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

第1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1)现代农业环境下催生生态旅游的根源在现代农业环境下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购物体验、生态、教育等方面。②生态资源在现代农业中大量体现,吸引了大量的都市游客。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带去了大量的科技思想、市场信息,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③目前特大中心城市集群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目前,都市圈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致,城郊旅游在时间和空间距离上都有利于城内游客的转出。④中国在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城市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可以算作是农民的后代。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根归结到农村,这样就推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2)现代农业规制下的生态旅游优势。这种模式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混合体,它的产品既是农产品,也是旅游产品。现代农业广泛采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无土栽培、农业生态和环境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它向游客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技术。它是集科研、观赏、度假、生产、加工等于一体的,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最为明显。在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游客可以欣赏农业景观,还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农民生活。现代农业视域下的生态旅游具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它所生产的农产品都是绿色健康的,可以让旅游者能够食用到最新鲜和最健康的原生态食品。

(3)发展前景预期。从客源分析,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旅游模式主要是以城镇人口为主体客源市场,城市人口越多,提供的客流量也就越大。休闲、饮食、文化的消费需求都可以在对农业和农村的生态旅游过程中得到实现。因此其客源市场较为宽广。从政策环境看,现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无论从旅游道路交通和硬件接待设施等来衡量,还是从服务水平、政策导向等软环境来看,特别是政府制度安排来说,都为现代农业视域下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类似成都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较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指导下的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2实践层面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都在开展相关的实践,尤其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有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但从总体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一方面,总体发展规划不够全面,行业发展政策引导不力,还存在着一些产业发展的自发行为,开发理念落后、决策不力;另一方面,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重点不突出、项目雷同,尤其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从产业结构与产品质量分析,该模式的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一二三产业结合不紧,产业及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内涵。

3对策与建议

(1)高端理念引领规划布局。要充分认识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寻内在规律,结合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采用较为合理的措施,促进旅游同自然、文化、环境融为一体。在编制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重视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生态旅游要将农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来,开发出各种内容丰富、农业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产品。

(2)打造多维复合型产业空间。以建设一个占地3000~10000亩的现代农业主题园区为例,从总体上可以把园区分为交通集散区、门景区、设施农业展示区、农业观光区和综合办公区五个区域,其中以农业观光区为主。农业观光区又可分为观光(成片的农田景观、规模种植的有机蔬菜、瓜果等景观)、采摘(蔬菜、水果)、农业科普(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体验(编织农具等传统农用工具)、观光休闲(观景台、特色农家乐、乡村菜馆等)。

第2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摘 要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近几年,陕西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开展全省“农业园区建设年”以来,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各地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引导社会资本,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金融机构 现代农业 对策 建议

一、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点

(一)园区体现了现代农业的明显特征

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过程中,各地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以现代种养为基础,积极拓展产业链接,促进要素聚集,实现资本、土地、技术、装备、设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园区空间上组合叠加;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上的技术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生产率和产出效益;提升园区集成创新能力。

(二)先进技术和设备得到普遍应用

在园区建设中,把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充分应用于农业园区生产、加工和物流环节。在设施种植上大力推行V型拱棚,充分应用湿帘风机、二氧化碳、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施装备,畜牧养殖上采用最先进的大跨度圈舍、负压式通风、智能式饲喂等装备技术。高科技和新设施已成为各园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亮点,呈现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园区。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公司制;二是公司制+合作制。

(一)公司制

即由园区承建单位发起建设,按照公司化模式运营的园区。如某地方金融机构支持的白鹿原现代生态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二)公司制+合作制

即由政府塔建园区平台,由企业、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和农户共同参与,打造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一些新的运行模式。

二、现代农业园区资金融资情况

(一)现代农业园区资金需求

现代农业园区前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农田基建、科技投入和新品种引进、装设灌溉系统、购买作业机械、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中,资金需求量较大。在政府补助到位,民间资本无意介入的情况下,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借款是目前比较好也比较快的一种方式。

(二)现代农业园区不同融资途径对比分析

1、政府扶持。政府扶持的优点是融资期限长、无息或者低息,缺点是政策性强,融资金额较小,审批时间较长。

2、银行借款。银行借款的优点是融资金额较大,但是要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及抵押或担保,利率适中,缺点就是审批期限较长。

3、民间借款。民间借款主要优点是手续简便、方便灵活,缺点是融资额小、利率较高、期限较短。

三、现代农业园区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表现在:一是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部分现代农业园区的承建主体是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从家庭式、作坊式发展而来,存在股权结构复杂、运作模式不规范、管理能力较差、专业人才匮乏、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二是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企业主要植根于农村地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土地、房产等保值率高、可辨认的有形资产较少,缺乏足额、有效抵押担保。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情况

(一)信贷支持情况

为切实提高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加快业务产品创新、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来满足。不断创新贷款方式。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主要困难

1、信贷产品和贷款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信贷业务产品的限制。目前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没有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信贷产品,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链条中,对企业的支持模式比较成熟,对基地(合作社)的支持刚刚起步,相应的信贷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推广。

2、外部政策限制。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完善。由于现代农业园区承建的土地大多是以租赁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存在障碍,不利于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二是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评估、咨询等专业机构少,功能不足。

四、做好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扶持、财政和信贷政策方面

1、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搭建贷款信息平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受自身业务发展的制约,扑捉市场信息比较迟缓,加之自身的优质客户储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效能。

