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第1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农业;经济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对于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概述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镇与乡村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摆在同一位置对待,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到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综合考虑,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结构的调整和再平衡,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把城市与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统筹起来研究解决,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布局、空间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统筹城乡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提出来的,是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规划来统筹城乡发展,其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现代化进程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包括地域发展的一体化,也包括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在经济层面上,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在城乡地域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问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在互补性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促使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医疗、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农利的面貌,改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通过一定措施调整城乡两大集团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为城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在文化层面上,构筑城乡一体教育体系,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消除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把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统一起来,从文化层面上实现城乡的融合。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农业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有7213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4.3%,农村消费对全国举足轻重。2008年,城镇居民每增加100元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为62.4元,特别是城镇高收入者只有57.7元,而农民则平均为70.4元,其中20%的中低收入农民用83.6元消费,20%的低收入农民用192.2元消费(借债消费)。2009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1—12月,全国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县及县以下增长15.7%。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抵保、新农合、新农保快速推进。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更多保障。然而,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00年,城乡居收入比为2.79:1,绝对差额是4027元;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22:1,绝对差额是7238元;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到3.30:1,绝对差额是12022元,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发展差距大

尽管国家财政大幅度增加农村投入,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燃料)、房、网(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没,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无沦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问题还很突出,农民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基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本应由政府全部提供,但政府却只提供很少的财政补贴,比如城市的道路、医院、图书馆是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建设,而农村道路、医务室文化站则是农民为主,政府只给予少量补助。在“重城轻乡”财政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越建越好,越建越豪华,同农村的差距愈拉愈大。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质量较差,导致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成本明显偏高,这不但不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也不利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全国还有2.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3.7万座水库处于病险状态,约1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还有部分乡镇和4万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

(三)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但改革试点推进速度太慢,试点范围太小,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2009年末,银监会共核准开业了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48家,小额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但对于拥有3.5万多个乡镇、64万多个行政村、230多万个自然村的中国农村来说,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已经由以农业为主转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并举发展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以集体所有为主转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由于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同时,目前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合理,农民建房、购置家电、子女上学和婚丧嫁娶也缺乏正常渠道取得贷款,这也抑制了农村消费。

(四)产业化经营实体市场竞争能力低劣

由于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我国当前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现在农业经济产品与市场主体上,由于乡村产业存在规模小,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近年来,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农产品普遍存在卖难现象。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城乡统筹

(一)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充分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最根本的是努力扩大农民就业。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又要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要抓住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强化对农民工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转移。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要以粮食为主的格局,使农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在强化第一产业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立足农林牧渔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副食品加工业,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促进粮食的转化,缓解当前粮食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矛盾,还可以带动食品加工、纺织、皮革、饲料加工等相关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在保证粮棉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调减粮棉种植面积,推广良种,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来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农业品牌,开拓农产品市场

扶持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措施,激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及名优品牌创建和宣传工作,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容县的沙田柚、霞烟鸡、三黄鸡、兰花。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丰富营销手段,开拓外省市场;统筹做好其它农产品市场开发,启动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发挥好农产品的聚集效应。

(四)加大政府支持政策

①继续完善和落实现有各项农业农村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同时可考虑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并将牧业、林业、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迅速扩大覆盖面,争取在三年到五年完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消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③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大病医疗报销上限,降低农民看病成本;④扩大家电和汽车下乡补贴品种范围,增加每户购买补贴资金,提高补贴上限;⑤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支持农民建房,对农民建房实施补贴,推行建材下乡政策,以此扩大农村消费。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的客观要求,是增进千千万万群众福祉的责任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村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燕.玉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J].城市建设:下旬,2010(7).

第2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关键词:平台经济;税收治理;个人所得税;税收管辖权

平台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引导、撮合双方或多方交易的新型经济系统。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涌现了阿里巴巴、美团、滴滴出行等一系列互联网经济平台。这些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广泛激发了市场的消费活力,促进社会供需之间的智能精准匹配,在丰富居民生活、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税收视角下平台经济的交易架构和特征剖析

(一)平台经济的交易架构剖析

按照《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界定,平台经济下交易的相关各方包括: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和消费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是指在网络交易活动中为交易双方或者多方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等服务,供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独立开展网络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例如,淘宝、美团和滴滴出行等平台的运营主体均属于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是指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开展网络交易活动的网络交易经营者。典型的例子是淘宝、美团中的入驻商户。实际上,也可能存在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同时承担平台内经营者的角色的情况。由此,平台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自营式平台。即平台交易过程中只有平台经营者和消费者参与,为买卖双方,例如京东自营。(2)入驻式平台。即平台内有三方关系,平台内经营者与消费者为交易双方,其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包括社交、直播等形式)进行商品或服务买卖;而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提供交易场所、交易撮合、项信息和款项结算等服务,例如淘宝、滴滴、饿了么、美团,等等。针对入驻式平台,平台成了“中间人”,按交易双方的交易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有高额流水但并不构成其收入、成本。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均涉及三方,与线下传统双边交易的权利义务清晰、合同发票具备、会税处理明确有较大差异。

(二)结构扁平化、部分平台的交易主要涉及自然人

平台经济的主要交易模式是企业对企业或企业对消费者,很少有层层叠加的中间商,大多交易可以直接通过平台达成,结构较为扁平化,且平台经济对用户参与度非常依赖,B2C等形式基本依靠自然人消费者,在平台经济领域,自然人参与者往往是大头。但当前平台经济存在个人生产经营所得和劳务所得的性质界定模糊、税源监控困难和税收征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平台经济的个人所得并未被有效征税。

(三)收入性质划分随意

平台经济收入形式多种多样,实质名目繁多,但是在开票时为简化处理,一般划分为信息技术服务、广告费等常规开票内容,手续费等内容交易实质并未得到如实反馈。并且,由于数据分析、流量提供和交易工具等的介入,各类服务与传统服务和销售行为相结合,使得收入的性质更难区分,产生了更大的税筹空间。

