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利与弊范文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利与弊

第1篇: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情境教学 方法与途径

语文情境教学是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体验、感悟和应用,形成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相比其它课堂而言,语文课堂更具艺术性,多元化的课程,造就了其风格的千变万化。人们常讲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求定法,但求得法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究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做到“得法”?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在当前中职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注意语文的情境教学,且要不断地从中找寻教学规律及方法。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模拟画面再现生活情境

很多常识与文章所描绘的东西,书本上可能经常会出现,但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学生并未有亲身体验的经历,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例如,学生在《天山景物记》的学习中,我们就可借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对作者笔下形容的天山景物进行再现。广阔富饶、婀娜多姿、雄伟壮丽这些不再只是抽象形容词,野花绚烂、激流湍急也冲破了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学生都可自觉将文章中的图片与文字同画面相比较,在感叹作者文采风流的同时,还可欣赏那些赏心悦目的风景画面。

再就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来说,我国北方学生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想象出没有街道和汽车的晴朗空间?但通过图片的欣赏。学生就如同自己身临其境般不但可准确表述其地理位置、地质风貌以及城市格局,且还能比较生动再现出当地风俗民情及文化古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地更是充满神往。

在学习《老人与海》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电影版的《老人与海》片段,学生通过观影,感受课文描述的场景,然后再对比文章的描述,真正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这样既方便快捷,又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再如,现在“电视诗歌、散文”已成为一种阅读、欣赏的新时尚,深受大家欢迎。我们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对游记散文、诗词等作品进行这种可视可听的导读教学,使学生进入情境,更好的阅读文学作品,并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用音乐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人,他们无论是在拜读文章还是在绘画赏析及聆听音乐的时候,都能置于其中,与作者灵魂上产生共鸣。当然,在这里最具感染力的还当属音乐,恰当的音乐对于渲染课堂情境来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在学习诗歌鉴赏之时,笔者选取了类似《一剪梅》的曲调作为学习的开头,这首乐曲缠绵而悠扬,促使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恍若洗涤了一般,再无喧闹,静静沉醉其中;在学习《赤壁怀古》时,笔者就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作为开场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课文的背景。

与此同时,我认为音乐与诗歌其实是相通的,通常我们所讲的感于内、发于外就是这个道理,它其实是创作者感情的一种外露和抒发。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并欣赏诗歌,那么就必须对作者生活环境、时代背景进行相关了解,在意象之外将自身经历与之融合,只有如此,才能深刻了解诗歌情境,做到感同身受,也只有这样,才能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与生动美。

三.编制表演情境,让学生体会语文课堂的愉悦

思维活跃是学生的天性,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之中,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去,上课容易出现头疼、犯困的懒惰习性。然而,如果将表演与学习相融合,那么就会激发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演有助于更好将课本与生活相联系,准确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推动情节不断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比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学生基于对语言和人物性格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语气及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极具时代特征性。课本剧表演可以逼真地再现作品中的情境,使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又如讲小说《项链》,抓住马蒂尔德“借、失、赔、识”项链的四个情节,让学生演示,学生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认识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悲剧命运。课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摆平学生面对抽象的语言符号欲说不能、欲罢难休的心理,使他们心悦诚服,而且还可以还他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我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采用了这种情境教学法,效果颇佳。用形象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些作品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再现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例如,让学生亲自扮演角色,体会角色魅力,再从扮演过程中领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话剧《茶馆》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口语表达情境,激发中职生交流学习的欲望

教师有意识地每周在语文课程中设置一节说话课,让学生多一些说话的机会,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情。如,通过语文教师提出激疑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解疑的欲望去学习新课。练习时可让学生两人对话、小组讨论、登台演讲;可以开故事会、提问老师、讨论课文、社会新闻等,语文教学重视说话即是回归原本,也是改革创新。说它回归原本,因为口语交际是人类日常活动的最主要内容,学习语文主要是为生活服务(写作是少数社会成员的事),可是能把话说好说准确的人却不多,说出艺术性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说话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说它改革创新,是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的,因为过去的语文课,学生是只用耳朵和大脑的,嘴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开发和充分利用。现在重视说话,并把它上升到交际的作用上来认识,相对于过去的教学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改革与进步。

例如,教学元杂剧《窦娥冤》时,我设计了相关交流问题引入对情境的思考:录像中是如何表现“窦娥”指天斥地的冲天怒气的?这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点?然后与课文对照,看作者是怎样用文学语言来表现这些内容的。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另外可以尝试如下做法:1、主持人活动。期初,我将全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分解给全班同学,每课(含作文指导课)由一人主持,他人配合。上课时完全由学生按照一种开放的、自由的状态开展活动,其中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同学间指名回答问题。课堂上常常是唇枪舌剑,一派热闹,学习在说话中完成。2、对话式作文。教师有意布置对话作文题让学生2-3人一组谈话,并做出记录,然后再整理记录。讨论题如:雷锋傻不傻?桃花与的对话,老师可否看学生日记?学生上课不认真责任在谁?要不要背书?学生玩游戏机的利弊,试谈今天的中学生……3、社会问题评点,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拿到语文课上进行讨论。由学生主持,教师不定基调,不参与表态,不支持哪一种意见,让学生自由畅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为这类问题常是社会热点最能引发学生发表见解,谈话效果一般都较好。如,①北约炸了我使馆,我国怎么办?②评“抄作业“的利与弊;③中职生的追求;④理想的阶梯是什么?⑤诚信的价值……如今影视已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影视中人物的语言都是锤炼的语言精华,学习者如有意留心,当能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崔永元的机智、白岩松的沉稳、敬一丹的庄重、曹颖的鲜活……教师课上有意提醒学生模仿影视人物对话,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运用的水平。

此外,改进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意识,利用直观教具、模型、图片等创设轻松愉快与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感官的兴奋,促进积极情感的形成并因此产生良好的教学效应。我心里一直深深地记着这样一段话:中职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打造自我品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亲切、和蔼、真诚的语言感动学生,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你的课,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才会围绕你的指挥棒转,教学工作也能顺利开展,语文教学才能走上高质高效的新路子。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的方法如果触及到学生意志及情绪的领域,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样性更可能对学习有所帮助,只要教师充分发挥当中的某些情感因素,因文制宜,使学生与作品合二为一,更好地将个人因素引入到作品情境之中,如此,情境教学定会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绽放夺目光辉。

参考文献:

[1]马丽彦.浅谈情境教学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03).

[2]胡彩娣.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J]. 教育艺术.2010(11).

[3]江永胜.情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催化功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