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制约因素
1.1自然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贫乏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1.2农业生产投入
成本和经济效益构成农产品商品的价值,成本与经济效益在价值中处于此增彼减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则经济效益高,成本高则经济效益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递增、递减或不变三种状态。最佳的农业集约度,能实现单位农产品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大。
1.3农业经营规模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同的农业经营规模表现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同的结合度。它们的有效结合程度越高,各生产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产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经济效益就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和农户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农业经营者,他们既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又要销售农产品,两方面的价格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反比;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正比。
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2.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农业先进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物质技术现代化。两者对实现农业高产、高品质、高效率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三者关系,尽量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在三者难以兼顾的条件下,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增产减收的农业技术。
2.2实行保护性耕作
传统耕作作业环节多,成本高,有机质还田量低,耕层结构变差,资源能源双消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比较有如下优点: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80%;减少大风沙6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人畜用工50%~60%;提高经济效益,收入增加20%~30%。
2.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是等量投入获得更多产出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根据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各种农作物和畜群布局在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区域,充分利用各地的生产实际,提高农作物和畜群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专业区域结构,把农产品的生产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适宜区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发农副产品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2.4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既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为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的能手。
2.5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农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才能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市场保障。
2.6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在市场竞争中,农民得到公正的待遇,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对农业的合理保护,使农业经济效益在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增强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和发展农业的经济实力。当前,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农民实行自我保护等,并使主要的农业保护政策法制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积极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最新知识学习,努力探索适合在本地区使用的各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和方法,更好的发挥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断促进生产、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代表了我国先进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出发,持续健全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立足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制度完善与新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开源节流之目的,进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产量因素
产量是制约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价格固定的状况下,产量增加将直接造成农业科技企业收入的提高。不同的种植品种、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对于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之影响。我国国内所培育的农产品在国内农业科技企业种植时,产量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和国外同类企业的产量差距却相当大。这就证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管理技术亟待提升。国外农产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产量的突破,除自然条件的差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技术上差别,比如,不同环境下的因子量化控制、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均有差异。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培育水平已有了较大的进展。从投入产出比来考虑,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出投入往往比国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更高,也就是意味着在产出一样时,国外企业投入更高。这主要是可能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偏低、农业投入上远远国外等原因。尽管我国企业产出投入比较高,但是在一样单位面积上得到的纯收入却差距甚大。这是因为国外企业在农业科技上起步更早,各项技术更为完善。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价格固定的状况下,不同的种植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价格不变之前提是不现实的。依据供求关系理论,在需求固定时,增加企业的产品产量往往会造成价格的下降,然而在需求有所增加的状况下,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却不一定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为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应当以反季节优质蔬菜或者名优农业科技产品为主。同时,因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消费的档次正在从低档往中高档进行提升,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加。可见,产量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价格因素
价格是影响到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产量不变的状况下,农业科技企业的收入和价格是成正比例的。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价格与品种、市场定位等具有相当大的关系,不同的产品价格更是差别较大。所以,要选择所生产的农产品是不是得当,会明显影响到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企业要从本公司所处的环境做起,切实考虑市场的需求、地理位置、周边经济状况与当地人的消费习惯等,运用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特征,从而选择能够为农业科技企业带来比较大效益的农产品。所以说,依据市场的需求并妥善运用农业科技企业的特点进行农产品种植,均能得到极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那些种植一般性蔬菜的农业企业就无法取得较高的效益。