(四)平台与交易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在地理上相分离

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平台交易“域”的限制,平台所处是“云”的集合,这使得平台内的交易不受地域的限制。比如蘑菇街在杭州,MNC在上海,主播与MNC机构合作地有可能在海南,货物可能在江苏,消费者可能在山东,以及中间或许存在其他服务机构。便捷的同时,也使得销售商品在交易活动发生地纳税的情况有所改变,使得交易活动发生地无法准确判断。

(五)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交易有痕即可追寻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纳税主体在平台发生的交易活动和应税行为都将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成为可追踪、可搜索的数据,提高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完整涉税信息的可得性,为税收征管提供了便利。

(六)平台经济的垄断性与排他性

平台经济作为两方或者多方之间进行交流和交易的场所,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由于消费者的精力有限、互联网经济下的选择充满多样性,消费者们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平台利用大数据掌握了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并向其精准推送相关产品和服务,由此产生了排他性。当平台成长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了垄断效应,即赢者通吃。如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近几年正在飞速扩张,不断挑战垄断的界限,对市场的公平竞争有着不利影响。当一家独大的平台利用它的资源和地位来制定平台经济的各种规则时,就需要政府“有形的手”来干预和钳制失灵的市场。

二、平台经济税收治理的难点及成因分析

(一)部分交易个税收入性质难以界定

关于个税收入性质定义的争议问题,较为典型的有网红直播,因为其工作特点具有“灵活性”,比如无硬性工作时间与场所要求、交易对象具有随机性和收入具有不稳定性等。但对于头部主播,平台其实有更为全面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对头部主播每月在线天数的规定、直播主题与妆容的要求、考核与同业竞争的限制等。“灵动”与“限制”的双面性,为这份工作的收入判断蒙上了一层纱。

(二)部分交易的增值税税目的适用难以界定

增值税税目是指对增值税课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应税品目,各税目的具体征税范围,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增值税税目注释的规定执行。虽然平台经济正在不断兴起,但是相关增值税税目注释并未随之更新完善,比如,信息技术服务,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活动,包括软件服务、电路设计及测试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和信息系统增值服务。而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等平台提供的服务存在一部分是为商家和客户提供一个相互链接的平台,符合信息技术服务定义;同时也存在雇佣骑手、提供广告推送平台抽成等非纯信息技术服务的收入。若仅通过信息技术服务税目,无法完全体现平台交易业务的实质。除此之外,平台企业疑似广告性质收入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在征管方面也存在困难。网络流量是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资源,竞价排名以及基于对消费者个人偏好分析的个性化推送是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技术手段。平台向消费者推送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具有广告属性。因此,平台向商家收取的费用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应当被认定为广告服务收入,需要参照传统平面广告的模式,申报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但目前以阿里巴巴、美团和快手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对于向商家收取的费用,性质的归属较为随意和模糊,基本都采用人为拆分为信息技术服务费和广告服务费,并且广告服务费的比重往往偏低,从而导致少缴文化事业费。随着增值税电子发票的不断推行,发票内容应当得到更好的完善。

(三)部分平台的交易主要涉及自然人,个人消费者索要发票的需求和意识不足,发票开票率低

在目前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自然人参与平台占较高比例。由于自然人在购物时存在随机性和随意性,很多个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并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和意识。尤其是部分商家将税点转嫁给索要发票的消费者,并通过各种返现、降低交易额等方式弱化个人消费者的开票需求,导致消费者默认形成“可报销才要发票”的习惯。因此出现平台交易量大,开票率却偏低的现象。

(四)平台经济往往交易频繁,开票成本高,进一步降低了平台商户的开票积极性

平台经济的便利性打破了需要大量购买、分季节购买的传统销售模式,使得商品购买不受时间、地点和数量的限制,而平台交易者往往是分散的个人消费者,金额相对较少且分散,单个开具纸质发票具有较高的成本。并且电子发票开具的成本也在上升,一方面是服务厂商收取的批量开票功能的设备部署费用,另一方面是按发票张数收取的服务费。例如阿里开票平台官网首页注明的专用税控开票系统服务费为4500元/年。这些高昂的开票成本拉低了平台商户的开票积极性。

(五)虚开发票风险居高不下

由于发票开具成本高,经济平台交易存在许多无法获取成本发票的情况,进而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当所涉及的金额较大时,经营主体容易产生使用非正常手段获取发票的行为,比如各类网红注册工作室会开具较多的大额咨询策划发票,以及京东平台的“倒票”行为,即将未开票收入卖给需要专票的人,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存疑。发票的难以取得与税前扣除的需要使得这一现象越发频繁。

三、完善平台经济税收治理的建议

(一)针对难点1

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平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更应当强化平台自身纳税意识,形成“政府——平台——公众”共同监管体系,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政府——平台——公众”共同监管体系的主要运营设想是:政府通过直接线下监管大平台(主要考虑具有垄断能力的大平台),再由大平台依据线上大数据和相应规章制度对入驻该平台的企业商户进行监管,与此同时公众作为第三方监管。该运营设想的理想状态需要政府平台经济相关底层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平台的配合,其中尤以制度完善为主要方向。税收制度方面的完善首先应当明确关于平台经济的各项税费法规,将平台经济中涉及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应当参照的法律条文进行细化;明确个人收入中劳务报酬所得和生产经营所得的划分;明确企业收入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和广告收入的界定;完善灵活用工人员个税社保相关政。使得平台经济运行有法可依,执行有法必依。此外,明确平台用工的权利与义务不仅是对平台服务提供者权益的保障和劳动的尊重,也是减少供需双方矛盾与压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法制应当随着时展而不断进步,而不应“内卷”。对于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参照别国法律标准酌情考虑标准量化,例如,关于平台经济个人所得性质的判定,存在次数参照:200次以下的属于个人行为,200次以上的属于长期雇佣的行为。以来福车(Lyft)和边斗车(Sidecar)为例,如果网约车司机提供超过200次搭乘服务或当年该业务获得超过2万美元的收入,那么网约车平台则需要进行代扣代缴的纳税申报。存在金额参照:以3000元人民币为金额标准,超过标准后全额由平台公司进行代扣代缴。如《法国共享经济税收法案》中提出通过网络平台兼职获取收入的个人,不论其有无其他职业,只要一个纳税年度内该类收入总额超过3000欧元,将被认定为专职从业者,须要按照规定缴纳税款。

