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之色彩篇范文

春之色彩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之色彩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之色彩篇

第1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关键词:色彩;流动空间;设计

1色彩与环境空间之关联性

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大致由自然空和社会空间(人文空间)两大类组成,不同的空间多因人的存在而具有不同甚至是多重的含义。本文所述空间概念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使用价值,且旨在为人的游憩而塑造的环境空间。并借用电影这一具有流动空间特性之艺术形式,进而展开对其他诸如人在景观中的流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室内与室外之间的关系等,具有流动空间性质的空间概念之关联性的论述。其间,主要以色彩为论述点,略述这些存在于上述空间中的色彩设计及其发挥的重要意义。色彩,作为客观存在,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的情感特征,但由于人与之并由此产生的关联性的联想,有了现实的意义。

2电影——流动空间与色彩设计

色彩作为现代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对电影作品本身有着塑造主体、叙事传情、渲染气氛的功能,且还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本节试以《自杀专卖店》这一电影为例,通过对其色彩设计及其环境空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以示证其存在的关联性意义。因为该片贯穿全剧的整体色彩规划设计,与表达故事及空间氛围的烘托、人物心理的表现等诸方面均有着精妙的运用,尤其是在色彩的设计及其表现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1色彩设计与剧情变化之关联性

《自杀专卖店》所描述的是法国某小镇,这一主体环境空间的色彩设计与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关联性,在整部片子内的脉络大致表现如下:开篇对精神世界所描画的环境空间中,所呈现的色彩多以压抑、绝望的情感变化为主,只包含了极少数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状态的色彩设计画面。但随着男主人公的出生及其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各种故事的进一步叙述,使得生活在其周围的人们也逐渐地变得乐观起来了,之后的小镇也呈现出了真正幸福快乐的空间色彩氛围。在此过程中,从其色彩方面设计的演变来看,该片运用了丰富的“黄与蓝”这一对比色之冷暖性的变化,并以“暖偏冷——冷——较暖——暖”,并以“冷”再偏“暖”的色彩变幻之节奏的设计手法来表现这一圆满性的结局,高度概括地表现了色彩与情节变化相对应的关联性,尽管最终所呈现出的整体色调仍旧较为灰暗,但已预示了该店的空间氛围终将慢慢地改变整个城市的空间气象这一大结果。从而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化电影画面、空间叙事、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特征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也诠释了色彩设计在空间中的分量及其作用。

2.2色彩设计与镜头变化之关联性

(1)镜头之时间变化。《自杀专卖店》反复地出现了在其商店门口的同一位置的街景,且色彩也表现出与电影中时间变化相对应的设计效果。如影片仅通过使同一个镜头中场景的色彩不断地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其一,在长期的时间变化方面,这种色彩设计表现为从代表春季的黄灰色调过渡到代表冬季的蓝灰色调这一时间变化性;其二,在短期的时间变化方面,其色彩设计是通过从清晨的浅黄色灯光及黄色背景到晚间的亮黄色灯光及深蓝色背景这一色彩变化,来表现这一街景的镜头所对准的空间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这一时间变化性。(2)镜头之空间变化。在《自杀专卖店》中因多次地表现出了各配角在家中自杀的场景,所以在该片中对不同室内空间色彩的设计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具有丰富性的视觉效果。例如,在主体商店的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对其墙面还是物品的色彩设计均采用了高明度、高彩度的色调,还是在其他自杀时具体的室内场景这一配角空间中,则多采用了低纯度的深褐色及灰蓝色等色彩进行设计。又如,电影中发生主要事件的几个场景的色彩的明度及纯度均高于其它次要场景之色彩的明度及纯度,这种针对不同主次空间而进行的色彩设计手法深化了电影的主旨与内涵。

3色彩设计与环境空间营造之关联性

3.1色彩设计之视觉审美特征

(1)连续性。电影中的色彩设计往往会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发生变化,所以能使空间产生动态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能使空间产生连续性这一具有节奏美的特征。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人在空间中活动时,周围环境的色彩均会以突显或隐现的形式反映于人的视觉感官中,并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之原因所在。同理,这种体验亦犹如观影过程,甚至人们在空间中所感受到的色彩变化较之于在电影中所能感受到的色彩变化这一精神感受会显得更加具有真实性。由此可见,当设计师设计作品时,在规划前期就应从受众的视角出发,且须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影响空间色彩意象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创造出具有连贯性且令人愉悦的环境空间。(2)地域性。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因其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也会随之产生较大的差异。正如电影能通过色彩设计来描述和凸显不同时空环境对于情节的适应性及空间中个体特征进行独特的描绘性一样,此乃与自然界中所呈现的色彩变化及其审美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此,现实生活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在调查研究其地域特色之后,再提出相应的色彩规划方案才能提升空间的可读性与独特性,才能使置身于其中的观者深刻地感受到与不同的景观对应的地域性的特色,进而加深人们对于空间感知及理解。

3.2色彩设计之表意功能

色彩设计在电影这一流动空间中,表现剧情起伏、人物情感等方面有着近乎超越语言的强大作用。作为一种视觉表现语言,其所描述的已不仅仅是电影本身了,它更能表现在内容之外所具有的隐喻意义与象征意义。例如《,自杀专卖店》就通过深紫色、深蓝色等有着抑郁、低沉含义色彩的大量运用设计,来暗示和象征动荡且令人压抑的与当时电影情节相适应的社会景象。因此,无论是自然环境之色彩研究,抑或是针对某一特定空间而进行的色彩设计或规划,这种通过色彩而设计出的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表现语言的表意而发挥的作用,能使空间中的人物在其视觉层面与心理层面二者之间达到完整的契合。从而使空间更深层次的价值得以提升,这也就是通过不同流动空间进而运用色彩变幻设计手法来发挥其表意功能的重要体现。

4结语

色彩作为构筑空间的重要视觉元素之一,在空间营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仅以电影这一流动的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色彩设计的视觉审美特征及表意功能等两方面,及与环境空间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浅显的探讨,借以说明作为在今天人们所生活的这一流动空间的营造者,应充分地认识到色彩之于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及色彩对空间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若能认知至此,并积极地主动地掌控色彩之于人的感官体验及其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就能营造出更加连贯、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现代环境空间设计。

作者:叶岸珺 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第2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关键词:林逋:晚唐体:隐逸诗人

“神情骨冷无由俗”是取自苏轼《题林逋诗后》尝云:“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情骨冷无由俗”。林逋,一位立足于纷乱时期的真正无心于仕途的隐逸派世人,曾早年漫游江淮间,后归杭州,结庐于西湖孤山。于俗世问仙人;正因承袭晚唐贾、姚之诗风,“梅妻鹤子”为伴,他骨冷,高洁孤傲;也正因他神清,他骨冷,才“无由俗”,才会在临终时写下“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的明志七绝诗(见于《书寿堂壁》)。作为宋初晚唐体隐逸诗人的代表,林逋的诗句已渐出许多与前代不同的开拓之处。

作为晚唐体的诗人,林逋承袭了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多描绘山水风光,其言必透清冷萧涩,着意雕刻字句,似轿作之嫌。但细细地品味却渐显其不同之处,正如“于细处见微异之处”,以林逋《湖村晚兴》与贾岛《雪晴晚望》为例:

湖村晚兴 雪晴晚望

沧州白鸟飞,山影落晴晖。 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映竹犬初吠,弄舡人合归。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 野火烧岗草,断烟生石松。

寺近疏钟起,萧然还掩扉。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尽管两首诗在季节、时令、用景上有所不同,但在此仅比较两者相似之处,从中可以发现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以及宋诗在某些方面的创新:

1、全诗写景、用景上色彩的变化

贾诗首联开场就以“溪云几万重”恢宏气势夺人,将一副开阔之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晴雪”、“溪云”等明色、暖色调的景象,又以“倚仗”悠闲的姿态望,首篇就给人以一种看尽沧桑的淡漠之感,但“晴雪”、“溪云”却给人亮色,明目。颔联、颈联中的“寒色”“危峰”“野火”“冈草”“断烟”“石松”等冷色调,荒凉景象铺陈开来,由暖转凉,再转荒,整个意象由首联的宏景拉近,转为近景。但由明色转为淡、灰色,景色萧索、枯涩。景物变化之快,在一定程度上反衬人世变幻无常,瞬息改变。