2、完善金融创新相关配套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并推行有关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健全评估、登记、流转等环节制度。

3、健全保障机制,构筑农业风险防范屏障。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助范围,延伸补助领域,支持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由地方财政出资组建农村担保机构,解决现代农业园区贷款担保难题,为金融业分担信贷风险;加快农业保险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抗风险能力。

4、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加快建立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相协调的长效扶持机制。财政政策上,建议对县级机构农业贷款全部减免所得税,并扩大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可持续性。

(二)信贷服务模式、产品服务创新方面

1、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一是积极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金融需求的特征,结合实际创新差异化金融产品,探索以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多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

2、强化金融创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力度。一是强化服务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识,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多方构建农业经营主体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的授信管理模式。二是针对现代农业的特征,在经营理念、支持对象、营销手段、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服务创新。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用途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2003年,昌平一家草莓种植大户成立了天翼公司,创立了以草莓为主打产品的“草莓屋”零售店,零售店以高端消费者为主,迅速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市场。在此之前,天翼草莓的市场客户主要面向大众人群。

4年之后,天翼草莓成为了全国唯一实现有机认证的草莓产品,并通过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草莓文化节”,开创了中国草莓产业的先河,草莓自此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一跃成为首都市民观光休闲采摘的时尚消费品。之后的5年里,天翼公司和昌平区政府一同赴西班牙参加了“世界草莓大会”,并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的主办权。

天翼草莓的故事,只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风起云涌的10年中,诸多传奇中的一个。它生动地诠释了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魅力所在:一个普遍的农产品,通过开发其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就有可能创造出发展奇迹。

然而,10年之后,伴随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大势,京郊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成功抵御了互联网的首轮冲击之后,正迎来更具颠覆性的“指尖上的革命”。

固化的发展格局

10年之后,人们所传诵的,依然是10年前的奇迹。

北京的农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是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这种认识,开启了京郊农业发展的“黄金期”。这座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0.2亩、农业增加值占比不足1%、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不足6%的城市。

在这里,京郊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耕地总量少、水资源紧缺、劳动力价格高、产品雷同等诸多不利条件,农业生产空间的压缩、生产资源的限制、生产成本的高企,都成为京郊农业发展的“拦路虎”——传统农业在这里没有出路;与此同时,科技资源丰富、高端人群集聚、政策支持强劲,都在为京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孕育了一片沃土。

2003年,北京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和城乡发展全局,正式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成为了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源地,探索出了一条大城市发展农业的“北京道路”。

2005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在北京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以此为标志,京郊13个区县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就了昌平草莓、大兴西瓜、通州蘑菇、门头沟樱桃、平谷大桃、怀柔板栗、延庆葡萄等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版图,在北京的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10年之后,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拥抱了光荣,梦想却似乎也在远去。制造领域盛行的“山寨”,在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似乎同样清晰。某一区县上市一类特色农产品,兴起一家龙头企业,短期内就会出现诸多相似者一哄而上。

模仿带来了同质化竞争,进而导致一些区县和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一个事实是,近年来,北京的京郊再难以听到某一特色农产品或者类似顺鑫农业、德清源鸡蛋等龙头企业崛起的传奇。

尽管近年来京郊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依然热闹风光,各种新兴的休闲采摘场所仍不断涌现,并试图在市场上搏杀而占据一席之地,可最终留下的精品却是凤毛麟角,能够撼动现有格局者更极为少见。

“固化的区域或企业成了榜样,但榜样的路却似乎很难再复制。”一些初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资人如是感慨。

互联网的冲击

然而,10年飞速成长的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也悄然发生着某种演变。

互联网的出现,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打破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固有发展格局的种种可能。与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初期不同,近十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业快速发展,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革命,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已被各界视为改变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传统格局的重要力量。

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就曾指出,“当我们能够利用互联网的能力去提升中国传统产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的潜力非常大,可能比在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李彦宏分析表示,美国的传统产业非常发达和成熟,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而中国的传统产业起步较晚,长期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发展,大多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是近十年内发生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可以做得更好。

互联网带给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从业者们需要尽快完成互联网化的改造,以适应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北京区域之外的市场竞争者,正以互联网的方式参与到北京的消费市场之中。

过往的经验也证明,互联网素来是一个制造传统产业“神话”的工具。大洋彼岸,互联网巨头谷歌、苹果等都已经吹响了进军手表、眼镜等传统行业的集结号,而北京将互联网的触角伸向传统的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之时,外界同样充满了各种期待。

“尽管互联网的兴起给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竞争者,但互联网对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冲击总体是正面的,因为从当前的结果看,它主要是增加了一个新兴的市场渠道。”门头沟一家涉猎都市型现代农业多个细分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大多数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得到相应的信息,由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让大多数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都具备了休闲采摘的功能,外地竞争者的进入并不能替代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区位优势,互联网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繁荣。

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对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革命。密云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表面看来似乎打破了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企业在首都市场的垄断地位,但由于过去几年与农业相关的专业高端物流、仓储等在国内刚刚起步,电子商务对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当前影响极其有限,反而让北京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将市场拓展到了全国。

预料之中的挑战如今演变成了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机遇,在外界一片喧嚣,酣谈农业互联网化之时,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内部似乎并没有多少热情追逐形而上的互联网农业。

但无论如何,当农业互联网化或者互联网农业成为年度高频词的时候,实际上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必然会有更大的变化。