(二)针对难点2

随着增值税电子发票试点的扩大,发票的开具成本逐渐降低,对于发票的开具应当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一方面是完善发票法规建设,明确平台经济开票的必要性和及时性规定,将小额零星交易的开票要求等纳入《发票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是细化平台经济交易环境下发票开具要素的要求。如开具发票备注栏应当注明平台交易单号、第三方支付资金流水号等,提高发票开具的真实性,防止虚开发票等行为。发票开具的便捷应当尽可能地打通区域性壁垒,实现电子发票信息流通查看无障碍。

(三)针对难点3

要强化智慧税务系统建设,完善平台经济相关各方的涉税信息报告制度。在依照《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获取平台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套内外部涉税数据汇聚联通、线上线下有机贯通的税务数据系统;充分挖掘数据潜能,实现法人税费信息“一户式”、自然人税费信息“一人式”的智能归集。以增值税数据系统为例,要推动“一窗式”票表比对系统向“数表比对”系统的转化。针对多个互联网平台中同一纳税主体的交易数据,进行一户式的数据归集,并与该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进行校验比对,以提高平台经济下的增值税征管能力。要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数据的非法外泄,常态化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以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同时要深化税收大数据共享应用,完善税收大数据云平台,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与国家及有关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造规模大、类型多、价值高、颗粒度细的税收大数据,为国家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助力。

(四)针对难点4

对于业务发生地和税收管辖地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问题,需要强化地区间直接的合作监管,完善地区分配制度。参照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管理办法,推行增值税的就地预缴分配制度,减少销售货物的交易发生地税收流失。同时以相对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地区之间税收的合理分配。推动平台经济流转税主管税务机关从平台所在地向业务发生地转变,增强各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经济交易往往容易形成账面无库存、供应链独立于买卖双方之外的情况,平台经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更多关注税收“业务发生地”实质,究其根本,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各地交流协作。规范核定征收政策的具体适用办法,防止税收洼地的形成。尽管目前核定征收并非常见政策,但还是会在地区争抢税源中看到它的存在,税收洼地在争夺税源和降低税负中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但是也存在以逃避税款为主要目的滥用洼地的情况。故此,对于特殊的核定征收应当规范具体的适用情况和适用办法,以避免政策的滥用。

(五)针对难点5

完善平台内经营者的税源登记监管,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共治。对于平台内经营者依法应当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由市监部门与税务机关登记信息,税务机关按照“多证合一”机制,在其首次办理涉税事宜时,进行税费种核定、按规定供应发票等。对于个人通过网络从事便民劳务活动,或者从事网络交易活动,年交易额累计不超过10万元的,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对于这部分个人,采取“自愿税务登记”策略。个人自愿办理税务登记的,由其常住地税务机关纳入临时税务登记管理。个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税务机关按照零散税源管理。个人通过平台取得的收入,由支付方预扣预缴税款。未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个人需要开具发票的,无论是否办理税务登记,均按照现行自然人申请代开发票的规定,由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参考文献:

[1]朱福地.新时期食品制造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纳税,2019,13(24):30-3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

[3]李金星.论企业的税收筹划[J].纳税,2020,14(25):40-41.

第3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科学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26.21;F27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1

一、提升煤炭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

(一)提高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目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为了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及国家对小煤炭企业限制政策的要求,纷纷通过大型煤炭企业兼并落后产能的小型煤炭企业,以达到实现煤炭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及创新生产工艺的目的。因此,煤炭企业提升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及集约化生产经营,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与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竞争优势,促使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

(二)加快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煤炭行业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布局及国计民生,但目前,由于多敌⌒兔禾科笠狄晃蹲非缶济利益,仍采取原始粗放式、破坏式的开采方法进行采矿作业,不但严重破坏周边地质、矿山及饮用水,而且也给我国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因此,我国煤炭企业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与长远发展。

(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运用,我国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受到传统经管管理模式的影响,个别煤炭企业未能及时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实现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可以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其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企业形象,促使其最终成为科学化、现代化的煤炭企业。

二、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个别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仍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束缚,尚未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及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制度。同时,即使个别煤炭企业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但由于煤炭企业缺少内部监管,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或存在执行偏差,不利于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财务核算混乱

目前,多数煤炭企业领导将主要精神放在煤炭开采及安全生产防范工作上,错误地认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只是将经济业务准确地记录,未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各生产加工部门也未对财务部门工作给予必要的配合,最终导致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未能真正实现核算型向管理型财务的转变。

(三)生产加工设备老化

目前,个别地区一些未被关停或兼并的私有小煤矿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及成本费用考虑等原因,未能对采矿、选矿及矿工安全开采设备进行更新,最终导致小煤炭企业存在开采效率低下、矿工面临严重的安全风险、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等问题。

(四)未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

多数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相对计算机信息时代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管理数据仍是纸制格式或未实现企业内部全部共享数据。同时,个别煤炭企业一味追求煤炭产量,未能通过煤炭期货市场对产量作出合理估计,最终导致煤炭产品滞销及资金无法及时回笼。

(五)缺少正确的经济管理观念

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仍未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开采量作为衡量经营目标是否实现的唯一标准,致使煤炭企业出现过度开采及破坏矿山、矿体及环境等问题。同时,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影响,未能对当前煤炭市场行情及国际价格进行关注,最终导致大量煤炭资源滞销及资金周转不灵,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生存与发展。

三、提升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化发展观念

目前,解决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及企业竞争力问题的首要措施就是创新管理理念,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人唯亲”、“以产定销”及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建议煤炭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创新经济管理制度,以创新推动生产工艺及经济管理改革,促使煤炭企业不断壮大及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实现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应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变传统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模式,以适应国际与国内煤炭企业变化及竞争。因此,煤炭企业应根据矿山开采方式、安全生产及人员配置等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并对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以保证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规范煤炭企业财务核算

