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热病人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徐州医学院门诊部,江苏徐州 221009
[摘要] 目的 为了解高校发热病例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防控感染性疾病。方法 对2013 年1—12 月首诊于医学院门诊部的404 例发热学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该组发热病例以中、低度发热为主,大一学生多于大二及大三,且以呼吸及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高发。 结论 感染是高校发热病例的主要致病因素,应加强探索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发热原因及诊治规律,注意筛查并隔离传染性疾病,防止疾病蔓延。
关键词 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3-03
[作者简介] 李红(1968-),女,安徽明光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诊疗与高校保健工作。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 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 ℃尤其超过37.2 ℃,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 ℃,中度热为38.1~39 ℃,高热为39.1~40 ℃,>40 ℃为超高热。
1.3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 讨论
该校2013年404例发热病例整体情况类似往年,未发现传染病暴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病例较多,其中尤以大一新生为多;而在表5中,以9、10月为多。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秋季为发热疾病比较集中的时期。大一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之军训,且9月暑热尚存,最易患病,历年如此,已成规律。建议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和各项后勤保障,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能力。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2],而高校是宣教的最佳场所之一。
我县根据2014年__省疟疾防治项目管理方案要求,将继续开展消除疟疾巩固工作,做好疟疾监测与防治工作,防止输入性疟疾疫情引起扩散与流行。
1、进一步完善消除疟疾资料整理工作。进一步收集、整理疟疾防治资料,完善有关疟疾防治的文件、数据、图片等相关资料归档工作,以便保存与查阅。
2、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工作。我县将加强基层人员和县综合医院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疟疾防控知识水平。
各医疗单位对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以及来往于疟疾流行区的发热病人,尤其是对到过国外(非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等国)及国内的海南、云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疟疾流行程度较高省份回归人员,及时开展血检疟原虫工作。
按照卫生部、卫生厅要求,我省为疟疾三类流行区,按行动计划的要求我县血检人数不少于总人口的5/万(传播季节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全县共需血检“三热”病人250人次,血片必须按《疟疾防治手册》要求制作,发热病人登记表应按要求录入计算机,血片和名单由县疾控中心保存备查。2015年各医疗单位血检任务分配如下。
表略
1、疟疾病例诊断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县疾控中心应做好每个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工作,并在3天内及时将个案调查表传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发现本地传播病例应及时上报省疾控中心血液寄生虫病防治科和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并按照“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进行处理,及时扑灭疫情。
2、每个疟/!/疾病例均应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对确诊的疟疾病人要及时按照疟疾防治方案给予系统规范化治疗(间日疟用氯伯八日疗法,恶性疟用蒿甲醚或氰蒿琥酯加伯氨喹),防止恶性疟死亡或继发病例的发生;高危人群应开展预防性服药,针对间日疟病人易复发的特点,在春季对上年的间日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治疗,减少传染源积累,防止疫情蔓延。
1、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大型流动人群聚居地进行摸底调查,重点针对流动人群,特别是往来境内外疟疾流行区以及原疟疾流行区的人群,定期搜索传染源,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疫情发生与流行;
根据《省2010年—2020年消除疟疾实施方案》(卫发[2010]52号)要求,为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在市、镇两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卫生部门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各类资源,实施科学防治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防治水平,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流行分类
根据年疟疾疫情报告,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分为以下三类疟疾流行县(市、区):
一类县:三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1/万的县(市、区);
二类县:三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一年发病率小于1/万的县(市、区);
三类县:三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县(市、区)。
我市被确定为三类疟疾流行县市。
三、任务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4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验收,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工作指标
到2012年和2014年,全市分别实现以下指标:
1、技能培训
(1)市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有关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培训,且接受过培训人员的比例,2012年达到95%以上,2014年达到100%。
(2)各级医疗机构门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接受过疟疾诊断、治疗知识培训,实验室检验人员接受过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且接受过培训人员的比例,2012年达到95%以上,2014年达到100%。
2、发热病人的疟原虫血片镜检
(1)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市疾控中心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达到100%。
(2)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年疟原虫血片镜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在疟疾传播季节,疟原虫血片镜检数不低于年疟原虫血片镜检总人数的80%。
(3)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达到100%,2012年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75%以上,2014年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100%。
3、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疟疾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人规范治疗率达到100%,对疟疾病人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
4、疫点的处置
到2012年,疟疾疫点处置率达到100%(输入性疟疾或本地新发疟疾)。
5、健康教育
到2012年全市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
2020年以前,全市实现以下工作指标:
1、消除疟疾的考核认证
2014年完成消除疟疾的考核认证。
2、疑似疟疾病人的实验室诊断
(1)市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均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设施和具备疟原虫血片镜检能力。
(2)对所有疑似疟疾病人均开展实验室疟原虫血片镜检。
(3)流行病学不能确定感染来源的疟疾病例均得到国家实验室的基因溯源鉴定。
四、防治措施
全市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针对实现消除疟疾的策略、任务和工作要求,重点加强疟疾病例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处置,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一)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1、病例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及时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进行快速诊断试条(RDT)辅助检测。对RDT检测阳性者,须采血镜检并保留血片备查,尽早发现疟疾病人。
