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统计学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知识点

第1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一、人的生命意识: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建立的基点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吸收、表现和改造的灵智和欲求。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人的生命意识确实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点。只有构筑好这个基点,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发生碰撞,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发生碰撞。那么,怎样构筑生命意识这个基点呢?可主要借助作为语文学科生命意识外延的情、理、知、能。情即维护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喜怒哀乐爱憎,这是生命意识的启动;理即进步的科学的理念,这是生命意识的升华;知即读写听说的语文知识,这是生命意识的凝聚;能即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是生命意识的实践。根据外延的这四个方面,从“情”入手,筛选出课文中能使学生动情的诱导物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学生对课文动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情感转化为理念达到情理统一。

二、融和着人的生命意识的语文学科的重心和内核:语文教学方法操作的视点

1.对准语文学科的重心。语文学科的重心来源于语文学科的本体。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体就是把语言组合成的文章编制成为系统,通过教师运用它来进行施教,使学生掌握语言组合知识和形成语言组合能力(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因此,从语文学科的本体来考察,其重心是什么呢?有人提出,无论是语言文字、文学、文章还是文化,都离不开语言,所以其重心是语言。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必然误导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涉及的范畴,包含了语言现象、规律、理论以及应用等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以语言为重心,那就等于语文学科是一个大杂烩,而且中学生也没有必要这样来学语言,也负荷不起这样的负担。事实上,语文学科的重心应集中到以文章为形态的语言组合上。这就是为什么对许多同样的词语,有的人可以组合成精美绝伦的妙笔佳作,有的人却糟蹋成平庸乏味的大杂烩的原因所在。

2.对准语文学科重心的内核。内核,即内部质地。关于语文学科重心的内部质地生成,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社会学认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作交际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物理学认为它是可以充当人们思维的物质外壳;传播学认为它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这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以文章为基本形态的语言组合的质地生成,但都带有片面性:着眼于语言与外部事物的关系,只停留在“语言”这一层面。而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因子是约定俗成的,各自根据需要赋予不同信息于其中的,因而说它是工具,不能正确解释作为言语的以文章为形态的内部质地生成。

三、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意识能量的交流: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支点

为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工程运转的语文教学方法操作,一定得通过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进行,而且还要有一个支点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最有影响的有五种主张:主体主导说、双主客体说、教学相长说、双边活动说以及信息传输说。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建立师生关系的客观规律。第一种是从认识论的侧面,倡导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第二种是从辩证法的侧面,认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从教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方面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第三种是从人际关系的侧面,它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此其之谓乎?”第四种是从行为学的侧面,它是说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第五种是从信息论的侧面,它认为知识就是一种信息,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出与接受、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事实上,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支点就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意识能量的交流。因为,语文学科内容的主体部分是课文,这些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回荡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教师要教学生学好这些课文,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把自身的生命意识能量释放出来,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能量的释放,从而把课文的生命意识作轴心,并围绕它,使教师的生命意识和学生生命意识发生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第2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一、把握儿童好玩的天性,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游戏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能产生浓厚且持久的兴趣。有了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儿童的潜能,而信息技术是实践操作与游戏的完美结合,正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展开“游戏教学法”,既遵循了学生的游戏天性,又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点。

例如,我在进行《修改图形》一课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在上课之前打开QQ游戏,津津有味玩着其中的“找茬”,以故意找不出两者间的区别来吸引学生一同参与。学生一看老师都找不出来了,就一起帮忙找,在学生帮助下,闯下了一关又一关,看到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说:“你们想玩吗?”“想!”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起来。“想玩可以,但老师想给你们一个难度较大的游戏,不知道你们敢不敢挑战?”“敢!”于是我就趁势提出要求:“不但要找出两者间的不同地方,而且还要利用画图工具将两者间不同的地方改成相同的。为了让你们快点完成游戏内容,老师先给你们简单地介绍一下画图工具的一些基本用法。”学生听后,非常认真地听我讲解,很快就掌握了画图工具的常规用法。这样,我将知识的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出于对游戏的兴趣,学习的效果都非常好,并在游戏之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二、抓住儿童好胜的心理,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几乎每个儿童都有好胜的心理,只不过有的表现强烈,有的表现含蓄。适度的好胜心理有利于儿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儿童顺利解决问题。针对这一特点,我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以“赛”激起儿童的好胜心,以“赛”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以“赛”进行有效的教学。

我在进行《做个小小打字员》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单字和词组,并学会保存文件内容。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设置这样一个比赛环节,首先出示一段文字: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然后说:看谁最先将这段文字录进电脑。因为孩子们没有学过汉字录入方法,所以你瞧瞧我,我瞧瞧你,看着学生一脸无奈,我接着说:只要你们认真跟我学,就能很快掌握这个方法,现在看谁学得又快又好。于是学生们认真听我讲解,很快就学会了“ABC输入法”,并利用所学,争先恐后录入汉字。学生在好胜的心理作用下,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

三、基于儿童好动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儿童好动,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他们在多动中完善神经系统,在多动中感知着世界。而信息技术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与儿童好动的特征不谋而合,正是基于儿童的好动和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利用儿童好动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学徒制;优缺点;启示

一、传统学徒制的优点

①传统学徒制是全程教育。师傅在培训徒弟的过程中负有全面教育的责任,包括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读、写、算等文化知识教育及思想品德。

