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第1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神木;现代特色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16

神木县是陕西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也是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县。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农业经济如何跟进,探寻符合神木实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神木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 神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神木县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属于多日照、强辐射地区。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1%,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农业较为发达,适合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经营;中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49%,土层深厚、土质优良,化学元素及矿物质成分丰富,主要为旱作特色农业区。

2 神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神木县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生产规模小、产业区域范围小、产品结构不优、区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仍待进一步优化;神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带动力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多而不精,规范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特色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经营组织发展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够紧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程。

3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 优化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

依托县域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建设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继续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强的小杂粮、马铃薯、高效玉米、大漠蔬菜4大特色种植业,建成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县。按照北部种养循环,中部旱作生产加工,南部特色栽植深加工,近郊休闲观光及果瓜菜综合推进的布局发展区域农业经济。

3.2 坚持市场导向与统筹规划

立足资源、产业、品种优势及区域特点,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予以统筹规划。在流通、加工、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关系等方面进行合理协调,实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构建多赢局面,实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

3.3 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对于涉农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要进一步提高,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并在信息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神木县的品牌农业工业化、规模农业品牌化、特色农业规模化。与此同时,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鼓励农技人员领办中介服务组织、农民销售大户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大市场和农业小生产的衔接。

3.4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力度,促进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推进高产示范创建活动,通过生产经营规模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技术集成化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将基层的农技体系改革作为着手点,进行零距离服务,从而优化农户的综合素质,将农民培育成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并且使之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4 结语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神木县的工业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规模上具备反哺农业的充分条件;神木县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第2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特色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宁夏的现代化。从宁夏实际出发,通过对三大示范区概况的分析,进一步确定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代化;战略;路径

1宁夏三大示范区概况

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宁夏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板块。根据三大板块各自条件特征,科学定位北部引黄灌区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为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建设,形成特色化、有差别、非均衡、科学发展格局,对全面提升符合三大区域资源禀赋的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是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该区域以占宁夏全区30%的耕地、44%的农村人口创造了70%的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20万t以上,农业总产值突破220亿元,年均增长12%;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涉及宁夏全区8个县、142万人口,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2012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500元;宁夏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涉及宁夏65个乡镇928个行政村,该区域由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

2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分类及战略概述

2.1分类根据宁夏三大示范区资源禀赋特点和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结合发达省区发展经验,把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分为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三种类型,且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2.2战略

2.2.1可持续发展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是要实现“三个可持续”。一是粮食安全可持续;二是农民增收可持续;三是资源环境可持续。新常态下农业发展必须要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轨道上。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推行农业投入品包装包括废弃农膜基本实现有效回收处理等。

2.2.2体制机制改革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改革土地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家庭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二是改革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三是改革产权制度,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全面进行改革,将资产变成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2.3创新驱动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研究,保障农业技术储备。二是政府服务职能体系建设。使各级政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和加快推进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研究,保障农业技术储备。三是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人才支撑。四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手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把住关键控制点,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手抓好执法监督,强化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溯。

2.2.险防御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是建设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主要是建立重大灾害救济制度和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强化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以增强现代农业抵御重大灾害和自然风险以及不断发展的能力;二是农业保险机制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这是克服盲目生产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

2.2.5人才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加强以现代职业农民为主的人才体系建设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新型农民的涌现,将改变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有利于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3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高效循环型: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打造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为切人点,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资源节约型: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高效节水为切人点,做好“水源、特色、生态、转移”,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充分发挥优势,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设施种养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环境友好型:建设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按照“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注重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发展草畜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同时,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参考文献

[1]魏涛.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月刊,2012(,23):25.

