识内容的灌输,而是开放性的感性化交流平台。教学过程不仅体现为智力活动,更应该是思想、观点、灵性、想象的对话平台。教师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与学生交流生活见闻、人生感悟、情感诉求、理想境界等,特别是讲述教师自身的奋斗历程,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尤其能够激发学生自我的认同感。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较强的自卑感与挫败感的心理实际,从教师自身体验出发进行挫折教育,能够产生良好的励志效果,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大度、包容、达观的人文情怀,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意志品质去带动学生的理性与意志活动,同时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达到高涨的学习与思维状态,这既有审美价值,更有智育功效,同时还有心灵净化的德育作用。
教学的根本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同时在于综合素质的塑造与提升。从培养目标的本质来说,不管是复合型还是应用型,其侧重点均是智力与心灵,品德与精神,实用技能与情商的提高。从感性认知出发的教学手段,能够从认识的基本层面入手,在平面化的感知中建构立体化的认识结构,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入深层结构,帮助学生完成从易到难的角色转换,完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胡文仲.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N].光明日报,2008-11-12(011).
[3]李继林.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大众文艺,2009,(18):166-167.
[4]徐微.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37-138.
[5]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谭蓉培.论审美感性[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4):59-64.
[7]林有祥.感性教学论的生理解构与审美价值[J].求索,2005,(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