②师徒之间关系紧密。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学徒制早期都是父子传授,然后过渡到师傅收养子做徒弟,这难免保留着父子般的亲密感情。这种感情不亚于血浓于水的亲情。

③技术精湛。传统学徒制是师傅以口传手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徒弟通过足够长的时间去学会一样东西,所做出来的产品富有人文气息;徒弟不以获取工资报酬为主要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非常认真,可以做到精益求精。

④学徒目标明确。拜师学艺,之所以会拜其为师,只因其人熟练掌握某一技能,学徒想通过他来掌握这一技能,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⑤师傅可以直接向徒弟传授技艺。

二、传统学徒制的缺点

①培养时间比较长。传统学徒制属于个别教育,学徒大多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学徒期特别长,教育效率低下。

②市场生存空间小。传统学徒制由于要求很小的师生比,效率低下,不适应工业化体制的需要。并且手工产品利润价值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市场生存空间很小。

③人生依附关系重。对于学徒而言,与师傅的感情深厚,由于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他们人生依附关系重。

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使培养出的人能够强化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而现在学校只是把眼光盯在出成绩,主管部门只看重升学率,社会各界只认出了多少高考状元,学校的育人功能单一到如此地步。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没有过硬的技术基础,技术人员供不应求。

现代的学校教育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横向,纵向发展。

对于职业教育,应推行现代学徒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通过大众化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现有学历特点的职业教育改造成职业培训,即让职业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不论初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研究生毕业,如果要进入技术、技能岗位就业,就必须到通过学徒制接受职业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证书上。二是全面推行劳动准入制。制定和规范行业入职标准,未经学徒培训不能进入相关企业行业。三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引导、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对接受学徒培训的企业进行经费支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从学徒制课程开发到结业标准制定与考核,都有相应组织和部门负责,并且既分工又合作,确保学徒制有效推行。

第4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玉米;吉单631;生物学性状;产量;吉林桦甸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09-01

桦甸市属于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域,具有常年降水量大以及低温寡照的气候特点[1-2]。市场销售的玉米品种超过100种,种植户很难选择种植的品种,严重限制了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为此通过10个中熟新品种的筛选试验,明确该区域种植的最佳品种,以期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设在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向阳村某农户责任田,试验地土壤为冲积土。试验区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5.6 g/kg、水解氮186.62 mg/kg、速效磷63.94 mg/kg、速效钾148 mg/kg,pH值4.48。

1.2 试验材料

试验玉米品种为吉单631,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试验用肥料尿素、二铵、氯化钾,由桦甸市延庆农资有限公司提供。N、P2O5、K2O施肥量分别为200、100、100 kg/hm2,1/3氮肥、全部的磷和钾肥在起垄前一次性施入原垄沟中作底肥,2/3氮肥于6月下旬作追肥[3-5]。

1.3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密度的不同,设5个处理,分别为3.0万株/hm2(A)、4.5万株/hm2(B)、6.0万株/hm2(C)、7.5万株/hm2(D)、9.0万株/hm2(E)。3次重复,随机排列,试验区设6行,行长10 m,宽60 cm,小区面积36 m2。5月28日播种,深度3.5 cm。

1.4 试验调查、测产与考种

进行出苗期、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的调查。吐丝期调查植株高度、穗位高度、茎粗。收获期对小区10 m2内的全部果穗进行测产,选取代表性的10穗晾晒风干。考种时测定果穗穗粒数、百粒重及籽粒含水量,得出籽粒含水量14%的产量[6-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的出苗期、早发性、拔节期没有差异。抽雄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吐丝期最早的为处理A,最晚的为处理D、E。成熟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的植株高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处理 A、B、C、D、E。穗位由低到高依次为处理A、B、C、D、E。茎粗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A、B、C、D、E。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各处理收获穗数由多到少排依次位为处理E、D、C、B、A。穗粒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处理A、B、C、D、E。收获粒数由多到少排位为处理E、D、C、B、A。千粒重由大到小排位为处理A、B、C、D、E。产量由高到低排位为处理E、C、D、B、A。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各处理生育期可知,出苗期最早、早发性、拔节期没有差异。抽雄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吐丝期最早的为处理A,最晚的为处理D、E。成熟期最早的为处理A、B,最晚的为处理D、E。株高由高到低分别为处理E、D、C、B、A。穗位由高到低分别为处理E、D、C、B、A。茎粗分别为处理A、B、C、D、E。从产量构成及产量可知,收获粒数由多到少排位为处理E、D、C、B、A。千粒重由大到小排位为处理A、B、C、D、E。产量由高到低排位为处理E、C、D、B、A。

通过吉单631的不同密度试验,处理C、E的产量高,分别为12 523.44、13 571.71 kg/hm2。处理C、D的产量相近,而处理D比处理C的种植密度大,其播种量大,增加播种量,同时增加播种种子的费用以及田间管理的费用。因此,吉单631种植密度选择6.0万株/hm2较为适宜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方向前,杨粉团,付稀厚,等.吉林省润湿冷凉区玉米吉单198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199-202.

[2] 方向前,曹文明,丁绍文,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种业,2013(4):40-42.

[3]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7,27(4):296-297.

[4] 方向前,赵洪祥,包军善,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试验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5):10-12.

[5] 方向前,边少锋,柴寿江,等.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183-185.