第3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字:现代生态效益 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情况,可以这样认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生态效益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县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县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建设现代生态效益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内涵上要准确把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把现代农业生态效益特色产业发展形态定位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基于考虑,有利于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平台,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加强和发展田东香米的优势,建立田东香米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重点从良种服务业、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新型农技服务、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引导和鼓励创立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在产品结构和时间布局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解决结构性、季节性不平衡问题。要在新的优势产品上下功夫,要认真进行科学规划,努力做大做强,创立品牌,发展成为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没有规模,不成片开发,就没有竞争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做出特色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大众化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朝着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迈进。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业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带动效应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区(带)。

一是抓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香米、香蕉、甘蔗、蔬菜、芒果等高效作物,抓好芒果、甘蔗、香蕉、香米、蔬菜、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建设如中平村的香葱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目标等等,提倡“持续农业”;重视“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旅游农业。

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做好香米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企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特色农业提供售后服务,提高农业产值。

三是高度重视品牌认证工作。对我县的一些特产,应该做好注册认证,提高产品知明度。

第4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做强七大特色种植业。结合区域特点及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玉米、辣椒、葵花、水稻、蓖麻、西瓜、杂粮杂豆七大种植产业。到2020年,特色农产品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左右。促进猪、牛、羊、禽、驴五大畜牧产业的“五个一”标准化基地和全产业链建设,培育具有洮南特色的绿色、生态畜禽产品。到2020年,生猪存栏400万头、肉牛存栏5万头、肉羊存栏200万只、奶牛存栏10万头、驴存栏10万头、蛋鸡存栏1500万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实现生产、加工、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到2020年,60%的农户、50%的农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

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坚守耕地红线,发展有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高效。到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建设23个粮食作物产业带万亩高产示范片,高标准农田达到200万亩,建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1.2万亩,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良种繁育基地1 0万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及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逐步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膜下滴灌等新技术,采用过腹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推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完善农业现代化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自动气象站、农机服务站等建设,改造农村电网,积极推进“柴改电”工程,为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提供支撑。

积极创建国家级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健康米放心肉”工程、“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完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成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绿色、有机食品占比明显提高,病害畜禽无害处理率达到100%,畜禽重大疫病免疫率、免疫畜禽挂标率、动物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

积极推进“公司+基地”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重点扶植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第5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摘要: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表现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布局。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根据山西省晋南四县不同资源环境表现,研究探讨县域发展定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布局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提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 :资源;环境;特色农业;发展

一、引言

2010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提出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依托山西综改区的优势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山西南部四县特色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西南部四县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根据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进行发展。国内专家学者从特色农业发展上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在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作用、意义、发展模式、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吕火明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伍建平从因地制宜角度分析研究特色农业发展建议。李先德认为特色农业发展是为扩大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形成新的经济活动。罗富春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研究。丘陵山区县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针对山西南部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2014年5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对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平陆县、新绛县、河津市四县特色农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南部四县资源环境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探讨资源环境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二、资源环境表现与特色农业发展关系

(一)资源环境表现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势

地貌有所不同,随之带来的气候条件等资源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山西省垣曲县和平陆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大,而河津县和新绛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小,见表1所示。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形成各自独特的资源环境表现。

1.山地资源环境

垣曲县历山镇及皋落乡北部一带,地势较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环境,使各种野生动植物相宜生长,植被种类丰富,形成过渡性、特殊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平陆县北部中条南麓前沿,由东、西两部分组成,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河津市吕梁山区的下化乡和山前沿一带的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的北部区域。山区东北—西南向的园子沟、没底沟横贯下化乡全境,山前沿倾斜平原区呈条状分布于吕梁山前,全区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新绛县北部吕梁山区的泽掌、北张等乡镇。山地资源环境区域因受地貌限制,土地破碎、贫瘠,耕作不便。

2.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

垣曲县西部、西南部的丘陵浅山地区,以及位于华峰乡、英言乡、蒲掌乡的两大黄土塬面,该区域土地贫瘠,受地形所限,地块分散,且大部分为旱地,耕作不便。平陆县三门镇以西的各个乡镇,介于沿山和沿河的中间地带,为黄土台塬区。自西向东塬面较大的有洪池塬、西侯塬、常乐塬、留史塬、张村塬、杜马塬、部官塬、晴岚塬、南村塬、淹底塬等,海拔700-500米,总面积26 万亩。塬面由北向南倾斜,黄土覆盖深厚,地势比较平坦。

3.汾河谷地资源环境

河津市小梁乡及柴家乡一带和赵家庄乡全部,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城区东部的一部分,属于汾河谷地南岸的三级阶地(即南塬)和汾河谷地北岸的三级阶地(即北塬),地面较平坦,微向汾河倾斜。新绛县域中部的汾河两岸农业区。这一带属于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3~10 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高出汾河8~28 米,阶面向河谷下斜。汾北三级阶地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面积138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l8~48米。地势比较平坦。