前面分析了在产量固定的状况下,价格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供应量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常常是在农产品价格比较高时,其它农业企业也会不断跟进,导致了供应量的增加与价格的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行业自身就是一个技术壁垒与资金密集型行业,这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其它企业进入到本行业。同时,当前消费者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需求也在持续加大,这就会导致供给增加的基础上,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产品的价格却不一定会降低。归根到底,农业科技企业还是要切实把握好当前市场,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生产出市场所需农产品,进而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生产成本因素
生产成本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又一重要因素。对农业科技企业来说,为了提升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当尽量用最低的成本来生产出量多而且质优的农产品。然而农业科技企业也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也就是高投入与高收益,因此,农业科技企业在成本投入上相当高。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国外比较起来还具有一定优势,这是因为当代中国尚处在经济发展阶段。正是由于我国具有此方面优势,我国一部分农产品在国际上依然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所以,要应用好自身的优势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合理规则,追求稳定的发展。同时,折旧成本偏高则是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效益偏低的又一因素。因为我国农业科技企业起步较晚,所以要积极引入更多的现代化大型温室,致力于建设适合于我国国情,集中了国内、外温室设施有时,适应于我国气候特点、环境控制能力较强和资金投入较少的新型设备设施。如今,我国一些地区陆续建立起节能日光温室和智能型连栋温室,并且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流通成本因素
农业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需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并且实现自身价值。也就是说,农产品从企业到市场也需要合理的方式,也就是农业科技企业的采后处理工程。可见,采用合理的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这是拉近产地与市场距离,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与一般农业一样的是,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也会受到市场条件、运输状况、储存、包装及加工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蔬菜流通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因为蔬菜采后技术尤其是流通技术研究较为落后,我国蔬菜的流通损耗率达到了20%至30%之所,一些远距离运输的损耗甚至高达50%至70 %。而一些西方国家因为注重于农产品采后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蔬菜流通损耗率能够控制在5%左右。可见,流通成本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蔬菜种植效益以及质量,流通成本也就成为了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集采集、分级、包装和预冷等为一体的流通配套技术,能够很好地控制农业科技企业产品的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机制建设
政府部门要强化市场的引导以及政策扶持,而不要过于干预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发展。农业企业也应当依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各类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实施科学而合理的农业项目分析
应当考虑到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特点,应用合理的方法,对公司所实施的农业项目进行详尽的可行性分析,这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与基本保障。
(三)建立全新的成本核算意识
要妥善处理好成本和投入之间的相互矛盾关系,辨证地看待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这是极其重要的。要建立起全新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到合理而有效地处理好成本和收入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实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中之重。
(四)加强技术引进并实现技术创新
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引进的过程之中,不仅要考虑到成本的因素,而且还要开展必要的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环境的实际可行性分析,从而避免出现盲目地引进,以免产生重大浪费。为切实降低因为技术引进而造成的高成本,从而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还应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具体形式上,可依据市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技术
推动、市场拉动的创新型发展模式。要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技术引进以及技术创新机制,这是农业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获取技术创新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五)强化营销以促进产品品牌的形成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企业的所有活动都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鉴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所以,农业科技企业不仅要深入关注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以提升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要在农产品市场调研、农产品目标市场选择、农产品开发、农产品渠道选择及农产品促销、储运、销售等各个方面努力下功夫,从而形成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观念,切实掌握现代企业的营销方式,建立起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流程,进而形成市场化竞争优势,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注重技术改造以推广先进科技
我国一部分农业科技企业的设备较为陈旧和落后,生产率相当低下,而消耗则比较高,这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农业科技企业一定要加大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及时地淘汰一些效能较差、能耗较高,而且污染环境的相应设备,切实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开发出最新的产品。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引进与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设备与技术。要致力于提升生产力,强化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养殖业改造,从而提升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业科技企业是当前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有鉴于此,实现生产管理自动化、农作物管理机械化、设施设备标准化与规模化,这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应当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致力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这一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优先任务。农业科技企业要适应于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境,找准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相关因素,依据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找准实现公司效益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从而形成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文铎,徐 铭. 工厂化高效农业[M]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任金政,陈宝峰,郭志伟. 实施绿色经营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J]. 商业研究,2005(12).
[3]陈 莉,赵 凤. 关于农业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几点思考[J]. 湖南农业科学,2011(7).