第5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阳极材料采用掺硼金刚石薄膜板状电极,研究了电化学氧化中电流密度、电解时间、pH、氯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影响,以及电解前后藻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影响因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显著。抑藻效果随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电流密度为17 mA/cm2时藻细胞出现破裂、细胞内物质流出的现象,抑藻效果较好;当电解时间为20 min时,可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再增大电解时间,对抑藻效果无明显促进作用,初始pH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可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抑藻效果与溶液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浓度成正相关,当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6 mg/L时,可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无氯离子时,藻细胞在4 d后出现继续增长现象。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生长抑制;细胞形态;氧化反应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density, electrolysis time, pH , Cl- and SO2-4 concentration on the inhibi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 was investigated by Borondoped diamond plate electrode. Algal cell morphology before and after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inhibition of algal cells. The inhibition of alga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urrent density and electrolysis time, which are good at 17 mA/cm2 because of leading to the rupture of algae cells and outflowing of intracellular substances. Completed inhibition of algae could be obtained after 20 minutes. More than 20 minutes Electrolysis time have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inhibition of algae. Completed inhibition of algae could be obtained under the initial pH in neutral and acidic conditions. The inhibition of algae increase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Cl- and SO2-4 in the solu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Cl- of 6 mg/L could complete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algae cells. The algal solution without chloride ion continue to grow after 4 days.

Keyword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orondoped diamond; cell suppression procedures; cell culturemorphology; oxidation

蓝绿藻是自然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它不仅影响湖泊水质,更威胁饮用水安全,如果藻类去除不够彻底,将直接影响饮用水水质。化学除藻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如氯化除藻、臭氧除藻、高锰酸钾除藻,它可直接杀死藻细胞而防止藻类的再次繁殖,但投加的化学药品会产生二次污染[1]。

电化学杀藻一方面源于外电场对细胞膜的电击穿透、对细胞代谢的电渗和电泳作用,导致细胞质流出,藻类死亡;另一方面源于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如・OH、ClO-、O3、H2O2、S2O2-8等)[23]对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破坏,以及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从而达到杀藻并抑制水体中藻生长的目的[4]。Lacasa等[5]认为活性氯等氧化性物质是电化学氧化杀灭大肠杆菌的主要原因。Patermaraxis等[6]指出电场本身对微生物细胞是有害的,电场可以导致不可逆的膜渗透现象的发生,从而致使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电解过程产生的氧化性物质中,HClO、ClO-、H2O2、S2O2-8等在水体中的半衰期较长[7],进一步加剧了已经受损藻细胞的损伤程度,达到杀藻且持续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Liang等[8]使用RuO2/Ti电极研究了电化学对藻细胞的即时杀藻效果,证明了电化学方法可有效灭活藻细胞;Xu等[9]研究了RuO2/Ti电极电化学氧化的抑藻效果,发现RuO2/Ti电极可有效抑制藻细胞生长;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Borondoped diamond,以下简称BDD)特性优良,电解中产生的・OH容易进入主体溶液,更多地参与藻细胞的氧化,且的电极表面活性点也增加了电化学的直接氧化[10]。Mascia等[7]使用BDD电极预处理小球藻,研究了不同Re及电流密度情况下BDD电极对藻细胞的即时灭活效果,发现BDD电极可有效杀死藻细胞。

BDD电极对藻类生长抑制的研究并无报道,笔者以BDD为阳极,利用BDD电极的优良特性,研究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初始pH、氯离子浓度对高浓度含藻水中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处理前后藻细胞形态变化研究杀藻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装置

整个反应系统由电源、磁力搅拌器、电解槽、电极板组成。电解槽为300 mL烧杯,实验有效容积为300 mL。阴极及阳极均采用板状电极,分别为AISI201型不锈钢和钽衬底BDD薄膜电极,极板间距为0.7 cm,有效面积为29.25 cm2,极水比(阳极工作面积与实验有效容积之比)为0.097 5 cm-1。〖JP+2〗电源由M8872型直流电源(5 A/30 V,美尔诺)提供,电解过程中保持电流恒定,并用781型磁力搅拌器对实验水样进行搅拌,保持转速为250 r/min。

1.2实验对象

实验采用的藻N为铜绿微囊藻,购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编号为FACHB315,尺寸大小约为3~6 μm。将铜绿微囊藻置于BG11培养基中,并放在恒温生化培养箱(spx250BG)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6 ℃、光照3 000 lx、光暗比14〖DK1〗∶10,每天对藻种进行摇晃2~3次。当藻种培养至7 d(对数生长期)后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所用玻璃器皿均由高压锅在温度121 ℃下灭菌。

1.3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前,用灭菌过的BG11培养基稀释藻种至1.2×109~1.4×109个/L(OD680为0.065~0072)作为实验水样,放置1 d后开始实验。研究离子浓度对抑藻效果影响时,先用0.45 μm滤膜真空抽滤后再用无氯离子或无硫酸根离子灭菌过的BG11培养基稀释至1.1×109~1.4×109个/L,放置1 d后开始实验,电解前加入相应离子浓度NaCl、Na2SO4。实验过程中采用恒流方式供电,所处室温为22±2 ℃,电解前用0.1 mol/L HNO3或0.1 mol/L NaOH调节实验水样pH,pH通过PH301型pH计(HACH,美国)测得。