“移动”的颠覆革命

事实上,互联网带给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短期表面繁荣,隐藏了未来发展更大的危机,而这种危机的引爆点便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有数据表明,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中国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了12小时,远超PC互联网8小时的使用时间。这也让所有的传统产业不得不直面即将到来的“指尖上的颠覆革命”。

而此次不同于此前互联网对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冲击,移动互联网带给市场除了机遇,更多的还是挑战。

2014年,总部在上海的天天果园,借助手机网站快速进军首都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并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日均700单的销售业绩。这样的案例几乎天天都在移动互联网江湖中上演,也给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们敲响了警钟。

为什么在同样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领域,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影响迥异。为天天果园提供手机网站解决方案的上海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为农产品增加一个便利的市场渠道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高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消费者通过扫描农产品上的二维码,便可详细了解农产品的产地信息、种植和生产运输过程等,而这种手段只有借助移动互联网才能实现,当人们对食品安全愈发重视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带给传统产业的变化也就更加迅速。

“人们对PC互联网的使用主要在工作时间,而移动互联网主要占据的是人们的生活时间,农产品属于人们日常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大多数人们习惯于生活时间购买,而公众又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远高于产地、价格等信息,未来手机农业网站将极有可能成为人们购买农产品的主要方式。”上述负责人说。

很显然,移动互联网是一个重大趋势,人们的生活将通过互联网工具逐渐移动化,这个趋势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逆的历程,而这个历程在今天正快速开启。

在这种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京郊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从业者们显然还在享受着上一轮互联网带来的惊喜,能够对此作业快速反应者还极为稀缺,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会无动于衰。

2013年1月,由首农集团联合二商、京粮、顺鑫,以及在京的农业央企巨头、民营农业龙头企业发起设立了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该协会负责人向记者直言,谁也不可能准确的预测“指尖上的革命”会对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未来变化有怎样的影响,但能够确定的是从业者们,特别是龙头企业们必须要为此做好准备。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协会内部已有共识,将来企业60%-80%的业务将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现在是统一大家认识的关键时期。”

第4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 SWOT分析 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64-02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北京城市新定位为郊区发展格局的调整和资源整合指明了方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都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SWOT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其分析的主要目的旨在对产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一个综合分析事物内部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的定性分析方法。本文运用该方法分析了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面临的有利因素、不利条件以及机会和威胁,以期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界定

自从都市农业、现代农业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产生以来,诸多国内学者都试图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定义(见表1)。

归纳并梳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义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展理念引导农业。

二、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分析

1.首都优势。首都优势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特殊功能定位而取得的。它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要素。然而,首都优势却是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要素的数量和质量。⑦首都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中心的优势。北京在金融、保险、交通、通信、旅游和商贸等各方面都是全国的中心,使北京经济生机勃勃,居民总体消费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些给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政治和文化优势。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政治的化身或象征符号,又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对全国的文化建设、观念更新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对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首都优势是一种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战略性无形资产,随着“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推动了“绿色北京”的建设。与此同时,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北京形成了众多新的地标性建筑,如“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在国际上的形象、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把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2.区位优势。从自然地理区位分布来说,北京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发达的现代化设施与发展环境,山区是北京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财富。北京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2%,山区特色已成为北京的品牌之一。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为北京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北京交通发达,城市到周边农村的交通体系完善。截止到2010年底,北京已形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连接城际、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的快速交通网络。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有利于降低北京周边区县农产品物流费用,使农产品以较低的运输价格以及快捷的速度运到城市,使得北京近郊都市农业的农产品在与较远地区农产品的竞争上获得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极大地有利于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同时,从城市到农村路途时间缩短,交通方式选择多样,极大地鼓励了城市居民在闲暇时到农村游玩,体验乡村文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都市农业功能体系多样化发展。

3.资源优势。资源优势表现形式很多,本文就文化资源优势方面进行分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创意农业文化,北京文化积淀深厚,是东方文明的精华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北京郊区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积累了大量的精湛民间艺术,保留了丰富而深厚的乡土文化,具备大力发展高品位的观光休闲农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颐养情操的需求。这为北京郊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郊区民俗文化的良好环境。

4.科技优势。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在城市范围内形成农业科技与知识的密集区。目前,已形成一个包括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三个层次,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和气象诸方面完备、农科教结合的研究推广体系。长期以来,依靠这些优势建起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主要有“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等,这些都市型现代农业窗口,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在科技人才资源、科技资金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农业仪器设备资源等方面具有领先于全国的显著优势,农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全国,形成一批在全国领先的农业科研与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领域,主要表现为:(1)依托科技优势,发展生物工程农业。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特色种业、种苗业及生物质能产业使京郊都市农业发展形式多样化。(2)挖掘民间技艺,发展创意农业。北京利用自己特有的文化要素和内涵,在京郊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如麦秸画、桃木雕刻、圣木干花、人参娃娃、玉米皮纺织、蛋壳雕刻画等等,其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使农产品身价大增,丰富了京郊乡村旅游商品。

三、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劣势分析

1.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拥有水量不足300立方米。近年来北京降水量减少,干旱局势加剧,而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0%以上,加之二、三产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使得农业开发难度较大,导致农业同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用水矛盾日渐突出。

除水资源因素制约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外,北京土地资源也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2hm2。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为22.60万hm2,到2020年为21.47万hm2。⑧