4.河川资源环境

垣曲县的亳清河、允西河、西阳河三条河流形成的河川地带,土地相对平整,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黄河绕平陆县境南部流经常乐、张村、圣人涧、三门、坡底、曹川6个乡镇,东至曹川镇老鸦石出界入夏县,过境总长度85.2 公里。沿河有70 多处滩地,面积约7 万亩左右,高程均在310 米以上,土质肥沃,是很好的农耕地。河津市黄河沿岸龙门滩至连伯滩一带,总面积73 平方公里(约合10 万亩)。北部为风沙较大,土地贫瘠;南部连伯滩,土地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

(二)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的基础

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表现,是构建山西省晋南四县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见表2 所示。垣曲县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发展趋向;平陆县也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精品农产品发展示范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发展趋向;河津市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河川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展示区,形成特色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趋向;新绛县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无公害蔬菜高科技生产与农产品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发展趋向。

(三)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

资源环境表现是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见表3所示。

(四)特有的产业布局决定着独特的名优产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是发展名优产品的基础。垣曲县依据“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布局,发展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平陆县依据“两轴、三带、三大片区”布局,发展水化柿、红不软桃、百合、平陆屯屯枣、甜樱桃、西红柿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河津市依据“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布局,发展“农之龙”牌粉丝、粉条系列产品、特色蔬菜罐头、连伯韭菜、“汾滨”牌果汁饮料、河津芝麻糖、黄河鲤鱼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新绛县依据“一轴两线、五大板块”布局,发展莲藕、无公害蔬菜、油桃、亿家康面食产品等特色名优产品。见表4所示。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土地规模化策略

山西省晋南四县以土地适度规模化,发展优势基地和特色板块,围绕基地、板块联动,实施规模集约。垣曲县实施“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平陆县实施“两轴、三带、三大片区”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河津市实施“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新绛县实施“一轴两线、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

(二)组织化战略

围绕“五大板块”、“十大基地”,构建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运作,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13”工程为标准,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据独特的名优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垣曲县发展山里红果脯产业链、中条山蜂蜜产业链、泉鑫白厂丝产业链、沐风香菇酱产业链、舜皇菖蒲酒产业链、舜土坊野生核桃油产业链。平陆县发展水化柿产业链、红不软桃产业链、百合产业链、平陆屯屯枣产业链、甜樱桃产业链、西红柿产业链。河津发展“农之龙”牌粉丝产业链、粉条系列产品产业链、特色蔬菜罐头产业链、连伯韭菜产业链、“汾滨”牌果汁饮料产业链、河津芝麻糖产业链、黄河鲤鱼产业链。新绛发展莲藕产业链、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油桃产业链、亿家康面食产品产业链。

(三)技术现代化策略

以现代科技为引领,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结合,建成技术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重点进行新品种的综合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校地联合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农业技术队伍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向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使其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形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贯通和产前、产中及产后衔接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垣曲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技术体系;平陆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技术体系;河津市形成服务城市化产业技术体系;新绛县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

(四)经营市场化战略

垣曲县围绕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平陆县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河津市围绕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新绛县围绕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市场,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土地资源保障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2]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3]伍建平.特色农业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中国青年农业学术年报,2002,(2):110-113.

第6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现状;问题;对策;云南马龙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29-01

2012年6月20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在曲靖召开,实地到马龙县双友牧业高档肉牛基地、马龙县马鸣乡外销山地生态蔬菜基地、麒麟区茨营乡对港外向型生态蔬菜基地调研。会议强调,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建设“六大内容”,全力打响“四张名片”,着力推进“行动”,精心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曲靖市于2012年10月12日召开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重点实施好7个方面的“10强”工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产业、大品牌、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1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马龙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县目标,着力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马龙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2012年,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是2007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5 228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3%。在稳粮强烟的基础上,培育了蔬菜、食用菌、万寿菊等特色种植业和黑山羊、深沟鸡、“云岭牛”等特色养殖业,极大地提升了马龙县特色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引进和培育了双友、龙腾等16家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8个现代农业科技园,“一乡一园”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马龙县建成866.67 hm2高原特色外销型山地生态蔬菜、食用玫瑰,投资2.3亿元建成的双友牧业高原特色生态肉牛基地。