2、病例核实
市疟原虫镜检中心(设在市疾控中心)对辖区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核实,市疾控中心必须组织人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3、病例治疗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应按照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的要求进行规范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有效者应完成全程治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要及时与患者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由防保医生或村医负责督导患者服药。
4、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首诊医生对发现的疟疾病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实行网络报告。
按照省规定,上年度发病率<1/10万的县(市、区)如本年度报告有疟疾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对该县(市、区)本年度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确认。
5、疫点处置
在出现疟疾病例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由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病例搜索,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病人家属和四邻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RDT筛查,同时对疫点所有居家进行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等媒介防制措施,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提供疟疾防治咨询服务信息。
6、休止期根治
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对上年度所有报告的间日疟病人进行抗复发治疗。同时,对疟疾患者家属及重点人群开展休止期服药。
(二)媒介防制
在全市建立两个媒介监测点,开展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进行杀虫剂敏感性监测工作。
1、防蚊灭蚊
在疟疾传播季节,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环境改造与治理,减少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在疫点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等措施进行灭蚊。
2、个人防护
在疟疾传播季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鼓励居民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三)健康宣传教育
1、开发宣传健教材料
市疾控中心负责开展健教需求调查,进行健康教育策略研讨,开发和制作满足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材料。
2、大众健康教育
各地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墙体标语、横幅、发送疟防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
3、社区居民宣传
在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和大型工地等设立疟防宣传栏或张贴宣传画,将疟疾防治的宣传深入社区。
4、出、入境人员健康咨询
向出国劳务人员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商务部门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出境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旅游部门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领队、导游人员和游客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5、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对各中小学校校医开展防治疟疾知识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防治疟疾的知识。在中小学校开设疟防知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疟疾防治知识,并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向家庭其他成员介绍防治疟疾知识。
(四)流动人口疟疾的防治
1、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建立卫生、商务、质检、旅游等部门定期工作交流机制,召开多部门工作协调会,确定各自职责和任务,定期交流相关信息。
2、做好出境人员的个人保护
配合商务、旅游等部门对出境人员提供防治疟疾的咨询服务。
3、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组织劳务人员到疟疾流行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企业,要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疟疾防护用品,市疾控中心为流动人员中的疟疾病例提供诊治服务,并向其户籍所在地提供相关疫情信息。
(五)疟原虫镜检网络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全省疟原虫镜检工作的通知(卫函[2010]365号)的要求,在全市乡镇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建立疟原虫镜检站,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市疾控中心建立疟原虫镜检中心,开展疟原虫镜检质控和疟原虫血片复核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市卫生局成立枝江市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消除疟疾工作。市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院主要负责人组成。
2、强化部门协调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主动召开部门协调会议,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策略、政策、方案和措施,定期通报工作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消除疟疾工作目标的实现。
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疟疾防治与消除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配合公安、旅游、商务等部门做好相关出入境人员疟疾健康教育、病例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广电部门适时在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部门把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纳入中小学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内容。
3、依法开展防治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照法律法规,科学地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市疾控中心应成立消除疟疾技术指导组,负责疟疾诊断和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监测等,为实施消除疟疾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市疾控中心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和1名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各乡镇卫生院要配备1名兼职疟疾防治人员。
(三)技术保障
1、技能培训
市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接受省、宜昌市疟疾防治技术培训,并负责对综合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疟疾防治技术人员进行消除疟疾工作技术和管理的培训,以及检验人员的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2、防治技术方案
市疾控中心应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市消除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另行文印发。
3、疟原虫镜检
市疾控中心建立疟原虫镜检中心,核查所有阳性血片和抽查部分阴性血片。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化验室全年开展“三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登记所有疟原虫血片镜检的病人,保留全部阴性、阳性血片,并对血检疟原虫阳性病人采集滤纸血膜一并保存备查。
4、抗疟药品管理
市疾控中心负责抗疟药品管理,要建立抗疟药分发、领用、库存、使用登记制度,对抗疟药品分发和使用进行监督。市级医疗机构储备的抗疟药品不得少于5人份,乡镇卫生院储备的间日疟治疗药品不得少于2人份。
(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消除疟疾工作。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督导和考核
