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事业管理出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铁路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铁五局一公司在推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致力于项目成本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本文对中铁五局一公司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他企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工程项目成本的含义及实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工程项目成本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含义
铁路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项目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在项目工程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的工程项目成本概念,狭义的工程项目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工程项目范围内,是指项目工程施工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等直接成本及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间接费用。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二)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利润是铁路施工企业生存的基础,工程项目是铁路施工企业利润的源头。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僧多粥少,项目业主往往采用“合理低标”或“最低标中标”的评标办法选择施工单位,这种市场环境对铁路施工企业来说是残酷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工程项目成本是反映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工程项目生产经营全方位的工作状况,比如: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建筑材料消耗的多少、机械设备利用的好坏、施工进度的快慢、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项目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组织状况的好坏、各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职工工作绩效的好坏等。
面临这样的形势和环境,铁路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整体实力水平:包括企业的人员、装备、资金、业绩等方面的硬实力以及企业形象、信誉、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报价的水平,既投标报价尽可能满足业主低标中标的要求以提高工程招投标中标机率,努力争取工程项目。目前施工企业处于一种价格竞争的阶段,而价格竞争的实质是工程成本高低的竞争。纵观近几年工程招投标情况,在同等施工组织水平和工程质量条件下,工程招投标中工程报价的高低往往就成了决定施工企业工程竞标能否胜出的一个关键因素。可见,一个企业工程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成败。
二、中铁五局一公司实施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做法和成绩
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是一家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大型国有铁路施工国有企业,在工程成本管理上经历了班组成本核算和学习“邯钢成本管理经验”进行成本倒推,以及试行责任成本管理,进行了多样化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探索和实践,自2000年实行公司制改造以来,企业进行了体制和机制的转换,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实行目标成本控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具有企业特色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回顾其发展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2年的开始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做法:出台了全公司统一的《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公司策2000[135]文),建立了公司专门负责项目成本管理的部门,成立了由工程、财务、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专门人员组成的公司项目成本测定小组,修订了公司的薪酬、机械设备、材料、资金、安全质量、劳务分包等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核定,签订内部经济承包责任书。但是由于企业处于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处—段—工程队固化的三级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的公司—项目经理部动态的二级管理模式转轨时期,企业的人力、机械、物资、资金等内部市场刚刚建立,没有统一的企业内部定额,对工、料、机、项目管理费用等成本不能准确核定,基本上采用行政强制手段,一个项目中标以后,根据投标情况和项目工程的组成,工程类别分章节按比例的上缴的硬性要求上交公司多少费用。这一阶段,由于内部经济承包责任书难以公正、准确、合理签订,项目经理部的积极性不高,要求项目经理进行风险抵押,但基本上难以到位,加上公司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基本上负盈不负亏,一个项目完工后,进行秋后算账,项目亏损面大,高达80%。
(二)第二阶段:从2003年至2004年的逐步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做法:公司修订了《项目管理办法》,调整了管理模式,基本上实现了作业层与管理层的分离,对工程项目对项目经理部以“经理负责,独立核算,包死基数,确保利润上缴,超额分成,亏损受罚”的形式制定经济承包责任制。项目经理和经理部承包集团成员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对项目经理实行竞争上岗和公司选聘相合的办法,项目承包指标的确定由项目经理内部竞标确定或者由公司合同管理部门根据工程中标后实际的人工、机械、材料等实际的市场价格进行现场测定,按照“项目合同价=项目经理部的自身管理费用+税金+分包成本(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上交公司费用”的公式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并对项目经理部的现场管理费用核定数额后包干使用,不得突破。这一阶段,公司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比较快,项目的整体盈利能力增强,到2004年,项目的亏损面得到有效地控制,亏损项目降低到30%以下。
(三)第三阶段:从2005年至2008年的逐步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做法:开始重视项目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工作,比较注重项目投标前和中标后管理的衔接,重视开工前的项目管理策划工作,坚持根据施工调查和合同造价,施工图和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确定正常情况下的项目经理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制造成本。编制工程项目计划成本,按照“项目合同价=项目经理部的自身管理费用+税金+分包成本(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上交公司费用”的公式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公司总经理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工程项目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合同书的做法,加强了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对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的确定的工期、质量、安全目标的控制,每月要求项目经理部向公司上报工期、质量、安全情况,对项目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弹性组合,对机械设备和材料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强化了效绩评价:制定考核兑现办法;分季度、年度由经理部上报和公司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成本考核,奖优罚劣;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终期考核,进行奖罚兑现,做出评价。这一阶段,公司项目管理水平继续得以提升,但是随着公司的项目管理办法逐步与市场的接轨,国有企业一些深层次的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又开始暴露和突显。
三、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实施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责任重大,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施工企业法人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项目经理要承担项目的成本管理责任,但是项目经理在用人和分配等方面却没有自主权利,同时大多数项目部没有把成本管理的责任和压力向下传递,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二)公司与项目部的经济利益关系虽然做了明确,但由于市场因素的变化,经常扯皮
项目合同价=项目经理部的自身管理费用+税金+分包成本(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上交公司费用。理论上该表达式恒等,项目合同价是明确的,税金是确定的,项目经理部的自身管理费用由公司核定,项目经理部包干使用,分包成本(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由公司核定项目经理部负责实施,上交公司费用作为项目经理部必须完成的管理目标,这样工程项目的成本责任是明确的,有利于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但等式两边的金额是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公司却没有依据业主的设计变更和工程量的增减情况,以及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动因素等及时地、实事求是地反映项目的成本变动状况,并及时调整项目的上交款指标,影响内部经济责任承包合同的签订和执行。
(三)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4类。由于实行经济责任承包,个别项目经理为保证上交指标的完成,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的短期行为,虽然就单个项目而言,可能实现了利润目标,但是因质量问题,轻则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重则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