林诗,全诗读下来,始终营造着一种淡漠,清远之气。用景为“白鸟”“山影”“竹”“水”“月”“林”“寺”“钟”等浅淡色,冷色之景,虽有“落晖”的暖色系列景象却也是以晦暗的青山阴影作为陪衬,更加显得晖暗的。连鲜嫩欲滴的翠林也是以微微的烟云中为背景,使得全诗营造的景色淡远、静寂,透露着淡淡孤寂。同时在“犬初吠”中景象更加显得“幽”全无贾诗中色彩颇动起伏,较为平易流畅,正体现了世人隐士风范,“既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有的只是淡淡清冷之色,似有虚若无的寂渺。这较之贾诗,没有大气开篇,也无跌宕起伏的景物色彩描写,景色凄冷,带有似有若无的沧桑感。

2、颔联意象分析

贾诗“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野外之火焚烧着山冈的杂草,产生的微弱的烟雾若隐若现着奇松怪石。将荒僻险怪的山林之景展现出来,“野”“断”等生僻的字更将其景推入到清冷傲骨的境地。读此诗句不免觉得生涩难懂,且能够看出贾岛对此诗句极其深刻的挖掘与琢磨,因而不免会犯苦吟诗人创作时的通病――因过于字字斟酌而损害全诗情与景的展开。

林诗“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溪水在月夜下波光粼粼,更显灵动色彩,翠绿的山林隐现在农家炊烟与晚间薄雾交杂中,舒适、恬静、自然、清新、令人向往。诗句对偶工整,“随”“带”等看似随意的字却将水的灵动、林的生动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且与全文之景有着完美的契合,将读者带入似幻似真的清幽美景之中。虽对字句有着严整的对仗,但读上来却朗朗上口,不失为佳句。

3、全诗思想的寓意

贾诗与林诗在主题思想上是一致的,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对佛道禅意的空寂悟性。但贾诗在颔联“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中,“野火”“断烟”一明一暗,随时间变化。在此过程中,“冈草”看似柔弱,却有着极强的生命气息,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强不息的强势。因而贾诗又蕴含着生命力顽强,不屈不饶的精神,给人以人生的希望之光。相比较而言,林诗却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全诗带有着沉沉的无奈之感,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隐于山林,逃于现实社会的愿望,保有一颗脱离尘世的淡然之心,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沉稳,内敛的气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全诗色彩变化上,开头用景的不同,体现了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主义精神的奇情壮彩,有的是不似于唐人天马行空,牛气冲天的昂扬,态度较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淡薄的成熟气息。再次,颔联意象分析,作为仿于贾岛、姚合诗风的晚唐体诗人――林逋,不再对字句过于锱铢必较,反复推敲,而是颇如白诗般平畅。最后全诗思想,始终保持一种淡雅,闲和的心境,整篇诗拥有一个不似矫作、通畅淋漓的审美意境,脱离了晚唐苦涩难懂的奇峭风格的藩篱,但值得注意的是贾诗透露着唐人不甘寂寞,永折不饶的高昂气息。

作为宋初有名的隐逸诗人,林逋诗句“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有着东晋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闲适之趣。古有陶公爱菊,以菊自赏,现有和靖先生惜梅,以梅为妻。比较陶潜的咏菊诗句与和靖先生咏梅诗句的异同,便可以看出宋人写诗的独特之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两者都为归隐山林的诗人,其心态都是平淡,淡漠若水的,都有其自喻的代表物。现在仅仅从描法上来分析二者的不同。陶公描述菊,是在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的大背景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摘时,无意见南山,营造了一种禅道所说的“无我之境”,即隐士最佳境界。淡远悠闲,隐逸之风,油然而起,菊在此的意象更为鲜明,所蕴含高洁淡泊的气节与陶公的隐士情操,似有若无的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而林君复并未将梅淡化在广阔的淡静的景物中,转而从细微的微观上去把握梅的外在,并通过外在来表现孤傲的内涵。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写水中倒映的梅姿,错落有致,清秀优美,鲜活气象;后一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月下梅香,淡淡的,袭人心脾,神韵十足;并以清浅的池水和朦胧的月色做陪衬,烘托出池边月下疏梅暗香的风艳。从各个角度,通过“月”“水”的衬托,突显梅的独特风韵――清淑贞静,孤芳自赏的风韵,这与林君复追求雅洁的襟怀相契合,借花寄情,花品、诗品、人品浑然一体。

林逋,一位一生不仕、不商、不娶,清苦高洁,不慕名利,而是在一种高逸淡薄的境界中寻求属于自己的淡远,也正是如此,其诗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当然从林逋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宋诗不同于前代诗作的特点,这对唐诗诗风向宋诗诗风过渡,宋诗的诗风改革有着很好的协调工作。但也应该看到林诗多为吟咏山林风光,题材狭小,没有详细地反映当时社会风貌,这能看出当时宋代文人名则保身的心态,这样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赫广霖,《宋初诗派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版

[2]郭绍虞辑,《宋诗话辑轶》[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第3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她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色彩词语,这与她对绘画的热爱有着巨大的关系,她有意地运用色彩词语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表达她对生活的体悟与理性思考,就是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使得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走得更远。

关键词:萧红;色彩;意蕴

萧红用她那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小说画卷,向我们展现了东北这片广袤大地上生存着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抗争与无奈,他们的辛酸与苦难。翻看萧红的作品,往往会被她那不符合小说特点的特质所吸引,这种特质便是她诗性的话语,而这种诗性来源于她在小说叙述中色彩词语的独特选取与运用。

一、早年的绘画经历培养了萧红对色彩的敏感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县,童年时与祖父在后花园的玩乐的经历为她日后喜欢绘画奠定了基础,而萧红真正与绘画接触还是在她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与当时的美术老师高仰山认识之后。在学校里,“萧红虽然不是学校美术小组的成员,但是酷爱绘画,有一次在校园里写生被高仰山,发现将她列入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就是这样一次机会开始了萧红真正的绘画学习。从那以后,萧红结识了很多同样对绘画有兴趣的同学,如徐淑娟,沈玉贤等,他们组织了一个野外画会,经常相聚一起背着画夹到松花江两岸去写生。萧红在美术课上得到了专业的训练,主要学习西画,“第一年学铅笔画,第二年学水彩画,第三年学油画。”这样的专业训练让萧红对绘画有了更大的热情,甚至曾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画家。后来,与萧军在哈尔滨相依为命时,萧红曾成为金剑啸的助手,帮助其承接绘画和广告业务,负责画插画等工作来贴补家用。这些经历一方面说明了萧红对绘画的热忱,另一方面说明了她在绘画上的造诣,正是这种绘画天赋和专业训练,让她对色彩具有特殊的敏感,在对生活的观察中也能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色彩;同时用绘画来表达感情,也为她在日后文学创作中选用色彩词语进行表达奠定基础。

二、作品中色彩词的运用表达了萧红对生活的体悟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回忆性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她尽情地表达了对自己童年、少年时的全部记忆与体悟。小说开篇便将读者带入到了东北的寒冬岁月,一种天寒地冻随着文字扑面而来,大地是冻裂的,人的手是冻裂的,整个世界被白色的冰、白色的霜覆盖着,“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在灰白的氛围下,作者回到了故乡,开始了看似散漫的叙述。在作者的记忆中,故乡并不是美好的,那里有冷漠的父亲、难应付的继母、不亲切的祖母,所以在回忆故乡时,作者选用了灰白这种具有强烈压迫感的颜色,笼罩着全篇小说,在呼兰河生存的人们仿佛也被笼罩在这种灰白之中。面对自然、人生,他们是麻木的、冷漠的、不求甚解的,他们的生命就像由各种颜色混合而成的灰色,自然、命运给了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生命对于他们,只不过就像四季一样,是一种生与死的轮回。“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这种灰白之色在《呼兰河传》中还有另一种替代――“刮风和下雨”。在小说中多处可见“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的描写。刮风下雨的天必定是阴沉沉灰蒙蒙的,在这种氛围的包围下,后花园是荒凉的,“我”的家是荒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虚空,颓败。萧红对故乡的回忆是感伤的、沉重的,她批判地忆述故乡的事、故乡的人,故乡的一切封建陈腐、愚昧麻木,所以在《呼兰河传》中才会随处可见灰白的颜色。然而,萧红的童年并不完全是灰白色,祖父给了她无限的温暖与疼爱,“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和祖父在后花园的日子是萧红尤为珍视的,那段日子对童年的萧红来说是最快乐的,所以那段时光在萧红的记忆中是明亮的、鲜艳的、温暖的。在《呼兰河传》中第三章是对那段记忆的描写,在文字处理上明显地亮丽起来,色彩鲜艳起来。“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与《呼兰河传》全文笼罩的灰白颜色不同,这段描写情感上十分欢快,色彩上也很明艳,这种鲜明的色彩反差,使得悲凉格外悲凉,明艳更加明艳,充分显现了萧红在色彩的把握上的独到之处,和她在用色彩表达情感上的匠心独运。通过运用不同色彩展现对生命、生活、人性的不同体悟,在萧红这里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