农村为城市地区服务,一旦城市地区有扩张的需要,农村的土地就会被征用。随着北京市大规模发展需征用的土地远远大于每一年新开垦耕地的总额,城市发展用地极为短缺;再加上北京市郊已城市化的具有高级差收入的农业耕地,随城市外延扩张逐年递减,使都市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城乡融合、并不断向第二、三产业渗透的复合型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基本内涵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农业组织形式、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信用服务等,内容十分广泛。然而,北京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组织形式单一,产前、产中、产后的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等缺陷,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实现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

四、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机会分析

1.巨大的市场需求。北京是国际大都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占城区人口1/3的高收入群体,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消费多元化等特点,这些高收入群体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经进入了高品质、安全化和个性化阶段,无公害、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高端产品将成为他们消费的主流,这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民俗业、果园观光、采摘等都市型休闲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周末去郊区农家乐出游,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旅游市场机遇;此外,居民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休闲观光、绿色食品和精品农业的市场需求不断膨胀扩大。

2.合理的总体规划。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确立,成为北京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进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京农业是城市的生态依托和生态底线,城市总体规划的确定,为北京农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良好机遇。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北京郊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⑨因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五、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威胁分析

1.劳动力成本较高。农业生产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加之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发达,周边农民就业机会逐渐增加,农民收入日趋多元化,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轻农、弃农思潮日益抬升。近几年,北京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及其在总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产值上看,除个别年份外,北京市第一产业贡献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2)。

2.生态环境较脆弱。随着首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说首都中心生态圈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容易解决,那么北京京郊生态圈中存在的沙尘天气、水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则是威胁首都生态安全的最大问题,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见图1)。

六、结论

综上所述,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其必要性,并且有很好的客观基础与政策环境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因此,北京市要立足市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因地制宜,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刘明.试论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功能与模式[J].上海农村经济,1996.3(12)

②刘军萍,荣文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与优势条件的耦合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05.26(6):50-53

③王爱玲,秦向阳,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0-24.

④雷德才,郑渝,喻绍春.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4):8-11

⑤沈华芳.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农业,2007.13(1)

⑥王朝年.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化农机装备[J].农业开发研究,2010(11):16-19

⑦王树林.首都优势:北京发展经济的核心优势[J].新视野,2009(5)

⑧赵永志.耕地资源短缺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J].北京农业,2010

⑨王有年.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7(9)

⑩冯刚.区域生态与产业合作模式研究:以张家口北京生态合作思路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24-27

第5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摘 要 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设立,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强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本文首先阐述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理论及意义,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中面临的问题,简单分析了平湖市当湖街道钱家村社区服务中心,财政支出项目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中,存在高估算情况。提出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 整合 建议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现实意义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指对分散在各部门和各单位内部的、专用于支持“三农”某项事业或某些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进行清理归并,统一规范管理、规划项目、有序集中投入,形成统筹安排的投资机制;广义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指对现行“三农”工作的管理体制及其相应的财政资金分配制度的调整归并。整合财政资金,就是将中央、省、地市财政部门预算安排下拨的支农资金与地方财政部门资金、农口部门安排的支农资金集中起来,以地方和产业发展为平台,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本文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存在问题,简单分析了平湖市当湖街道钱家村社区服务中心,财政支出项目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中,项目预期设定的目标和依据均不充分,存在高估算的情况,使实际项目执行与预期计划偏差较大,最后提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对策,希望进一步丰富自身关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有关知识,同时为我市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提供参考。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存在问题

(一)支农资金支出缺乏必要论证,管理实施效果较差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主要集中在下指标、分资金,拨付渠道乱而多。支农专项资金依据一般是单位报告、领导批示等确定,至于项目的真实准确程度等, 缺乏必要的论证,没有一套规范的各项支出执行标准。各渠道下拨的支农资金的执行由县乡政府或事业单位自行联系设计、施工单位,项目设计、预算是否真实准确, 没有经过专门机构审定施工单位是否有资质,致使项目执行中时常出现重拨轻管, 调整支出、频繁追加等情况,预算缺乏科学依据,存在较大随意性。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 导致实施效果较差, 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

例如表1平湖市当湖街道钱家村社区服务中心财政支出项目报告该项目作为扶持经济薄弱村、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壮大,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实事项目。但对该项目财政支出来看,的确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计划征地5.5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项目总投资653万元,而实际项目总投资404.59万元。二是在项目资金筹集方面,计划市财政补助200万元、街道财政补助150万元、村自筹303万元,而实际到位资金是市财政150万元、街道财政150万元、村自筹104.59万元。三是项目支出预期计划与实际支出相差很大,如:装修费实际支出占预期支出的5.83%、水电及场地费实际支出占预期支出的15.02%等等。

(二)支农资金挤占挪用,削弱了支农效率

现行的支农资金拨付渠道有两种, 一是财政部门渠道, 二是行业部门渠道, 不同资金来源的拨付渠道不一, 财政部门的拨付, 资金到位相对缓慢;行业部门的拨付, 资金在部门各环节内部运转,滞留与滴漏问题突出。两种渠道的资金运行存在过程长、环节多、管理成本高等问题, 致使管理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形成。支农项目的选择缺乏客观标准, 拨付没有明确的支出标准, 用款单位的支出随意性较强, 一些农口国有事业单位受人员臃肿、运行经费不足, 再加上自利动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等影响, 都热衷于自己搞项目,上级部门对资金分配的截留资金越多,影响越大, 基层并用于农民的资金有限。