1、疟原虫血片镜检质量督导检查
市疾控中心每年至少对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次督导检查。每次督导检查时,对被督导检查单位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10张。
2、疟疾防治督导
市疾控中心每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次督导检查,并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与人群预防服药、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1次督导。
3、目标考核评估
市卫生局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消除疟疾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工作,并对消除疟疾工作进程和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针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
【摘要】目的:探讨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评价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丹阳市2002~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防治监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02~2004年共上报流行性出血热病人71例,年发病率为2.81/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呈高度分散性,多见于农村;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青壮年。结论?采取疫苗接种、灭鼠和环境整理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流行。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预防 控制 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2年1月到2004年1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71例,男51例,女21例,其中18~30岁7例占9.86%,30~60岁58例占81.69%,60岁以上6例占8.45%。周围村庄59例占83.10%,城区12例占16.90%。以上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均检测IgM抗体阳性,符合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58例均有发热,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全身中毒症状; 46例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9例出现嗜睡、烦躁,40例在颜面、颈、胸出现“三红征”,26例出现酒醉貌,15例出现低血压,12例有高血压。25例出现少尿,8例2天无尿,9例出现尿毒症。
1.3 辅助检查:56例均有白细胞不同程度的升高, 52例均有血小板减少,最低为13.6*109/L;58例有尿蛋白;38例隐血;34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10例心肌酶升高;出现低血钾者25例,高血钾3例,低血钠20例;低血氯11例,HCO3-低于正常34例;心电图有不同程度ST-T改变16例。
1.4 并发症:肝功损害34例,心肌损害10例,肺水肿1例,支原体肺炎2例,心力衰竭1例,急性胰腺炎1例,胃出血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休克2例,高血压1例。
1.5 误诊病种:上呼吸道感染10例,立克次体感染6例,肾小球肾炎2例,急性胃肠炎2例,血小板减少症2例。
2 治疗和预后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仍以合理的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法,预防低血容量休克、保护肾脏、促进利尿,对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把好三关(休克、少尿及出血关)对减轻病情、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71例患者一经确诊,我院立即实行“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卧床休息,予抗病毒、保肾、补液、支持、对症等综合调理,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积极治疗并发症。71例患者66例治愈,1例留有高血压后遗症,3例转上级医院(随诊均治愈),1例死亡。治愈者最短10天,最长28天。
2.1 一般治疗: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以防休克,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对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液、电解质溶液,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2.2 液体疗法: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及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使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内环境严重紊乱,是发生低血压休克及肾损的主要原因。
2.3 补液以平衡盐液为主,同时注意热量摄取。部分患者发热后期中毒症状重,有恶心、呕吐,应依照病情调整酸碱平衡。在发热后期,尿量减至1000ml/d以下时,更应注意补液治疗,并注意出入量平衡和血压改变。
2.4 皮质激素疗法:中毒症状重时,可选用氢化考地松每日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若高热持续不退,尤其是发热、低血压期重叠者可适当加大剂量。
2.5 止血抗凝疗法:根据出血情况,酌情选用止血敏、安络血及白药,但早期应避免用抗纤溶药物。
3 流行病学
3.1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大鼠属、田鼠)、仓鼠和小鼠。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3.2 传播途径: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接触感染、呼吸道传播、消化道感染、垂直传播等
4 流行特征
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从10月到次年1月。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
5 预防措施
5.1 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从2002年以来,鼠密度逐年增高,病鼠唾液、粪便污染的范围扩大,人群接触几率也大大增加,是我市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突然上升的原因。根据本组资料出血热疫情发病资料分析,2003年~2004年疫情出现发病升高,我们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控制措施,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
5.2 加强疫情流行病学监测。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普通易感,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群发病率有很大差异。每年十月份开始,农民开始收割稻谷,皮肤破损机会增加,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和血液中的EHF病毒乘机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从而引起接触者的感染。由于参与下田劳作的多为男性青壮年农民 ,本组资料分析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职业分布、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都符合以上特征。
5.3 开展健康教育。我市以农业生产为主,且病人主要集中在农村,患病人群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因此,开展重点地区应农村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根据出血热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应将鼠密度较高的区域乡镇作为防治的重点乡镇。
5.4 开展疫苗接种工作。为防止严重疫情的发生,确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及时做好灭鼠,加强个人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及时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接种工作,以更好的保护易感人群。
6 讨论
本组病例中,18~60岁占91.55%,60岁以上占8.45%。周围村庄59例占83.10%,城区12例占16.90%。青壮年发病率高,男高于女,与男性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野外做工较多有密切关系,发病机会增加。因此长期搞好防鼠灭鼠工作,保持室内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搞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及时包扎伤口。出现发热、腰痛等不适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减少发病,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刘远 鲁恩洁 熊远 等.广州市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 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02:p88.