电解结束后将处理过的水样置于250 mL锥形瓶中进行培养,并测定0~8 d同一时间点实验水样在680 nm处的光密度值,以评价BDD电极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一定电解条件下的藻细胞在电解前后的形态变化。

1.4分析方法

藻细胞密度最直观地表达生物量多少,可通过血球计数板和光学显微镜(BA310,MOTIC CHINA GROUP CO.LTD)直接计数。同一藻样观察3次,每两个计数值相差范围应小于15%,否则,重新计数,取3次的平均值进行藻密度计数[11]。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HACH,DR5000)对藻液进行波长扫描,其在680 nm处有最高吸收峰,因此,用光密度OD680间接表示藻的生长变化[1213]。

藻细胞形态的观测,观测前首先将电解前后藻溶液进行离心浓缩,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固定、脱水、置换、干燥、离子溅射镀金后使用MIRA 3 LMH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14]。

2结果与讨论

2.1电流密度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电流密度不仅影响电场强度,也影响电化学中羟基自由基以及氧化性物质的产生量,因此,提高电流密度,将直接加快电化学氧化进程[1516]。在电解时间为20 min、初始pH为7、初始藻液OD680为0071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处理后8 d内的生长状况及藻细胞灭活率见图2。

由图2可知,与对照样相比较,不同程度的电流密度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且电流密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当电流密度为5 mA/cm2,电解后培养至4 d时,藻液的光密度OD680由0.71下降为0.060,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在4~8 d时间内,OD680由0.060上升为0.084,表明在此电流密度下藻细胞有一部分受到损伤死亡,但大部分仍能继续繁殖,所以,5 mA/cm2的电流强度并不能抑制彻底藻类生长。当电流密度为10、15、17、20 mA/cm2时,在0~8 d培养过程中,藻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再变为无色,且OD680逐渐下降,表明在此范围内的电流密度产生的氧化性物质可达到彻底抑制藻细胞生长的目的。对10、15、17、20 mA/cm2条件下通过藻细胞计数方法求得藻细胞灭活率,由图2可知,当电流密度为10、15 mA/cm2时,藻细胞灭活率在初始阶段上升缓慢,表明藻细胞在此电流密度下的损伤程度较小或较少藻细胞受到损伤,而损伤程度较小藻细胞裂解速度较慢。因此,在初始阶段,受损藻细胞在显微镜下仍然能够观察到完整的形态,而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这些藻细胞不断裂解死亡,灭活率不断上升。当培养至8 d时,藻细胞灭活率分别为73.3%、88.0%。而当电流密度为17、20 mA/cm2时,藻细胞灭活率相差不大,且均在初始阶段上升很快,当培养至2 d,藻细胞灭活率已经达到70.0%、75.0%,表明藻细胞在此电流密度下受到较大程度损伤或受损伤藻细胞较多,在培养初期大部分藻细胞裂解死亡。当培养至8 d时,灭活率可达94.7%、95.1%。

对不同电流密度下所需能耗进行分析,由图3可知,较高电流密度所需能耗较大。当电流密度分别为10、15、17、20 mA/cm2时,所需能耗分别为403、4.71、5.17、5.64 kWh/m3。虽然,电流密度为20 mA/cm2的灭活率与17 mA/cm2的灭活率相差不大,但能耗却高了0.47 kWh/m3。同时,考虑藻液在处理后的8 d内有较好的灭活率且较经济的情况下,选用电流度17 mA/cm2作为BDD电极抑制藻细胞生长电流。

2.2电解时间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在电化学氧化技术中,电解时间是一项重要参数,不仅决定了处理效果的好坏,而且与能耗相关[17]。为了在较低的能耗下达到藻类的完全抑制,在电流密度为17 mA/cm2、初始pH为7、初始藻液OD680为0072的条件下,研究了电解时间分别为10、20、30 min时铜绿微囊藻在电解后8 d内的生长状况,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当电解时间为10 min时,藻液OD680在电解后由0.072下降至0.065,这是由于电解过程中的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导致的细胞死亡。而在后续培养8 d时间内,藻液逐渐变绿,OD680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表明只有一部分藻细胞受到严重损伤,破损程度较小及未受损藻细胞仍可继续生长。这可能是因为:当电流密度及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化学产生的氧化性物质的量是一定的[18]。当电解时间为10 min时,产生的氧化性物质的量较少,并不足以全部裂解藻细胞,而在后续8 d培养过程中藻细胞呈现继续生长的现象。当电解时间为20 min时,后续培养过程中藻液逐渐由绿色变为无色,且OD680稳定下降,说明此条件下可达到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目的。当电解30 min时所需能耗为7.58 kWh/m3,较电解20 min时高2.41 kWh/m3,且较20 min条件下抑制藻类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因此,电解时间选为20 min。

2.3初始pH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电化学氧化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氧化性物质的种类受溶液pH影响[19],且铜绿微囊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不同[20]。为了考察初始pH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在电流密度为17 mA/cm2、电解时间为20 min、初始藻液OD680为0067的条件下,研究了初始pH分别为4、6、7、8、10时铜绿微囊藻在电解后8 d内的生长状况以及电解后溶液pH的变化。