一是建立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由企业领导带头执行内控制度,以保证企业各部门及员工认真执行及给予财务部门必要的配合。同时,煤炭企业在发挥内控制度对于规范财务核算、保证资产安全及提高防范能力的基础上,应建立内部审计机制,以及时发现企业内控执行及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转变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煤炭企业应逐步提高对财务管理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的认识,由传统核算型财务转变为管理型财务核算。

(四)提高煤炭企业员工综合业务素质

建议我国煤炭企业应严把用人考核关,摒弃传统“任人唯亲”的用人理念,多以开采、矿山等相关专业人才为选人用人标准,以提高我国煤炭行业人才队伍质量。同时,煤炭企业应定期聘请经济管理方面专家、学者为本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应建立业绩考核机制,对于在创新生产工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其投入煤炭行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五)建立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制度

我国煤炭企业除了在追求产品销量外,应以降低产品成本为重要工作目标,以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因此,煤炭企业应编制科学、详细的预算管理指标,并保证各部门及工作人员认真执行该预算指标,严格控制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费用,以较低的成本不断争取市场份额,实现我国煤炭行业长远战略目标。同时,成本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生产部门提供的成本执行差异及改进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并督促各部门按照预算指标进行整改,以保证企业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情况相符。

参考文献:

[1]谷瑞霞.煤炭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观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6).

第4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发展;管理水平;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得不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能够有效规避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开拓者,也是企业经济管理以及面对市场竞争环境的核心,对企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具有指挥和协调的权利。但是,企业领导者必须努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财务控制水平,将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和体系用于企业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般情形下,财务管理主要是建立资金的动态管理形式,实现企业资金的全过程管理。资金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资金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过程,从实物上来看,其具体表现为物质购进、消耗以及销售等。但是从企业流程的价值形态来看,资金是伴随着物质购进、消耗以及销售等,不断地运动,企业所有的分析和决策,以及对企业经济管理过程控制均是基于价值形态。

企业在运用财务管理工具对经营管理进行准确分工和控制时,往往侧重于价值层面,利用价值形态对所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资源的合理控制,以提升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

从价值形态角度而言,财务管理不仅是一种价值管理方式,更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以价值为表现形式出现于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换句话说,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资金动作,而这均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从这点来看,财务管理现已深刻融入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必定会进行多种财务活动,与多个部门、多个相关方面形成经济关系、财务关系。财务关系会随着经济体制、内外部理财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当前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关系包含了市场经济体制特点,主要表现为企业与政府财税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结。而企业在实际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并依靠财务关系而产生应有的效益,这些关系将会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总之,无论企业基于价值形态的财务管理活动,抑或是基于财务关系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也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1.部门协作制度化

由于项目管理部门种类复杂,涉及的流程较多,这对财务工作有很大影响。因此,财务部门应充分地与各管理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地建立和完善协作制度,使各部门管理工作做到有机衔接,保持一致的财务数据,保证整个业务流程清晰、流畅。

2.财务管理精细化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责任大,任务重,而且所有工作量均较为集中。但是企业财务工作必须以资金管理和投资控制为主要核心,努力促进管理理念创新,将各项管理措施逐渐细化,并建立和完善较为规范的、全面的财务运行机制,以使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作用发挥至最大程度。

3.基础工作规范化

基础工作规范化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高效运行状态的保证。企业需严格按照《财务基础工作规范》的具体要求开展财务工作,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做好工作流程设计,财务工作过程中要严格凭证办理手续,将财务监督与控制的各项措施均落实到位,使财务的各项工作处于规范化运行状态。

三、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1.财务实行集中管理

企业应将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均纳入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当中,所有经营活动进行统一调配和核算。另外,还需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实现资金的集中控制及合理分配,实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将有限资金的效用发挥至最大。

2.加强应收账款控制

需真实、完整地记录企业发生的每一笔应收账款,增强从源头进行控制的管理意义。用合同签证形式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严格按照合同手续履行合同和签证条款。提高法律意义,对索债的法律依据要有意识的保存和管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尽量将企业的坏账降至最低,使企业资产更趋完整性。

3.实现预算管理,控制成本

财务部门在设定本年度的预算时,要以上年度收支情况为基础,并结合本年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算编制,本年度开支情况要严格按照预算编制进行。财务部门要定期统计企业的实际收支情况,及时分析不合理预算收支成因,并将信息反馈给企业相关管理者,提高企业决策者制定公司发展计划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4.强化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控制制度,使部门的各个环节均在制度控制下实现规范化运行。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明确各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责任,共同做好出入库流程。对于固定资产,其采购工作需按预算、采购流程、派专人进行管理。企业应该提高对会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等部门对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季度账账核对,年度账实核对的管理制度,同时对固定资产的时间、具置、市场价格等均应熟悉并掌握,以助于企业及时根据实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固定资产结构。

5.提高财务人员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财务信息能够反映和预测某些经济活动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因此,企业应鼓励财务工作人员在重大决策中的用于谏言,重视财务工作人员基于决策而提出的财务信息。财务部门自身要努力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预测职能,深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为决策者及时提出和反馈企业的盈利、经营等各方面能力,保证企业实现持续化发展。

6.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提高,促进了财务管理软件广泛而深入地使用,这极大降低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财务管理软件拥有领先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其有效地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从目前来看,企业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企业需抓住机遇,在企业所有流程范围内引入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使企业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实现最大程度整合,为企业科学化、合理化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据和数据处理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凸显出极为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广大企业管理者所认同。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要着重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赋予财务部门相应的权力范围,以保证企业财务部门独立性,同时,还需努力培养和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大财务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的程度和范围,只有这样,财务管理才能从本质上促进企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定胜.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营效益[J].企业技术开发,2009(06).

[2]张翠屏.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5).