2 存在的问题

2.1 小而全的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制约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发展

截至目前,农业大都是小而全的传统农业,有的一户种植、养殖有十几种,如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大麦、烤烟、蔬菜、果树,养殖猪、鸡、羊、牛等,投资分散,形不成规模,更形不成市场,无法扩大种、养业规模,更不能发展好高原特色农业。

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马龙县改造中低产田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全市现有的3万hm2常用耕地中,仍有1.93万hm2的中低产田地,其比例超过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0%。这些中低产田土壤质地差,水利设施匮乏。

2.3 高原特色创新程度不高

生物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喷滴灌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低,影响了农业生产潜能的发挥。

2.4 领导科技意识强,但行动不到位,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一是多数领导科技意识强,但行动差,经常到县外、市外、省外参观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在半路上就还给县外、市外、省外。二是技术人员又没有机会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三是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2.5 品牌战略实施步伐缓慢

近年来,马龙县逐步加大了品牌建设,名牌农产品有几个,但没有真正在云南省范围内社会公认度高的、影响力大的品牌。如深沟鸡,在马龙县内曲靖市政府部门较有知名度,但其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较小,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没有带动农户增收。

3 发展对策

3.1 产业规划要少而大而强,资金跟着产业走

根据马龙县区位、气候、土壤等条件,要大胆量、大手笔、长期性把全县划分为五大种植、养殖大区。马铃薯产区(月望乡、通泉镇)、花卉产区(旧县)、烤烟产区(大庄乡、纳章镇、马过河镇、王家庄镇)、蔬菜产区(马鸣乡)、山地牧业区(马鸣乡、旧县镇)。每个产(养殖)区都要有一个园区,每个园区面积666.67 hm2以上,重点投入,集中打造,可供人游玩,体验高原特色农业的魅力。每个产(养殖)区要从种(养)到粗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条龙生产,增加附加值,达到投入1元产出20~50元的产值,这才是高效特色农业,才是“农民”需要的结果。政府投资要与规划产区挂钩,没有规划的产区决不投资,让规划的产区快速强大,没有规划的产区自生自灭。由于烤烟是大税收产业,政府可实施税收分享,农民只要其他产业收入高于烤烟,自然就会种植规划的产业。

3.2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高原特色农业打好耕地基础

在未来10年间,马龙县应建设0.67万hm2高标准农田,要集中资金打造,要连片建设,打造5个园区,在月望乡月望村、越州屯村建666.67 hm2马铃薯园区;在旧县镇小房子村、旧县村建666.67 hm2花卉园区;在纳章镇竹园村建666.67 hm2烤烟园区;在马鸣乡马鸣村、永胜村建666.67 hm2蔬菜园区;在马鸣乡马鸣村建666.67 hm2山地牧业园区。种植园区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管成网,路相通,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全部采用滴灌技术,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3]。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元/hm2以上。山地牧业园区建设要达到现代化的养殖设施标准。

3.3 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发展高原品牌农业,必须坚持立足当地资源,注重创建特色,以特色促进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每个产(养殖)区要创建在全市公认的品牌,即马薯、马菜、马烟、马花、云岭牛5个品牌,全县创建在全省公认的品牌2个,即马花、云岭牛。

3.4 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实用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新型农民。一要培养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因此建议乡镇政府尽快建立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把能做事、会做事、敢做事的农业技术人员分批送到农业发达地区顶岗学习半年到1年,如山东省寿光、陕西省杨凌。二要培训新型农民,现在的农民需要的不是理论化的讲课,而是要让懂实用技术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民,对技术人员实行奖惩机制。

3.5 要注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创新

以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蔬菜、马铃薯、花卉、肉牛、烤烟等优良品种培育开发工作,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要注重生物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喷滴灌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创新应用[4-5]。

3.6 创新机制重保障,增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活力

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县、乡2级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级领导包村、乡镇干部直接挂钩包组到户的责任制,要制定奖惩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刘慧兰.怒江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323-326,331.

[2] 袁媛,李学林,董晓波,等.以创意农业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5):132-135.