由图5可知,藻液初始pH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而在碱性条件下并不能得到完全抑制。当初始pH为4时,电化学即时杀藻效果是最好的,这是因为此条件下电解产生的气泡尺寸与藻细胞尺寸相近,一部分藻细胞通过电气浮作用被带至溶液表面。把漂浮在溶液表面的藻细胞接种于新鲜培养基进行培养,其OD680在8 d时间里从0.027下降至0.018,说明通过电气浮漂浮至溶液表面的藻细胞已经受到损伤[21]。当pH为4、6、7时,处理后溶液OD680持续稳定下降,表明在此范围内藻细胞受到氧化性物质氧化而逐渐裂解死亡,BDD电极电化学氧化可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而当pH为8、10时,处理后溶液OD680在第2天出现小幅度下降后开始上升,表明此初始pH条件下,只有部分藻细胞受到损伤而死亡,剩余藻细胞仍能继续生长,BDD电极电化学氧化并不能达到完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

测定不同条件下电解前后及培养至8 d内溶液的pH值,由图6可知,当初始pH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溶液pH在8 d内出现上升的趋势,并趋于稳定;而当pH在碱性条件下溶液pH在8 d内出现下降,并趋于稳定。陈建中等[20]研究表明,当溶液pH为8~8.5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量最高,而由图6可知,初始pH为8、10时,处理后溶液pH在7.95~8.53范围波动。因此,在此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条件^其他情况下好,这也是导致细胞生长良好的一个原因。

2.4离子浓度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电解过程中,溶液中的氯离子及硫酸根离子参与氧化性物质的生成,见式(1)~(5)[23]。

因此,氯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直接影响半衰期较长氧化性物质活性氯、S2O2-8的产量,进一步影响抑藻效果[22]。为了考察氯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影响,在电流密度为17 mA/cm2、电解时间为20 min、初始藻液OD680为0.065的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中氯离子浓度(18 mg/L)、硫酸根离子浓度(30 mg/L)为限值,研究了氯离子浓度分别为0、6、12、18 mg/L时,硫酸根离子浓度分别为0、15、30 mg/L时藻细胞在电解后8 d内的生长状况,见图7、图8。

对照样为藻细胞在无CaCl2(图7)或MgSO4(图8)的BG11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由图7、图8可知,藻细胞可正常繁殖。如图7所示,当电解液中无氯离子时,溶液在第2天的OD680下降为0.047,在第4天出现上升现象,OD680为0.050,在第8天时达到0.086。这是因为:在此条件下仅有直接氧化、・OH氧化、S2O2-8等其他氧化性物质氧化破坏藻细胞,藻细胞氧化破坏遭到限制,在0~4 d时间内,受损程度较大藻细胞直接裂解死亡,未受损或受损程度较小藻细胞活性降低而不能进行繁殖,OD680出现下降趋势;在4~8 d时间内,受损较小藻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进行自身修复而继续生长,OD680又出现上升趋势。当氯离子浓度为6、12、18 mg/L时,OD680均出现稳定下降趋势,说明6 mg/L的氯离子浓度即可在后续培养中加剧破坏藻细胞损伤程度,达到完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但由图7可以看出,氯离子浓度较高时OD680下降速度较快,这是因为较高氯离子浓度产生较多活性氯,因此,氧化破坏藻细胞能力就越大。

由图8可知,当溶液中无硫酸根离子时,在后续培养过程中OD680呈稳定下降趋势,且当硫酸根离子浓度升高时,抑制效果变好。说明无硫酸根存在条件下产生的活性氯可达到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目的,这也说明活性氯在抑制藻类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仅有直接氧化或其他活性物质氧化在此电解条件下并不能达到完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但硫酸根离子浓度也加剧藻细胞的抑制。

2.5电化学氧化对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为了考察BDD电极电化学氧化抑制藻细胞生长的机理,对处理前以及电流密度分别为10、17 mA/cm2处理后的藻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如图9所示。

由图9可以看出,电解处理前藻细胞饱满,细胞结构完整;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细胞形态已出现明显变形,不再为椭球型,出现干瘪现象,在后续培养过程中活性氯的进一步氧化使OD680不断下降;当电流密度为17 mA/cm2时,藻细胞受损严重,周围已经有物质流出,说明藻细胞已经破裂,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因为活性物质的进一步氧化而加剧其裂解死亡。因此,BDD电极电化学氧化破坏藻细胞结构及其完整性,这是导致藻细胞死亡的原因。

3结论

1)电流密度为10 mA/cm2可导致藻细胞结构变形,并达到完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17 mA/cm2和20 mA/cm2电流密度下的抑藻效果较好且相差不大,但是能耗相差0.47 kWh/m3,17 mA/cm2电流密度下可使藻细胞破裂,细胞内物质流出;电解时间20 min即可完全抑制藻类生长,且再增大电解时间对抑藻效果无明显促进作用。

2)初始pH为中性及酸性时可完全抑制藻类生长;初始pH为碱性时,藻细胞在4 d后出现生长量逐渐增大现象。由于溶液中CO2缓冲体系的形成,不同初始pH下溶液pH出现上升或下降后维持稳定。

3)当溶液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时,电化学氧化对藻细胞的抑制效果越好,但活性氯对藻细胞的氧化破坏起主要作用。当溶液中无氯离子时,后续培养过程中由于无活性氯的氧化作用,受损较小藻细胞通过自身修复仍可继续生长。

参考文献:

[1] MEREL S, WALKER D, CHICANA R, et al. State of knowledge and concerns on cyanobacterial blooms and cyanotoxins [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3, 59C(3): 303327.