(三)支农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现行的财政支农是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而来,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目前支持农业生产类资金、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农业科研推广资金、粮食直补资金、病虫害防治资金、农村救济费、动植物疫情防治资金、农村水土保持补助费、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民培训资金等, 分属财政、发改委、国土、农业、科技、交通、民政、水利、教育等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在资金分配上都面面俱到、自成体系, 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致使项目申报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不同渠道拨付的支农资金在项目布局、建设内容、使用等方面存在多头申报、交叉重复, 资金管理方式多样等问题。

三、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对策

(一)顶层规划,抓好规划编制

一是按照有关要求,对项目建设内容、产业发展状况、资金投入概算、支农资金整合方案、资金补助标准和具体用途、项目预期效益以及组织保证措施等项目实施方案内容与实际执行要一致。二是严格方案编制。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要提高认识,按照“看得出、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合理、科学、细致、认真地编制好项目实施方案。规范方案编制内容。三是明确资金补助标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具体的补助标准要细化和明确。例如图3-1平湖市当湖街道钱家村社区服务中心财政支出项目,在项目实际支出时超出预算。所以在以后的项目建设中,要加强项目的前期调研预测,并运用充分的目标依据来合理确定预期目标,使项目实际执行与项目预期目标一致。

(二)高端推动,搞好配合

召开整合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联席会议和高层会议制度,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一是整合支农资金预算环节。根据事业发展、履行职能的需要,对预算中的项目支出进行部门清理,对用途相似、性质相同的项目支出整合归并,突出对重点现代农业发展的预算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要在部门预算环节安排,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二是与部门搞好配合,加大对涉农专项整合力度。三是对项目审批权限继续下放。

(三)主体监管,开展绩效评价

对资金运行各环节,要联合相关部门,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放权的同时对中期验收和评估考核要加大力度。同时,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联合监督,推行“立体”监督模式,村民代表考核打分,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第三方”审计。强化绩效考评,建立健全制度,是保障支农资金高效使用、安全运行的前提和条件。完善计划统计等方面基础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申报、绩效考评、检查验收等方面制度。

(四)深度整合,突出粮食产业

调整预算编制,归并预算专项,并逐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体系。预算执行上,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各项资金统筹协调,形成集中投入,向主导优势项目区域投入机制。扩大现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投入,做大产业。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根据优势规划重点扶持,形成规模。

参考文献:

[1]胡振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整和、政合与整壑.当代财经.2009(05).

第6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一、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生产全程高度现代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钱”的投入。在“钱”的投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论,筹资的顺序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先债券融资,后股票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使用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盈余进行筹资活动,外源融资是指向生产经营主体之外的人、企业或组织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则成为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传统经济学逻辑观点,提出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农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调动“三农”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1]。King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低效率特点对农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2]。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温涛等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前提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向工业和城市输送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3]。所以,我国的农村金融变迁是在政府强制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并非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内生的。因此,冉光和认为以政府为强制力主导的制度变迁极有可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失调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4]。谢琼等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目标存在失衡,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方面[5]。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张敬石等认为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规模作为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个地区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总体来说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城市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7]。丁志国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

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这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资本,更新陈旧的农业生产设施需要物质资本,更新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成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外源融资的金融信贷资金自然而然地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化肥、种子、机械以及现代灌溉设施等来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农业技术是资金密集型的,将会提高信贷需求[9]。信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获得营运资金、固定资金和消费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信贷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贷的及时获取可以帮助农民购买所需的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信贷还用来救济贫困、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产量的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贷程序来提高农业产出[13]。信贷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信贷需求,提高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力[11]。信贷机构、化肥、种子、灌溉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的[1419],而用来提高农业产出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农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为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与金融服务相关性研究较多,而针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分析其与农业信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系统分析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现代农业的指标评价是分析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首要步骤。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现代农业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各种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所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但在对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描述上形成了共识,即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现代产业,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从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标设置必须在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其产出结果;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也要考虑其产出效率;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信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等9个指标,其中农业贷款量代表农业信贷水平,作为投入指标以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水平等8个指标加权后形成农业发展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加以确定。9个指标中凡涉及价值量的指标均使用居民消费指数进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标发展水平均以1978指标数值为基点进行了指数折算。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基本判别

本研究首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信贷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2年发展较为缓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农业信贷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1999年发展较为缓慢,2000-2012年直线上升。从二者的发展态势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

(三)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农业信贷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即:y=a+bx,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x为农业信贷水平,a为常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对现代农业水平序列和农业信贷水平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信贷农业数列(y)经过二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8.36,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农业信贷数列(x)经过一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考察一个序列是否是另一个序列产生的原因,原假设为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选取显著性水平为0.1, 当P>0.1时,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反之,当P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x与y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x是y的因,即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对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过来,y不是x的因,即现代农业发展不是农业信贷发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应增加,但农民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农业贷款,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其他行业。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贷指标是贷款量,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效果不明显。因此也能看出,消除农业存款的“漏出”现象,防止资金外流,形成农业领域内部资金存贷款的良性循环,应成为解决农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两个数列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结果,自变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农业信贷水平x对农业发展水平y影响显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为:y=1.374 14+0.067 245x,即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选取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 9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业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水平指标,是自变量,以x表示;其余8个指标作为农业分项指标,是因变量,分别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对农业8个分项指标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为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见表5)。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通过对农业信贷与上述8个农业分项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检验结果(见表6)。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土地生产率水平呈双向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土地生产率水平互为原因,相互影响,农业信贷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产出增加;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然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农业灌溉水平、农业信贷-森林覆盖率呈双向非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农业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之间无因果关系,二者无互补影响,因为近些年来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植树造林等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很少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相关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发展缓慢,年度变化不太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业信贷、粮食产量-农业信贷、农机总动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水平-农业信贷、劳动生产率-农业信贷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农业信贷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因,说明随着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规模化水平带来了规模化收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业信贷-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单向逆因果关系,即农机发展水平是农业信贷的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的条件,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自有资金不足时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回归分析