2011年,全省农民户平均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6597.44元,比1991增长104%。财政支农资金达到26.49亿元,比1991年增长92%。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12.2亿元,全年共落实中央水利补助资金8.7亿元,是前三年平均水平4.3亿元的2倍;省级水利投入4.8亿元,比上年增加0.75亿元。
2青海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效益低下,青海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近年来,青海省农业产值结构总体变化不大(表2),种植业产值与牧业产值相当,基本都维持在50%上下,而且种植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牧业比重逐渐上升;林业产值较小,比重在1%-5%左右;渔业产值比重最小,不足0.5%,农业生态系统单一。1991年,青海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5.79∶2.69∶46.15∶0.31,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71.45∶3.19∶25.14∶0.21;2011年,青海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4.58∶1.81∶51.7∶0.09,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变为50.79∶3.8∶32.15∶10.45,从以上比较不难发现青海省农业结构不尽合理,调整缓慢,农业的产业链简单,农业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没有合理的发挥出来,缺乏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对农产品的加工基本上处于原始或粗加工状态,没有产前产后产业的增值,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2]。
2.2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虽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渐下降,但其就业人数比重与其产值比重很不相称。2011年,青海省第一、二、三产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67.63%、17.79%、14.58%,而相应的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为9.3%∶58.4%∶32.3%。三次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别[1],2011年第一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3.7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61.09%,拉动全省经济增长9.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35.2%,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3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聚集了一半以上劳动力的第一产业创造的GDP却不到1/10,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也微不足道。说明第一产业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处在最薄弱地位。
2.3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迟,发展速度慢自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区域性主导性产业逐步确立,但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迟,规模小,竞争力弱,布局分散,还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带动效应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不高,加工转化率只有31.2%,加工产值不到农业总产值的30%,大多是初级产品,没有实现深层次加工增值;农业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数量少,名牌优质专用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全省无公害果菜面积比重只有7.9%。
2.4农业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效益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非常大。青海省严酷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壤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压力,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同时,农业又是弱质产业,经济效益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市场竞争力弱。1991年青海省农业土地生产率(农业增加值与耕地面积比率)为1202元,仅为同期全国水平的29%。2011年为8600元,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23%;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与总人口比率)从1991年207.2元/人提高到2011年的1260.33元/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36%和69.66%。这就要求农业发展必须依赖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但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制约和投入不足,导致大量农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青海省农业生产效益无法显著提高。
2.5农业生产投入低,生产能力差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大,速度加快。近年来青海省推进引大济湟、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水源建设、东部城市群综合供水网络四大骨干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但由于水利建设覆盖面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1年青海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为4.88%,2011年下降为2.91%,1991年此指标全国平均水平为10%,2011年为8.23%。1991年青海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42%,2011年为3.34%,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3促进青海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要实现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农业经济基础作后盾。只有经济较快、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农业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3.1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力度
合理的农业结构是农业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各种农业资源在不同农业部门的重新配置。青海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应准确定位农业结构调整主体,选择科学的调整方式,农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为调整主体的原则;其次应因地制宜,选择合理可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种植业和养殖业是青海省农业的主体部分,相关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应积极进行种植业技术创新,推广养殖业结构调整。
3.1.1结合青海省农区降雨量少、干旱的特点,多发展一些适应干旱地区且抗旱能力强的各类作物和林果品种,研究总结推广相关栽培管理技术;大力推广适合省内农业生产的地膜覆盖。推广多熟制种植和高效农业建设等农业抗旱节水及高产技术,使种植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化、规范化之路。
3.1.2发展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兼得的畜牧业,大幅度地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同时可使草产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实现青海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青海省具有发展草畜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草场、草种资源,继续加强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的同时,大力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业,推动畜牧业发展。