[3] 陈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2013(9):252-254.

第7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独特的资源条件和产品品质,并且已具备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迅速在国内、国际形成较强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具有稀缺性、绿色性、区位性(结合WTO就是原产地原则)等特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农业特殊品质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的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也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河南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优越,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发挥特色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河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于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特色农业的经济学分析

1.推动农民增收

从种植业来看,目前我省农业种植大部分结构单一农业论文,特色不明显;小麦、玉米是主要作物,杂粮和蔬菜的规模种植较少,商品化率不高。按每亩地年产1000斤小麦和1200斤玉米,小麦每斤1元、玉米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一般种植业每年亩产值在2200元左右。刨除耕地、化肥、农药、机收等投入(每亩地大约需投入300元左右),收益约在1900元;加上每年的农业补贴,农民的传统种植收益一亩地也只有2000元。当前我省农村人地关系属于人多地少型,人均耕种面积不足2亩,传统农业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挖掘和培育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能有效推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怎么写论文。

2.提升农业竞争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优质性、稀缺性和绿色性,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使其特色品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国内国际市场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能避开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低效益和弱竞争力;这对于促进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在当前公众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需求旺盛以及国际农业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广泛存在的条件下,特色农业只有通过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升和凸显产品自身无可比拟的质量特色优势,才能够在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目前单户生产带来的农户市场参与不足、农业附加值低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机制体制的创新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

由此,必须充分重视优质特色农业的挖掘和培育,不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产值,使我省农业“质”“量”齐增。这对于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但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河南省特色资源丰富,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叶、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药材等在内近70种口碑相传的特色产品,如信阳毛尖、南湾鱼、樱桃谷鸭、杂交水稻、光山麻鸭、新县银杏、商城油菜、淮滨杨木、息县半夏、平桥石榴、固始鸡(鹅);泌阳、西峡香菇;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孟津梨;河阴、封丘石榴;荥阳柿子;灵宝牛心柿饼;西峡猕猴桃;仰韶杏;灵宝、新郑、内黄的大枣;信阳板栗;卢氏、辉县的核桃;方城烟叶;南召柞蚕;驻马店、南阳芝麻;开封花生;商城油茶;开封西瓜;中牟大蒜;淮阳黄花菜;淅川、永城小辣椒;固始“愣头青”白萝卜;杞县、延津胡萝卜;洛阳牡丹芍药、延陵腊梅、开封、南阳、郑州月季、信阳杜鹃;焦作四大怀药、内乡山茱萸;西峡山茱萸西洋参;南召辛夷;济源冰凌草;封丘金银花;辉县、林县山楂;新县银杏;正阳生猪、三黄鸡;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泌阳毛驴;周口槐山羊、沈丘清真牛羊肉;固始土鸡;淇河鲫鱼;原阳大米;确山红薯;道口烧鸡;驻马店小磨油;许昌腐竹;商丘酱菜;兰考泡桐等。以这些特色优势为基础,我省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论文,各地树立了众多的特色品牌,如华英鸭肉、文新茶叶、商城制鬃品、羚锐中成药、奥龙牌色拉油、安太食品、维维、十三香(调料)、利维康、莲花、宋河、金丝猴、辅仁等。但有些特色优势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化经营。

2.农业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河南省有562家企业被列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企业先后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908相比,只占不到4.5%的比例。从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发展看,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多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少、产品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很多特色产品质量上乘,但由于技术、资金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工和包装简单,品牌意识缺失,销售半径小,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3.农户认知不足,组织化程度低,参与意愿与能力不强

在目前我国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单户种植(养殖)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农户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沈丘县石槽乡农户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民对特色农业的概念表现陌生,缺少品牌意识,没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观念的落后、技能的不足和市场意识的模糊使得大部分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只能扮演“耕种者”的角色,在产品质量提升、特色提炼、加工和营销等方面严重缺位。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这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停滞在单户耕作的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业企业和众多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难以在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怎么写论文。

三、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促进我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深化认识、加强引导农业论文,坚持走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战略,并进一步理顺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供应,积极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激发特色农业发展的原生动力,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企业的发展,畅通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营销渠道;这是我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深化认知,理顺职能,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