三、色调背后暗含着萧红的理性思考

萧红从呼兰河逃出、从那个颓败封建的家庭中逃出,在离家的决绝中是无畏的反抗精神在支撑着她,在她的早期作品中也集中的显现了她对封建、父权的反抗,对希望、美好的追求。这种对颓败封建的批判和对美好希望的追求的思想的两面在萧红色彩的世界中就形成了黑与红、黑与白这种明与暗,消沉与新生的鲜明对比。《生死场》是萧红早期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她选用红与黑作为主色调。“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菜圃上寂寞的大红西红柿,红着了。小姑娘们摘取着柿子,大红大红的柿子,盛满她们的筐篮”。这些火红的东西是具有生命的,是能给人希望的、憧憬的、美好的,然而在这种生的希望中死神也悄然埋伏在人们的周围。“女人突然苦痛得脸色灰白,脸色转黄,全家人不能安定。为她开始预备葬衣,在恐怖的烛光里四下翻寻衣裳,全家人为了死的黑影所骚动。”“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佣人拖着产妇站起来,立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在红与黑的交织对比中,萧红表达出了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对半生半死的人们的强烈的批判,对木然乏味的人们的深刻的抨击。在这种批判与抨击中又含有她对人生命的一种悲剧感的体悟,她把自己的遭遇与人物相联系传达出一种更深层次的人生悲凉。由此,这种红黑对比的色调中就一方面表现了萧红对温暖的渴望与对封建、麻木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将萧红的思考引向深处,开启了对生与死、文明与愚昧、光明与黑暗、精神与物质、人性的高贵与卑琐,以及人与命运等对立关系的思考。

翻看萧红的小说,总能感受到小说中扑面而来的黑、灰等颜色营造的压迫感与窒息感,但同时也能在这种压抑感中看到红、绿等新鲜颜色的存在,也能通过这些颜色感受到温暖与希望。萧红小说中的这种黑灰主色调与红绿副色调交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使得黑灰更沉重、红绿更鲜亮,这反映出萧红一种理性思考,她清楚的看到东北人民的悲剧,意识到他们身上那种冷漠、木然、周而复始的混沌的生命存在状态,在进行猛烈抨击、批判、反抗的同时她也渴望看到人性温暖的一面,萧红这种主题思想的矛盾性将他的的理性思考引向到了更深的层次,这也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多重深刻的主题意蕴。(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季红真:《萧红全传》,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

第4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关键词]日记;语文素养;写作能力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其求知欲的发展十分迅速,个性思维、事物认知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对此,有必要加强指导,而借助日记这种形式既可以有效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可以强化其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巧在整合,妙于利用

1.利用日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日记可以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他们的“炊”提供天然的“米”;也可让他们一抒胸中块垒,喜怒之情喷涌而出;日记可以让学生不拘一格,不受拘束、灵活机动,各种手法尽可一一登场,字数不等、长短不一、形式多样,一时一地皆可挥洒……可以说是最佳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

2.利用日记,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因为只有注目那些人事、景物,才会有所得,才能积累大千世界中的形形的素材。当学生自觉地走向生活,他们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有景可摹。这就要教师做好指导,恰当评价,能够关注学生,启发鼓励学生。在充分鼓励学生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批、互批,在修改中来分享各自的感受,交换见解,提高写作的水平。

3.利用日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比如“场景设计”“新闻现场”“课前故事会”……让学生多方面感知世界、认识社会。学习对材料的筛选、剪裁、整理,进而进行写作。利用日记进行写作练习,方式灵活,语言多变,手法多样。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尝试,每一个技法都可以运用,遣词造语独运匠心,构思谋篇力求出新……长此以往,多加历练,写作的能力定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自由天地,精彩纷呈

1.自然的色彩,涂上浓浓的情。四时之景,山水之色,燕来雁往,花开花落……都进入他们的视野,成为他们抒情达意的媒体。

学生例文:冬已经衰老,春到人间,那一抹云霞飞上天际,在晴空布下一丝喜庆的色彩,只听见小鸟欢快的叫声在树林间回荡,小溪边,几只小鸭游来荡去,显出无比的惬意……

一抹云,可以肆意的涂抹,一片叶,可以尽情的联想;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可能编造出一个动人的传说,教师不必加以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尽情的游弋,随时随地都是创造的田园,随处都可以涂抹出怡人的画卷。学生便在无拘无束中抒情写意,自由舒展心灵的花瓣。

2.家庭的温馨,酿出蜜蜜的意。家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酿出柔情蜜意,即使一时苦涩,品来也倍觉甘甜。

学生例文:这次是我没考好,所以我不怪妈妈生气,是我让她失望了。只要是学习上的事,妈妈从来就是有求必应,学习资料买了一打又一打。我拿出这样的成绩给她,确实不应该。可我也努力了,奋斗了,我真的也挺累啊!妈妈,我知道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我理解您的辛苦,也希望您也理解我好吗?我一定会更努力的!

不断的撷取生活的浪花,品味生活的苦和甜,在感悟中感恩,在思索中前进。锻炼着语言,陶冶着情操,练习着表达,丰富着情感,历练着生命,芬芳着生活。

3.同伴的生活,染出重重的色。无论是心灵的自省,还是同伴的生活,都可以化为似水的柔情。

学生例文:一缕晨曦走了过来,驱走了黑暗,我好像也走出了阴霾,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我累了,我真的累了,是因为等待这缕阳光的漫长。我累了,我真的累了,是因为敌人不再逞威。我不后悔,因为我曾经妥协过也努力过,我的身边已经没有多少空地让我播种悔恨。我累了,我真的累了,泪水已经洗涤我满身的征尘,我需要好好休息调整梳妆打扮,以全新的姿态继续我的苦旅……

三、任重道远,仍需努力

第5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文言文 诗歌鉴赏

语文课,应当是令学生接近美享受美的一门课程;语文课,还应当是让学生吸纳知识展现知识的一门课程;语文课,更应当是学生学会鉴赏懂得鉴赏的一门课程。九零后及未来步入高中学习的零零后们,这些在数字化环境,伴随着电子科技不断进步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对于美的感悟,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鉴赏的把握都将有更多的需要,单凭老师的单方面引导和讲授是不够的,语文课也会失去她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作为这些热衷数字化生活,人人争当电子达人的孩子们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借助多媒体这个好帮手,让孩子们的语文课同那些新鲜、惊奇的数字化世界一样吸引他们,让他们有兴趣去走进,令他们从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文言文的学习——想说爱你也容易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让很多同学都“伤不起”,文言文的翻译关就令很多同学“望文却步”。在教学中,我们应先打消学生心中“文言文很难”的思维定势,之所以有些困难是因为他们不熟悉文中的人物和具体事件。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先去思考,努力想办法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这个人物,那么陌生感便消除了,可能即使是篇晦涩难懂的文章也不再令人沮丧。从这个思路入手,我们可以找来文言文的翻译,然后运用多媒体,转换成学生会喜欢的形式让他们知道这个故事和人物。其实,学生愿意听故事,但是“听”,最好就是“听”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故事的方式也可以更新鲜一些,如果我们能在课件中插入这个历史故事的评书小段或是动画片,或者干脆设置好音乐背景,让学生扮演说书人去演绎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基本扫清了翻译的障碍,也会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化了,这样轻松愉快地开始文言文学习一定会令学生耳目一新的,而文章中个别句词的翻译和讲解也变得更简单了