3.1.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生产布局,必须按照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调整种植结构。青海省地域广阔,气候差异较大,调整农业区域生产结构,应充分考虑各地既有的农作物结构和自然生产条件,以区域比较优势和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标准,科学合理划分农业区域布局。若把青海省划分为四大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可以定位为(1)东部黄土高原综合农业区: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州同仁县和尖扎县、海南州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面积3.5×104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5%。本区是全省土地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适于作物和牧草生长,为农林牧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应重点发展粮食、蔬菜、水果以及肉奶蛋禽生产及其加工。(2)环青海湖牧农渔林区:本区包括除贵德县以外海南州全境、除门源县以外海北州全境、海西州天峻县。面积9.3×104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87%。本区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0℃以下,年降水量300-400mm,表现为冷湿的自然环境。以牧业生产为主,是青海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一个地区。(3)柴达木盆地农牧林渔区:本区包括除天峻县以外的海西州全境,土地类型多样,耕地面积占0.15%,林地面积占2.25%,水域面积占0.21%,是国内典型的绿洲农业区,粮食产量高,蔬菜瓜果种植成功。今后应加快蔬菜、果品及肉类副食品加工。(4)青南高原牧林区:本区包括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的泽库县和河南县[3]。面积34.77×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8.21%。畜牧业是本区的支柱产业,应重点发展牛羊肉生产加工、乳皮、毛、以及乳类产品,扩大现有市场规模。
3.2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
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和首要条件,也是青海省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如何正确处理农工关系,是使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部门相互协调,结构和布局合理的先决条件。持续健康地发展就是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优化农工结构,加快农业和工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从注重地区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培育竞争优势;要调整好工农业发展速度,实现科技兴农。以二、三产业发展为契机,推进青海省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畜产品资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级政府应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和种养殖业资源,继续扶持龙头,扩大基地,带动农户,推动区域性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一是各地充分发挥各自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做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骨干项目和特色拳头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已逐步形成的富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食品制品产业。二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与城镇对广大农村牧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制定优惠政策条件,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在农村投入技术、资金和设备,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民收入,活跃农村牧区市场。三是改革政府不合时宜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尽量将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划归农业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与合作经济组织,为产业化经营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相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技术含量相对更低,劳动密集程度更大,针对目前青海省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应确立第三产业依靠民办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民营化带动第三产业的振兴和繁荣,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繁荣。
新&&镇地处安吉西部,西北与安徽广德交界,南与章村、报福相邻,东与赋石水库、孝丰下汤接壤,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在原三乡镇撤并后,行政区域面积达266.56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40个村民小组、10780户农户、人口35241人,人均收入为4182元,山林面积33.5万亩,生态公益林20.1万亩、毛竹林15.4万亩、小竹林3.3万亩、用材林7.2万亩、经济林10万亩(板栗2万亩、青梅2000亩、山核桃300亩)、水田1.7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000亩(以吴村为主,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树桩盆景)。全镇有特色效益农业基地7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等村的冬鞭笋基地,尚梅、大坑村的高山果蔬基地,吴村、桐杭的花卉苗木基地,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桐杭千亩毛竹低改基地,尚梅有机笋基地,兴旺黄枯竹低改基地。中介服务机构4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专业协会、缫舍板栗协会、桐坑小笋干协会、&&竹木行业协会。
㈠粮油生产情况:
2008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6000吨,作物播种面积22370亩,其中春粮3500亩、油菜6500亩、夏秋蔬菜3800亩、瓜类2600亩,粮油总产值达5200万元。
㈡效益农业情况:
由于&&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所以效益农业开发以效益林业为主,主要有竹笋类开发、花卉苗木开发、干鲜果类开发、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土家禽土畜牧业开发等。
1、竹笋类开发:主要是以唐舍村的“安吉县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为主,全镇现有冬鞭笋开发基地四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共计样板林600亩,度产冬笋200吨,产值达350万元;今年冬笋供不应求,最高市场价20元/公斤。桐坑的小笋干基地每年产优质小笋干15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尚梅村与东光公司合建的有机笋基地,春笋年产量150吨,产值80万元。
2、花卉苗木开发:全镇现有花卉苗木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吴村、缫舍、桐杭、新桥、高村等,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各类树桩盆景,产值达1500万元。
3、干鲜果类开发。目前全镇有干鲜果基地四个,分别是塘河布朗李基地,面积297亩,去年产量8000余斤,产值6万余元;缫舍板栗基地,面积4000亩,去年产量500吨,产值400万元;杭狮公司的青梅观光园,面积1500亩,去年产量10万斤,产值12万元;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面积500余亩,产量1万余斤,产值30余万元。
4、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全镇高山果蔬基地有四个,分别是尚梅村林场300亩、文岱村和杭河村200亩、唐舍村林场50亩、大坑村800余亩,其中高山西瓜380亩,合计全镇高山蔬菜达1000余亩、高山西瓜380亩,产值达800万元。
