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1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消防工程;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发展趋势

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消防系统,是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火灾自动报警工程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①适用范围过小。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比美、英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安装范围主要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场所和部位,而在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和社区居民家庭甚至部分高层住宅都没有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用范围过小,防范措施不到位。②智能化程度低。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但由于传感器件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③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应用的火灾119动报警系统形式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安装形式主要是集散控制方式,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④组件连接方式有待改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为主,探测器和报警器及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存在耗材多、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同时,铜导线耐高温性能差、易磨损,系统施工维修复杂,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较多。由于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加之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存在探测“盲区”,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⑥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应用还几乎处于空白。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采用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而该技术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应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进系统能力,使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向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外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

1 网络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城市“ll9”报警中心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使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网络, 实现网络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城市“ll9”报警中心的人员能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有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

2 智能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 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 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6 蓝牙技术无线化

与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比, 蓝牙技术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组网方便、调试省时省力等特点,而且对建筑结构损坏小,便于与原有系统集成且容易扩展,系统设计简单且可完全寻址,便于网络化设计, 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文物古建筑 机场、综合建筑和不便联网、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大,干扰较小的建筑。对正在施工或正在进行重新装修的场所,在未安装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前,这种临时系统可以充分保障建

筑物的防火安全,一旦施工结束,蓝牙技术无线系统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别的场所。

7 高灵敏化

以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为代表。该系统除采用先进的激光探测技术和独特的主动式空气采样技术以外,还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近乎于人类的神经思维。此外,该系统的子机与主机可以进行双向智能信息交流。使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及运行能力空前提高, 误报率几乎接近零,灵敏度比传统探测器高l000倍以上,能探测到物质高热分解出的微粒子,并在火灾发生前的30min到20min预警,确保了系统的高灵敏性和高可靠性,实现早期报警。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系统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探测报警抗干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在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基础下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对系统方案、设备选型的优化组合,改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费用和维护要求,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更好的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产业经济;转型;新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 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 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 中州学刊,2014,(11):44-48.

[4]陈萍. 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模式[J]. 市场研究,2014,(05):4-5.

第3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吉林省经济比重的绝大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了吉林省整体的经济情况,进而影响全省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因此,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

1 发展现状

“地广人稀”曾经是对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条件的简单概括,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单一的种植粮食型农作物使农业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有限。吉林省政府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开始对吉林省农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即包括农业生产方式放慢的创新,也包括经济组织的整改等。吉林省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有风险也有机遇,因此要建设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新型农业运营体系,合理运用农业政策,快速有效的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转变以往农业的发展方针,最终实现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 发展趋势

2.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不断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趋势,从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到现代农业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社和企业经营形式;从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到实现农村土地的立体化应用,经济结构由扁平化模式转为多元化模式。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体现在绿色农业的建设方面。首先,吉林省农产品进出易额在逐年增长,而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要求相差甚远,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成为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利润之必须;其次,应环保规划和城市生活的需要,粮食作物和蔬菜已经不是城郊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很多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开始转向果树种植园和花卉种植园、农村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更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2.2 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现代经济发展将各个行业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跨行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农业发展也需要应对这个趋势。从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的需求来看,参与金融经济发展,将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首先,吉林省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在农业经济项目的经营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活动势在必行,这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契机;其次,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的构想中,有关于金融介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容。

2.3 信息技术介入农业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介入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是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利润的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吉林省提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从2013年开始,加大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己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3 发展对策

3.1 调整农业经济发展配套设施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企业以及农村个体劳动者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业的参与,例如,酒店建筑和管理、导游服务、销售等。因此,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绿色农业,需要从全面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入手。对吉林省广大农村进行村容整体建设、修建道路、规划旅游区项目等。

3.2 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活动的加强需要商业银行的介入,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办事处或者银行网点,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农业经济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与农业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以实现农业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3 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并争取把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倾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信息化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第4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系统(WorldWideWeb)”。它是Internet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Internet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年10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5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现状及趋势;可持续发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54

0 引言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动下,物流业依托自身的自然优势,牢牢把握住了发展机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截止到2015年,我国物流业的总产值达到1013.5亿元,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快速发展的物流经济的背后是物流资源的粗放式处置。在党的十之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绿色物流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本文从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入手,探究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对于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这一词汇是一个舶来词。当前,关于绿色物流的内涵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在地区物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借助一定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物流系统可承载的环境之内进行相关的运行行为,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物流从本质上来看是可持续发展在物流发展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在绿色物流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时间性。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间性,主要是指物流资源的时间传承性。人类在开发与利用物流资源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到当代人的获得与享受,还应该为下一代人的发展留下必要的资源。无论身处在时间的哪一个维度的人类,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发展权。