家园
为贯彻落实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市卫计委加强“三城联创”决策部署,推进医院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医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专项整治活动。
以卫生整治为突破口, 提高医院公共卫生整体水平
室内外环境卫生按责分区落实,确保路面、绿地、院落等环境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违章建筑、门前三包设置专人管理;购置毒饵站、粘鼠板,全院多次喷洒灭蚊药、蟑螂药,切断四害引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强化健康宣传与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创卫氛围
医院在橱窗栏等醒目位置制作摒弃吸烟陋习、试管婴儿探秘等健康教育宣传板、在门诊大厅制作发热及肠道门诊患儿就诊温馨提示牌、在地面设计控烟禁烟标识、设置健康教育材料免费发放展架、院内电子屏循环播放健康信息、开展孕妇学校讲座66次、进社区讲座8次、并定期对医院全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细化医院内部管理,保障创卫工作取得实效
为全面掌握全区疟疾疫情特征,进一步做好疟疾防治工作,我们对2008-2009年闵行区疟疾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今年全区的疟疾防治提供工作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病例资料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系统、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三热(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病例报表和三病(丝虫病、疟疾、血吸虫病)检疫阳性报表。
1.2 方法
1.2.1 发热病人血检在当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中,将临床诊断的“三热病人”列为血检对象,按照文献方法采集手指血涂厚薄血片,吉姆萨染色后镜检。
1.2.2 外来人口“三病”检疫根据《上海市流动人口卫生防疫管理暂行规定》,每年通过三联抗原免疫酶染试验(IEST)的方法对本区外来从业人员进行“三病”检疫,以控制外源性血吸虫、疟疾、丝虫病在本区流行。
1.2.3 治疗措施
①现症病人治疗:采用氯、伯疗法治疗现症病人,总剂量成人氯喹1.2g加伯氨喹180mg,氯喹第1天0.6g,第2、第3天每天0.3g,伯氨喹每天22.5mg,连服8d。
②休止期根治:在传播休止季节(3-4月),对1年内所有登记报告,且已经规范治疗的间日疟病人,采用氯喹、伯喹8d疗法进行根治。
1.2.4 统计方法对网络直报和疫情个案调查表中的内容,用Stata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闵行区2008-2009年共发生疟疾42例,未出现爆发疫情以及危重和死亡病例。2007年发生疟疾29例,发病率为1.55/10万;2008年疟疾发病率为1.54/10万;2009年发病率为0.75/10万(表1);2009年发病率比2008年下降了51.30%。本地人口病例7例,外地人口35例,分别占16.7%和83.3%,发病率分别为0.76/10万和3.81/10万,外地人口发病率为本地人口的5.01倍。
2.2 病例分布
2.2.1 地区分布42例病例散在分布于全区12个镇和街道,分别为华漕镇7例,占16.67%;七宝镇7例,占16.67%;浦江镇6例,占14.29%;莘庄镇4例,占9.52%;马桥镇3例,占7.14%;古美街道3例,占7.14%;江川街道3例,占7.14%;虹桥镇2例,占4.76%;龙柏街道2例,占4.76%;梅陇镇2例,占4.76%;吴泾镇2例,占4.76%;颛桥镇1例,占2.38%。
2.2.2 人群分布男女疟疾病人分别为26例和16例,分别占61.90%和38.10%,男女性别比为1.63:1;最小年龄1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26.83±15.44)岁,发病者多为青壮年,20~岁组发病19人(45.23%),0~岁组17人(40,48%),45~岁组6人(14.29%);职业分布以民工和学生居多,分别为18人和12人,两者占病例总数的71.43%。
2.2.3 时间分布5-10月发生的疟疾共38例,占全年病例数的90.48%,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集中趋势(图1)。
2.3 发病性质、感染来源及病原学分类
按发病性质,初发和复发病例分别为34例、8例,分别占80.95%、19.05%。按感染地来源,4例为本地感染病例(9.52%),38例为外地感染病例(90.48%),包括境外感染5例,外省感染33例。外省感染病例中以安徽籍病例为主(31例),占93.93%。复发病例均为外地感染,包括2例本地人口境外感染复发病例和6例外地人口外地感染复发病例(表2)。从病原学分型看,问日疟35例,占83.33%;仅1例恶性疟(本地人口非洲感染),占2.38%;未分型6例,占14.29%。
2.4 发热病人血检
2008-2009年闵行区“三热”门诊共血检发热病人10424人,包括本市5338人,外省市5086人,本地人口血检率达0.3%。共检出阳性27例(其中26例为外地人口病例),均为间日疟,阳性率为0.26%。2008年和2009年血检人数分别为4603人和5821人,检出阳性分别为17例和10例,阳性率分别为0.37%和0.17%,2009年较2008年抗体阳性率有所降低(表3)。
2.5 外来人口“三病”检疫
2008―2009年闵行区“三病”检疫人数31245例,检出疟疾1:5抗体阳性88人,阳性率为0.28%,对抗体阳性者均进行了追踪调查,病原学检验均为阴性。2008年和2009年检疫人数分别为20454例、10791例,阳性人数分别为65例、23例,阳性率为0.32%和0.21%,2009年较2008年抗体阳性率有所降低(表3)。
2.6 休止期治疗
2009和2010年分别对2008和2009年的41例疟疾病人开展随访(1例恶性疟无需来年抗复发治疗),共随访到24例,失访17例,其中失去联系方式3例,回原籍13例,1例拒绝治疗。失去联系方式中住址拆迁1例,联系方式已更换2例;对于回原籍的13例病人,通过电话等方式提醒患者至当地疾控部门主动寻求休止期抗复发治疗,1例上海本地患者因不能忍受抗疟药的不良反应拒绝治疗。
3 讨论