1.把握特色农业发展规律,理顺政府职能

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先决、市场导向、规模适度、科技支撑、产业开发。作为主导的一方,政府有关部门应首先深化对特色农业的认知,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以更加科学地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其次,通过理顺政府职能,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围绕特色农业的项目培育和遴选、扶持体系的构建、特色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志和识别,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逐渐形成专门领导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并完善其工作机制,实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垂直、高效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力量,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动诸如农民培训、技术推广、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

2.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

从观念上使农户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有所认知,增强其市场经济意识,提升其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意愿。对农业劳动力群体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具备特色农业发展意识,更新生产组织方式,促其形成专业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管理组织方式、人员编制、薪酬待遇、服务农户的方式和渠道等,创建发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的机制。加强对农民信贷的引导,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和期限等向特色农业倾斜。

3.做好区域规划,科学布局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考虑地区综合条件,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寻求最佳的发展方案。我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农业论文,特色产品的发展基础坚实,前景乐观。在特色农业的布局上,应构建机制,综合利用专门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对河南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深入调研,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历史文化、农户已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现有种类、质量和规模,制定科学规划;使各地具有明确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避免地域不适风险、市场风险、需求不足风险和一哄而上的风险。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战略

1.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促使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

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使原来小规模的家庭式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部门和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传统的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变成由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将原来相互分割的农产品经营环节重新加以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使地区潜在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完整的产业链,能提升特色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2.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能有效克服当前农户分散生产带来的随意性,保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优质性,也有利于避开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怎么写论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应着眼于生产、加工、流通三大环节,着力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凸显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高收益,促使农业标准化进入良性循环和高水平发展。

(三)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1.完善农地制度

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全使土地分散耕作固化的状况很难打破,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的发展形成限制。应进一步完善农地制度,一方面,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发展和强化其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中的号召引导功能;另一方面,应健全农地流转制度,保护农户土地使用权权益的同时,通过流转使农业规模用地得到实现和保障。这对于促进特色农业的企业化发展有基础意义。

2.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论文,促进农业产区与市场的衔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市场效率,同时推动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其营销网络的完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当前我省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路网、通讯等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另外,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推广、农民培训等都需大量资金支出。应采取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方法,多方引进资金,多渠道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供给。

3.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制定易于操作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企业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应继续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扶持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支持、人力资源环境优化、相关政策的推介、产品购销平台的搭建,引导各种资源的有效联结,同时在企业品牌打造,相关政策适用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学英.关于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2]李八月.加强和改进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服务[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2.

[3]岑荣.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增收[J]. 南方农村,2007,3.

[4]齐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需求与供给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第8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 特色农业 发展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

特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经济区域各种区位优势,在全国经济地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市场的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而言,这一概念的理解须从以下特点入手:

1.区域性。一定的区域范围是特色农业存在的前提。特色农业总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特色农业。故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基于云南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地理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来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离开云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优越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这些基础条件来谈发展云南特色农业,培育代表性农作物产业就是无的放矢,成为空谈。

2.相对性。由于经济区域有大小之分,且所拥有的各种区位优势不尽相同,因而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里囊括了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各种气候带,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根据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做出选择。全省地州中较大经济区域有其特色,较小经济区域也有其特色农业,它们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优势性。一个经济区域的特色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其区域优势,在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而特色农业在该经济区域范围内,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产值比重都应该较大。同时,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该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品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也应相对比较高,这样才能显示出其农业特色来。

4.外向性。特色农业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之间必须加强横向联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面向内外两个市场,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有效配置,在竞争中获得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例如:云南的高端野生菌与鲜切花这类的保鲜期短的特色农产品正是与区域外的销售渠道、物流运输相结合才能在短时间内离开原产地进入国内外消费地超市,成为区域外市场上消费者的宠儿。

5.群体性。特色农业不应是单独的个别产业部门,而是以某些优势为基础,培植一个主导部门,并以该主导部门为中心,利用其前后的联系,发展多个产业部门。云南发展特色农业的战略需要考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扶持好产业集群在经济区域内外的扩散作用,辐射作用及带动作用,以弱化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在云南省,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显而易见,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可替代,没有农民的增收致富,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云南的跨越发展就无从谈起。2011年,云南省烤烟种植面积700多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优质烟叶生产大省;橡胶700多万亩,产量超过30万吨,跃居全国第一;甘蔗面积450万亩,产糖200万吨,是全国第二大蔗糖生产基地;茶叶面积560多万亩,产量2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三;鲜花红遍中国、绽放海外;咖啡成为中国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100多万亩,成为产值超百亿的大产业;马铃薯种植规模10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三;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达4500多万亩,成为中国干果生产大省。