其次,空间性。在绿色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其它区域发展的影响性。不能在某些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视或者影响其它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中,区域之间都在地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之间会彼此影响,互相关联。

最后,高效性。这一点是物流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在经济学原理中,通过较少的产出,来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是其重要的运行法则。所以,在绿色物流的发展进程中,也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通过较小的环境代价,来获得较高的社会发展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

总之,关于绿色物流的内涵在学术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其重要的落脚点。在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下,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已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2 当下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当下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这种现象或者是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物流发展的规模影响着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是,在进行物流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过于粗放的物流发展模式导致物流行业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具体来说:

一方面,我国从政策的角度对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定。虽然从制定的出发点上是为了保护物流市场的稳健发展,但是,在客观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流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另一方面,物流经济的快速增长无法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从物流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物流经济的快速增加需要相应的经济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但是,这种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在客观上就会增加物流环境的负荷与压力。当前在物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需求与物流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正在的不断的突出。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绿色物流经济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3 当下绿色物流发展的趋势

发展绿色物流是基于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所作出的一个科学的选择。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策扶持、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的引导等方面来分析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

3.1 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引导与扶持

在绿色物流的发展中,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因此,为了提升绿色物流的发展水平,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结合绿色物流发展中的特点与优势,进一步制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例如,进一步开展保护补助机制,对于在绿色物流出现的经济收入层面的损失,通过发放专项的补助基金的方式来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对于出现的违反相关的绿色物流发展政策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只有从政策及法规上加大对绿色物流的发展力度,构建完善的绿色物流经济体系才会更加的有效与可控。

3.2 提升绿色物流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人对物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在物流系统的合理范围程度之内,不要逾越,不要超出物流系统所能承受的底线。人类作为造物主最大的奇迹,有能力更好的为自身的发展谋求更多的发展资源的同时,要把自己当作系统的一部分,主动的去维护人与物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一旦,在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发展与物流资源发生对立和冲突时,要主动让步,只有充分物流系统的运行规律,才能赢得物流的尊重。

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思想教育,培养大众的绿色物流意识。因为绿色物流意识首先来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需要绿色物流教育的普及。这种教育的普及不仅仅体现在国民绿色物流意识的提高,更体现在将绿色物流意识纳入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之中。

4 结语

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是当前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主要方向。本文重点分析了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其在经济发展物流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最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引导与扶持,营造良好的绿色物流发展的思想氛围等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应对措施[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2]李文静.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5(09).

[3]邹辉霞,刘仙泽.绿色物流在中国[J].物流科技,2014(01).

[4]高本河,魏际刚.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12).

第6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交通运输业,是运输劳动力借助运输工具对运输对象改变位移的产业。交通运输普遍存在人类各种经济活动中,能够为经济活动提供空间联系的环境,是经济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主要条件,如交通运输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产业区域的形成。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有了可靠并且廉价的运输保证,促进了经济的集中,也自然使得交通便利之地成为运输成本较大的工业的集聚地,如港口,铁路附近等。人口、劳动力都向经济带集聚,能增加就业岗位,进而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交通运输不仅能带动经济增长,对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我国交通运输增加值由1997年4148.57亿元直线增加到2013年27282.93亿元;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就业人数从2003年888518人增加到2011年1169084人。

2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两者相关关系的数量分析

2.1运输弹性系数国民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运输量也会随之增加,它们之间成正比。因此把运输量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这种关系叫运输弹性系数。弹性系数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以及运输业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适应程度。设运输量(客/货运周转量)年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则运输弹性系数表示为:E=(注:这里E取其绝对值),以我国1979-2013年运输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数据计算运输弹性系数(取小数点后三位)。数据来源:统计网(1)1980年前E>1,说明我国1980年之前交通运输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运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敏感,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点变动都能引起交通运输较大变动。(2)1980年到2012年E基本稳定在0<E<1范围,说明1980年到现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动所引起的运输量变动较小即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慢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这时期受社会经济影响程度较改革开放前期有减小趋势,但2009年客货运弹性系数相对前后几年来说较高,特别是货运弹性系数>1,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运输业表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较高敏感性。随着经济危机缓和,运输发展开始趋于平稳,最终恢复到稳定水平。2013年我国客货运输年增长率出现负增长,表明我国运输业发展遇到瓶颈,需要制定科学产业发展政策。

第7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国网络经济;发展与趋势;深远影响;灵活性;广泛化

随着电脑用户的激增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中国的网络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出全球化、信息化、全天化、普及化、创新化和收益化等特征。可以说,中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趋势更加广泛和多样,它与中国传统经济进一步加大结合和的深化发展。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在本文中,笔者就以“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与趋势”为话题来进行浅谈。