5、土家禽土畜牧开发:土鸡养殖全镇去年约8000余只,山羊养殖全镇约3000余头,主要分布全镇的养殖大户,岭西村特种动物养殖梅花鹿现已有30多头,预计今年可达40余头等,合计全镇家禽养殖业产值达300余万元。
㈢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
&&镇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有二个,分别是桐杭毛竹林低改课题、姚村片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基地有三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基地、缫舍板栗基地、桐坑小笋干基地。
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镇目前有农业龙头企业28家,年销售收入达4.9亿元,以竹木类加工为主,以“公司基地
农户”的企业有4家。共带动农户数4200户,解决劳动力2900人,年支付工资4000万元。
二、当前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㈡农民科技水平低,农户产业经营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分析原因:
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部分农民存在着“种田吃饭”、“自给自足”和“早上栽树、下午乘凉”等等小农经济观念;还有一些群众,虽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渴望通过发展效益农业来发家致富,但在发展效益农业特别是发展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农业项目时,往往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信心,因此而错过机遇的不胜权举。
㈡在农业发展各要素中,特别是农民经营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就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仍依靠传统技术维系;经营管理粗放型,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所以农民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滞后。&&镇地处安吉西部山区,距县城递铺37公里,11省道&&段正处启动阶段,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不仅如此,还经常受骗),信息服务也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收集、辩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决策时,将很困难,很不适应,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市场,这时广大农业生产者仅有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了。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政府职能与农民需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和脱节,农民奔市场靠谁带领,有种说法是靠政府带领,现实证明靠政府带领有很多弊端,是行不通的,政府只能是引导。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和农民需求信息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农民依赖思想的存在,什么东西都由政府来指导,很大部分的农民还没有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
三、应对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我镇农业发展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和促进我镇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基地、创品牌。
根据新&&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布局,2008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继续围绕我镇主导产业:一是,念好山字经,做深竹文章,着重抓好以唐舍村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新增样板林400亩,使全镇冬鞭笋样板林面积达1000亩,切实搞好培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改造提升传统的竹林抚育水平,在省、县科研单位和业务主管局的帮助下,实施低产林改造和高效林培育,以及“一寸、十支、百元、千户”工程,实现&&镇人均竹产值增收250元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小笋干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二是,着力开发生态型干鲜果基地建设,对板栗类等落叶干鲜果实施套绿、补绿技术。可以套种黑麦草、杨梅、香榧等,加大干鲜果的更新换代(如青梅),对原永和及&&的老龄板栗林实施高枝嫁接等。三是,建立1000亩绿色无公害绿茶基地。同时扶持新品种的发展与推广。建立200亩吊瓜基地。建立3000亩高山果蔬基地,建立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增1000亩,重点在档次、规模、大户上下功夫,建立500亩山核桃基地,规划种植百亩连片基地一处。重点加强对镇属农产品品牌建设,如冬鞭笋、小笋干、板栗都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二)闯市场、抓龙头。
建立专业市场,以市场促营销,可充分发挥唐舍冬鞭笋、桐坑小笋干、缫舍板栗三大专业市场的作用,把镇农贸市场逐渐建成土特产专业市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专业化营销队伍,联姻外界市场,通过加工贮藏,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抵御抗风险的能力。具体目标:培育建立农产品土特产营销队伍30人,建冷库房1—2座,农产品进超市1—2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如杭狮等企业,使其建立更可靠的“公司基地农户”联姻关系,体现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主导规模产业。
(三)政策促活机制。
一是政策引导要“四化”要求种养业要基地化,规模化,资源要绿色有机化,营销要品牌化,加工要深度化、高附加值化。
二是政策扶持,运用经济政策加大对镇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机制创新。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山林承包,流转机制。
四是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参数(或公务员等),实行奖励政策,对农业招商人员加倍奖励。
(四)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在“万里河道清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和“水资源开发”等项目上下功夫,结合本镇实际,切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进一步投入资金搞好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林道路建设。确保每年全镇净增50公里林道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五)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劳动力进城务工,实现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通过经济、政策等杠杆作用,引导农民向&&村、梅村村等中心村集聚;2008年计划再转移劳动力2000人,争取转移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80%以上。
【关键词】农业企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波士顿矩阵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综合评分法、EVA评价方法和关键绩效指标考评法等。
鉴于这些评估方法只是用某些指标的简单加权平均来度量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致使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客观性与综合性,特别是当出现被评价对象之间某些评价指标高低错落时,就很难做出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总体评估和排序。为此,本文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综合得分模型,进而全面准确地评估企业经济效益。
1.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选取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理论基础、经验证据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将参与调研的农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