根据农业的8个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最高为财政投入,回归系数高达0.2;第二类为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回归系数大体为0.06~0.1之间;第三类为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低于0.02以下。

对财政支持水平回归系数0.200 317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1%,财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种现象说明信贷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讲可得到更多的财政贴息和补助,对农民来讲也可得到更多的农业直补,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越多,财政支持也愿意跟进,最终导致金融信贷带动了财政支农。

对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高,均得到0.09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可提高0.09个以上的百分点;对农机发展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0.07以上,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机发展水平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金融贷款不仅促进了农业要素投入(资金、机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金融贷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信贷对农业机械作用明显,说明尽管国家对农机购买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政策,但信贷仍然对其快速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0.008 297最小,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水平提高0.0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低的,只有0.006 169,说明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只提高0.006个百分点;对农业灌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2 158,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个百分点。这三个回归系数很小说明农业信贷对这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探其原因,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但社会效益巨大,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这些领域,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应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同时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上述领域的奖励及补贴力度,提高其投资公益性行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回归分析中的农业信贷系数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粮食产量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水平的信贷系数过低造成的。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需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诱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信贷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2.农业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其边际效益较大于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分项指标来看,信贷资金对人均家庭农业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中财政支农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为0.02个百分点,约占0.067个百分点的30%,远远大于其他分项指标的贡献。

3.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的发展水平是由粮食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加权而得,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指标由于基数大、年度变化很小,如森林覆盖率等,使得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偏慢;而农业信贷在测度时只是使用了信贷量一个指标,信贷量在近几年的年均递增速度较快,使得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根据回归分析,农业信贷水平的发展速度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信贷支农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应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因果关系,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加强农业信贷业务,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对于现代农业的分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对农业信贷反应敏感的指标,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贷手段加以推进;而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善对农业信贷反应不敏感,这些方面需要资金较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加强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与贷款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可进一步克服农业生产大户贷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贷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多地得到贷款机会和贷款量。

2.强化政府在信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模式。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盈利率低,使得银行的趋利性特点与之相矛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将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盈利产业等列为首选的信贷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产业则是次之对待,使得很多农村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得不到贷款或得到的贷款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该着眼于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形成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央层面专门设立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 “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对全国的农业信贷支持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包括总体信贷规模、重点发展区域、各家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任务分工等,真正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业、作为金融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第7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存在问题;未来方向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顾名思义,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区别而衍生开来的新型农业。但就现阶段的研究来看,现代农业的具体内涵在学术界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融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于一体,从而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新型产业。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发展的,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多要素投入、多产业配合、多学科融合是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体现在一个“多”字上,而非传统农业的单一投入,其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组织的社会化,最终形成的农业产业足以与其他产业相竞争。所以现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上。

(3)现代农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功能的大农业概念。不同于传统农业只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能力上,现代农业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农业,所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如: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除了生产外,还具有环境保护、弘扬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传统农业所无法比拟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关注,诸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小等。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所依靠的必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农业发展方式,这与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也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

2.2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最为基础的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现已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产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在这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资源短缺、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得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难以负荷如此大的压力。所以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为关注的焦点。

2.3保证农民增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必须加以重视。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还存在增速缓慢、差距大、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单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当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从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决良策。

3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受制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无法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突破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广泛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

3.2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使农业发展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不仅如此,水资源和劳动力都随之减少。具体来讲,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我国多数地区可耕地面积小并且分散,地形复杂,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很难广泛应用,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水资源上,我国农业用水量不断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粮食减产绝收数量多,损失严重。劳动力上,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新生代的农民不甘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到城市务工,留下来的很多都是妇女和老人,这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不足。

3.3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1)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我国农业的目前发展来看,农业投资量还无法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资金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缺少农业科技人员,难以将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无法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3)具有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到长期的生态效益,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道。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要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上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的支撑,使其能够实现良性运转,持久发展。还要引导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自身,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还要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参与应有的合作和竞争。