[2] MURUGANANTHAN M, LATHA S S, RAJU G B, et al. Role of electrolyte on anodic mineralization of atenolol at boron doped diamond and Pt electrodes [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1, 79 (1): 5662.

[3] TRAN N, DROGUI P. Electrochemical removal of microcystinLR from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organic pollutant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14: 253260.

[4] DROGUI P, ELMALEH S, RUMEAU M, et al. Oxidising and disinfecting by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ed in a twoelectrode cell [J]. Water Research, 2001, 35 (13): 32353241.

[5] LACASA E, TSOLAKI E, SBOKOU Z, et al.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of simulated ballast water on conductive diamond electrode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3, 223(5): 516523.

[6] PATERMARAKIS G,FOUNTOUKIDIS E. Disinfection of water by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J]. Water Research, 1990, 24 (12): 14911496.

[7] MASCIA M, VACCA A, PALMAS S.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as a preoxidative step for algae removal using Chlorella vulgaris as a model organism and BDD anode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3, 219(3): 512519.

[8] LIANG W Y, QU J H, CHEN L B, et al. Inactiva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y continuous electrochemical cycling process in tube using Ti/RuO2 electrod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39 (12): 46334639.

[9] XU Y F, YANG J, OU M M, et al. Study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hibi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 [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7, 36(3): 215220.

[10] 卓芳, 杨波, 邓述波, 等. 用于有机物降解的电化学阳极材料[J]. 化学进展, 2012, 24(4): 628636.

ZHUAO Q F, YANG B, DENG S B,et al. Electrochemical anodic materials used for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2, 24(4): 628636. (in Chinese)

[11] 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 化学品.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GB 21805―2008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Chemical Registr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y of R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emicalsAlga growth inhibition test: GB 218052008 [S]. Beijing: Standarads Press of China, 2008. (in Chinese)

[12] JOYCE E M, WU X G,MASON T J. Effect of ultrasonic frequency and power on algae suspension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0, 45(7): 863866.

[13] RAJASEKHAR P, FAN L H, NGUYEN T, et al. Impact of sonication at 20 kHz o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abaena circinalis and Chlorella sp [J]. Water Research, 2012, 46(5): 14731481.

[14] 梁文艳, 王珂, 阮铃铃, 等. 电氧化杀藻过程中藻细胞活性变化的研究[J]. 环境科学, 2010, 31(6): 14641469.

LIANG W Y, WANG K, RUAN L L, et al. Study on the variation of algae activity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on as inactivation method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 31(6): 14641469. (in Chinese)

[15] PACHECO M J, SANTOS V, CIRIACO L, et al.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aromatic amines on BDD electrodes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86(2/3): 10331041.

[16] 肖宏康, 肖书虎, 张国芳, 等.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模拟黄连素制药废水的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1, 5(5): 987991.

XIAO H K, XIAO S H, ZHANG G F, et al. Trentment of simulated berberine wastewater in electrochemical progress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1, 5(5): 987991. (in Chinese)

[17] TRAN N, DROGUI P. Electrochemical removal of microcystinLR from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organic pollutant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14: 253260.

[18] 林莉, 李青云, 黄茁, 等. 微电流电解对铜绿微囊藻的持续抑制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10): 8790.

LIN L, LI Q Y, HUANG Z. Rwsearc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s in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by microcurrent electrolysis [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e Science), 2012, 40(10): 8790. (in Chinese)

[19] 代晋国, 宋乾武, 袁芳, 等. pH对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滤液的影响[J]. 环境工程, 2012, 30(6): 5559.

DAI J G, SONG Q W, YUAN F, et al. Effect of pH value on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landfill leachate [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2, 30(6): 5559. (in Chinese)

[20] 陈建中, 刘志礼, 李晓明, 等. 温度、pH和氮、磷含量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J]. 海洋与湖沼, 2010, 41(5): 714718.

CHEN J Z, LIU Z L, LI X M, et al. Effect of temperature, p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n growt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e, 2010, 41(5): 714718. (in Chinese)

[21] DA CRUZ S G, DUTRA A J B, MONTE M B M. The influence of some parameters on bubble average diameter in an electroflotation cell by laser diffraction method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6, 4(3): 36813687.

第6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发动机电控系统 原理与检修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89-02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相关汽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原理与检修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本文将结合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及汽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汽车类岗位需求分析,对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进行探讨,使之适合汽车类专业的教学要求。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开发思路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1. 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中提出:“以质量提升和诚信敬业为核心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全面推行理论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2. 高职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理论课时较多,而实践环节较少。由于课程安排及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只能对着黑板在教室讲解理论知识,而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只能是空想,理论性较强,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全不懂老师所讲解的故障现象的真实面目,脱离生产实际。

(2)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不能很好的对接。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老师的教学观念问题,以及教学设备简陋,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按照课本进行非常枯燥的讲解,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对课程不感兴趣,不能充分地体现出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特点,达不到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发思路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培养的是学生对汽车专业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其前续必须开设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原理与检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了使学生综合地掌握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故障诊断与检修方法等,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自主独立完成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问题,包括观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判断故障点,最终解决故障。同时又能很好地和同事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有责任心、讲诚信。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当中,主要是采用了理论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的方式,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基本的构造原理,掌握故障诊断的方法,学会各种诊断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利用大量的实训操作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方法,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好地与企业生产一线接轨,做到学生毕业后上手快、能力强,满足企业对员工的需要。