另外,文言文中也涉及很多文化常识,与政治、历史、地理、美学等相关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我们能提取出来,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展示,也会吸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讲到《过秦论》时,文章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我就把秦民为何裹黑头巾,秦朝为何崇尚黑色讲给学生听。在课件中我找来秦始皇的图片,他的衮服就是黑色的,秦朝的尚黑与周朝五行主火相关,“代火者必将水”,而秦主水且位北方尚黑。我还把五行、方位、颜色、四季之间的关系也做成插图,呈现在课件里,学生边听我的讲解边体会这些事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也间接地介绍了有关道家文化中的相生相克论。一个小小的“黔”字,打开了学生的视界,扩展了知识,也可能间接地解答了很多被轻易忽视掉的小疑惑。这些都是多媒体的功劳,它让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更简单更轻松了。

诗词鉴赏的教学——活色“声”香

其实,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诗歌的教学的,我的课堂可以因为有了多媒体而变得生动起来,真的可以说是“活色声香”,美不胜收兮。

先说“活”,要想让诗歌中的意象动起来,有生命,就不得不借助动画。我讲《雨巷》,“雨”是动态地下着的,“丁香姑娘”是缓缓地走进小巷深处的,她的一颦一蹙都是鲜活灵动的。在婉转凄迷的音乐背景下,每一幅图片都镶入一句诗,学生由图片的视觉情境引领,在音乐的听觉感召下,更好地理解他所读出诗句的韵味。只有多媒体才能实现诗歌教学中视觉、听觉的交汇互通,实现审美体验的最大化。

再说“色”,诗歌教学的课件我觉得是最容易做得美艳绝伦的。例如《春江花月夜》的课件,各种图片在色彩的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这堂课上得美不美,就在于此。我为什么说这一课课件要注重色彩呢,因为从诗句上我们能感受的最多的就色彩的变化,而色彩的变化也呈现了诗歌文脉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把握了这些变化,其实不要逐句去拆解诗句含义了,我们已经感受到美了,那春之色,江之澄,花之艳,月之洁,夜之绚烂,这些都有了,一切就都有了。

还要说“声”,诗歌的朗读要靠声音来铺垫、来渲染,其实我更推崇的是在音乐和图片渲染的情景中去默默感受,诗歌更应该“默读”。有时,为了扩大个别诗歌的受众,我选择让学生“唱诗”的形式,比如李清照、李煜的很多诗作都被作曲家谱成婉转动听的音乐,特别是经邓丽君的天籁之声演绎后更加的悦目悦心,我就找来她的MV,特别是拍摄成古色古韵的画面,这样的《相见欢》《虞美人》,就成为学生在一帧帧凄美画面的游动中,在美妙乐音的轻拂中,唱和出的精美,这其实是在更好地走进诗美、感受诗美。这样的接近美,只有多媒体能帮我们做到。

多媒体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换成另一番模样,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是热爱语文的,并且想让更多的孩子也像我们一样热爱语文,我们就会想出更多的途径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丰富起来。多媒体,让语文课有了引领学生翱翔更广阔空间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潘涌.语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

[2] 冯华.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用字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3] 张小华.全球化语境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学生文化自我意识的培养[D]

[4] 和秀敏.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J]吉林教育

[5] 苏灵扬.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课题[J]人民教育

[6] 徐晋.多媒体:成舞台新宠合世界潮流[N]

第6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首先,意象选择显现时代特征。

文人描写图景与画家描绘画面一样,都要精心筛选进入画面的意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画家所选取的意象种类和数量多寡都是不同的。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描绘的“兰亭暮春雅集图”,他选取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无)丝竹、管弦、天朗、气清、惠风”等意象。对这些意象作些归纳,即“山、林、竹、水、觞、(无)音乐、天气、惠风”共八项,除“觞”外尽为自然之景,是一幅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尤能反映魏晋名士信奉佛老、重神韵、祟尚自然的素雅隋趣。

初唐才子王勃描绘的“滕王阁三秋图”,他选取了“潦水、寒潭、烟光、暮山、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舸舰、云(销)、雨(霁)、彩、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等近三十个意象,即使删去一些重复出现的意象概括一下,也还有“山、水、烟光、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殿宫、绣闼、雕甍、原、闾阎、舸舰、云、雨、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等二十余项。既有山、水、汀、渚和霞、鹜、雁等自然景观,也有宫殿、阎阎、舸舰和渔舟等人文景观。既具有自然之美,又充满人文气息。是三幅图景中意象最为丰富密集的,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作者通过如此“密集”的意象组成意象群,描画出如此大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滕王阁三秋图”,这与大唐开国之初即奠定的泱泱大国气度不无关系。

而北宋大文豪苏轼描绘的“赤壁秋夜泛舟图”,他所选择的意象只有“清风、水波、酒、明月、白露、水光、一苇(即小舟)、洞箫声”,真可谓寥寥数笔、惜墨如金,画面极其简洁而空灵。这就是宋人地道的山水大写意!但纵使东坡居士才高八斗,其意象仍然难以摆脱赵宋王朝一贯奉行的软弱政策而形成的温软的时代气息。

其次,意象色调显现时代特征。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同样的意象,作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审美感受不同,赋予意象的色调亦不同。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佛教盛行,文人雅士往往朝不保夕,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往往沉迷于佛老思想,道法自然,“显著地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山”是“崇”,“岭”是“峻”,“林”是“茂”,“竹”是“修”,“流”是“清”,“天”是“朗”,“气”是“清”,“风”是“惠”且“和畅”等等,“兰亭暮春雅集图”色调清丽淡雅,突显了“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的特点。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当过朝散郎、沛王府修撰,由于为沛王写斗鸡檄文被赶出王府,后又当了虢州参军”,任上,又因“藏了逃犯又杀了逃犯灭口”,不仅连累了父亲被贬谪到交趾,自己也因此丢了官,犯了死罪,真是“命途多舛”,本应消沉避世,但大唐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时代之一,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均积极人世,所以“滕王阁三秋图”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除了意象之丰富密集之外,直接描绘意象色彩的词就有“清、紫、翠、丹、青、黄”等等,间接体现色彩的词还有“绣、雕、彩、明、霞、鹜、秋水、长天”等等,可谓色彩绚烂、五彩斑斓,大有汉赋之遗风,即使悲,也悲得高昂而壮烈,将大唐气象挥洒得淋漓尽致。

宋代是一个艺术繁荣的朝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文人更加崇尚个人意识,所以不论是书画还是诗文,都注重个人情感体验。像苏轼这样的文坛巨匠,命途多舛,在他思想中既有积极人世的儒家思想,又有消极避世、顺应自然的佛老思想,颇懂禅理。因此,苏轼绘景极其简要空灵,善于写意。你看他描绘的“赤壁秋夜泛舟图”,直接描绘色彩的词只有一个“白”字,间接描绘色彩的词也只有一个“茫然”,即将充满禅意的空灵之镜描绘若现。

再次,意境意蕴显现时代特征。

意象不同,意境也不同,蕴含其中的情感意蕴自然也各不相同。

“兰亭暮春雅集图”,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表里澄澈,一片空明,构建了“玉洁冰清,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自然清新素雅。同时,“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兰亭暮春雅集图”,蕴含其中的情致主要是寄情山水忘却人间现实之烦恼的恬然之乐。这与“晋人虽超,未能忘情,所谓”隋之所钟,正在我辈”以及“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等是完全吻合的。

“滕王阁三秋图”,其意境恢宏壮阔,气势磅礴,但又杂之冷色调,颇为悲凉,因此蕴含其中的情感意蕴则比较复杂,既有忘情山水之乐,又有作为“失路之人”“他乡之客”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的苦闷和悲壮,一言以蔽之“悲欣交集”。这与唐代曾推行开明政治,儒家地位不断提高,寒士普遍积极进取、扬眉吐气,是一脉相承的。

“赤壁秋夜泛舟图”,意境清新空灵,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置身其中,当然忘乎现实之所痛。但那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用来麻醉自己的。而内心深处,有意无意的,还是勾起现实的不如意。于是“举酒”,于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望美人”――“美人”在我们文化中是“贤君”或“美政”的代名词。所以表面看似很超脱――羽化而登仙,但事实上却念念不忘“致君尧舜上”。这就是苏轼在此表现的情怀:看似超脱,其实不然――既“欺骗”我们读者,更“欺骗”他自己――真叫“自欺欺人”!这与宋人得意时信奉儒家,失意时以佛老疗伤,也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笔法技艺显现时代特征。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时代不同,作者不同,描景绘图的笔法技艺自然也会有其时代特征。