[3]王晖.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第5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人力资源需求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其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需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什么是人力资源需求

人力资源需求(Human Resource Requirement) 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规划,而需要雇用的员工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的需求产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目标、战略服务的。

人力资源需求包括总量需求、个量需求、数量需要、质量需要和结构需要等方面。总量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阶段或时限内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总量,可按照数量、质量和结构来分析和划分;个量需求,则是指某一具体组织在某一具体阶段内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同样可以按照数量、质量和结构来分析和划分。

(三)决定人力资源需求水平的因子

在人力资源需求形成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人力资源的量和质的问题,在影响提高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各种因子中主要包括: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生产需求(或者企业总产值);劳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追加培训的需求;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旷工趋向(或出勤率);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影响;工作小时的变化;退休年龄的变化;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二、经济发展在提高人力资源需求水平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竞争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竞争方面,而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终将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改变其原有的发展模式,向新的水平迈进。

(一)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总量的影响

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不但促进了贸易的增长还有效地吸引了资金,更有利于不同区域制造业之间的转移、推动就业岗位的配置和就业总量的增加。

(二)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发展对不同的行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一方面,部分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如一些不具有特色的没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的行业就业规模会出现较大程度上的萎缩,甚至是彻底的被淘汰。另一方面,某些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行业则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劳动密集型的成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三)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需求的影响

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整体短缺已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市场对高学历人才及职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愿望也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会日益减少,而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所以如何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培训规模,提供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教育服务,是最迫切要求之一。

(四)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

1.国际间人力资源竞争更为激烈。21世纪高新技术人才短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据统计,在今后的几年里,美国短缺高新技术人才85万人,德国短缺高新技术人才10万人,日本短缺高新技术人才20万人。发达国家历来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技环境吸引利用发展中国家人才的现象会愈演愈烈。

2.人力资源在地区间流动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地区间的流动趋势为:贫困地区较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城市间则表现为:中小城市大中城市核心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政策的松动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成熟,不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会进一步加快,地区间人力资源水平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

3.国内企业间的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快。在国内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间的人力资源竞争也被打上了国际竞争的印记。如我国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人才流向仍将保持“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这一趋势。目前来看,国有企业是人力资本的净输出端,在人力资源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外商投资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有较大的比重来自国有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培养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为紧缺的人才。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利于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要能够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有效调整,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发掘和确立自身的优势、在人力资源的流动和竞争中受益。

三、提高人力资源需求水平对海南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怎样才算提高人力资源需求水平

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水平提高的表现有很多种,这里所谈的是当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水平得到提高时,与它的提高有直接关系的原因:1.社会人力资源知识水平的提高;2.社会人力资源数量的提高;3.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4.社会通过多种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

(二)提高人力资源需求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水平的提高,在某些方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从不同方面促进经济的增长:

1.社会人力资源知识水平提高带动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可大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历史不止一次的证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都会引发一场产业革命。从历史上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来看,都是科技大巨大创新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中心从英国、法国、向德国,再向美国的转移,将经济发展史同科技发展史或者思想史结合起来,对比就可发现科技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2.社会人力资源数量增加,经济总量增加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资本量和生产工人在全部劳动中的比例会通过劳动生产率影响经济的增长。

我们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测定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时间序列中,劳动力投入L和资本投入K呈高度正相关。所以,通过分析说明劳动力的生产率较资本的生产率更高。

3.社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解决失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促使经济增长。必要的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这就是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具有的统一性。所谓社会稳定主要指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基本安定。它是与社会动荡相对立的。在一个动荡的社会, 维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都难以建立, 更谈不上经济发展了。古今中外, 尚无一例证明, 一个长时期动荡不安的国家, 其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究其经济根源, 从宏观上看, 若社会秩序长时期不能维持, 就无法形成合理、科学的宏观经济决策, 并对经济运行进行行之有效的社会调节,从而也无法使资源和劳动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最优组合, 影响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从微观看, 社会动荡一般会直接影响职工的精神状态, 使其积极性难以得到正常发挥,特别是一旦职工卷入动荡之中, 生产就会被追中断。可见, 经济发展依赖于社会稳定, 或者说受社会稳定制约。

4.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降低社会生产成本,促使经济发展。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有很多方式,例如,社会政府对人才市场进行完善,打破旧式的被动的运作方式,积极地整合现有市场关于人才资源的信息,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人才培养机构,这样既解决了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减小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节约了社会资源,增加了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它标志着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人力资源问题,那种“人越多,产出越多,越有利于发展”的思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当理性的思考方式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的时候,我们就离人类真正的文明不远了。

四、加速海南经济发展,推动人力资源需求水平的措施

(一)加快经济发展,使高校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

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一方面,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要求高校培养所需人才,把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与高校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等,通过联合攻关,合作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以取得技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重大创新成果,并以此来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以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导向,强化政府作用,完善教育体系

实现高等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延伸,建立继续教育的完整体系、现代科技发展极为迅速,劳动力知识技能只有不断更新和充实才能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这应要求建立起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的终身教育,不断升值。实现劳动力的终身教育,关键是要形成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舍得投入、个人自觉追求的机制。从政府角度而言,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通过强制性的规定,对企业在人力资源培养上的投入作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不断的继续教育成为企业和个人共同的利益取向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职业证书认证等方式,规范各类职业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鼓励社会公众为寻求更好职业而自我学习和充电,并以政府认可的方式对其加以承认。

(三)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引进外来人才

1.搭建引才平台。围绕海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组织行业性、专业性的民营企业人才交流会、引才引智洽谈会和科技恳谈会等,注重组团到人才市场选聘紧缺人才。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协调、联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引进人才、成果带进人才、技术入股拉进人才。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招聘民营企业急需人才,增强公信度,让民营企业从中选聘,降低人才供需双方的风险。

2.出台引才政策。结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和完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经济上的一定奖励。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坚持“宜宽不宜严”,对拔尖人才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想尽办法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第6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内容、水平和方式,一般都要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必须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之上。西万福利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待遇过高,包揽过多,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包袱,养成了国民的依赖思想,改革起来举步难艰。目前,许多国家在建