但在成绩面前也不难发现全省农业总体仍处于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低、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的境地,依然是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明显的“短板”,不少地区仍是“农业弱县、财政穷县”,现代农业发展滞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突出。最能体现云南农业地位的特色农业,虽然烟、胶、茶、花等多个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头顶全国第一的桂冠,蔗、菜、果、药、畜的体量也在全国靠前,但除云烟、云花等少数产品在国内有绝对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话语权外,多数产品和产业,仍经不起市场的风吹雨打,整体上仍处于产业发展低层次,大而不强、大而无名的传统粗放发展阶段。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农业的形成是建立在区际差异基础上的,而区际差异即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资源赋存差异、历史基础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内容。云南省在诸如种植面积、产品产量、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由于区域内自然资源差异、人文资源差异、历史基础差异、生产要素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原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分散经营

农村曾经在解放我国农村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带来了帮助。但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的提高,分散经营这种组织形式却成为阻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障碍。农业的细碎化分散经营使得原本就在第一、二、三产业间处于弱势产业的农业,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实现扩大再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农民增收方面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由于云南多山少平地的地理特点,分散经营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还比较普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还是一些边远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农业的现实,特别是四个集中连片的特困扶贫地区更为突出,农业连基本的解决温饱都成问题,何谈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因此,将农业的生产要素——土地向农业企业、种养殖能手富聚,消除农业用地的条块化,铲除田埂,还原土地的无边际。让这些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比较优势的农业大户有规模经营的土地资本,为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提供要素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云南农业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多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总体上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进入到了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注重传统投入与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相结合的优化发展阶段。但多年来,云南农业的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所占比例过大,经济作物比例过小,严重制约了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虽经调整,但主要集中在烟、糖、茶等少数几种种植业上下功夫,而其它特色农产品却没有形成相应规模,云南的作物种植品种和产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单一性,云南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而作为分散的、规模小的农业生产者不可能在农业生产上有大的投入,农业科技开发推广跟不上,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加之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顾虑重重,因为种植业中粮食产品的需求弹性小,而经济作物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若减小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而发展经济作物,市场风险更大,而粮食却无法保证,对不少“吃饭财政”县来说又该如何?这意味着区域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更趋单一化,农民的风险也更大。

(三)农业管理体制上弊端

云南目前的农业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职能型管理模式,涉农部门内部上下层级之间能做到命令、信息流动,但不同涉农职能部门之间,却是割裂的,这样农业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职能重复交替,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农业部门主管的事很多,有责任,却没有手段,相当多的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事项均采取与其他部门齐抓共管模式,才能有效实行,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缺乏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拟定的总体协调机构。农业科技体制创新不足,产学研存在脱节现象,整体协调性差,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由政府和行政单位规划和兴建,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系统运行效率低下,农业科研单位提供的有市场生命力、成熟的配套研究成果有限,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不高。

四、基于理论指导下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要基于特色农业的区域性、相对性、优势性、外向性、群体性的基本特征来规划发展,采取市场培育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聚集与广大农户生产者参与并举,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农业的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及园区经济。

(一)完善高原特色农产品结构及优化特色农业产业

云南的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在结构调整方面有所开展,但总的来说还不够深入,力度不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升级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数量、延长产业价值链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本着农业结构要优、农产品质量要好、竞争力要强、农民收入要增加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提升传统的烟、糖、茶、胶等优势产品,培植新兴的林果、蔬菜、花卉、药材等优势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打造龙头企业。比如:云南烟草集团作为传统特色优势企业自不必说,而云南白药集团却是植根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然地理条件所提供的药材质量好、产量多、用途广的可靠保障基础上,走向世界的云南新兴优势产业——药材业的代表。