“兰亭暮春雅集图”的笔法特点主要是清新自然。从组词造句看,有的以中心词前加修饰限制语,突出意象特征,如用“崇”字修饰“山”,用“峻”字修饰“岭”等,简洁明快;有的既在中心词前辅之以定语修饰限制,又在中心词后加补语补充描述,如写“流”“湍”,其前加“清”“激”修饰,其后以“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补述,如“风”前用“惠”修饰,其后以“和畅”补充等,组词造句非常自然。再看句式,通篇以四字句为主,间插六字句、七字句等,整散错落,也体现在“自然”二字上。总之,“兰亭暮春雅集图”的文笔清新幽雅,若行云流水,不做作、不刻意,心随笔运,隐迹立形,境与神会,气韵生动,与晋人崇尚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淡泊自然文风完全相吻合。

“滕王阁三秋图”的笔法特点主要是法度严谨。首先,几乎都以中心词前加修饰语并在中心词后加补语这种方式组词造句。比如中心词“水”的前面有修饰语“潦”,其后有“尽”补充;“潭”前有“寒”修饰,后有“清”补充等。其次,句式几乎全为对偶句。有“三字对”“四字对”,有“六字对”“七字对”,更有如“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的“四四对”和“鹤汀浮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的“四六对”等等。句式齐整,节奏铿锵,气象万千,酣畅淋漓,有排山倒海之势。再次,描绘画面次序井然。先总后分,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仰视、俯观、远眺,移步换景,视野开阔,角度丰富,层次感强,描绘画面真是有板有眼。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厚重。总之,这与“唐人尚法”是一脉相承的。

第7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对于工作生活两头忙的职场妈妈来说,用不多的钱添置几条可以搭配服装的靓丽丝巾,是省时省力又省钱的最佳选择。搭配巧妙的丝巾可以给平凡的衣物“画龙点睛”,让你的造型丰富多彩,永远时尚不落伍。而掌握丝巾搭配的要领,不仅可以起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和系法,塑造独特的个人气质和魅力。快来补上这美丽的一课吧!

丝贴的完美派对 选择篇

选择丝巾时,除了质地与图案,还应考虑肤色、气质、穿戴场合等。通常在选购丝巾时,目测一般不太准确,稍微大一点或小一点打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最好当场以自己最熟练的系法试试看,才能准确选择。下面这些因素是你购买丝巾时必须要考虑的:

1与肤色相配

挑选丝巾时,首先要做的是将选中的丝巾贴近脸部,看看与脸色是否相配。其次还要考虑你经常使用的粉底和口红的颜色,最好在化好日常妆的情况下挑选丝巾,更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与服装相配

购买丝巾前,先要确定你想要搭配的衣服的款式和颜色,如果你穿的衣服颜色较暗淡或较沉闷,可选用与之色彩对比强烈的丝巾,这样会显得比较出位。经常穿套装的白领妈咪可以选择质地轻柔的丝巾,让表情在丝巾的撩拨下,变得生动起来,同时还给人以简洁与高效的印象;如果是为华贵的晚装寻找饰品,那么质地厚重,颜色卓而不群的款式更能让你出众。

3与体型相配

将丝巾戴好,从远处照镜子,确认丝巾与体型、服装及气质等整体氛围相配。后背效果和侧面效果也不能忽视。身形比较丰满的妈咪最好不要选择比较夸张的款式,娇小玲珑的妈咪应避免太大、太厚重的丝巾款式。脖子较长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系法看起来都很美丽;而脖子较短的人,则适合挑选薄一点的布料,并且不要系在脖子中央,要尽量系低一点。

4与场合相配

明确自己的目的,是想与办公室套装相配,还是要在PAIUY上一展风采。还可以考虑与头饰、腰带或提包等小饰物的颜色相一致,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5与气质相配

如果希望你的穿着打扮在相对保守中又流露出典雅、高贵、现代的气质,那么丝绸材质的领巾将是你最好的选择;而透明的纱质丝巾则适合浪漫的造型。穿着休闲服时,选择舒适轻软的棉、麻丝巾就对了!如果你想尝试大胆、前卫的风格,一条带有亮泽质感的丝巾,便能营造出与服饰相辅相成的戏剧效果。

丝巾颜色搭配法则

1.素色衣服――素色丝巾如黑色连身长裙配灰色领巾。当然,除了这种搭配原则,也可以用不同色系的对比色来相互辉映,如黑色套装配红色领巾,也会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2.素色衣服――印花丝巾

一般来说,丝巾上至少要有一个颜色和衣服的颜色相同,如穿着粉红色服装时,就可搭带粉红色小圆点的丝巾。

3.印花衣服――素色丝巾

以衣服上最明显的一个颜色,用这个颜色的对比色去挑选丝巾。

系法篇

丝巾是女人飘动的情绪,总在不经意间轻轻流露,每条丝巾、每种打法都反映着不同女人的不同心态和情怀。选好了丝巾,让我们来看看如何佩戴吧。

恬静秀美的蝴蝶结

1.把围巾绕在脖子上,左右打个结,左边在上,右边在下;

2.把右边的那段围巾对折重叠;

3.把重叠的围巾放在左边那段下面,把左边的围巾沿箭头方向绕在另一段上;

4.把结抽紧就可以了。

简约主义的小蝴蝶结

1.把围巾在脖子上绕一圈,打一个结;

2.把打好的结调整到前后方向,然后再打一个结。

庄重大方的领带结

1.把围巾绕在脖子上,右边在上,把后边那段围巾沿箭头方向在左边那段上绕一圈。

2.绕好后,再将围巾从空隙中穿出。

3.把围巾从空隙中抽出来,打法和打领带差不多,不过打出来的结会显得有些臃肿,用薄一点的丝巾,效果会比较好。

轻松随意的轻盈结

1.把围巾在脖子上绕一圈;

2.将左右两段围巾交叉打结。

丝贴保养守则

保养篇

怎样能够让一条质地好的优质丝巾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艳丽的容颜呢?你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1小心剪标签

剪标签前请注意记录材质、洗涤方式等指示信息,然后用剪刀沿着标签边缘将标签剪掉,再小心地将标签的纱线剪断,防止破坏丝巾卷边。

2不用时,用衣架挂起来

丝巾易产生褶痕,所以不用时,用衣架挂放是最佳的保管方法。

3不要在丝巾上喷香水

将香水或蜜粉直接喷洒在丝巾上,其中的化学物质容易使丝巾纤维受到破坏,变色发黄。

4不要总在同一部位打结

在使用时,不要总在同一部位上打结,否则易使该部位失去光泽或起球儿。

5保持干燥,最好干洗

丝巾要保持干燥,避免直接接触防虫剂。想要处理丝巾上的污垢或斑点,可以去专业干洗店干洗,如自行洗涤应用中性洗涤剂手洗。

6低温熨烫

丝巾出现皱痕时,可在反面垫布进行低温熨烫。

7避免阳光直射

紫外线或灯光长时间照射会导致丝巾泛黄。

8正确处理钩剐

出现这一情况时,用两手抓住被钩到的部分,慢慢拉直,待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后,用熨斗定型。

丝贴创意大比拼

创意篇

丝巾除了围在脖子上,还可以在其他部位起装饰作用。只要花小小的心思就能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包头布

用颜色鲜艳的方巾包头是近年来最酷的发型之一。将方巾叠成三角形,扎在头发上,是在风沙较大的秋冬季节,有防尘、遮阳和保持发型等作用。方巾向后扎一些,可以使瘦脸型变得丰满,往前扎一些,可以修饰宽脸型。