二、高职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实现工学结合,与生产一线相结合,所以通过对汽车专业工作岗位的大量的实践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重新设置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组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检修、电子控制点火系统检修、怠速控制系统检修、排放控制系统检修、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五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当中又设计有各个学习情境,例如,发动机无法启动、发动机怠速过高、发动机怠速不稳、发动机各工况游车、发动机加速无力等。其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其各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具体学习情境如表2所示。

表1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学时分配表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使新的课程方案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具有更鲜活的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具有学习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者,更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评估者,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实现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转化。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实践

改进考核方式,保证教学质量。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期终考核改为过程考核+期终考核,过程考核以自主考核为主,分为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让学生作出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评价,建立其工作责任心,锻炼其对待工作的严谨态。

表2 学习情境设计

四、小结

高职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满足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重新设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曹景升,李英,刘卫泽. 高职汽车维修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7,(24).

[2] 陈高路,辜东莲.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工作页》新课程的教学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第7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各有关局、总公司(集团)劳动处、教育处,区、县劳动局:

为促进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就技工学校电工、电焊、气焊、锅炉压力容器焊工、锅炉水质化验工、司炉工和电梯维修等工种(专业)(以下称《特种作业》)毕业生考取《北京市特种专业操作证》(以下简称《操作证》)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设有《特种作业》的技工学校,按照《北京市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大纲》进行教学,其毕业生符合《特种作业》身体条件、经考试合格者,由考核机构发给《操作证》和初级技术等级证书。成绩不及格者,准许补考一次,仍不及格者发给《北京市特种作业操作学习证》。

二、毕业生考取《操作证》,由所在技校统一组织,到市劳动局审定的本系统或区、县劳动局考核站参加考核。持有《北京市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许可证》和《北京市特种作业安全技术考核委托书》的学校,按规定组织本校学生考核。

三、考核时间:安排在毕业考试后,结合毕业生的技术等级考核进行。考核收费按《北京市劳动局通告》1991年第1号规定收取。

第8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49-02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和个性化培养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开展课堂创新,优化高等教育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高校课堂中实施基于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概述

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又称为颠倒课堂,目的是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生的参与度更强。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学生讨论,去查阅需要的材料。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该阶段在课后由学生通过作业和练习来完成。由于缺少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学生在吸收内化阶段往往感到挫折,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翻转课堂将传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在课前进行,教师不仅提供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而“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个性化学习,激发学习的动机,提升学习的效果。

2.微课。“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通常这种教学视频比较简短,大多数只有几分钟在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而且,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基于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应用于统计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其特征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统计学》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讲授,中间穿插一些例题讲解与学生互动,检验学生对本次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供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吸收内化。然而,通过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发现,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课堂效率低。传统的统计学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通过调查发现,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只能保持15-20分钟左右,一些知识点在课堂上就没有来得及理解和接受,长此以往就会陷入“跟不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无法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使一些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2.忽视知识的吸收内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地关注课程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知识的吸收内化。《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但在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或不清楚《统计学》课程与专业学习有何关联性,更谈不上统计方法的运用。

3.学生课堂参与率低,师生沟通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掌控,学生的参与率低,由此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无法给予有效的辅导。

(二)应用基于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统计学》课程结构适合基于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统计学》课程知识体系安排是按照统计工作的过程展开的,其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通过公式的推导和例题的计算就可以把相关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符合微课教学视频短而小的要求,通过课前的微课视频,学生能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第二,基于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易于《统计学》课程知识点的吸收内化。在各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后面紧跟着四到五个小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有效掌握。从而,有针对性的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各知识点,并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基于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通过课前的微课视频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充分的自,可以与教师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三、基于微课支持的统计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课前微课设计。课前,根据翻转课堂的构建主义理论,教师提供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包括按照学习任务要求观看教学微课,完成各项练习等。这是知识的接受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首先,教师根据《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把这些知识点分解成各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个过程是为了确保微课内容设计的有效性。然后,再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这些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PPT设计、微课视频的录制和学习网站的建设。其中,微课视频的制作是课前微课设计的关键。教师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任务碎片化为各个小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形成一个微课视频,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用简单、灵活的方式将概念、公式、案例、方法应用、情景控制、教学设计等教学环节融入到微课视频中,便于学生学习,并且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观看。此外,在每节微课视频制作的后面可以适当安排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2.课堂教学设计。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是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由于各知识点已经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网站等资源完成学习,因此,课堂上主要是围绕各知识点学习任务和要求开展课题研究和讨论,然后由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主要任务是对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分析提供指导和帮助,并对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由“教”向“导”转变。通过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完成知识的吸收内化。

3.课后的反馈设计。一方面,每节课后,根据学生和教师对各知识点的总结和评价,提出学习的改进措施,由此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根据小组讨论记录和学生反馈问题,教师可以课后进行在线答疑和辅导,确保翻转课堂个性化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总结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基于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在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塑造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本文将翻转课堂的理念引入《统计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基于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希望克服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贾非.基于翻转课堂的财经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以统计学教学为例[J].新校园,2015,(7):97-98.