网络经济的内涵是指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日益发展和强大,它们在国家经济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遍应用,由此使得国家经济信息成本得以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家经济中的核心构成部分。我们知道,在互联网上有着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这就使得使用者们可以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在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对于中国来说,网络经济的发展及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具深远的影响力。随着信息的一体化和国际化,网络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加之其新技术的开发、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互联网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势必占有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的整个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和影响也会随着增大。在国际网络时代背景之下,电子商务的应运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增长,这就会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得到渗透和发展,这种趋势势必会对我国的传统经济方式产生影响,例如在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经营渠道和营销理念等诸多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影响,使得我们的企业和商业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统计我们得知,中国的网络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趋势迅猛、发展速度迅速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相关产业和技术支撑有了保障,而中国经济中的电子商务必将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二,由于中国网络终端很多,所以,多网融合式经济发展是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并由此带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网络终端有着各种形式,例如:有线、无线、手机、电脑、电视以及其它的终端,这些网络终端会各自为盈,也会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并最终以更大的应用形式服务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以手机为例,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愈发变得不可或缺,人们在享受手机便利的同时也在应用手机中的各种应用,而网络在手机中的应用更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者不可低估的角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各项数字,通过手机所产生的网络经济在我国的比重越来越大,这都是由于其便利性和易于操作性等特点的结果,并且,在未来,手机必将成为网络经济中的主导占有者。网络经济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就使得相关实物产品和服务在质量和性能不变甚是是提高的前提下,其价格反而在降低,这就可以使得我们的企业在进行投机和经营时要不断考虑和权衡如何以较少的投入来缩短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发展并以此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壮大,并最终形成后发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并将与传统经济的结合进一步结合和深化,这是我国网路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我们知道,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的诸如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传统经济的,它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来展开经济活动的,使得经济发展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等特点,将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重现在网络之上,使得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实惠性等。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传统经济不重要了,而是要将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结合并相互促进,这样才是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或是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性的“虚拟性”经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拥有相对优势的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完全可以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其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在网络经济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网络将进入我国经济生活的更深层次,它可以给社会生活带来更大范围和更加深层次的变革,并且它对于我国商业的带动作用会越来越大,可以断言,新一轮的网络经济发展的即将到来。

那么,我们在发展网络经济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突破行业限制和地域限制,这样可以使得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快速进入,使得优秀产品和优秀项目能够迅速推广和迅速移植,使得相关的重复建设成本大大降低。第二,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实现优势行业优先培植和发展的原则,这样可以使得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三,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以普遍受益为发展目标。对于中国网络经济来说,那些可以使得大众从中受益的才是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作质量等为前提,使得大众都可以享受到因网络发展而带来的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第四,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将实物经济和网络经济协调起来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具体来说,网络经济是实物经济的发展的载体,它可以为实物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保障;而实物经济又为网络经济提供物质基础,使得网络经济有了物质内涵和竞争力,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第五,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要提倡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这就使得各个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主人翁的力量,将企业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行最大限度的促进和推动。

以上就是笔者就“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与趋势”为话题进行的浅谈,可以说,中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趋势更加广泛和多样,呈现多样出全球化、信息化、全天化、普及化、创新化和收益化等特征,它必将与中国传统经济进一步加大结合和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迎接互联网新时代[J].信息方略,2011(19).

[2]李玉芳.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评论,2013(1).

[3]秦亚娟.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第8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摘 要:在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艺术设计也随之蓬勃的发展起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依附于经济的发展,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现代的设计师应该全面的把握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 现代艺术设计 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张 娜(沈阳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女,(1984―),汉,辽宁鞍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朱成实(沈阳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男,(1962―)汉,辽宁抚顺人,硕士生导师,教授

曲业华(沈阳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男,(1978―)满,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现代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中国设计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艺术设计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顾生活的周围,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没有经过设计的物品,当生产、生活资料的功能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关注物品外在的美感塑造,艺术设计也逐渐焕发出它特有的生机。在中国,艺术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重要,它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黄金时代。