发卡

两条颜色不同的小丝巾拧成麻花可以在头上充当发卡。

胸花

小方巾折叠后用丝巾扣或卡子别住,可以变成别致的领花、胸花。

束腰

将长围巾当作腰带使用, 非常简练和帅气,但需要搭配合适的花色。

配饰

将小方巾扎在手腕上,或系上发髻,或系在拎包或背包上,既典雅又随意。用颜色鲜艳的丝巾缠绕住黑色沉闷的公文包,立刻有了想飞的冲动。

第8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对于“命题式”写作,无疑是一个难题。那么,毫无个性的“宣传”与独立本色的“歌咏”之间有没有一条打通的路径?感动与真情如何清除虚伪和浮泛?处理好这样的关系,便成了地域性采风和征文活动是否真正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即便是书写对象和范围相对一致的群体性文学活动,创作的文本也不脱离文学性,更不消弭作家心灵的真实性和充满个性色彩的创造性,才能算得上成功。这令我想起上个世纪末由陆文夫发起的同名小说创作《临街的窗》,当时有李国文等众多作家响应,一次集体书写,产生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小说佳作,共同组成了当时一场被广泛关注的文学景观。

那一次文坛的“热闹”之所以引来众多的参与和“围观”,成为同题写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我想最重要是没有给作家们设定任何规矩和门槛儿,除了题目一致、作品出现的某个意象元素相同之外,剩下的就是各个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内容各异的取材和艺术手段的殊异了。

是的,创作,永远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情。就像1987年张炜先生在我的一本杂志上写下的一句话一样:“艺术家永远一个人行走。”我理解的是,艺术源于个体的创造,每一个艺术家都是独特的自己,没有并行的雷同者,否则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所以,面对同样或相似题材的写作,往往更是“戴着锁链跳舞”。能否跳得好,就看舞者的功力了。当然,还有“导演”的放手与信任,让舞者自由发挥,更符合艺术的创造美学。

同理,本文开头谈到的“文化现象”也是如此,当地政府或文化宣传部门就是“导演”,能否呈现给读者一次具备美学高度的阅读,“导演”必须首先懂得并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这是最“聪明”的选择。这样的“导演”我见过,他们只做“引路者”和“介绍人”,而从不先入为主地介入或干扰作家与诗人的主观经验与独特感受,他们相信作家和诗人的眼睛与心灵。

此次烟台牟平龙泉全国主题诗歌大赛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大赛的举办方与龙泉镇政府无为而为,因势利导,将诗歌大赛推向。我通过阅读全部入围作品,真实触摸到了诗人眼中风景与情感;一次丰沛而富有激情的书写,更使我感受到了龙泉这个地方自然与人文的丰富蕴含;诗人记录的情感触动、提炼的意象与思想,使诗歌和龙泉的具象实现了和谐的互动。

本次大赛所提供的文本的丰富性和情感抒发的丰富性均表明,诗人们在将写作对象内化为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抒情个体的主观感受,且并未被先入的主题和眼前的山水具象所捆绑,而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山水诗歌的优秀传统,使客观的物象变作了心灵的镜像,折射、变换出了丰富的色彩,使物象与描绘、心灵与歌咏达到了相对完美的契合,亦即:抒情主体生动呈现了各自的生命“经历”、生命沉思和源自内心的真实意绪。

山西诗人王志彦在他的组诗《诗意龙泉》中这样表述“龙泉汤”:

汤,就是龙泉水在比拟月光

在复述昆嵛山的热度和小镇灵魂中的

松涛。它既会洗净自己的来历

也能抚慰乱石的咳嗽

当一颗失败的心行走在危崖的讪笑中

这轻飘飘的尘世,还有龙泉汤

为你发出热腾腾的回声

龙泉镇的温泉远近闻名,这也是当地政府努力打造的一张旅游名片。在诗人眼中,这温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实用价值和功能,而具备了可以“比拟月光”的诗意之美,而且变作了昆嵛山的热度和龙泉镇的灵魂的“复述”主体,她“洗净”和“抚慰”的功能是持续性的,通过“复述”的动作而达成。如此,那些在尘世“失败的心”,那些在“危崖的讪笑中”历尽的沧桑,会被龙泉那“热腾腾的回声”洗涤殆尽,让你感到令人倦怠的尘世也充满了“轻飘飘”的、欲仙欲醉的身心享受。诗人并没有直接歌颂龙泉汤,而是寓主观感觉于具体物象之中,以拟人化的修辞,使不动声色的描绘充满含蓄的阅读张力。

这种手法在他《龙泉镇》一诗中也得以运用:

昆嵛山顶的巨石练习飞翔

昆嵛湖底的云朵洗心还俗

唯有龙泉水,像时间最后的隐喻

为古老的小镇,日夜擦洗着渐渐明媚的前程

拟人、明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段的娴熟运用,令人联想到古典诗歌的传统和意境,简约之美和明快的质感,使读者也如诗人一样,感悟到了一种心象融通的精神慰藉。

江西诗人漆宇勤的组诗《龙泉,龙泉》,则将目光专注于龙泉镇的历史与现实,展示了她的地理形胜、丰富物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恣肆,韵律排挞铿锵。诗人特别追索具象所能传达的深层意蕴,用具象编制气味、色彩、味觉、感受,带给读者亲临般的感受,比如《河北崖只是龙泉60个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一诗中写道:

河北崖开满月季,蔷薇,开满虞美人之美

过路的人路过三十条小巷,核桃,手植大葱

红色的灯笼抢去了全部色彩

异乡人,一头扎进苹果的芬芳深处

每一种果树都让你好奇

直到樱桃的光泽最终俘虏了你

在河北崖,龙泉镇60个孩子中的一个

每一次抵达都隐喻对土地的一次亲近

而让人迷失的,是水果的甜,是果木的美

越深沉的色泽预示越厚重的甜蜜

越朴素的建筑表达越古老的年岁

河北崖,在龙泉的平原上开出有故事的花朵

但河北崖只是龙泉60个孩子中普通的一个

如果可以,窑厂、北夼、高家疃、埠岭

这其中任何一个兄弟姐妹都能同样让人迷醉

或者换一种表述:河北崖的一条胡同

与另一条胡同并没有不同

而同时拥有全部这些胡同的龙泉才是富饶的

诗人以物质的具象编织了龙泉的富饶景观,到过龙泉的人会被这种富饶“俘虏”,并心甘情愿地“沉醉”、“迷醉”。于是,建构在具象之上的诗意便呈现为一种触手可摸的力道,时空交迭的历史与现实元素,更烘托了诗人对于龙泉当下生活的全部抵达。诗人善于捕捉物象的丰富性,并以在场的融入感予以串联,因而,由游览者的感官“喜悦”上升为生存者的“爱”的情感,无疑导致了一种形而上的赞美。

卡夫卡说:“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诗歌也是。

辽宁诗人翟营文的组诗《被龙泉认领》,单看题目就是陌生化的新奇视角,人格化的龙泉与诗人构筑了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主动创造并欣然接受了这一角色。《认领下八月的蜜蜂》是一首构思巧妙、修辞丰富、情感真实流淌的佳作:

请认领下快乐的蜜蜂,认领下

它幸福的嗡嗡声和就要抵近的槐花

认领下高家疃村八月里就要成熟的浆果

认领下花朵的朝气蓬勃,有着无穷的野心

我是它们的亲人,在八月沿街寻找

乡镇的故事,每一处温泉都是一场感动

每一处新居都是幸福的影子

我相信太阳会替我见证一个个奇迹

每一场雨都为生长注入力量

让龙泉也认领下我吧,我是八月

走失的孩子,被花期牵引

被昆嵛湖和北大川牵引,感受

家的温馨,请让我以花生和谷子

来命名自己,让我的四肢有

粮食的香味。请让我走成小镇的一部分

天鹅从我左肩飞起落进昆嵛湖

请让我爱上一枚苹果,爱上它幸福的光泽

在八月行走,我听到了八月的歌唱

有了蜜蜂的指引,就会

融入这乡镇的沸腾

在通感与比喻的交错运用中,这首诗作超越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诗人将被龙泉吸引和感染的兴奋,不断地转换到具象与感觉之中,通过主动“认领”龙泉的八月之美,传达出强烈的要“被龙泉认领”的期盼,实则是――对龙泉的无上赞美。“请让我以花生和谷子/来命名自己,让我的四肢有粮食的香味。/请让我走成小镇的一部分”,这种视角的想象和语言的创造,突破了物我分界,展示了诗歌写作通往更高技巧的一种可能性。我相信,高超的技巧能提高诗歌的纯度与高度,这是毋庸置疑的。翟营文的这组诗写得不俗。