(四)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
目前,项目经理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管理现场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点验工作。这样表面上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靠大家来管理、去控制的,项目效益是靠大家来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必然会保证了质量但增大了成本;如果搞材料的只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采购高强优质高价材料,即
使是材料使用没有一点浪费,成本还是降不下来。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项目成本管理思路和措施
针对中铁五局一公司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一)进一步建立完善规范成本管理体制,形成完整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公司、项目经理部二级成本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公司作为成本管理层,负责全公司责任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措施的制定,确定项目部的上交指标,有计划地对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地对项目实施考核兑现。项目部作为项目成本上升管理的执行层,负责落实与公司签订的工程项目内部经济责任承包合同书,并按照公司的要求和项目的实际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建立项目成本责任控制体系。按照“谁负责管理,谁就负责成本控制,谁负责成本控制,谁就承担成本控制责任”的原则,在项目部建立一个将成本控制责任量化分解到具体责任人的体系,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千斤重担大家挑”。
(二)完善项目考核指标体系,重视质量成本,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
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4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三)加强项目上交指标和项目自身管理费用的动态调整制度
施工项目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受方案变更和工程量调整以及材料价格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为确保公司和项目两方面的利益不因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受到侵害,应定期对经过批准的施工方案变更和工程数量的增减相应调整项目上交指标和项目自身管理费用,不能把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成本大节大超的责任全部归于项目经理承担,从而项目经理的积极性,最后导致项目整个成本失控。
(四)建立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督察制度
为确保项目成本管理规范运作,公司应建立完善相应的成本管理督察制度。具体做法是,在公司设立专门的项目成本督察组,成员由合同、财务或审计等部门的人员组成,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考评计分。责任成本督察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对成本管理不合格的项目,取消其评先资格,同时不予核批效益工资。对出现责任范围内亏损的,还需以预留的责任工资和风险抵押金予以弥补。
(五)建立完善工程项目成本效绩考评制度
【关键词】企业管理;技术手段;人力资源;创新
企业管理涉及面较广,本文仅对企业管理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进行详细的阐述。
1.积极推进石油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石油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心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战略管理的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的石油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管理技术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枝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
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石油企业经营者目的选拔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石油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者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石油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石油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走改革石油企事业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石油企业的管理岗位,把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要大力夯实石油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石油企业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同行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层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穏步上升。
2.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仅具有战术能量的作用而且具有战略意义上的作用,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越来越日益突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仅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两个方面。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原有的管理内容,其工作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它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以达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作用在企业中显的越来越重要。从战略高度来看,企业如果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那么它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也是人力资源日益受到企业重视的原因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管理上的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在一个企业中人比其他有形的资源更有价值。因此,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发挥它在战略管理上的作用,就必须把目标确定在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长远规划上,人力资源管理将从企业战略的“反应者”转变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最终成为企业战略的“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效率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这项工作就不但是人事部门的事。它是企业上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人的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生产能量将得到充分释放。管理者,以现代化的高超的管理手段,运筹帷幄;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性的劳动竭尽所能,这个企业才能够在如此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站稳脚跟无往而不胜。
优化理念。纵上所述,即,企业上下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关键是人的竞争。能否主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一支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这是因为:一、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只能靠人去适应物,而不是让物适应人。二、企业内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后盾。
3.企业的各项改革也必须首先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必须首先改变人们的的传统观念,因而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劳动力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关键词: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9.1-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9-0020-02
1引言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单位应予以重视。我们通过收集归档将其转为信息资源,为工程建设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从而为创造一流工程、精品工程提供真实、可靠的质量保证资料。
2目前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调查发现,尽管总监办、前线指挥部和监督办对内业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但仍存在着问题:
第一,对内业资料的重视程度不够,“重外业、轻内业”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工程施工单位。一是对内业资料只“整”不“理”,导致内业资料存在许多逻辑性错误;二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专业化的施工队伍调动频繁,如路基工程作业队伍,在进入路面铺筑时已撤离现场,造成路基资料缺失或出现不连贯错误,逻辑性较差;三是工程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对相互的业务不熟悉,工作责任心差,且工作岗位不固定,导致内业资料整理中的重复返工现象经常出现。