(二)进一步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云南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中须注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利用国家政策下的西部大开发、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云南地方发展战略下的润滇工程、森林云南工程、特困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等大工程、大项目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加强农业区划,突出自身特色,大力创办和培育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特别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同时支持基层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的发展,使其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加大区域内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外来资金、企业入滇,大力发展类似昆明市石林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特色农业园区经济。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以及城市人群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农业,或到农村进行创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培训队伍,使广大农民能高效率获得有用的农业技能;要有一支农业产业化市场开拓与经营的队伍,用最适宜的方式集中起来推向市场;要有一支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科技成果开发队伍,能结合本地及不同产品的产业化实际,将农业产业化建立于可靠的技术系统支撑之上。注重研究特色农业发展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找出鼓励其他农业生产者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例如:云南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冠冰糖橙,也即市场认知度较高的由原“烟草大王”——褚时健承包果园种植的云南地方传统水果冰糖橙。“褚橙”每年上市时不出云南省就销售一空,让周边很多农户看到了希望,2012年更是与电商合作开拓更多的销售区域,打开了广阔的市场,果园由玉溪市新平县发展到丽江市永胜县,种植面积超过4000余亩,有效带动了果农的脱贫致富。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网络化、实用化、快速化成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可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另外,农业信息化还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市场体系的培育等。加快云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在于加快信息产业基础的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实验基地建设,应用和推广农业专家的决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乡村建设平台,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营销,及时了解市场的供求状况,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升农业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第9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9

引言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国家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与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为例,得出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1 园区概况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杆”。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2013年,泰州市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地级泰州市全境,范围涵盖兴化、姜堰、泰兴、靖江4个县级市和海陵区、高港区。示范区先后建成稻麦良种、花卉园艺、设施果蔬、健康畜禽等示范基地十多个,建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1个,企业研发平台21个。2014年,在国家农业部等6部门开展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中,姜堰区在全国25个试点中排名第2,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泰州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 优势分析

2.1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泰州位于全省中部,南部区域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圈影响,北部区域辐射苏北地区,在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泰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交通便捷,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为主体的内河港口群初具规模,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

2.2 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中央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现代纲要》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优质粮油高产创建工程、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泰州市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业改革创新,发展各农业产业品牌。泰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属于 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泰州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大闸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兴化和姜堰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姜堰市的沈高镇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在环境保护与改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

3 劣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分散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从泰州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看,规模小,且多为兼业农户,从龙头组织来看,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拉动力还不够强劲,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经营机制尚有待完善。从产业规模看,集中连片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由于生产经营主体、行政区域等的分割,区域主导产业往往形不成产业规模。

3.2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不集中,缺乏关键技术,科技服务体系较为薄弱。农业的产、学、研、推等部门技术力量未能形成整体优势,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测算,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科技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工业发展极大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2015年,泰州市耕地面积29.85万hm2,较10a前减少了2万hm2,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农药化肥的不正确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甚至影响地下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露天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

4 优势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

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应以前瞻性、示范性、市场性、特色性为原则,从园区功能定位、总体发展方向等全面衡量,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重规划全区的优势产业,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最优。

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需求,确定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银杏5大主导特色产业。在现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泰州培植一批带动性强,有一定成长潜力,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形成以下几个领域的布局: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企业密集区、大企业大市场大项目的带动,建设粮食加工、果蔬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银杏产品加工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粮食、水产品和蔬菜批发市场,在通南地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陵区重点建设以蔬菜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主城区及长江水运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精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扶持一批生态观光园、生态主题农庄、农家乐,科学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5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园区经营模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泰州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模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团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姜堰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对社会化服务的提高、合作社经营实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5.2 强化园区功能定位

要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化发展经营,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利用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增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功能体系。要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聚焦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通过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农业特色园区。泰州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片)项目、稻麦科技展示基地等项目,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等多种特色产业基地。

5.3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重视品牌的作用。重c培养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为主的经营主体,用现代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理念和组织发展农业,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打造农业品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4 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环保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通过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业污染监测预警、自然湿地保护恢复等项目,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节约型技术手段,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和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步伐,推进大中型畜禽场有机废弃物治理及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杨正辉,陈勇.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0-141.

[3]马立勇,霍长勋.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29-30.

[4]姚於康.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78-181.

[5]季祖平,刁春宏,陆仁峥,张双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新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