山东诗人紫藤晴儿的组诗《龙泉镇,最澄明地召唤》则呈现了一连串绵延深情的咏唱,舒缓而温婉的倾诉使我感到了诗人细腻的情绪跃动中隐含着深邃的知性:“龙泉镇,它以古朴存在于尘世的流逝中,而我们在它的热烈中已不想抽身/企图占有它最为澄明的部分/就像对一切身份与过往的极度隐喻”。

黑龙江诗人苏美晴为龙泉镇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我早已不爱远方了

爱上你,目光就会温润如玉

在一滴水里,被暖着,挂满幸福般的祈福

灵魂如若有年龄,它一定是妙龄阶段

我看见,那些轻盈的脚步

在半岛,在龙泉,做着一个夯实的梦

并被龙泉温润的水,送进生活的深处

(《龙泉,幸福的笑靥》)

大连诗人菊子这样写龙泉:

龙泉自从喝了你第一口老井水

你就参与了我的时光旅行血液循环

纵然岁月的砂轮打磨掉许多生命的刻痕

而你依然是我最深的想念

(《龙泉 你是我最深的想念》)

重庆诗人胡云昌的诗句令人眼前一亮:

起身离开温泉的那一刹那,我的乡愁发出

连根拔起的巨大的疼痛,响彻在骨骼里

让我异乡的梦痉挛,失眠成辗转反侧的诗句

连入睡也用沐浴的姿势,这成为一生的必修课

(《龙泉:离我灵魂最近的只有水》)

山东诗人张培松的组诗《养生福地龙泉镇》,每篇皆精短,字字如珠玑,充分显示了诗人提纯意象、锤炼字句的功夫,例如:

向东,一拨又一拨的人。

找不到昆嵛湖的马匹,荷花池接住它的嘶鸣。(《昆嵛湖》)

又如:

白天是盲者的沟壑,

美丽生活总有明亮的光源。(《奔跑的龙泉》)

再如:

山岗的山苜楂一片片绿了,

上岗的石头一个个睡了。

露珠触到夜的心跳,

…………

蜂蝶占据内心,

蓝黄的翅膀,在清明的镜子里盘桓,

你的春天,

在水波中荡漾,

那凛冽的刀尖滴着甜(《山苜楂》)

不一一列举。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取材的丰富性,龙泉镇的山川壮美、物产的丰饶、民俗乡风、历史现实均有涉及;二是情感的真实、真挚,几乎每一位诗人都经历了一次真情实感的书写与表达,展示了对真善美的爱与向往;三是很多诗人具备较高超的抒写策略和技巧,讲求物我融通的和谐――追求严羽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界,甚至追求“纯诗”的写作向度,注重个体的感知与思辨,呈现出某种理性与知性的交织,在修辞运用上也各尽所能,使情感和诗意的表达既丰富又灵动,既有斑斓的色彩,更有紧实的质感。

第9篇:春之色彩篇范文

唐武德年(618~626年)始,端石、歙石等砚石横空出世,砚坛出现一场重大的革命,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艺术特质的文人砚诞生了。唐柳公权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宋苏易简在《砚谱》中说:“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四大名砚”说法形成,后世虽有变动,大体如是。

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开创了中国“文房”的先河。北宋以来,文风尤盛,与文字同兴的砚台,成为文房不可或缺的镇物,要求也越加苛刻。米芾《砚史》说:“大抵四方砚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扣之声低而有韵,岁久渐凹;不发墨者,石坚,扣之坚声,稍用则如镜走墨。”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中说:“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苏子在《孔毅甫龙尾砚铭》中写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到,文人大家对名砚的特质归纳:一,软硬适中。二,发墨不损毫。三,肌理细腻。四,质地精良。五,纹理曼妙。六,砚材珍贵。

松花砚的历史沿革

历史的时光穿越千载,足以与“四大名砚”比肩的大清国宝松花石砚,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清圣祖玄烨拔擢为御用砚石,成为名砚中的至尊。松花石硬度为4.0~4.5之间,与传统名砚的硬度大体相当,符合软硬适中。适于雕琢的要求。松花石早在成为砚材以前,就长期做为磨刀石使用,这与苏轼“洗之砺,发金铁”的说法如出一辙。其实,名砚材都有磨石的功效,只是粗细不同而已。康熙朝大臣陈元龙在《格致镜源》中说:“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这与苏子所说:“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完全一致。也就是“细腻”的本意。即能磨砺,又能下墨,还不伤毫,这样的石材,可就不只是颗粒粗细的问题,其中大有玄机。

20世纪80年代中叶,安徽歙砚机构与北京地质大学,对歙石进行了地质考察和科学研究,揭示了砚石的发墨原理及砚锋的自磨性。其成果称为“歙砚的自磨刃发墨原理”,歙砚石的矿物组成主要是:多硅白云母占50%~60%,蠕绿泥石占20%~30%,石英占20%~30%,其余忽略不计。在砚上研墨,其实就是砚面切割墨体,砚是切割工具,刃是切割工具的关键部位。从几何形态上看,刃有四类:零维(点形)刃,如锥子的尖端;一维(线形)刃,如刀具的刀刃,它可以是直线形,也可以是曲线形;二维(面形)刃,如锉刀的锉面;三维(体形)刃,如狼牙棒的棒面。砚是二维刃,由砚锋构成,包括零维(点状)锋、一维(线状)锋和局域二维(面状)锋。优良的砚锋都呈曲线状,常见的有鱼鳞状、花状和折线状。多硅白云母和蠕绿泥石多呈曲线状砚锋,石英则呈点状砚锋,多元体配合的二维砚锋,形成对墨体的有效切割。

砚面上砚锋的间距,决定着被切割墨体的墨粒大小,因此,砚锋密度和发墨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扫描电镜照片的测量结果,将砚面锋分为四类:疏锋型、中锋型,密锋型、高密锋型。中锋和密锋砚面型刃的砚锋,间距在1微米左右,切割墨体所出的墨粒为微米级,呈胶状,即“发墨如油”;用高密峰型刃所得的墨粒更细,切割速度变慢。即“滑感”;用疏锋型刃得到的墨粒较粗,多在微米级以上,即“粒感”。优质砚面的砚锋,属于中、密锋型。由此可知,砚的发墨效果。取决于砚面的矿物组成、砚锋形态和密度,这就是砚的发墨原理。

一般来说,线状或点状砚锋,经过长期研磨之后,会变钝而逐渐失去切割作用。而歙砚由片状矿物构成的砚锋。呈叠瓦状排列,与砚面斜交成线状锋,若某一水平的线状砚锋消失,另一水平上的线状砚锋将自动出现。所以说,歙砚砚锋具有自磨性。很多古老的名砚,如今仍然发墨如初,就是这个原理。这种发墨原理和砚锋的自磨属性,总称为“自磨刃发墨理论”。是评价名砚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

松花石与歙石相仿,力浅海相沉积的硅质泥晶灰岩,主要成分是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物质。优质松花石沉积稳定,石英等硬质颗粒呈曲线形排列,构成松花石的骨架,整体形成面型刃的砚锋。与歙砚石等名砚的发墨原理基本相同。

博物院编

松花石自康熙三十年(1691年)始采制砚,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停采砚石,只有短短六十余年的时间,却创造了中国砚史上的辉煌篇章。《品埒端歙》中说:“初期松花石砚由外朝武英殿造办处砚工承旨琢制。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起。皇帝以御制松花石砚赏赐群臣的情形日益增多,松花石砚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也许为了便于督导,并能拨付更多经费支应,遂于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将武英殿造办处砚作改归养心殿造办处,该作监造二人也改隶于此。”雍正朝增招琢砚名匠入宫,将松花石砚作由一作增至二作,进一步增加了松花石砚的产量,北京故宫博物院编《文房四宝・纸砚》一书中说:“清宫由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砚作,但主要以制作松花石砚为主,内廷所需的大量端,歙等名砚均由产地官员‘恭呈’。……清代内务府传办的‘外造’活计由苏(苏州)、宁(南京)、杭(杭州)织造、粤海关监督,两淮与长芦盐政承办,这些机构再转达至物产地官员组织制造,造砚也是通过这个途径。”