第二,对内业资料的管理要求不统一。同一项目中,不同的监理单位,监理对同一类项目的内业资料标准要求不一样,大都以自己的要求作为标准形式。这主要表现在内业表格的形式和填写方法不统一。在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中,内业表格形式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内业表格在不同的合同段中也有所差异。这使得对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或各合同段的内业管理水平的评价失去统一的基准,不利于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同样,即使是在同一个公路工程项目的不同合同段中,内业表格的填写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无论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还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内业表格的填写方法的认识都不够清晰,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标准,有些内业表格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第三,管理人员缺乏统一的培训。内业资料管理人员本身思想素质偏低,对相关资料的质量标准规范不够熟悉,又未得到应有的培训,导致相关专业知识素质偏低。尽管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工程师的培训,但培训的重点是各种试验手段,而忽略了检测报告的填写。而且有些施工单位的内外业工作是分开的,内外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出现内业人员在办公室内编内业的现象,使内业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内业表格形式和填写方法又缺乏统一的标准,更增加了内业人员的工作难度,因为内业资料不合格而返工的现象较多,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第四,自动化和程序化程度不高。尽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公路工程中,但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仍停留在计算机制表、手工填写、复印机复印和人工装订归档的水平。这造成大量纸张的浪费,而且在资料的生成与运输以及保存上都存在着许多的不便。因此,如何尽快实现内业资料管理的微机化和信息化是当前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实现内业资料管理的微机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则依赖于内业资料表格形式和填写方法的统一,即内业资料的标准化。
3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相关措施
3.1加强单位领导重视
虽然在目前的施工过程中要求内业资料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没有内业资料的分部或分项工程不予交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但仍有内业资料整理滞后于工程建设的现象发生,从而降低了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程度,所以说只有加强单位领导的重视,才能做到内业资料“准确、齐全、及时、完整”的要求,单位领导应作为主要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各级责任人对这一过程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内业工作,使内业资料的功能得到发挥。
3.2实现内业资料的标准化
实现内业资料的标准化,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制订一套内业资料的范本。虽然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中给出了内业表格的形式,但缺少详细的说明和示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制订一套内业资料的范本十分必要。(2)内业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虽然前线指挥部、监督办和总监办下发了相关文件对内业资料进行规范,但因为没有范本,施工单位的内业人员往往不清楚内业表格填写方法。因此,在开工前,对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对实现内业资料的标准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实行内业资料的微机化管理。实行内业资料的标准化与实行内业资料微机化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实行内业资料的微机化管理,不仅保证了内业资料的规范化,而且快速、经济,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3认真检查,严格要求。
系统详实地内业资料是工程管理的依据,是指导施工的有力工具。内业资料要求全面和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难的,除了加强单位领导重视外,还要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技术素质。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定期检查的同时,经常性的进行不定期抽查,需要时还要进行专项检查,按照内业资料整理的要求,逐项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完善,影响工程质量评定公正性的予以剔除,问题严重的坚决不予鉴定验收。
3.4内业资料档案化
应高度重视和加强档案资料的基本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档案基础知识和施工过程中原始资料签证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档案意识并熟悉档案业务。严格档案管理办法,使其走上制度化,用制度约束行为。内业资料员平时应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熟悉和掌握内业资料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技能,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也要学习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努力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杜绝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原始资料和文件出现。只有加强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才能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及图纸内容的准确、齐全、规范,才能保证施工技术资料记录齐全、签署完备,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真实可靠。严肃归档制度,工程资料的归档工作是合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合同文件的要求对内业资料存档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存档要求的一律拒收,并要求限期完善,确保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发挥其凭证作用。工程结束后按要求移交归单位统一归档。
4结束语
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内业资料的工作。公路工程内业资料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它包括了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电子文档、照片、音像等全部内容,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该公路工程质量检验的记录和评定结果,也是施工过程中指导性文件和交工验收以及质量评价的依据。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属于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重外轻内”思想的存在,使得各公路部门对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不足,加上内业资料缺乏统一的标准,阻碍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只有做好内业资料的管理,才能保证公路工程建设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新玉;公路工程内业资料和计量支付工作浅谈[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4年03期
2 王倍;;浅谈公路工程内业资料和计量支付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3期
3 郝红;转变公路工程统计传统观念为市场经济服务[J];辽宁交通科技;2005年04期
关键词:林业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 就业
充分就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就业日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将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位[2]。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6-1998年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不是很严峻。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升温。主要围绕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就业政策的扶持来进行。
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文献是1993年发表在《南方经济》第四期的《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问题》,文章主要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它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文献是2001年刘和忠的《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3]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硕士论文形式的研究文献 [4][5]。
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问题和影响。张秋莹从政策设计和执行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的原因[6]。杨伟国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7]。杨歌舞认为在政府就业政策影响上,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和就业能力。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8]。刘克鹏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政策规划缺乏统一性,可行性不强、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9]。陈海林从公共政策供给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张凌云认为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10]。徐燕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11]。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学生层面、高校类别、具体专业等研究视角的成果鲜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二、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工商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在林业院校大背景下,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以下对2009-2012年该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会输送了262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四年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有小幅增加。