(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差异大,所具有的主体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形成各地区的鲜明特色,从而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哲学上讲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也不例外。现代农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单纯靠自身产业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配合。可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纳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加大农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信息化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5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通力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他部门的配合,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现代农业逐步发展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农业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肖建中.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浙江实践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2]柳金平.现代农业建设与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践[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第8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农业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分支,作为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12年政府把解决好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明确提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新要求。在当前农产品“卖难”“买贵”的现实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亟待破题,有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为加快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建设,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各项减轻农民负担,减免各种农业税费等相关政策,这给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早在2003年就开始试点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之后几年至今一直以专项国债资金、财政补贴、主动引导等方式支持农批市场的信息化、标准化、规模化升级改造进程。但是,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建设基础设施落后及金融供给短缺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的建设,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建设的“瓶颈”。现代物流是指立足于农业生产,利用现代化的物流流通手段,对农产品从生产至流通全过程的供应链管理。发展现代物流能够降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的总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格,促进提升农产品价值,保护农村环境,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2011年,相关文件显示,要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并鼓励大型企业从事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效益。可见,发展农业物流,事关“三农”发展大局,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1—11月社会物流总额146.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增幅比1—10月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有所扩大,总体来看,社会物流总额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农产品物流总额有所增长,同比增速为3.8%,但是,农产品物流在全国社会物流总值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仅为1.7%。在农村物流的实施运作中,应该抓住农村本质特点来服务“三农”。一是为乡镇企业服务,物流企业应与乡镇企业结成共同体,走富民战略,直接惠及农民;二是与农产品市场结成共同体,走农业产业化战略,直接服务农业;三是与农村结成共同体,走农村转型和提升战略,直接改变农村。通过与这些载体结成共同体,走迂回推动之路,服务和推动新农村建设。1、兴现代物流,促农业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仍处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产品质量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状况,总体来说,我国的传统农业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物流运作的过程中,准确透明的信息可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减少盲目性;专业合理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水平,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打造农业生产组织和流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物流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应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都分别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科学要求,保证生产资料的科技含量,利用科技手段对物流功能进行整合。农业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传统农业物流整体还处于低水平运行,制约了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升级。目前,一些农业物流企业已经开始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这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2、兴现代物流,促农村经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而农业物流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①现代农业物流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物流的发展会带动城镇化建设,改造城镇工业,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即让农村变社区,让农村生活更便利、更放心、更安全。②发展农业物流,建立一个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有利于促进支农企业的发展,这将大大地提高第三产业在农村中所占的比重。③由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带动的信息、科技、资本的流动,将不断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繁荣,例如交通业,旅游业、零售业等,进而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3、兴现代物流,为农民造福。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增长,首先应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失业问题严重,大量劳动力剩余。而农业物流的发展则有利于形成新的农村社会分工,加快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从而促进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资金占用成本,从而创造了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满意的服务,而且为农民创造了利润,增加了收入。因此,不论从成本或是收益角度来看,农业物流的发展都将是造福农民的战略型决策。

二、农业物流发展的金融支持困境

(一)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建设的金融需求大1、农业物流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道路改造,形成了完善的运输网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整体水平落后,存在着基础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产品流通不畅、运输成本过大的现象,致使农业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一直不高,农村市场整体体系不健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运输、装卸、加工、配送等环节的配合;建立农业物流的区域合作,例如网络建设、人才培训等。所有这些建设都需要金融支持系统的资金支持。2、农业物流建设需要依靠金融体系分散风险。农业物流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不确定性。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分布不均,而且季节性较强,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些都是给农业物流带来风险的潜在因素。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中,如何减少风险,赢得更多的利润是一个关键。除了自然风险,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运输公司的储藏风险都会影响放款人对贷款人的违约损失预期,从而影响资金借贷合约的达成。所以,现代农业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就对避免和减少这些风险显得尤为重要。3、第三方农业物流建设需要金融系统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在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的现代化水平仍然很低,契约制度不够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十分短缺。因此在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时,我们就处于劣势的竞争地位。为发展我国现代农村第三方物流,不断拓展农村第三方物流的金融服务,必须建立现代农业物流金融支持系统给予资金支持和保障。

(二)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建设金融供给的短缺近年来,我国物流体系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物流作为其中的薄弱环节,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落后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过高的物流运作成本、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等,这些无疑已成为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建设的“瓶颈”,归其根本,是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1、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功能的弱化。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对风险防范和经营绩效的考虑,撤走了大量的县及县级以下的机构,使得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单一,农村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农业贷款仅占我国商业银行各项贷款的很小比例,并把从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更多地投向了高回报高收益的产业和地区,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作用。2、农村信用社呆账负担沉重,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信用社不断向商业化过渡,大量资金流向了收益率高的地区和部门,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农户和企业由于各种限制难以取得贷款。可见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农业物流建设的需要。3、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有待扩展。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主要负责对棉粮油收购和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支持。由于这些贷款的企业没有还贷的压力和激励,容易产生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再加上财政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亏损十分严重,因此农发行很难真正起到支农惠农的作用。4、民间金融组织管理不规范,局部金融风险容易发生。由于民间金融组织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筹资和用资成本较高,加大了借款方的生产经营成本,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农信社服务不能适应小额农贷,而且农民信用能力差,导致高利贷在农村普遍存在,容易引发局部的金融风险。5、农村保险业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物流建设的需要,亟需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其经营风险比较大,加之商业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方面的萎缩,导致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很缓慢。虽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农业保险,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物流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大支农”政策的背景下,保监会确定将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重点建议和提案,表示将大力推动农业险发展。6、农业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不够多样化,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物流建设的需要。由于农户和农业企业贷款抵押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又缺乏专业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无力归还贷款,新型的物流金融产品如融通仓、保兑仓等无法按时归还,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使得现代农业物流建设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加难以得到满足。