康乾砚作所出松花石砚,皆出于天下琢砚名门高手。砚作制松花石砚之初。国手金殿扬即供奉内廷。康熙五十一年(1708年),吴门顾公望奉旨入内廷专事琢砚活计。雍正九年(1731年),又招琢砚名匠黄声远、王天爵、汤褚冈三人入宫。这些明清之际的高手,是清宫松花石砚艺术价值的保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御制松花石砚除供皇帝、皇族使用外,主要是恩赐功臣,藉以达笼络、统御之功。康熙四十六(1707年)年以前,封疆大吏陈元龙蒙赐一方绿色松花石砚,颇感皇恩,并将此事载入他所编著的《格致镜源》书中。豫章巡抚纳兰常安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入京陛见,蒙赐一方松花石砚,他将此事记入所编《宦游笔记》并说“稽拜之下,感激殊恩,遂珍而藏之,以为子孙世宝。”

松花石砚在清朝地位如此特殊,足见其珍贵程度,康雍乾皇帝。也不乏溢美之词。康熙帝在《松花石制砚说》中写道:“松花石砚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磨腧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雍正帝常用松花石砚背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乾隆帝在《西清砚谱》序中说:“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绿色光润细腻,品埒端歙。自明以前,无有取为砚材者,故砚谱皆未之载。”松花石砚“我生也晚”,其质地、性能,足以与宋说“四大名砚”比肩,而多变之色彩,则胜出古砚远矣。

2011年出版的《拍卖年鉴》,收录2010年各大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成交记录,其中500方砚台中,成交金额单款超百万的有:

从以上拍卖纪录可以看出:

一、松花石砚四方,拍卖成绩不俗。

二、从我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来衡量,国人对砚文化,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民国文玩鉴赏家赵汝珍老先生,在《古玩指南》一书中感慨道:“所有古玩。其价值与年代为正比例。越传越贵,即今天贵于古时也。征之各物,无不皆是。但唯一例外者。就是砚价。”砚价到民国时期跌入低谷,至今仍不能与其它艺术品同日而语。有人认为砚台已失去实用功能,导致价格低下。其实,我国的古董,大多都已失去实用功能。晚明文震亨著《长物志》,“长”者,多余之物也。琳琅满目的文房清玩,鲜有生活必需品。却都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有人认为。这是文化缺失的表现。这倒是有几分中肯,因为收藏、甄别古砚,需要更高的文化功力。

当砚台退出实用领域时,它同时也走进了历史、文化与艺术中。明清以来,多少文人名士、琢砚高手,将诗、书,画、雕等文化艺术与高古的砚文化融于一炉,将砚文化推向巅峰,大清国宝松花石砚的辉煌,正是这种历史与文化结合的体现,也是最值得珍藏的所在。

《兰亭序》的作者右军先生有《笔阵图》妙文:“纸者阵也;笔者刀矛也;墨者盔甲也;水砚者城池也……”面砚如守城砚,砚田似有不可承受之重,但亦可反观砚池于文人心中之重。宋代大书法家蔡襄说:“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耍秦人十五城。”将名砚与和氏璧相提并论,极言名砚之珍贵。

文字与砚田同兴。古砚是东方文明历史宝库中的镇物,是传统文人辛勤笔耕的良田。华夏民族在砚田中播撒文字、培育文明。千古文章,在古老的砚田中汩汩流淌,恰似一脉相传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赏石文化,来源于山水文化,而山水文化,则是中国的美学思想的重要根基。魏晋南北朝是“文字的自觉时代”,是我国独特美学思想的奠基时期,士人回归自然、注重意境和生命的体认,成为风尚。于是有了竹林七贤的纵情山水、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和醉石,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几乎都打上了魏晋的烙印。

松花砚石。在中国的众多名砚石中,是唯一能够体现山川秀美的奇石。即使在我国众多优秀的。能够展现山水景观神韵的观赏石中,松花石也能脱颖而出。赏石文化基于寸尺千里的缩景艺术,即是“芥子纳须弥”,以小见大。正如《长物志》中所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山水大文化,浓缩于案头之上,拳石之中,别有意境与情趣。山水景观包括山峰、岩石、断崖、峭壁、瀑布、平原、丘陵、海矶、岛屿、湖泊、河流、树木、山野人家等。松花石在这些领域中,以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都有不俗的成绩。

松花石的特点

在众多观赏石门类中,松花石丰富的色彩,是其他石种无法比拟的。松花石的基本色为绿、紫,黄,其它还有灰、褐、黑等色,每种颜色都有深浅之分,加上相间色、渐变色、混合色等诸多颜色,松花石就像调色板,色彩绚丽、应有尽有。笔者藏有葫芦套的彩石数枚,多变的色彩,绘成美妙的图画,令人爱不释手。无论是松花石、砚,还是雕琢艺术品,都要善于发现美妙的色彩。并且珍贵对待,精心设计,物尽其用。

质地精良、软硬适中、手感温润细腻,这也是松花石的重要特色。软硬适中是生成松花石独特形态的基础。石质过硬则难以出形,石质过软则粗糙暗淡。松花石表面呈亚光而不生光斑,感觉柔和。手感细腻更有讲究。细为光滑,腻是细嫩而略感涩滞。细腻即不是一滑而过,又是感觉舒适而意味无穷。古人称其为:“有若小儿肌肤,温软细嫩而不滑。”又比为:“温润如玉环之躯、飞燕之肤,人手使人心荡。”端木蕻良老先生喻为:“似婴儿的脚后跟。”这些比喻看似关乎情趣,其实更是道出文人砚石的真谛。

松花石的价值,同松花砚一样,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之中,而价格是市场认知的体现。对于松花石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在观赏石界内而言,松花石的形、质、色、纹、韵及文化、艺术诸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业内对松花石并不十分熟悉,认知程度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文化研究尚需加强。

(2)加大对外宣传、交流的力度。

(3)推动松花石产业化进程。

第二,松花石与观赏行业,如何进入主流艺术品市场,而体现精致藏品的价值,也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2011年出版的《拍卖年鉴》中,收录的2010年各大拍卖公司拍卖观赏石,单款价格成交人民币超过50万元的有:

从以上奇石拍卖情况看到:

一,基本是都是古石。

二,价格理性。

古代赏石,有着明确的文化定位,是中国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赏石,却游离于主流艺术品拍卖市场之外,这需要我们思考很多问题:

一,疏理当代赏石的特点,找到文化的归属,建立当代赏石理论体系。

二,建立赏石评估体系,实现与艺术拍卖市场对接。

三,精典藏石走向高端市场,需要精英文化的配套,这有待于石界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松花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松花石人,荣幸地遇到了能为祖国绚烂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机遇,这是历史的承担。当松花石与中国现代赏石,真正融入主流艺术品之中时,美石就完成了生命的回归。

前行中的通化市观赏石协会

吉林省通化市观赏石协会成立于2008年,现有会员115名。几年来,该协会以弘扬石文化为主线,以打造松花石品牌为重点,以开展各类活动为依托,以提高会员素质为中心,坚持“提升、同享、共荣、发展”的理念,协会的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松花石的收藏在通化市已成为主流,这一具有贵族血统的观赏石,是奇石苑中的一朵奇葩。近两年来。当地石友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并有相当一部分精品沉淀在当地,这与协会的努力密不可分。目前,全市共有松花奇石和松花石砚经营展馆及私家藏馆800余户,全年营业额突破亿元。

协会举办的活动和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08年,协会成功举办了通化市首届“迎奥运”松花石展交会,精品松花石的首次亮相,立即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和由衷喜爱;2009年,协会参与组织了长白山世界矿泉水节松花石博览会;2010年参与组织了吉林省松花石文化旅游节,通化市观赏石协会两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2011年,在吉林省博物馆成功举办了通化市夏季松花石精品展……近年来,石友中有50余方松花石获得全国及省内金银大奖。

协会积极倡导会员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理念。目前,石友收藏的松花石中,绝品和极品达到上百方,精品松花石上千方。有很多松花石精品在《走遍中国》、《欢乐中国行》等主流媒体中亮相。

协会的广大会员积极热爱公益事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汶川大地震、抗洪救灾、扶贫救困及松花石文化的传播,宣传中,慷慨解囊,赞助捐款36人次,总计捐款达22万元。三年来,协会参与和组织松花石理论研讨会、松花石知识讲座10余次。在《中华奇石》、《宝藏》、《鉴石》等主流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