Study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Statistical Flipped Classroom Supported by Microclass

XUE Yan,SUN Dan-da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Business,Changzhou,Jiangsu 213001,China)

第9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中医院校 统计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00-00

t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科研中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应用性学科[1]。作为医学高等院校的必修课,医学统计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以及统计的思维,培养从随机现象中发现本质规律,在具有不确定性结果的事物中通过数据的偶然性解释内在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医学统计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医领域的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从数量角度探求中医现象的重要性[2]。为了适应发展的要求,培养临床与科研并举的现代合格中医药高级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和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但是与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迫切要求相矛盾的是学生对医学统计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医院校的有些学生没有学过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数学基础很薄弱。而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复杂的公式,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畏难的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实践发现弱化对于公式的讲解,侧重方法的实际应用和应用条件的判断将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作者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体会出发,谈谈在统计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些方法,与同行交流。

一、 丰富教学的内容

1、 增加模拟实验

医学统计学中的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理论比较复杂,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统计学的医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很多的原理涉及到复杂的公式,对于医学生来说只要会去应用就行了,不需要知道其数学上推导证明的过程。但是这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疑惑。为了解释学生的疑惑而又避免进入枯燥数学证明的介绍。,我们应用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教研室开发的用于模拟随机现象和随机试验的计算机软件,将很多的统计学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实实验的方式来展示证明其所体现的规律性,并且将模拟实验的结果通过动画、图片来展示,由此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直观化、简单化、具体化,增加了课堂的交互性,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改善了对具体公式和原理生硬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对医学统计学的兴趣[3]。比如在介绍中心极限定理的时候,通过模拟从正态和各种非正态总体中进行抽样,考察样本均数的分布规律以及与样本量的关系。使得学生非常直观的体会和把握到了中心极限定理的内容,相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学习效率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2、 将SPSS软件融入到理论的教学中

SPSS软件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是很多非统计专业人士在进行统计工作时经常使用的软件,其具有界面友好、易于上手的特点,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非常得力的工具。但是在医学统计教学过程中,一般理论课与SPSS软件课是分开开设的。人为的割裂两者的联系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从而使得不论是理论课还是软件的实践课,都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脱离了理论课的讲解,易使SPSS软件的教学脱离了统计学基础而成为软件的使用说明。很难使学生对软件的正确使用有深入的理解。造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错;能用但是用不对的现象。同时,一般的理论课中常常更加侧重于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对于公式和理论原理的学习,不禁会有同学有这样的疑惑,这样的复杂公式在实际工作中是怎么应用的,该如何去计算,是否需要对公式进行记忆等问题。对于统计学来讲,它属于应用数学,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相比较了解公式的推导由来,更加重要的是理解公式和原理的含义以及如何利用其原来来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介绍理论的同时,适时的引入SPSS软件的操作步骤,可以帮助学生从繁杂的公式记忆和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对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条件的理解和对统计结果的判断上,角色从计算的执行者转变成为对结果的决策者。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统计学解决问题后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 引入名人轶事、统计幽默增加教学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统计方法和理论的介绍始终是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的内容决定了他不像文科的有些专业那么生动有趣充满故事性。为了改变学生对于统计学学习的认识,将统计学方法的介绍由枯燥乏味转向生动有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理论授课中有所侧重地将统计的名人轶事和统计幽默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讲解统计方法之前,可以先介绍与该方法诞生有关的统计学家从事研究工作的轶事,以及该方法的诞生背景和过程,既丰富了授课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故事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假设检验的时候可以由经典的《女士品茶》的故事引入。在介绍t分布的时候,可以介绍Gosset的背景以及为何谦虚的使用student的笔名发表文章的故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时通过统计幽默和名人名言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绪论中引入南丁格尔的名言“如果你想测量上帝的旨意,那你必须要学好统计学”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 加强知识点的联系

1、应用思维导图联系知识点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医学统计学也不例外[4]。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繁多,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样本量、设计类型、数据结构与数据特征会有很多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前提,某一适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统计分析方法随之改变。同时,有些统计分析方法之间还存在相互的联系。比如完全随机设计两组定量资料的比较,可以采用tz验、也可以进行方差分析或者回归分析,并且他们的结论是等价的。但是教材的分章编写,割裂了知识点的关联性,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一听就会,但是一用就错,越听越糊涂的现象。造成同学们经常误用统计学方法的原因是学生并没有厘清不同概念和统计学方法之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以及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的思考顺序关系。为此,我们在进行知识点归纳的时候引入思维导图,将繁杂、零碎的知识点、统计方法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其之间的层次关系和思维顺序关系,实现概念表征和思考顺序的可视化[5]。将统计学的知识点转变成一本有迹可循的工作指南。这种可视化能够使学生从一种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思考问题,进而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大大降低的统计方法的误用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很多同学表示看完思维导图以后也不觉得统计学有多难了,根据思维导图的指引很容易就能选择出正确的统计方法。比如,我们在总结卡方检验的时候,可以构建这样的思维导图,首先可以把资料分为四格表资料、还是R*C表资料,如果是四格表资料,再根据使用条件可以把方法分为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

三、 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

1、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有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6]。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多方面的寻求答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变得生动有趣。由于目前所采用的教材中多数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的实例,中医院校的学生感觉到统计学方法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紧密。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中医专业背景从中医期刊中将相关医学科研或临床案例应用于教学,尤其甄选出中医有关的经典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撰写分析报告等方式,将统计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的需求,我们适时增加了中医专业学生将来进行科研时会用到的方法。比如我们在讲授试验设计的时候增加了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设计和方剂配伍正交设计的内容。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更好地调动了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

四、 改变考核形式