三、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创新

(一)农村金融与农业物流协同发展1、农村金融支持对农业物流发展的作用。现代农村金融对农业物流的保障作用。农产品特殊的鲜活性特征要求现代农业物流是即时性物流,就是对客户的零距离物流。要想实现现代物流快捷、方便、灵活的要求,就必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保障。只有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了有效的资源优化配置,才能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同时现代化的农村金融工具也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物流的整个运作流程之中。现代农村金融对农业物流的支持作用。现代农村金融对农业物流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资金、结算、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总体说来,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的建立需要多种利益主体的配合,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这必然需要政府积极引导,调动多方共同参与组建。具体说来,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结算和支付等的个性化服务,农产品季节性、灵活性的特征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支付方式、全天候的服务。若要使农业物流的业务发展有所扩大,农村金融相应的支持也应该随之到位。现代农村金融对农业物流的监督作用。农村金融市场要实现“低廉、透明、高效”的稳健运作,必须加大对金融资金的运作监管,保证资金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投放前应该对农业物流企业的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好对资金的审查把关,减少盲目的资金投入。另外,应该合理科学地对物流企业资金进行分类和管理,及时对农业物流企业的资金用途、内部核算进行监督,加快货币资金的周转速度,实现“零”资金运营。2、农业物流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我国农村金融一直存在着金融不活跃的现象,缺乏多样化的竞争主体和有效的竞争机制,这无疑带来了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问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农村金融业也逐渐开放。农业物流业务的开辟和发展将更好地促进金融创新,使其适应内部与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农业物流的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在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农业物流的发展必将会推动农村现代化电子银行以及电子化结算手段的发展。而现代农村网络银行不仅能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决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客户进行即时沟通,满足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还能促进银行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开放,形成农村现代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网上银行与网络银行等多元竞争格局。农业物流的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农业物流的发展不仅推动农村现代金融,并使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综合化服务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使得金融机构向综合化发展。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制度,还包括作为农村基础结构的微观组织安排等方面的农村资金融通体系或系统的创新。所以说,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必将不断推动着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农业物流的发展推动农村金融监管的创新。由于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农村金融的创新;而农村金融的创新又给农村金融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推进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也是应有之举。农村金融监管的创新应随着农村金融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然,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虽然农村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农村金融的稳定,但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却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也将不断推动农村金融监管的创新。

(二)协同创新下的金融组织形式为了促进农业物流金融企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必须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物流金融组织结构。

1、建立以地方政府、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多元利益主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物流金融中心,科学有效地开展“融资、结算和分散风险”的金融综合。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物流金融中心的构建,必须吸引多方共同参与,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物流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商贸优势,共同建设现代农业物流金融中心,以达到各方受益的共同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物流金融中心,以物流企业作为主体,可以吸引政府进行投资入股,有效地利用政府优惠政策;通过吸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就能更好地利用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发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优势,防范在农业物流中的风险;此外,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的参与使得农业物流金融中心的组织结构更加完善。

第9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范文

除了将自然与现代相融合的上海多利农庄之外,当看到国联水产的虾苗,看到北京百年栗园生态的有机绿色时就会发现,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传说中“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在现代化科技的指引下呈现出一派“钱”景。

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开始被风投们抢食。

风投跟着政策走

近年来,风投在农业上的投资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甚至在2010年,其投资额呈现爆发性增长。

投中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私募股权机构投资于农业项目的金额仅为0.56亿美元,而2007年,这个数字猛然增长至3.96亿美元,到了2010年,其投资金额达14.89亿美元,这一年的投资金额超过了前4年的总和。

为何风投机构会突然加码对农业的投资?对此,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对记者表示,2006年陆续开始有农业投资,而到了2010年农业投资逐渐白热化,未来现代农业的投资力度还会更大。目前算是投资现代农业较好的时机,一方面有政策上的支持,另外一方面市场需求也逐渐体现。

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政策上的支持相当明显。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划定城市、近郊、平原、山区和京外合作区5个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圈,依据不同区域特点高效配置农业资源要素,突出大城市郊区农业区的特点。市农业局局长赵根武日前表示,通过农业产业圈建设,将使北京蔬菜自给率提高到35%,设施农业产值和效益提高30%以上,景观农田达到100万亩以上,农业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提高10%。

北京仅是中国城市中的一个风向标,从广西的“十二五”规划来看,计划是未来五年广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除此以外,还有诸多城市都开始在现代农业上加大投入,希望能借着“十二五”的东风也火上一把。

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农业”被定义为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争抢新农业项目

将苗头指向农业投资的风投不在少数,目前已经涉足中国农业的风投和私募已包括红杉资本、青云创投、智基创投、鼎晖资本、九鼎投资、中科招商基金、优势资本、达晨创投等众多“淘金者”。

如果从其中已上市的农业企业来讲,圣农发展应该首屈一指。2006年12月,圣农发展获得达晨创投的2000多万的投资,之后达晨又进行了追加投资,直到2009年圣农发展上市,达晨赚得可谓是盆满钵满。

随着农业投资逐渐受到重视,2007年10月24日,国联水产获得智基创投旗下智龙基金一期、毅美投资、同创伟业旗下南海成长创投基金等投资机构联合157.70万美元的投资,2010年国联水产成功登上创业板的舞台,身为外资的智基创投也成功“上岸”。

其管理合伙人陈友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从海产养殖的观点来看,国联水产掌握着三样很重要的法宝,一个是虾苗;其次是饲料;第三是病虫害防治的药品和设施。这三点都是技术性很强的环节,一般的虾农很难掌握。”更确切地说,国联水产对于这些技术的掌握正是现代农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