闵行区疟疾疫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疟疾病原分型以单一间日疟为主,仅1例境外感染恶性疟。病例主要发生在5-10月,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与此时段的媒介蚊虫密度较高有关。发病以男性青年民工和学生群体为主,这与外来务工者以青壮年为主有关,提示闵行区疟疾防治应关注此群体。
闵行区以非本地感染的疟疾为主,占疫情总数的90.48%。外省传入病例主要来自安徽省(93.93%),这与疟疾高发地区的安徽来上海务工者较多有关;境外感染病例增加与经济全球化,公民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有关,探亲访友、观光旅游、从事工业、农业和商贸服务业的人员已成为疟疾传播的较为特殊的流动群体。当前非本地感染的疟疾疫情流行形势严峻,非本地感染病例的防治工作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一是由于非本地感染的病例的管理涉及部门多,有效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使各项管理措施不能得到很好落实;二是由于流动人口普
遍缺乏疟疾防护、主动就诊和规范治疗方面的意识,感染后不能及时就诊和获得有效抗疟治疗;三是在疟疾流行程度较低地区,医务人员缺乏对疟疾的警觉性、诊治经验和技能,常造成误诊或漏诊,或对出现的恶性疟病例不能有效及时处理,造成患者疾病负担增加甚至导致死亡。针对此特点,闵行区疟疾防治应关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即加强高疟区(以安徽籍为主)来沪的外来流动人口和高疟区国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务工返乡者的疟疾监测与管理,控制非本地感染病例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在疟疾流行季节前对外来人口集聚地和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联合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部门对到高疟区国家工作或旅游的出境人员提供健康咨询和预防性服药指导;②加强“三热”门诊在疟疾病人主动监测中的作用,闵行区对高疟区外来流动人员就诊的发热病人100%开展疟疾血检监测,2008-2009年共检测出阳性病例27例,对病例的早发现,疫情早处置起了关键作用;③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和外来定居人口的“三病”检疫,对血清疟疾抗体阳性者追踪调查处理,并进行病原学检验,以控制潜在传染源的输入;④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增强临床医生疟疾诊断警觉性,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和水平,提高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技能和水平,减少和避免误诊和漏诊;⑤对病例进行规范治疗,督促病人及时、规范治疗,全程足量用药,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对疫情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和媒介蚊虫的消毒杀灭工作,遏制疫情蔓延。
闵行区疟疾复发病例占有一定比例。原因一是现症病人服药不规范,未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全程足量用药,使复发成为可能;二是大部分外来流动病例居住地迁移、更换联系方式等使得病人失访;三是休止期服药时间长,服药不良反应大。针对此特点,我们要加强对有疟史病人的休止期治疗,休根治疗是间日疟病人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足量的药物治疗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根治措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大量研究表明,经足量氯喹治疗后疟疾病人的复发率为20%~30%。督促疟疾现症病人接受全程、足量用药和规范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病例失访率较高的现实,疾控机构医务工作者要主动与病人保持联系,建立信息联系卡,以便及时了解病人最新居住信息;另一方面,对潜在失访病人做好疟疾休根治疗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病人主动至属地疾控部门寻求治疗的意识;再者,全国各地尤其是疟疾高发地区疾控系统要加强联防、联控,建立信息互通平台,防止疟疾在省际间的扩散。
疟疾是一种传播快、易反复的疾病,闵行区面临着大量外来传染源输入的威胁,疟疾防制难度在不断加大。医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疟防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尤其在2010年世博会召开期间,世界各国人口的大量涌入将给我们更大的挑战。我们应根据疟疾的流行病学特点,重点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和出国出境人员的管理,切实做好非本地感染病例的控制工作;加强疟疾主动监测和有疟史病人休根治疗;积极采取灭蚊和传染源控制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执行科学有效的防疟策略。
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疟疾防治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疟疾;发病率;流行;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3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5-12-02
Preventive Evalu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Malaria in Pizhou City from 2001 to 2010
LIU Tiya YUAN Fumiao SHAN Yong ZHANG Ying