就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中国的艺术设计将实现本土化设计与全球化设计的融合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迎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现代艺术设计产业,也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作为中国设计,如何能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准,实现设计国际化;如何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在设计领域的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重要战略课题。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业的支持,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因知识经济而转型为一支重要的产业大军。这是因为现代艺术设计本身就需要智慧和知识理念的。比起中国入世后的经济运行,现代艺术设计观念的转换和国际化则应该更为超前。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以最新的理念和前卫的姿态来统筹我们的创意,才能带动和推进中国经济向更新的目标发展。所以,开拓我们的国际化视野,紧跟全球化的时代步伐,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在追随国际潮流的同时,如何把民族的、本土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如何以独特的民族面貌跻身于世界,则是我们的设计理念必须牢牢把握的又一个重心。民族精神和本土文化鲜明地介入现代设计,一直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不仅要融合国际先进的设计元素,还要保留我们本土的特色,不能一味的学习、模仿,要有自己的东西,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失去民族文化特色是短视的,也是危险的。从文化角度看,要保持自己本土的特色和个性,在向世界学习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强化民族意识,完善和凸显民族品牌、民族文化,仍然是一个大课题。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和设计战略的思考,都离不开对国际最新科技资讯的了解和利用,我们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对中国本土文化加以审视,达到本土化设计与全球化设计的融合。

2.中国的艺术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将面向世界

中国的艺术设计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有目共睹的飞跃,但纵观当今世界设计领域来看,中国的艺术设计还很不成熟,还处于跟风状态,有很多模仿的痕迹,很难打出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特色,更少有世界级的大师人物出现。客观来看,这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艺术设计的发展也需要有经济的支持,前二十年我国经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艺术设计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发展也就十分缓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依附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艺术设计必将走向世界。

3.艺术设计的发展将进入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时代

经济的繁荣增长,自然会带来物质的丰富,出现了同类产品不断增多的局面,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技术的普及性与公开性,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的同质化日趋明显。在这种产品的功能、品质、价格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靠什么来赢得市场展开竞争呢?产品的外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所变化,在要求产品质量的同时,对产品的外观和审美要求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也就是在同质化的大环境下,购买产品时,消费者开始更多注意的是产品的个性和特性。现在在我们身边,各式各样的产品层出不穷、琳琅满目,色彩协调、造型新颖、包装有特色、富有个性的产品肯定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吸引我们的目光,对促进消费起到很大的帮助。所以,个性化设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绿色设计将成为21世纪艺术设计的主流趋势

艺术设计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绿色环保、节约能源是当今社会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艺术设计的一大主题,这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它从产品制造业延伸到产品包装、产品宣传及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扩大到全社会的绿色服务意识、绿色文化意识等领域。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改造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耗的重要介质,设计师不得不重新思考设计的职责与作用。

绿色设计重视材料的再生和利用,强调尽量减少材料的消耗和污染,着重考虑产品的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功能目标,并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寿命等。现在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人类生存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今社会的重要课题,绿色设计将是完成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9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国经济 宏观调控 路径探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最困难的2009年之后,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在正常平稳增长的核心关键期。虽然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及发展机遇,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还面临着诸如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等很多突出的经济发展矛盾和发展困境。

2009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10年世界经济实现复苏性增长后,迎来了本世纪第二个新10年的开端——2011年,人们对此抱以厚望。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面临的是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并存。我们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通常会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出口,而出口导向政策成功地执行了十年二十年后,现在就出现问题了。从微观上看,因为出口企业得到政策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的创新动力大大地被削弱,有些企业直接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专业户”,当然这也与我们国家人口多有关。从宏观上看,出口取得非常成功的情况下,外汇结余会大幅度增加,这必然会造成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形成贸易摩擦。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面临状况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不足;其次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外贸进出口呈减速趋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再次是通货紧缩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所以,为了真正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问题,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需要政府采取正确的而且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及机遇

市场调控不是万能的。市场调控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市场经济受自身制约,客观上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及自发性,因而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难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所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的指导,这是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

我国经济调控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调控理念滞后,调控手段过于简单化,缺乏前瞻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涉及市场机制最终形成的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尚不到位。目前对于调控时机把握不准确,调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足,调控效果不甚明显,出现调控效果缓慢性和受众麻木性等特点。甚至出现经济运行调控—反弹—再调控的怪圈,不仅无法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发挥。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调控的能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

目前,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出了全球经济危机负面影响,在自身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经济逐步开始从低谷走向回升,并且已经顺利转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道路;二是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这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其主要机遇表现在:一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虽然总体运行形势是良好的,其经济发展优势和机遇也非常明显。但我们还要看到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很突出。

首先,我国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如货币、市场、国家政策等综合作用下,我国的通胀预期仍然还是存在。如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加大,原油价格调控过猛,物价通胀呈现阶段性波动,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其次,物价压力过大,近几年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和上升。2002—2006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为3.9%,至2007年CPI上升幅度达到4.8%,2011年CPI出现较大幅度回升达6%。由于农产品和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逐渐向其他商品和生产领域扩散,导致中国存在着由结构性价格上涨走向全面通货膨胀的巨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