1、社会保障的需求状况

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迅速扩大。老龄化主要由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引起,尤其是出生率下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银川市为例,自1995年以来,银川市已连续16年保持低出生、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发展态势。人口出生率一直控制在1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在9‰以下,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按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则表示该地进入老年型社会。2004年末,银川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尚处于老龄化早期。预计2020年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将达到14.12%,以后人口老龄化还将继续提高。值得关注的是,银川市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到来,如何解决好由此到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到来的主要问题:第一,退休人员数量增长过快。给养老金支付带来巨大压力。从1987年到2011年底,离退休人员从1.16万人增加9.26万人,净增加8.1万人,增长幅度698%;缴费人员从7.54万人增加到32.29万人,净增24.75万人,增长幅度为328%,缴费人口与离退休人员的人口赡养结构比从1987年的6.5:1下降到2011年的3.48:1。从这个发展趋势看,今后缴费人员要艰难地承担起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我们知道,某一期离退休人员的多少,主要受前一期从业人数多少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区经历了三次就业,银川市也不例外,第一次在1954年-1960年之间,这些职工,在上世纪90年代已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影响所及延续到上个世纪末。第二次就业在1965年-1972年,它所带来的退休影响将延续到2010年左右。第三次就业1975年-1980年,它可带来的退休其影响大约在2015-2020年之间。伴随着就业和退休人数的增长,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退休人数的因素,就是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目前,银川市平均预期寿命为75岁。在退休人数不断增加和人口平均寿命提高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川市离退休人数的绝对数量将迅速增加。第二,为确保发放,各地不得不动用、透支个人账户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绝大部分用于当年养老金发放,银川也不例外,实际积累额小于职工个人账户记账额,形成“空账运行”,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失去保障。第三,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化养老服务带来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老人要求集中收养的愿望日益强烈,但银川市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配套措施,硬件设备,人员经费还不到位,面对的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在城镇,退休职工及需要社会提供保障的老人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养老保险费用、医疗保险费用的负担越来越重,在农村,除无子女者外,家庭仍然是老年人度过晚年的主要形式,但家庭保障的功能在减弱。因此,日益增多的农村老伴人口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另外,我国的经济现实,表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过程,同双万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6000—10000美元左石,而我国目前才达到5000美元,是典型的”末富先老”国家。这些快速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那就是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是硬道埋”,只有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失业保险的需求也在扩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总量上供大于求,就业结构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城乡就业结构、产业就业结构,所有制就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劳动力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就业结构调整需要,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急速增加;我国加入WTO后,对就业形势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加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按照目前的失业保险费率收缴的失业保险基金,远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为了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只有大力发展经济,筹措数额较大的失业保险费用。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也在增加。改革开放发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的贫困间题仍然存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新建立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政府对陷入贫困的人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救济制度。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保障标准完全取决于当地的财政收入 ,如果当地的经济发达则保障程度也就较高。

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来的社会保障需求是较大的。

2、社会保障资源的供给状况

社会保障资源的供给状况也就是社会保障所能达到的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保障的资源来源于政府财政、企业和受保障者个人缴费,这三万面的承受能力决定了如何设计社会保障制度。

1999年9月,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这一项完全由政府提供供给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财政收入,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低保的水平,保障水平不能过高。过高政府则无力承受。

第7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关键词:渔业产业体系 生态渔业 海洋经济 发展

河口区地处黄河入海口,海岸线长214.21公里,浅海海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荒碱地567平方公里,宜渔荒碱地面积147万亩,沿海营养盐含量丰富,初级生产力高,生物资源多样,具有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一、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渔业基地

近年来,河口区紧紧围绕现代渔业建设,按照“展开东西两翼,实现错位发展”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结合东西部渔业发展特点,打造东西两个增长极。自2013年开始规划建设东营河口生态渔业区,该园区东起挑河、西至潮河、南起生态河滨海大道、北至-5米浅海等深线,面积100万亩,分为浅海50万亩、滩涂50万亩两大板块。渔业区建设期限为5年,总投资65.6亿元,分期建设,逐步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建设一流基础设施

近年来,实施了以保安全、惠民生等为重点的渔业设施建设,夯实渔业产业发展基础,渔区、渔村、渔民得到长足发展,渔港设施进一步完善。黄河口国家级中心渔港及海洋经济产业园推进顺利,目前已投入资金1.2亿元,所有基础工程已全部完工,2012年7月开港通航;产业园建设按照“港园一体”的发展思路,正在实施渔港综合开发和渔民村建设,努力打造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

(三)加大培植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升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渔业科技投入,迅速培植龙头企业,切实提供金融信贷扶持,项目扶持,推动渔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区已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基本实现了公司加渔户、产供销、技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运作。建成渔业合作组织16个,社员达1500余人;渔业协会4个,会员150人。培育养殖示范户200户,增强了渔业活力。

(四)双管齐下,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区针对渔业生产实际,时刻拧紧“安全筏”,推行水产品标准化养殖,落实“两项登记、五项制度”;积极开展水产品整治及药残抽检,近年来,共抽检14批次、122种水产品及苗种,抽检覆盖率100%,抽检合格率100%,开展渔业病害测报、渔户调查及池塘信息采集工作,连续5年实施卫生状况监控及贝类划型,从源头保障了水产品安全。

(五)强化科技引领,促进渔业上水平

近年来,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先后实施国家星火计划《浅海滩涂贝类规模化养殖》、《渤海梭子蟹规模化繁育及养殖产业化开发》等渔业科研项目23项,解决了一批重大的关键技术难题,与中科院海洋所联合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文蛤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硬壳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区现有渔业从业人员1.1万人,其中渔业科技人员38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0人。

二、存在问题

(一)海洋渔业受市场影响大,渔业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以海参为例,近年来,海参品类逐渐向大众消费品回归,海参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但受近来市场及“三公消费”和福建、浙江等地海参养殖业膨胀的影响,海参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海参价格一直维持低位。目前,海参育苗、养殖成本价格不断上涨,但海参苗种及成参价格持续走低,使养殖户的养殖成本翻倍。据了解,春季鲜参价格在40-50元/斤,苗种价格60-70元/斤,市场处于低迷。