Pizh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Pizhou 22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nds and preventive effect of malaria-epidemic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laria in the future. 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dynamic malaria epidemic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ria-epidemic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rom 2001 to 2010. Results Malaria-epidemic displayed unstable situation from 2010 to 2010 and annual incidence rate was 0.52/100000~2.21/100000. From 2002 the incidence rate rose annually and reached a peak in 2007. Malaria was seasonal disease and accounted for 81.09% from July to October annually. Malaria cases were sporadic and most occupational cases were peasants who accounted for 53.73%. Treatment of malaria cases were 1813 and the treatments of anti-relapse stage were 5569. Blood tests of patient with fever were 191480 person-times.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management of malaria-epidemic and vector controls and Global Fund malaria project carried out. Malaria incidence decreased year by year through suppressing malaria-epidemic.
[Key words] Malaria; Incidence;Epidemiology;Evaluation
邳州市历史上曾是疟疾高发地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1960年和1971年曾出现两次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53.12%和42.37%,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过多年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发病人数逐年减少,至1986年疟疾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1990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1]。至2000年疟疾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为0.07/10万。从2002年开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流动频繁等多种因素影响,邳州市疟疾疫情出现回升,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对2001~2010年邳州市疟疾疫情及监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1~2010年邳州市疟疾疫情报表、疟疾个案调查表、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疫情及监测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疟疾疫情变化与防治措施的关系。
2 结果
2.1 疟疾疫情
以疟原虫镜检阳性、疟疾临床症状典型及抗疟药治疗有效者为疟疾病例报告。2001~2010年全市共发现报告疟疾病人201例,疟疾年发病率为(0.52~2.21)/10万,2001年报告病例最少,为8例,2007年最多,为36例;疟疾流行趋势:从2002年起逐年上升,到2007年达高峰,2008年以后逐年下降,见表1。
2.2 流行特征
2.2.1 季节分布 疟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5月疫情开始上升,7~10月为高峰季节,11月直线下降。7~10月疟疾病例数163例,占病例总数的81.09%,见图1。
2.2.2 性别分布 201例疟疾病人中男 132例,女 69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91:1。
2.2.3 年龄分布 201例疟疾病人中年龄最小者2岁,年龄最大者89岁,10岁以下7例,11~20岁42例,21~30岁24例,31~40岁43例,41~50岁17例,51~60岁23例,60岁以上45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48%、20.90%、11.94%、21.39%、8.46%、11.44%、22.39%。
2.2.4 职业分布 疟疾发病以农民、学生和工人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0.05%,其中农民占53.73%、学生占22.39%、工人占13.93%。
2.2.5 病原学特征 疟疾流行的主要病例分型是间日疟疾,占病例总数的97.51%,其次是恶性疟疾,占病例总数的2.49%。196例间日疟病例中本地感染175例,占89.29%,输入病例21例,占10.71%。
2.3 发热病人血检
发热病人血检作为疟疾监测主要工作内容,是发现疟疾病例最有效的方法。市直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都设立了疟疾门诊镜检站,开展对三热(疟疾临床症状发热、疑似疟疾发热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采血镜检疟原虫,市疟疾中心镜检站每月对所有阴性血片抽检10%。2001~2010年全市共血检发热病人191480人次,血检率1.19%,检出疟原虫阳性165例,阳性率为0.09%,见表2。
2.4 防治措施
2.4.1 疟疾现症病人治疗 201例疟疾现病症人均使用抗疟药规范治疗,2006年10月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以后,加大了疟疾病人的治疗量,除了对疟疾现症病人治疗外,还对疑似疟疾病人进行治疗,2001~2010年共治疗疟疾病人和疑似疟疾病人1813人。