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获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总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率、销售净利率、股本报酬率、资产报酬率、主营利润比重、净资产收益率;成长能力的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2.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应用实例
2.1主因子的选取
本文在农企这个传统行业中选取了八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企业,以它们年度的有关数据为样本建立了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由于贡献率反映了每个因子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度,所以当选择前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时就包含了原始变量的86.152%以上信息量的满足了因子分析用变量子集来解释整个问题的要求。如下表1。
2.2主因子含义的分析
提取3个主成分之后,对3个主成分进行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化,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构成得分。如下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F1主要概括企业资产报酬率、股本报酬率和总资产利润率方面的信息,故将F1称为企业获利能力因子;第二主因子F2主要概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方面的信息,故将F2称为企业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因子;第三主因子F3主要概括股东权益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方面的信息,故将F3称为企业运营能力因子。以上主因子便构成了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
2.3经济效益的评价
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个主因子得分。再按因子贡献率加权即可求出每个企业经济效益,公式如下
F=(0.51395F1+0.22296F2+0.12460F3)/ 0.86152
将有关数据分别代入企业经济效益的得分数学模型,便得到每个企业一年经济效益的得分。依次将五年的数据计算得出,然后算得平均值。企业经济效益平均得分越高,它的排序越靠前,则该企业经济效益越好。计算结果如下表4所示。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三家的平均值是负的,七家是正的;大部分也只比0多一点点,仅有两家的经济效益得分大于0.5。
3.结束语
根据分析数据可知,整个农业行业的经济效益还是可以的,只是个别的企业因为个别原因使得经济效益差强人意。但是,从农业中获得大量的利益也是不容易的,要有一定的实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所以,选择农业这个行业一定要谨慎。
要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细化加工、综合化利用、品牌化推广”的思路,围绕畜、果、茶等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加工比重,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增强农业承载能力和就业容量,引导城市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回流,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同时,把冷链储运建设作为重点支持环节,逐步完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加工、流通与消费对接。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大品牌,把基地优势和产品优势做成品牌优势,借助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一是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明确责任主体,安排专项经费,进一步扩大确权登记试点范围,力争三年内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健全流转服务机构。按照“县建中心、乡镇建站、村设信息员”的架构,健全基层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三个不得”原则,规范合同管理,强化纠纷仲裁,解决土地流转中信息不畅、服务缺位的问题。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行规模流转补助机制,对从事规模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予财政补助和奖励,在基础设施建设、涉农项目、贷款担保、农业保险等方面予以倾斜。突破土地四至界限,鼓励土地入股和股份合作,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经营能手集中,因地制宜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力争用五年时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三、构建农民综合素质培训中心。
一方面,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依托农广校体系建立远程教育“空中平台”,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实训基地“地面平台”,探索将农业直补转为职业农民收入补助的方式,实施规模经营叠加补贴机制,推行职业农民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者,具备生产经营的综合技能,依靠农民职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在提升农民外出务工技能的同时,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吸引和支持涉农大中专学生及外出务工形成原始积累的能人返乡创业,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开展龙头企业摸底调查和系统监测,扶优扶强一批实力强、基础好、负债小、带动产业能力强、与农民联结紧密的重点龙头企业,做亮企业品牌,健全企业制度,打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在科技、市场、品牌等方面的前沿性和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出台认定标准和登记办法,做好实名制统计,制定扶持措施,实施倾斜支持,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逐步发展成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育农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农业经营体系。
五、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为主体,以经营组织为补充,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病虫害统防统治队,推进农艺农机融合,提升农机公共服务水平。支持高校农科教“三位一体”,发展农资农技双服务,培育产业联盟,推进土地全程托管,扶持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队、农机作业服务队、农资配送、全程托管服务组织、农副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引导经营组织参与公益,构建“一主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虽然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我国的农村经济已经有了不小的发展,但是与我国迅猛发展的城市经济一比还是相形见绌。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往往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以及出口,也形成了规模化,而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业还是小农经济,大量的农产品生产出来,也是以极低的价格进行销售,难以发挥自身因为规模小而具有的灵活优势,造成了农民的贫困。基于上述现象,我认为,我国农业中生产的农产品,除了少量自给自足之外,其余的大部分,必须通过产业升级之后规模化的渠道来进行加工和销售。以陕西省为例:在农业产业升级之后,以前的诸如宜川、永寿、富县等十个比较落后的贫困县,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农产品加工业链,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其中清涧县就针对特产“红枣、粉条、石材”,打造了以红枣为主体,同时兼具了石材粉条加工业辅助的农产品加工格局,而这样的发展格局到最后,必须会由简单的小农经济发展到成规模化的农业与工业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2、加大金融支持,减轻资金压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有一个比较大的难点,就是资金困难。