(二)海洋渔业发展起步晚,特色优势不明显

海洋渔业发展起步晚,标准较低,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低质贝类品种多,名优特精品种少;粗放养殖面积多,工厂化养殖、立体养殖、多品种精养少;直接出售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这种对资源缺乏综合利用和对产品低层次开发,导致了收入不高,效益低下。目前,我区养殖品种大约10余种,但名优特精品种只有海参、大闸蟹、沙蚕、梭子蟹、对虾等。

(三)新型渔业经营主体薄弱,带动作用不强

目前,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较快,在渔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组织领导力、配套服务缺位、政策扶持不够、主体规模较小、组织管理松散。各种渔业养殖合作社发育不充分,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家庭渔场刚刚起步,还无法适应当前渔业生产高速发展的需要。

(四)海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近海海域污染源增加,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是通过入海口污染、水养殖污染等等。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海洋生物产卵育幼海域破坏严重。海洋生态体系失衡,生物栖息地面积大海幅萎缩,传统海洋经济资源匮乏,海水养殖品质下降。同时,区内有几条排河水质不达标,尤其以潮河最为严重,造成一定程度的海水污染,需加大监管力度。

(五)渔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支撑力有待完善

河口区养殖规模较大,模式多样,品种多而杂,但目前全区现有渔业技术人员38人,渔业技术推广人员9人,仅占渔业从业人员的1‰,水质、病害检测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对数量多、知识层次不高、以家庭为主的养殖户来说,养殖病害监测和预防与防治工作仍是完全凭经验进行,导致渔业病害的频繁发生,给水产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养殖面积减少,养殖产量下降,部分池塘减产、绝产、闲置,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影响了全区渔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建议

(一)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渔业

为有效开发近海资源,加快传统渔业优化升级,我区依靠特殊的海洋区位,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渔业生产实现了由单一养殖向综合育养过渡,形成了梯次分明的海洋渔业产业带。重点发展浅海贝类、海参育养、立体养殖和溴盐加工,逐步形成了渔盐一体、高效生态、循环利用的发展格局,有力的带动了海洋渔业向设施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西部,依托100万亩生态渔业区建设,大力发展渔盐一体化和浅海增养殖,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生态示范区;东部,以黄河口中心渔港和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发展港口经济、海洋服务业、海产品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集渔业生产、加工、仓储、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海洋产业基地。

(二)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加快实施渔业产业化

一是加大渔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现有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坚持“五指并拢,攥紧拳头”的投入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培植华春公司、通和公司等龙头企业,促使其迅速膨胀规模,提高效益。二是抓好渔业基地、龙头企业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从规模、水平、外向型经济三方面入手,加快标准化渔业体系建设,切实改善水产品品质,加快培育渔业市场主体。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产品品位,打造“黄河口”产地品牌。全力培植华春、振宇、通和等一批产品特色突出、信誉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促其扩规发展,打造区域型龙头企业,提升国内外市场知名度。

(三)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加快渔业科技体系建设

一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广泛招揽科技人才,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依托大院大所的科技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引进人才及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发展优质高效渔业。二是渔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渔民群众的技术素质。三是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渔业质量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渔业环境监测、渔业行业标准化等四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

(四)强化环境保护,涵养恢复海洋资源

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合理调控海洋渔业养殖规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深入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不断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增强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海洋综合管理,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大对排河污染的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第8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一、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只有加强对集体经济产生的问题的分析,找出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才能实现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对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村级集体经济出现负债现象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收支缺口比较大,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的现象。造成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既有人为的也有体制上的。所以基于负债情况出现的复杂性,国家政策变动或经营管理不善都会造成集体经济企业的亏损或倒闭,这就导致了集体经济存在较多的债务。

(二)村级集体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日渐变小

虽然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存在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但是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得集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镇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变革时,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大多被变卖,逐渐退出了经营领域;第二,国家和省市区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资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也造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日益变小;第三,当前一些较大的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往往会到农村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为了实现经济的总体发展,大多会积极抓住招商引资的机会,这就使得农村为了迎合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会相应地削弱或消除原有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发展计划,这也相应地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社会负担日渐沉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其任务非常之大。具体来讲,第一,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事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诸如道路施工与维修、垃圾回收与清理、水电建设与维护、社会治安、农民医保、五保户供养、低保供养等方面;第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税取消的政策的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相比之间更加重大;第三,当前国家在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建设以及社会事业支出时,改变了以往国家全额支付项目建设资金的政策,而是实行“财政出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的“两点”政策。此类政策的实施更是无形之中加剧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这就要求农村企业组织必须适时地进行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来实现资金的流转,造成了原有经济发展项目的滞后发展。

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国家对广大农村实行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要想真正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必须在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结合集体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水平的发展策略。所以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必须从外部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的自身发展这两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1.加强农村的领导组织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村支书和村主任等职位要进行严格的人才选拔,发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政治强、素质高的年轻人来担任具体的职务,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第二,加强对农村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要让领导班子成员明确自身责任,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条件下,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另外,还要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其集体经济的经营能力;第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将领导班子成员的业绩与其收益进行直接挂钩,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2.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模式单一、经营管理存在很大弊端,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特别大,每年中央都会对农村进行财政拨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支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落后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农村资金进行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二、三产业,进行集体经济项目的建设,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第二,要加大对贫困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经济政策和行政拉力相结合,对其进行项目安排和资金上的倾斜,实现各个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农村都能获得较快的发展。

3.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

农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积极、合理地借鉴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模式,例如当前企业实行的股份合作制制度等。对农村经济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就是将农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全体村民之中,通过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能有效解决当前集体经济普遍存在的权能结构错位、监督机制失灵以及产权主体缺位等问题。就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能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造一个运行高效、产权分明的全新的运作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操作程序的规范性,积极贯彻民主决策,对股份制经济参与人员实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在增强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的同时,做到对全体村民合法利益的保护。

4.结合农村特点,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数量众多,各个农村具体的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将国家政策的普遍性与具体某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对不同农村的不同发展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经济发展措施。具体来讲,就是要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第一,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发达村、较发达村和欠发达村实行不同的经济推进步骤,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第二,结合每个农村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其发挥集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对地处山村的农村而言,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进行野生作物种植或特色景观旅游等;对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发展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力的农村而言,要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打响自身企业的品牌,依靠科技的发 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依靠自身发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创新