2.4.2 休止期治疗 2001~2006年疟疾休止期治疗对象为上两年疟疾病人及家庭成员和病人四周邻居,治疗原则为氯伯四日疗法。2007~2010年休止期治疗对象为上年疟疾病人和疑似疟疾病人,治疗原则为单伯喹八日疗法。2001~2010年休止期治疗5569人次,全程率为98.17%。
2.4.3 环境治理,防蚊灭蚊 2001~2006年对疟疾疫点周围100米范围内用DDV快速灭蚊,指导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治理,降低蚊虫密度;2007~2010年使用溴氰菊酯进行室内滞留喷洒灭蚊。
3 讨论
邳州市2001~2010年间疟疾发病率呈不稳定状态,总的流行趋势,从2002年起逐年上升到2007年达高峰,之后下降。我市坚持实施传染源管理与媒介生物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疫情得到了控制,全市疟疾发病率维持相对稳定;201例疟疾病例以本地感染为主,说明本地传染源依然存在,自然环境和疟疾传播的环节并未阻断,可因传染源管理不善引起疫情波动;近年来输入性病例有所增多,随时可引起疟疾疫情的回升,因此要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做好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疟疾疫点处理,控制传染源输入。
根据月发病率变化来看,疟疾发病从2月出现开始增加, 发病高峰集中在7~10月份,10月份之后逐渐减少,月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疟疾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蚊类作为疟疾的传播宿主,其孳生繁殖受到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疟疾的发病[2],这方面报道较多[3-5]。近年来研究发现,疟疾发病率上升、流行季节延长、流行疟区扩大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异常变暖密切相关[6],温度升高,人群穿衣服暴露方便了蚊虫叮咬,促进了疟疾的发病流行。
201例疟疾病人中有165例是通过血检发现的,占总病例数的82.09%,发热病人血检是疟疾监测的主要手段,是发现和及时治疗、防止疟疾传播的有效措施。80年代开展该项工作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措施对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暴露和清除疫点、降低发病率、巩固防治成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8]。
2006~2010年第五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在邳州启动与实施,通过加强对项目地区疟疾的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和有效防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强疟疾监测和项目管理能力等,坚持实施疟疾传染源管理和媒介生物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我市的疟疾发病得到了控制。疟疾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了乡镇卫生院疟原虫镜检站建设,更新了显微镜,镜检设备完好率由75%提高到100%,乡镇防保人员和检验人员每年得到2~3次培训,大大提高了疟疾监测能力,三级防保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项活动、各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村卫生室疟疾病例及时报告率为100%,疟疾病人24h内得到治疗由33.3%上升到75.0%,发热病人出现症状2日内就诊比例为98.7%,中小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为96.3%。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执行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疟疾诊断、治疗、预防、药品管理、培训、督导、病例侦查、健康促进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疟疾防治,并为我市培训了大量的疟防人员,使疟防工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实施,居民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科学防治措施的落实,有效降低了疟疾的发病率,为邳州市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 疟疾防治手册[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81-282.
[2] 刘体亚,石敏,刘林,等. 疟疾与气候因素关系的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4):604-608.
[3] Vicki Brower. Vetor-borne disease and global warning: are both on an upward swing?[J].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1,21(9):755-757.
[4] Tanser FC, Sharp B, le Sueur D. Potential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laria transmission in Africa[J]. Lancet,2003,362(9398):1792-1798.
[5] Nagao YT,Thavara U,Chitnumsup P. Climatic and social risk factors for Aedes infestation in rural Thailand[J]. Trop Med Int Health, 2003,8(7):650-659.
[6] 贾尚春,邹铮,徐伏牛. 全球气候变暖对疟疾传播的潜在影响[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14(1):63-64.