因为农业不上规模,所以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而农产品加工业又是一个需要资金支持的产业。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银行对于贷款的态度还是比较传统的,无论金融产品,还是我国金融产品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度和规模,都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日益发展的县域经济的要求。而针对资金难,我觉得应当从两个方面解决:第一是开源节流,应当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面,根据是现在中央已经推出的“多予、少取,放活”,在财政和金融贷款方面,尽量给予农产品以更多资金的支持,比如说低息长期的贷款;第二则是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状况,由于管理不善,很多企业都容易出现呆坏账,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如果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能更加科学的话,完全可以将这部分资金充分的利用起来。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业,都含有极高的附加值,而美国政府每年对于农民的支持补贴,也能使农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不逊于城市居民的水平。而目前我国的某些地区也开始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沈阳市2009年前三个季度,县域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了1319亿元,增长率24.1%,占全市42%的比例,而地区一市三县的这个比例也达到了38%,沈阳市县域经济的成功,说明了扩大县域经济的金融贷款支持力度,确实是可行之策。
3、发展职业教育,缓解人才短缺
人才短缺同样是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境,但人才和资金不一样,资金可以通过国家财政的控制流向县域经济,人才却更加自由,一个地区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由于县域经济本身的局限,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度确实不如沿海,而农产品加工业更是往往依托于本地特色,所以针对第二点人才难,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我总结了两个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引进人才要舍得本钱,只要看准了某个人才确实对本地经济的发展有帮助的话,就算要花费比较大的代价,也最好能将其留下来;其次则是要不遗余力的培养人才,虽然本地很难招收到太多来自外地的优秀人才,但这并不说,本地人才就不可用,鉴于本地人才对于本地情况的了解,如能善加利用,也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而针对这样的预备人才,则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培养,培养当地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县政府能专门划拨一部分资金,来对县里的教育进行系统化的提升,一个地方的教育得到了发展的话,毫无疑问人才也将更加充裕。在这个问题上,我以陕县省洛南县为例:按照“招生——培养——安置”的基本方针,洛南县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而通过“教学——生产——经营——实习——服务”的步骤,又大大提升了本土人才的工作能力,不仅解决了很多年轻人的工作问题,还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不竭动力,同时学校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工作,针对县域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还可以逐步深入,形成一种本地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缺乏人才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双赢局面。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县域经济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一条优选且可行的发展之路,要让农产品加工产业具体到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中,就是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克服资金难和人才难等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相信只要县域经济能真正快速发展的话,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必然会得到本质的提升,而这也将是考验一个县级地方政府是否勤政爱民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一、培养“药学服务”人才,创新农村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经济建设人才是关键,沈阳化工学校以校企联合培养农村药房“药学服务”人才模式创新试验区为依托,以“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为基础,积极探索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农村药房“药学服务”人才模式。可通过以下举措:一是开展农村社会药房药学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而非传统的以药物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目标主要为培养农村社会药房“药学服务”人才。二是为适应人才知识能力和结构的要求,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突出培养沟通能力,药品合理实用能力,加强人文关怀为主线。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增加农村社会药房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综合技能的训练,与企业合作共建立实践综合技能训练项目,以适应社会药房的需要。近年来,与辽宁天士力连锁药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关系,并就联合培养社会药房药师、提高社会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等进行有益的探索。多以来,继续开办天士力农村社会药房“药学服务实验班”,定期派人到农村药店给学员上课,深受学员欢迎。
二、搭建服务新农村药学服务团队,传播药学知识,服务百姓健康
职业院校负有创新文化、引领社会、宣传民众的使命。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将安全用药理念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目前,中国公众的健康素质还需要提高:一是科学文化素养薄弱;二是药学常识薄弱,存在药物滥用现象,三是公众对自身健康状况不重视。早在之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的现代健康观,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医学和卫生革命的理论基础。沈阳市化工学校多次组织医药服务团队成员开展“药学下乡,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免费量血压、专题讲座、用药咨询、整理小药箱和夏令用品发放等项目,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不仅为村民们做了一件好事,而且也为展示和发扬医学优良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三、提供药学科技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雄厚的科技实力是职业院校的一大优势,社会服务就是要让职业院校的科学技术及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变成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就是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创新尤其是药学科技创新还比较薄弱。沈阳市化工学校发挥师资力量和科研优势,组织一批具有药材种植,流通实际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专家学者成立中药材产品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药种植业研究、管理和市场流通的工作,为农村培养药用植物栽培人才、GAP管理人才、采收管理人才、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人才、中药种植产业经营人才(产业化经营)等,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政府部门、涉农企业以及农户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为中药种植产业的可持续、高水平、科学化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