1.对集体存量资产进行盘活

当前的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大多是指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企业。针对当前企业效益下滑、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盈亏参半等问题的出现,对集体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和运作,能实现集体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具体来讲,主要是实行经营产权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产权进行向外租赁和承包,利用租赁承包所得的资金进行农村的经济建设。一方面可以将资金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资产和资源的开发,通过租赁和拍卖实现集体资产由以实物为主向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能促进集体资产的滚动发展以及保值和增值。

2.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实现向外流通。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所以应该围绕极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交易市场,建立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产业化的发展。结合农村的发展情况,可以充分利用街道、工厂、城镇等地理位置的优势,采取大户挑头、集体主导、摊贩唱戏的多元化形式,建立专业的销售市场。另外,还应该组建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与农民签订农作物产销合同,实行产加销的流程作业,这种一条龙服务模式的开展,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还解决了农民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实现了农民增收。

3.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论是从经济基础、资金投入方面,还是从经营管理、发展环境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弊端和缺陷,所以,农村集体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必须进行积极的招商引资。具体来讲,一方面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外来资金,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招商引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可以通过多元参股的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办一些运作活、机制新、上档次的较大规模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项目。新的发展项目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外来资金的合理利用,还能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外来资金。

4.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处理进行积极的开源,引进外来资金,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节流,也就是要有效规范村级领导干部对农村财务的使用。首先必须健全村级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村务公开制度;其次必须做好资产界定和资产核算工作,对农村的账务进行公示,实现透明化村务管理;最后还必须减少村级干部用于办公和接待的费用支出,要实现对农村财务支出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将开源和节流的具体措施应用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来。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在加大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必须发挥农村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通过对其具体经济特色的研究,实现政策的普遍性和农村具体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的有效结合,以此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韩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发展研究,2010(07).

林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与对策.现代农业,2012(11).

第9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模式主要有合作制、公司制和社区股份合作制,这三种改革模式各有其优势和不足,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这三种改革模式各自的特点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而选择恰当的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模式。我们知道,合作制是以劳动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为特征的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即使合作社有盈利,也不是按股金的份额分配,而是用于公共事业或积累,或社员按交易额和贡献比例返还。合作制实行的是民主管理,对合作社重大事务的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制的平等表决权,股份的多少与投票权无关;合作制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社员有入社和退社的自由,社员退出时,可以领回自己的股金。而公司制是以资本结合为特征的营利性组织,公司制实行的是股份民主,股份额的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从而决定对公司的控制权。公司制一般不允许退股,但可以转让和流通。社区股份合作制介于合作制和公司制之间,是一种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财产管理制度。它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确定农民对集体财产的个人占有权、利益分配权、民主决策权和民主管理权,将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股份合作社,实行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分开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职能机构分离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一般而言,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潜力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大的地区,可以考虑合作制,加大“农民+合作社+公司”这一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力度,鼓励农民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在那些比较富裕,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为股东比较多且资产的数额比较大,所以比较适合推行公司制,而且能够完全打破区域的封闭状态,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城市化进程中,已列入城市建设规范范围之内的农村可以考虑社区股份合作制,将集体经济的运营和公共管理逐步分离,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股份合作社转向社区委员会承担。上述案例中的李家庄村选择了社区股份合作制这一改革模式的原因有两点:首先,由于李家庄村临近潍坊市市中心,而村中的土地在城市化的扩张中不断升值,村集体资产也迅速增加,这实际上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以采用公司制改革中资本结合的方式来明晰产权,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农村闲散资本,发挥了公司制的优点。其次,由于李家庄的经济基础并不牢固,农村居民缺乏市场意识,而且很多经济建设的方案要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些因素对完全采取公司制改革模式造成一定的障碍。而此时可以采取合作制中劳动结合的方式来利用农村地区闲散而没有组织的劳动力,充分发挥合作制的优点。正是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三种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模式各自特点的把握,李家庄村才最终选择了社区股份合作制这一改革模式。这样一来,李家庄村的选择既考虑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的市场意识,又利用了闲散资金,最终提高了村民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能力,实现了农村与大中城市的对接。

二、案例调查设计与绩效评价

为了评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专门对李家庄村的改革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采用现场访谈、填写问卷的形式,得到有效问卷80份。1.受访者的具体情况就业”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其中包括非正规就业。具体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2.受访者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关注度被调查的80人中,多数村民对本村的集体资产改制持支持态度并较为关注,占82%;73%的村民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非常有必要;76%的村民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给予肯定;85%的人对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后集体经济发展前景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3.受访者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满意度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后,在集体经济的监督和管理、资产经营和资金使用、改制后对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满意度、目前的家庭生活水平状况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村民较为满意。4.改革成效李家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优先选择了股份合作制,保证了组织建设的稳定,克服了产权不明晰等弊端,在保障公平、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资产增值。(1)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农民利益。李家庄村实现了村民共享集体资产以及收益的增值,改革后该村居民持续增收,形成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好局面,保证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管理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实现了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到按股共有的转变,既维护了农民的民利和经济利益,又有利于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2)强化了集体资产的管理。改革后该村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从而建立了更为科学、更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避免了集体资产被侵占、挪用、浪费,从体制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农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此外,通过清产核资,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一目了然,百姓心底有了数,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3)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改革明确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初步解决了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李家庄村由“两委”班子直接支配人、财、物的领导方式,理顺了农村各种关系,权衡了各方面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长期以来因土地征占、资产处置、收益分配等引发的干群矛盾。(4)转变了当地农民的观念。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是一场制度改革,更是一个不断解放农民思想的过程,该村村民在改革中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逐步提高了产业化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逐渐成为懂市场、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农民。

总之,李家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是较为成功的,达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期盼和要求。李家庄村的改革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实现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在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李家庄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同样也存在着部分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缺乏懂经济、会经营、善理财的专门人才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