[7] 金小林,高琪,周华云,等. 江苏省当前疟疾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6,18(6):453-454.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抓好疟疾防治工作的落实。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重视和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严格按照省《关于加强全省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及《市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工作,落实领导责任制,确保疟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疟疾疫情网络报告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加强疟疾疫情网络报告管理工作,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报,并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与有效控制措施,严防扩散。
(三)加强疟疾病例和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严防疟疾的输入与扩散。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主动搜索疟疾传染源,积极开展“三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原因不明发热)的血检工作,对前来就诊的“三热病人”要及时采血染色镜检查找疟原虫;同时,对当年出现原发和输入继发病病例的乡镇(街道办)卫生院,应设立监测点,及时治疗病人,及时处理疫点,登记入册,按时上报。
(四)加强疟疾监测工作的督导、检查。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疟疾防治工作的领导,市疾控中心要成立疟疾防治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全市疟疾监测工作的督导、检查。技术指导小组要经常深入监测现场进行检查、督导,检查全年不得少于2次。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疟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切实做好疟疾防治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各乡镇(街道办)卫生院要做好本辖区的疟疾防治工作,对前来就诊的“三热病人”要及时采血染色镜检查找疟原虫。同时,要做好疟疾防治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采血镜检登记、采血镜检血片的编号等工作,并将有关资料保存好,按时报市疾控中心地方病、慢病科。
二、坚持综合防治措施,认真落实碘缺乏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碘盐监测,继续认真落实以碘盐为主的防治措施。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碘盐监测工作,在5月15日之前完成市疾控中心指定的十里岗、高家、后港、镇桥、众埠、礼林、涌山、双田、塔前等9个乡镇(街道办)36个行政村的288户居民户288份碘盐监测的抽样、检测、资料整理、数据录入、工作总结以及上报等工作任务。
(二)认真组织,积极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卫生、盐业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2012年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要点》、《市2012年地慢病防制工作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大力普及碘缺乏危害的防治知识,切实做好今年“5.15”全国第十五届“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工作。
(三)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办)卫生院要积极配合与协助市疾控中心做好碘盐监测、健康教育工作。
三、加强鼠疫监测,有效预防与控制重大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鼠疫防治措施。市疾控中心要根据《2012年省鼠疫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加强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的领导,制定2012年本市鼠疫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落实鼠疫防治措施,积极开展全市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
(二)健全、稳定鼠疫防治项目监测队伍。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强鼠疫防治项目监测队伍的建设,要根据工作需要,固定监测工作岗位,配齐监测专业人员,并要保持相对稳定。
(三)做好物资准备,确保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市疾控中心要保证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质、保量地完成监测任务。
(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双田、乐港、接渡、吾口、临港、洎阳街道办等6个乡镇(街道办)卫生院要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确保圆满完成鼠疫防治项目监测工作任务。
四、加强麻风服务能力建设,抓好麻风病防治工作
(一)认真落实“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加强麻风疫情监测。市疾控中心要认真落实麻风防治有关工作措施,确保麻风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门诊皮肤科的病例筛查,防止漏诊和误诊,并定期开展流动人口的监测,提高麻风病例早发现率。
(二)提升麻风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加强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市疾控中心要认真组织每年一次的“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活动,以“关爱麻风患者,共享和谐家园”活动为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咨询、走访慰问活动。同时,做好新发现病人和历年麻风病治愈者及家属随访、体检等工作。
(三)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市疾控中心要定期举办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班,提高医务人员麻风病诊断率。
一、管理方面
加强对防疫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卫生院院长兼任防保组成员,督促防疫专干按时按量完成各项防疫工作任务,并参与各项工作。年终召开村医会议,布置防疫工作任务及年终召开村医防疫工作总结会议。
二、计免工作
年内合理的完成次常规冷链运转,以村为单位,做好历年来的漏卡漏种工作,以年至年为重点。每次运转力争“五苗”接种率均达90%以上,尽量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24小时首针接种工作。同时做好各种计免资料的上报及整理归档工作,管理好各种疫苗的存放和器材清洁。加强对村医计免工作的监督。
三、传染病管理方面
提高疫情报告意识,完美疫情报告制度,按时上报,法定传染病漏报率争取为零。按时收集村级卫生所疫情情况。一但发现严重疫情,立即采取对疫点进行隔离和消毒措施,配合院领导督促本院各科室做好消毒工作,杜绝医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积极做好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工作。
四、食品卫生方面
重点抓好今年食品经营,加工单位的办证和体检工作,争取食品从业人员体检率达100%,办证率达85%以上,食品从业人员“五病”调离率达100%,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率为100%,每月进行食品卫生管理监督工作,做好食品样品送检工作,建立食品经营单位分户归档。
五、皮肤病防治方面
加强皮肤病的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多出墙报,做好发放和收集各村线索调查工作,对村医进行麻风病知识培训,完成对历年治愈存活的病人进行检查,同时对其家属进行健康体检。协助市站做好公卫、食卫等从业人员及特殊人群的性病检查工作,同时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
六、寄防方面
按时完成年年血检任务,发热病人血检村屯覆盖达85%以上,按时上报各种统计表,积极开展“5.5”碘缺乏病的完全工作。
七、学校卫生工作
做好学校卫生监测和经常性卫生宣传工作,掌握全镇学生数,校医健教数、教师名单,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和体检及驱虫工作。
八、劳动卫生方面
做好职业病报告工作及生产性农药中毒报告、发现病例在24小时内向上级部门报告。
九、公卫方面
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争取体检率达100%,要求年审换证率达100%,每季度做好一次监督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