图1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的一个变动趋势,年终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在2010年为近四年最低。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大环境因素导致。
为便于分析林业院校就业现状,本文选择云南大学(一本院校)及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本院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1.初次就业率处于云南省中间水平
图2 西林、云大、师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对比
注:此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从整体情况看,西林工商管理专业近四年的初次就业基本处于中间水平,稳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该专业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三本院校则稳步上升。
2.以云南为主要就业区域
经整理近四年的年终就业统计数据,按生源地情况(省内外)分别统计了就业地区,得到如下数据。
表1 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
从上表数据看,整体而言,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四年来74.78%的毕业生在云南就业,超过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结合生源地情况分析,云南籍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四年仅有10人离开云南就业。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业,由于云南经济不够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外省学生挤占了云南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加剧。
3.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地
图3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毕业生就业地
根据09-1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汇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是大中城市。总体比例在70%以上,但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逐年呈现增长,说明大学生就业开始趋于理性。
4. 以私企为主的就业结构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09-11年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达到最高值62.5%。12年呈现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就业方向开始分散,就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4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以私企为主的人数比例
5.自主创业及考研人数较少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掀起了我国第四次自创创业的。近四年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极少。平均每年1人创业成功。
该专业考研升学比例也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为2人。
三、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探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就业期望、就业管理等问题在该专业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48份,问卷整理出如下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动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就业信息很了解的仅4 %;41.6%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学校对就业信息的频繁性与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麻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财务岗人员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人力资源岗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业管理或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市场营销岗位寻求就业。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尚有47.6%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由网上薪酬数据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点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薪资状况,刚进入企业的薪资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见下图),73.8%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或者产生更多的摩擦失业。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该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西南林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创业青年俱乐部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看法不一。9.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学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四、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专业特点,林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就业扶持体系的前提下,林业高等学校应该从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方面寻求自己的特色,并从以上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调查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多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但就业理念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应该具有就业引导的意识,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分析专业出路,了解职业空间,另一方面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2.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通过网络、飞信或qq进行就业需求信息的,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信息密集而学生视而不见,信息越密集,学生越过滤各种有用信息,因此,应该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教育,变被动接纳信息为主动寻求信息。当然,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应渗透到各项学习和生活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选拔与培养相互渗透
用人单位如果仅通过面试和简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对招聘人才的不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暂时性失业,而学生仅通过招聘宣讲了解企业,也可能导致后期人才流动的普遍性,继而产生较多的摩擦失业。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企业尽早引入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论文指导、奖学金设立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行求职前的模拟面试,既可以使企业做到早选苗、早培养,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初次就业的比例,更减少后期的摩擦失业。
4.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就业过程是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难免出现患得患失、急躁焦虑、自卑自弃等异常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求职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报告[D].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2]陈光金、李伟.2010年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5):42-45
[4]吴薇.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邬红波.宁波、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张秋莹.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4):43-46
[7]杨伟国.中国就业促进政策的三大支柱[J]新视野,2008,(2):18-20
[8]杨歌舞.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刘克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向导,2012,(8):78,121
[10]陈海林.公共政策供给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2下,(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